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研究
《2024年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优化研究》范文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与建设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证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时,如何实现给水排水工程的高效、节能、环保,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优化方法,以提升其性能与效率。
二、当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1. 资源浪费:部分建筑在给水排水设计时,未能充分考虑节能环保的理念,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
2. 效率低下:部分老旧建筑的给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影响了供水效率,也增加了维修成本。
3. 设计落后:部分地区在给水排水设计时未能紧跟新技术、新理念的发展趋势,导致设计与现代建筑需求不匹配。
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优化的必要性优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还能有效节约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同时,优化设计还能满足现代建筑对舒适性、安全性和节能性的更高要求。
四、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优化的策略1. 优化设计理念:引入节能环保、智能化的设计理念,以实现给水排水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
2. 科学合理规划:根据建筑的实际需求和使用情况,科学规划给水管道和排水管道的布局和设计参数。
3. 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如采用高性能的管材、高效的供水设备等,以提高给水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4. 智能监控系统:建立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给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5. 回收利用技术:采用雨水回收、中水回用等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五、实例分析以某大型住宅小区的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为例,通过引入智能化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监控系统,实现了对给水排水系统的实时监控和智能管理。
同时,采用高性能的管材和高效的供水设备,提高了供水的可靠性和效率。
此外,还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和中水回用技术,实现了水资源的有效回收和再利用。
通过这些措施,该小区的给水排水系统在满足居民基本用水需求的同时,还实现了节能环保的目标。
现代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分析

现代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分析探讨中图分类号:摘要:绿色环保节能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本文笔者根据多年市政给排水设计经验对现代城市市政工程给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消防水系统等一系列设施的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分析探讨abstract: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has become a modern city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s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municipal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design experience for many years of modern city municipal engineering water supply system,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fire water system and a series of facilities desig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keywords: municipal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planning and design; analysis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从宏观层面分析现代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给排水规划设计宏观层面所面对的是大范围的思考,涉及到规划区范围以外甚至跨城市、跨地区的区域性问题,影响深远,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给水方面,主要体现在水源及其保护,区域水资源平衡及区域供水规划;在排水方面主要是防洪排涝规划设计以及河网区域污染控制,它要求我们必须有开阔的眼界与系统创新的思维。
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分析

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分析摘要:市政给排水工程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对维持城市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给排水规划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城市的发展是否受到水处理的制约。
单项给排水规划设计反映出给排水系统工程是否合理的重要标杆,是检验给排水规划设计合理与否的参照物。
这就要求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从宏观层面上保证给排水设施正常工作,应对城市用水和处理水的要求,在微观层面上,重视单项给排水设施的规划设计与兴建,用成功的给排水系统工程,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用水,处理水的保障。
关键词:功能性;注重单项一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要保证功能性作为城市市政的重要基础设施,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首先要保证设施的功能完备,完善。
市政给排水设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防洪排涝;平衡城市水资源与供水;处理城市污水。
防洪排涝,关系到汛期城市的安危,事关重大,给排水规划设计必须要求水政设施的防洪排涝功能在关键时刻得以发挥。
城市内涝指突发大量降雨,造成雨水短时间内积聚城市导致大量积水无法快速排出的现象,过去的排内涝标准是一天暴雨一天排完,这个标准明显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者要提高对城市排涝重要性的认识,将之上升到城市防洪的高度,确保城市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城市的防洪作用,主要在于预防。
在遭遇大洪水乃至特大洪市时,防洪的第一道防线是大坝,水库,也是最重要的防洪设施,大坝,水库出现重大险情时,城市的防洪功能基本等同虚设,但偶恶尔性的洪流(大坝,水库水容微量超标,采取泄洪措施),城市防洪设施要能起到作用。
城市作为人口密集地,单位区域内的降水显然满足不了城市用水的需要,这时城市市政规划设计的水政设施,就要起到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作用。
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对本区域水文情况调查清楚:市民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等。
还要考虑近期水文情况的变化性,给紧急情况下的用水预留足够的备用量。
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中主要注意的问题探讨

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中主要注意的问题探讨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态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确保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规划设计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问题,并注重绿色施工和资源利用。
尽可能采用低碳、环保、节能的技术和材料,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和生态,维护人民的身体健康。
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需要考虑技术可行性问题。
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地下水、水文地质等相关因素,合理选择排水方式,确保排水效果良好,避免排污逆流和水文灾害的发生。
同时,规划设计要注意工程的质量和耐久度,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需要注意经济合理性问题。
在设计方案确定之前,应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合理分析投资回报周期和收益,确保工程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同时,规划设计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
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需要考虑社会和民生问题。
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方案,保证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安全、民生保障等方面得到充分的保障。
同时,规划设计要注意公共参与,加强与市民的沟通与交流,让市民了解工程进展情况和工程效益,形成社会共识和社会责任。
总之,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各种问题,保证工程的科学性、可行性和经济性,实现环境保护和民生保障的目标。
这样才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城市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分析

城市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分析摘要: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由水带来的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城市的具体需求对城市市政工程的给排水进行合理的设计一直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工作。
文章首先从宏观方面探讨了城市水资源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设计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包括给水系统的规划设计、雨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污水系统的规划设计等。
关键词:给排水;市政工程;污水处理1、引言市政工程的给排水设施对于确保城市地面水得到及时的排除,城市水污染的遏制,以及确保城市水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项基础性的工程。
我国的排水工程最初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创建,到了8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城市水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使得市政给排水工程得到迅速的发展。
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城市的防洪及排水能力不足、宽阔地带的排水管渠坡度过小而导致淤积现象严重、部分老城区的排水系统已经严重老化,内涝容易形成等。
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设计上的不合理、日常管理的不到位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过大造成的。
下面将结合当前城市给排水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最新的设计理念,对城市给排水的规划设计通过对许多工程设计的总结,我们认为,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设计能否更好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做到经济合理,运行安全,受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的影响较大。
2、宏观的科学规划,解决水资源问题水资源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车市规模不断的扩大,大部分城市的经济在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传统的给排水工作经常将不断寻找新的水源置于给排水工作的首要地位,但是由于受到水源区域性资源的不协调、与城市距离的远近、水资源开发的水平以及水资源的使用多目标性的影响,这种方式往往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局限,使得理想的水源难以被收寻到。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的城市都是以河流的天然径流作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对径流的调节能力有限,这一方面导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过低,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另一方面出现在枯水时期难以取水,导致水资源短缺的后果。
解析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原则及问题

解析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原则及问题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和改善,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在实际工程规划设计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解决。
本文将围绕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和分析。
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的原则是什么呢?1. 综合规划原则综合规划是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它需要充分考虑城市整体发展和规划布局,与城市道路、建筑、绿化等其他设施相互协调。
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合理布局,提高市区给排水系统的整体效率和运行稳定性。
2. 安全可靠原则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需要考虑安全和可靠性,确保管网的承载能力和排水能力满足城市日常和极端天气条件下的需求。
城市给排水设施的设计需要考虑防洪、防涝等相关措施,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
3. 环保原则在给排水规划设计领域,环保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原则。
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需要考虑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污水处理效率,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4. 基础设施相适应原则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需要与城市的基础设施相适应,根据城市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布局,确保给排水系统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以上就是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下面我们来分析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 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1 规划与实施脱节在部分城市,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往往存在着规划与实施脱节的现象。
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一些规划设计无法及时跟上城市的实际发展需求,导致规划设计与实际施工存在较大的差距,给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受到影响。
1.2 设计不合理在一些城市建设中,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可能存在设计不合理的情况。
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时,可能没有充分考虑雨污分流、管网布局、排水路线等相关因素,导致给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低下或者存在瓶颈。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给排水规划探讨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给排水规划探讨给排水规划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其直接影響着城市的建设,加强对其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此本文分析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给排水规划的相关方面。
标签:控制性详细;给排水;规划引言:详细规划主要分成两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所以进行城市的规划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的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的内容是建设用地、使用的强度和空间的环境,所以也将其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规划目标和原则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给排水规划编制需遵循以下规划目标和规划原则:⑴控规的给排水规划需与上层次规划相衔接。
⑵控规的给排水规划必须能够指导下层次修规的编制。
⑶控规的给排水规划必须结合现状给排水系统,并充分利用现状给排水设施。
⑷控规的给排水规划必须根据控规里控制的用地强度要求,合理预测用水量及排水量、布局给排水设施及管道,避免将来重复建设。
⑸控规的给排水规划必须兼顾近期和远期,近、远期结合,有序实施。
2、主要规划内容2.1用水量及排水量预测(1)用水量预测。
用水量预测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增加预测的准确性。
常用的预测方法有:单位用地用水量指标法、单位人口用水量指标法、不同性质用地用水量指标法、城市综合生活用水定额法。
根据以上定额指标算出来的用水量为最高日用水量,还需确定日变化系数(其约为1.1~1.5),为污水量的确定做好准备。
(2)污水量预测。
最高日用水量确定后,污水量按平均日用水量的80%~85%考虑。
(3)雨水量预测。
雨水量根据当地的暴雨强度公式及暴雨重现期计算确定。
2.2给排水管网规划(1)给排水的区域分配城市市政给排水的区域分配是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
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城市需结合自身特点,优化给排水的区域分配,以免浪费水资源。
例如:某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中,利用规划设计的方式,确保区域分配达到平衡的状态,首先设计人员,汇总影响给排水规划的因素,如:农业、生产等,针对影响因素做系统化的研究,合理分配水资源的区域配置,大致规划出给排水的设计路线;然后实地考察给排水的区域方案,细化分析不同因素对水资源的需求,规避过量开发的项目,充分调配水资源,促使其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中,高效利用水资源,遵循开源节流的建设标准;最后重点设计给排水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持续供应生活用水,该城市的规整力度比较大,给排水管路需要合理规划,才能优化分配居民的日常用水。
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

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探究摘要:城市排水问题是近些年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解决问题,是城市基础设施中最需解决的困难。
城市市政给排水的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能够减少城市的洪涝的发生和更好的处理污水,保护生态的平衡和环境不受污染。
本文就从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两个方面入手进行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市政;排水;设计;问题;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也快速的发展起来,城市中的各种基础设施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各项基础设施要更好的适应城市的发展。
排水是城市基础建设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好的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可以减少洪涝、污水对城市的威胁,减小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加强城市的环保建设。
目前我国各地方政府都相当重视城市的排水的规划设计,并且国家还制定了《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城市排水监测工作管理规定》等等来规范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
一、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一)城市排水体制的混乱,不合理目前城市的排水工作一般都分别由水利局、环保局以及市政工程管理处等不同的部门来分别进行管理,但是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够,各部门的管理权限划分不清楚,再加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必然导致了管理层对排水出现的一些大小问题都不能够得到良好的解决。
再加上原来传统的排水、防洪设计中的措施中,过分强调通过实施雨水跟污水的分流的办法来进行排水,从而忽略了城市中河流径流污染的控制以及雨水补给的充分利用。
随着河流在城市中的整体流域和水质发面的逐步改善,城市突发性暴雨径流和排放事件对水体的生态系统冲击,已经逐渐地成为了流域中污染控制的最主要内容了。
(二)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存在问题在城市市政的工程道路的设计中,给排水中的工作处于配合的地位,这样就影响了排水规划在城市中的科学的发展。
通常出现道路的快速建设时,排水工程的规划确没有准确的规定,也就导致了很多的排水工程不能够与道路建设同期施工;而有的在设计完成后由于许多相关的原因,使许多的工程不能够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也就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来体现一个工程的指导,最终导致工程的再次改造,费时费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及路网建设飞速发展,市政排水工程建设也飞速发展。
市政排水工程是收集雨水、防洪排泄、处理和排除城镇生活和工业污水、保护自然水资源、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基础设施工程。
文章主要结合工程实践,着重分析了某市道路的排水系统的现状,并针对道路雨水系统和污水系统两个方面设计中应注意的要点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城市道路;排水现状;雨水系统;污水系统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随着城市道路路网的发展及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方便出入与过境交通,各地正大力兴建各种迎宾大道、城市快速路、连接线工程等。
这些道路大多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甚至规划区外,沿线土地现今也得到大力开发和快速的发展,但城市边缘区道路排水管网设计与市区规划道路有着不同的特点,本文对某市边缘区道路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同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工程概况
某市边缘区道路排水工程,道路总长约2.4km,路幅宽度为54m,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
本工程衔接的道路主要有排洪渠、给水管、南排河截污管、通信管线、电缆沟及10kv 架空电线。
3 排水管网设计的现状
由于项目经过的路线不属于城市主城区,且道路两侧用地性质不
确定,规划部门无法提供各种管线的规划资料。
因此,本项目排水管网设计存在一些困难。
3.1 排水走向与设计参数
项目要求排水管道同步实施,但由于缺乏规划资料,污水走向方案、服务面积,雨水汇水面积、参数的选取等均存在不确定性。
3.2 排水管道横断面布置
笔者在从事道路排水设计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设计单位的图纸,管线标准横断面图中仅仅标识雨、污水管线位置。
尽管从排水本身而言,敷设在非车行道下,便于施工和管理维护,但由于地下管线种类繁多,且管线权属部门不同,有时建设资金安排不同步,不能在道路施工期间同步安排管线建设。
在非车行道宽度有限的情况下,这种缺乏管位综合考虑的做法,势必导致今后“拉锁马路”现象。
本项目存在同样问题,规划部门无法提供管线规划走廊,因此设计前期需与规划部门进行沟通解决。
3.3 管线过街预留
根据该市规划技术管理相关规定,新建、改建的城市道路五年内不得挖掘。
因此,在缺乏规划指导情况下,如何解决其它管线的过街预留问题值得探讨。
3.4 管道与涵洞的交叉处置
由于该地段处于平原地区,目前两侧大部分为农业用地,考虑灌溉和排洪需要,全线设计涵洞达50道左右,排水管道与涵洞的交叉处理与配合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4 排水系统设计研究
4.1 管线横断面布置
由于主管部门不同,本项目存在多种管线不能与道路同步实施,设计经综合考虑,将本次实施的雨、污水管道布设在非机动车道下,且避开车辆轮迹线的位置,预留管线走廊均布置在较宽的绿化带下,避免今后破路铺设。
4.2 排水参数选择
(1)雨水设计参数
全线设置雨水管道,排水设计结合具有排洪功能的涵洞分段排除,以减小管径和埋深。
由于地处平原地区,地形起伏不大,考虑到今后城市化路网形成,雨水汇水面积主要考虑道路两侧200m范围。
雨水暴雨强度采用该市西区2年一遇暴雨强度计算公式:
q =1520.044/(t+4.007)0.488
其中: q--设计暴雨强度(l/s·ha);
p--设计重现期(年),本工程取2年;
t--降雨历时(分),t=t1+mt2。
t1为地面集水时间(分钟),本工程取10,m为折减系数,本工程取2; t2为管内雨水流行时间(分钟)。
设计流量计算:
q =qφf
其中: q--雨水设计流量(l/s);
φ--径流系数,本工程取0.65;
f--汇水面积(ha);
(2)污水设计参数
根据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图(远期),本工程所在区域用地性质主要为居住用地及公共设施用地(教育用地)。
结合《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单位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为1.5~2.3万m3(km2·d),本工程取2.15,即2.50l/ha·s,设计污水量按用水指标的85%计,即单位居住用地污水量指标2.12l/ha·s;单位公共设施用地用水量指标为1~1.5万m3 (km2·d),本工程取1.3,即1.51l/ha·s,设计污水量按用水指标取的85%计,即单位公共设施用地污水量指标为1.28l/ha·s。
4.3 管线过街预留
排水设计每隔120m~150m预留支管及检查井(穿越绿化带),以便两侧地块的雨污水接入。
其它专业管线由于缺乏基础资料,过街位置、管径大小等无法确定,难以按通常方式预留过街管槽。
但从长远看,道路两侧今后的发展可能对电力、通信、燃气等其它管线存在需求。
针对实际情况,设计在道路交叉口及间隔500m左右预埋过街管,以备今后改造、新增地下管线使用。
同时,与道路工程协调,使部分涵洞兼具管线预留通道功能。
预留过街管采用直径1m的钢筋混凝土管,管顶覆土不低于2m,为标识清晰及方便今后穿线、检修使用,两端设置检查井。
4.4 管道位置的设计
(1)项目路幅宽度为54m,对于机动车道宽度≥24m 的,按《室
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要求,雨水口连接管长度不宜超过25m,雨水口埋设深度不宜大于1m。
如果放置在车行道以外位置,则雨水口连接管长度一般都会大于25m。
规范还规定,雨水口连接管坡度不得小于1%,按照车行道下管顶覆土厚度不应小于0.7m 的规范要求,则雨水口起端埋深为1m,至终端埋深至少为1.25m,埋深和规范规定相差太多,故宜设计在机动车道下,以减小雨水口埋深和连接管长度。
这样设计既满足规范要求,还能在机动车道以外给其它管线的埋设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2)污水管道建议布置在距雨水管道所在一侧道路不超过39m 的机动车道以外的位置。
这样设计,除掉有上面的因素考虑,主要是因为污水预留管道长度的限制。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要求dn300和dn400污水管道检查井的最大间距宜为40m,再结合现实中管道清淤疏浚条件的限制,设计时最好把检查井间距控制在40m之内。
收集两侧地块污水的预留管管径一般不大于dn400,所以对于这种情况,不宜再放置在雨水管道另一侧道路1m处。
故建议布置在距雨水管道所在一侧道路边不超过39m的机动车道以外的位置,至于是放置在非机动车道还是人行道下,则要兼顾其它管线的埋设要求和方便,灵活处理。
4.5 管道与涵洞交叉处置
项目涵洞设计从用途上分为灌溉和行洪两类,对性质仅为灌溉的涵洞,一般口径不大,随着两侧地块开发,通常远期将废除或作为其它管线过街管廊使用。
因此,雨水设计不以灌溉涵洞作为排水出
口,管道与其竖向间距不超过规范要求。
根据汇水面积及分段情况,雨水管道与排洪涵洞交叉处设置涵洞附井以方便雨水接入与管道检修。
污水由于受规划出口方向限制,不能以涵洞作为排放口,且长距离布设必然会出现与涵洞竖向交叉的情况,考虑到排水的安全性,在污水与涵洞竖向交叉时,需设置倒虹管,为防止倒虹管淤积和便于检修,要求在上游管渠靠近进水井的检查井设置沉泥井,并要求在进出水井中设置闸门。
5 结束语
总之,市政道路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做好城郊市政道路排水规划设计,对城市的高速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在市政道路排水规划设计中应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水系特点,与路面建设相结合,增加排水高效性,降低工程造价。
建设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生态型的新型排水体系。
参考文献
[1]朱莉.浅谈公路排水与城市道路排水[j].山西建筑,2008(28).
[2]曾滨,谢文军.市政排水管网规划和优化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