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

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
陈柳钦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
【年(卷),期】2009(029)005
【摘要】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大致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这些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动力模式,包括生产者驱动型和采购者驱动型两种.全球价值链可分为三大环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价值链上经济租的产生源泉正由有形活动转变为无形活动.根据全球价值链中各行为主体之间协调能力的高低,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划分为:市场型、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层级型五种.这五种模式的选择主要由交易的复杂性、可标准性和供应商的竞争能力三方面所决定.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模式主要有四种: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通常的产业升级都是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
【总页数】9页(P110-118)
【作者】陈柳钦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5.3
【相关文献】
1.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基于发展中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视角 [J], 曾慧萍
2.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基于发展中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视角 [J], 曾慧萍;
3.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我国产业升级研究综述 [J], 涂颖清
4.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J], 李献宾;江心英
5.全球价值链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 [J], 任重;宋燊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球价值链治理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链治理研究综述全球价值链治理研究综述摘要: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治理是全球价值链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文章按照相关文献的开展顺序,对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理论做了系统的梳理,客观的评价了现有文献的奉献和缺乏,最后就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全球生产网络;治理;综述经济全球化在过去的20、30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开展,经济活动不再局限于一个或数个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组织生产、提供产品和效劳。
与此同时,大型纵向一体化跨国公司出现组织分解(fragmentation)和业务外包(outsourc-ing),互相竞争的跨国公司之间组成联盟,为了生产某种产品,需要许多不同国家的企业通过分工和协作才能完成,企业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呈现出明显的网络特征。
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了网络之间的竞争。
这些新的现象无法用现有的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理论来解释,促使经济学家去寻找新的理论框架来更好地解释现代经济活动。
全球价值链理论就是经济全球化理论中的重要一支,它以原有的商业价值链理论和生产网络理论为根底,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试图分析现代全球化经济活动的特征和开展趋势。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是该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将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
一、全球价值链的定义及研究内容在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们曾采用了不同的称谓,如价值链、商品链、生产网络、企业网络、价值网络和投入产出分析等。
斯特恩(sturgeon,xx)从组织规模(organizational scale)、地理分布(geographicscale)和生产性主体(productive actor)三个维度来界定全球价值链。
从组织规模看,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效劳的生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从参与的主体看,有一体化企业(女HPhillips,原IBM等)、零售商(女HSears,Gap等)、领导厂商(如戴尔,耐克等)、交钥匙供给商(如Celestica,Solectronic)和零部件供给商(如英特尔,微软等)。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形成、动力机制、治理机制及沿价值链产业升级逐一进行阐述,展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全貌,并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全球价值链治理产业升级作为一门新兴理论学科,全球价值链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在短短几十年内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它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沿科学,其发展不仅仅意味着理论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全球价值链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初步展示了其对现代化生产的影响。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提出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们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
这其中最为流行、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波特(porter)1985年提出的价值链理论。
波特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的时候,把公司的整体经营活动分解为一个个单独的、具体的活动,这些活动分处于不同的环节,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
因为每个活动都创造价值,所以波特把这些活动称为价值创造活动。
价值创造活动被分为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相互联系,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即公司内的价值链。
在此基础上波特还提出,不仅公司内部存在价值链,一个公司价值链与其他经济单位的价值链也是相连的,任何公司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中,而且该体系中各价值行为之间的联系对公司竞争优势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寇伽特(Kogut,1985)在对价值链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明确提出整个价值链条的各个环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如何在空间上进行配置取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而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的那个细分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确保其竞争优势。
全球价值链相关研究报告

全球价值链相关研究报告
根据全球价值链相关研究报告,以下是一些关键发现:
1. 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性:全球价值链是全球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生产环节,包括设计、生产、包装、销售等。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
2. 国际分工和竞争力:全球价值链促使不同国家之间的产业分工和合作。
一些国家专门从事某些环节的生产,并通过合作与其他国家形成产业链,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
3. 供应链管理:全球价值链涉及到不同国家和企业之间的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的高效运作对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交货速度至关重要。
4. 技术创新和知识转移:全球价值链有助于技术创新和知识转移。
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投资和商务活动可以促进技术和知识的流动,从而提高全球创新能力。
5.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影响:全球价值链也引起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影响的关注。
一些环节的生产和运输可能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6. 现有挑战和未来展望:全球价值链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保护主义政策、地缘政治风险和供应链中断等。
未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将受到技术进步、区域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和人工智
能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是全球价值链相关研究报告中的一些主要发现。
深入研究和了解全球价值链对于理解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变化趋势至关重要。
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作者:刘洋浩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9年第07期【摘要】:波特对“价值链”概念的提出,启迪了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对价值行为的选择,国内外学者延续波特的思想,不仅对企业协同生产的价值链构建提出了设想,同时也对价值链类型、价值链驱动力和产业关联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关键词】:价值链理论研究文献综述一、国外相关研究价值链的概念是1985年由迈克尔·波特在其所著《竞争优势:创造和保持卓越绩效》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波特认为价值链是价值创造的主要活动与辅助活动的集合,企业就是一个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种种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分离活动的集合体。
企业的价值创造和增值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它涵盖了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经历的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由(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销售、服务5种基本活动和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等4种辅助活动组成,这些活动互不相同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即价值链。
波特又将价值的创造过程分为了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性活动,直接创造价值并将价值传递给客户,其中基本活动包括企业生产、营销、储运及售后服务等二是辅助活动,不直接创造价值,但是其为基础活动提供条件并提高基本活动的绩效水平,主要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研发及组织制度等。
在此基础上,寇伽特(1985)从国家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能力相结合角度分析,强调了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彼得·海因斯(1993)对价值流与物流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价值链即是“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海因斯所定义的价值链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把原材料和顾客纳入了价值链中。
斯莱沃斯基(1996)提出了“价值网络”的定义,认为价值系统包括公司的供应商和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它的下游客户和最终顾客,还包括其他有价值的关系。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2 世 纪 9 年代 。e f 在价 值链等理论 基础上发展了一 种新的研 O o G rf e i
程度将价值链的治理结构分成 4 种类型 : 即市场型 、 型 、 网络 准层级型和 层级型 。通过表 1 我们可以对这 4 种模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 ] Gbo. i t sy S a i e r - y em, aia pc 9 i n Hg I e i, mlDa t r a CplyO t s hn nt l m eX a B lr i Ssm[ ] ne a s a n。500 ,c br 9 1 6 yt P I idS t t t 748O t e2 ,9 . e U t te P e 5 o 9 ( 责任编辑: 刘翠玲 ) 第一作者简介 : 盂宪文 , 18 年 4 男,92 月生 , 现为 中北大学电子工程 系 20 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 04 山西省太原市中北大学 10’ 33信箱 。 05. 0 01 3
家 的升级对策等奠定 了基础 。
11 .. 全球 价 值链 的 治理 3
理论上 “ 值链 ” 价 这一概念 , 是哈佛大学商 学院教授迈克尔 ・ 波特 于 18 年在《 95 竞争优势》 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波特认为公司的价值创 造过程 主要由基本 活动( 含生产 、 营销 、 运输和售后 服务等 ) 和支持性活 动( 含原 材料供应 、 技术 、 人力资源和财务等 ) 两部分完成。这些活动在 公司价值 创造过程 中是相互联 系的 , 由此构成公 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 , 这一链 条就称 之为价值链 。 同期 ,ou则认为 :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 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 Kgt “
全球价值链程度估算研究综述

全球价值链程度估算研究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全球价值链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的层面广泛的覆盖了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
标签:全球价值链;程度估算;研究1 国家层面Hummels、Ishii和Yi(2001)首次采用14个国家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垂直专业化程度(具体地,出口国外附加值)。
他们发现这些国家的出口中有21%来自于国外进口,并且在1970到1990年间以大约30%的速度增长。
Johnson(2014)测算出国家层面的出口增加值后,总结了总出口和出口增加值之间差异的五个关键事实。
高运胜、甄程成和郑乐凯(2015)借鉴Wang、Wei和Zhu(2013)提出的总贸易核算法,并利用国家间投入产出表(WIOD)数据库测算了1995-2011年中国与欧盟国家、行业和双边贸易部门层面制成品出口增加值的构成。
结果表明,虽然中国融入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体系程度较深,但是国内增加值率整体呈下滑趋势,且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从事附加值较低环节部分的制造,存在一定的价值链低端“锁定效应”。
Nagengast和Stehrer(2016)指出总双边贸易平衡和双边贸易增加值平衡之间存在差异,不同于之前文献主要是关注于这两者数字上的差异,他们还分析了导致这两者差异的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本国的需求等。
此分解方法也是对Koopman、Wang和Wei(2014)提出的垂直专业化测算方法的完善。
Los、Timmer和de Vries(2016)使用“假设提取”方法为Koopman、Wang 和Wei(2014)提供了更简单和直观的基础。
他们计算出一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哪一部分可以归因于与出口有关的生产,将其定义为出口国内增加值,表示为出口总额的份额,这是对国家垂直专业化贸易程度的度量。
他们证明这一度量可以通过仅使用国家投入产出数据来计算。
他们还指出如何阐述Johnson和Noguera (2012)提出的在出口中作为国内附加值的一部分的“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概念。
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

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陈柳钦 刊发时间:2009-05-08 11:45:03 光明⽹-光明观察[字体:⼤中⼩] 作者:陈柳钦 [内容提要]本⽂综述了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形成过程,全球价值链的⼆元驱动机制,全球价值链中经济租的产⽣和分配,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以及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
[关键词]价值链;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产业升级 ⼀、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形成 1、价值链(Value Chai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
1985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 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书指出:“每⼀个企业都是在设计、⽣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种种活动的集合体。
所有这些活动可以⽤⼀个价值链来表明。
”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
这些互不相同但⼜相互关联的⽣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价值链管理强调企业应该从总成本的⾓度考察企业的经营效果,⽽不是⽚⾯追求单项业务活动的优化,通过对价值链各个环节加以协调,增强整个企业的业绩⽔平。
波特分析了⼀般企业的价值链构成,提出了基本的价值链结构模式(如图1所⽰)。
图1 企业活动价值链⽰意图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
在价值链的组成中,供应商具有创造和发送⽤于企业价值链之中外购投⼊的价值链,即上游价值。
许多产品在到达顾客⼿⾥之前需要通过销售渠道的价值链,即渠道价值。
企业的产品最终会成为其买⽅价值链的⼀部分,即顾客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 作者:李献宾1 江心英2作者单位:1、江苏大学财经学院2、江苏大学工商学院国际经贸2010年第11期字号:【大中小】▲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08SJD6300006)、镇江市软科学项目(RK2008021)部分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形成、动力机制、治理机制及沿价值链产业升级逐一进行阐述,展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全貌,并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全球价值链治理产业升级作为一门新兴理论学科,全球价值链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在短短几十年内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它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沿科学,其发展不仅仅意味着理论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全球价值链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初步展示了其对现代化生产的影响。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提出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们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
这其中最为流行、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波特(porter)1985年提出的价值链理论。
波特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的时候,把公司的整体经营活动分解为一个个单独的、具体的活动,这些活动分处于不同的环节,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
因为每个活动都创造价值,所以波特把这些活动称为价值创造活动。
价值创造活动被分为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相互联系,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即公司内的价值链。
在此基础上波特还提出,不仅公司内部存在价值链,一个公司价值链与其他经济单位的价值链也是相连的,任何公司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中,而且该体系中各价值行为之间的联系对公司竞争优势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寇伽特(Kogut,1985)在对价值链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明确提出整个价值链条的各个环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如何在空间上进行配置取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而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的那个细分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确保其竞争优势。
与波特相比,寇伽特的观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把价值链的概念从企业层面拓宽到了区域和国家层面,因而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全球价值链条的片断化和空间重组问题。
克鲁格曼(Krugman,1995)就曾对此进行过探讨。
此后,阿尔恩特和凯尔科斯(Arndt and Kierzkowski,2001)使用了“片断化”来描述生产过程的分割现象。
在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的过程,两位学者认为“产权的分离是跨界生产组织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如果产权分离无法实施,那么跨国公司和外国直接投资就有可能是一个首要选择。
如果产权分离是可行的,那么委托加工等方式就会提上日程,而外国直接投资就不会扮演主要角色”。
这两位学者的观点为OEM生产外包和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
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跨国公司开始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和服务环节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从而得以把资源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巩固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同时,这一举措也使得发展中国家有了融入全球价值链条的机会。
1999年,美国杜克大学教授格里芬(Gereffi)提出了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的框架,把价值链与全球化的组织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对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的商品链进行了比较研究。
为摆脱商品一词的局限性,突出强调链条上企业相对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重要性,21世纪初,格里芬及该领域的众多研究者们一致同意用全球价值链(GVC,Global Value Chain)这一术语取代全球商品链。
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研究基本沿袭了全球商品链框架下的二元驱动模式,即格里芬提出的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模式(见表1)。
生产者驱动的商品链是指由生产者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本地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投资者可以是拥有技术优势,谋求市场扩张的跨国公司,也可以是力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建立自主工业体系的本国政府。
购买者驱动的商品链是指由具有强大品牌优势或销售渠道的大型采购商组织,协调和控制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标市场的生产、设计和营销活动。
其特点是劳动密集型,以消费品如服装、鞋类、玩具、消费类电子和各种各样的手工制品为代表。
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核心能力不同,不同的价值链条要求不同的“游戏规则”。
对于处于价值链中不同环节的国家而言,认清其所处的价值链的性质及其环节,对于明确自身的定位,努力的方向以及谋求获得价值链的主导权都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而对于企业而言,更有意义的部分在于: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中,其核心环节对其它环节的控制多通过海外直接投资的形式来完成,而购买者驱动的价值链中,生产环节大多由位于发达国家的零售商、品牌商和代理商通过外包网络分包给发展中国家的合约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大多是一些传统行业如服装、鞋类、玩具等行业企业的原因。
此外,亨特森(Henderson,1998)研究认为,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中,其价值的增值部分大多数位于生产领域,而购买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中,其附加值多流向了市场销售和品牌化等流通领域。
这一研究为企业实现产业升级指明了方向。
在对价值链驱动机制的深入研究中,学者们发现这一简单的驱动力二分法存在不少问题。
如被公认为生产者驱动的IT产业中,戴尔在流通环节的出色表现就具有某些购买者驱动的特征,而服装行中Levi-Strauss就是有着自己垂直一体化生产体系的生产者驱动价值链中的品牌商。
我国学者张辉(2006)就提出了位于购买者驱动与生产者驱动之间的“中间型”或“混合型”驱动模式。
他认为驱动模式应该按照价值链的价值增值序列,而不是按部门划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中间型”或“混合型”驱动模式的价值链,其边际价值增值率从生产环节向流通环节先递减再递增,其形状与施振荣先生提出的微笑曲线吻合。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Gereffi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定义为价值链中权利拥有者或某些机制协调和组织各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
张辉则认为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被治理者不能按照治理者的要求完成任务从而给治理者带来的市场风险。
在分工日益发达的今天,一条完整的价值链条往往涉及到遍布全球的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一套复杂的协调机制不可或缺。
Walter W.Powell(1990)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分为市场、层级制和网络三种组织形式,并从一般基础、交易方式、冲突解决方式、弹性程度、经济体中的委托数量、组织氛围、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相似之处等方面对三种经济组织形式进行了比较,如表2所示。
Humphrey和Schmitz(2002)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识别了四种治理模式:市场型(Arm-length Market Relations)、网络(Network)、准等级制(Quasi-hierarchy)和等级制(Hierarchy)。
这种分类显示了全球价值链组织结构的特点,本文以下的研究均以此种分类方法为基准。
Gereffi等根据市场交易的复杂程度、识别交易的能力和供应能力,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细分为五种:市场(Market)、模块型(Modular)、关系型(Relational)、领导型(Captive)和等级制(Hierarchy)。
在这五种治理模式中,市场和等级制分别处于价值链行为体之间协调能力的最低端和最高端,这也是最常见的两种经济组织方式。
而位于市场制和等级制中间的三种模式又被统一归为网络模式,其区别在于模块型治理模式中,厂商依托自身的加工技术和限制投资专用性的非特殊设备为客户提供关键性产品和服务。
这种治理模式下交易过程中监督和控制程度都很低,相对于关系型、领导型治理模式,厂商在生产、设计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弹性,这也是模块型的组织优势所在。
关系型治理模式中厂商一般是通过声誉,家族、种族性等相互集聚在一起的,具有较强的空间临近性和社会同构性。
领导型治理模式中众多中小厂商特别是小型厂商依附领导厂商而存在,这种依附关系的转变要付出极大成本,因为中小厂商大量需要来自领导企业的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的指导和监督,因而这种模式中,中小厂商被大型厂商所领导或俘获,双方在价值链中的权力极其不对等。
沿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价值链升级是指由于企业能力的提高使得厂商能够从事价值链中附加价值高的经济活动,从而获得更多收入。
Humphrey和Schmitz(2000)把升级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
工艺升级。
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组织管理能力的加强使得企业能够更有效的进行生产。
即在要素投入相同的情况下,体现在产出的增加和质量的改进。
产品升级。
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逐渐从低层次的简单产品转向同一产业内更复杂、更精细的产品,即产品升级。
比如从生产衬衫到生产西服。
功能升级。
厂商所从事的价值链活动的增加或从附加值低的活动转向附加值高的经济活动。
如从简单装配到零部件、中间品生产,从生产领域进入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运营等。
价值链升级。
也可称为跨部门升级,厂商从某一产品领域进入另一产品领域。
如从制造电视进入显示器生产从而进入计算机产业。
与动力机制相对应,不同全球价值链条产业升级路径也必然存在差异。
一般而言,全球价值链的升级遵循相关性、从易到难和价值递增的原则,即首先从现有环节转向稍高一级的相联系或相关环节。
购买者驱动的价值链中能够见到的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产业升级再到链条升级就基本遵循了这一原则,而且东亚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也佐证了这一规律。
而对于生产者驱动价值链条而言,由于产业特点及产品特点的复杂性,形式也会更加复杂。
对于中间型全球价值链,其价值份额对生产流域和流通领域都有所侧重。
在探讨这种产业下企业升级路径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考虑企业所处的价值链条更倾向于生产者驱动型还是购买者驱动型,其次再根据其具体的驱动模式来确定升级路径,当然对待这种情况下不能简单照搬一般规律,应该根据行业特点、企业特点、产品特点等对一般升级路径进行适当修正。
参考文献:1.Arndt S. and Kierzkowski,H.(eds).Fragmentation: New Production Patterns in the World Econom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2.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3.吴建新.全球价值链中治理和升级的关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加价值研发供应生产营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