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人文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期末论文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情怀

姓名:王光海

班级:新闻01

学号:2010010883

摘要: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情怀,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的报道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实现舆论监督权,这些是要满足,但是这只是把灾难事件作为客体来对待,即我们站在一旁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将这些展示出来。新闻报道中我们还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方面,即如何对待灾难性事件的主体即灾难的亲历者或者受害者亲属的问题。这样的话就要涉及到新闻职业道德、新闻伦理学、新闻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又都属于人文关怀。本文就是对现在新闻媒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一个探索。人文关怀不仅仅在于对灾难受害者的关怀,也有对新闻报道者的的人文关怀,本文将以汶川地震等突发事件报道为例来具体分析现在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现状和大力推行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引言: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这是中国历史上除了唐山地震之外的又一大灾难。但是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大的动荡,中国政府和新闻媒体虽然是仓促应战,但是都表现的积极出色,政府的及时反应,对信息的及时发布以及前所未有的信息公开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同时也使一向在人权、体制方面对中国指责不休的西方舆论突然沉寂了下来。在这次突发事件处理中,中国媒体也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24小时的跟踪报道使我们看到了新闻人的敬业、拼搏和巨大能力,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报道,新闻媒体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不得不承认,在这其中也暴露出了我国媒体新闻的严重缺点,缺乏人文关怀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新闻不仅仅要承担发布消息的作用,更要担当起社会关怀的责任。这次灾难是血腥的,灾难新闻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它的报道内容,报道方式对各方的影响都不容忽视,灾难需要同情,受灾人需要关怀,而这一点正是现在中国媒体所缺的。

关键词:突发事件人文关怀

重要概念阐述:

突发事件:

所谓突发事件,有人认为是“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人们缺乏思想准备的事件”但是现实生活中仍然未能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就如在美国突发事件对应的词是“emergency”而在瑞士泰国等地使用“disaster”或者“hazards”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凤凰卫视中专门有一档节目为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其英文翻译为“breaking news”。

不管是什么解释,都离不开突发事件的以下特点:突发性、不确定性、危害性和灾难性、负面性和关注度、规模信息量、形象杀伤力。

人文关怀:

关于人文关怀,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的范畴与内涵随着时代、地域而不断发展,但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一是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人文主义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因此在西方大众传媒大量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尤其是灾难新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解读主要围绕这两层含义进行的。

对受灾人员的人文关怀的问题

众所周知,只要是灾难,就必然会给一部分人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和损害,而人文关怀就正好被誉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因此,灾难新闻除了及时报道灾难,理智的、科学的分析灾难之外,还应怀着人文关怀精神对灾难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痛进行抚慰。而实际上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上却是远非如此。从历史到现在,一直都存在着这个问题

在我国的灾难新闻报道史上,由于政治原因或者传统的灾难报道的束缚,我国新闻传媒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往往存在着“三多三少”的倾向,即多正面报道,少侧面报道;多报道领导,少报道群众;多关注群体,少关注个体。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新闻证据。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爆发,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而当时的新闻报道却是只字不提人文关怀一事,当时的新华社通稿是这样写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党中央、国务院灾区人民群众十分关怀。地震发生后,中共河北省省委,天津、北京市委和震区各级党组织,已经采取紧急措施,领导群众迅即投入到防震抗灾斗争中。中共河北省委领导同志已经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赶到灾区指挥救灾工作、、、、、、他们决定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取得大好形势下,发扬人定胜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团结起来,奋发图强,夺取这场抗灾斗争的胜利。”从这份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关怀,但那却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政治关怀,或者其中有一些生活关

怀,唯独缺少的就是人文关怀。在这样的报道中,我们很难看到“人性”的闪光点,也难以看到一丝的人文关怀。这样的现象一直存在于我国的新闻报道中。这次的汶川地震报道仍然有人文主义关怀的缺乏。

我们知道,媒体对汶川地震进行了24小时的滚动报道,这显示出了媒体的巨大优势同时也将其缺点暴露无遗。缺少人文关怀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幸存者被抬出废墟,马上就有众多闪光灯扑上去不停地拍,不顾刚从黑暗中救出的人最怕的就是光对眼睛的刺激。不知道这些记者是出于无知还是的的确确缺少最起码的人文关怀。有的幸存者甚至还光着身子,也有的幸存者,包括孩子,或者满脸伤痕,或者肢体残缺。但是都被一览无遗的展示了出来,有图片,也有电视画面。试想,如果当事人恢复知觉,有自主意识,他们会允许自己的身体这样在公众前面暴露吗?当然不会。而当时的新闻记者就根本没考虑过这个话题,这是中国新闻人从内心深处对人文关怀的欠缺。因为这些欠缺,他们根本不知道需要尊重被采访者的尊严,更不知道需要保护这些普通人的隐私。就如南方都市报首席研究员南香红女士在其著作《巨灾时代的媒体操作》中所讲的一样:“不仅中国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缺乏经验,缺乏训练,缺乏足够的准备,缺乏充分的应急规划和良好的应急报道机制,中国媒体人的行为也大可检讨。有的媒体记者,鲁莽的除去刚刚抢救出来的生还者蒙在眼睛上的东西,在强光下进行电视采访:有的记者追问为什么没有首先去救自己的家人,是否为此感到愧疚,等等。这样不顾被采访者身体状况和心理感受的采访方式、提问方式并不是个别的,说明我们媒体记者在职业角色和对被采访者的人文关怀方面,还没有足够的敏感,还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职业尺度和规范。”不难理解在现在的社会中还没有形成一种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尽管这一点早已经提出,但是现实的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大多数的新闻媒体没有将人文关怀这一基本准则牢记在心,或许在人文关怀的一点上,其他新闻媒体应该向南方都市报学习一下,在南方都市报的记者现场操作守则中有这样的两条:

第八条抢新闻很重要,但是记住不能因为采访,而打扰救援工作。汶川地震中一些记者的做法受到了读者、观众和网友的批评,教训应该总结。比如有的记者触碰触碰医生消过毒的手,尽管医生一再提醒;有的记者再三的让受访者讲述内心的痛苦,尽管对方已经很疲劳、、、、、、记者要学会尊重受访者的隐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