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类中药》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学_杜仲叶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杜仲叶
药பைடு நூலகம்作用:
g/kg。每日给小鼠灌服杜仲叶水煎醇沉液 40g/kg,连服3d,未见有异常现象。杜 仲水煎醇沉液12g/kg给大鼠灌胃,连续21 天,也未发现有组织学的改变。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杜仲叶
炮制: 1.杜仲叶:除去杂质,切丝,筛去灰屑。
2.盐炒杜仲叶:取净杜仲叶,用盐水喷匀, 稍闷,炒至有焦斑。每杜仲叶100kg,用 食盐2kg。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贮干燥 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杜仲叶
性味: 微辛;性温。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杜仲叶
归经: 入肝;肾经。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杜仲叶
功能主治: 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主腰背疼痛; 足膝酸软乏力;高血压病。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杜仲叶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杜仲叶
药理作用:
30天,有明显抗冻作用,能明显延长小鼠 在-3℃温度下的存活时间。枝叶水浸膏具 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采用放射免疫测定 法观察到杜仲叶水煎剂10g/kg灌胃能显着 提高小鼠血浆中的cAMP和cGMP水平。
8.毒性 杜仲叶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的半 数致死量为8.64 ±0.59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杜仲叶
药理作用:
胞减少,但对摘除肾上腺大鼠的外周血中 的嗜酸粒细胞未见减少,说明杜仲叶的作 用有赖于肾上腺的存在。杜仲叶水煎剂 10g/kg,给药5天,可使小鼠血中淋巴细 胞百分率显着降低,幼年小鼠胸腺萎缩; 杜仲叶煎剂10g/kg,连续8天,可使血浆 皮质醇含量显着增加,并可使大鼠肾上腺 中维生素C含量降低
以完整、色黄绿、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 鉴别 本品粉末呈
6常用中药饮片辨识-叶类

2. 质脆。气微,味淡。
罗布麻叶——平肝息风药
来源:夹竹桃科植物罗布麻
罗布麻叶
药用部位:干燥叶。 鉴别要点: 1. 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
完整的叶片呈披针形或长 椭圆形。深绿色或灰绿色, 背面颜色稍浅,有明显的 叶脉突出,叶尖端有明显 的小芒刺,基部钝圆或楔 形,边缘具细齿,常反卷, 两面无毛。叶柄细,长约 4mm。
桑叶——辛凉解表药
来源:桑科植物桑
桑叶
药用部位:干燥叶 鉴别要点: 1.完整叶卵形或宽卵形,
先端渐尖,基部截形、 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锯 齿或钝锯齿。上表面黄 绿色或浅黄色,有的有 小疣状突起,下表面颜 色稍浅,叶脉突出,小脉 网状,脉上被疏毛,脉 基具簇毛。 2.质脆,气微,味淡,微 苦涩。
叶类(7味)
紫苏叶 桑叶 大青叶 枇杷叶 番泻叶 罗布麻叶 艾叶
紫苏叶——辛温解表药
来源:唇形科植物紫苏
紫苏
药用部位:干燥叶 鉴别特征: 1.完整叶为卵圆形,两
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 下表面紫色,有多数凹 点状的腺鳞;边缘具圆 锯齿。叶柄紫色或紫绿 色。 2.气清香,味微辛。
番泻叶——攻下药
来源:豆科植物狭叶 番泻树及尖叶番泻树
番泻叶
药用部位:干燥小叶
鉴别要点:
1.多完整平坦。卵状披 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全 缘,叶端尖而有锐刺, 叶基部稍不对称。上白 面黄绿色,下表面浅黄 绿色,无毛或近无毛。 下表面主脉突出。
2.叶片革质。
3.气微弱而特异,味微 苦而稍有粘性。
常用中药饮片辨识
叶类
叶类药材的重点观察点:
叶形:指全叶的形状(包括复叶的小叶)。 叶尖:渐尖、尾尖、钝尖、急尖、微凹等。 叶基:圆形、耳形、心形、箭形、楔形等。 叶缘:全缘、锯齿状、波浪状、牙齿状等。 叶脉:叶片中的维管束。掌状网脉、羽状网
罗布麻叶——平肝息风药
来源:夹竹桃科植物罗布麻
罗布麻叶
药用部位:干燥叶。 鉴别要点: 1. 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
完整的叶片呈披针形或长 椭圆形。深绿色或灰绿色, 背面颜色稍浅,有明显的 叶脉突出,叶尖端有明显 的小芒刺,基部钝圆或楔 形,边缘具细齿,常反卷, 两面无毛。叶柄细,长约 4mm。
桑叶——辛凉解表药
来源:桑科植物桑
桑叶
药用部位:干燥叶 鉴别要点: 1.完整叶卵形或宽卵形,
先端渐尖,基部截形、 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锯 齿或钝锯齿。上表面黄 绿色或浅黄色,有的有 小疣状突起,下表面颜 色稍浅,叶脉突出,小脉 网状,脉上被疏毛,脉 基具簇毛。 2.质脆,气微,味淡,微 苦涩。
叶类(7味)
紫苏叶 桑叶 大青叶 枇杷叶 番泻叶 罗布麻叶 艾叶
紫苏叶——辛温解表药
来源:唇形科植物紫苏
紫苏
药用部位:干燥叶 鉴别特征: 1.完整叶为卵圆形,两
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 下表面紫色,有多数凹 点状的腺鳞;边缘具圆 锯齿。叶柄紫色或紫绿 色。 2.气清香,味微辛。
番泻叶——攻下药
来源:豆科植物狭叶 番泻树及尖叶番泻树
番泻叶
药用部位:干燥小叶
鉴别要点:
1.多完整平坦。卵状披 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全 缘,叶端尖而有锐刺, 叶基部稍不对称。上白 面黄绿色,下表面浅黄 绿色,无毛或近无毛。 下表面主脉突出。
2.叶片革质。
3.气微弱而特异,味微 苦而稍有粘性。
常用中药饮片辨识
叶类
叶类药材的重点观察点:
叶形:指全叶的形状(包括复叶的小叶)。 叶尖:渐尖、尾尖、钝尖、急尖、微凹等。 叶基:圆形、耳形、心形、箭形、楔形等。 叶缘:全缘、锯齿状、波浪状、牙齿状等。 叶脉:叶片中的维管束。掌状网脉、羽状网
叶和花类药材 - 副本_PPT幻灯片

叶绿体,所以颜色深,其长轴与上表皮垂直。通常只有1层,少 数2~3层。 • 海绵组织:位于栅栏组织下方,与下表皮相接,细胞排列疏松, 间隙大,形状不规则,含叶绿体较少。
8
9
• 两面叶:叶的上下两面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有明显区 别的叶。两面叶的上表面色泽较下表面深,主脉、侧脉在 下表面露出,内部结构上其上表面为栅栏组织,叶绿体较 多,下表面为海绵组织,叶绿体较少。
21
(四)化学成分 新鲜叶中含大青叶素B(isatan B)等。 大青素B易被酶解或碱水解,生成吲哚醇, 继而氧化聚合成靛蓝(indigo)、靛玉红 (indirubin)。
[理化鉴别] 1.本品粉末进行微量升华,可得兰色或紫红色
小针晶、片状或簇状结晶。 2.本品粉末水浸液在紫外灯下呈兰色荧光。
22
O
N H
N H
O
靛玉红
O H N
N H
O
靛蓝
23
[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包括抗菌、抑制甲型流感病毒; 2、抗内毒素作用; 3、免疫增强、利胆、解热、消炎作用。 [功效]性寒,味苦。有清热解毒、凉血作用。
用于温邪入营,高热神昏,发斑发疹,黄疸,热痢,痄腮, 喉痹, 丹毒,痈肿,病毒性感冒等症。
• 等面叶:叶片在外形上,背腹面没有明显区别,内部叶肉 组织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亦无明显分化,这是由于叶片 两面在空间受光相差不大所致。
10
迎春叶横切面构造
• 孔下室(气室):上、下表皮气孔内侧较 大的空隙。
• 孔下室和叶肉细胞的间隙——通气系统。
11
(3)叶脉
• 叶片中的维管束,起输导和支持的作用。 • 主脉和较大的侧脉:
26
(三) 性状鉴别
• 狭叶番泻叶 1. 小叶片多完整平坦,长卵形至卵状披
8
9
• 两面叶:叶的上下两面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有明显区 别的叶。两面叶的上表面色泽较下表面深,主脉、侧脉在 下表面露出,内部结构上其上表面为栅栏组织,叶绿体较 多,下表面为海绵组织,叶绿体较少。
21
(四)化学成分 新鲜叶中含大青叶素B(isatan B)等。 大青素B易被酶解或碱水解,生成吲哚醇, 继而氧化聚合成靛蓝(indigo)、靛玉红 (indirubin)。
[理化鉴别] 1.本品粉末进行微量升华,可得兰色或紫红色
小针晶、片状或簇状结晶。 2.本品粉末水浸液在紫外灯下呈兰色荧光。
22
O
N H
N H
O
靛玉红
O H N
N H
O
靛蓝
23
[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包括抗菌、抑制甲型流感病毒; 2、抗内毒素作用; 3、免疫增强、利胆、解热、消炎作用。 [功效]性寒,味苦。有清热解毒、凉血作用。
用于温邪入营,高热神昏,发斑发疹,黄疸,热痢,痄腮, 喉痹, 丹毒,痈肿,病毒性感冒等症。
• 等面叶:叶片在外形上,背腹面没有明显区别,内部叶肉 组织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亦无明显分化,这是由于叶片 两面在空间受光相差不大所致。
10
迎春叶横切面构造
• 孔下室(气室):上、下表皮气孔内侧较 大的空隙。
• 孔下室和叶肉细胞的间隙——通气系统。
11
(3)叶脉
• 叶片中的维管束,起输导和支持的作用。 • 主脉和较大的侧脉:
26
(三) 性状鉴别
• 狭叶番泻叶 1. 小叶片多完整平坦,长卵形至卵状披
中药鉴定学:叶类中药

番泻叶 ----- 【植物形态】
• 狭叶番泻树 • 矮小灌木 • 双数羽状复叶,小叶5-8对 • 小叶有短柄,小叶片披针形,先端渐尖,
基部稍不对称,两面疏被毛至近无毛 • 托叶卵状披针形。
番泻叶 ----- 【植物形态】
• 总状花序腋生,生花6—14朵 • 花不整齐,萼片5,长卵形,不等大 • 花瓣5,黄色。倒卵形,下面2片较大 • 雄蕊l0,上面3枚不育且小形,中部4枚等长,下
• 单子叶植物叶片的组织构造: • 各科之间差异很大,没有统一的构造模式 • 常以禾本科植物为例 • 表皮细胞纵向排列,呈长方形,易纵向撕列,外壁不
仅角质化,而且含有硅质,呈乳头状突起,粗糙,棘手 • 上表皮有一些特殊的大型细胞(运动细胞),有大型
液泡,干旱时失水收缩,使叶卷缩,减少水分蒸发,水 分充足时,叶片伸展 • 上下表皮均有气孔,由两个狭长或哑铃形保卫细胞 组成,每个保卫细胞外侧各有一个三角形的副卫细 胞
叶类中药-----显微鉴别
• 叶肉: • 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两部分 • 栅栏组织: • 为一列圆柱形细胞 • 细胞长轴与叶面垂直,排列紧密,多位于上表皮下
面 • 少数为2-3层细胞,有时上下表皮内侧各有一列栅
栏细胞(番泻叶),即等面型叶 • 栅栏细胞内含大量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类中药-----显微鉴别
部3枚向下弯曲,花药略呈四方形,基部箭形 • 雌蕊弯曲呈镰刀状.子房具柄,疏被毛 • 荚果呈扁平长方形,被缝线的顶端有一明显的尖
突;种子4-7,略呈长方形而扁 • 尖叶番泻树 小叶4-5对,长卵形,荚果先端的
尖突细小不明显。种子6-7枚。
狭叶番泻树
尖叶番泻
尖叶番泻树
番泻叶 ----- 【产地】
桑叶资料及图片课件

桑叶枕头
桑叶枕头具有清凉降火、明目醒脑等作用,对于 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疲劳有一定的帮助。
桑叶洗发水
桑叶洗发水具有滋养头皮、防脱发等作用,受到 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
05
桑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桑叶茶的制作与品鉴
制作工艺
采摘、晒干、杀青、揉捻、干燥等。
品鉴技巧
观察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等。
营养价值
外观
桑叶呈卵形或宽卵形,先端渐尖 ,基部截形、圆形或心形,边缘
有锯齿。
颜色
桑叶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 有短毛,脉腋间有毛;叶柄长。
质地
桑叶质脆,气微,味淡、微苦、涩 。
桑叶的药用价值
性味归经
桑叶味甘、苦,性寒,归肺、肝 经。
功效主治
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 明目的功效;主治风热感冒,肺 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等
桑叶资料及图片课件
• 桑叶基本概述 • 桑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桑叶图片展示与解读 • 桑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桑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 桑叶文化传承与发展
01
桑叶基本概述
桑叶的来源与分布
来源
桑叶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是 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布
原产于中国中部,现南北各地广 泛栽培。
桑叶的形态特征
THANKS
感谢观看
多糖
桑叶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肿 瘤等作用。
挥发油
主要成分为萜类化合物,具有 抗炎、抗菌、镇痛等作用。
药理作用及机制
降血糖作用
降血压作用
桑叶中的生物碱和多糖等成分可促进胰岛 素分泌,提高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 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桑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生物碱等成分可 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
桑叶枕头具有清凉降火、明目醒脑等作用,对于 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疲劳有一定的帮助。
桑叶洗发水
桑叶洗发水具有滋养头皮、防脱发等作用,受到 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
05
桑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桑叶茶的制作与品鉴
制作工艺
采摘、晒干、杀青、揉捻、干燥等。
品鉴技巧
观察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等。
营养价值
外观
桑叶呈卵形或宽卵形,先端渐尖 ,基部截形、圆形或心形,边缘
有锯齿。
颜色
桑叶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 有短毛,脉腋间有毛;叶柄长。
质地
桑叶质脆,气微,味淡、微苦、涩 。
桑叶的药用价值
性味归经
桑叶味甘、苦,性寒,归肺、肝 经。
功效主治
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 明目的功效;主治风热感冒,肺 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等
桑叶资料及图片课件
• 桑叶基本概述 • 桑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桑叶图片展示与解读 • 桑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桑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 桑叶文化传承与发展
01
桑叶基本概述
桑叶的来源与分布
来源
桑叶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是 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布
原产于中国中部,现南北各地广 泛栽培。
桑叶的形态特征
THANKS
感谢观看
多糖
桑叶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肿 瘤等作用。
挥发油
主要成分为萜类化合物,具有 抗炎、抗菌、镇痛等作用。
药理作用及机制
降血糖作用
降血压作用
桑叶中的生物碱和多糖等成分可促进胰岛 素分泌,提高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 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桑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生物碱等成分可 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
叶类中药

药材称为“蓼大青叶”。 上下表皮均有气孔,气孔多为平轴式。
精品课件
②福建、四川、广西等地,尚用爵床科植 物马蓝的叶入药。
下表皮具直轴式气孔。
精品课件
马蓝叶
精品课件
③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尚用马 鞭草科植物路边青(大青)的叶入药。
下表皮有不定式气孔。
精品课件
枇杷叶
【来源】 蔷薇科植物
精品课件
有柄石韦药 材:叶片卷 成筒状,叶 柄长度与叶 片长度比例 较大。
精品课件
叶类中药各论
淫羊藿 来源:小檗科植物淫羊藿、箭叶淫羊藿
、柔毛淫羊藿或朝鲜淫羊藿的干燥叶。
淫羊藿
精品课件
性状鉴别 一.淫羊藿
1.三出复叶,小叶片卵圆形 ;先端微尖,顶生小叶基 部心形,两侧小叶较小, 偏心形,外侧较大,呈耳 状,边缘具黄色刺毛状细 锯齿。
紧密,其长轴与叶面垂直。 一般位于上表皮 内侧,有的上下表皮细胞内方均有栅栏组织, 称等面叶。
精品课件
四、显微鉴别: ③海绵组织:占叶肉组织的大部分。 注意其中是否有细胞内含物有无分泌组织。 ④叶脉:指叶的中脉。 一般中脉的上、下表皮内方大多有数层厚角
组织。中脉维管束通常为外韧型维管束。有 的维管束外围有纤维等厚壁组织存在。
精品课件
【显微鉴别】1、叶横切面: ③主脉维管束4-9个,外韧型,中间一个较
大, 每个维管束的上、下侧均可见到厚壁 组织。④薄壁组织中有含芥子酶的分泌细胞 ,类圆形,较周围薄壁细胞为小。
精品课件
2、表面制片或粉末制片: ①上下表皮均具不等式气孔,副卫细胞
3-4个。 ②上表皮细胞垂周壁较平直,外被角质
大青叶
精品课件
【性状鉴别】 1、主要以基生叶入
精品课件
②福建、四川、广西等地,尚用爵床科植 物马蓝的叶入药。
下表皮具直轴式气孔。
精品课件
马蓝叶
精品课件
③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尚用马 鞭草科植物路边青(大青)的叶入药。
下表皮有不定式气孔。
精品课件
枇杷叶
【来源】 蔷薇科植物
精品课件
有柄石韦药 材:叶片卷 成筒状,叶 柄长度与叶 片长度比例 较大。
精品课件
叶类中药各论
淫羊藿 来源:小檗科植物淫羊藿、箭叶淫羊藿
、柔毛淫羊藿或朝鲜淫羊藿的干燥叶。
淫羊藿
精品课件
性状鉴别 一.淫羊藿
1.三出复叶,小叶片卵圆形 ;先端微尖,顶生小叶基 部心形,两侧小叶较小, 偏心形,外侧较大,呈耳 状,边缘具黄色刺毛状细 锯齿。
紧密,其长轴与叶面垂直。 一般位于上表皮 内侧,有的上下表皮细胞内方均有栅栏组织, 称等面叶。
精品课件
四、显微鉴别: ③海绵组织:占叶肉组织的大部分。 注意其中是否有细胞内含物有无分泌组织。 ④叶脉:指叶的中脉。 一般中脉的上、下表皮内方大多有数层厚角
组织。中脉维管束通常为外韧型维管束。有 的维管束外围有纤维等厚壁组织存在。
精品课件
【显微鉴别】1、叶横切面: ③主脉维管束4-9个,外韧型,中间一个较
大, 每个维管束的上、下侧均可见到厚壁 组织。④薄壁组织中有含芥子酶的分泌细胞 ,类圆形,较周围薄壁细胞为小。
精品课件
2、表面制片或粉末制片: ①上下表皮均具不等式气孔,副卫细胞
3-4个。 ②上表皮细胞垂周壁较平直,外被角质
大青叶
精品课件
【性状鉴别】 1、主要以基生叶入
叶类中药的鉴定PPT培训课件

栅表比:一个表皮细胞下的平均栅栏细胞 的数目称为栅表比。
丁香叶的横切面构造
1
4
8
3
9
2
7
5
6
1.上表皮 2.下表皮 3.厚角组织 4.木质部 5.薄壁组织 6.韧皮部 7.气孔 8.栅栏组织 9.海绵组织
迎春叶横切面构造
1.上表皮 2.下表皮 3.栅栏组织 4.海绵组织 5.叶脉
3、粉末制片: ①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及平周壁的情况。 ②气孔:形状、类型、副卫细胞数目。 ③毛茸:有无、类型、组成。
细小针状、片状或簇状结晶 粉末水浸液在紫外灯下有蓝色荧光
【附注】 地方习用品:
①河北、山东、辽宁、陕西等地用蓼科植物 蓼蓝的叶入药。
药材称为“蓼大青叶”。 上下表皮均有气孔,气孔多为平轴式。
②福建、四川、广西等地,尚用爵床科植 物马蓝的叶入药。
下表皮具直轴式气孔。
马蓝叶
叶类中药各论
艾叶药材
叶类中药各论
侧柏叶
【来源】 柏科植物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的干燥小枝及叶。 【产地】 我国特产,分布广多栽培。 【采收加工】 夏秋两季采叶较佳,阴干。
侧柏叶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主要成
分为α-侧柏酮、侧 柏烯、小茴香酮等; 其它尚含黄酮类成 分。 【功效】 凉血止血。
性状鉴定
1.长圆形或倒卵形 ,先端渐尖,基部 楔形,边缘有疏锯齿,近基部全缘。
2.上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 较光滑,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下 表面密被黄色绒毛,主脉于下表面 显著突起,侧脉羽状。
3.革质而脆。 4.气微,味微苦。
74
番泻叶
【来源】
丁香叶的横切面构造
1
4
8
3
9
2
7
5
6
1.上表皮 2.下表皮 3.厚角组织 4.木质部 5.薄壁组织 6.韧皮部 7.气孔 8.栅栏组织 9.海绵组织
迎春叶横切面构造
1.上表皮 2.下表皮 3.栅栏组织 4.海绵组织 5.叶脉
3、粉末制片: ①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及平周壁的情况。 ②气孔:形状、类型、副卫细胞数目。 ③毛茸:有无、类型、组成。
细小针状、片状或簇状结晶 粉末水浸液在紫外灯下有蓝色荧光
【附注】 地方习用品:
①河北、山东、辽宁、陕西等地用蓼科植物 蓼蓝的叶入药。
药材称为“蓼大青叶”。 上下表皮均有气孔,气孔多为平轴式。
②福建、四川、广西等地,尚用爵床科植 物马蓝的叶入药。
下表皮具直轴式气孔。
马蓝叶
叶类中药各论
艾叶药材
叶类中药各论
侧柏叶
【来源】 柏科植物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的干燥小枝及叶。 【产地】 我国特产,分布广多栽培。 【采收加工】 夏秋两季采叶较佳,阴干。
侧柏叶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主要成
分为α-侧柏酮、侧 柏烯、小茴香酮等; 其它尚含黄酮类成 分。 【功效】 凉血止血。
性状鉴定
1.长圆形或倒卵形 ,先端渐尖,基部 楔形,边缘有疏锯齿,近基部全缘。
2.上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 较光滑,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下 表面密被黄色绒毛,主脉于下表面 显著突起,侧脉羽状。
3.革质而脆。 4.气微,味微苦。
74
番泻叶
【来源】
叶类中药课件PPT

第八章 叶类中药
显微鉴别——横切面
• 表皮:气孔、后含物(结晶)、附属物(非腺毛等) • 叶肉:等(异)面叶
栅栏组织 海绵组织
• 中脉:维管束形式
第八章 叶类中药
石韦
• 来源:水龙骨科植物庐山石韦、石韦、或有柄石韦的
干燥叶
石韦
性状鉴别
• 叶柄近方柱形 • 叶片展开后呈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耳状偏
柱鞘纤维束,外有含草酸钙棱晶的薄壁细胞, 形成晶鞘纤维
叶类中药各论
显微鉴别——粉末
• 淡绿色或黄绿色 • 晶纤维多 • 有非腺毛 • 上下表面都有气孔,气孔平轴式 • 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叶类中药各论
• 显微鉴别
叶类中药各论
成分
• 二蒽酮苷类化合物——主要为番泻苷A、B、C、D • 游离蒽醌及其苷——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酸葡
灰色或棕绿色,密被黄色绒毛;主脉显著突起,侧脉 羽状
• 叶片革质,易折 • 无臭,味微苦
叶类中药各论
叶类中药各论
叶类中药各论
番泻叶
Folium Sennae
• 来源:豆科植物狭叶番泻及尖叶番泻的干燥小
叶
• 产地:狭叶番泻——主产于红海以东至印度一
带,现盛栽于印度南端的丁内末利,故商品名 又名“印度番泻叶”或“丁内末利番泻叶”
《中药鉴定学》
pharmacognosy
第八章 叶类中药
• 叶类中药多以植物干燥成熟的叶片入药,另外
还有: 嫩叶——苦竹叶 带复叶的小叶片——番泻叶 带叶的枝梢——侧柏叶
第八章 叶类中药
性状鉴别
• 形状大小:完整或破裂,平坦或皱缩 • 叶局部特征:叶缘、叶基、叶柄 • 上下表面:颜色、毛茸、叶脉、 • 质地:纸质、革质、肉质等 • 附属物:叶鞘、托叶、茎枝 • 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