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海洋学复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一、海洋环境(定义)及其特点

1、定义:地球上海洋的总水域,包括河口、大洋、海湾、近海,环境要素包括海水沉积物、海洋生物、海洋上空的大气,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具有物质能量来源、舒适、处理、信息和文化功能。

2、特点:(1)全球海洋连通和区域分异性;(2)海水物理化学性质的特异性;(3)海洋生态系统的庞杂耦合性;(4)海水运动形态效应的复杂性;(5)海洋大系统的多方位开放性;(6)海洋环境功能多层次重叠;(7)海洋资源的时间空间变化性。

二、海洋环境问题表现及特性

1、表现:海洋自然灾害趋频趋重;海洋环境损害屡禁不止;海洋资源紧缺益趋明显;海洋污染排放与日俱增;海洋生态破坏后果严重;濒海人口剧增难以承载;全球海洋变化不期而至。

2、特性:(1)海洋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海洋环境污染的多源性;(2)海水运动的复杂性,导致了海洋环境污染的难控性;(3)世界大洋的连通性,伴生了海洋污染扩散的无界性;(4)海洋环境污染的累积性,酿成了污染治理的低效性;(5)海洋生态系统的庞杂性,增加了污染致害的严重性;(6)海洋环境的复杂耦合性,加大了治理修复的风险性;(7)海洋功能的重叠变动性,增添了开发管理的矛盾性。

第二章

一、海与洋的基本特征,重要的海和重要的洋

1、洋是指地球上连续巨大的咸水体,基本特征:(1)远离大陆;(2)面积广阔;(3)深度大,一般深于2000m;(4)有各自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5)水温、盐度等特征受大陆影响小,年变化小。

2、重要的洋:(1)太平洋:北界:白令海峡;东界:北美、南美洲;南界:南极大陆;西界:亚洲、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2)大西洋(面积最大、最深的大洋):南界:南极大陆;西界:北美、南美洲;东界:欧洲、非洲、厄加勒斯角,大致呈“S”形;北界:格陵兰、冰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诺尔辰角连线;(3)印度洋:北界:亚洲;西界:非洲,厄加勒斯角;南界:(南极大陆);东界:马来半岛、印尼、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经线; (4)北冰洋(世界最小、最浅、最寒冷的大洋):在亚洲、欧洲、北美洲之间;(5)南大洋:特殊洋域,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在南极洲附近连成一片的水域,为从南极大陆到40ºS为止的海域,或从南极大陆起,最南部至亚热带辐合线明显时的连续海域。

3、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以岛屿、群岛或半岛与大洋分隔,仅以海峡、水道与其它海域或洋域相通,基本特征:(1)位于洋的边缘,水深小,一般浅于2000m;(2)水色低,透明度;(3)温、盐度受大陆影响大,年变化明显;(4)无独立的潮汐系统,但潮差大;(5)无独立的洋流系统,但可有自己的海流和环流

4、重要的海:

(1)太平洋:白令海、鄂霍次克海、黄海、东海、南海、日本海、爪哇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班达海、珊瑚海、塔斯曼海。

(2)印度洋:红海、阿拉伯海、安达曼海、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3)大西洋:波罗的海、北海、地中海、黑海、加勒比海。

(4)北冰洋:格陵兰海、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拉普帖夫海、喀拉海、巴伦支海、挪威海。

海的分类:

①陆间海:位于大陆之间,面积大,深度大。如地中海、加勒比海

②内海:伸入大陆内部、面积小、水文特征受陆地影响大。如渤海、波罗的海

③边缘海:位于大陆的边缘,与大洋水流交换通畅。如东海

二、海岸带的特性,现代海岸带分区

1、海岸带:陆地与海洋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是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宽度的带形区域。海洋学的定义:水位升高时被淹没、水位降低时露出的狭长地带、其地貌特征是在海浪、潮汐和近岸流等作用下形成的。(着眼于海岸带的形成、发育)。

2、现代海岸带:指现代相对稳定的海岸带

(1)分区:海岸,高潮线以上的狭窄的陆上地带,又称潮上带。大多数时间裸露于海水水面之上,但遇到特大。潮或风暴浪时可能被淹没;海滩,高低潮之间的地带,又称潮间带,海洋生物学家再细分为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生物分布与此相关;水下岸坡,低潮之下直到波浪作用所及的海底部分(波基面),水深可达10—20m,又称潮下带。

(2)特殊性:①开放性②缓冲性③多样性④源汇性⑤记忆性

三、海岸类型及其环境价值

河口岸:又分4种三角洲海岸:鸟足状、尖嘴状、扇状(弧状)、多岛屿多汊道;

基岩岸;砂砾质岸;淤泥质岸;珊瑚礁岸;红树林岸;

优良港口,旅游,生态效益,渔业,经济(= =|||编不出来了……)

第三章

二、海水温度、盐度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及其对比分析

(一)温度

1、水平分布

(1)表层:北半球的年平均水温比南半球相同纬度带内的稍高,等温线沿纬线大致呈带状分布,温度沿纬向逐渐降低,东西边界等温线弯曲方向相反。副热带到温带海区,西部水温高于东部,亚北极海区恰好相反,北大西洋尤为明显。寒、暖流交汇区等温线密集,经向温度梯度冬季大于夏季。

(2)深层:随深度增加,经线方向梯度明显减小,南北温差减小,西边界出现明显高温区。四千米以下温度分布均匀。

2、铅直分布

表层水温高,较薄的近表层之内为均匀层,下面不太厚的深度内水温迅速递减,出现强大的不随季节变化的主温跃层:赤道附近较强、较薄,副热带海域强度降低厚度加大,高纬度区域强度增强厚度减小,极地区不出现永久性跃层。温跃层以下水温随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但梯度很小。

(二)盐度

1、水平分布

(1)表层:基本上具有纬线方向的带状分布特征,但从赤道向两极成马鞍型的双峰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区域和径流冲淡海区,盐度梯度特别大。海洋中盐度的最高与最低值多出现在一些大洋边缘的海盆中。冬季盐度的分布特征与夏季相似,只是在季风影响特别显著的海域有较大差异。

(2)深层:盐度的水平差异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小,深处盐度分布几近均匀。

2、铅直分布(与温度的铅直分布有很大不同)

在赤道附近热带海域,表层为深度不大,盐度较低的均匀层,其下因副热带海区下沉扩展使盐度升高出现最大值,再向下盐度复又急剧降低,然后又缓慢升高。副热带中、低纬海域,表层为盐度较高的均匀层,再向下盐度迅速减小,继而又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二千米至海底,变化甚小。在高纬寒带海域,表层盐度很低,但随深度的增大而递升,至2000m,与中低纬度相似,没有盐度最小值层出现。

(三)密度

1、密度的水平分布:赤道区表层海水密度最小,向两极密度逐渐增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密度的水平差异不断减小,至大洋底层则已相当均匀。

2、密度的铅直向分布:在赤道至副热带的低中纬海域,与温度的上均匀层相应的一层内,密度基本均匀。向下,铅直梯度也很大,此称为密度跃层。中、低纬海域密跃层以下及高纬海域中的海水密度,其铅直向变化已相当小了。

第四章

一、海洋混合类型及其环境影响

海水混合的形式有三种:①分子混合,通过分子的随机运动与相邻海水进行特性交换,其交换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