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学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地震与地震灾害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从而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狭义的地震是指天然地震;广义的地震是泛指一切的振动。
地震学是在研究天然地震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围绕天然地震的研究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地球振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学问。
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七个,包括地震的宏观调查,测震学(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波传播理论、地球内部构造,震源理论(地震成因、震源机制、震源物理),模型地震学和野外试验,地震预测和预报等。
而地震学的主要应用有三个,包括:(1)预报自然灾害:火山喷发(结合其它手段,比较成功);海啸(比较成功);矿坑塌陷(不太成功);天然地震(继续探索中)(2)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震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含环境地球物理问题)(3)地面振动的测定:强震的地面效应(结合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建筑学等研究防震、抗震);场地测振;军事侦察。
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有三种,分别是断层成因说、岩浆冲击说、相变成因说。
(1)断层成因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
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是,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
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
(2)岩浆冲击说:由于地下岩石导热性不均匀,部分融为岩浆,使体积膨胀,挤压围岩,产生地震。
此假说在火山地区受重视。
(3)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岩石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发生地震。
地震类型按照研究的需要,常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一)按地震成因划分1. 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
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
2. 火山地震:指伴随火山的喷发而发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7, , 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尼、南美等地。
自然灾害论文

2008秋紫金学院《自然灾害专题》学习论文论文题目:雪灾论文摘要:《资治通鉴》《湖南自然灾害年表》《新华社》论文作者:姜磊070404138教师评语:一.概述雪灾亦称白灾,是因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
它是中国牧区常发生的一种畜牧气象灾害,主要是指依靠天然草场放牧的畜牧业地区,由于冬半年降雪量过多和积雪过厚,雪层维持时间长,影响畜牧正常放牧活动的一种灾害。
对畜牧业的危害,主要是积雪掩盖草场,且超过一定深度,有的积雪虽不深,但密度较大,或者雪面覆冰形成冰壳,牲畜难以扒开雪层吃草,造成饥饿,有时冰壳还易划破羊和马的蹄腕,造成冻伤,致使牲畜瘦弱,常常造成牧畜流产,仔畜成活率低,老弱幼畜饥寒交迫,死亡增多。
同时还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牧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造成威胁。
雪灾主要发生在稳定积雪地区和不稳定积雪山区,偶尔出现在瞬时积雪地区。
中国牧区的雪灾主要发生在内蒙古草原、西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
根据我国雪灾的形成条件、分布范围和表现形式,将雪灾分为3种类型:雪崩、风吹雪灾害(风雪流)和牧区雪灾。
二.雪灾的定义及指标积雪对牧草的越冬保温可起到积极的防御作用,旱季融雪可增加土壤水分,促进牧草返青生长。
积雪又是缺水或无水冬春草场的主要水源,解决人畜的饮水问题。
但是雪量过大,积雪过深,持续时间过长,则造成牲畜吃草困难,甚至无法放牧,而形成雪灾。
雪灾按其发生的气候规律可分为两类:猝发型和持续型。
猝发型雪灾发生在暴风雪天气过程中或以后,在几天内保持较厚的积雪对牲畜构成威胁。
本类型多见于深秋和气候多变的春季,如青海省1982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和1985年l0月中旬出现的罕见大雪灾,便是近年来这类雪灾最明显的例子。
持续型雪灾达到危害牲畜的积雪厚度随降雪天气逐渐加厚,密度逐渐增加,稳定积雪时间长。
此型可从秋末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春季,如青海省1974年l0月至1975年3月的特大雪灾,持续积雪长达5个月之久,极端最低气温降至零下三、四十度。
自然灾害学结课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自然灾害学》结课论文人类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
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探测更广阔和更微小的世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地球成了一个地球村。
诸如此类的成就不仅代表了科技所达到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激光、微波、电视、计算机、网络、核反应堆,这些东西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们充满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它们的存在,它们都影响和控制了我们的生活。
现代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
不过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人类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吗?对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考虑是我们每个人所关注的问题。
自然资源:取之不竭吗?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空前加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自然界的土地、水、矿物、空气、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没有人类干预前,它们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只是在人类出现之后,被人类利用,并给人类带来效益,才被人类称为自然资源。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发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全球森林面积45.01公顷,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木材资源,而且对全球物质、能量循环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还是巨大的基因库。
草地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全球草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将近一半。
非再生资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的矿物有3300多种,其中有工业意义的1000多种,被列为矿产资源的有160多个矿种,对人类经济有重要价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铅、锌、金、银、磷、硫,盐等40多种。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
分析了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包括加强预防、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强调人类应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关键词:自然灾害;影响;原因;应对策略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一)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
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暴雪、干旱等;水文灾害如洪水、海啸等;生物灾害如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不可预测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即使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也难以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2.破坏性大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例如,地震可以摧毁建筑物,洪水可以淹没城市,台风可以破坏基础设施等。
3.连锁反应自然灾害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洪水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生态破坏等。
三、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一)自然因素1.地球内部运动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断裂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
2.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异常变化会导致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发生。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影响全球气候,引发暴雨、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
3.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系统的失衡也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论文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论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滑坡的成因滑坡是地壳运动活跃地区的一种常见地质现象。
它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和外力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主要成因包括地震、降水、地下水位变化、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等。
1.1 地震地震的发生常常引起地表和地下岩土体的运动,进而导致滑坡现象。
特别是在活动断裂带附近,地震所产生的剪切力能够引发滑坡的发生。
1.2 降水降水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长时间大量降水或短时间强降雨的情况下,地下水位上升,岩土体饱和度增加,使得滑动面的剪切强度降低,从而引发滑坡。
1.3 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滑坡。
例如从湖泊、河流和人工水库中大量取水,将导致孔隙水压降低,岩土体重力释放,进而引发滑坡。
1.4 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也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原因。
山区的大规模开发、挖掘和砍伐植被,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造成了大量的滑坡和崩塌现象。
二、滑坡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滑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以提高滑坡灾害的预警能力和减轻其破坏性。
2.1 滑坡监测与预警通过在滑坡易发区进行监测,利用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指标,可以对滑坡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这将帮助人们提前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减少损失。
2.2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包括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工作,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防治能力。
2.3 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通过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等手段,加强对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高山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2.4 建设抗滑坡工程在滑坡易发区,可以采取一系列抗滑坡工程措施,如加固山体、排除地下水、设置防护堤等,以增加山体的稳定性和抵御滑坡的能力。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抗震救灾精神是指在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表现出来的勇敢、坚韧、恪尽职责、协作救援等行为。
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它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巨大灾难时所具有的无穷的能量和无限的力量,彰显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扶危济困、救援互助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抗震救灾精神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地位。
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到2008年汶川地震,再到2021年云南玉溪地震,抗震救灾精神始终贯穿其中。
在灾难面前,人们毫不畏惧,冲向前线,勇往直前,展现出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海纳百川之气和万众一心之力。
抗震救灾的精神包括了多个方面:第一,勇敢和坚韧。
在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会面临巨大的危险,但他们还是勇敢地冲向灾区,拯救被困人们。
他们的勇敢和坚韧,让灾区人民看到了希望。
第二,恪尽职责。
在地震救灾过程中,各种专业救援人员不辞辛劳、不遗余力地开展救援工作。
医生、护士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抢救、治疗工作;消防员、警察、军人奋勇前行,进行搜救工作;新闻记者、志愿者、社会组织坚守一线,积极参与救灾工作。
他们恪守职责,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救援人员的担当和责任。
第三,协作救援。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不同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协作非常重要。
地震、灾难时刻,社会各界人士立足自身岗位,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他们通过协力、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力量,使救援工作能够得以顺利开展。
在抗震救灾精神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扶危济困、尽己所能帮助他人的精神。
抗震救灾移动我们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到人类之间的深切关爱。
同时,抗震救灾精神鼓舞着人们勇往直前、救死扶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强化抗震救灾精神,尤其是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的应急应变能力。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积极学习抗震救灾相关知识。
了解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灾后生存技巧、紧急求助渠道等等。
充分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提高我们在灾难中的自救能力,有利于提高生存率和减少人员伤亡。
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措施论文【范本模板】

《工程地质学》期末课程论文学号11160080编写姓名傅澔乐专业班级土木1112班所属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提交日期5月6日泥石流成因与防治措施姓名傅澔乐学号11160080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土木1112班摘要:泥石流是产生于山区的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它是由暴雨,冰雪融冰等水源激发的,还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发生发展,与山地环境的形成演化过程息息相关,是环境退化、生态失衡、地表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环境恶化的产物.人口的增长及在山区进行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泥石流成因的分析,揭示出其成灾特点,并针对其成灾特点有的放矢地提出防治措施,从而为泥石流的防治提供了一些经验和作法。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原因;防治措施【Title】Formation of debris flow cau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bstract】Debris flow is a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s produced in the mountains, it is heavy rain,snow and ice melting ice water excited,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special flood sediment stones.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bris flow,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ountain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ecological imbalance, surface structural damage, soil erosion,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product。
关于自然灾害的论文有关自然灾害的论文

灾
害
学
Vol. 25 No. 4
2010年12月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Dec. 2010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
郭
1
2 2 2
凯
2
(1.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处,重庆400047;2.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
摘
要:按照我们对社会易损性构成的认识,从区域人口易损系统、区域社会结构易损系统和区域社会文化易损
4期
郭跃,等: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6 9
系也要强调可操作性原则。所选用的评价指标也要能客观反映当地的实际,能够取得准确的数据,
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指标,它们从本质上反映了系统状态的行为、关系的原因。
确保测算结果的真实可信。
同向性原则:同向性是指各个指标在反映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程度时,其数值的大小与易损性大小的评价方法上是相同的。一般来说在
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和要素层4个等级。目标层:将表达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基本状况和综合特征。系统层:以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概念及其内涵为基础,主要表达影响社会易损性的社会因素内部的逻辑关系。状态层:系统内部能够反映系统行为的关系结构,这里用具有一定综合性的指数加以代表。要素层:采用可测
混乱,社会功能暂时或局部的缺失,社会财富和价值的损失。社会易损性的问题涉及到区域人口、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整体。因此,在建立灾害易损性评价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任何指标体系建立的重要原则。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指标体系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指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明确,统计方法要规范,能够度量和反映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状况、基本特征及其区域社会背景。可比性原则:指标的选择应涵义明确,选取的指标应是共性的指标,既便于横向比较,又便于纵向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洪涝灾害下的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班级:11地本
学号:1110240011
作者:徐莉
时间:2014年6月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如:;1998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受灾人口2.23亿,直接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今年,广州遭遇了百年难得一遇的洪水,致2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超7亿。
洪涝灾害是因大雨、暴雨引起的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所形成的诸如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与各种设施等灾害现象。
洪水引起的灾害称之洪灾;由于降雨在低洼地面蓄积,难以宣泄引起的危害称之为涝灾。
由于洪涝灾害对我国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尤其是在城市中,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更为巨大,所以本文主要研究中国的城市对于洪涝灾害的应急管理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减少洪涝灾害给中国社会和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城市重建。
【正文】
一、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原因
在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强度不断上升,给城市造成了重大的创伤,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首先是气候变化的原因。
人类对洪涝灾害的规律并未完全掌握,而全球气候变化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可知性。
如今,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有的地方降水增多,往往
形成暴雨强降水,而成了洪水的诱发因素,而这些都是人类所无法预知的。
所以这种灾害的不确定性和我国已有的防洪的工程措施的确定性是存在矛盾的。
其次是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我国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面积增长过快、质硬、公共设施不完善,且城市的植被相对很少,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造成了城市不透水面积越来越大,径流系数明显提高。
在暴雨来临时不仅不能起到固水作用,还使降雨汇流时间明显缩短,大量降雨短时间内形成地表径流,致使内涝。
另一方面,城市化必将带来经济的集中和人口的聚集,而一次洪涝灾害会造成城市中更多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故城市遭受的创伤更为巨大。
最后,来谈谈该体系本身的优点。
我国大部分城市应对洪涝灾害主要依靠于工程建设等技术手段,存在着长期手段单一、缺乏协调机制等问题,难以完全保证城市的生命财产安全。
但是,如果建立规划包含了预警、响应和恢复的综合性的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充分考虑每一个可能发生的因素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从而进行灾前防止、灾时控制、灾后恢复,而最大程度上的减小灾害损失。
二、应急管理体系所应包含的内容
对于该体系,应包含对灾前的预防准备、对灾时的控制和对灾后的恢复管理。
1、灾前的预防和准备
在洪涝灾害来临之前,中国应在相应的法律法规方面有明确规定,在组织体系方面要完整,而各个城市要有针对各自情况的防洪预案,平时要有一定的防洪措施。
法律法规:目前,中国已先后颁布了税法、防洪法、防汛条例、河道管理条例、蓄溶剂补偿条例等法律法规。
组织体系:1950年中央政府成立了防洪总指挥部,各省市县各级都应有完整的防洪指挥组织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以下的相关单位(五个层次:国家、省、地市、区和现场):党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经委、公安厅、民政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交通厅、水利厅、农业厅、卫生厅、广电厅信息产业局、水文资源局、气象局、通信管理局、海事局、军区、铁路局、电网公司和红十字会等。
而这些单位都应有自己的职责,包括防洪涝的宣传工作和设施建设工作、预防洪涝的预案编写工作、防洪抢险和灾区治安管理的安全保卫工作、抗洪抢险及灾后恢复的物资供应工作、灾时的信息采集工作、灾后的重建工作等等。
同时由于不可预知的情况发生,还应建立一个应急管理中心。
防洪预案:首先其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洪;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而其应包含的内容应有:总则(编制目的、适用范围、工作原则)、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洪涝灾害分级(一般洪涝灾害、较大洪涝灾害、重大洪涝灾害、特大洪涝灾害)、预防和预警机制(预防预警信息、预防预警行动、预警支持系统)、应急响应、灾后工作进行、灾后工程修复、附则等。
防洪措施:①研究降雨规律,做好汛情预警:对降雨发生和雨前情况的认知是洪涝灾害管理的首要前提,包括监控水汽、温度、气压、气流运动、下垫面等,加强监测、预测、预警能力的建设;②拓宽疏通河道,提高泄洪能力:对主要泄洪的河道进行定期的疏通和维护,防止河道堵塞;③控制地下水开采,减少地表下沉:地面沉降会带来排洪困难和内涝,并使防洪设施地基变形、效能下降;④增加地面透水率,降低径流系数:增加绿地并完善河湖水系和下水道建设,还可以建设储水设施。
2、灾时的控制
洪涝灾害一旦发生,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按照相应级别构建临时管理体系。
之前说到在组织体系中,各个单位和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但也难保在灾害发生时这些人都一定在自己的岗位上,这时有些人的职责就会发生变化,以及单位部门之间存在矛盾,而这些变化和矛盾应以应急管理中心来变更和权力赋予。
在洪涝灾害发生之初,工作重点应放在水情控制上。
专业人员应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空间分析能力和专业器材,尽快地收集灾害数据、生产有效信息并提出决策建议,帮助应急管理中心遏制灾情恶化。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要联系救援人员及相关部门,从而保证救援人员和物资及时到达和合理配置。
在水情得到了控制之后,工作重点就应该有所转移,放在对受灾群众的救援和安置上。
一方面,要有专业的医疗人员对受伤的人进行治疗,要有心理人员对有些人进行心理上的安抚,要有相关人员落实群众的居住、生活问题;另一方面,要保证急救物资的及时到达,以确保救援行动能按预期的方案进行下去、保证受灾群众的人身安全。
在防洪救援的同时,不管是受灾群众,还是外界人员,都想知道灾情信息,那么,及时、主动、科学地发布信息就尤为重要。
但是这些信息又要有个度,危机信息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太肤浅的信息又不能及时说明,那就只能挑一些真实信息发
布,来舒缓社会情绪。
3、灾后的恢复和城市重建
首先,要积极清扫洪水形成的垃圾。
在一次洪涝灾害过后,会有很多的垃圾,如:房屋倒塌后的残骸、城市四处漂散的垃圾、洪水淹没地区的损坏物品等等。
这
时候需要的人力物力,需由应急管理中心分配。
有关部门还应考虑这些垃圾的处置,如垃圾的投放、如何处理……
洪涝灾害过后,城市的发展可能处于停滞状态,其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而经济活动的重新开展依靠广大的劳动力,那首先就要解决人的问题。
在我国其他没有受洪涝灾害的城市和地区要积极筹备基本的生活物资,由相关部门和人员
运输至灾区并发放给群众。
同时要解决受灾人们的居住问题,要尽快搭建好临时住
所。
在安置好受灾群众后,要结合受灾人民和社会各方的力量,重建社会。
相关的举措包括:修建城市道路和公共建筑及基础设施、帮助受灾地区的企业和商户尽快
恢复经济活动(可通过税收减免、国家政策扶植等来进行)、为受灾群众提供灾后
恢复的补贴及贷款和提供就业岗位……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恢复措施的经济活动,再
进行社会文化的建设。
最后,要对本次的洪涝灾害进行总结,认识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发生与发展,从而进行工程上的修复和重建。
总结在这次的应急管理中从灾前到灾后的不足,从
而进行修改和调整。
对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部门和人员进行监督、检查,从而进行表
彰和批评及责任追究。
由于气候变化和城市高速发展的原因,我国城市在面对洪涝灾害时有心无力,若是单纯依靠工程措施,无法将损失降到最低。
所以,中国必须有完整的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城市更好更快更稳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波,田卉,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2] 防御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合同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