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整理过的)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精选资料】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一、衣1.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清一色粗布、卡叽,海昌蓝几乎充斥了城里乡下。
从乡间到城市一片蓝、灰、黑,人人都穿着工农服、中山装。
全中国都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单调枯燥的服饰年代,因此被外国人戏称为“蓝蚂蚁”。
2.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
追求个性与时尚成为新风尚。
二、食1.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2.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
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三、住1.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
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
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
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2.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
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
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改革开放60年来的衣、食、住、行变化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
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
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
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
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
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
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
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
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
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
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
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
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30年的新变化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30年的新变化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
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正是邓小平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推动中国迈上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举行30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神州风物沧海桑田,国人风貌焕然一新。
3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
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
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在建国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我们就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中来发现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吧。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衣食住行[整理版]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衣食住行[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74f6880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e.png)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衣食住行.txt你无法改变别人,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无法改变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无法改变生命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七十四团职工特别喜欢穿,可在30年前,布料是统一供给的,要凭票的,不要说穿的花枝招展,就是灰的卡、的确良也是很抢手的。
四连连长杨松说:“我们小时候非常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家里才会给做身新衣服,平时穿的基本上都是哥哥、姐姐穿过的旧衣服,有的还补丁摞补丁。
有一件事让我刻骨铭心,那是1982年,妈妈买了块布料给我做衣服,特意告诉裁缝把衣服做大一些,“大一点可以多穿几年,小孩子长得快”。
结果,那个裁缝做得太合身了,妈妈为此生了好几天气。
现在妻子每周都会去昭苏县城,尤其是那些时装店,遇上称心如意的衣服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对她来说,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更是想都无法想象的事情”。
食——春节餐桌菜肴丰盛七十四团多数职工是四川来的,四川人最喜欢吃,30年前,计划供应,商品希缺,想吃也买不到。
看看现在,团部菜店到超市,商品一应俱全。
谈起过去,从成都军区转业到七十四团的樊树高更是有千言万语,“80年代初那会儿买东西还凭票,过年的时候买点猪肉、豆制品,还有大白菜。
到了90年代,情况就不同了,票证不用了,鱼肉蛋禽也越来越丰富。
现在,家里更是连年夜饭都不做了,我和老太太忙不来”。
现在的团场人,大多数职工家都不会在家里准备很多年货了,菜店、超市天天卖新鲜的,特别是过年卖年货的三步一个五步一个,品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鸡、鸭、鱼、肉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很多人家都喜欢特色菜肴,海鲜、素食广受追捧,像鸡鸭鱼肉这些过去的好菜大菜因为脂肪含量高等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反而受冷落。
住——我们住得越来越舒心团场职工的住,变化是最大的。
走在营区,新房一排一排。
家住五连的王长美前几年盖了新房,修建乐沼气。
虽然跟城里人比起来不是楼房,但在团场那是相当不错的了,和30年前比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1979年那会儿,全团职工住的基本上都是地窝子,高出地面的墙也是土块的,整个团场找不到砖瓦房。
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你家在衣、食、住、行、用方面有哪些重要变化。

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你家在衣、食、住、行、用方面有
哪些重要变化。
以下是普遍意义上改革开放前后在这些方面存在的一些变化:
1.衣着方面:改革开放前,由于物质匮乏和供应不足,衣着
选择相对较少,人们的穿着往往以朴素为主。
然而,改革
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口的增加,人们的衣着选择
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时尚化。
2.饮食方面:改革开放前,由于生产和供应的限制,食物种
类相对有限,人们的饮食习惯普遍比较简单。
但随着改革
开放,食品供应增加,人们的饮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3.住房方面:改革开放前,由于资源有限,住房条件普遍比
较简陋。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住房条件
得到改善,建筑和住房的质量和规模得以提升。
4.交通出行方面:改革开放前,交通工具相对有限,人们出
行的方式主要是步行、自行车等。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
发展,人们拥有更多的交通选择,如私家车、公共交通等,交通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5.生活用品方面:改革开放前,由于供应问题,人们的生活
用品选择有限。
改革开放后,大量进口和国内生产的产品
丰富了市场,人们的生活用品得到了更多的选择和改善。
每个家庭的情况和经历都是独特的。
然而,总的来说,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提高了生活质量和生
活水平。
改革开放30年来衣着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衣着的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衣着上的变化11级环艺1班高阳20111107127从1978至今,是中国发生巨变的年代。
在这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在不断的提升。
然而变化最为显著之一的就是衣着了。
衣着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
活色生香的衣服历来是时尚变化最为灵敏的风向标,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为鲜活生动的形象记录。
它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下面就从款式、料子、颜色等方面来讲讲。
款式:从单一到个性化上世纪70年代的服装款式非常单一,罩衫、绿军装、中山装、列宁装、工装成为流行。
翻领、单排扣、两个直插袋,不修身的款式设计在当时已是非常时髦的服装了。
大街上时常会看到穿补丁衣服的人。
那时,人们的衣着单调死板,穿衣不讲究美观,纯粹是为了御寒遮体。
上世纪80年代,受电影的影响,喇叭裤、健美裤、连衣裙成为当时最流行,最前卫的服装。
上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大胆地追求流行服装。
牛仔裤、蝙蝠衫、老板裤、老板衫、连衣裙、吊带裙等开始出现。
配饰有纱巾、大耳环等也开始流行。
在那样的年代,时尚就等于奇装异服。
奇异服装一般老百姓不太敢尝试,是杂志封面上的电影女郎们,就身先士卒,引领了这一股风潮。
大大的耳环,这样的闪光的衣服,这样的发型,在那时是极具时尚的气息的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时尚迅速进入中国,网络的迅速普及与发达。
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
混搭风流行开来。
人们从简单的跟随潮流到引领潮流。
不同的服装款式文化的相互融合,从广泛的时期和不同的文化中吸取灵感。
这种主观能动性彻底颠覆了“整体着装”的传统概念,为诠释个性风采注入了极大的自由。
21世纪穿出个性才是王道、料子与类型:单一到创新改革开放初期,化纤类纺织品如腈纶、尼龙等大行其道,到上世纪80年代初,市面上开始出现“的确良”。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脚步,衣服的料子也变得多样化了,棉、麻、丝、绒、皮、化纤、各种混纺应有尽有。
[精选]改革开放30年——衣着变化资料
![[精选]改革开放30年——衣着变化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64c81b0e53a580216fcfe86.png)
改革开放30年--衣着变化0摘要:在这改革开放的30年间,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在不断的提升。
然而变化最为显著之一的莫属衣、食、住、行中的服装了。
服装,从最早的遮羞护体到现代的时尚流行,它历来是时尚变化最为灵敏的风向标,它是一个个人、一个集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发展进步的标志。
出生在90年代初的我虽没有经历过60、70、80年代服装的演变,但凭着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辈的记忆中、照片和网络上的信息,发现服装变化折射出时代变迁!"70年代黑蓝灰的海洋"那个色彩单调、着装单一的年代,"80年代晨曦微露"则表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服装变化对人们观念的冲击,到"90年代缤纷时代"、"21世纪乱花迷眼"则体现了服装成为人们凸显个性标志,展示服装全球化、品牌化时尚潮流。
在物资匮乏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穿新衣对普通人来说一直都是一种奢望。
举国陷入了买布凭证的年代,要积攒够做一件新衣裳所需的布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那时候,由于战争后的影响鼓励多生,一个家庭少则两三个孩子,多则达到六七个孩子。
因此家家户户几乎都是:一件新衣裳,今年老大穿了,明年老二穿,后年老三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这句话不但显示着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
更是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生活的真实写照!款式:从单一到个性化上世纪70年代的服装款式非常单一,罩衫、绿军装、中山装、列宁装、工装成为流行。
翻领、单排扣、两个直插袋,不修身的款式设计在当时已是非常时髦的服装了。
大街上时常会看到穿补丁衣服的人。
那时,人们的衣着单调死板,穿衣不讲究美观,纯粹是为了御寒遮体* 中式格子罩衫中式格子罩衫,它之所以留给我留下最初、印象最深的就是因为外婆。
至今,外婆的衣柜里还有留有着这种罩衫。
虽然款式单一,但那是外婆这一辈的回忆!* 中山装它的特点是在"企领文装"上以为基础,稍加改进:在企领上在加一条翻领,这样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装、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的多少而膨胀收缩的"琴衣袋"式样。
改革开放衣食住行总结

改革开放衣食住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就改革开放衣食住行进行总结如下。
衣: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服装工业处于初级阶段,生产能力有限,产品质量也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而改革开放后,我国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加大了对服装行业的投资,推动了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之一,不仅可以满足国内人民的需求,还可以向世界各地输出优质的服装产品。
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对于时尚、品质和个性化的追求越来越高。
因此,中国的服装市场也日益繁荣,品牌众多,消费选择丰富多样。
食: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农业发展滞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粮食供应紧张,人们的膳食结构单一。
而改革开放后,农业改革成为了重点之一,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并且引进市场机制,增加了农产品的供给,粮食产量得以大幅度增加,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不仅如此,中国的农业科技得到了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对于食品的安全和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改革开放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加强了对食品生产和加工环节的监管,保障了人们的饮食安全。
住: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住房条件相当困难。
人们普遍居住在破旧的房屋中,不少人住在集体宿舍里,并且住房分配制度严重制约了人们的居住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住房制度进行了改革,房产私有制得到了保障,住房购买和出售的市场逐渐形成。
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住房供应得到了极大改善,人们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品质,房屋产权制度的完善和住房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有更多的选择权,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方式。
行: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状况堪忧。
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交通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整理过的)
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
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
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
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
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
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 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
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
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
这在城市里是无法做到的。
行:过去,从乡里到县城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整整2个小时,终于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
由于路况不好,公交车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
这种长期制我县农村发展的“行路难”问题,现在有了根本改观。
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县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全县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
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
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
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文化事业:改革开放前,全村的中小学校舍设施十分简陋,文化设施非常落后。
如今,一座现代化的文化活动中心已在镇东建立起来,可为本乡农民提供图书、影视、歌舞、棋牌,甚至培训、上网等全方位服务,大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村里所有中学、小学现已全都迁移到新民镇上,新建了宽敞的校舍,更新了教学设备,分别合并成为完中、中心校、幼儿园各一所,并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学杂费、书簿费的待遇。
至于学生上学,通公交的村,可乘公交车上学,不通公交的村,由学校设校车接送。
这样,全村学龄儿童、青年,既能充
分享受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又能保证他们出行安全,家长都感到满意放心。
农村经济:改革开放就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开始从单一农业经济迅速向多种经济发展转移,推动了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增长。
村里有了企业家、养殖户。
村民万怀称得上是村里的能工巧匠和首富了,他不仅有全村唯一的小轿车,还在自家院子里安置了车、钳、刨、钻为一体的车间。
他每天忙得很,业务挺多,村里人都说他是一个“农民企业家”。
村里还有了专业的养殖户,如村民田喜,养了几千只鸡。
我曾到他的半现代化的鸡舍参观,令人赞叹不已。
每天他都忙个不停,一年下来的收入很可观。
村民茂田当年还是个孩子,如今他开大货车为厂矿跑长途挣钱,漂亮的妻子则是家里地里一把好手,种地的亩数甚至超过了许多男人,家里布置的档次也很高。
村里还有不少人到外地去工作了,村里的活儿忙完了,他们就到城里去打短工,比如到饭店当厨师,给人家安装修理锅炉,到私人的加工厂当喷漆工,等等。
农村合作医疗:作为生长在农村的自己,从小便知道了农村人看病的真正难处。
城里人得病有医疗报销,可是农村人往往因为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制度,因此,在小病的时候一般是不舍得花钱去看而导致最后病情恶化转成比较严重的病情,待到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必须去医院看的时候,医院动辄几万元的治疗费用令农村大多数农民望而却步,因此,在农村只要一提及看病,大多数农民都表示出无奈的表情。
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近年来在全国推出了农村合作医疗优惠政策,使全国农民朋友兴奋异常,农民看病终于可以有医疗保障制度了。
作为自己也是受益者,自己的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时身体非常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最近几年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从06年开始便由于高血压的原因导致连续两年出现了脑血栓的病情,截止到现在,家里共计花费了几万元的医疗费用,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可以说是花费颇大,但是父亲填报了农村合作医疗,看病的时候能报销百分之五十,这样一来,我们家就能报销花费药费的一半,使家里损失大大减少。
看着报销回来的医药费,看着父亲日益渐好的身体,我们全家感谢党和国家的好的惠民政策。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另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老无所养,意思就是城里人年纪大了、退休了可以有国家的退休金来保障,而农民待到年龄大了失去生活能力了便只能依靠儿女来养活,不但给儿女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而且生活质量也急剧下降。
现在好了,党和国家在全国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个月都将领到国家发给的200元养老金,200元钱对于没有什么花消的农民来说基本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了。
看着村里年满60周岁的长辈们从村委会领到钱后的喜悦表情、看着他们在议论着自己也有“退休金“了,作为我们晚辈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但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得农民百姓心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