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与西方的茶叶贸易

合集下载

鸦片战争对茶叶贸易的深刻影响

鸦片战争对茶叶贸易的深刻影响

鸦片战争对茶叶贸易的深刻影响作者:陶德臣来源:《茶业通报》 2020年第4期〔收稿日期〕2020-04-13〔作者简介〕陶德臣 (1965-) ,男,陆军工程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茶业经济和文化史、军事历史、党的创新理论研究。

Email:tdctea@陶德臣(陆军工程大学,江苏南京 210007)摘要:鸦片战争不但把中国人民推向了灾难的深渊,也对茶叶贸易产生了深刻影响。

主要表现为:茶叶交易机构发生重大变化,茶叶出口数量大幅度上升,英国垄断了中国茶叶出口事宜。

关键词:茶叶;交易机构;茶叶生产与出口;英国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68(2020)04-174-0031840年,英国为了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控制中国茶叶,不惜以武力为手段,发动了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不但把中国人民推向了灾难的深渊,也对茶叶生产与贸易产生了深刻影响。

主要表现为:茶叶交易机构发生重大变化,茶叶出口数量大幅度上升,英国垄断了中国茶叶出口事宜。

1茶叶流通环节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前,外销茶叶流通环节为茶叶生产茶叶,售予茶商,茶商将茶运至广州,经“十三行”卖给外商,由外商运回国内销售。

从某种意义,茶叶贸易是一种垄断贸易,贸易主动权掌握在华商手中。

鸦片战争后,公行制度废除,“十三行”不复存在,“行商的垄断已被中英条约所废除”,代之而起的是所谓“贸易自由”[1]P543。

这时的“十三行”被茶栈代替。

茶栈与“十三行”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机构与制度。

“十三行”也称为官商,这种洋行不纯粹是商业机构,实际上是半官半商性质的机构。

在中西交往中,它一方面包揽进出口交易:一切外洋进口货物,由洋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由洋行代办:另一方面,它又要充当外国商人与中国政府之间的中介:海关对进出口货物征收的税饷,要由洋行承保缴纳,外人在广州居留与活动,要由洋商负责照管监督;遇有中外交涉,也要由他们经办。

在中西关系中,他们实际上担负着商业的和政治的双重任务。

从茶叶贸易视角解读鸦片战争的原因

从茶叶贸易视角解读鸦片战争的原因

2019年第02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基金项目:2017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立项课题“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项目编号:173440002)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夏东平(1978-),男,安徽淮北人,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8年11月2日。

鸦片战争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它是中西关系发展的转折点,中国对这场战争的命名为“鸦片战争”,反映了鸦片给中国人所带来直接而深刻的记忆。

而西方世界尤其是英国将这场战争理解为“通商战争”,则反映了这场战争在西方视角下所具有的商业利润。

英国为什么要不远万里来远征中国,在这背后茶叶贸易在这场战争中具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影响力,需要我们去分析和解读。

1茶叶贸易:中英贸易发动机茶叶是中国自古就有的重要饮品。

什么时候在西方畅销起来,还没有确切的考证。

但随着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得到快速发展,茶叶贸易初步发展成为中西贸易重要的组成部分。

据说早在1657年,一个名叫托马斯·伽维的伦敦人就开始售卖茶叶,但影响不大。

1600年东印度公司成立,作为一家特许经营企业经济侵略和殖民掠夺是它的两大“职责”所在。

从十七世纪中期开始,东印度公司逐步参与到茶叶贸易中来。

茶叶作为一种饮品,逐渐在英国上流社会中流行开来。

1666年,伦敦的茶叶每磅差不多需要3英镑,如此昂贵的价格,让普通的英国人望而却步。

但高额的利润,则让东印度公司不断扩大进口,实现规模化的效益。

18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已经把对华贸易作为其东方贸易的主体。

不但船只的数量激增,由最初的几艘增至20余艘,最多达34艘;而且船的吨位也不断加大,由500吨位以下,增至700吨位以上,最大者达922吨位。

当时驶往中国的船只,堪称是英国最大型的商船,而同期航行大西洋的商船只有三四百吨位。

英国就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建立同中国商业往来的通畅渠道,因为茶叶在英国已经成为人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如果茶叶供应不能保证,则可能影响社会安定和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中国是唯一的茶叶供应国,因此,英国对中国的依赖性很大。

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的倒退与西方列强的侵略。

这场战争因鸦片贸易引发,虽然其战争规模相对较小,但却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埋下了种子。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多个层面来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产生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鸦片战争导致了中国的贸易不平衡。

在战争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主要是中方输出茶叶、丝绸等商品,而西方国家以鸦片作为主要进口商品。

这种贸易格局导致中国财富流失,并且严重打击了中国的国内经济。

在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同意赔款、开放若干港口等丧权辱国的条件。

此后,中国成为了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经济权益受到严重剥削。

二、政治影响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战争爆发后,清朝政府的无能和腐败暴露无疑,导致民众对清朝统治的不满进一步加剧。

此外,战争使得中国国家的尊严受到损害,民族意识觉醒。

这对中国政治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基础。

三、社会影响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冲击也是深远的。

鸦片的泛滥导致了中国社会的道德沦丧,瘾君子充斥着各个城市,并且对社会秩序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此外,战争和后续的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社会普遍感到绝望和失望,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和抵抗行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从经济层面来看,鸦片战争使中国贸易不平衡,经济受损严重。

从政治层面来看,战争揭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进一步加深了民众对清朝统治的不满。

从社会层面来看,鸦片战争导致了道德沦丧和社会秩序混乱,同时也激发了中国社会的不满情绪和反抗精神。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坚定自主发展的决心,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近代汉口茶叶贸易特征分析

近代汉口茶叶贸易特征分析
国外的茶叶比例逐渐上升 。18 86年 以后 , 国对华茶 叶贸易 英
二、茶叶在汉口出口土货中的地位 日趋衰落
茶叶是汉 口出 口土货 中的重要商 品 ,在汉 口开埠 后的 1 0多年里 , 几乎 占据土货 出口的半壁江 山。 正如一位英 国领 事所讲 : 1 6  ̄ 8 3年 间汉 口出 口贸易 的增 长主要归 功于 “8 1 16 茶叶出 口额的增 长”1 l 1 。然而随着汉 口贸易的兴盛 , 各地土货 云集 ,茶 叶在汉 口出口土货 中的地位 逐渐下 降。从 16 ~ 86 11 9 9年两者 出 口额看 ( 2) 汉 口土货出 口额 总体呈增 长 图 ,
汉 口具有独特 的区位优势 和交通优势 , 开埠 以后 , 大批外 商
争相来汉采办茶叶 , 叶输 出集散中心的地位逐渐形成 。虽 茶
然 失去了英 国这一大 主顾 ,但是 由于俄 国市场茶叶需求 旺
盛, 使得 汉 口茶叶输 出保持 了长时间的繁荣 , 在华茶衰 落的
5 0年代 的充分发 展 ,华中茶业及汉 口茶市的重要性 已经引 起西方商人来汉直接 贸易的愿望 ,但是直到汉 口开埠后 , 汉 口茶叶才真正在华茶贸易中分 占重要份额 。 旺盛 的市 场需求 推动 了华茶 贸易 的迅 速发展 。 16  ̄ 86 18 年 , 8 6 华茶贸易进 入巅 峰时期 ,8 6年茶叶出 口量达到历 18 史最高值 2 1 19担。在繁荣的茶 叶市场 的带动下 , 口茶 27 9 汉 叶出 口稳 步增 长 ,8 6 18 16 ~ 8 6年茶 叶 出 口总 量达 18 5 6 2565
3 ・ l

l 0 O
,、
8 0
誉6 0


4 0 2 0

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解疑

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解疑

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解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和数据的梳理与分析,本文试图解答为何中国这一曾经在茶叶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会逐渐失去其市场优势,以及这一转变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辉煌历史,分析其在世界茶叶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随后,将重点关注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茶叶贸易逐渐衰落的过程。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包括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茶叶生产与销售体系的弊端、以及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等。

本文还将探讨中国茶叶国际贸易衰落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分析这一转变对中国茶叶产业、农民生活、以及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的影响,并尝试评估其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对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的历史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期对当今中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兴盛时期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兴盛时期可以追溯到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中国茶叶的出口量大幅增加,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

这一时期,中国茶叶以其独特的品质、口感和香气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赞誉。

在明清时期,中国茶叶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茶农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发展出了多种茶叶加工技术,如炒干、揉捻、发酵等,使得茶叶的品质和口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同时,茶叶的种植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茶叶的产量大幅增加,为茶叶的国际贸易提供了充足的货源。

明清两代的政府也高度重视茶叶的国际贸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茶叶的出口。

例如,政府设立了专门的茶叶管理机构,对茶叶的生产、加工和出口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和控制。

同时,政府还鼓励茶农们扩大茶叶的种植面积,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

这些措施为中国茶叶的国际贸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国近代茶叶的对外贸易和茶业的现代化问题

中国近代茶叶的对外贸易和茶业的现代化问题

作者: 汪敬虞
出版物刊名: 近代史研究
页码: 1-23页
主题词: 对外贸易;葡萄牙人;中国茶叶;海外贸易;出口商品;中国传统;现代化问题;荷兰人;海员;印度
摘要: <正> 一、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状况和变迁 茶叶与生丝是中国传统的两大出口商品。

西方国家开辟中国茶叶的海外贸易,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的初叶。

据说,1517年第一艘葡萄牙的船只到达中国之后,其海员最先将中国茶叶带回本国。

到了1588年,葡萄牙的这一项活动,已经得到普遍的承认。

十七世纪初叶,继葡萄牙人之后入侵东方的荷兰人,也开始。

历史视角的选择茶叶鸦片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启示

历史视角的选择茶叶鸦片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启示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棉纺织品 西方
印度
白银
白银 茶叶 鸦片
美洲
白银
中国
视角选择的依据:
对外贸易中的组织与冲突直观反映了全球化时 代东西方的“分流”:一方是强大的“资本主义” 商业体系,而另一方,仅仅是一个“活跃的市场经 济”。
近代中国,不仅丧失了国际性大宗商品茶叶的生 产和经销优势,而且还发展出鸦片这一非正常商品 的生产、消费畸形热潮,联系起来已然证明在当时 的全球化体系中,中国角色和地位的边缘化。
清初海禁政策,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限制对外贸易,而是防 止郑成功反清复明活动,严格说这是中国内政,谈不上“闭关 自守”。 ——P328
地域辽阔,国内市场活跃,基本可以保证内需,是中国不
愿过多依赖外部市场的重要原因。
——P329
在中国的心目中,牢固地把守边界是330
2.史料的运用
一.史料类文献 (合计约100种) 1.原始文献。如包世臣:《齐民四术》(70多种) 2.史料汇编。如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统计资料选辑》(20多种) 二.研究类文献 (合计约170种) 1.中文文献。如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140
多种) 2.英文文献。(20多种)
1.视角的选择
仲伟民的新著《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 全球化中的中国》,以19世纪中西贸易中两种主 要的大宗商品:茶叶和鸦片为主要线索,将其置 于全球化和全球史的大背景下,展开对近代中国 被动进入全球化过程、中外贸易在这一过程中所 起作用、中国在其间的世界地位、中国传统社会 和经济秩序瓦解等问题的研究。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创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舞台是在欧洲而不 在其他地方。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在近代时期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历史记录。

它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变革,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9世纪初,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以传统的丝绸、茶叶和瓷器为主导。

然而,随着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和殖民主义的兴起,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改变。

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近代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多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大量的中国领土和权益落入了西方列强的控制之下。

中国的外贸逐渐依赖进口商品,而出口则被限制在一些低附加值的农产品和原材料上。

尽管如此,中国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社会变革事件,在思想和文化上呈现出了一种对外贸易现状的挑战精神。

此后,中国政府开始了国内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计划,积极鼓励出口和吸引外商投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计划经济政策,通过自力更生和出口导向的战略,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国际贸易体系。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使得中国对外贸易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出口产品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产品,而是扩展到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纺织品、家具等领域。

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中国的对外贸易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需要不断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贸易规则的变化,加强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提高自身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总而言之,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变革的过程。

从传统经济到现代化的贸易体系,中国在历史的进程中为自己取得了在全球贸易中更加重要的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对外贸易将继续发挥着促进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的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与西方的茶叶贸易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王侨侨 Z2121401815 1 7 年, 当一艘葡萄牙船第一次把中国茶叶运到欧洲时, 谁也很难想到未来的茶叶贸易会对中西贸易格局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18 世纪中叶, 中国茶终于因其独特的饮食、医疗效用逐步为欧洲人接受, 深受其欢迎, 渐渐风行欧洲各国, 蜚声世界, 成为与咖啡、可可并列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从此, 中国茶叶出口急剧增加, 长期以来, 一直是对西方贸易的大宗商品。

无论是中国, 还是西方国家, 都从茶叶贸易中获取了巨大的收益。

然而, 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茶叶贸易繁荣后, 由于国际商品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茶叶出口数量不断下降,失去了在世界茶叶市场上的领先地位中国是茶叶的故乡, 是最早饮茶的国家。

到了汉代, 中国茶已传入近邻朝鲜和日本, 并由西域传入波斯、土耳其等中亚国家。

欧洲人知道茶比较晚, 13 世纪,《马可·波罗游记》介绍了中国茶叶的饮用价值。

随后, 归国的赴华葡萄牙传教士也向欧洲人谈到了中国茶。

1 6 10 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首先揭开了由海路向欧洲运销中国茶叶的序幕, 不久在荷兰、俄国、法国、英国都出现了中国茶。

1 6 5 7 年, 伦敦开始出售由荷兰人运销的中国茶, 当时运到欧洲的中国茶数量有限, 仅在药房出售, 价格高达_每磅6 一10 英镑。

对于普通欧洲人来说, 它还只是一种奢侈品。

后来, 随着运欧茶叶数量的增加, 1 7 0 5 年, 中国茶每磅价格便降到16 --30先令, 1 8 3 4 年, 降至每磅2 先令左右。

这样, 越来越多的欧洲人便能够品尝到中国茶了。

18 世纪中叶, 英国人饮茶形成习惯, 茶叶逐渐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大宗消费品,饮茶风俗遍及城乡各个阶层。

17 9 7 年, 英国人艾登写到: “我们只要在乡下, 就可以看到草屋里的农民都在喝茶, 他们不但上午晚间喝茶, 就是中午也习惯以茶佐餐”。

由于英国人已经离不开茶了, 以致英国“国会的法令要限定(东印度) 公司必须经常保持一年供应量的存货”。

与此同时,俄国和美国也成为重要的茶叶消费大国。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条件的局限, 西方国家无法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大量茶叶, 这样西方市场对茶叶的消费需求, 不得不通过对外贸易来满足, 到中国购买茶叶便成为推动西方对华贸易的强大动力。

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

1619年,荷兰人在爪哇设立商行, 购买中国茶转销欧洲。

17 世纪, 欧洲几乎所有国家出售的都是荷兰人运来的茶叶, 阿姆斯特丹是当时世界最主要的茶叶贸易港。

但是, 荷兰人在茶叶贸易中的霸主地位很快被英国人打破。

从此英国人垄断世界茶叶贸易几乎达两个半世纪, 其中, 英国东印度公司控制茶叶贸易竟达一、二百年。

英国的伦敦不但成为世界最大的茶叶拍卖中心, 而且英国人也基本上操纵了世界茶叶市场。

为了打破英国人对西方茶叶市场的垄断, 1784年, 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直接来华购买茶叶。

182年,茶叶占美国进口中国商品的42.5 % ,1845年达到78.6 % , 50--60年代, 保持在60 % 左右。

俄国由于与中国接壤, 可以直接从事对华陆路的茶叶贸易。

19 世纪50 年代, 茶叶占俄国进口商品总值的94 %。

此外, 18 一19 世纪, 中国茶叶还出口到澳大利亚等国。

但是由于英、美、俄三国购买的中国茶叶比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少不了多少, 所以这三国是中国最主要的茶叶海外市场。

欧美国家茶叶旺盛的需求刺激了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发展, 从17 世纪初至19 世纪80 年代, 中国茶叶出口数量一直稳步增长。

16 6 4 年, 运到英国的中国茶只有2磅2盎司。

17 6 0 一17 6 4 年, 就达到平均每年8 0 0 0 担, 18 0 0 一18 0 4 年, 平均每年4.42万担, 1867年是131 万担, 1880年是209万担, 1886年创下了中国茶叶出口数量的最高纪录一2 1 万担。

18 一19 世纪, 中国出口的茶叶品种主要有红茶、绿茶、砖茶、茶末和小京砖茶。

欧洲人一般嗜好红茶,美国人最初倾向绿茶,世纪末也转饮红茶。

俄国则一直是重要的砖茶入口国。

中国最早向欧洲出口绿茶, 后来才大量出口红茶。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中国的绿茶和砖茶出口又超过了红茶。

19 世纪40 年代以前, 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 提供了10 % 的世界商品茶叶消费量。

40 年代之后, 中国虽失去了在世界茶叶市场上的独占地位, 但至80 年代末以前仍在世界茶叶贸易上保持领先纪录。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 西方国家的对华贸易逆差掩盖了他们从茶叶贸易中得到的好处, 事实上, 西方国家在茶叶贸易中获得了明显的利益。

根据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观点, 各国通过对外贸易可以用自己所生产的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较少的产品, 交换彼此所需求的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较多的产品, 因而能够节省劳动, 增加财富收入。

这样, 单纯的货币出入或贸易顺、逆差已不再是判断贸易利益的唯一标准。

正因如此, 精明的英国商人才会把“逆差”的茶叶贸易维持了一、二个世纪。

英国得自茶叶贸易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一、茶叶贸易改善了英国人的饮食结构, 提高了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 促进了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茶叶本身具有健胃、提神、清热、解毒、消暑、防病等诸多效应, 饮之非常有利人们的身心健康。

英国人通过茶叶贸易得到了自己所缺少的优质消费品, 这本身就是为英国增加了新的财富。

由于茶叶贸易, 使英国人由一个不知道茶的民族, 变成了一个善于饮茶的民族, 扩大了消费范围, 丰富了饮食文化, 世代从茶叶中汲取营养, 极大地有利于劳动者及整个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 对劳动者生产和再生产的意义是无法用数字来估量的。

二、茶叶贸易增加了英国的贸易收入, 促进了转口贸易的发展。

由于英国茶叶消费量的不断增长, 刺激了英国茶叶的需求效应。

英国对茶叶的需求又进一步推动了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茶叶贸易为英国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 增加了英国的货币财富。

随着中国茶叶进口量的不断增加, 由于“茶叶是唯一能够成为普遍消费品而又不与本国制造品竟争的一种合用的货物, 英国政府开始向进口中国茶叶征收财政性关税。

据马士估计, 1 7 8 4 年前, 英国征收的茶叶进口税率大约在759 %--1275 % 之间” , 这样重的进口税十足反映了英国政府从茶叶贸易中分肥的贪婪。

由于“自由贸易”的潮流, 茶叶进口税才减至10 % 以下。

尽管英国征收茶叶进口税率断变化, 每年征收的税额却不断增加。

1793年,英国茶税收入60 万镑。

1833年为330镑, 相当于英国国库收入的十分之一。

18 4 6 年又达到500万镑。

19 世纪以来, 总计英国消费中国茶叶13850万磅, 征收茶税16764.4万镑,平均税率是12 % , 超过了同期中国茶叶的出口税率。

由此可见, 英国资产阶级的敛财性甚至超过了东方的封建主阶级。

除了获取以上各种收益外, 英国在茶叶贸易中所受的唯一不利影响是茶叶进口导致了对华贸易逆差, 大量金银货币外流。

在英国取得茶叶贸易利益的同时, 中国也在茶叶贸易中赢得了自己的利益。

这些利益主要表现在:一、茶叶出口使中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对外贸易的顺差, 增加了国家的货币收入。

古代中国出口贸易曾以丝绸、瓷器著称于世, 近代中国出口贸易则以茶叶、生丝闻名天下。

19世纪60年代, 茶叶一直是中国占第一位的出口商品。

除1770 一1779年茶叶出口占中国出口总值的60 % 左右外, 其余时期均占80 % 以上。

英国对华输入鸦片前, 中国茶叶出口一直使中国对英贸易保持顺差。

1708--171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平均每年向中国输出的金银是5万镑, 1762 一1768 年, 平均每年输出的金银是73 万镑,19 世纪最后几年, 达到20 万镑。

二、茶叶贸易使中国形成重要的税收来源, 并使中国的财政收入不断扩大。

17 5 6 年, 中国海关茶叶出口税是每担0.2两。

80 年后, 增加到每担 1.279 两, 相当于时价的5%。

根据这些税率估计, 1760 一1833 年东印度公司一共购买中国茶叶11132540 担,中国茶叶出口税收累计大约应为2226508 一14238519两。

如果加上当时海关各种浮收使茶税实际达到每担6两, 那么这个数字还要增加几倍。

鸦片战争后, 由于茶叶与英国制成品没有竞争关系, 英国同意中国茶叶口税保持在值百抽十左右。

当时具体制的茶税都是从量税, 所以征收的实际税率随物价、汇率变化而变化。

另外, 在内地清政府对出口的茶叶还要征收厘金等杂税。

1887年,汉口的茶叶税厘竟占茶叶出口总成本的35 % 以上。

因此清政府每年都从茶叶贸易中得到了巨额收益。

三、茶叶贸易改善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茶叶出口既直接推动了中国的对外贸易, 增加了财政收入, 与此同时也间接影响了国内经济的变化, 促使国内生产布局向适应世界市场的合理方向发展。

由于茶叶出口有利可图, 市场对茶叶的需求量猛增, 刺激了国内茶叶种植业的繁荣。

福建、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广东、云南、广西等省普遍扩大了植茶面积, 各地茶区呈现出一片“绿叶青芽, 茗香遍地”的景象。

随着茶叶贸易的发展, 新产品、新品种也不断涌现出来, 闻名世界的祁门红茶就是同治年间开始生产的。

为了适应出口要求, “祁红”、“屯绿”、“武夷岩茶”等名茶的生产比例迅速增加。

茶叶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 使农村中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劳动力比例有所提高, 从事自然经济的劳动力比例不断下降, 从而改善了生产部门中劳力的分配, 使生产得以发展并进一步适应了市场的要求。

1839年, 印度茶叶出现在伦敦, 结束了中国茶叶在世界市场上的独占地位。

从此, 中国茶叶开始面临其他国家的竞争, 茶叶贸易遭到了威胁和挑战。

茶叶出口贸易的衰落, 使中国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许多茶园被废弃, 被迫转产, 茶农和茶商都受到经济损失。

1889 年, 福州的一个外国领事估计, 当年中国茶商的损失总额达到45万英镑。

许多中国人的产业由此转移到外国人手中。

茶业生产的萎缩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 它使中国的对外贸易逆差趋势成为定局, 使中国失去了能够弥补外贸逆差的大宗出口商品。

中国茶叶出口贸易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中国茶叶的生产水平和销售水平十分落后, 自然条件的局限, 影响了中国茶叶的量和成本。

中国茶叶之所以在世界茶叶竞争中失利, 质量欠佳和成本高昂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

二、中国茶叶税厘负担沉重, 在国际市场上无法取得价格优势。

当中国茶叶独占世界市场时, 清政府对茶叶征收10 %左右的出口税。

税率虽然较高, 但是国外需求大, 市场上没有竞争, 因此可以把税负转嫁到国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