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培养“四有”社会公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培养“四有”社会公民

——学习研修心得体会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的需要,集中体现在人的培养上。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是决定教育改革方向和教育发展成败的首要问题。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宗旨。

‚以人为本‛,就是在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强调一切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为根本目的。但在我国传统教学理念中,总是把‚知识‛和‚技术‛作为终极目的,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

被看成是被塑造、被加工、被施加影响的物品,把人异化成了工具和手段。这种主客体关系的混淆,使教育背离了人的本性‚成为程序化、机械化地加工和复制人的生产活动‛。杜威指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教育有双重属性,其一是具有社会价值、社会目的,即充当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其二是具有人本目的,内在价值,即全面促进人的发展。人本目的应是首要的、根本的目的。德育专家鲁洁教授指出:‚教育是为了人,为了一个个作为生命载体的个人,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他们的发展,而教育的一切社会功能也都是通过人、为了人实现的。教育不仅要使人能创造对象世界,改造自然,改变社会,更为重要的是它使人不断地创造自我本质,即人之再生与重建,这是教育实践更为深层的本质。‛只有人的目的达成了,才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宗旨,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

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必然导致在教育内涵方面把学生的‚智育‛作为重中之重,在教育评价方面把‚分数‛看作唯一指标,学生成为了被动装载‚知识‛的容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是全体发展。在发展主体上,要使每个学生受到公平的良好的教育,尊重、维护每个学生学习和发

展的权利,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个体发展与整体发展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是全面发展。在发展目标上,要根据现代化建设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注重学生素质发展实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基本素质全面发展,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是和谐发展。在发展关系上,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与个性素质协调、和谐发展,防止和克服片面、畸形发展,实现综合素质与个性特长发展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是主动发展。在发展方式上,要引导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实现引导发展与自我发展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是持续发展。在发展策略上,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为学生未来发展、终生发展打好基础,实现现阶段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二、树立‚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意识,把以人为本落实到教育整体活动和全过程之中。

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忽视教育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差异、内在动力和不同需求,重灌输而漠视学生个性发展要求,重智力而轻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熏陶训练,以知识代替发展。在教育管理和服务方面也强调行政权力和严格秩序规范而缺少对学生人格及人性化需求的尊重。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作为当前和未来教育

活动中都应坚持的思想和信念,在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管理工作都要贯穿的思想和信念。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在主要完成智育任务的同时,也承担一定的德育任务和管理职能。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就是要以学生为全部活动及过程的中心,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教育方式要因人而异,教学环境要以情感为主来营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以下原则:第一,坚信学生需要学习并能够发展潜能以达到自我实现,努力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第二,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等及其在课堂之中的外化形式,在教学中尽量给予学生亲身感受、观察、分析和思考的空间,对其进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训练其创新思维能力,发挥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着力培养健全人格,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培养其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和独立性。第四,坚持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对话与合作,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提供高水平教学服务。第五,改革教学方式、内容和手段,加强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把知识传授为主变革为能力培养为主,促进学生发扬优良品质,形成优良个性。第六、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坚持以过程评价为主、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德育工作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格养成的重任。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应该把学生看作是德行的践行者,应该促进人的德性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德育工作中要贯彻以下原则:第一,为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尊重、理解、宽容、信任学生,根据时代要求更新德育内容,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不同道德层次加强德育的针对性。第二,要突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学生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使其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教育、自我选择。第三,使学生在德育中实现其特定需要和愿望,获得精神享受。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成长实际,启发引导唤起学生内在的道德要求。交流情感,沟通思想,在熏陶与共鸣中实现道德要求的内化。第四,坚持知行统一原则。重视社会实践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与交往环境,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从中获得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第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专业化心理教育和心理指导队伍,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学校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就是把教师和学生共同看作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和最宝贵的财富。坚持以教师为本,要求学校管理者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学校管理应该全员参与。教师既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对象,更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服务对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