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那般那.南怀瑾

合集下载

教你如何练好呼吸法

教你如何练好呼吸法

教你如何练好呼吸法呼吸法是非常好的养生法门,长期坚持能改善体质,修身养性。

练习的好能祛病延年,常保健康,呼吸的方法有很多,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方法。

安那般那呼吸法:时刻观照自己的呼吸,一整天里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都要深深地呼吸。

深深吸气,再深深呼气,均匀绵长,保持节奏缓慢连贯。

心念专一,以呼吸为绳,念头走了再拉回来,如此反复练习。

待气息变得绵长,身体和顺稳定,心念也平和专一后再练习止息,(也就是南怀瑾老师说的出气住)止息是是进入修炼之门的钥匙,前面的观照深呼吸是基础,基础好了才能掌握入门的钥匙。

止息又是启动胎息的入门钥匙,进入胎息之后,才算是进入呼吸法的快车道,个中好处只有身体能体会,无法言表。

逆腹式呼吸法:深吸一口气,提腹,让气充满胸腔,憋住,憋不住后缓缓呼气,腹部还原。

让气的压力来慢慢疏通经脉,达到快速延长呼吸,让呼吸变长的效果。

(这也就是南怀瑾老师所说的宝瓶气),现在很多修炼者运用此法来达到快速进步的效果。

但此法对身体要求很高,身体不好,心态不稳者忌用。

顺腹式呼吸法:深吸一口气,腹部鼓起,气达腹部。

再呼气,腹部收缩,如此反复。

长期练习能改善肠胃功能,对便秘,消化不良都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此法的前提是你的呼吸练习需要一吸气,气能够到达腹部,如果一吸气才到胸腔,则还要进一步练习。

气不到腹部,再怎么鼓动肚皮都是徒劳。

丹田呼吸法:丹田呼吸为腹式呼吸已经练习到气已达下腹部,进一步启动了丹田呼吸,由丹田的闭合所产生的气流运行到全身各处,带动体呼吸,能让毛孔也张开帮助呼吸,此时口鼻呼吸渐渐变少,体呼吸慢慢疏通,身体达到轻灵,安静的状态。

此时是进入胎息的前奏!这期中的每一个进阶,包括胎息之后的每一个推进,都需要长期的练习与领悟。

你想跳过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领会与进入不了那个状态。

每一个转折,每一个进步,身体都会给你提示,让心安定下来,倾听身体的声音,才能有所进步。

否则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感受不到身体的声音,再怎么练也难有收获。

南怀瑾开示:呵呼嘘吹嘻呬六字诀的要领

南怀瑾开示:呵呼嘘吹嘻呬六字诀的要领

南怀瑾开示:呵呼嘘吹嘻呬六字诀的要领南怀瑾开示:呵呼嘘吹嘻呬六字诀的要领现在我为你重复一次安那般那的要点。

这个法门依中国的天台宗,是有为工夫配合无为工夫一起的,上座后身心都放掉,一切不管,先清净一下,即使是假想的清净也没关系。

其次,你调整清理身体内部。

一般人饮食男女没有断的,身体都有毛病,就成为修行的障碍。

天台宗用“六字口诀”来清理身体内部。

这个法门最原始是跟着佛法传到中国来的,不是天台宗的祖师们所创造的。

后来的中国的道家也学着用。

六个字和相对应的器官是:呵(读如猴)——心呼——胃嘘(读如“河威”合音)——肝吹——肾嘻(读如“河宜”合音)——三焦(荷尔蒙系统,甲状腺、胸腺、肾上腺)呬(读如“斯”)——肺(括弧内为国语发音)这些字本身没有意义,你每一口气拉长读一个字,但是不能读出声音来,你只要借用它们发音的嘴形,以听不见嘴中发音和呼吸的声音为准。

看我做(南师示范)。

当你一口气吐出“呵”的时候,观想在心脏部位的业气,病气都吐出来了。

一口气吐尽了,把嘴一闭,身体自然会吸气进来,完全不用你统指挥,也不用费力。

你如果在吐完气之后还拼命吸气回来,是错误的做法。

另外五个字也是一样。

好,你每次练习安那般那,第一,把念头都抛开,放松身体。

第二,用六字口诀调整身体里面的器官,或者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也用呼气的方法清理。

例如,您觉得胸口闷闷的,可能是心或者肺的问题,就用“呵”或者“呬”字。

腰部不舒服可能是肾的问题,就用“吹”字。

余法类推。

这里面还可以配合特定的动作,可以练武练剑,有一种功夫可以把吐气变成嘴中的吹剑……我们这儿讲不完的。

做完全部六字口诀也要用上不少时间,把内部打扫干净,气路通畅了,就自然进入安那般那呼吸,但不用特别去注意呼吸。

我在第一天说过,风大是五大中最重要的,所有的病都是因为气不通而起的。

你做了清理,如果还有那里不对,再用安那排出病气业气。

你如果思想不能清净,能真练好了出气,思想烦恼也会少了。

我们人在大烦恼或者累极了的时候怎么做?是不是长叹一口气?对不对?叹出去就舒服了。

南怀瑾名言名句

南怀瑾名言名句

南怀瑾名言名句
1. "行走在路上,不要忘记初心,不要忘记远方。

"
2. "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对自己的内心有清晰的认识。

"
3. "学会放下,学会释怀,才能真正拥有内心的宁静。

"
4. "不要被外界的声音左右,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

"
5. "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得到多少,而是学会满足于现在拥有的一切。

"
6.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哪里,而在于沿途的风景和经历。

"
7. "宽容是一种智慧,懂得原谅别人也是懂得珍惜自己。

"
8.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是成长的痕迹。

"
9. "珍惜每一次相遇,因为每一次相遇都是命运的安排。

"
10. "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的诱惑和质疑所动摇。

"。

南怀瑾名言名句

南怀瑾名言名句

南怀瑾名言名句
1.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
2. "人生最大的错误,莫过于轻视自己。

"
3. "生活是一场修行,学会放下,学会感恩,学会宽容,才能活得更加从容。

"
4.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就是在适当的时候,遇见了适合自己的人。

"
5.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心有所属,身处安稳。

"
6. "不要让过去的伤痛,毁了你对未来的期待。

"
7. "做一个善良的人,因为世界已经够冷漠了。

"
8.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的过程。

"
9. "做人要有底线,做事要有原则。

"
10.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得到什么,而是学会放下什么。

"。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一):数息的方法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一):数息的方法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一):数息的方法打起坐来为什么思想不能宁静,念头不能清净呢?因为呼吸往来,风动,行阴的关系。

呼吸为什么往来?因为你思想没有宁静。

你说这两个哪个为主,哪个为附带的呢?都不对,两个平等的,天平一样。

你如果呼吸宁静了,思想也宁静了,这个天平也就平稳了,不是心先动还是气先动的问题。

思想就像飞鸟一样,乱跑的,你自己做不了主。

思想来不知所从来,去不知所从去。

如果你把注意集中在呼吸上,思想给你拉回来了。

但是也不要故意去呼吸,我们这个鼻子的呼吸往来,你平时也没有特别注意,现在坐起来什么都不管,能够听得见呼吸更好,听不见你也会感觉得到,感觉一进一出。

你感觉第一下,感觉第二下,思想跑开了,你就晓得两个分开了,赶快把它拉回来,所以道家又叫这个男女结合,阴阳双修,等于女人跟男人配合连在一起。

道家说阴阳配合中间有一个媒婆叫“黄婆”,就是“意”,你那个意识要把呼吸跟思想拉在一起。

不要太注意哦,呼吸本来有来往嘛。

一上座什么都不管,意识只注意这个呼吸,思想就与它结合在一起,不乱跑了,方法很简单的。

可是一般人做不到,佛就告诉你“数”。

怎么数呢?你知道呼吸出去,注意它出去又进来。

一进一出叫一息,你数一;再来一进一出,数二;再来一进一出,数三;记这个数字。

如果呼吸一进一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到十以后,还有个方法,不数下去了;再呼吸一进一出数九,再一进一出数八,倒回去数。

如果呼吸一进一出数到三,中间想别的了,不算数,重新来过。

再数呼吸一进一出数一。

如果数到六,又有别的思想岔过来,不算数,再来从一数起,这叫数息的法门。

可是你想想看,我们的呼吸本来天性一进一出,本来有的,对不对?同时我们还有一个作用,感觉到自己有没有注意呼吸。

哎呀,不对了,它又乱想了。

这一心就有三个作用。

所以我们普通骂人不要“三心二意”,三个心二个意,你看我们生命里头多么闹热啊。

三心二意合起来归一心,你只要注意呼吸,不要太用心,自然放松,呼吸到哪里你不要管,你会感觉到的。

南怀瑾经典名言28句

南怀瑾经典名言28句

南怀瑾经典名言28句1、你能不取于相,魔也是佛;著相了,佛也是魔。

2、做学问要不怕孤独、不怕凄凉。

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3、事实上,平安无事,清清净净,就是毕竟的福报。

4、英雄能够制服天下,不能制服自己;圣贤不想制服天下,而制服了自己。

5、什么叫作魔境界?就是求欢乐、求享受、求快感。

6、功成身退数风流,只有人类的心不愿死,永久想在不行把握中冀求把握。

妄想违反自然,何其可悲!7、人生该这样过活: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能在身、技在手、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8、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学问,学问是从人生阅历上来。

9、能掌握早晨的人,方可掌握人生。

一个人假如连早起都做不到,你还希望他这一天能做些什么呢?10、人修持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11、对人,学问并不肯定珍贵,但是文人有学问,最喜爱乱叫。

12、真正的修养,是把自己恢复到儿童阶段的活泼天真,那就洁净了。

13、才智不是财产或世间福德所能换来的,是要多生累积福德来的。

14、学佛不是要度一切众生吗?善人当然要使,恶人更要度了。

好人要爱惜,不好的人更值得怜悯。

15、没有认生观,跟着大家走那是很有问题的。

问舍求天本无大志,掀天揭地方是奇才,这才是人生的目标。

16、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就是达到挫其锐的程度,把尖锐的聪慧棱角都磨下去了。

17、人历长途倦老眼,事多失意怕深谈。

明知众生度不尽,偏向红尘恒抛心。

18、一個人先要會享受孤独,才可能了解人生,才會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

19、少年戒之在色,壮年戒之在斗,老年戒之在得。

20、人之所以不能得道,就是被两样东西困住了,一个是空间观念,一个是时间观念。

21、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做了三件事后走路,自欺欺人被人欺,自骗骗人被人骗。

22、大彻大悟是才智的境界/,而不是功夫的境界。

23、所谓天堂地狱与因果轮回,皆此一心结实妄想之所建立。

24、苏东坡一再讲,孟子、庄子、史记,这三部书的文章背得了以后,文章会写得很好。

【南怀瑾】:转识成智

【南怀瑾】:转识成智

【南怀瑾】:转识成智[转载]“转识成智”,南怀瑾修⾏并不是断了什么,⽽是回到本来。

唯识告诉你成佛是“转识成智”,只有这⼀转。

是⼀个东西,把你转过来就成佛。

凡夫也是⼈,佛、圣⼈也是⼈,转凡夫成圣⼈,只是这⼀转。

所以转识成智,⼋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识,在圣⼈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识。

第六识意识转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我执的这个作⽤,转成“平等性智”;第⼋阿赖耶识转成“⼤圆镜智”。

这叫“四智”,转⼋识为四智,这时凡夫成佛。

转识成智,这唯识的道理。

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

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

智慧成就,是转⼋识为四智,转识成智。

唯识学的前五识转了,变成什么智啊?“成所作智”。

转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那就叫成就。

所以佛经上说:“纵使经百劫”,⼀个⼈纵使经过⼀百劫,我们做了的⾏为、做了的事,“纵使经百劫”,第⼆句你还记得吧?“业果终不失”吧?是不是这样?这是戒律上的⼀个偈⼦。

“因缘会遇时”,第三句;“果报还⾃受”。

所以⼀切起⼼动念⼀个⾏为,修⾏⼈之重要。

纵使经过了⼀百劫呀,“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始终没有丢掉的。

丢不开。

你说我证得空了,你以为把业也空了?果报不空啊。

“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受。

”所以有时候你遭遇的因缘,假设你上街,到街上过、到马路在巷⼦⾥过,⼈家楼上⼀个洗马桶的⽔,咚,⼀倒,好,你淋了⼀⾝!你说这是什么因缘呢?是不是?为什么刚刚淋到你呢?“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受”。

任何⼈,只要还活著,就⾃然会呼吸,但是⼀般凡夫不知道把⼼与呼吸配合为⼀。

假使⼀个⼈能修到随时⼼⽓合⼀,在道家也叫⼼息相依,他的功夫就差不多了。

修⽓可以修到念住⽓住,我们念头动的时候思想就会动,呼吸就会跟著动,安那般那出⼊息就会动。

如果思想真正停住了(注意不是空了,空也是⼀种住的⽅法),出⼊息⼀定会停⽌,这就是修息了。

南怀瑾:所以中国文化,五千年前的...

南怀瑾:所以中国文化,五千年前的...

南怀瑾:所以中国文化,五千年前的...第三章时间:二○○五年十一月十二日至十四日第三讲内容提要:三种意念———心意识谁是真正的活佛胎儿的思想与感觉十个一切入南师:下午讲安那般那,简单讲三大原则:长养气,报身气,根本气。

这个发挥起来,同现代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医学、物理学等等都有关的。

这个原则先要懂,至于修持的方法,详细的还没有讲。

下午讲到入胎,男的精虫,女的卵脏,同中阴灵魂,在佛学的专称叫“三缘和合”,不能讲它是元素,元素是唯物的说辞,因为元素是属于物理学的范围,这三个缘不是物理范围,而是物理与精神的结合,三缘结合就成一个人。

我们以前是讲精虫,现在研究到细胞,到基因,不过还没有停止研究,基因后面是什么,还等后面的科学再去追寻了。

现在先讲到这里。

这个生命勉强说是心物两方面的结合,所以中国的文化说,是心物一元,一体的,一体两面的功能。

中国上古,五六千年以前,讲的是阴阳两方面的结合,阴阳是两个代号;八卦,八八六十四卦,都是代号、逻辑,不是呆定讲某一个东西。

这是讲生命顺便讲到的。

现在转过来讲,研究生命科学同认知科学,尤其你做修证工夫,必须要知道心物本来就是一元的。

这个生命的构成,以东方文化讲,现在偏重于佛学这一面讲,实际上是个自然科学。

所以我经常说,整个的佛学包括禅宗、密宗,是生命科学的一种,必须要认识清楚才好研究。

例如一个胎儿,以人的生命来讲,从唯心方面来说,一念无明就入胎。

所谓一念无明,是中文的讲法,无明是假定的一个符号,一个名词。

无明就是莫名其妙,自己搞不清楚,糊里糊涂那个状态。

一念无明,接着一股力量就转动了,这股转动的力量属于行阴,就是刚才讲安那般那时,那个生命的动力,就入胎变成另一个生命了。

对于生命的认识,这个过程太麻烦,太微细了;譬如,我们一个思想,一个念头,一个感觉,一个反应,都是“识”的作用,其中这个“知性”的作用很大。

要怎么了解这个知性呢?在课堂上讲理论很麻烦,我们拿现实来讲就很平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那般那南怀瑾老师出入息,尤其像现在的晚上,唉,现在是风平浪静,白天风很大很冷,假使你现在注意出息,不要注意入息。

把它一放出去了以后,你心念一停,停那一下,不呼不吸,那一刹那之间,你试试看。

你马上感觉到也不冷了,也不同了。

你诸位试试看,是不是这样,不是看我脸上,我脸上没有你的出入息。

出入息在你那一边,一出一入,不要故意哦,人自然有呼吸,你看当一呼一吸之间,出入息,这个一定住了以后,你当下气好像,很短暂,气也慢慢好像和顺了,定住了,念头、思想、杂念也少了。

大家搞错了,数息,这个一呼一吸,这个停住之间,你开始勉强点,忍一下也可以。

你停住一点,这样一来回停住这一下,把它记住,记住不是呼吸啰,那是思想,这是一次了,这叫数。

然后再出入,停住,慢慢要停的阶段,这一段不呼不吸越来越长,第二次数,二。

所以叫做数息,是数这个。

那么一般跟你讲数出息,或者出去的时候记数,或者是入进来的时候记数,你只要记个两、三次,五、六次,只要心念专一了,你就跟到气息停住不要转了,那就是“随息”,很快。

这样听懂了没有,诸位大菩萨们听懂了没有?真懂了没有?你们都是我的父母,我讲清楚,爸爸妈妈们,真的,不要浪费了,试试看。

真的听懂了恭喜你们。

修智慧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再加行,很快就上路,所以,息者止息。

息也就是休息,休息就是念定住了,你看,有好几位,懂了一点点,慢慢如此修去做,就行了。

先有点勉强,慢慢就自然,你懂了这个,明天就告诉你修息,而且要想得戒定慧,要想得神通开智慧,非常的快,所以汪曼老看了我那本《如何修证佛法》才提出来。

你们看看,释迦牟尼佛教儿子修行的法门是这个,但是,大家看经典,包括这些人看经都乱看。

佛怎么说呢?在《阿含经》上说得很多。

息长知长,教罗睺罗尊者,罗睺罗尊者是他的儿子,他也把他弄来出家了嘛,罗睺罗尊者佛的儿子到现在还在这世间,他没有死哦。

释迦牟尼佛吩咐四个人,还暂时不死的哦,留形住世。

迦叶尊者一个,罗睺罗一个,宾头卢尊者一个,君荼钵叹一个。

四位罗汉,还没有死哦。

为什么能够就是长生不老。

为什么呢?修什么法门你们去研究。

佛告诉罗睺罗法门,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或者息冷知冷,息暖知暖。

大家一看了这个书,看了这个佛经,认为都看懂了。

“息”你们自己下注解,大家都,就是呼吸,呼吸长,就觉得呼吸长,在那里练气功了。

以为是……把简单的文字搞复杂了。

息长,一呼一吸,一生灭来去,以后停住了,不呼不吸,这个时间长,知道长了,这个时间,这是一下。

一下就过去了,知道短。

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是这个道理。

这一下帮助大家,都懂了吧?你试试看,不能讲多了,讲多了,我的膏药一样都卖完了,明天没得戏唱了。

不过在休息以后,修这个安那般那的法门,成就是非常快的,转变身心气质也非常快,再配合止观,配合般若,配合显教、密宗各种修法是非常快的。

十六特胜——南怀瑾老师第三堂十六特胜如何修呼吸最快捷的法门修行修禅定,想即生证果,先要转变“心法、色法”。

刚才我大概讲了所谓小乘修“有”的方法,先把色法、色身转变。

色法何以要转变?《楞严经》最后,佛有几句重要的话:“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生因识有”是说我们的生命,是由第八阿赖耶识先来投胎的;“灭从色除”,想了生死,先把色法四大了了。

“理则顿悟”,禅宗讲顿悟,道理可以顿悟,工夫是一步一步有次序的,“乘悟并销”,你悟到了,就空了。

“事非顿除”,可是生命业报,不是你悟到了空就空得了,还是要修的;“因次第尽”,就是悟后起修,一步一步工夫修来的。

我们大家都是佛弟子,千万记住他老人家的话,不要狂妄。

记住哦!背来没有?(众念: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对了,修行千万把握,记住!刚才我们讲“六妙门”,你们真下决心,修安那般那,这是一条最快成就的捷径。

但是,很难的,你忍不住的。

你看我们这里出家的老前辈也好,嫩前辈也好,真的,很多人有聪明有智慧,为什么出家修道,永远不上路?就因为他忍不住。

所以我在书上经常讲,我有十二个字的咒语:“看的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

”不管是出家在家,人生都犯了我这十二个字的戒律。

道理上看得破,但是忍不过。

这一忍好难哪!想得到,理论上懂,做不来。

不管佛学道理讲得怎么好,都没有用,所以重点在修行。

刚才大概讲了六妙门,以后有机缘,我们再详细讨论。

真正修安那般那,重点你们千万注意,“十六特胜”都要背得来,十六个专案叫特胜,特别特别最容易成功的路线。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

这个你们都没有达到,想都不能想,真的到了“知息遍身”,你那个武功不练就到了;除非不出手,一出手都是高手。

(五)“除诸身行”。

身体空了,身上五阴的行阴空灵了,这个里头秘密很多,到了除诸身行的时候,如果你练武功,可以练到踏雪无痕,走路不在地面,而在地上飘了。

(六)“受喜”,得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

(七)“受乐”,身上内部每个细胞发出快乐的感受,那是无比的舒服,不能形容的。

所以得到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有和世间脱离之感,无比的喜乐。

(八)“受诸心行”,转回来,又感觉不同了,这个很深了;心里一起心动念,这个身体四大已经整个变了。

再下来,这个时候,(九)“心作喜”,由初禅真到了二禅“定生喜乐”。

(十)“心作摄”,一切杂念妄想没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全空;摄是统统把握了。

(十一)“心作解脱”,修行到这里,才不冤枉出家,的解脱道了。

解脱就是证道,不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也至少证到初果罗汉的“预流向”。

到了心作解脱,是修安那般那来的,这是一部分,完全和色法地水火风四大之身有关。

下面完全是心法了。

(十二)“观无常”,工夫修到有神通,飞得起来,又有什么了不起呢!观无常,诸法皆非究竟,可是你没有做到不要随便吹。

(十三)“观出散”,所以做到了,转观这个心的法门,你可以像密宗那些有成就的活佛一样,将来要走的时候,一弹指之间,整个身体三昧真火起来化成光明,什么都没有留,化一片光走了。

所以,我们平常做工夫,你要注意这个,大家都在身体上做工夫,都忘记了“观出散”,要把所有工夫、身体都丢开,放出去,连放的都要丢掉。

(十四)“观离欲”,这个时候,才做到真正的“离欲尊”;这个离欲,《金刚经》上佛叫须菩提离欲阿罗汉,真的离欲了。

然后,证灭尽定。

(十五)“观灭尽“,要走就走,我们也可以做到邓隐峰祖师一样吧!(隐峰禅师,邓氏子,相传皆呼为邓隐峰。

临化时,先问众曰:诸方迁化,坐去卧去,吾尝见之,还有立化也无?曰:有。

师曰:还有倒立者否?曰:未尝见有!师乃倒立而化。

亭亭然衣皆顺体。

时众议舁就荼毗(火化),屹然不动,远近瞻视,惊叹无已。

师有妹为尼,时亦在彼。

乃拊而咄曰:老兄畴昔不循法律,死更荧惑于人。

于是以手推之,偾然而踣。

遂就阇维(火化),收舍利建塔。

资料补充,鸟巢)在这个时候到“灭尽定”,所谓涅槃境界,还不算数。

(十六)“观弃舍”,还要丢掉放开,转到大乘去了。

修习这十六特胜要注意,不要被六妙门困住,六妙门是初步,不算什么,重点在十六特胜。

这样都听懂了吧?都抄了没有?记得哦,能记得我才给你讲,记不得不讲。

现在就要背来,全体背来,才给你讲;全体不背来,不给你讲。

古道师带领,大声的背(众背十六特胜)。

再来一次(众再背)。

刚才讲了六妙门,真修安那般那,我想乙师啊,你们师徒回到武夷,好好修,也许明年来看我就不同了,也许不需要买飞机票,一步就跨过来。

嘿嘿!所以修安那般那,刚才我们讨论过的重点,就是这一“知”,你们都知道嘛!这个知性不在气息,也不在地水火风,也不在空,无所在无所不在。

所以,禅宗祖师一句话:“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这一“知”哪里来?来无所从来,去无所从去。

《金刚经》上佛也告诉你,“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

这个“知”不要你去找的,本来存在。

我们大家平常在用它吧!当然在用,这个不要再追问你们了,再问太看不起人了,你们当然知道。

我们茶来知道喝茶,饭来知道吃饭,累了知道累,睡觉知道睡觉,舒服不舒服都知道。

这一“知”本来在这里,不要你去修的,如果我们变牛变马变狗,也知道变牛变马变狗了。

只不过,不知道自性来源在哪里。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

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惓。

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

修菩萨乘入佛知见。

应当审观因地发心。

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阿难若于因地。

以生灭心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灭。

无有是处。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

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第二义者。

汝等必欲发菩提心。

于菩萨乘生大勇猛。

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

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南老师讲到这里可参考楞严经此段,资料补充,鸟巢)如果问这一“知”从何处来,谈大乘般若时再讲,现在不谈了。

现在你们做工夫,先不要问这一“知”从哪里来,要先认识“知性”。

你们都在修行,打坐闭关,但是为什么都没有进步?理上不清,理都没有搞清楚;一方面没有真下功夫,忍不住。

所以古人讲修道,“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要忍得住。

我们看到多少青年学佛修道人,都是一点都忍不住的,刚坐一下,外境有一点挑逗,他马上动了,跟到外缘跑了,自己还认为有理由。

所以,看到无可奈何啊!等于看到一只小猫一样,它要去死,让它去吧。

所以大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这个“忍”字难啊!“忍辱”之后再谈精进、禅定、般若。

(宏忍师把白板上写的十六特胜擦掉,改写为六度)哎,这个你写什么!这个他们都知道的,这个多写了。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们不知道吗?再写是多事,多浪费。

他们不知道就活该,我们那个白板也写得很辛苦。

你看,你把十六特胜都擦掉了。

(宏忍师说:他们都会背)都会背了?有那么快?(答:都记了)对啊,纸上有,你脑子心里没有,你要进到心里。

第一句是什么?(众答:知息入)对。

比如由六妙门开始,你们坐在这里一边听,一边知道自己呼吸进出,能够做到吗?老实讲,做不到,绝对做不到。

假定有一位坐在这里,一边听话,一边还写字,自己的呼吸在鼻子和全身,进进出出完全知道,这个人差不多可以谈修行了,这叫“知息入”。

我这样一讲,你们自己测验一下嘛!一边听一边做事,心念跟呼吸配合,在鼻孔这里开始。

等于说眼观鼻,鼻观心;这个观不是眼睛去看的观,是心来观。

如果是这样修行,很快有进步的。

“知息入,知息出”,你们现在听到呼吸没有?听到没有?听不见,你们哪里听得见!只靠一点感觉嘛!就是说,随时要跟这个感觉的出入息配合为一,这样才叫做修行,修止观。

如果打起坐来,再勉强找个呼吸来配合,那算个什么修行,算老几啊!就像我现在跟你讲话,我知道自己呼吸的“进、出”,你要学我一样,脚还在跳手还在动,知息入,知息出,知道气息进进出出,没有一点不知道。

但不能用力,勿助勿忘,也不能不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