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研究及其对早期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教师四个效应心得体会

教师四个效应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在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四个效应”的力量。

以下是我对这四个效应的心得体会。

一、期望效应期望效应,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在我教学生涯中,我始终坚持正面激励,对学生充满信心。

当我发现某个学生在某方面有潜力时,我会给予鼓励和期望,使学生在这一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数学课上,我发现小明对图形问题有浓厚的兴趣,于是我鼓励他多参与课堂讨论,并在课后为他提供一些相关资料。

结果,小明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这充分证明了期望效应的威力。

二、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影响学生的表现。

在我担任班主任期间,我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个学生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我发现,当我对某个学生给予肯定时,该学生往往会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例如,小华在课堂上表现不佳,但我在课后与他交流,发现他对物理很感兴趣。

于是,我在课堂上鼓励他多参与讨论,并在课后为他提供辅导。

渐渐地,小华的物理成绩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说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三、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传递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在我教学生涯中,我深知教师期望的重要性。

因此,我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关爱。

同时,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

例如,在课堂上,我发现小刚总是沉默寡言,于是我主动与他交流,了解他的想法。

通过关心和帮助,小刚逐渐变得开朗,与同学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四、教师期望的反馈效应教师期望的反馈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期望的反馈会影响学生的表现。

在我教育实践中,我注重观察学生的变化,并及时给予反馈。

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我会给予表扬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会给予关心和帮助。

这种反馈效应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例如,小李在语文课上总是跟不上进度,但我没有放弃他,而是耐心地为他讲解,并及时给予反馈。

国外教师期望效应研究进展与当代教育启示

国外教师期望效应研究进展与当代教育启示

收稿日期: 2007-12-19作者简介: 范丽恒(1977)),女,河南西平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金盛华(1957)),男,江苏盐城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24卷第1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科版) Vo.l 24No .12008年2月J ournal of North Ch i na Instit u t e ofW ater C onservan cy and Hydroel ectri c Pow er(Soci al S ci ence)Feb 12008国外教师期望效应研究进展与当代教育启示范丽恒1,金盛华2(1.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3; 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摘 要: 教师期望效应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中得到证实的现象,它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影响学生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开展该现象的研究对教师观念的改变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对教师期望效应的种类、理论模型及国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探讨了其对教育现实的一些重要启示。

关键词: 教师期望效应;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维持性期望效应;教师区别对待中图分类号: G 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444(2008)01)0079)04教师期望是教师对学生未来可能发展的看法和态度,教师期望效应则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中得到验证的现象。

自从1968年罗森塔尔和杰克布森(Rosentha,l &Jackbson)发表他们在奥克学校的实验结果,即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最终导致学生智商的提高,教师期望效应现象开始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尽管国外对教师期望效应的研究从1968年开始至今都未曾停过,可是我国教育界对教师期望的了解仍多停留在罗森塔尔效应上,而对国外研究的新成果和进展却知之甚少。

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期望效应的定义和原理,指出了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其次阐述了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期望效应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接着详细说明了教师如何运用期望效应提升教学质量,包括建立积极的期望、提供支持和鼓励等方法。

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期望效应在小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一步说明其有效性和实用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期望效应,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力。

【关键词】期望效应、小学教育、教学、学生、动力、教师、教学质量、应用1. 引言1.1 引言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期望效应是一种被广泛关注和认可的教育心理学原理。

通过对学生的期望和信任,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

期望效应的实际运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和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

在这个阶段,教师的期望和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如果对学生能力充满信心,相信他们的潜力是无限的,那么学生也会受到激励,更有动力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了解并运用期望效应是教师们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期望效应的定义和原理、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利用期望效应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法、教师如何运用期望效应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具体应用实例。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期望效应,从而对小学教育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期望效应的定义和原理期望效应是指人们或组织对某人或某事的期望会影响到该人或该事的表现。

在教育领域中,期望效应通常指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

这种效应有时被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即人们的信念或期望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使之符合这些期望。

教师期望效应的个案教育研究2019年精选文档

教师期望效应的个案教育研究2019年精选文档

教师期望效应的个案教育研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把“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所以,转化学习困难学生是英语教师取得最大化整体教学效益的关键。

下面结合教育实践案例,就教师期望效应在转变初中英语学困生中的运用作一探讨。

一、关于教师期望效应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证明: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待心理会在师生教学活动中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这称之为“教师期望效应”(expectancy effect of teacher ),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当教师以期待的心情对待学生时,既可消除教师在教学中的急躁心理,和谐教学双方的情绪;又可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鼓励,缓解心理紧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形成持续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期望效应也可运用于对学困生的转化。

如果我们对某学困生寄予很大的期望并通过各种方式将这种期待传递给他们,就可使他们的学业朝着教师期望的目标发展,最终摆脱学困生的行列。

二、教师期望效应的个案教育研究(一)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王某,男,15岁,来自贵阳,父母离异,从小和姑妈生活,使他养成了察颜观色,阳奉阴违的坏习惯。

小学毕业后亲生母亲争取到了抚养权,把他带在身边,就读于本校。

入学时,教师一致认为他是个好学生,班主任还委任他为临时班长。

在入学摸底考试中,数学成绩全班第一,但英语成绩37分却是全班倒数第一(全班平均90.5分)。

(二)第一阶段研究:分析学困原因,重树学习信心笔者通过和王某促膝谈心,让其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期待他改变英语学习现状,以树立班长威信的良好愿望。

王某也畅所欲言,谈了真心话。

原来他认为英语是一门副科,学好学差一个样,所以在贵阳上学时基本没学过英语。

暑假里找过家教,专门补习英语,但因基础差,补课缺乏系统性,效果不理想。

笔者和王某一起分析了英语学习困难的原因。

一是学习动机不明确,很难纠正英语是副科、学了没用的观念。

浅谈教师期望效应及其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影响

浅谈教师期望效应及其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影响

浅谈教师期望效应及其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影响教师期望效应是指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从而对其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

在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如能恰当运用这种效应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结合实际工作,就如何在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发挥教师期望效应,帮助中职学生对于爱上学数学做了一些探讨。

标签:教师期望效应;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在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设计完成的。

罗森塔尔来到一所普通的学校,随机走进一个班里,在班里转了一圈,然后在班级的花名册上随机圈了几个学生的名字,告诉这个班级的老师,这些孩子是非常聪明的,将来一定能成就大的事业。

几个月后,他再次来到这个学校,向老师了解那些被圈中的学生,果然,那些学生的成绩在这几个月里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都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这时,罗森塔尔才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被选出来的学生他并不了解,只是随机圈中的,这让老师感到很意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这样的变化,在罗森塔尔教授告诉教师他对学生的看法后,教师对这位心理学家的话深信不疑,因此便对所圈出的学生或明或暗的表达出很高的期望,学生在接受这种期望后,提高了自信,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有了很大的进步,成为优秀的学生。

这就是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的实验来自于一个普通的中学,但揭示的心理暗示作用,表现在各个阶段、各个性质的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身上,都是通用的。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如何发挥教师期望效应呢?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其生源特点,大多数学生曾在小学以及初中时代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甚至部分学生被看做问题学生,他们数学基础薄弱,学习热情不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但是此阶段的他们性格活泼,积极性高,有很强的自尊心。

他们进入中职学校的目的是学习专业技能,走出校门,成为一名技工。

有极少数学生有毕业后继续深造之后再进入社会的打算。

教师期望效应_的理论和应用

教师期望效应_的理论和应用

“教师期望效应”的理论和应用左金娣(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教师期望效应表现为正效应和负效应两种结果,这是由许多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造成的。

作为一名教师应使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富有弹性,永远要用发展的观点去期望学生并信任学生。

教师期望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对每个学生寄予高期望,使情感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关键词:教师期望;期望效应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63(2005)04-0082-03 一、“教师期望效应”的定义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 .Rosenthal )和雅各布森(L .F .Jacobson )做过一个“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实验。

教师对实验者的暗示,不仅是对普通学生的“未来花朵”抱有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态度、表情与行为方式将这种暗含的期待微妙地传递给他们,其中包括更多提问、辅导等。

学生获得期望信息后,也会产生鼓励的效应(encouragement -effect ),于是更加信赖老师,积极起来并给教师以反馈。

教师见到这种反应,也会把自己的感情及所期望的特性投射“移情”到学生身上,感到他们更加顺眼和可爱,于是激起更大的教育热情。

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这种现象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 ),即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Expectationseffect )指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是强化学生原有的某些特性(强化效应),二是诱发某些过去所没有的行为(自证预言效应)。

二、教师期望效应的相关研究Robert Merton 于1948年最先提出自我预言的概念,随后把它解释为,对某个人的期望引起这个人的一些行为,而这些行为又符合了原来别人对他的期望。

1965年EnnethClark 等人对教师对学生低期望做了研究,认为教师低期望是学生成绩差的一个原因。

浅谈教师期望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教师期望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教师期望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雅各布森和罗森塔尔共同进行“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关注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智力、品行、兴趣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呈正相关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期望效应”。

由此可见教师如果能合理运用期望效应,对学生及教育教学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标签:期望效应教育教学学生一、期望效应的内涵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是指人们的信念、成见和期望对所研究的对象产生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曾做过一个实验证明期望效应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即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如果能对学生抱以正面、积极的期待,在教育教学中给予学生肯定、信任、赞扬和鼓励,那么当学生获得认可、赏识和鼓励后,就会激发对教师的尊敬与信赖,从而能主动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积极进取,以便能维持在教师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二、期望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要适度,期望值过高,易导致揠苗助长,适得其反;期望值过低,不仅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还可能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期望效应的具体实施要结合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特点。

(一)尊重、热爱学生,用爱浸润学生心田我们要以一颗赤诚之心去热爱祖国的每一朵“鲜花”,有了我们爱的期待与浇注,他们定能茁壮成长。

我曾带过一个三年级学生,在同学与家长的眼中他是一个不务正业、不思进取的孩子。

我通过一段时间的密集观察发现,这个不太合群的学生的内心是非常敏感的。

每次的课堂提问他都有表现的渴望,但是他又羞于表现,害怕老师的批评,害怕同学们的嘲笑,所以总是欲言又止,想举手又缩回手。

看到这位学生,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所以我能设身处地地理解这位学生。

我时常找他聊天,起初他依然是极度自卑与慌张,或是低头不语,或是吞吞吐吐。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一味地强拉硬拽,而应以最自然的情境让他慢慢接受老师的关爱。

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期望效应是指人们对一件事情的期望会影响他们对这件事情的行为和结果。

在教育教学中,期望效应被广泛关注和研究,因为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合理利用期望效应,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积极行为和提升学习成绩。

本文将浅谈关于期望效应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期望效应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学习兴趣和动机的表现。

期望效应对学生学习动力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越强。

一项研究表明,当教师抱有高期望时,学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习困难,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期望效应,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1.建立正面期望教师应该积极向学生传递正面期望,即相信学生能够取得进步和成功。

当教师表达对学生的信任和赞许时,学生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期望,并受到鼓舞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表扬、鼓励和亲切的语言来建立正面期望,例如称赞学生的努力和成绩,提供积极的反馈等。

2.设定可达目标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确保学生能够达到和超越这些目标。

当学生感觉到自己可以达到目标时,他们会更加有动力去努力学习。

教师可以适时调整目标的难易程度,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

3.提供支持与引导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升学习效果。

当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支持和鼓励时,他们会更加自信,更加有勇气面对学习挑战。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教学材料、组织有趣的学习活动、提供辅导和指导等方式来支持学生。

二、期望效应对学生积极行为的促进期望效应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影响,还对学生的积极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的积极行为越多。

一项研究显示,当教师对学生有积极期望时,学生的纪律表现和课堂参与度都会得到显著提升。

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期望效应,促进学生的积极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教师期望是教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对学生未来的行为或学业成绩,甚至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得到证实的现象。

该现象的研究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学生的健康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教师期望效应的早期研究、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介绍,探究了其对早期教育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自我实现预言;早期教育
一、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的早期研究
(一)教师期望效应的产生
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著名雕塑家。

他在自己的一件雕刻作品――一尊少女雕像上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与才智,甚至对其产生了爱慕之情。

此事感动了爱神阿芙逻狄蒂,最终赋予了雕像生命。

这则美丽的神话在西方广为流传,它的引申意义多指迷恋自己作品的人。

在心理学上,这种通过真诚的期望感动别人,在不断的鼓励下被感动者的行为结果逐渐趋向于期望者的心理预期的现象被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哈弗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Jacobson)发表了他们在加州旧金山布奥克学校进行的课堂实验研究结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小学各年级的儿童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向教师提供信息,说:“这些儿童有发展的可能性”。

实际上这些孩子完全是随机抽取的。

几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研究者根据研究数据指出从实验中引发的教师对学生成就的期待最终使这种期待与学生学业成就的真实水平有关,那些教师对其期待高的学生(即使这种期待没有现实的基础)一般能够做得更好。

因此这种现象也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二)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的内涵
教师期望是教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对学生未来的行为或学业成绩,甚至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得到证实的现象。

罗森塔尔教授将此现象解释为:学校和教师收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期望,而且通过态度、表情、言行等方式将这种暗含的期望微妙的传递给学生,当这些学生获得教师期望的信息后,便会产生积极反应,进而更加努力,导致学习结果的快速变化。

即教师期望并不能使学生自动产生自我实现的愿望,只有当教师用行为表达出这种期望,并且学生能感知到教师的期望行为时,教师期望效应才能产生。

这种效应又表现为两种效应,正效应与负效应。

其正效应是学生的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在教师真诚的关怀下顺利的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成长发展,而负效应则正好相反。

自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发表了他们的实验结果以来,教育界已经进行了一百多次有关教师期望的研究。

研究者们根据教师期望对学生造成的实际影响不同,区分出两种教师期望效应类型,即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和维持期望效应。

自我实现预言效应是指原先错误的期望会引起人们把这个错误期望变为现实的现象。

罗森塔尔在奥克学校的实验就是这种基于诱导的期望实验,属于自我实现语言效应的研究。

维持性期望效应是指教师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对学生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学生的期望,并且在学生的行为已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依然按照自己已有的期望对待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变化与发展潜力。

一般情况下,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发生的频率较小些,但其实现的可能性一直存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且其发生时作用更大。

而维持性期望效应实际发生的频率更为频繁,但其作用效果相对较弱。

二、教师期望效应的影响因素
教师期望效应的形成和发挥作用依赖于一定的因素。

大致可以归纳为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两大方面:
(一)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的性格特点不同。

不同的教师在运用教师期望的,会因为个性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其次,教师的教学观点不同。

由于受到自身教学经验、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点也不尽相同,在对待学生的各不相同的实际情况与表现时,会造成期望效应产生不同的结果。

(二)学生方面
学生的自然状况。

主要包括学生的身体特征、家庭情况等一系列与学生个人相关的、客观存在的内容。

这些内容是学生无法改变的,却在教师形成期望过程中起着直接作用。

三、教师期望效应理论对早期教育的启示
以上有关教师期望效应的早期研究、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等信息对当前教育实践具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于早期教育有很大启示作用。

因为在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实验中,其结果显示一二年级学生的教师期待效应尤为显著。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认为:儿童早期的自我主要是“镜像自我”,即把别人的脸色当做一面镜子来了解自己的形象,来形成和改变自我形象。

当儿童从教师的言行中体验到教师的积极评价是,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就会相应地提高。

自我概念的改变会导致自信心的提高和自尊心的增强。

教师期望效应对处于早期阶段的儿童的作用更为显著。

因此在儿童早期教育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教师期望效应的运用和影响。

(一)教师应该尽量以开放、灵活的态度看待儿童的发展
教师期望效应的两种类型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和维持性期望效应暗含着一种共同的趋势,即一旦教师在形成了对儿童的看法或期望,总会倾向于注意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期望相吻合的行为,而忽视与期望相悖的儿童行为表现。

尤其是对于处在尚未表现出发展潜力的早期儿童而言,这种稳定的期望可能会限制儿童各方面潜能的发挥。

库伯的理论模型中也突出强调了教师的高控制感对学生发展的束缚。

因此,教师在儿童的早期教育阶段,应该相信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尽量以开放的态度看待儿童的发展变化,灵活地调整自己对儿童原有的看法与期望,以达到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教师应对所有儿童持积极期望
以往的研究成果已经表明,教师对儿童持有积极的期望可以促进其发展,相反教师的消极期望则会对儿童产生阻碍,特别是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儿童。

因此,在儿童早期教育阶段,教师更应尽量避免对儿童进行优差等级的区分,避免减少区别对待行为,而应对所有儿童持符合其个人实际的积极期望,创设公平合理的学习环境。

可以利用罗森塔尔的四因素理论模型,创设一个温和的社会情感氛围,帮助儿童解决更多问题,给其更多帮助。

【参考文献】
[1]刘闽阳.教师的评价和教师期望效应.龙岩师专学报[J].2004,22(2).
[2]范丽恒.金盛华.国外教师期望效应研究进展与当代教育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4(1).
[3]胡俊丽.杜红芹.杨梅.论教师期望理论与初中生发展的关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5).
[4]包兴敏.教师的期望――学生自我实现的预言[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