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中庸》的全文总纲精髓
中庸全文--带拼音

《中庸》全篇第d ì一y ī章zh āng天ti ān 命m ìng 之zh ī 谓w èi 性x ìng ;率l ǜ 性x ìng 之zh ī 谓w èi 道d ào;修xi ū道d ào之zh ī谓w èi教ji ào。
道d ào也y ě者zh ě不b ù可k ě须x ū臾y ú离l í也y ě;可k ě离l í,非f ēi道d ào也y ě。
是sh ì故g ù君j ūn子z ǐ戒ji è慎sh èn乎h ū其q í 所su ǒ 不b ù睹d ǔ,恐k ǒng惧j ù乎h ū其q í所su ǒ 不b ù闻w én。
莫m ò见ji àn乎h ū隐y ǐn ,莫m ò显xi ǎn乎h ū微w ēi。
故g ù君j ūn子z ǐ慎sh èn 其q í独d ú也y ě。
喜x ǐ、怒n ù、哀āi、乐l è之zh ī未w èi 发f ā,谓w èi之zh ī中zh ōng 。
发f ā而ér 皆ji ē 中zh ōng节ji é,谓w èi之zh ī和h é。
中zh ōng也y ě者zh ě,天ti ān下xi à之zh ī大d à本b ěn也y ě。
和h é也y ě者zh ě,天ti ān下xi à之zh ī达d á 道d ào 也y ě。
致zh ì中zh ōng和h é,天ti ān地d ì位w èi焉y ān,万w àn物w ù育y ù焉y ān。
中庸的主要内容

《中庸》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大学》的主要内容下面再看八条要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全文及译文读解

中庸全文及译文读解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曾参整理而成。
它被视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与《大学》、《论语》和
《孟子》一起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下面我将为你全面介绍《中庸》的全文及其译文读解。
《中庸》全文共20篇,主要内容是论述中庸之道,即“中”和“正”的重要性。
它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强调了中正之道的重
要性,并提出了“中庸”思想。
全文涉及了政治、伦理、修身养性
等方面的理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庸》的译文读解,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
可以从哲学和思想层面解读,探讨其中的道德观念、修身养性的方
法论以及治国理政的原则。
其次,可以从历史和文化背景出发,分
析《中庸》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此外,还可以从文学
角度解读《中庸》,探讨其语言表达、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在译文方面,不同的翻译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因此可
以对比不同版本的译文,从中找出共同点和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
原文的含义。
同时,也可以结合注释和解释,深入理解每个词句的
内涵和外延,从而全面把握《中庸》的思想。
总之,《中庸》作为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译文读解需要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中庸》这部经典著作。
《中庸》全文及注释

《《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中庸》。
《中庸》这本书里有好多有道理的话呢。
比如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听起来有点难,其实就是说呀,上天赋予我们的就是本性,顺着本性去做事就是道,修养道就是教育。
就像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这就是顺着我们善良的本性,老师和爸爸妈妈教我们要诚实,这就是教育我们走在正确的道上。
还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意思是说,心里没有喜怒哀乐这些情绪的时候,就是“中”的状态;有了情绪,但是能控制得恰到好处,就是“和”的状态。
比如说,我们考试考好了,心里高兴,但不会骄傲;考不好,心里难过,但不会一直哭鼻子,这就是“中”和“和”。
小朋友们,是不是有点明白了呢?《《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了解《中庸》哟。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这句话是说,品德好的人能做到中庸,品德不好的人就做不到。
比如在学校里,有的小朋友会和大家友好相处,不欺负别人,也不骄傲自满,这就是像君子一样做到了中庸。
而有的小朋友总是捣乱,还不听老师的话,这就是小人反中庸啦。
再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就是说道就在我们身边,要是有人为了追求道而远离了大家,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啦。
就像我们做好事帮助同学,这就是身边的道,很简单对不对?小朋友们,《中庸》是不是很有趣呀?《《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再来说说《中庸》。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这是说君子能与人和谐相处,但不会随波逐流,这是多么强大呀!能够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也是很强大的。
比如说,大家都在说一个错误的事情是对的,但是君子知道那是错的,就不会跟着说,这就是和而不流。
在玩游戏的时候,不偏向自己的好朋友,公平对待每个人,这就是中立而不倚。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就是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楚地分辨,踏实地行动。
中庸全文及解释

中庸全文及解释【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
中庸的内涵

儒家的天人合一是人道与天道相吻 合,从改变自己做起,通过修行, 把自己提高到至诚、至善、至美的 高度,从而实现“致中和,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的终极追求,天人 合一,是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
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提倡的是以诚、 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也不放弃 原则,而要以社会的利益为重,高瞻远瞩 的、全面的观察和处理问题, 中庸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并且牢 牢把握了恰到好处的中正处,即坚持了适 度的原则。 中庸要求内容与形式相当。
《中庸》写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 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 也。” “道”从来没离开过我们,每个人生下来把这个道挡住了。 慎独是一种高度自觉,要做到“戒慎乎其 所不睹”,也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因为 小人不识中庸)。孟子曰:“从其 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所谓小人反中庸是因为小人被欲望、 习气、势利等驱使,唯利是图,言 行举止不符合仁义之道。
无论做什么事,都应遵循适可 而止的道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在其位谋其政,不要把事情做得过 了头,也不要做和自己身份不符合 的事情,否则当事情超过控制后, 你就只能自食恶果了。
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 骨,儒为表。————南怀瑾
中庸的内涵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庸
不走极端称之为“中”, 不管怎样变化始终适用的 东西称之为“庸”,中庸 是一种永不过时的思想方 法,是时至今日依然适用 的处世哲学。
《中庸》说:庸德之行,庸言之谨,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真正一个明道、见道、悟道、修道 的人,随时随地都在道中行。—— —南怀瑾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教”——人的天性本来是干净的、纯洁的、 善良的、无私的。不加上后天的污染,直 道而行,这就合于先天的道。但是人们往 往不可能做到!人生下来,受到后天的社 会环境、家庭教育、社会的教育等各种因 素的影响,心思龌龊了、脏了、或者歪了, 就必须把它纠正过来,所以要修行。
南怀瑾老师:“至诚如神”,记住四个字

南怀瑾老师:“至诚如神”,记住四个字来源:《话说中庸》【《中庸》原文: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故至诚如神。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达到至诚的境界,人就自然有前知了。
不需要求神通,这叫做神通。
用方法了、看光了,打起坐、划个符、念个咒……搞了半天脸都搞红了,然后还看到人家的灵魂,那自己已经是神经,神通的兄弟——神经那一边。
真正神通就是一念至诚。
至诚是什么境界呢?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这个境界。
都给你讲得很清楚。
所以至诚之道是可以前知。
那么怎么前知呢?那么我们没有达到至诚境界也可以前知吗?有啊!他告诉你:“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他说,天地间任何事情有预兆的。
普通讲算命、看相就是前知,这个叫依通,靠它一种方法来推测。
真的到达了,不需要算命看相,也不需要卜卦,也不需要什么眼睛闭起来打坐来看,那自然有前知,就是智慧境界。
就是“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他说你没有到达这个境界,在人世间看现象你也可以看得出来: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家庭、一个人要兴旺的时候,必有祯祥。
你看他家庭的气象,或者看这个人的气象,他就不同。
所以一个人有没有前途,你看他的祯祥,看他的气象好不好。
国家要亡、一个家庭要失败的时候,必有妖孽,古里古怪的事都出来了,很多的象征都来了。
只是人因为智慧不够没有留意。
任何一个人所遭遇的事情,什么都有象征,都有前知之能,个个都有。
现在心理学研究所谓灵感、第六感,就是这个东西。
但是你不要用它。
用灵感、用第六感走入妖道了,那你本身变成妖孽,很糟糕!你本身因为不追求这个,达到至诚境界,那么神通就变成智慧了。
不然,你用神通,神通变成妖孽了。
我这个话交代得相当清楚,请诸位注意!所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譬如讲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历史上的变化、历史上的记载多得很。
“见乎蓍(shi1声)龟”,再你没有办法,用卜卦、算命这一套,就是靠这个东西求这个前知。
中庸全文及译文及讲解

中庸全文及译文及讲解一、中庸全文中庸之道,乃是孔子所倡导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中庸全文的中文原文和英文译文,同时也对中庸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讲解。
中文原文《中庸》曰:中者,天下之至道也;庸者,天下之达道也。
至道无名,万物皆归焉;达道无名,天下皆归焉。
庸者,天下之始也;经者,天下之经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庸知其所始,谓之天庸;知其所终,谓之天经。
是谓两行。
逊于尊者为下;非礼勿视,非道勿听。
古之所谓“至言”,师之道也。
英文译文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says: “The Mean is the ultimate way of the world; the utmost way of the world is through the Mean. The ultimate way is nameless, and all things return to it; the way through the Mean is nameless, and the world returns to it. Through the utmost way, things begin, and through principles, things are got. The utmost harmony is the position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the growth of all things is bound up with it. Through the Mean one knows its beginnings and is called heaven’s moderate. Knowing its ends is called heaven’s guidance. This is called the double rule. To be lesser than worthy men is to be below; do not look at what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propriety, and do notlisten to what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ay. What the ancientscalled ‘the utmost words’ is the teaching of a master.”二、中庸讲解中庸是孔子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先秦思想中儒家学派的重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怀瑾老师:《中庸》的全文总纲精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中庸》第一节所讲的原文,便是全部《中庸》的总纲,也就是子思承继传统儒家孔门学养心法的心印。
等于曾子所著的古本《大学》原文,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开始,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就是《大学》全文的大纲要。
那么《中庸》第一句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的“天”和“性”两个字的名词,它所指的内涵是什么呢?其实,刚才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中庸》所据的根源,是由《周易》坤卦的〈文言〉,以及〈系传〉等的内涵而来,希望大家首先便要反复注意。
现在我们只要采用一个最老实、最笨、也最聪明的读书方法,便是“以经注经”,乃至“以史证经”的方法,便可自能融会贯通其意了。
例如有关本文的天和性字,你只要把《中庸》全书的结尾,他所引用《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两句,便可知道他在这里所提出之天,既非物理世界天体的天,也不是宗教性的玄天上帝之天。
《中庸》首先
所说的天,是代表心物一元形而上的义理之天。
那么有关于性字呢?它是指的天性、人性、物性,或是明心见性的性,以及世俗通用所认为的性欲之性呢?答案也很简单。
《中庸》在这里所指的性,是天人之际,心物一元,人生生命本有的自性。
你只要详读《中庸》原文,便有子思自注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以及“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就可完全明白他在《中庸》首节提出的“天命之谓性”的性,是指人道根本的自性,它是人们有生自来与天道相通的本性,所以他用典雅浓缩的言文,只需简单明了五个字“天命之谓性”,就可直指人心,自悟自性了。
第二句,“率性之谓道”,就比较难办了。
我们大家从两、三千年来,就惯用一个词儿,叫作率性这样做,率性那样做,或率性不干了,或率性干到底等等,这些都和《中庸》所说的率性相关。
因为率性一词,已经变为两、三千年来传统习惯用的口头语。
其实率性这一个名词,是指从本有的天性、人性所起动作用的初心一念,如果勉强引用二十世纪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观念来说,就是直觉或直观。
但照“直觉”、“直观”的实质心理状态来说,那是属于意识的范畴,还是不太澈底的。
那么我们只好再比较详细的引用佛家唯识法相的分析来作
说明,就比较清楚了。
唯识法相学所说,由本自清淨的自性上,起心动念的心识作用,大约可分析归纳为五种心性的现
象:一、率尔心。
二、寻求心。
三、决定心。
四、染净心。
五、等流心。
这五种心态,我们从一般的状况来作说明,就要倒转来先说等流和染净的心态。
何谓等流心呢?便是我们的心念思想,永远犹如一股瀑流一样,像长江和黄河,永远是源源滚滚不分清浊,夹带泥沙而奔流不息。
所谓清浊不分,便如我们的心念思想,善恶夹杂,圣凡并存,同样平等的都在奔流不息,所以叫它是等流之心。
但分开来讲,纯粹的善心善念,便叫净心;恶念恶心便叫染心,也就是最容易受外境影响的染污心。
至于率尔心和寻求心,以及决定心,一般是用在学佛修道的修止(定)、修观(慧)上来讲,比较容易明白。
所谓率尔心,就是平常在不思不虑平静的心境中,无缘无故,突然生起一念的初心,来不知其所从来,去亦不知其所从去。
等于我们睡足一觉,刚刚醒来的一刹那之间,清清明明,并未加上任何分别思念的心境。
如果这样一直保持下去,就等于佛说的“直心是道场”了,但并非说知道这样就是悟道了。
可是
一般没有修持素养的人,是绝对做不到随时保持这种清明自在的初心境界。
那么,跟着而来的,便会习惯性的生起寻求之心了。
例如回忆、追思等心态,便是寻;希望、思索事物等心态,便是求。
至于决定心呢?大概可分为圣人和俗人的两种境界,如果是学养修为有素的圣人,不管是哪种起心动念,甚之是
率尔之心,一知便休,随时返还自性的清净本然,这便是趋向圣境的决定心。
倘使是一般平常的俗人呢?对某一思念和事情,断然下了决定,去或不去,干了或不干,决断下来,便是一般平常人所用的决定心。
但这些心态,如果照唯物哲学和科学的观点来讲,都和脑的作用有关联。
然而从唯识法相学来讲,脑是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总和,心意识的意识并不在脑,何况第六意识的后台还有更深入的两重作用。
不过,现在我们不是在讲唯识法相之学,只是借用发挥,稍作说明而已。
我们了解了这些心理情况以后,便可知道《中庸》所说“率性之谓道”的率性,也就是等于唯识法相学所谓的率尔心。
当我们在天性自然中,突然率性而起的心念,就是性命生起机动作用之道的由来,所以便叫它是“率性之谓道”了。
但是率然而起的性命机动之道,它有善恶并具的作用,绝对不可以不辨善恶,任由它率性而妄行,由它任性而乱动的。
所以便要静思反观,需要主动的修正它,使它去恶从善,乃至使它“止于至善”才对。
因此便有“修道之谓教”的一句,说明学问修养之道,是要使它还归本净,而合于天然本性纯善之道的境界,这便是教化、教育的主旨。
也就是我们平常习惯所说道是需要修得,所以便有修道这个名词的由来。
因此,他又特别强调道需修得的重要,便有下文,“道也者,不可须臾(与刹那的意思相同)离也,可离非道也”的告诫。
不可,是教导语的
否定词,并非是不能,或者作为不能离的误解。
这就同我平常对一般研究佛学的人说,佛说“不可思议”,所谓不可是否
定词,是叫你不可以用平常习惯性的思想议论妄作注解的告诫,并非说佛法是“不能思议”啊!如果是“不能思议”,佛何以自说三藏十二部经典,还教人去思惟修呢?(一笑)
同样的道理,《中庸》在“天命之谓性”的自性自悟之后,跟着便说要悟后起修的重要,所以便提出怎样修正自己而合于天然本净自性的教法。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这是说,所以明白了天然自性的君子们,随时随地,对于起心动念,都要戒慎恐惧的自修其道。
即使是在没有任何一个人看见你在做什么,或听见你在做什么,也是不敢放任,随便妄作非为的。
你不要认为没有人看见,或没有人听见就可随便乱来吗?其实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须知天
然自性本有具足一切的功能,随时随处都有鉴临自己的作用。
从表面看来,好像是没有人看见你做什么,没有人听见你做什么。
事实上,它是“似无所在而无所不在”。
即使在最深沉
的隐秘之处,或最微末渺小之处,它都会明显的反映呈现在自心自性的影像之中。
这正如佛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
“故君子慎其独也”,所以有道的君子们,便会自己注重心意
识起心动念的慎独的工夫,净持心境上率性而起,以及照顾独头意识的心态,使它返还于灵明独耀的本位,进入“喜怒哀
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中和境界。
当你在灵明独耀,合于天然本有自性的清明心境中,所有和生理情绪相关的喜、怒、哀、乐等妄想之念都未发动,便是正确中入自性本净的境界了。
如果偶因外来境界的引发,动了喜、怒、哀、乐等的情绪妄念,当下就能自动自发的加以调整,重新归到安和平静的本来清净境界之中,这便是中和的妙用了。
所以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因此又再一步阐释修道的人,随时随处能中入灵明独耀的心境中,这便是普天之下,人人修养自性清净的大本。
如果偶有所动,便能随时随处调节返还于安和境界,这便是普天之下,人人可以通达而做到的修道工夫。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假使人能随时随处修养到达中和的境界,那么,你就会明白自己本来就与天地并存在同一本位,同时也会明白自己本来就与万物同等的在天地生生不已的养育之中。
到了这种境界,也等同道、佛两家所说的“与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道理,完全一致的不二法门了。
讲到这里,为了让我们大家多加体会《中庸》所讲的中和境界,顺便引用中国禅宗一位张拙秀才有名的悟道偈,作为参考。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
才动被云遮破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
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张拙秀才偈中所用的都是佛家名词。
含灵,是说凡有灵知之性的众生。
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涅槃,梵文所谓清净佛性的代号。
至于不断烦恼而证本性,不执著真如为道体这两句,都是称赞天然自性本自清淨的第一义谛。
一念不生与六根动处被遮的道理,便和《中庸》所说道需要修的“修道之谓教”意义相同。
总之《中庸》的全文总纲精髓,就在本段的原文之中,最为重要,先要把握得住这个纲要,下文便可迎刃而解,后来大部分都是说明“修道之谓教”和做人处事外用之学的发挥。
但我们现在只是先作依文解义的说法,先来消化文句表层的意义,后面再做深入的研究。
跟着便是从《中庸》原文首先提出的总纲之后,他又特别慎重引用孔子有关《中庸》“率性之谓道”与“修道之谓教”的话八节,用来说明中庸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