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文稿 1PPT课件
合集下载
《无机化学绪论》课件

更好地认识其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04 无机化学实验基础
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 法和技能。
了解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 实验方法。
培养实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培养实验素养和科学精
神。
实验安全与防护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确保实验安全 。
注意个人防护,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如实验服、护目镜、手套等。
熟悉常见危险品和危险源,掌握应急 处理方法。
实验器材与试剂
熟悉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了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掌握实验器材的清洗、保养和维修方法,确保实验器材的完好和准确。
注意试剂的储存和使用,避免试剂的浪费和污染。
05 无机化学的学习方法与建 议
学习无机化学的方法
01
02
03
04
掌握基础知识
通过分析分子结构可以预测物 质的溶解度、熔点、沸点等性 质。
酸碱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
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通过质子的转移实现。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的转移,是许多化学反应的重要类型,如燃烧和电池反应。
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是理解无机化学中许多反应机制的基础。
03 无机化学的分类与应用
单质与化合物
详细描述
根据性质,无机化合物可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根据组成,无机化合物可分为单质、二元化合物、三元或 多元化合物等;根据结构,无机化合物可分为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等。这些分类有助于理解和研究无 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无机化合物的应用
总结词
无机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广泛。
详细描述
在生产中,无机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药、环保等领域。例如,化肥、农 药、建筑材料、冶金、电子工业、新能源等领域都离不开无机化合物的支持。在生活中 ,我们也经常接触到无机化合物,如水、食盐、氧气等。了解无机化合物的应用有助于
04 无机化学实验基础
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 法和技能。
了解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 实验方法。
培养实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培养实验素养和科学精
神。
实验安全与防护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确保实验安全 。
注意个人防护,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如实验服、护目镜、手套等。
熟悉常见危险品和危险源,掌握应急 处理方法。
实验器材与试剂
熟悉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了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掌握实验器材的清洗、保养和维修方法,确保实验器材的完好和准确。
注意试剂的储存和使用,避免试剂的浪费和污染。
05 无机化学的学习方法与建 议
学习无机化学的方法
01
02
03
04
掌握基础知识
通过分析分子结构可以预测物 质的溶解度、熔点、沸点等性 质。
酸碱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
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通过质子的转移实现。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的转移,是许多化学反应的重要类型,如燃烧和电池反应。
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是理解无机化学中许多反应机制的基础。
03 无机化学的分类与应用
单质与化合物
详细描述
根据性质,无机化合物可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根据组成,无机化合物可分为单质、二元化合物、三元或 多元化合物等;根据结构,无机化合物可分为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等。这些分类有助于理解和研究无 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无机化合物的应用
总结词
无机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广泛。
详细描述
在生产中,无机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药、环保等领域。例如,化肥、农 药、建筑材料、冶金、电子工业、新能源等领域都离不开无机化合物的支持。在生活中 ,我们也经常接触到无机化合物,如水、食盐、氧气等。了解无机化合物的应用有助于
无机化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用表 格表达的具体形式,它反映元 素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它们之间 相互联系的规律。
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原子半径
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 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同一族中, 由上而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主要化合价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 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化 合价递增(从+1价到+7价),第 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 元素除外;最低负化合价递增 (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 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 故从ⅣA族开始。元素最高价的 绝对值与最低价的绝对值的和为8。
THANKS
感谢观看
酸碱指示剂
用于指示酸碱反应终点的 试剂,如酚酞、甲基橙等。
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及应用
沉淀溶解平衡
应用
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 的溶解与沉淀达到动态平衡。
通过控制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可实现 难溶电解质的分离、提纯和制备。
溶度积常数(Ksp)
表示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 解平衡时,各离子浓度幂的乘积,是 衡量难溶电解质溶解度的重要参数。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 属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 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 减,非金属性递增;同一族中, 由上而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 减。
03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离子键形成及特点
离子键的形成
通过原子间电子转移形成正、负离子,由静电作用相互吸引。
离子键的特点
较高的熔点和沸点,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在水溶液中易离 解。
03
波尔模型
电子只能在一些特定的轨道上运动,电子在这些轨道上运动时离核的远
无机化学第一章 PPT课件

若溶液由溶剂 A 和难挥发非电解质 B 组成:
* * pA = p* (1 x ) = p p A B A A xB
* Δp = p* p = p A A A xB
在稀溶液中:
nB nB nB xB = = = bBM A nA + nB nA mA /M A
由以上两式得:
Δp = p MAbB = kbB
(a) 在生理盐水中
(b) 在低渗 NaCl 溶液中
(c) 在高渗 NaCl 溶液中
图 1-2
红细胞在不同浓度 NaCl 溶液中的形态示意图
将红细胞置于渗透浓度高于 320 mmol· L-1 的 高渗 NaCl 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红细 胞逐渐皱缩,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质壁分离。
例题
2.晶体渗透压力和胶体渗透压力 由小分子和小离子所产生的渗透压力称为 晶体渗透压力。 由大分子和大离子所产生的渗透压力称为 胶体渗透压力。 血浆的渗透压力主要是晶体渗透压力,而 胶体渗透压力很小。在 37 ℃ 时,血浆的渗透压 力为 770 kPa,其中胶体渗透压力仅约为 4 kPa。
(二) 渗透压力与浓度、温度的关系
1877 年,弗菲尔发现如下两个规律: (1)在热力学温度一定时,非电解质稀溶液 的渗透压力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 (2)在浓度一定时,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渗透 压力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1886 年,范托夫归纳出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渗 透压力与浓度和热力学温度之间的关系:
对于电解质稀溶液,渗透压力的计算公式可 以改写为:
= cos, B RT
例题
(四)渗透压力在医学上的意义
1.等渗溶液、低渗溶液和高渗溶液 医学上的等渗溶液、低渗溶液和高渗溶液是 以血浆的渗透压力或渗透浓度为标准来衡量的, 正常人血浆的渗透浓度为 280~320 mmol· L-1。医 学上规定渗透浓度在 280~320 mmol· L-1范围内的 溶液为等渗溶液;渗透浓度小于 280 mmol· L-1的 溶液为低渗溶液;渗透浓度大于 320 mmol· L-1的 溶液为高渗溶液。 将红细胞置于渗透浓度为 280~320 mmol· L-1 的等渗 NaCl 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 的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将红细胞置于渗透浓度低于 280 mmol· L-1 的低渗 NaCl 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红 细胞逐渐胀大,最后破裂,释出血红蛋白使溶液 呈浅红色,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溶血。
《无机化学》课件

酸碱反应与沉淀反应
总结词
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是无机化学中常见的反应类型,需要掌握其 基本原理和规律。
酸碱反应
理解酸碱质子理论,掌握酸碱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如强酸制备弱酸 、水解反应等。
沉淀反应
研究沉淀的形成和溶解,了解沉淀的生成、转化和溶解等基本规律 。
氧化还原反应与配位反应
总结词
01
氧化还原反应和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反应是无机化学中的重要反应类型,需要
酸碱反应与离子平衡
酸碱反应
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
酸碱指示剂
离子平衡
溶液中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状态 ,如水的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 。
用于指示溶液酸碱度的指示剂,如酚 酞、甲基橙等。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氧化还原反应
电子转移的反应,包括氧化和还 原两个过程。
原电池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由 正负极和电解质溶液组成。
存储材料,为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无机化学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总结词
无机化学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控制与治理,以及废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
详细描述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无机化学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大气、水体和土 壤的污染控制与治理,以及废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通过研究无机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机制,可以开发出高 效、低成本的污染物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方案,为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无机化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总结词
无机化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药物设计与 合成、生物成像技术和生物医用材料等方面。
详细描述
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具有重要意义。无机化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涉 及药物设计与合成、生物成像技术和生物医用材料等方 面。通过研究无机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和反应机制,可以 开发出高效、低毒的药物和生物医用材料,为疾病诊断 和治疗提供新的手段和途径。同时,无机化学在生物成 像技术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荧光探针、磁共 振成像等,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大学无机化学课件完整版[优质ppt]
![大学无机化学课件完整版[优质ppt]](https://img.taocdn.com/s3/m/c947b1c4aeaad1f346933fbb.png)
机 化
n=1.0 mol时, Vm=22.414L=22.414×10-3 m3
学 基 础
R pV 101P3 a2 22 5.4 1 1 0 3m 43
nT
1.m 0 o2l7 .13K 5
教
程
8.31J4 m o 1K l1
R=8.314 kPaLK-1mol-1
人们将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气体,称 为理想气体。
无 机 化 学
基 无机化学
础 教 程
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
无
机
§1.1 气体定律
化
学
基
础
§1.2 稀溶液的依数性
教
程
§1.1 气体定律
无 机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化
学
基 础
1.1.2 气体的分压定律
教
程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 = nRT
R——摩尔气体常数
无 在STP下,p =101.325 kPa, T=273.15 Kp础源自教 程pM = RT
=m/V
1.1.2 气体的分压定律
组分气体:
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每一种气体叫做组
无 分气体。
机
化 分压:
学
基
组分气体B在相同温度下占有与混合
础 教
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叫做组分
程 气体B的分压。
pB
nBRT V
分压定律:
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
气体分压之和。
162mol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
1. 计算p,V,T,n中的任意物理量
无
pV = nRT
机 化
2. 确定气体的摩尔质量
无机化学(本科)全套教学课件pptx-2024鲜版

9
酸碱平衡常数计算与应用
2024/3/28
酸碱平衡常数定义
01
表示酸碱反应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
的比值。
酸碱平衡常数计算
02
通过测定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利用平衡常数表达式进行计算。
酸碱平衡常数应用
03
用于预测酸碱反应的方向、程度和速率,以及判断酸碱的强度。
10
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及影响因素
氧化剂与还原剂
氧化剂接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 子。 2024/3/28
氧化还原反应类型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分类, 如金属与非金属、酸与碱等。
氧化数概念
表示元素在化合物中的氧化状态, 通过计算化合价确定。
14
原电池与电解池工作原理
原电池工作原理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由正负极和电 解质组成。
电极反应与电池反应
无机化学(本科)全套教 学课件pptx
2024/3/28
1
contents
目录
• 无机化学概述与基础知识 • 酸碱反应与沉淀溶解平衡 •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基础 • 配位化合物与金属有机化学 • 无机固体化学与纳米材料 • 无机合成与绿色合成技术
2024/3/28
2
01
无机化学概述与基础知识
2024/3/28
2024/3/28
沉淀的溶解
利用某些试剂使已生成的 沉淀溶解,如胃药中的氢 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分步沉淀
当溶液中存在多种难溶电 解质时,通过控制条件可 实现分步沉淀,从而分离 出各种难溶电解质。
12
03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基础
2024/3/28
13
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及类型
《无机化学》课件第一章

第一节 原子的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是通过将|Ψ|2的角度分布部分,即|Y|2随 θ、Φ的变化作图而得到的(空间)图像,它形象地显示出在原子核 不同角度与电子出现的概率密度大小的关系。图1-1(b)是电子云的 角度分布剖面图。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剖面图与相应的原子轨道角 度分布剖面图基本相似,但有以下不同之处:原子轨道角度分布 图带有正、负号,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均为正值(习惯不标出正 号);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比相应的原子轨道角度分布要“瘦”些, 这是因为Y值一般是小于1的,所以|Y|2的值就更小些。
第一节 原子的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五、 多电子原子结构
多电子原子指原子核外电子数大于1的原子(即除H以外 的其他元素的原子)。在多电子原子结构中,核外电子是如何 分布的呢?要了解多电子中电子分布的规律,首先要知道原 子能级的相对高低。原子轨道能级的相对高低是根据光谱实 验归纳得到的。H原子轨道的能量取决于主量子数n,在多电 子原子中,轨道的能量除取决于主量子数n外,还与角量子 数l有关,总规律如下:
无机化学
第一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原子的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第一节 原子的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一、 原子的组成
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已经认识到原子是由处于原子中 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由于原 子核跟核外电子的电量相同,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很小,半径约为10-10m;原子核更小,它的体积约为原 子体积的1/1012。如果把原子比喻成一座庞大的体育场,则原 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因此原子内部有相当大 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内绕着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第一节 原子的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无机化学diwuzhang 23页PPT文档

1.自由电子及形成:金属原子的价电子易电离成为自由电子, 这些电子能自由地从一个原子“跑”向另一个原子。 2.金属键形成:金属原子通过“共用”“自由电子”相互作 用(静电吸引)结合在一起 2.金属键本质及特征: ①电性力 ②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形象化:金属原子间有电子气自由流动;金属原子沉浸在电子 的“海洋”中。 二、金属晶体、特性及理解 结构特点:倾向最紧密堆积 特性: 较高密度 良好加工性 良好导电热性 金属光泽
四、分子轨道理论
立论:原子轨道重新“组合” 要点: 1.能量相近、对称性匹配的不同原子的原子轨道可以“组合”成数
目相等的分子轨道,能级将发生变化。 2.分子轨道类型
成键分子轨道:能量低于原子轨道,有σ、π 反键分子轨道:能量高于原子轨道,有σ*、π* 3.电子排布遵循原子结构电子排布原理。 4.分子能级顺序 5.电子在成键轨道上,体系能量降低,形成化学键; 电子在反键轨道上,体系能量升高,不利于形成化学键 小结:MO法计算复杂,描述分子几何构型不够直观。
2.等性、不等性杂化
等性杂化:每个杂化轨道完全等同
不等性杂化:每个杂化轨道不完全等同,即杂化轨道中有不参与 成键的孤电子对。
3.满足轨道最大重叠原理
4.满足化学键之间最小排斥原理
(二)杂化类型与分子空间构型:
SP
SP2
SP3
dSP2 dSP3(SP3d) d2SP3(SP3d2)
直线 三角型 四面体 四边形 三角双锥 八面体
二、极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①变形性:离子半径越大,变形性越大; ②极化能力:外加电场或离子自身的电场强弱 离子半径小、电荷多,电场强度越大,极化能力越大 ③结构影响: 离子的结构对其极化能力和变形性影响较大
当半径和电荷相近时,极化能力和变形性与结构关系: 18e、18+2e>9~17e>8e
四、分子轨道理论
立论:原子轨道重新“组合” 要点: 1.能量相近、对称性匹配的不同原子的原子轨道可以“组合”成数
目相等的分子轨道,能级将发生变化。 2.分子轨道类型
成键分子轨道:能量低于原子轨道,有σ、π 反键分子轨道:能量高于原子轨道,有σ*、π* 3.电子排布遵循原子结构电子排布原理。 4.分子能级顺序 5.电子在成键轨道上,体系能量降低,形成化学键; 电子在反键轨道上,体系能量升高,不利于形成化学键 小结:MO法计算复杂,描述分子几何构型不够直观。
2.等性、不等性杂化
等性杂化:每个杂化轨道完全等同
不等性杂化:每个杂化轨道不完全等同,即杂化轨道中有不参与 成键的孤电子对。
3.满足轨道最大重叠原理
4.满足化学键之间最小排斥原理
(二)杂化类型与分子空间构型:
SP
SP2
SP3
dSP2 dSP3(SP3d) d2SP3(SP3d2)
直线 三角型 四面体 四边形 三角双锥 八面体
二、极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①变形性:离子半径越大,变形性越大; ②极化能力:外加电场或离子自身的电场强弱 离子半径小、电荷多,电场强度越大,极化能力越大 ③结构影响: 离子的结构对其极化能力和变形性影响较大
当半径和电荷相近时,极化能力和变形性与结构关系: 18e、18+2e>9~17e>8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处于生命环境中的金属离子进行研究的学科
研究生物体系内金属元素和其它无机元素 在生物体内的形态、结构、特性和功能
Structure——Property——Activity Relationship
在天然物质中,由5 个氨基酸、2 个六碳糖和1 个氨基 侧链构成的博来霉素(bleomycin)可导致DNA链的断裂,从 而作为一族广谱抗菌抗肿瘤药物。
❖ 化学仍是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主要学科 之一化学使人类丰衣足食 ❖ 化学继续推动材料科学发展化学是人类使用新
材料的源泉
❖ 化学是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和生存安全 的有效保障(化学能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 化学在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 安全利用中起关键作用化学提供人类合理使用能源的
方法
❖ 化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化学帮助人类延
化学工作的“耳目”趋于灵敏和可靠。
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生命科学与化学的关系更加密切。
生物化学
一. 生物化学的含义
我们为什么还 要学习化学?
生物化学即可认为是生命的化学。它是用化学的 理论与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阐明生命现象的化学 本质的学科。
二. 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
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一切生物有机体,包括动 物、植物、微生物和人体。研究它们的化学组成 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
导致DNA链的 断裂原因是由于博 来霉素分子的一部 分是铁或铜的配合 物,这类配合物能 够产生导致DNA链 断裂的自由基。
金属药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2
1 H 抗癌 抗菌 抗酸 抗病毒 抗风湿 抗溃疡 造影剂 He
1.01
4.00
化学
学 科 渗 透
生物
学科渗透
材料
计算与 信息科学
天文学
工程 科学
物理学
化学
生命 科学
数学
地质与环 境科学
材料 科学
化学还将在三个方面担负重要作用:
1.★开展是化自学然反科应学的的基础核研心究一,级以学利科于。开发新化学过程; 2.★揭示是组自成然—科结学构中—处性能于之承间上的启关下系地和位有关的的中规心律学,以 利3.科利于用。设新计技分术子和或新结原构理并强创化造分新析物和质测;试方法的威力,使
年益寿
DNA
人的出生、成长、繁衍、衰老、疾病和死亡等所有
• 化的学生是命过一程门都使是人化类学生变活化的更表美现好。的目基前础正科处于学再
分子水平上研究这些复杂生物过程的路口,急需
• 化化学学及使其人它类学世科界来五揭彩示生缤命纷过程的分子科学本性,
合成新的生物活性化合物、药物、医疗材料,从 而减轻各种疾病带来的痛苦。化学
中国获准加入,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序 列的1% • 2000年6月26日,草图绘制成功 • 2003年4月14日,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 制成功 • 进入后基因组时代
• 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 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 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 位置;
• 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 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 面地认识自我;
还可以在生物科学研究中所用的特殊
试剂、各种探剂、各种酶制剂、人工
细胞一级标记细胞等方面做出贡献。
专业地位
化学是中心科学,化学与许多其它科 学领域相关, 这些领域包括: 农业, 电 子学, 药学, 生物学, 环境科学, 计算机 科学, 工程学, 地质学, 物理学, 冶金学 等。
环境
学科渗透
能源
学 科 渗 透
19 20 21 22 23 24 26
4 K Ca Sc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 Ga Ge As Se Br Kr
39.10 40.08 44.96 47.89 50.94 52.00 54.94 55.85 58.93 58.69 63.55 65.39 69.72 72.61 74.92 78.96 79.90 83.80
技术路线
将双链DNA样品变为单链 ↓
每个单链的同一方向末端都用放射性同位素 标记,以便显示DNA条带
↓ 分别用不同方法处理,获得只差一个核苷酸的 降解DNA群体
↓ 电泳,读取DNA的核苷酸顺序
DNA双螺旋结构
生物无机化学 生物学
无机化学
机体中固有的无机元素
生物无机化学
环境接触中外来的以及 人为引入机体的无机元素
• 解码生命、了解生命的起源、 了解生命体生长发育的规律;
• 认识种属之间和个体之间存 在差异的起因、认识疾病产 生的机制以及长寿与衰老等 生命现象、为疾病的诊治提 供科学依据。
DNA测序的方法
化学降解法测序
基本原理: 在选定的核苷酸碱基 中引入化学集团,再 用化合物处理,使 DNA分子在被修饰 的位置降解.
三. 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1.构成生物有机体的物质基础,即静态生物化学。 2.生物物质在体内的运动规律,即动态生物化学或 新陈代谢的规律。 3.生物物质的结构、功能、代谢与整个生命现象的 关系,即机能生物化学。
4.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及其调控。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 1986年,达尔贝科提出 • 1990年,美国国会批准“HGP”,9月,
绪论
一、重要性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有了与化学有关的生产实践。例 如制陶、金属冶炼、火药的应用等等。当今世界化学更是 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及人民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密切相关。目 前,国际上最关心的几个重大问题,例如环境保护、能源 的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的研究、生命现象奥秘的探索都与 化学紧密相关
化学的地位和作用
3
4
2 Li Be
6.94 9.01
胰岛素模拟物 抗精神病
5
6
7
8
9 10
B C N O F Ne
10.81 12.01 14.01 16.00 19.00 20.18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 Na Mg
Al Si P S Cl Ar
23.00 24.31
26.98 28.09 30.97 32.07 35.45 39.95
无机化学
Inorganic Chemistry
授课教师: 刘春兰
教学安排
• 讲课:13周
• 考试: 平时成绩
•
期中成绩
•
期末成绩
(10%) (30%) (60%)
• 注:平时成绩依据作业、课堂回答问题、 小论文和出勤情况而定
绪论
一、 化学的重要性 二、化学研究的对象、内容 三、无机化学的发展史 四、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前景 五、本课程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