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经—《孙子兵法》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兵书是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
现存最早的完整兵书是《孙子兵法》。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
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
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汉代版《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中。
孙子兵法共分为13篇,分别为: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另外三十六计也是由后人在研读《孙子兵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孙子兵法》的特点1、朴素的辩证观说辩证观有些抽象了,具体的`话就是凡事要看两面,此时的退或者是失不一定是绝对的,是为了以后的进和得做准备的。
还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是同样的道理。
2、明确的奖罚严明军纪,奖赏分明,而且不论奖罚,即时生效。
这样的话大大的提高了战士的士气,起到了很好的鼓舞作用。
3、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对于《孙子兵法》,我们也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去评价。
《孙子兵法》虽然地位很高,可以说是中国军事历史上的文化瑰宝,但是它毕竟产生于春秋时代,还是有一些局限性。
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对后世深远的影响。
2023年文学_孙子兵法全文阅读-孙子兵法译文及全文翻译

2023年孙子兵法全文阅读-孙子兵法译文及全文翻译《孙子兵法》完整版在线阅读:始计篇第一作战篇第二谋攻篇第三军形篇第四兵势篇第五虚实篇第六军争篇第七九变篇第八行军篇第九地形篇第十九地篇第十一火攻篇第十二用间篇第十三孙子兵法全文孙武——始计篇《孙子兵法》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兵法》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我推荐的一本好书——《孙子兵法》

我推荐的一本好书——《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
最著名的兵书之一。
它由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家孙武(孙子)所著,
被誉为兵学的经典之作。
本书主要论述了战争的原则、策略和战术,对于理解战争的艺术和军事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孙子兵法》以其精辟的理论和独到的见解闻名于世。
它主要
围绕着战争中的重要原则,如兵法、战略、情报、军事组织等展开
阐述。
孙子在书中强调了战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计划和
战略来获取胜利。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如“知己知彼,百战
不殆”、“兵不厌诈”、“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这些思想对于战争的策划和执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孙子兵法》适用于不同层次的读者。
对于军事从业者来说,
它是一本必读的经典著作,能够让他们深入了解战争的本质和原则。
对于管理者和企业家来说,这本书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为它
涉及了战争中的策略和计划,这些可以应用于商业竞争和组织管理中。
此外,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也是一部值得阅读的经典,
因为它充满了智慧和思考,可以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思考。
总之,《孙子兵法》是一本经典的兵书,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无论是对于军事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来说,它都是一本值得阅读和深入思考的重要著作。
通过学习《孙子兵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提高我们的思维和决策能力。
因此,我强烈推荐这本书,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
《孙子兵法》.doc

《孙子兵法》(石江涛)《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比较系统地总结战争规律的兵学巨著,在世界军事著作中也属罕见,历来被中外兵家誉为“兵经”、“武经之首”。
它不但是对前人战争经验的总结概括,也是后世军事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对现代战争、国家战略的制定都有着十分重要《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
春秋末期正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逐渐过渡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个诸侯国都以武力逞强、称霸争雄,战争极为频繁,如齐鲁长勺之战、宋楚泓水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等等著名战役。
司马迁曾在《史记·自序》中描述其为“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七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盛数。
”频繁的战争迫切需要发展军事理论,而这时的战争实践又为军事理论的总结概括提供了条公元前672年,陈完因内乱奔齐避难,后来改名为田完。
田完的第五代世孙,即孙武的祖父陈书因伐莒有功“封邑并赐姓孙氏”。
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四姓之乱”,孙武避乱奔吴,隐居在吴国都城姑苏附近。
此时正值春秋后期,各国叠相争霸,大国以武力恃强小国遭灭国亡祀之灾已不在少数。
孙武出生于齐国兵学渊源的陈姓家族,其中曾出过名将,如陈成子、司马穰苴等,其祖父陈书也颇有军功。
孙武奔吴后,结交了吴国重臣伍子胥,并通过伍子胥了解天下大事。
另外孙武潜心研究兵法,从理论上总结了春秋以来诸侯争战的经验及前人的成果,写成了传世之作《兵法》十三篇。
后来,孙武利用吴王阖闾想与楚争霸而缺少良将之际,向吴王进呈《兵法》十三篇,并以其惊世骇俗的议论、新颖独特的见解、横溢的军事才华受到吴王的信赖和重用,被任命为将军。
孙武为将后与伍子胥一起通过与楚国的一系列的战争实践检验了《兵法》十三篇,尤其是公元前506年的柏举一役,以少胜多,五战五捷,大破楚军,并一度攻占了楚国都城郢都,实现了吴王阖闾多年追求与楚争霸的夙愿。
此后关于孙武的身世经历史书记载不详。
只是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述后来吴国“北威齐晋,明显诸侯”,孙子亦“与有力焉”。
孙子兵法全译文及介绍发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作者简介《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
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
直到1972年4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兵圣孙武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
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
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
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
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
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
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并赐姓孙氏。
因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
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
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孙子兵法》经典20句,助你读懂顶级谋略

《孙子兵法》经典20句,助你读懂顶级谋略《孙子兵法》,又称作《武经》、《兵经》、《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军事学著作。
它是由孙武,又称孙膑,所写。
孙武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策士和教育家。
他是齐国的军事统帅,曾多次打败敌军,因此被称为“孙子”。
《孙子兵法》是一部论述军事战略和战术的著作,内容涵盖了军队的组织、训练、装备、战略和战术等方面。
它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孙子兵法》中提到了许多军事战略和战术的原则,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兵者诡道也”,“败兵之计”等。
这些原则被认为是军事战略和战术的基本原则,在战争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孙子兵法》还论述了军事组织和训练的方面,提出了许多有关军队管理和训练的建议。
例如,它主张将军队分为不同的部队,每个部队都有不同的职责和训练。
它还强调军队的训练应该兼顾体能和智力。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
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
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1、兵贵胜,不贵久。
——《作战篇》用兵作战最贵速胜,不宜久拖。
2、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始计篇》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进攻,采取敌人意想不到的出击行动。
3、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谋攻篇》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多少场仗都不会有危险。
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兵势篇》乱与治、怯与勇、弱与强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即治理严整就不会有混乱,士卒勇敢就不会怯懦,兵卒坚强就不会软弱。
5、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始计篇》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6、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九地篇》主持作战之事,要做到考虑谋略沉着冷静而幽深莫测,管理手下公正严明而有条不紊。
7、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兵势篇》大凡用兵作战,总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
孙子兵法十三篇及解说

孙子兵法十三篇及解说计篇①第一[原文]孙子曰:兵②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③,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④: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⑤。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⑥。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⑦。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⑧。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⑨。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⑩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大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⑾,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⑿,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⒀也。
兵者,诡道也⒁。
故能而示之不能⒂,用而示之不用⒃,近而示之远⒄,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⒅,实而备之,强而避之⒆,怒而挠之⒇,卑而骄之(21),佚而劳之(22),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23),不可先传也(24)。
夫未战而庙算(25)胜者,得算多(26)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①计:计算、计划、计谋、计策等。
这里指战争前的计策。
②兵:兵器、兵士、军队、战争等。
这里指战争。
③经之以五事:五事指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都属于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
经,量度,这里是分析研究的意思。
④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
校,通“较”,比较;所谓“计”,指“主孰有道”等“七计”。
⑤不畏危:不害怕危险。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此句为:“民弗诡也。
”⑥阴阳、寒暑、时制: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
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的不同。
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
⑦远近、险易、广狭、死生:路程的远近、地形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地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是否利于攻守进退。
死生,指地形上的死地和生地。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
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科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
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1.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第二计:围魏救赵,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第三计: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第五计: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
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第六计: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
2.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
现形容凭空捏造。
第八计:暗渡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第九计:隔岸观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第十计: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3.攻战计第十三计:打草惊蛇,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4.混战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
比喻用计脱身。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
5.并战计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瑰宝内容摘要: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
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国历史上,因为阶级矛盾、社会制度变革、民族矛盾激化等原因而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
从中涌现出了大量杰出的军事将领和军事理论家,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军事思想理论遗产。
在中国古代许多珍贵的军事思想中,我认为最具吸引力的当属《孙子兵法》。
关键词:孙武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影响深远古代中国最著名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译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宝藏,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
《孙子兵法》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逻辑严谨,语言凝练。
其作者为孙武。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孙子或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
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5世纪初。
出身将门。
其父孙冯,为齐卿。
因避齐国内乱,孙武投奔吴国,来到吴国后,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
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
吴王阖闾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方能取胜。
他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称赞孙武是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
孙武以所著兵法十三篇进献吴王阖闾,被任用为将。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协助阖闾率军伐楚,五战五捷,以三万人破楚二十万众,攻入楚都郢。
《史记》上说: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武名著《孙子》,又名《孙子兵法》,共十三篇。
篇名依次为: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
该书总结了春秋末期前的战争经验,论述了战争观、安危观、战略思想等有关战争全局的问题,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致人而不致于人”等指导战争的规律和原则,考察了敌我、众寡、利害、强弱、虚实、勇怯、逸劳、攻守、进退、奇正、迂直、围阙、治乱、为不为等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在治军思想和将帅修养、将帅选拔等方面也提出了不少重要准则。
全书特别强调尊重战争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包含着丰富的素朴的军事唯物论和军事辩证法思想。
该书历来被推崇为“兵经”、“武经”,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系统的军事理论著作,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学术史上有崇高的地位。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孙子兵法》中包含了许多具有实际意义的军事思想,这些优秀的军事思想甚至在今日都仍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其思想的高度和生命力可见一斑。
首先是关于战争观的思想。
《孙子兵法》在关于战争和国家安危的总的看法中,包含着不少素朴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第一,慎重对待战争。
《孙子》开宗明义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它要求认真研究、审慎对待战争这一国家大事,要求人们看到,“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孙子》还特别强调:“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因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第二,国富是兵强之本,国富才能强兵。
军事实力必须以经济实力为基础。
《孙子》指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它还提出了“因粮于敌”、“务食于敌”这样的以战养战的思想。
第三安不忘危,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忘战必危。
《孙子》指出:“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只有做好战争准备,才能有备无患。
其次是关于战略思想和作战原则。
《孙子兵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斗争经验和中国古代军事家深邃的战略思想。
第一,上兵伐谋,全胜为上。
《孙子》指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善用兵者,“必以全争于天下”。
为了实现全胜的战略意图,就必须高度重视国家总体战略、谋略的运用和外交斗争的作用。
《孙子》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上述思想,后来为我国历代兵家所推崇。
第二,兵情主速贵先,审敌虚实而趋其危。
《孙子》指出,“兵之情主速”,“兵贵胜,不贵久”。
为了达到速胜的目的,它要求“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避实而击虚”。
孙武还阐述了集中优势兵力这一用兵的基本法则。
《孙子》最先指出:“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为了形成这种“以众击寡”的有利态势,《孙子》要求察明敌情和隐蔽我方军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孙子》这种集中优势兵力作战的杰出思想,为我国历代兵家所肯定和阐发。
第三,灵活用兵,因敌制胜。
《孙子》指出:“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它认为,重复过去的战法,不可能赢得胜利;由于情况的变化,取胜方法的变化亦无穷。
它提出了“强而避之”,“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用兵原则。
它还指出,应根据不同的天时、地形条件,采取不同的用兵方式。
另外,《孙子》最先总结得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的科学真理。
它还指出:“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即只有对战争中的各种情况、各种因素有尽可能多的了解,胜利才有充分的保障。
它进而提出了知“道”(这里作客观规律解)、知“胜之道”的要求。
它认为以下凡五皆属胜之道:“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再次是关于治军思想和将帅修养。
孙武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治军思想,阐明了统兵将帅的“为将之道”。
第一,令之以文,齐之以武,通志于众,赏罚分明。
《孙子》提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它认为,“文”的办法(指说教、安抚、许愿、奖赏等)和“武”的办法(指用军令严逼,用军法严惩等)必须双管齐下地使用,这样部属才能服从指挥,军队才能成为必胜之军。
第二,审形势,知下情,亲士卒,虑多成。
《孙子》指出:善战者,能“择人而任势”。
《筹海图编》指出:“不审形势,不可以施经略。
”强调统兵将帅制定作战方略时,必须弄清和熟知敌我态势、战区地理形势等。
第三,总文武,兼刚柔,智、信、仁、勇、严五材俱备。
《孙子》提出:“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为了把国家和国君辅佐好,统兵将领必须全面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品质。
这些要求,即使在今天看来仍不失借鉴和启发意义。
《孙子兵法》的影响与地位《孙子兵法》不仅在世界各国产生最早,而且由于其自身的深刻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在世界各地和人类社会活动诸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享有巨大的声誉。
日本史书记载,吉备真备作为日本第8次遣唐使,于735年回日本时带回了《孙子》等大批中国古籍,被日本学者誉为《孙子》的“将来者”、传播者。
此后,日本的《孙子》和中国古代兵学的研究一直很盛,遍及宫庭、朝野、民间。
西方于1772年,在巴黎最早出版了《孙子》的法译本。
有材料说,拿破仑被囚后读了《孙子》,曾哀叹早读此书,不至于有滑铁卢之败。
英、德、俄、捷、朝、越等各种文字的《孙子》译本,也相继问世。
现在,美、俄、英、法、德、日等国的重要军事院校,都把《孙子》等中国古代兵书指定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研究《孙子》的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也在世界各地经常召开。
各国学者对《孙子》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研究,见智见仁,心得不一。
其中,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是注意研究和挖掘《孙子》等书中适用于现代战争理论的战略思想。
二是注意研究和挖掘《孙子》等书中崇尚道义、追求和平的思想。
哲理性强的思想必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当代《孙子》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研究,还被人们运用于企业管理,商业竞争,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人才发现,干部培养,素质教育,上下级等人际关系处理,对抗性体育竞赛等人类社会活动的诸领域。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
《孙子兵法》曾被誉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
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 War)还早2300年。
《孙子兵法》是现存中国和世界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一部兵学专著,共分十三篇,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广为传播。
这部中国古代兵学名著以其博大精深的战争哲理、启迪心灵的斗争智慧在中外军事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瑰宝。
参考文献:孙武:《孙子兵法》,郭化若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版。
陈宇:《孙子兵法精读》,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版,第23页、78页。
吴如嵩:《孙子兵法十五讲》,中华书局2010版,第113页。
褚良才:《孙子兵法研究与应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45页、第83页。
黄朴民:《<孙子兵法>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版,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