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课件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人肉搜百度文库”的传播学思考
首先,“人肉搜索”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公民行使 的监 督权、批评权。 其次,网络传播的巨大力量导致人肉搜索信息传播 速度快,范围广。 第三,“人肉搜索”使社会规范的强制功能发挥到 了极 致。 第四,“人肉搜索”,正因为恰恰介于公民言论自 由权 和隐私权两大法律漏洞之中,所以能够大行其道 。 第五,“人肉搜索”,特别是网络暴力愈演愈烈, 是与
第三节
受众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 受众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
一、什么是“使用与满足”理论 什么是“使用与满足” 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使用与满足” 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 成 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 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传媒接触 活 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 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 这 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始于20世纪40年代,后一度沉寂。60年代后再次活 20世纪40年代 始于20世纪40年代,后一度沉寂。60年代后再次活 跃起来并产生较广泛的影响。 跃起来并产生较广泛的影响。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于受众的思路不同,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于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 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施拉姆将其比喻为“自助餐厅” 施拉姆将其比喻为“自助餐厅” 。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
一、大众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大众是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 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去的那种传统社会结构、等 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去的那种传统社会结构、等 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已经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 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原子式的存在, 即所谓大众。大众是一种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 特点: 1、规模的巨大性 。 2、分散性和异质性 。 3、匿名性。 4、流动性。 5、无组织性。 6、同质性。 简述题: 1、试比较大众、公众、人群和群体几个概念。(北大 2006研) 2006研) 2、何谓“广”受众和“窄受众”?试简述之。(上海交大 、何谓“ 受众和“窄受众” 2006 研)
“人肉搜索公约”
地方立法
2009年1月18日,《徐州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 条例》经江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将于 2009年6月1日起生效。该条例对计算机安全等级管理、保 护措施、禁止性的行为、法律责任等,做出了详尽规定, 特别是对近来社会广泛关注的“人肉搜索”,该条例明确 说 “不”。根据这一条例,未经允许,擅自散布他人隐私, 或 在网上提供或公开他人的信息资料,对发布者、传播者等 违法行为人,最多可罚款5000元;情节严重的,半年内禁 止计算机上网或停机;一些违法的单位,还可能面临吊销 经营许可证或取消联网资格的处罚。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基本权利包括: 1、传播权——即一般意义上的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 1、传播权——即一般意义上的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 权利。 2、知晓权——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获得信息的权利,尤 2、知晓权——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获得信息的权利,尤 其指对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权或知察权。 又称获知权、知情权、知的权利、知察权等。 3、媒介接近权——利用大众传媒阐述 3、媒介接近权——利用大众传媒阐述 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 化活动的权利。①反论权。②意见广告。 (刊播权)③体现在多频道有线电视领 域 4、媒介监督权
之旅
据媒体报道,大旗网曾于 2008年1月10日刊载《从24楼 跳下自杀的MM最后的日记》 专题报道;天涯论坛也于当日 发表《大家好,我是姜岩的姐 姐》一文;姜岩的同学张乐奕 于1月11日注册了“北飞的候鸟” 网站。这3个网站上的部分文章 均披露了王菲、第三者东方的 真实姓名,以及王菲的工作单 位、居住小区,还提到“王菲一 直不露面”、“王菲另有新欢”等内容。王菲与东方罗马
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演化 (一)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 主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些保守政治家和思想 主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些保守政治家和思想 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托克威尔、勒朋和西班牙的奥特 伽等。他们认为,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就了一种缺乏 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烈的欲望和权利 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大众的崛起会导致对 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大众的崛起会导致对 “有理性、有创造力”的社会精英的压迫,从而导致道 有理性、有创造力” 德 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受众并不是孤立的个人的集合,而是 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群体。这些集团 或群体接触和利用传播媒介,但他们的存 在并不以大众传播为前提。受众对媒介的 接触和利用活动通常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 系、群体利益和群体规范的制约。受众在作为社会集团 或群体成员行动之际具有能动性:一是“能动的选择” 或群体成员行动之际具有能动性:一是“能动的选择”; 二 是“能动的解释”,这种观点认为大众传播不可能随心所 能动的解释” 欲 地左右受众。
二、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赫尔塔赫佐格在40年代对广播中的“知识竞赛” 赫尔塔赫佐格在40年代对广播中的“知识竞赛”节 目 的收听动机进行了考察,发现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使人 们喜欢此类节目: 1、竞争心理需求。 2、获得新知的需求。 3、自我评价的需求。 同时,还对广播中播放的日间连续通俗广播剧的收 听动机进行了调查:发现人们怀着多种多样的动机收听 的:包括 “逃避”动机、“代理参加”动机以及把它作 逃避”动机、“代理参加” 为“日 常生活的教科书” 常生活的教科书”的学习动机等 。
“人肉搜索”使王菲的姓名、 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详细个 人信息逐渐被披露;更有部分 网民在大旗网等网站上对王菲 进行谩骂、人身攻击,还有部 分网民到王菲家庭住址处进行 骚扰,在门口刷写、张贴“逼 死贤妻”“血债血偿”等标语。 从王菲被认定为逼死妻子的罪 人那一刻起他过的是一种非正 常的生活。王菲后将张乐奕和 3个网站告上法庭。至此,“人 肉搜索”第一次进入司法程序, 被称为“人肉搜索第一案”。被网友涂写标语的王菲父母家门
(四)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
(续二)
大众社会理论的主要问题在于它的精英史观。不过, 大众社会理论也涉及到了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许多重大问 题,其中不少是传播学关注的问题。归纳起来说,大众社 会理论认为大众社会的成立需要六个条件: 1、产业化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存在。 2、社会的平权化和民主化的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发达和大量信息、娱乐产品的提供。 4、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5、传统中产阶级的衰退和以“白领” 5、传统中产阶级的衰退和以“白领”为主的 “新 中产 阶层” 阶层”的扩大。 6、社会组织的官僚化的发展。 大众社会论在揭示大众传播过程的单向性和社会影响 力方面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它把受众看作是绝对被动 的存在,则有失于偏激。在现代社会,受众具有很强的能 动性。
口。
中国“人肉搜索” 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宣判 北京市朝阳区法院2008年12月18日对中国“人肉搜索” 第一案一审判决,判令被告大旗网赔偿因“人肉搜索” 受到 伤害的原告王菲精神抚慰金3000元等;被告张乐奕赔偿 原告王菲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等。另外,法院认为鉴 于互联网具有的广泛、迅速、即时、随意、互动等传播 特点,被告天涯公司在王菲起诉前及时删除有关内容 履行了监管义务,不构成侵权。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了司 法建议,建议对网站及相关主体加强有效监管,并对互 联网的运行和发展进行合理引导。 在司法建议函中,法院还建议工业和信息化部采用适 当的技术手段,加强对网民言论的适时监管。
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作为“市场” “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反映了大众传播的某些属性, 受众即市场” 如 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等等。但具有局限性: 1、它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买方” 1、它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买方”和 “卖方 ”的关系,把复杂的传播关系简化为单纯的买卖关系。 2、更多地着眼于与受众的商品购买行为有关的特定 属性,而不能反映更深层次的社会属性和意识形态。 3、这种观点更容易把“商品销售量” 3、这种观点更容易把“商品销售量”—— 收视率 和发 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 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4、它只从传媒的立场而不是从受众立场出发考虑问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续一) (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续一) 贝雷尔森在40年代对书籍和报纸的“使用与满足” 贝雷尔森在40年代对书籍和报纸的“使用与满足”情况 进行了调查。根据他的调查结果,人们较普遍的读书动机 包括:“实用动机” 包括:“实用动机”;“休憩动机”;“夸示动机”; 休憩动机” 夸示动机” “逃避动机” 逃避动机” 等等。 对报纸的基本利用形态,包括: 1、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 。 2、日常生活工具 。 3、休憩手段。 4、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 5、社交的手段。 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三、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1、对受传者使用动机产生的社会条件的考察 受众个人的媒介接触过程不仅与他的性格、兴趣等 个人属性相关联,而且受到他所处的环境或社会条件因 素的制约。社会条件包括个人的社 会化环境,现实的政治、经济、文 化背景,社会地位,价值观,群体 归属关系和人际关系等众多的因素。
(三)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续二) 续二)
二战以后,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的密尔斯、李斯 二战以后,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的密尔斯、李斯 曼、孔豪瑟等人主要从大众社会论的立场出发,考察美 国现代的各种社会病理现象。他们认为,旧中产阶层的 衰落和以白领为主的新中产阶层的增大、中间社会群体 的衰退、人际关系的淡漠和孤立性、社会权力的集中、 大众传播导致的文化均一性和流动性等等,是美国大众 社会的主要条件,也是现代美国各种社会病理现象产生 的根源。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续一) (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续一) 麦奎尔等人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行了定量定性研 麦奎尔等人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行了定量定性研 究。调查发现,不同的电视节目能够为受众提供不同的 满足类型,但各种电视节目之间也有一些共通的基本类 型。包括: 1、心绪转换效用。 2、人际关系效用。 3、自我确认效用。 4、环境监视效用。
(二)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
(续二) 续二)
20世纪30年代以后,大众社会论开始成为批判法西 20世纪30年代以后,大众社会论开始成为批判法西 斯极权主义的武器,代表学者是匈牙利的卡尔 斯极权主义的武器,代表学者是匈牙利的卡尔曼海姆 等。 他同样把工业革命带来的产业化、资产阶级革命带 来的平权化、民主化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看作是大众社会 产生的基础,他的基本观点是,产业化所带来的功能合 理性压抑和剥夺了一般人的思考能力和责任能力,降低 了大众的“本质合理性” 了大众的“本质合理性”,扩大了大众和精英人物之间 的 社会距离,这使得一般大众越来越陷于异化感、不安感 和绝望感的笼罩之中,容易产生情绪上的躁动。这种大 众情绪如果受到别有用心的精英集团的利用,就会引发 极具破坏力的大众行动。
中国公民的第一条意见广告
李红光女士
网民“老牛”当选人大代表
网民参政议政, 推进民主进程。 2009,注定会 成为草根网民正式 走上政治舞台的元 年。
“老牛”在工作中 *试论网络时代的受众变化。(清华大学2007研)
中国“人肉搜索” 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案情回放
该案中的北京女白领姜岩生前在 网络上注册了名为“北飞的候鸟”的个 人博客,她在博客中以日记形式记载 自杀前两个月的心路历程,将丈夫王 菲与他的同事东方的合影照片贴在博 客中,认为二人有不正当两性关系, 自己的婚姻很失败。并提及丈夫王菲 的姓名、工作单位地址等信息,然后 于2007年12月29日从24层的家中纵身 跳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