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期望效应积极
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成功教育

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 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
象 地说 明皮 格 马 利 翁 效 应 : ” 说你行 , 你 就行 ; 说 你 不行 , 你 就不行 ” 。要 想使 一 个 人 发展 更 好 , 就应 该 给他传 递积极 的期 望 。 积极期望是教师根据对学 生的认 识和发现 , 作 出符 合客观实际 睛况的、 学生 当前与未来 向上发展 的推 断与
教 师随笔
教U i l i D  ̄ 积 极 期 望 与 成 功 教 青
惠安 县净峰 中心小学 李 明聪
摘
要 对 于正 在成 长 中 的学 生 , 教师 的积极期 望 不 仅对 于其 个性 的发 展 起 着 导 向和 强 化 的作用 , 是
重 要外 部教 育条件 , 而且 是形 成 学生 积极 的 自我 意象 , 建立 学 生 自我期 望 不 可缺 少 的重要 环 节 , 是 帮助 学 生 成功 , 促进 生命成 长 的重要 因素 , 是 促进 学生 发展 的 内在动 力 。 关键词 积 极期 望 ; 关注 ; 激励 ; 情感 ; 成 功
5 8・ 《 福建教 育研 究) 2 0 1 5 . 2
使 学生 更加 自信 、 自爱 、 自尊 、 自强 , 变 得 更 加 快 乐
和幸福 , 形成 学生 自我 增值 的再 生 能力 。
( 四) 教师 的积极期 望是 学生 能 成功 的 目标 和要
制 。所 以 , 教师一定要 把教 学活动作 为 自己的主要职
责, 有效地 帮助 学生 学 会 学 习 , 完 成 教学 目标 。那 种 把空洞 的说 教作 为 教师 期 望实 现 的主要 途径 的策 略 是不 可取 的 。同时 , 由于教师期 望效应 的实现过 程具 有情感性特 点 , 它本身 就是一种 师生 间的情感交 流的 过程 。人们 之所 以把 教 师期望 效 应称 作 皮格 马利 翁 效应 , 也是 与教师期望 的这种感化 作用 分不开 的。所
教师实习体会:发挥期望效应 促进学生成长

教师实习体会:发挥期望效应促进学生
成长
教师实习体会:发挥期望效应促进学生成长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充满殷切的期望,而且要将期望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不仅学生会在教师的积极期望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表现,而且教师也会从学生积极的行为变化中,获得教育成就感如此循环往复,必然会进入一个由期望引起的良性循环之中,有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
建立期望教育观,提高教师效能感。
一个合格的教师应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观念,相信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能,真正贯彻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彻底摒弃嫌弃差生。
排斥差生的思想和行为。
有些学生基础差,但动手能力强,很有创造性,思维活跃,教师对他们要多关心,多鼓励,不断以切合实际的期望引导他们,用爱和信心去支持学生的进步,使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新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取向。
教师期望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与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广大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从而促进学生进步,促进教学改革新理念的实施。
教学中的期待效应

教学中的期待效应1. 引言教学中的期待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表现的现象。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可以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学习动机和行为表现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教学中的期待效应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期待效应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中的期待效应的原理教学中的期待效应源于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对他人的期待会影响他人的行为,从而使他们符合这些期待。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能够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行为表现,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
3. 教学中的期待效应对学生学习的影响3.1 学习动机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高期待时,他们会感到自己能够胜任并取得好成绩,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投入度。
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表现出低期待,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己无法胜任,从而减弱他们的学习动机。
3.2 学习成绩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当教师对学生表示高期待时,他们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鼓励和支持,从而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这些正面的教学反馈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付出更多努力,最终取得更好的成绩。
3.3 自我认知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还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
当教师对学生表示高期待时,学生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更积极的认知。
这种积极的自我认知会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信,更加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对学习结果具有更高的期待。
4. 如何利用期待效应提高教学效果4.1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传递积极的情感表达、鼓励和支持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学习态度。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高期待时,他们会更加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4.2 设定挑战性的目标教师应该设定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同时向学生传递对他们能够达到这些目标的高期待。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促使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追求目标,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和成就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便是教师的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或信念可以影响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就的现象。
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带有潜在伦理风险的现象,因为教师的期望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导致自我实现预言的发生。
教师期望效应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信念和观念,教师的期望会影响自身的行为和态度。
当教师对某个学生抱有高期望时,他们可能会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这种积极的态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相反,如果教师对某个学生抱有低期望,可能会对学生的表现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产生自我怀疑和丧失信心的情绪,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最终影响学业成绩。
教师期望效应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还可能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认知产生长期影响。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高期望时,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更高的认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我形象,进而对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相反,教师的低期望可能会让学生低估自己的能力,产生消极的自我认知,对未来充满怀疑和自卑情绪,长期下去可能造成学生的发展受阻。
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期望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要尽量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期望。
教师在对待学生时应该客观公正,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给予每个学生适当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取得成功。
同时,学生也应该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不受外部期望的左右,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的来说,教师期望效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表现和成就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的期望,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和成功。
同时,学生也应该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不受外界期望的左右,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运用教师期待效应,促进学生发展

运用教师期待效应,促进学生发展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冯慧珍教师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领悟教师期望效应的真正内涵,采取各种有效策略来促成各种积极期望效应的发生,不仅需要教师在教育观念上有所转变,了解、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教育策略上努力践行,从学生评价、课堂提问、师生交往的方面来对每一个学生建立起积极期望。
一、案例分析:有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因为入学早,在班里年龄偏小。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各科老师似乎都对他有意见,有的老师建议家长给他上课外补习班,快要考试了,老师把男孩家长请来,当着学生面说:“你家孩子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作业总是忘记,上课好像没有睡醒,做什么事都慢腾腾,对学习也没有兴趣,我建议你们应该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看智力有没有问题.”学生听老师这么说眼睛湿润了,但当着老师面没有哭出来。
家长听了老师的话很沮丧也很生气,以为孩子在学校真的没有好好学习,回家后便对孩子严厉斥责,甚至动手打了孩子。
期末成绩出来了,男孩成绩并不差,英语九十多分,语文和数学都是八十多分,老师没有批评他,也没有表扬他。
下面一些话是男孩从老师那里听到的,这些话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你真次考试肯定会不及格,会给班里丢脸,希望你能抓紧点。
你真是不可救药了,我没能力较好你这种学生。
教你这样的学生,我会少活十年案例中的老师对学生所表达的期望能起到积极作用吗?案例中的老师希望这位同学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能够考出好成绩,话语中表达了对该生的期望,但是这种期望是以消极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如,不好好努力就会不及格,给班里丢脸,让老师无能为力、生气,到医院检查智力等。
对学业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来说这种期望表达方式会让学生感觉老师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随对某些学生来说,老师的指责、激将法会促使学生发奋图强,但毕竟那是少数,多数学生会因老师的消极期望而丧失自信,从而对丧失学习兴趣。
教师的期望促进学生学习

关于教师期待效应的讨论在《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中,作者在第四章讨论了卓越的教师对学生有什么期待这个问题。
这一章节中提到最优秀的老师往往寻找和欣赏每一位学生的个人价值,他们不是将学生分成赢家和输家、天才、笨蛋、好生和差生,而是寻找每一个学生可以带到课堂上来的种种能力。
他们相信学生具备学有所成的能力,学生会受到诚恳的、富于挑战但有现实意义且认真看待他们的努力的正面期待的激励。
设置高标准,并对学生达到那些高标准的能力表示强烈的信任。
在实际的教学和学生管理过程发现,教师期望在对于辅助教学和学生管理确实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教师期待效应的来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在对小白鼠试验中发现,小白鼠的学习行为会受到试验人员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结果。
随后他将同类试验在学校里进行,结果发现教师期望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这种态度和行为,有意或者无意地影响着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归因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业成绩,是学生使向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罗森塔把这种由于高期望而产生的积极性反馈的因果关系命名为“皮革马利翁效应”也成为“教师期待效应”。
二、教师期待效应的分类为何教师的期望会有如此大的激励作用影响力,有大量的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教师的不同去往开始到这种期望产生实际的教育效果,中间包含着复杂的师生个人内部的心理过程和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过程。
在观察研究中结合学者研究总结得出,教师的期望可以大致分成两类:积极期望和消极期望。
积极期望教师主要表现为对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消极的期望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水平不高。
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在与学生相处时其心理氛围相对和谐融洽,教师表现对学生信任度高,在彼此的交流交往过程中,教师多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和积极的肢体语言如点头、微笑、肯定手势、关怀性接触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
教师期待效应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期待效应培训心得体会在教育的领域里,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往往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种现象被称为“教师期待效应”,它揭示了教师的信念和态度如何塑造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就。
近期参加的一次关于教师期待效应的培训课程,让我对这个心理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此,我想分享一些我在这次培训中的心得体会。
我认识到教师期待效应的核心在于自我实现的预言。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都会通过言语、行为和非言语交流的方式传达给学生。
这些期望成为学生内在信念的一部分,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表现。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的期望如何塑造学生的潜力。
在培训中,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深入探讨了教师应如何建立和维护对学生的高期望。
其中一个关键点是,教师需要展现出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即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长和成功的潜能。
这种信念不仅能够激励学生,还能帮助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培训强调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成长心态。
这意味着教师要相信智力和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提升的。
当我们将这种心态传递给学生时,他们更有可能接受挑战,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
这种心态的转变对于建立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
在实践层面,培训提供了一些具体的策略来实施高期望的教学。
例如,教师应该设定高标准但可达成的目标,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并鼓励他们反思和总结学习过程。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如何识别和打破低期望的循环,这通常涉及到改变我们的言语模式,以及提供额外的支持和资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另一个重要的收获是对差异化教学的认识。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背景、兴趣和学习风格。
因此,教师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个人成长的关注和支持。
培训让我意识到,教师期待效应不仅仅是关于学术成就,它还关乎学生的自信心、社交技能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通过传递积极的期望,我们不仅在教育学生,还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在教学中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在教学中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有一种期望,这种期望可以影响到学生的表现,使他们表现出符合教师期望的行为和成绩。
在教学中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 积极心理暗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和肢体语言传递积极的预期和信任给学生,告诉他们相信他们能取得好成绩。
2. 激励学生挑战自己:教师可以设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目标,鼓励学生超越自己的能力,并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3. 创建积极学习环境:教师可以营造一个积极、尊重和支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互动。
4. 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
5. 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自我认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相信自己有能力取得成功,并在困难面前保持积极的态度。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可以通过积极的预期和支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期望效应的积极探索
教师期望效应也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把一些普通学生“鉴定”为“天才”时,教师就真的以为这些学生是天才,坚信这些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从而寄予他们更大的期望。
教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传递给了学生,言行中暗含着的信任与期待,学生便会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期望,受到激励,学习时就更加倍地努力。
可见,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在教育工作中积极的开发应用教师期望效应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教师期望效应的主要功能和运用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期望效应呢?
一、在教育实践中应确立对学生期望的性质。
(1)期望应是积极的,向上的。
一般来说,如果教师认为他能成为好学生,他就会认为自己能够变好,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自我观点;反之就会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观念。
因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来自权威人物的看法,容易为学生所认同。
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要反映出学生的积极期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积极期望是教师根据对学生的认识和发现,做出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学生当前与未来向上发展的推断与预测,具体表现为目标的确立过程.这种期望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课堂行为的关注,对学生个性发展有意义的所有方面如情感、意志、性格、兴趣、才能等的关注.开发和唤醒学生未表现出来的潜能,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起着导
向和强化的作用。
(2)期望应是合理的、动态的、发展的。
期望应建立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即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
教师建立的期望目标应该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激励学生“跳一跳才可以摘到果子”。
随着学生的成长,期望水平应不断提高,性质应不断深化。
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由低级向高级、由具体到抽象、由外到内的顺序。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在一定时期总有某一层次的需要发挥主要或主异的作用,激励着人的行为。
当一种需要获得满足时,这一需要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而更高一层次的需要产生了,并要求得到满足。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目标也应根据学生现有的心理状态和水平,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提出。
当学生在实现某一期望目标的过程中,切实发现了自己的潜能,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的时候,再及时提出高一层次的期望目标,这样才能激励学生不断地进步。
如果我们对学生期望的目标值过高,如对一个学习成绩常不及格的差生,提出期望“下次考试拿百分”,这样的期望目标只能使他在失败中产生“我就是不行”的心理体验。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发展水平提出适当的期望目标,既不能使学生感
到高不可攀,又要学生付出一定努力。
(3)期望应是具体的,可操作性强。
只有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学生才能准确地估计其实现的可能性,才能表现出积极性.才能对学生行为有重要推动。
比如我们提出要创建县级文明班级的目标,班主任必须发动同学具体研究讨论文明班级有哪些具体的指标,我们需要多长时间,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达到甚至超过这些目标,模糊不清的目标是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
(4)期望应体现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
期望忽视个人需要,片面强调社会价值,这种期望由于脱离实际而易流于虚伪,对个人不会有很大激励作用。
期望忽视社会需要,片面强调个人需要,强调个人奋斗、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期望教育也会迷失方向。
我们培养的人也会由于缺乏社会关怀而变得冷酷和可怕。
只有将期望立足于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个性完美、生气勃勃的人。
二、教育实践中应确立期望教育的基本理念。
每个教师对每个学生抱有期望,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和提高满怀期望。
每个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价值的,有发展潜力的,充满希望的。
人性善,人可以教育,人可以变得更完善,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应抛弃只重知识不重能力,只重智育不重其他教育的片面的教育观,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个性,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应改变只用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的片面的比较观,改用全面标准评价学
生,重视学生自我比较,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
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d.gardner)认为,智力是多元的,包括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
七种智力同等重要,教育应开发多种智能。
在期望教育中,教师应该多关心、表扬和鼓励学生,鼓励每位学生乐观、积极、自尊,自律,自立。
“相信学生学得更好”的信念,应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观。
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正确的看待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做积极评价,及时是有缺点的学生也要在批评教育外加以鼓励,对学生的一点点来之不易的进步加以肯定,这可使学生把“亲其师”的情感体验化为一种勤奋学习的动力。
积极的外部信息能使学习者看到自己的进步,肯定自己,激发出蕴藏于自身的巨大学习力量。
以鼓励学生的话语作为教师的口头禅,可以使学生的潜质得以充分发挥。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要掌握度的问题,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期望相信学生学得更好。
有些学生因为无法承受老师过高的期望而选择逃避学习,这样可能适得其反,而有些学生因感受到老师较低的期望而放弃学习,从而每况愈下,且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提供学习结果清楚、具体、及时的期望信息,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更是如此。
教师如果给某学生提供一个抽象的、不具体的期望(“你会做得很好”),而不作任何解
释,学生就难以从反馈中知道他下一步应做什么,以获得成功,也不会做出最具有效应的努力归因。
及时的期望也是最重要的,必须使期望紧随个体的学习结果。
如果期望与作业结果相隔的时间太长,期望就会失去其动机和信息价值。
最后,必须提供经常性的期望,使学生能付出最大的努力。
(2)将教师的期望合理地运用于表扬和批评中。
教师在运用表扬和批评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做到客观、公正、全面、恰到好处,既要赏罚分明,又要以理服人,这样才能收到期望效应。
总的说来,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对每个学生提出一些明确而又适度的期望和要求,给予学生一些积极的暗示,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发展导向,就会挖掘出每个学生潜在的才智,发现许多人才.而提出适度的目标,学生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就是实现这种积极期望效应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