如皋各乡镇及村庄名称由来

合集下载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如皋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如皋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如皋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苏政复[2013]37号
【发布部门】江苏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3.03.18
【实施日期】2013.03.1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1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如皋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
(苏政复〔2013〕37号)
南通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调整如皋市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请示》(通政请〔2013〕17号)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同意撤销如城镇,以原如城镇所辖的凌青、方庄、新官、沿河、长港、老南、钱长、龙游河、安定、宗岱、光华11个村委会和安定、花园、陆桥、蒲行、长巷、秀水、孔庙、迎新、城东、城西、红星、西郊、许庄、城南、仙鹤、宏坝、纪庄、十里、新民、贺洋、顾庄、大明、大殷23个居委会区域,设立如城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驻福寿路276号。

二、同意撤销袁桥镇、柴湾镇,以原袁桥镇、柴湾镇所辖区域和原如城镇所辖的新生、新王庄、太平、鹿门、邓元、城北、东风、庆余、普济9个居委会以及邵庄、陆桥、阚庄3个村委会区域,设立城北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驻益寿路工发大厦。

关于如皋石庄耳举庄的作业

关于如皋石庄耳举庄的作业

关于如皋石庄耳举庄的作业(原创版)目录1.如皋石庄耳举庄的背景和历史2.如皋石庄耳举庄的文化和传统3.如皋石庄耳举庄的现状和发展正文如皋石庄耳举庄位于中国江苏省如皋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村庄。

据史书记载,石庄耳举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岁月中,这里的居民世代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如皋石庄耳举庄的文化和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里的居民非常重视教育,有着悠久的读书传统。

据传,明清两代,石庄耳举庄出了许多进士、举人、秀才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其次,石庄耳举庄的民间艺术也非常繁荣,如剪纸、年画、土布等民间工艺,在这里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再次,石庄耳举庄的居民有着淳朴的民风和传统的道德观念,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节俭等美德在这里代代相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如皋石庄耳举庄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许多年轻人离开村庄,到城市里谋求更好的发展,导致村庄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劳动力减少,传统文化和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另一方面,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也使得石庄耳举庄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受到冲击,一些优良的民风和传统逐渐被遗忘。

面对这些挑战,如皋石庄耳举庄的居民并没有放弃,他们正在积极寻求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方法。

一方面,他们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民间艺术展览、传统手工艺比赛等,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尝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如开设传统手工艺品店、发展乡村旅游等,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到村庄,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中来。

如皋市(01[1].13报民政部)-磊晶谢乔-毛

如皋市(01[1].13报民政部)-磊晶谢乔-毛

如皋市(Rugao Shi)为世界长寿之乡,花木盆景之都。

政区概况名称来历如皋名有两说。

一说源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如”是到的意思,“皋”则是水边高地。

另一说则来自《太平寰宇记》,“县西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

因此县名。

如皋位于长江北岸沙咀之上,原野辽阔,于是取《荀子·大略篇》中的“望其圹皋如也”之义,以如皋为名。

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20°20′21"~120°49′57",北纬32°00′18"~32°29′41"。

地处南通市西北。

东邻如东县,南临长江,西与泰兴市接壤,北与海安县为邻。

市人民政府驻如城镇解放路,电话区号0513,邮政编码226500,距南通市人民政府60千米。

政区沿革西周始名海阳。

春秋属吴,称郧,又名发阳、发繇口。

公元前473年,郧地属越。

战国时属楚,称九夷海阳。

秦时属九江郡。

楚汉相争时,为东楚所有,属东阳郡。

后属西楚。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为吴王刘濞封地,名海陵,属海陵县。

新莽时,为亭间属地。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并入东阳县;建武十九年(43年),属海陵县。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如皋正式建县。

隋开皇初(581~600年),并入宁海县,属江都郡。

唐初,宁海县并入海陵县。

唐大和五年(831年),划出海陵县5个乡置如皋场,治所在今如皋镇,属扬州。

南唐保大十年(952年),为如皋县,属泰州。

宋、元、明沿袭。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属通州。

1914~1927年,属苏常道。

1933~1937年,先后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七区、南通区、第四区。

1938年,如皋县国民政府迁马塘镇。

1940年8月,新四军在西乡卢港建如皋县政府;10月,另成立如皋西南行政公署。

1941年3月,改为如西县政府;原如皋县分为如西、如皋两县后,分别属苏中第三、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

1945年9月,新四军收复如皋城,复名如皋县。

你姓啥?如皋百家姓溯源……

你姓啥?如皋百家姓溯源……

你姓啥?如皋百家姓溯源……贾贾《如皋贾氏宗谱》:“如皋贾氏一世祖南屏公,原为贾国上大夫,晋灭贾国后,仍封其为大夫,南屏公拒不接受,遁迹至东(黄)海边荆蛮之地,娶妻雷氏,后子孙在如皋繁衍,南屏公被奉为一世祖。

”按该宗谱所列世系表,贾氏在如皋已传至84代,成为如皋最古老的姓氏。

如皋城内原有贾氏宗祠及贾家桥、贾家空场等处。

至今境内以贾姓命名的村庄有贾家庄、贾家埭、贾蔡家庄、贾屋头4处。

其大门楹联为:“立碑洛川,射雉如皋”或“善射博笑,封发表贞”。

“射雉如皋”、“善射博笑”,均取自春秋贾大夫南屏公“御妻如皋射雉”说。

“立碑洛川”,洛川为县名,在陕西省北部,唐贾敦颐、贾敦石兄弟为官均有惠政,洛川人为之刻碑市旁,二碑并立,号“棠棣碑”。

“封发表贞”是唐贾直言流配岭南,与妻诀别,妻引绳束发封以帛曰:“非君手不解。

”石石石姓与如皋渊源较远,如皋在春秋时名发阳,址在今皋城东“十里铺”,春秋中期前属卫国,后为“郧子封地”。

史载有“卫大叔殡于郧。

”卫康叔与卫大叔是否是一个人?或是亲属?不得而知!但从今十里(古郧邑)已发现许多古墓,其中有石氏祖先墓葬,而且规模很大,叫“石家龙圹”。

又有记载,石氏后人在唐宋时即聚居如皋摩诃山下石庄,摩诃山坍入长江后,石氏即北移40多里重建新石庄(即今日之石庄),并发展成为如皋境内之望族。

至今境内以石姓命名的村庄有石庄、石家庄、大石家庄、小石家庄、石家田、石家空田、石家码头、石家埭、石家大腰庄、前石家庄、后石家庄、石家牌、东石家庄、西石家庄、石家长庄、石公庄、石冒圩、前石冒圩等25处。

其大门楹联为“八公门第,万石家声”或“风为世表,道重人师”。

石富,家有万石。

石介,北宋孙复学生,与如皋胡瑗及其师孙复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

何何如皋何氏系秦灭六国后散居至此,大都聚居于如皋县西江宁乡十五都何家堡。

明初,何家堡何忠一从戎,后定居怀庆(今河南武陟县何营乡),被尊为河南武陟何氏一世祖,传11世,子孙达1万余人。

我的家乡——如皋

我的家乡——如皋

城市概况
如皋,隶属南通市,江苏历史文化名城, 如皋,隶属南通市,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经济发 达的长江三角洲上海都市圈内,南临长江, 长江三角洲上海都市圈内 达的长江三角洲上海都市圈内,南临长江,与苏州张 家港隔江相望。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 家港隔江相望。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中国长寿之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长寿之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卫生城市,江苏省园林城市。 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卫生城市,江苏省园林城市。 江海平原最早成陆的地区、 平原最早成陆的地区 江海平原最早成陆的地区、长江三角洲最早见诸史册 的古邑、民国时期的中华第一大县、 的古邑、民国时期的中华第一大县、我国沿海最早对 外开放的县( 之一等四个“之最” 外开放的县(市)之一等四个“之最”是如皋历史文 化的最好写照。 化的最好写照。
我的家乡——如皋 如皋 我的家乡
张海鹏
地理位置与地名由来
如皋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隔江与苏州的张家港市隔江相望, 如皋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隔江与苏州的张家港市隔江相望, 苏州的张家港市隔江相望 全市面积1477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全市面积 平方公里 如皋”之名,岁数已老,老得上了《礼记》的木牍和《左传》 “如皋”之名,岁数已老,老得上了《礼记》的木牍和《左传》 的竹简。 太平寰宇记》 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 的竹简。据《太平寰宇记》载:“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 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 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 如皋港,如皋村的得名,取自《春秋左传》 昔贾大夫恶, 如皋港,如皋村的得名,取自《春秋左传》:“昔贾大夫恶, 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 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 十三经注疏》 是皋为泽也, 往也, 言。”《十三经注疏》:“是皋为泽也,如,往也,为妻御车以 往泽也。”“贾大夫射雉 的动人故事,曾经引得西晋潘岳, 贾大夫射雉” 西晋潘岳 往泽也。”“贾大夫射雉”的动人故事,曾经引得西晋潘岳,唐 杜甫,北宋苏轼等文人雅士为之吟诗作赋。 代杜甫,北宋苏轼等文人雅士为之吟诗作赋。 如皋”之名的意思是:到水边的高地去看美丽的日出。 “如皋”之名的意思是:到水边的高地去看美丽的日出。 往也, 水边的高地。 “如”:往也,“皋”:水边的高地。 如皋别称:雉皋,雉水,东皋。前两名源于射雉说, 如皋别称:雉皋,雉水,东皋。前两名源于射雉说,后者出 自晋潘岳《秋兴赋》 耕东皋沃壤兮 耕东皋沃壤兮” 自晋潘岳《秋兴赋》“耕东皋沃壤兮”句。

如皋宗姓来源及家谱

如皋宗姓来源及家谱
年在国家和地方的网络资料文献与网络民间记载收集的资料中,寻 找如皋宗姓来历与家谱。 目前已基本证实了如皋宗姓始祖在浙江义乌, 始祖宗泽, 字汝霖 ( 1060-1128 年间,北宋末、南宋初),父亲宗舜卿。 始祖宗泽,堂号“忠简堂”,始祖励志诗句 【忠简神灵日月光, 常春天地佑吉祥; 人间正义道德剑, 斩断孽根建小康。 】 唐末五代时宗泽八世祖,由南阳迁于浙江义乌。 始祖宗泽一支子孙散居徙迁居于镇江, 之后为避战乱, 由宗润之、 宗 汉 文 (九 世 祖 ) 及 其 子 宗 安 六 、宗 安 七 (10 世 祖 ) 自 镇 江 迁 居 如 皋 ( 南 宋 年 代 迁 居 如 皋 ) 。从 此,如皋境内就有了宗姓,宗姓主要集中于如皋西北部和南部,少部分在东部 及散居。 居 于 江 苏 如 皋 的 始 祖 为 宗 氏 第 10 世 宗 安 六 、 宗 安 七 , 两 人 均 为 宗 泽 之 孙 。 在如皋现有宗家庄、宗港等以宗姓命名的村庄 9 处。 目前为止,如皋还没有正式或较大的宗氏宗祠,厚望宗氏子孙在如皋建祠 立碑,以瞻仰及祭祀祖先。 宗姓来自远古尧舜禹原始部落开始,宗姓属于古姓延绵至今,源远流长, 香火旺盛。 宗姓自古以来在各朝代,在朝任职的文官与武官不计其数。如皋宗姓始祖 宗泽就是南宋朝代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靖康元年 任河北义兵都督总管,用岳飞为将,屡败金兵。 注 :( 北 方 凶 悍 的 女 真 贵 族 率 领 军 队 大 面 积 掠 杀 我 中 原 汉 族 百 姓 , 民 族 急 难 之际,一介儒生挺身临乱出任天下兵马招讨大总管副元帅、东京留守知开封府 正堂、中原武林大盟主,招集王善、杨进等义军,用岳飞为将,十三捷屡败金 兵。) 据 百 度 百 科 中 记 载 宗 姓 , 江 苏 如 皋 宗 氏 字 辈 排 行 : “ 国 永 (式 )序 在 卫 慎 首 邓卓”。 江 苏 如 皋 宗 氏 家 谱 二 十 卷 , ( 明 ) 宗 价 始 修 于 明 万 历 十 二 年 ( 公 元 1584 年 ) , ( 民 国 ) 宗 铭 续 修 , 民 国 十 年 ( 公 元 1921 年 ) 木 刻 活 字 印 本 二 十 册 。 现 被 收 藏 在 中 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江苏省海安县韩国钧纪念馆。

如皋历史典故

如皋历史典故

如皋历史典故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御以如皋射雉”相关的历史故事。

《左传》“昔贾大夫恶,取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

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

故名,如皋、雉皋”
意思为:昔时有一位贾大夫贾大夫(贾南屏)原是贾国的上大夫,晋灭贾国以后,仍封他为大夫,他拒绝接受,并且连夜逃走,逃到了如皋这里。

当时这里还属于黄海之上的“荆蛮之地”。

贾大夫就落户在这的东陈镇,(如皋是先有东陈镇,后有如皋城的)。

他的妻子雷氏,是当地一大户人家的女儿,非常的漂亮和聪慧。

妻子见丈夫貌丑,个子也不高,整日郁郁寡欢,三年不说不笑。

从这只故事有了如皋的地名。

贾大夫驾车陪着妻子,来到水面的高地,就是如皋的意思,如皋在古文中的意思:“如”是动词,是“到”的意思,就像我们到厕所说是“如厕”;“皋”是指近水处的高地,“如皋”就是到水面的高地。

后来人们就将贾大夫当年射雉的地方取名为“如皋港”,港边的村庄则定名为“如皋村”。

东晋义熙七年建县时,据此定县名为“如皋”。

据《太平寰宇记》载:“县西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

根据贾大夫射雉的故事,如皋又别名“雉水”、“雉皋”。

西晋文学家潘岳《秋兴赋》中有佳句“耕东皋之沃壤兮”,故如皋历代文人为赞美家乡的美好,又常借用赋中“东皋”一词作为家乡的雅称。

如皋得名的第二张说法,则以如皋位于长江北岸沙咀上,平畴弥望,取《荀子·大略篇》中的“望其圹,皋如也”之义为名。

南通如皋顾庄村的文献综述

南通如皋顾庄村的文献综述

南通如皋顾庄村的文献综述南通如皋顾庄村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境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本文将就南通如皋顾庄村的特点进行综述。

顾庄村地处江苏的沿海地区,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村庄周围被山脉环绕,山上覆盖着茂密的树林,给人一种宜居的感觉。

同时,村庄内流经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水清凉宜人,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舒适感。

顾庄村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村中的房屋多为传统的青砖灰瓦,古朴典雅。

街道两旁的建筑物多为两层楼房,门前的小院子种满了花草树木,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在村庄的中心,还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庙宇的建筑风格独特,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顾庄村的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村内有许多历史文物和古迹,如古老的桥梁、碑刻和祠堂等。

这些文物和古迹见证了顾庄村的兴衰和发展,也是村庄的宝贵财富。

此外,村庄还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故事,如传说中的神兽和英雄人物等,这些传说丰富了村庄的文化内涵。

顾庄村的居民热情好客,生活朴实。

他们勤劳耕作,尊重传统价值观念,注重家庭和睦。

村民们保持着良好的社会关系,互帮互助,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社区。

他们传承着祖辈的智慧和技艺,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如编织、陶瓷制作等。

这些手工艺是顾庄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村庄的特色之一。

顾庄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关怀和支持。

政府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供教育和医疗资源等方式,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同时,政府还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以提高村庄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这些举措为顾庄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通如皋顾庄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村落。

村庄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一个吸引人们前来观光旅游的热门景点。

顾庄村的居民热情好客,生活朴实,他们对村庄的发展充满了热爱和期待。

在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顾庄村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皋各乡镇及村庄名称由来如皋如皋之名的意思是:到水边的高地去看美丽的日出。

“如”:往也,“皋”:水边的高地。

如皋别称:雉皋,雉水,东皋。

前两名源于射雉说,后者出自晋潘岳《秋兴赋》“耕东皋沃壤兮”句。

夏时隶扬州之域,周时为海阳地。

春秋时为吴国海阳郧地,吴亡归越;战国时属楚,称九夷海阳。

秦时归九江郡,汉代曾为吴王刘濞封地,名海陵,因地并海而高得名。

白蒲镇2000多年前的白蒲是长江边一片土壤肥沃的芦荡,至西晋时,一些游民因抗拒晋王朝横征暴敛,无家可归,聚居于此。

晋镇北将军司马毛璩带兵前来征讨,一把大火将芦荡烧光,游民无法躲藏,只得向朝廷投降。

毛璩把其中青壮年补充军队,留下老弱病残就地垦荒种植,成为白蒲人最早的祖先之一。

北周时,因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此地湮没,后又重新成陆,于唐时称为白潮镇。

宋代,因该镇蒲塘长着开白花的蒲草,人们又给它冠以“白蒲”这个诗情画意的名字。

海安韩紫石《海陵集》中收有南宋文天祥从镇江脱险后所作《过白蒲》一诗,诗云:“此去通州号畏途,固应孝子为四年。

海陵若也容羁客,剩买菰蒲且寄居。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尚有——堂子巷:100年前,巷内有一浴堂,经营有方,较有名气。

方言叫浴室为澡堂子,故名。

秀才巷:相传此巷出的秀才较多,故名。

东行巷:因历史上有几家粮行开设于此巷内,故名。

顾七家庄:清朝,有7户顾姓居此,故名。

蒲西仓库:解放初,将姚、泰两户地主的房子改作仓库,故以此作庄名。

邹家店:相传200多年前,有邹姓在此开店,生意兴隆,故名。

三十三家半:相传该地原住有34户人家,民国时如皋与南通划定县界,其中有一户姓包的住宅,一半划归如皋县,一半划归南通县,故名。

赤宏庄:相传400多年前,有一举人名叫吴赤宏的居此,故名。

周家湾楼:相传有一周姓人家,在河湾处建有一楼房,故名。

七里庙:150多年前,此地有一土地庙,距白蒲7里,故名。

猫儿荡:该地原有一块草荡田,形似猫儿,故名。

搬经镇搬经原名潘泾,位于如皋西部高沙土地区,属黄桥革命老区。

潘是水名、泉名或河流名;泾是江苏对沟渠惯用的名字。

由“潘泾”更名为“搬经”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牟尼寺蛟化为湖时,正有一位高僧在寺中讲经,他立即动员全寺僧人搬经,将经书被搬到东潘泾南边一处高地,从此,人们就将潘泾改名搬经。

这种说法还演绎成一段神话传说。

传说当时的经书在搬运时有的被浸湿了,天晴后,这位高僧和寺中僧人就把经书搬出来晒,因经书太多,连楝树顶上也都晒满了,所以至今搬经的楝树顶还是秃的。

第二种说法,是搬经凤凰桥河西有个财主叫张万封,官居“领圣公”,即秀才头领,在地方很有声望,他认为潘泾土壤肥沃,交通便利,而且很早就形成了街市集镇,但没能出大才子和做大官的人,问题是教育不发达,便主张把潘泾改名搬经,意思是要把儒家的四书五经搬来,让潘泾人才辈出,长期繁荣不衰。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尚有——芹湖:此地原为湖泊,宜生长芹菜,故名。

界沟:此庄位于如皋与泰兴交界的小河旁,故名。

加力:相传南宋时,民族英雄岳飞率军追击金兵,由通州行军至泰州,途经该地,人困马乏,在此停歇造饭饮马,人马均增添了力量,故名。

辋子:相传200年前,此地有一大水车篷,如皋方言叫水车篷为辋子,故名。

夏堡:详见《夏堡的来历》。

红窑:此地原有一专烧红色瓦的土窑,故名。

三里港:此港从九龙口至袁桥倪厦桥三里,故名。

龙骨头:相传此庄有一河港,中心有一长土墩,形似龙骨,故名。

湖林:古代此地为牟尼湖,湖畔树木成林,故名。

柴湾镇“柴湾”一名历史悠久。

相传春秋时该地原是一片荒野,芦苇丛生。

至西汉时,吴王刘濞重凿邗沟至如皋蟠溪(今十里铺)运盐,后被定名为运盐河。

因该河经此地时绕了一个大湾,同时,如皋方言称芦苇为芦柴,因此,得名“柴湾”。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西河湾:因古运盐河流经柴湾西首,有一个大湾,因而得名。

陶家庵:该村原有一庵系陶姓人家所建,故名。

姐姐桥:相传300多年前,有姐妹俩行至此被河所阻,特建此桥,故名。

摊坊头:相传数百年前,常有如城来的药商在此设摊推销药品,故名。

常青镇常青镇驻地为叶家庄。

1957年实行大乡制时,由毕云乡、薄湾乡和石根乡第二、三农业社(即原土山乡)合并而成,初名毕云乡,以纪念毕云烈士。

1958年公社化,改称毕云人民公社,同年12月1日并大社,并入卢港人民公社。

1959年2月撤销大公社,恢复毕云人民公社。

1965年,根据省人民委员会有关规定,更名常青人民公社,以境内焦港两岸树木成林,四季常青,并受到省人民委员会嘉奖,故名“常青”。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轿子楼:相传300年前,此地有座木楼,形似轿,故名。

薄家湾:此地以土地瘠薄、河道多湾得名。

八国庄:相传此庄住户从8个地方移居而来,故名。

岔林港:因林港东边、北边都是贫河,两岸都有树林,故名。

草张庄:古时该处是空草地,后有张姓来此定居,故名。

曾为原高井乡政府驻地。

丁堰镇丁堰在6000年前,处于李堡——如皋城——卢港扬泰冈地最后一列沙脊东南河漫滩平原,东临大海。

东晋孝武帝太元七年(382),春秋时期孕育而成的古扶海洲(今大部为如东县地),开始涨连扬泰冈地。

初时古扶海洲与扬泰冈地之间还留有一条夹江,古称小芹河。

古扶海洲西南部分的夹江口滩地,即在今丁堰、石甸一带。

史载:至三国时,此夹江口滩地已淤浅能步行,东吴大司马吕岱曾于此囤戍,为防海潮侵入,筑丁字形堰堤,因名丁堰。

现在有人将“堰”写成“埝”实有误,因为“埝”是田间小埂的意思。

唐时于此建有临河仓铺,亦曾以此为名。

镇北郊有一土墩,名凤凰墩,传说曾有凤凰栖息,故丁堰镇曾名凤岗镇。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鬼头街:此地原是坟地,后有商人来此开设店铺,故名。

田肚里:该处原有一陈姓武生居住在四面环水的96亩田中间,故名。

观音柳:相传该地有一柳树,形似观音,故名。

三里庙:该村原有一庙,在丁堰镇东三里,故名。

也曾是丁堰乡政府驻地。

东陈镇元末如皋冒姓与东陈镇得名冒姓为如皋特有的姓氏,《百家姓》中并无此姓。

直至明嘉靖凌迪知的《万姓通谱》和明万历夏树芳的《奇姓通》,才开始出现,并被列为“奇姓”之一。

现在海内外所有冒姓者,都是如皋冒姓的分支,所以冒氏宗谱特称《如皋冒氏宗谱》。

一、如皋冒氏成姓和东陈镇的得名如皋冒氏成姓之始,在元、明鼎革时。

冒氏为蒙古人,其始祖东林公,讳致中,元亡后隐居如皋。

明嘉靖十五年(1536)、三十九年两修《如皋县志》,均载有:“元,冒致中,安定乡人。

至正(元朝年号)年间以儒术官两淮盐运司丞。

”清康熙《扬州府志》:“冒致中,海陵人。

元末为两淮盐运司丞,尝至东陈,见沃壤可居,遂致士焉。

张士诚(元末农民起义领袖,称吴王。

)闻其贤,屡辟不就,胁入吴门(今苏州,当时为张士诚都城),以疾辞。

勤学好思,聚书数千卷。

”《冒氏族谱.东林公家传》记载就更为详细了:“公讳致中,字东林。

先世为淮南王(按:应为镇南王)脱欢之后。

至正朝,尝荐举儒术,为两淮盐运司丞,分巡丰利诸场,多所兴革,商民两德之。

元亡,遁迹如皋,氏曰冒,为变姓之始。

公之至如皋也,从之者如陈(“陈”古同“阵”),其地在如皋东,遂名其镇曰东陈镇。

勤学好修,聚书数千卷,闭门开帙,有傲南面百城之意。

与隐士郭通甫善。

伪吴张士诚闻其贤,挟之入吴门,封妥督丞相,力以疾辞,渡江归。

娶曹氏、周氏,子三:思中、仲暹、昉。

葬身东陈镇贾公祠前、官河之南。

事载《州志.文宛传》、《县志.义行传》及《图书集成.民族典》。

”从上文便可得知,东陈镇名始自冒氏一世祖隐居于此之时,此前地名至今尚不知。

文中所说“聚书数千卷”,传至其孙即冒民三世祖永宗献给明永乐帝,作修《永乐大典》用,永乐帝御赐“万卷楼”榜额,永宗将其悬于东陈邸宅门楣。

二、如皋冒氏为脱欢后、脱脱后两说之争按上文《东林公家传》的记述,冒氏应为“淮(镇)南王脱欢之后”。

镇南王脱欢姓孛儿只斤乞颜惕,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九子,至元二十一年(1284)封王,如皋东门外万花园就是他的别业(即别墅)。

后因奉旨出征安南(今越南)败绩,世祖以其丧师辱国,终身不许入觐。

二十八年(1291)徙镇扬州,大德五年(1301)去世。

其长子老章袭封,因僭拟车驾被劾,赴阙,赐死。

其弟脱不花继袭封,泰定二年(1325)卒。

子孛罗不花于天历二年(1329)袭封。

至正十三年(1353)张士诚起义,诏命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达识贴迩总领汉军、蒙古军御守淮安。

十五年,与淮南行省招降张士诚。

十六年,淮安陷,孛罗不花赴水死难。

孛罗子大圣奴袭封。

十九年,大圣奴守信州,陈友谅来攻,城陷,殉国。

《东林公家传》的这些记述说明,镇南王脱欢子孙都一直在淮南。

且其在如皋的万花园,冒氏先世从五、六、七世五茔十一穴,皆葬万花园,若非其子孙岂能世守?据冒氏后裔冒广生之子冒舒諲生前考证,如皋冒氏为元丞相脱脱之后。

脱脱姓篾儿吉,吉或译作乞颜惕。

乞颜是蒙古诸族的总氏,吉是乞颜惕的急读。

考《元史》:“(至正)十四年,张士诚据高邮,诏脱脱总制诸王,诸省军讨之,黜陟予夺一切庶政,悉听便宜行事。

省、台、院、部诸司听选官属,从行禀受节制。

十一月,至高邮,辛未至乙酉,连战皆捷。

俄有诏,罪其老师费财,削其官爵,安置淮安。

俄有诏,移置亦集乃路(今宁夏西部)。

十五年三月,诏流脱脱于云南大理宣慰司镇西路。

脱脱长子哈刺章,肃州安置,次子三宝奴,兰州安置。

十二月已未,[左丞相]哈麻矫诏遣使鸠之,死年四十二。

”而蒙古军出征时,“不以贵贱,多带妻拏而行。

”脱脱被夺去官爵安置淮安,时仅一月,即奉诏西行。

仓促之间,脱脱家属除次子外,其余都不及随谪。

他认为当时溃散的朝廷官员子弟与士卒,可能就是今天散居江苏的蒙古族后裔。

脱脱姓篾儿吉蒙古语篾、冒、缪、默、墨、麦都属同音。

因此在如皋的脱脱后人将篾儿吉改为单音节汉姓冒氏。

这两说在冒广生、冒舒諲父子间就有争论,而且受到周总理的热心关注。

冒舒諲1956年写的《周总理话家常》一文中写道:“周总理指着扇面上的题词问:…马叙伦先生好象说过,冒氏的祖先是蒙古色目人。

这是个新姓,跟匈奴单于冒顿有关吗?‟提到族源,父亲说明,依据家谱记载,先世系出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的后裔,与冒顿无干。

…那你们是黄带子了,‟总理出口成章,有时风趣盎然。

我插嘴:…根据我的考证,脱欢之说不一定可靠,还是以元朝末代宰相脱脱的族人为可信。

脱脱姓篾儿吉,篾与冒谐音,吉是蒙古语,指氏族而言。

‟父亲看了我一眼,没有作声。

总理对此似乎满有兴趣,……指着我说:…你们父子两家争鸣。

本来嘛,学术问题只能依据事实决定,相信事实,相信真理。

‟并说:…你们家庭很有民主作风啊!‟”总理的话很对,争鸣要靠事实和真理,不能以长幼、遵卑、权势为序,姑两说并存。

三、以冒氏命名的巷名、村庄名及其他冒氏从第五世起,就改变了“不入城市”的祖训,移居如皋城集贤里,后将集贤街更名冒家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