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凯恩斯主义与贝弗里奇报告

第七章  凯恩斯主义与贝弗里奇报告
第七章  凯恩斯主义与贝弗里奇报告

第七讲凯恩斯主义与贝弗里奇报告

一、凯恩斯主义:危机后的经济学和社会福利选择

(1)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自由主义的种种弊病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总爆发,严重打击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自由放任的政策使经济时常会像一匹脱缰之马,冲出正常轨道,造成经济的严重损失并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20世纪早期的大危机说明,市场并非万能,为了公众利益,使用各种直接、间接手段对经济过程进行控制调节是绝对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而进行这种控制调节活动的主体无疑就是国家。

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现实,对传统市场竞争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提出了挑战,促使西方经济学说发生变化,以应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需要。这样,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西方经济学说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凯恩斯学派开辟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新时代。

(2) 凯恩斯充分就业理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是20世纪前期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其成名之作是他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主义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最早对社会福利制度迸行了实证分析和推理,深深影响了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凯恩斯思想的精髓表现在“充分就业”的理论之中。20世纪20~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遭受失业的严重困扰,因此,就业的稳定成为经济理论思考和经济政策的主要对象和目标。古典经济学家否认非自愿失业的存在,他们认为,失业主要表现为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而且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从而促进生产的扩大,推动充分就业的实现,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理”。1凯恩斯指出,到了20世纪30年代,除了摩擦性失业与自愿性失业外,更重要的是存在一种失业状态:即一部分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工作,但却无工作可做,这就是“非自愿性失业”。“如果当工资的价格相对于货币工资做出微小上升时,为了现行的货币工资而愿意工作的劳动供给总量和在同一货币工资之下的对劳动的需求总量都大于现行的就业量,那么,人们便处于非自愿失业状态。”(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0)

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即是不存在非自愿性失业,“没有‘非自愿’失业的情况称之为‘充

1萨伊(1767--1832)在《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中论述了“供给创造需求”这一经济学中著名的萨伊定理。这一定理包括四个要点: (1)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另一种产品创造了需求; (2)货币交换的实质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交换; (3)某种产品过剩是因为另一种产品供给不足,所以造成生产过剩的原因是供给不足; (4)局部的产品失调可以通过价格来调节。

由以上的观点又引出了四个结论:(1)在一切社会中,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且生产者得到的利润越多,因为价格随需求而上升。这就是供给决定需求; (2)每一个人都与全体的共同繁荣有利害关系,一个企业越办得成功,就可以帮助别的企业也达到成功。这就是个人私利的追求,可以实现社会的公益; (3)购买和输入外国的货物决不至损害国内或本国的产业和生产。这就是主张自由贸易。(4)鼓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这就是主张以发展生产来实现经济的发展。萨伊定理重视供给、主张自由放任、强调实物经济和充分就业均衡,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基础。所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就是从批判萨伊定理开始的。马克思也曾经对这个理论进行过批判。

分’就业,在这样的定义之下,‘摩擦’和‘自愿’失业并不与‘充分’就业发生矛盾。”(同上)作为对自由主义的深刻反思,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难以实现充分就业的根本原因,是社会需求与新投资量的不足,而不是供给不足。如何扩大社会需求与增加投资,凯恩斯突出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摒弃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政策,强调通过国家干预来弥补市场的缺陷,国家是公共意志的代表,应负起调剂国民经济的责任。

(3)凯恩斯的社会政策主张

凯恩斯的社会政策主张,具体包括:

第一,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措施提高消费倾向,现存的社会经济的主要缺陷在于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在财富与所得方面的不公平。因此,要采取措施对收入进行再分配,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消费倾向,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资本的生长。从社会公平与正义角度,社会财富与所得分配的不平等不应该得到辩护。

第二,强调通过财政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在经济停滞阶段要努力扩大社会保障支出,创造就业机会; 在宏观管理形势得到恢复,经济繁荣以后要压缩社会保障开支。这个方案是以国家财政赤字为代价的。

第三,由社会来统制资本量,以消费促投资,让资本的边际效率逐渐下降,“通过收入分配或其他方法来提高消费倾向,从而使维持一定水平的就业量所需要的现行投资量具有较小的数值”,“仅仅依赖银行政策对利率之影响,似乎还不足以达到最适度的投资量”,“要达到离充分不远之境,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总揽”。(同上书,335)(4)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把充分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其实现则主要依赖于国家干预政策,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政策做出调整。社会政策的出发点第一次开始从社会伦理等角度转向维护整个现存制度的生存方面,从此福利制度已不仅是给穷人撒下的最后一张“安全网”,而且也是给现存制度撒下的“安全网”。他的理论为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干预政策的广泛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尤其是西欧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贝弗里奇报告——凯恩斯主义在社会福利政策上的充分体现

威廉·亨利·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 1879-1963)是福利国家的理论建构者之一,毕生致力于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1919~1937年,贝弗里奇担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1941年,英国成立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部际协调委员会,着手制定战后社会保障计划。经济学家贝弗里奇爵士受英国战后重建委员会主席阿瑟·格林伍德先生委托,出任部际协调委员会主席,负责对现行的国家社会保险方案及相关服务进行调查,并就战后重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计划进行构思设计,提出具体方案和建议。1942年11月,《社会保障及相关服务》(Social Insurance and Allied Services),即《贝弗里奇报告》正式出版。贝弗里奇报告总结了自1897年《工伤赔偿法》以来近45年的社会保险经验,分析了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制定了“一种维持国民生活标准的保险计划”。

《贝弗里奇报告》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社会保障的主要目标是解决英国战后消除影响英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入民生活的五大障碍即“贫困、疾病、愚昧、肮脏和懒散”,其中消除贫困是首要任务。

第二,社会保障计划应该覆盖所有的公民,主要包括六大类人群: (1)雇员,指根据合同受雇为他人工作的人员;(2)其他从事有酬工作的人员,包括雇主、商人和自由职业者;(3)家庭主妇;(4)其他在工作年龄段内却没有从事有酬工作的人员;(5)尚未达到工作年龄的人员;(6) 超出工作年龄的退休人员。①社会保障计划的实施根据人群分别处理,从人们的不同需要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三,社会保障计划由三个不同部分组成:即满足最低需要的社会保险;用于解决特殊需要的国民救助;用于满足额外需要的自愿保险。社会保险方案作为社会保障的主要方式,应遵循六个基本原则。(1)基本生活待遇标准统一原则;(2)缴费费率统一原则;(3)行政管理职责统一原则;(4)待遇标准适当原则;(5)广泛保障原则;(6)分门别类,适合不同人群原则。

第四,提出了一系列的全方位的福利措施,报告设计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提出国家将为每个公民提供9种社会保险待遇。具体包括:(1)失业、伤残和培训金保险;(2)退休养老金;(3)生育保险金;(4)寡妇保险金;(5)监护人保险金;(6)扶养补贴;(7)子女补贴;(8)工伤养老金;(9)一次性补助金(包括结婚、生育、丧葬和工亡四种补助金)。另外,还要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和康复服务,并根据本人经济状况提供国民救助。其中有许多为新的福利项目,如为儿童提供的子女补贴。政府要统一管理社会保障工作,通过社会保障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

英国政府基本接受贝弗里奇报告的建议,于1944年发布社会保险白皮书。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逐渐推行贝弗里奇报告中的社会保险计划,颁布了《国民保险法》、《家庭津贴法》、《国家卫生服务法》、《国民教助法》等一系列以国民保险为核心的法案。这些法案均在1948年7月5日前生效,这一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从摇篮到坟基”的福利国家的建立。

贝弗里奇报告充分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它以政府扩大干预为基础,以强制性保险为主、国家救济为辅,确保最低生活需要,将整个社会成员系于一体,以此来进行收入再分配,调节经济,维持就业,稳定社会。贝弗里奇报告提出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内容和基本原则,它在社会福利和保障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英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福利和保障的制度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被视为福利国家的蓝本,现代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

20世纪以来有关重商主义或新重商主义的复

20世纪以来有关重商主义或新重商主义的复20世纪以来有关重商主义或新重商主义的复兴的各种文献中,新重商主义与策略性贸易理论已融合在一起,但重商主义货币理论的价值却并未真正被提及和发现。实际上,被古典经济学和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所抛弃的重商主义关于货币的性质、货币与资本关系的认识、信用货币的内生性和货币非中性的分析,正昭示着重商主义与现代货币理论争论的某种联系。正是这种联系,在某种意义上指引了从凯恩斯革命以来主流经济学所没有解决的货币分析的基础的方向。 首先,重商主义从商业资本主义的本能出发,首先提出了货币即资本的认识,并阐述了一个货币经济的交换模型。正是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马克思(1867)使用商品和货币流通公式的变化来说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性质:即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经济中,采用重商主义的交换经济模型,商人在贱买贵卖中必须拥有货币(资本)签订契约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货币成为一种履行契约的方式和保证。因为竞争是与商人可利用的信息和知识联系在一起,或者说与失败或破产联系在一起;完善的法律制度只能保证商人破产后的清算,而不能保证签约者履行契约的能力。因此,市场经济的博弈规则决定了货币契约的性质,即货币是最简单和直接的信用关系。商人占有货币或信用关系的能力决定了获取利润的能力。引入生产后,即是一个马克思使用货币契约的生产模型:资本家使用货币契约,即预付货币资本,雇佣工人和购买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和出售产品获取利润。这是重商主义交换经济模型的一个延伸。这里作为信用关系的货币或货币资本依然是决定竞争能力或获取利润的关键。马克思(1867-1894)关于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形式的发展或资本是一笔预付的货币的观点,是对重商主义的货币即资本的观点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其次,与货币的交换媒介、价值贮藏和计价单位(或价值标准)职能有关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货币是表示相对价格,还是表示总量(价格总水平),这实际上是

贝弗里奇报告读后感

贝弗里奇报告读后感 贝弗里奇报告分析了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问题,对以往提供的各种福利进行了反思,并对战后英国的社会保障做了高度概括。报告通过对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英国当时保障制度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待遇标准和房租问题、老年问题以及关于伤残赔偿的的分析,贝弗里奇先生在大量调查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供养子女等不同群体对房租、食品、衣着、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由此得出了战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最低需要所需的保险待遇标准;根据英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当前养老金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养老金标准、改革养老金制度的建议,并且提出在20年时间内将旧制度逐步过渡到新制度的具体设想以及把退休作为享受养老金的必要条件的意见。 贝弗里奇首次提出了由财政、雇主、参保人三方共同缴费的缴费方案,且就各方应承担的比例作了具体划分;同时,还专门论述了工伤保险费的筹资问题,明确了事故和职业病高发的行业应承担额外的工伤附加费的原则和比例。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障计划,首次论述了社会保障计划所赖以存在的三个假定,提出通过社会保险、国民救助和自愿保险三个层次保障人们不同同时《贝弗里奇报告》在社会保险计划中提出了涵盖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全方位的完整的社会保障规划。这种全方位覆盖所有公民的社会保险计划使福利国家思想从人们的理想转变成为一种具体可行的社会行动方案。《贝弗里奇报告》提出了构建福利国家社会保险计划的六项原则:一是基本社会待遇标准统一;二是缴费率统一;三是行政管理职责统一;四是待遇标准适当;五是广泛保障;六是分门别类,适合不同人群。这六项原则集中表达了福利国家思想的社会保障政策主张。概括起来,福利国家思想的政策主张主要是:一是社会保障应以保障居民拥有维持基本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为出发点,二是社会保障应惠及全体居民并实行全民的全面保障。 需要的重要观点。同时,在明确养老金、保险金、补助金及补贴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将全部国民分为雇员、从事有酬工作的人员、家庭妇女、其他有酬工作的人群、退出工作的老年人、低于工作年龄的子女等六个群体,分析了各群体的不同保障需求,并就其参保的待遇、缴费等有关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且在社会保障方面详细讨论了子女补贴、全方位医疗康复服务和维持就业问题,提出把消除贫困作为战后的基本目标,即社会保障计划的目标是:确保每个公民只要尽其所能,在任何时候都有足够的收入尽自己的抚养责任,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在贝弗里奇报告的基础上,英国政府于1944年发布了社会保险白皮书,基本接受了贝弗里奇报告的建议,并制定了国民保险法、国民卫生保健服务法、家庭津贴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法律。使英国建成了第一个福利国家。报告和英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功实施,影响到了整个欧洲。瑞典、芬兰、挪威、法国、意大利等国也纷纷效仿英国,致力于建设福利国家。 贝弗里奇报告虽然致力于建设福利国家模型,但是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健全的中国来说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对中国社保制度的改革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不断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也是经济的调节器。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保

重商主义思想的演变及其对英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重商主义思想的演变及其对英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思想,之后在此基础上阐析了英国国内当时采取的重商主义政策,接着分析了近代英国重商主义衰弱的主要原因,文章的第四部分着重讲述了重商主义对英国经济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说明了重商主义虽然有种种缺陷,但它是顺应时代而生的产物,对当时的西欧经济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重商主义;影响;英国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思想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指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木主义生产方式萌芽及形成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它产生于15世纪末,至17世纪下半叶开始瓦解。[1]重商主义以流通过程为研究中心,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是把社会经济现象和经验加以描述和总结,目的是为了实用,即使国家求强致富,其研究结果是提出一系列的经验性规律。它的核心思想是国家积极干预经济,以利于发展对外贸易,使货币尽量多地流入国内而不流向国外,达到贸易的出超。“重商主义”这一名称并不是由重商主义者命名的,而是由其后的亚当·斯密提出的。“重商”,不仅与封建社会轻视商业的观念和政策有别,而且也与以后的重农学派的思想相异。 1.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重商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商业资本的兴起。10到11世纪,在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西欧逐渐实现了手工业和农业、商业的分离,商业和手工业者构成了城市的基本居民。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东西方交流的扩大,商品货币关系不断侵蚀着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地,一种以分工合作和以雇工剥削为基本剥削方式的新型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 从15世纪起,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耕作的改良,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发展迅速。随着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商业资本也逐渐成为社会资本的支配形态。而发达的工商业必然需要广阔的市场,于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使西欧的商人走上了对外贸易的道路,并将对外贸易与暴力掠夺、海盗行径、贩卖奴隶、征服殖民地等多种手段相结合,迅速地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而商业资本要想迅速发展,必然要求一种维护其新的经济思想的产生,于是,重商主义的市场经济思想应运而生。 二是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国家的出现是重商主义成长和壮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以往各国国内诸侯林立,封建领主可以任意规定货物的关税、法律、衡量制和货币,这种封建割据的局面妨碍了国内市场的统一,给商业发展带来重重困难。而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扫除封建割据对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限制,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来消除这些封建壁垒,开拓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封建国王为了削弱封建领主的力量来加强自己的权利,就要依靠财富支持战争。因此,封建国王和商业资本家在共同追求货币的基础上建立起联盟。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重商主义在当时适应了军事威力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三是文艺复兴的影响。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高扬人文主义的旗帜,强调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的权利,用人的意志来考察一切事物。文艺复兴运动有力地推动了重商主义的成长。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重商主义者,开始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对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寻找理论根据,力图建立适合于自己需要的经济学说。商人和金融家也借此可以更自由而肆无忌惮地追求个人的利益,进一步为重商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2.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 重商主义与古代的经济思想不同。严格来说,重商主义不能成为一个学派,因为它既没有学派的代表人物,又没有传授衣钵的弟子。但总结起来,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有:第

贝弗里奇报告读书报告

《贝弗里奇报告》读书报告 (游光明,2015级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1504035) 一、基本版本书目信息 《贝弗里奇报告》全称《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由贝弗里奇爵士发表于1942年,是福利国家理论和实践产生的重要理论基础。该书出版以来在中国一直没有翻译本,后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组织翻译,其底本为伦敦英国文书局1995年再版的本子,2004年6月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一版一印,为中英对照本去,全书共252页。书前有译者序,在目录前还有“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致威廉姆·周伊特阁下”两封书信,正文共分为6个部分,内容部分详述。 二、贝弗里奇其人 威廉·亨利·贝弗里奇(WilliamHeonyBeveridge,1879一1963)生于印度的一个英国法官家庭。青年时期,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取得了数学和古典研究的学位。此后,他在汤因比会馆(ToynbeeHall)里从事对伦敦东区贫困社会状况的研究。这种早期的研究对他终生同情穷人打下了基础。后来,他担任过记者,在政府里担任过文职人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被任命为伦敦经济学院院长。他担任这一职务近20年(1919一1937)。离开伦敦经济学院后,他回到早年就读的牛津大学,担任了一所学院的院长。 贝弗里奇一生担任过不少重要的领导职务,除了在两所著名大学里任过职以外,他还分别担任过英国上下两院的议员,并且担任过二战期间英国政府的劳工部次长。20世纪20-30年代,贝弗里奇曾经长期担任失业保险法定委员会主席,并发表了著名的《失业:一种工业的问题》、《全民保险》等重要著作,为英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失业救济制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贝弗里奇一生致力于社会保障建设,富于正义和良知,希望在战后建立一个新社会。他秉持自由、开放、市场竞争的自由主义精神的同时,以追求社会正义,消除社会贫困,建立自由民主的“美好新社会”为期一生奋斗的目标,值得敬仰。 三、《贝弗里奇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 《贝弗里奇报告》第一次在全社会建立全方位社会保障体系的福利国家思想。从长久的历史发展

第五章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汇总

第五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了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和理论特点; ?掌握新凯恩斯主义有关价格粘性和货币非中性论的主要观点; ?正确认识新凯恩斯主义的利率效应理论; ?掌握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理论的主要观点; ?能够辨析新凯恩斯主义在经济政策上与凯恩斯、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的异同。 主要内容 1.一、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概述 1.(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 与特点 2.(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政策取向2.二、货币的非中性 1.(一)工资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1.1、工资粘性 2.2、工资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 2.(二)价格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1.1、价格粘性 2.2、价格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

1.三、利率作用与信贷配给 1.(一)利率的激励效应与选择效应 1.1、利率的激励效应 2.2、利率的选择效应 2.(二)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与信贷配 1.1、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原则 2.2、信贷配给 2.四、经济滞胀理论 1.(一)效率工资论 1.1、效率工资的决定 2.2、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 1.(二)失业滞后论 1.1、对经济滞胀的解释 2.2、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 2.五、货币政策理论 1.(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指标 2.(二)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 3.(三)信贷政策主张

一、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概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凯恩斯主义者们(主要代表是前面章节学习过的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同时,着重将凯恩斯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经济政策之中,并不断分析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帮助政府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得到了西方各国政府的重视。在1948——1973年间,西方各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了三倍多,经济基本上是稳定的和繁荣的,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曾把这段岁月称为“凯恩斯时代”,可惜好景不长,连年推行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也带来了种种恶果。其中最严重的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通货膨胀与生产衰退、失业并存的“滞胀”局面。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凯恩主义倍受责难,随着时势变迁和政局更替,现代凯恩斯学派从官方经济学的宝座上跌落下来,在西方各国的地位和影响已大大削弱。 在凯恩斯主义是日渐衰落的同时,经济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处于红火时期,经济自由之风吹遍西方,进而影响到世界各国,占据了影响和决定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主流学派地位。但在现实中经济自由主义取得的效果却令人失望,各国推行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结果,是以巨大的代价换取了短暂的成功。

凯恩斯主义和重商主义的关系

凯恩斯主义与重商主义的关系 1.产生背景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15-17世纪)的经济思想,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阶段和商业资本家崛起并向产业资本家过渡时期的社会需求。其产生背景是市场程度不高、制造业不发达、社会正处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期间,经济活动自发表现为三个阶级:重视商业资本的获得,即货币至上;重视商业利润,即对资本的注意转为对商业产业的重视;最后重视利润来源,即重视制造业发展。 凯恩斯主义是当代影响最大、最具说服力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派,它产生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经济危机之后,而面对空前严重的危机和失业,古典理论却束手无策,因为其认为市场会自动调节以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并且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价格水平具有很大的弹性使得市场在长期总是出清的。使得凯恩斯认识到古典理论关于市场作用的缺陷,而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认为这种办法“可能比其他任何可见的制度都更有效地达到经济目标”。而伴随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诞生。 可以看出,重商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产生时市场发展的程度差别很大。重商主义产生于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市场程度不高,而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则正是由于认识到市场不能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即从重商主义到凯恩斯主义之间还经历了反对国家干预的自由主义阶段,此时不仅国内的市场得到了发展,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市场也初步形成。 2.核心内容 重商主义理论主要有三点:一是视货币为唯一财富形式的财富观;二是认为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即外贸和掠夺;三是倾国家之力干预外贸,控制市场活动。重商主义者认为若一国家缺少金银矿藏,就只能通过外贸顺差、出超甚至掠夺,才能让金银不断流入本国。重商主义者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主张国家各有干预经济生活,如垄断对外贸易,衽限制或禁止货币输出和商品进口的政策和保护性关税,并和国家政权相结合进行殖民扩张等。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货

05新凯恩斯主义

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与特点 与其他经济学派相比,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理论缤纷繁杂。概括地看,他们在吸纳并融合各学派理论之长、有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原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试图建立起一种有微观理论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是以不完全竞争、不完善市场、不对称信息和相对价格的粘性为基本理论,坚持“非市场出清”这个最重要的假设,认为在货币非中性的情况下,政府的经济政策能够影响就业和产量,市场的失效需要政府干预来发挥积极作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与原凯恩斯主义学派在理论上的共同点在于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他们承认实际产量和就业量的经常波动;承认实际产量和就业量波动的非均衡性质,特别是承认产品市场中的普遍生产过剩,承认劳动市场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认为名义总需求的冲击可以造成非均衡的产量和就业量的波动;经济体系本身的不完全性(而非经济主体的预期错误)是名义总需求的冲击产生实际效应的原因;主张应由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度的干预,以弥补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他们与原凯恩斯主义学派相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而非完全刚性,并试图对这种粘性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说明非自愿失业、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以及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 第二,强调并从微观角度入手阐明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他们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研究了经济中存在的实际刚性、风险和不确定性、经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昂贵性、调整的成本因素等,从而说明了企业的最优定价行为及其宏观经济含义。证明在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并不能引导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主体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利益,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境界,恰恰相反,“看不见的手”导致了“协调失败”(Coordination Failures),出现了长期的市场非均衡和社会福利的巨大损失。 第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他们以需求冲击为假定,着重论证了企业为什么总是拒绝及时随总需求的变动而调整价格和工资,这种微观行为反映到宏观经济层面又如何导致总产出和就业的变动。因此,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这种市场机制的失效问题,由于货币的非中性,政府的经济政策可以是有效的。 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经济政策主张的特点 新凯恩斯学派在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取向上与其他凯恩斯主义学派并无差异,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力图为原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补充微观理论基础。他们除了运用大量模型论证工资、价格具有粘性外,又从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完全两方面论证了市场机制的失灵,阐明了货币的非中性,从而在有微观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坚持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的思想。他们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价格在遭受到总供求的冲击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回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经济均衡的恢复不能等待或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工资和价格的缓慢调整,因为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痛

重商主义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重商主义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摘要]重商主义直接催化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构成了发展经济学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迅猛增长, 外资大量流入,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不断扩大,使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重商主义的种种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正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重商主义; 对外外贸; 影响 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经济学说,但即使经济发展处于更高的阶段时,过去的经济学说仍然有效,它会在被扬弃和吸纳综合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新的环节。重商主义,既是一种理论思想,又是一种政策体系。本文拟对重商主义进行重新认识,分析重商主义的政策和措施,并从中引发一些对现阶段中国外贸发展的启示。 一、重商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7世纪下半叶资产阶级阶段古典经济学兴盛时期。重商主义的名称,最初是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来的。在许多经济学教科书中,重商主义被看作一种过时的、幼稚的、可笑的早期经济理论,亚当·斯密在其著作中就曾尖锐地抨击过它。重商主义虽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它提出的一系列理论主张都是为国家制订宏观经济政策服务的。可以说重商主义是近代经济学的起点,是经济民族主义的理论代表,也是国家干涉主义的先导。欧洲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随着新大陆和新航线的发现,欧洲商业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加之西欧对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掠夺,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各国,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财富,导致封建主义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和国内外贸易的发展。货币财富成为各个阶级共同追逐的对象,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支配力量,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土地转向金银货币。与此同时,欧洲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的庞大开支,日益需要大量货币。为了进一步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商业资本家要求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商业资本要实现货币资本的积累,要求国家保护,而封建统治者要进行宫廷挥霍与战争也需要得到商业资本支持,因而两者结成联盟,通过强有力的中央国家来推行新的体现商业资本利益的政策,利用行政措施,尽量地把货币吸收到国内来,重商主义就是这些措施在理论上的表现。它反映了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历史阶段。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Stanford和法国Montch- restien,他们认为货币即是财富,主张在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都保持顺差,奉行绝对的“少买多卖”原则,以增加货币的流进,因此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早期重商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主要是直接管制汇率和贵金属交易的方法实现国内贵金属的存量增加。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Thomas·Mun,他们主张保持全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不反对本国金银的流出,只求有顺差即可,因此被称为“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则是以贸易管制政策为主要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一、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劳动市场论 凯恩斯主义理论有个特点和致命弱点:考察工资粘性和失业等问题时几乎不讨论劳动市场。这就使得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缺乏微观基础。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劳动市场理论,不仅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阐明了劳动市场失灵、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等问题,而且在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理性预期假设基础上,解释了劳动市场失灵的原因,较好地说明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现象,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微观经济学的劳动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着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地调整,工资上升容易下降难。新凯恩斯主义区分了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名义工资粘性是指名义工资不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实际工资粘性是指实际工资与需求的变化几乎没有相关性。 1.名义工资粘性 (1)交错调整工资论 该理论认为,在短期内,不论通过合同机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交错调整工资是指劳资双方通过雇用合同调整工资。由于合同签订的时间不同,工资调整就会交错进行,形成一个交错的序列。 交错调整工资使得工资总水平具有了惯性。工资不仅与以前的工资水平有关,而且与今后的工资期望值有关,而工资的期望值又与总需求的变动有关。不过,合同一旦签订,总需求的变动就对未到期的工资合同没有影响,只会影响到期合同的工资调整。所以,总工资水平有惯性。这种惯性会影响产出和就业,使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有替代关系。 总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的替代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当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量与总工资的增长相适应时,货币政策能使总工资水平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其代价是通货膨胀率提高。当工资水平稳定时,货币投放量的变动会引起经济中超额需求较大的波动,总产量和就业率也会发生相应的较大波动。总产量和就业的稳定性就差。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不稳定。反之,总工资水平越不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稳定。总工资水平越稳定,名义工资粘性就越大。 合同机制有助于总工资稳定,导致工资出现刚性。当货币政策与工资的相关程度很低时,工资合同能使名义工资随价格水平的改变而作相应的调整,将工资维持在较高水平上,保持工人实际工资水平不变。合同机制维持总工资稳定性的作用越大,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但是就业和总产量的波动就越大。工资越稳定,工资粘性也越大。 工资合同中的期望机制对总工资惯性也有影响。签订合同时,如果双方都重视近期预期的作用,总工资的惯性就大;如果劳资双方都比较重视未来较长时期的理性预期值,那么,总工资的惯性就比较小,工资不太稳定,产出和就业比较稳定。对未来短期内的期望制越重视,工资总水平就越稳定,名义工资粘性就越

贝弗里奇报告

贝弗里奇报告--影响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经典著作 ?它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它曾影响英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进程 ?被业内人士视为福利国家的奠基石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 ?为无数的经济学家和社会保障工作者所推崇、研究和学习借鉴 一、报告的起草过程 1941年,英国成立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部际协调委员会,着手制定战后社会保障计划。经济学家贝弗里奇爵士受英国战后重建委员会主席阿瑟·格林伍德先生委托,出任部际协调委员会主席,负责对现行的国家社会保险方案及相关服务进行调查,并就战后重建社会保障计划进行构思设计,提出具体方案和建议。 委员会受命成立后,首先向所有相关业务机构调查了现行社会保险制度所涉及的各项业务,在此基础上构思设计了专门的问卷进行调查,并与相关机构的代表进行了多次会谈,还请纳菲尔德学院的社会改革调查小组收集社会保险待遇享受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为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委员会又专门邀请国际劳工组织的官员来英国进行指导,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第二年,贝弗里奇提交了题为《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 二、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报告六个部分内容介绍报告正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和概论”,概要介绍了部际协调委员会的工作过程和整个报告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主要改革建议及理由”,审视了英国当时保障制度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详细论述了报告所建议的二十三项改革的理由及具体建议,如废除批准社团制度、改革工伤赔偿制度、统一社会保险制度及缴费和待遇标准、将医疗和康复服务作为公共服务向国民统一提供等。第三部分“三个特殊问题”,重点讨论待遇标准和房租问题、老年问题以及关于伤残赔偿的途径问题。第四部分“社会保障预算”,主要论述了社会保障预算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问题。在分析社会保险支出状况及各方的缴费能力和意愿之后,提出了由财政、雇主、参保人三方共同缴费的缴费方案,且就各方应承担的比例作了具体划分;同时,还专门论述了工伤保险费的筹资问题,明确了事故和职业病高发的行业应承担额外的工伤附加费的原则和比例。第五部分为“社会保障计划”。首先论述了社会保障计划所赖以存在的三个假定,提出通过社会保险、国民救助和自愿保险三个层次保障人们不同需要的重要观点。同时,在明确养老金、保险金、补助金及补贴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将全部国民分为六个群体,分析了各群体的不同保障需要,并就其参保的待遇、缴费等有关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第六章为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详细讨论了子女补贴、全方位医疗康复服务和促进就业问题,提出把消除贫困作为战后的基本目标,即社会保障计划的目标是:确保每个公民只要尽其所能,在任何时候都有足够的收入尽自己的抚养责任,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二)制订社会保障计划所遵循的工作原则贝弗里奇在勾画社会保障计划时遵循三条指导原则。其一,既充分运用过去积累的丰富经验,又不拘泥于这些经验,避免被经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部门利益所限制和驱动;其二,把社会保险作为提供收入保障、消除贫困的一项基本社会政策;其三,确定了国家提供福利的原则是基于国家利益而不是某些群体的局部利益,社会保障必须由国家和个人共同承担责任,通过国家和个人共同的合作来实现。国家在承担

我对重商主义的认识

我对重商主义的认识 重商主义是古典主义产生以前西方经济学史上一种重要的经济思潮。一提到重商主义,我们脑海中就会显现诸如货币是财富之类的想法,这说明我们对其认识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基础上。历史上欧洲的重商主义者,大都不是学者。重商主义最初的形态和宗旨,也不在于思想理论而重在政策建议。从重商主义的历史作用看,更是如此。重商主义的教学和研究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是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学术界日益滋长的理论日益脱离实际的学风所致。 一、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政策主张 重商主义没有一个完整的思想和政策体系,但是这并不影响其成为具有自身内在逻辑联系的体系。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兴起,首当其冲要办两件事:建立国家官僚机构和常备军,这都是要花大钱的。所以重商主义的首要政策目标是提高政府的财政税收能力,这就构成了货币差额和贸易差额理论与政策体系。重商主义的另外两个政策目标是保护国内工商业和对外扩张以增加财富,这就构成其整个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政策体系。 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政策主张主要包括:(1)重商主义认为只有金银才是唯一的财富,它把金银和货币看作是一个东西。一个国家积累的金银货币越多,就越富。(2)财富的直接源泉在流通领域,在于贱买贵卖。即认为财富来源于不等价交换。这既是海外殖民掠夺的“理论依据”,也是当时西欧经济尚不发达的现实的理论反映。(3)不是所有的流通领域都是财富的源泉,只有对外贸易(国际流通)才能增加一国的货币数量,即少买多卖。因为国内贸易即使贱买贵卖,社会财富总量不变。(4)所以,早期重商主义追求对外贸易中少买多卖、最好不买的“货币差额”,把货币归结为积累手段。晚期重商主义放弃追求对每一国的贸易都采取少买多卖的原则,改为追求贸易总量的“顺差”即“贸易差额”。(5)实现贸易顺差的方法有二:一是大量出口本国产品和限制进口消费品,禁止进口奢侈品;二是发展转口贸易,允许货币输出。原则是:在某个国家贱买,到另一个国家贵卖。在这两种方法中,后一种方法是主要的。(6)为了尽量出口本国产品,要大力发展本国工业。(7)为此国家要积极干预经济活动。不仅要积极调节货币流通以保证金银财富多流入,少流出,还要实行外汇管制(国家规定汇率、管制外汇买卖。(8)重商主义将国际关系视为争夺财富和霸权的关系,所以一方面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另一方面,国家大力发展海陆常备军和航海业,实行对外经济扩张和扩大殖民地,把对外战争作为“国营事业”。(9)为了保证实现外贸顺差和扩大国际市场,早期重商主义就提出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但只是到了晚期重商主义才真正成为一项重要政策。贸易保护主要是两方面:对进口商品课以高额关税,对出口商品实行奖励政策(奖出限入)。 二、重商主义的目的 重商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是繁荣国家经济,其最终目的则是通过国家的富强来增加王朝的收入,从而增加国王的力量和权力。应为国王本身是属于封建阶层的,不可能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根本的目的也只是保持自己的封建统治。所以,政府一方面用种种办法促进国内的经济,一方面又常常不顾国内的经济得失而发动无意的战争。重商主义的提出人和代表,一般认为是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财政总监柯尔伯(Colbert)。他曾经说到,“商业是公众资金的源泉,而公众资金是战争的神经”。他认为商业是王国的基础,这种思维是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另一方面,他认为商业又是为战争服务的,换句话说,商业是为国王的权力服务的。如此从政治、军事角度考虑经济问题,正是当时封建国家的特点。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摘要]新凯恩斯主义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着力于从多个角度说明工资的粘性,并由此来证明劳动力市场的失灵、失业发生的必然性和加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些研究从多个方面给我国的就业以启示。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工资黏性、劳动市场、就业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它坚持凯恩斯的基本信条,在凯恩斯传统下构建微观基础,并以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理论观点复兴了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失业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提出了独特而又新颖的劳动市场理论。该理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考察失业问题几乎不论及劳动市场的致命缺陷,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需求的变动而迅速进行调整,工资上升比较容易而下降则比较困难。由于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因而工资粘性也有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之分,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也就分为名义工资粘性论和实际工资粘性论。 (一)长期劳动合同导致名义工资粘性。在一些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中,工资通常是由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一般一定三年不变,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是不能随市场的供求行情而调整的。一些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企业工资粘性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 (二)隐含合同理论。隐含合同是指厂商与工人之间没有正式的工资合同,但互相有将工资相对稳定的协议或默契,被称为“看不见的握手”。该理论认为,从长期看工人向厂商提供劳动服务,厂商支付工资,实际上是一个保障合同交易。这一保险合同可以保护工人免受随机的、可以观察到的经济波动的影响。由于决定工资的劳资双方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工人是风险厌恶者,厂商是风险中性者,于是双方在确定工资时会达成一种默契,实际工资保持相对稳定而不随经济波动而变化。将风险由工人工资转移给厂商利润,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工人接受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隐含合同的存在使工资具有粘性。由于隐含合同的建立或货币工资的调整要参考公众有效性信息,而完全准确地确定公众有效性信息需要耗费厂商和工人较高的成本,因而调整工资的合同只是根据几个比较廉价的、简单的经济参数确定,这就使工资不能随着需求变动迅速做出调整,工资出现粘性。隐含合同之所以导致失业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都只有部分的有限的信息,这就决定了均衡的合同会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此时一般会采取解雇工人的形式。暂时失业的工人为了建立起其一个‘可靠者”的声誉,以求将来能得到更优惠的工资合同,往往会拒绝其他厂商提供的高工资的职位,因此失业会继续存在。 (三)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人的工作效率受工资影响,工资的减少最终导致的是成本的增加或产量减少。于是当供给波动时会改变劳动力的边

贝弗里奇报告的重点内容和概括

贝弗里奇报告 贝弗里奇报告可以说是影响整个世界社会保障,它是制度发展的经典著作,它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曾影响英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进程,被业内人士视为福利国家的奠基石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为无数的经济学家和社会保障工作者所推崇、研究和学习借鉴。《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是素有“福利国家之父”之称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爵士的传世经典,对整个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发展历程 1941年,英国成立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部际协调委员会,着手制定战后社会保障计划。经济学家贝弗里奇爵士受英国战时内阁财政部长、英国战后重建委员会主席阿瑟·格林伍德先生委托,出任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部际协调委员会主席,负责对现行的国家社会保险方案及相关服务(包括工伤赔偿)进行调查,并就战后重建社会保障计划进行构思设计,提出具体方案和建议。第二年,贝弗里奇爵士根据部际协调委员会的工作成果提交了题为《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 报告内容 报告分析了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问题,对以往提供的各种福利进行了反思,并系统勾画了战后社会保障计划的宏伟蓝图。报告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要介绍了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部际协调委员会的工作过程和整个报告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审视了英国当时保障制度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详细论述了报告所建议的二十三项改革的理由及具体建议。 第三部分重点讨论待遇标准和房租问题、老年问题以及关于伤残赔偿的途径问题。在本部分,贝弗里奇先生在大量调查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供养子女等不同群体对房租、食品、衣着、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由此得出了战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最低需要所需的保险待遇标准;根据英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当前养老金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养老金标准、改革养老金制度的建议,并且提出在20年时间内将旧制度逐步过渡到新制度的具体设想以及把退休作为享受养老金的必要条件的意见。 第四部分主要涉及社会保障预算问题。在分析社会保险支出状况之后,分析了各方的缴费能力和意愿,提出了由财政、雇主、参保人三方共同缴费的缴费方案,且就各方应承担的比例作了具体划分;同时,还专门论述了工伤保险费的筹资问题,明确了事故和职业病高发的行业应承担额外的工伤附加费的原则和比例。 第五部分为社会保障计划。首先论述了社会保障计划所赖以存在的三个假定,提出通过社会保险、国民救助和自愿保险三个层次保障人们不同需要的重要观点。同时,在明确养老金、保险金、补助金及补贴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将全部国民分为雇员、从事有酬工作的人员、家庭妇女、其他有酬工作的人群、退出工作的老年人、低于工作年龄的子女等六个群体,分析了各群体的不同保障需求,并就其参保的待遇、缴费等有关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 第六部分为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在该部分,作者详细讨论了子女补贴、全方位医疗康复服务和维持就业问题,提出把消除贫困作为战后的基本目标,即社会保障计划的目标是:确保每个公民只要尽其所能,在任何时候都有足够的收入尽自己的抚养责任,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三条原则 贝弗里奇在勾画社会保障计划时遵循三条指导原则。 其一,既要充分运用过去积累的丰富经验,又不拘泥于这些经验,而被经验积累过程中形成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原凯恩斯主义

1、比较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并着重分析他们对经济波动的看法?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失业、市场不出清是经济的常态”的说法,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在经济体系中是重要的,认为古典二分法(注)失效,重视短期分析;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不完全竞争);赞成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新凯恩斯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工资、价格黏性(刚性),市场不出清、斟酌使用经济政策的观点。但同时也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和微观基础,例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 关于经济波动 整个宏观经济问题被归结为两个问题:总需求是否等于总供给,如果不相等会引起经济波动;用什么经济政策对付经济波动。不同的经济学派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图中的投资口和储蓄口总是连在一起的,投资恒等与储蓄,总供给总是等于总需求,不需要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 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或其他原因,投资口和储蓄口之间没有管道相连,投资未必等于充分就业状态的储蓄,总供给未必等于总需求,所以管道中流动的国民收入会因此而上下波动。为稳定宏观经济,国家必须干预。新古典综合的观点也是如此。 随着新古典综合的衰落,以货币主义为先驱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出现。 货币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的错误在于忽视了货币发行过多的消极作用,凯恩斯主义认为增发货币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没有顾及通货膨胀的后果。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西方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货币主义认为,这不过是用政府投资替代了私人投资。政府投资往往用于非生产投资,而私人投资的用途总是生产性。生产性投资减少,企业雇工人数减少,部分地造成失业;生产性投资减少,社会生产量减少,部分地导致通胀。 可以说,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都认为经济运行的问题出现在需求方面。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而货币主义则反对财政政策,主张着重货币政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理论,用企业的不完全信息来解释宏观经济学中波动问题。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个人力图对经济变量做最准确的预期,避免行动盲目性。但是,在短期内,由于信息不充分,预期未必准确,随着时间的拉长,信息会越来越多,在长期,人们能够正确预期到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供给量,根据预期到的总供给量决定自己的行动。市场机制会是实际产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改变了总需求,而总供给不变,后果是价格上涨,而产量不变。即,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在长期是无效的。在短期,由于人们的信息不充分,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会使总供给量变动,就业量、产量可能会偏离充分就业水平。即使这样,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也难以奏效,因为,政府的信息也不充分,无法做出正确的预期。 新凯恩斯主义,他们坚持凯恩斯主义的工资、价格刚性,认为两者的刚性根源于资本主义体制和行事通则,完全符合理性预期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等原则,为它的宏观经济学找到了微观基础。在外界力量冲击下,产量和就业量会偏离充分就业水平,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使社会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有必要采用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一方面,可以低于外来冲击,另一方面,可以使经济在受到冲击后迅速恢复,避免长期的偏离。 可见,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投资口和储蓄口之间存在着一个连接的管道,但外来冲击下,工资和价格的刚性的泥沙把管道给堵上了,如果听其自然,需要水流长时间冲刷恢复;有必要采用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来疏通管道,达到充分就业水平。 古典二分法是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两个互不相关部分的研究方法。当时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分为实际经济与货币,相应地经济学分为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经济理论研究实际经济中产量的决定,即产量是由制度,资源,技术等实际因素决定的,与货币无关。货币理论说明物价水平的决定,即我们所公认的货币数量论。宏观经济学中认为是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贝弗里奇报告中文版

提出建议的三条指导性原则 6. 如前所述,委员会的首要任务是开创先例,对英国的社会保险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 第二任务是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在从第一任务转向第二任务之际, 有必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阐明提出建议的三条指导性原则。 7. 第一条原则是,在规划未来的时候既要充分利用过去积累的丰富经验, 又不要被这些经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部门利益所限制。现在战争正在改变一切, 打破了原有的条条框框, 为我们在新的领域运用经验提供了机会。世界历史上的划时代时刻属于破旧立新的变革,而不是头疼治头、脚痛医脚的改良。 8. 第二条原则是,应当把社会保险看成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系列政策之一。成熟的社会保险制度可以提供收入保障,这有助于消除贫困。但贫困仅仅是英国战后重建需要解决的五大问题之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最容易解决的一个问题。其他问题包括疾病、愚昧、肮脏和懒散。 9. 第三条原则是,社会保障需要国家和个人的合作。国家的责任是保障服务的提供和资金的筹集,但在尽职尽责的同时,国家不应扼杀对个人的激励机制,应该给个人参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机会并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在确定国家最低保障水平时,应该给个人留有一定的空间,使其有积极性参加自愿保险,以为自己及家人提供更高的保障水平。 10. 本报告所展示的社会保障计划就是建立在上述三条原则的基础之上的。该计划既充分利用了过去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又不被这些经验所限制。虽然该计划的一些设想现在就能实现,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它只是一个大的社会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总体实现有赖于其他政策的实施。必须明确的是,该计划首先是一个保险计划,即根据缴费给付待遇,其最终目的是参保人无需经过经济状况调查就可合法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22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解析版)

易混易错点22、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错因归纳:对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三种经济思想盛行的时代和含义不能正确区分。 释疑解惑 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真题突破 1.(2018·海南高考·16)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答案】B 【解析】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范围是美洲,与材料爱尔兰、普鲁士等地区无关,故A项错误;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故B项正确;拿破仑帝国企图军事征服英国计划失败,因此在其兴盛时期也没有控制爱尔兰,故C项错误;爱尔兰是英国领土的一部分,不是其殖民地,故D项错误。 2.(2018.4·浙江高考·22)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 A.联邦银行 B.全国工业复兴署 C.农业调整署 D.紧急救济署 【答案】B 【解析】新政措施之一的“蓝鹰运动”是为了实现工业的复兴。联邦银行是对金融领域进行管理的机构,故A项错误;全国工业复兴署是领导工业复兴的机构,故B项正确;农业调整署是领导农业复兴的机构,故C项错误;紧急救济署是领导社会救济的机构,故D项错误。3.(2016·北京文综·20)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