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风燥型湿疹
中医综合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36例疗效观察

2 0 1 5年 5月
5
中 医综 合 治疗 血 虚 风 燥 型慢 性 湿疹 3 6例 疗 效 观 察
马 薇 ‘
摘 要: 目的 : 观察 中 医综合 治 疗 血虚 风 燥 型慢 性 湿疹 临床 疗效 。方 法 : 内治法 : 十 全 大补 汤 合 四物 消 风散 加 减 ; 外治法: 陈 皮、 黄精、 地 榆、 狗脊、 红花、 蛇床 子 、 地肤 子 、 白蒺 藜 、 黄柏、 白花 蛇 舌草 等 煎 汤 熏洗 ; 针 刺放 血 : 针 刺 选 取足 三 阳经 脉 和 皮损 部 位 所 在 经 脉 等 穴位 ,
中医治疗湿疹的处方

中医治疗湿疹的处方
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湿疹的不同类型和症状,中医会
采用不同的处方进行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湿疹的处方:
1. 清热利湿方:适用于湿热型湿疹,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有水疱。
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地肤子、苦参等。
2. 养血润燥方:适用于血虚风燥型湿疹,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
常用药物有当归、白芍、熟地黄、何首乌等。
3. 祛风止痒方:适用于风热型湿疹,表现为皮肤瘙痒、起风团。
常用
药物有荆芥、防风、薄荷、蝉蜕等。
4. 健脾化湿方:适用于脾虚湿盛型湿疹,表现为皮肤肿胀、渗出、乏力。
常用药物有茯苓、白术、陈皮、薏苡仁等。
5. 滋阴降火方:适用于阴虚火旺型湿疹,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五
心烦热。
常用药物有知母、黄柏、地骨皮、麦冬等。
6. 活血化瘀方:适用于瘀血型湿疹,表现为皮肤紫暗、疼痛、有瘀斑。
常用药物有红花、桃仁、丹参、川芎等。
7. 外用方剂:除了内服药物外,中医还常用一些外用方剂,如黄连膏、三黄洗剂等,直接涂抹于患处,以减轻症状。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可能
还会结合针灸、拔罐、艾灸等其他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利于病情恢复。
老年血虚风燥型湿疹过敏原检测与光疗联合中药熏洗的疗效观察

7 0‘ 8
世界 中 医 结合 杂 志 2 1 年第 6卷第 9期 01
W。l Junl fn r e r i。a adwetr dc e 2 1 v。.6, )9 r ora 。 It a dTa tn1 n s nMein 0 1 1 N【 d gt di e i .
,
wa r vd d. n a Chne e me ii r u o l u g to t o s p o i e I i s dcne go p, ny f mi ain wih c mpo d s nb ilto sa o td. un e a oin wa d p e Enz me y
L o g RAN L —UO Ya n—i . i DONG L e i
( e igC ay n opt fl t a i l d a U i r t , e i 0 0 3 B i n h oa gH s i l fi e t C pt i l nv s y B in 1 0 4 ) j a A ia d o a Me c ei jg
c mb n d wih f mia in wih e npo d s n a oin. ehod 9 a e r vde a o y it h e o i e t u g to t o i un e b ilto n t s 6 c s swe edii d rnd ml n ot r
【 src】 Obet e T x l et n unebcgon f l r n o e i cel d et Abtat jci oepo h if ec akru do a e e sf snl ezn u o v r e l lg r e a
b o d d f in ya d wid d y e sa d t e ef a y o a rw —b n l a iltB f l o e c e c n n r n s n h f c c fn Yo i i a d ut voe NB —UVB) a e h rD r l s rt e a v
肛门湿疹的中医症状分析与治疗

肛门湿疹的中医症状分析与治疗肛门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不少困扰。
中医对肛门湿疹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肛门湿疹的发生多与体内的湿热、风邪、血虚等因素有关。
湿热下注是常见的病因之一。
当体内湿热蕴结,下注于肛门部位,就容易导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伴有渗出、糜烂,瘙痒剧烈。
患者可能还会有口苦、口干、大便黏腻不爽、小便短赤等症状。
这种情况下,肛门周围的皮肤往往红肿、灼热,触摸时有明显的湿感。
风邪侵袭也是引发肛门湿疹的一个因素。
风邪善行而数变,当风邪侵袭肛门肌肤,会导致瘙痒无度,且症状时轻时重,变化无常。
皮肤可能会出现干燥、脱屑等表现。
血虚风燥则常见于病程较长的患者。
由于久病耗伤阴血,导致血虚生风,肌肤失去濡养,从而出现皮肤粗糙、肥厚、干燥,伴有剧烈的瘙痒,尤其是在夜间更为明显。
患者常常面色无华,容易感到疲倦乏力。
在中医治疗肛门湿疹时,会根据具体的症状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
对于湿热下注型的肛门湿疹,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加减,其中包含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等中药。
这些药物能够清热利湿,使体内的湿热之邪得以清除,从而缓解肛门湿疹的症状。
同时,还可以配合外用的中药洗剂,如苦参汤,以增强清热利湿、止痒的效果。
风邪侵袭型的肛门湿疹,治疗重在祛风止痒。
常用的方剂有消风散加减,其中有荆芥、防风、蝉蜕、苦参等中药。
这些药物能够驱散风邪,缓解瘙痒症状。
外用药物可选择薄荷脑洗剂等,以清凉止痒。
对于血虚风燥型的肛门湿疹,治疗则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当归饮子加减,其中包含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等中药。
这些药物能够滋养阴血,润燥祛风,改善皮肤的干燥、瘙痒等症状。
外用药物可选用润肤止痒的膏剂。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就是其中之一,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血海、足三里、曲池等,能够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缓解肛门湿疹的症状。
黄芩油膏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疹79例临床观察

其病 理 关键 在 于 “ ’ 瘀 ” 痰 ’ 和“ 。痰 瘀 互 阻 、 浊 积 聚 、 脂 肝 络不 和是本 病 的病 理 表现 .治拟 化痰 清 源 以降 血 脂. 活血 化瘀 以疏肝 络 。 方 中用 泽泻 . 其利 湿 降浊 以消 脂 , 取 丹参 活 血 化 瘀理 肝 , 二药 用 以 为主 。决 明子 清肝 化 浊通 便 . 藻 海 消痰 软 坚 。 水 清热 ,一 切 瘰疬 瘿瘤 顽 痰胶 结 之证 , 利 “ 皆可 用 之 ” 二药 助 主药泻 浊 降脂 以为辅 药 。佐 以郁 .
氧化 , 挥 降脂保 肝 的作 用圆 发 。决 明子可 在一 定 程度 20 0 8年 3月至 2 0 0 9年 1 2月 .我们使 用养 血 润 上抑 制胆 固醇 的合成 , 有保 肝作 用 『 并 3 1 。丹参 可 改 善 燥 、祛 风 清 热 的黄 芩 油 膏 治 疗 血 虚 风 燥 型 湿 疹 7 9 血液 流变 性 、 流 动力学 和微 循环[ 郁 金在抗 肿瘤 、 例 , 血 4 1 。 取得 了满 意 的疗效 , 现总 结如 下 。 降血 脂及保 肝 利胆 方面 有着 突 出的作用嘲 全方 共 奏 1 临床 资 料 化痰 活血 、 降脂 理肝 的功 效 。 11 一般 资料 治疗 组 患 者 7 . 9例 , 3 男 7例 . 4 女 2 了解 患者 实 验 室指标 变 化 . 时调 整用 药 , 治 例 ; 及 是 年龄 2 ~ 4岁 , 均年 龄 4 . ; 06 平 75岁 病程 2 2 6年 , 疗 的重要 手段 脂肪 肝 出现 血清 丙 氨 酸氨基 转 移 酶 平 均病 程 ( . _ .7 年 。对 照组 7 96 + 0 ) 56 5例 . 中男 3 其 3 轻度 升 高而 持续 不 降者 多为 热毒 内盛 、气 血失 调所 例 , 4 女 2例 ; 龄 2 ~ 4岁 。 均 年龄 4 _ : 程 年 l6 平 53岁 病 致 . 热 盛者 用 垂 盆 草 、 月 雪 等 清 热 降酶 , 热 者 2 2 如 六 血 ~ 5年 , 平均 病程 (.5 65 ) 。 88 + .6 年 用水 牛 角粉 、 蓟草 凉血 降 酶 。此外 , 极 治疗 伴 发 1 入 选标 准 参 照 湿疹 诊 断 标 准【. 选 患 者 均 小 积 . 2 ”人 病证 。 患者 忌 烟 酒 、 嘱 低脂 饮 食 , 肝 功能 损 害 时 限 来 自我 院门诊 . 有 年龄 大 于 1 8小 于 6 5岁 . 期没 有使 近 制活 动 , 非 常重要 。 亦 用其 他 内服 、 治药 物 。根 据《 外 中药 新药 临床研 究 指 本研 究证 实 .降脂理 肝 汤辨 证 加减 治疗 脂 肪 肝 导原 则》 第十 四章 第二 节 中药 新药 治疗 湿 疮 的临 床 能有 效 改善 临床 症状 和肝 功 能 . 调节 血 脂代 谢 . 效 研 究 指导 原则 . 虚风燥 证 湿疮 患 者病 程往 往 较久 . 疗 血 显著 。 皮损 具有 粗糙 、 苔藓 化 、 对称 分 布 、 痒 剧烈韵 特 点 , 瘙 6 参考 文献 可见 红 斑 、 疹 、 痕 、 痂 、 屑等 皮 肤 表 现 , 伴 丘 抓 结 脱 可
四物消风饮加减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临床观察

组,观 察 组 萎 缩 性 阴 道 炎 临 床 治 疗 总 有 效 率 ( 94. 74% ) 明显高于对照组( 71. 05% ) 。
[5] 梁颖. 中西医结合治疗阴道炎的研究进展[J]. 内蒙 古中医药, 2017,36( 8) : 145-146.
[6] 孙小红,黄静. 中药熏洗配合保妇康栓治疗老年性阴道炎临床观 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 3) : 293.
[7] 张彩宇. 清热化湿中药方剂辅助治疗阴道炎临床观察[J]. 新中 医,2016,48( 4) : 129-131. ( 本文校对: 王改青 收稿日期: 2018 - 10 - 09)
·564·
光明中医 2019 年 2 月第 34 卷第 4 期 CJGMCM February 2019. Vol 34. 4
不足,加之精血亏虚,致其阴道器官失养,外部湿热邪 内侵以致病。针对萎缩性阴道炎患者,需予以对症治 疗,肾为先天之本,患者肾阳不足应予以温煦补肾、培 元固本、止带通阳,能够改善患者肾虚症状。本研究中 采用加味补肾止带汤予以治疗,能够从根本上缓解患 者的临床症状,其原因是方剂中鹿角霜与紫石英为君 药,具有补肾、温阳的效果; 菟丝子、续断、女贞子为臣 药,起到补肾、固精的作用; 当归、白芍、肉苁蓉、桑螵蛸 白术、茯苓、沙苑子、紫石英、白芍、乌贼骨为佐药,具有 收敛、养血、止带的效果,甘草为使药,全方共奏温补肾 阳、健脾益 气 的 重 要 作 用[7]。 现 代 医 学 认 为 菟 丝 子、 续断、黄芪具有改善免疫系统功能、抗炎、抗氧化及抗 菌作用,尤其是方剂中的女贞子,能够起到利尿、抑菌 作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具有良好 的抑制效果。
加减当归饮子方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

加减当归饮子方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目的:将加减当归饮子联合刺络拔罐法,应用于慢性湿疹血虚风燥型的治疗,观察其疗效、不良反应情况和复发率等。
探讨这种方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可行性和优势,为慢性湿疹找到更为简便、有效、安全的治疗途径。
方法:60例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法分三组:治疗组、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各组20例。
治疗组行刺络拔罐、加减当归饮子和依巴斯汀片口服的治疗方法;对照I组口服加减当归饮子和依巴斯汀片;对照Ⅱ组予依巴斯汀片。
三组均外用肤痔清软膏一日两次,并选择玉泽身体乳每天一次外涂作为辅助治疗。
疗程12周,每4周观察。
记录第4、8、12周末的皮损变化、疗效反应、瘙痒程度的变化、不良反应,以及疗程结束后的复发情况。
结果:(1)三组皮损积分、瘙痒程度在治疗前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P<0.05)。
(2)皮损积分比较,第4周末,A、B组间无差异;A、C组,B、C组组间均有差异;第8周末,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相比,皆有差异,且皮损的改善情况A组>B组>(C组;第12周末,A、B组间没有差异;A、C组,B、C组组间皆有差异(P<0.05)。
(3)疗效比较,在第4、8、12周末的观察结果均为A组与B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相比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三组瘙痒情况比较,第4周末、8周末和12周末,结果均为A 组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相比,皆有统计学差异(P<0.05)。
(5)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是A组2例,B、C组各1例。
(6)疗程结束随访,A组复发率低于B组,B组低于C组。
结论:加减当归饮子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具有一定疗效,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湿疹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湿疹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湿疹的中医辨证与治疗如下:1、湿热内蕴型:多见于急性湿疹,表现为皮损较红、发病急、有糜烂渗出,患者舌质较红,舌苔较黄腻,脉弦滑有力,治疗可用龙胆泻肝汤和茵陈五苓散;2、脾虚湿蕴型:多见于亚急性湿疹,皮损不红,糜烂渗出不严重,患者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治疗可用健脾除湿药如除湿胃苓汤;3、血虚风燥型:多见于慢性湿疹,表现为皮损肥厚、苔藓化改变,患者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疗可用润燥止痒胶囊或当归饮子。
患者经验:湿疹不抓很痒,抓了又严重反复,患了湿疹的我发现这样治疗才最有效。
我的调理:我做出的改变有哪些,首先,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患上湿疹后已经损害了正常皮肤,若日常不注意卫生清洁,便会引发感染、化脓,使微生物侵入,加重病情,复发率更高。
其次就是合理作息,消除不良情绪,长期紧张、焦虑,可诱发湿疹,因此要注意生活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最后就是注意饮食禁忌,应选择易消化、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应避免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保持大便通畅。
湿疹从最严重到痊愈用了三周,我的对抗湿疹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些信心。
三周得湿疹让我体会到了患这种自身免疫病患者所经历的无助,失去信心,迷茫放弃;发这些就是为了鼓励朋友们,不要放弃,积极乐观的去对抗湿疹。
起初都不严重也没在意,后来逐渐加重,从严重到现在几乎消疹大概用了三周。
湿疹患湿疹后的碎碎念——听听我的湿疹治疗经验:我第一次长湿疹大概是在上高二那年才15岁。
那个时候只是在我的腰后面长了两个硬币大小的疹子,对称性的那种,一开始也没有发现只是觉得很痒,一直挠一直挠,让我朋友帮我看了一下发现结痂了,觉得有点奇奇怪怪,又没有受伤,为什么会有结痂呢?就去了学校附近的一个皮肤门诊去看一下,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是在那个门诊的二楼,给我看病的医生办公室很昏暗,他让我走到那个窗户旁把那个衣服撩起来。
湿疹湿疹治疗经历分享:原来湿疹并不湿,反倒很干燥!1、确诊医院:山东省立医院2、从小就是过敏体质的我,自以为在过敏方面也是半个专家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虚风燥型湿疹
湿疹为常见皮肤病。
它是一种变态反应疾病。
古人称之为浸疮、旋耳疮、绣球风、癣等,其症状均为湿疹表现。
中医认为该病主要与湿邪有关,湿可蕴热,发为湿热之证,久之湿则伤脾,热则伤血,而致虚实夹杂之证。
急湿疹多见湿热之证,慢湿疹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治疗应内服药和外用药同用。
患湿疹病人可常食用有祛湿或清热祛湿的食品,如苡米和冬瓜煮汤食用,或饮用青瓜、丝瓜汤亦有辅助治疗作用。
该病中医治疗效果较好,湿疹表现以红斑、水泡、渗出、糜烂、瘙痒、丘疹为特点。
由于湿邪存在,故反复发作。
(1)湿热证:多见于急湿疹。
表现为皮肤发红,出现丘疹,或小米粒状红疹,顶端起水泡,痒,抓破后流水,浸成,可结痂,伴口干少饮,小便色黄,苔黄腻,质红,脉滑数。
治宜清热祛湿,可从下列方中选用:
①黄芩6-10克,黄柏10克,苍术10克,苦参12克,车前草15克,猪苓10克,水煎服。
②土茯苓15-20克,苡米30克,木通10克,蒲公英20克,甘草
3克,水煎服。
③苦参50克,蛇床子30克,苍耳子15克,水煎取药液洗患处。
④黄连10克,黄岑10克,煅石膏10克,煅甘石12克,冰0.5克,共为细末混合备用。
如皮肤糜烂流水则将药末撒在患处,流水不多或没破不流水时用香油调匀后外敷。
⑤鲜马鞭草100克,水煎取药液,放冷后洗患处。
⑥鲜马齿苋200克,水煎后取药液,湿敷患处。
对皮肤糜烂流黄水者用之。
(2)虚实夹杂证:多为血虚脾弱与湿热夹杂,见于慢湿疹。
该证表现为湿疹日久不愈,皮肤粗糙变厚,抓破可流黄水,患处皮肤色暗滞,身倦乏力,苔腻,质淡嫩且胖,脉缓。
治宜健脾养血,兼以清利,可选用:
①白术10克,云苓15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地肤子15克,苡米30克,水煎服。
②松香、枯矾、雄黄、黄丹各等份,共研细末,过筛,将药粉用麻油调匀,外敷于患处。
药物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疹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口服药物会对肠胃造成伤害,而外敷治疗又没有多大的效果。
其实想要解决血虚风燥
型湿疹需要由内而外的进行调理,芝元雪康组合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芝元雪康组合能调理除见血虚的症状外,还见倦怠乏力,气短,纳少便溏等气虚的症状。
还能调理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肾精不足所致的血虚症或血虚所致的肾精不足症。
芝元雪康组合配方优,功效全。
辅以β-胡萝卜素、大枣等成分,使其在纠正贫血的同时还能促进机体造血功能,促进失血性贫血的迅速恢复,对改善营养性贫血也有显著效果。
此外,还可以采取针灸的方法进行辅助治疗,加强效果:
1.针剂:取穴合谷、风池、血海;备用穴大椎、曲池、足三里。
施补法,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l0次为l疗程。
2.耳针:取肺、神门、肾上腺、肝、皮质下,每日1次,留针30分钟。
3.头针:取双侧感觉区2/5或选相应部位的感觉区,隔日针刺1次。
4.梅花针:先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用七星针在患处向心性轻巧叩刺,以少量出血为度,隔日1次。
以上针刺疗法有较为理想的止痒功效,适用于本证候以瘙痒为主
的病种。
5.灸法,取艾卷点燃直接灸患处,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有祛风散寒,
活血止痒作用,适用于局限性皮肤肥厚者。
6.刺络拔罐:先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大椎穴,取三棱针点刺,并立即拔火罐,少量出血为度,隔日或3日1次,10次为1疗程。
适用本证候以瘙痒为主的病种。
7.滚刺:先用75%酒精棉球或以1:1000新洁尔灭溶液消毒后,再用滚刺筒在病变部位进行推滚,推滚至皮损处全部少量渗血,揩干血液后,用伤湿止痛或橡皮膏外封,每隔5~7天推滚1次,7次为1疗程。
本疗法适用于慢性干燥、肥厚、粗糙性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