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石潭村特色旅游调研报告
凹凸:石潭小记

凹凸:石潭小记石潭小记(安徽黄山市歙县石潭镇)凹凸“三月石潭风光好,人间美景花海洋。
”石潭在哪?她有什么特色呢?说实在的,在来之前,我是一点概念也没有。
直到上周一,在黄山脚下歙县工作的朋友发来一个美篇,并诚恳地邀请我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我才如经不住诱惑的蜜蜂一样,想要立马飞过去,要一睹她小家碧玉般的风采。
在去石潭的路上,我打开手机里的微信,认真地观看着朋友的美篇:“在这繁花似锦的美好季节里,石潭油菜花节如约而至。
为了进一步展现石潭美景,筑牢做实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发展壮大旅游产业,提升乡村旅游品牌,把石潭真正打造成“摄影天堂”,特举办‘2019·中国石潭油菜花节’……——噢,石潭,油菜花节!山清水秀菜花黄,那该是多么美的景致啊,闭上眼睛,我仿佛置身于金灿灿的花海中。
上午11点前,我们终于来到了石潭。
第一眼中的石潭好小但很干净,就像一只身着碧绿羽毛的小鸟,睁亮一双处子般晶莹透亮的眼睛,在看着我这个陌生人,我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
朋友问是先休息一会儿吃饭还是先看景?我第一反应自然就是想看看石潭的“庐山真面貌”。
踏上一座古老而又修缮一新的廊桥,“石潭老街”四个鎏金的篆字映入了我们的眼帘,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人,从穿戴与语言上就不难看出,这里是天南地北人游玩的好地方。
也许是近日的雨水偏少的原因,桥下的水量不是很多,但流得照样是十分湍急,特别是在大大小小裸石的作用下,河水带着冲力,在阳光下飞溅着,不仅分外有力度,还闪着耀眼的光芒。
一阵看不见的风迎面而来,吹在我们的脸上凉嗖嗖的。
哦,这不是风,这是石潭老街,不,恰当地说是石潭古巷里流动的空气所致。
你看那窄窄的小巷,仿佛迎面来人都难以错过,这风窜长长的且无阳光照射的小巷,在这大山里的小镇上,自然是迎面有寒了。
古老的街巷里,自然是古老的门庭和宅院。
抬首看,一律的青砖黑瓦马头墙,瞧脚下,一排的青石铺地溜溜亮。
天下同姓本一家,在石潭老街居然看见同姓祠堂,自然要看个究竟。
自驾安徽歙县,徒步游览安徽歙县石潭的美景

自驾安徽歙县,徒步游览安徽歙县石潭的美景图文:走吧网吧铁夏群安徽歙县的石潭村一直是我梦寐以求想去的地方,毕竟这里山青水秀,民风淳朴,花开遍地,是黄山市百佳摄影点之一和摄影旅游观光胜地。
每当晨暮之间云雾弥漫,再加上忽隐互现的古朴村庄,组合成了一幅美妙画卷,仿佛回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石潭村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南部,坐落于美丽的昌源河之滨,属霞坑镇管辖。
3月26日我们一早从坡山村自驾出发来到石潭村,停好车后,在村委会购买了去景区的游览车票。
听说四个景点每乘车一次,要购买车票15元。
这就是我们买的车票。
按照景区交通示意图,从村委会乘车沿着乡村盘山公路出发,依次到达下汰村、下汰观景台、湖山岭、北山岭,最后到达村委会乘车点。
其实除了一条乘车环形乘车线路外,还有一条徒步的环形路线,从村里出发,沿着村后右边的山里,大约走一个小时山路到达湖山岭,再沿着公路向左走二十分钟到达北山岭,从北山岭沿山里下山步道到达石潭村。
在村委会俯视石潭村,远处山峦叠嶂,白墙黑瓦的徽派民居错落有致,近处昌源河水碧波荡漾,两岸树木郁郁葱葱,桃花盛开,一座两孔古石拱桥连接石潭老街。
此景勾起我徒步探寻石潭风景的欲望。
眼前诗情画意的村边水口景观,淡雅明快的建筑色调,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景,以及游人如织的景象,不由得加快脚步向村里前进。
这是通往村口的一座四角凉亭。
这是石潭村历史简介。
石潭古村至今仍保留一姓一村,历史上人口最多时号称千灶万丁。
它是古代歙县南乡和绩溪和旌德两县徽商从水路经新安江往苏杭的必经之地,本地在外经商者也有数千人。
这是通往村里的石拱桥,廊亭上方有牌匾“石潭老街”四个金黄色大字。
站在桥上可以更清晰的扑捉到石潭村的美景。
进入老街似乎有点返璞归真的感觉,街巷不是很宽,两边老房子悬挂着“糕点铺”、“菜叶铺”、“竹器铺”、“农家茶”、“徽州盆景”等许多古色古香的招牌。
老街长约千米,宽约两米,叫百步街。
据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之前是一条官道,因商贸发展,亦路亦街。
关于黄山市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黄山市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调研报告院系: 外国语学院年级: 13 小组成员:摘要: 黄山市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 旅游品牌世界一流, 黄山发展旅游“天时”“地里”“人和”。
黄山市乡村旅游景点以黄山风景区为依托, 交通比较方便, 旅游资源优势与黄山风景区互补, 文化底蕴深厚, 发展乡村旅游优势明显。
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黄山市的乡村旅游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如: 景区类型比较单一, 参与性旅游项目少, 一些景点资源品位很高但是知名度却不高, 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
目的: 本次调研目的就是为了全面的了解黄山市乡村旅游的现状,包括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目前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接下来该如何科学地深入发展等。
搜集信息:为了全面真实的完成这次调研, 我们小组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信息。
一方面, 我们阅读相关文报资料, 浏览黄山市旅游发展的官网;另一方面, 我们发放问卷, 进行问卷调查, 主要对象是游客和市民。
向游客发放问卷需要我们到相关的旅游景点, 所以, 这同时我们还积极主动得找各个景点的导游交谈, 这为我们的调研也提供了一部分信息。
问卷内容和问卷调查具体情况见下表:8、你觉得目前黄山市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有哪些?()A.景点景型比较单一B、景点知名度并不高C.景点管理模式滞后D、景区服务质量不高您认为黄山市该怎样继续发展乡村旅游?请给出建议。
正文:一、黄山市乡村旅游背景的分析1.乡村旅游背景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 到2020年, 我国将成为世界国际旅游的第一大接待国, 年接待国际旅游者将超过1.3亿人次;从黄山旅游部门获悉, 2007年黄山市旅游累计接待海外游客1535.16万人次, 与上年相比增长23.70%。
其中, 接待入境游客68.55万人次, 增长25.73%;接待国内游客1466.61万人次, 增长23.61%。
那么, 中国旅游业中的乡村旅游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这是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中一个很现代化也很复杂的重要课题。
安徽歙县石潭村 文艺青年最爱

安徽歙县石潭村文艺青年最爱
走进石潭古村,白墙黛瓦,鳞次栉比,古名居、古祠堂、旧庙宇、路边小亭等为我们打造出一个古朴雅致的天地。
优伴旅游坐落于村庄正街并排而立的是吴氏兄弟祠“叙伦堂”和“春晖堂”,明代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
始建于明朝嘉靖甲寅年的叙伦堂,雄伟高大、气势恢弘、古朴典雅,因中进有大小梁100根,又名“百梁厅”。
静谧的小村庄
在石潭村,越往里走,风景越好,也越有野趣,村与村之间
仅靠一条羊肠小道相连。
无论从哪个方向沿石板路上山,都是步步成景、处处入画。
春暖花开之季,映山红、桃花、梨花、油菜花在你的镜头里争奇斗艳。
油菜花的金黄色是这个调色板的主角,从山这端绵延至山那端的山脚,铺满了每一个角落。
清晨,石潭四周山上错落有致的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在云涛中若隐若现。
深秋的石潭,空气里游离着、山风中飘散着淡淡的菊花香,贡菊采摘的季节到了,从山脚下到远处的山头上都是一片片雪白的菊花田,竟如皑皑白雪,颇为壮观。
赴一场花开的盛宴—安徽石潭游

赴一场花开的盛宴—安徽石潭游
有人说:你怎么又去黄山。
是的,以白墙,黛瓦,祠堂,古宅,群山,碧水,古树,廊桥,为核心的古徽州乡村风景,令我流连忘返。
但今日不同往日,这次我是去踏春的,是去郊游的,是去赴一场花开的盛宴。
汽车行驶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巅,蜿蜒曲折的公路带着我们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头,穿过了一村又一村。
终于来到了古徽州腹地,安徽省歙县霞坑镇石潭村。
桃花开了,梨花开了,一树一树,零落在山间,地头,隐蔽在乡间,小道,庭院内。
嫩绿的叶子衬托着娇艳欲滴的金色花朵,成片成片的油菜花在山坡,在田间,在风中摇曳,撒发出阵阵清香。
迎来了蜜蜂,也迎来了远方的我们。
远处群峰连绵,峰峦叠翠,视眼开阔,大气磅礴。
近处静谧幽深的古村,溪水怀绕,满眼娇嫩欲滴的色彩,花香阵阵,春的盎然生机展现的淋漓尽致。
没有荆棘,没有山道,村与村之间都有现代化的马路相连,很适合我这样的伪驴友。
热闹的马路边上居然有一个无人村,不禁让我浮想联翩,是闹鬼?是狐仙?白兔精?蛇精?......,胆大的男士可以去住一下,说不定有一场书生遇到狐仙的艳遇等着你。
就这里,千年修炼只为等你
最后给同驴做个广告
要看徽派建筑的在这里:我的古徽州游。
黄山石潭景区介绍

黄山石潭景区介绍
黄山石潭景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区西南35公里的石潭镇境内,距离黄山风景区仅有20公里。
景区占地面积3400亩,是黄山淮南走廊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以其天然山水、千姿百态的奇石、碧水清泉和历史文化遗迹而著名。
景区主要由千年古寺—南较寺、奇石—黑山、潭水—石潭飞瀑、历史文化—白石夫人祠、石潭镇古街等景观组成。
其中黑山是黄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奇石群体之一,有30多座造型独特、栩栩如生的奇石,被誉为“黄山奇石精品展览馆”,成为石潭旅游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石潭飞瀑高达116米,潭水源远流长,因雨量充沛,潭水激流汹涌、水花四溅,如玉帘飞瀑,被誉为“华东第一瀑”,同时也是全国著名的白鹤观瀑布群之一。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和恢弘壮美,领略到万物生灵的无穷智慧和造化奇妙。
另外,南较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是一座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千年古寺,是黄山地区最古老的佛教会所之一,传说是虚云大师名山禅院世地之一。
白石夫人祠是明朝著名历史人物陆宸玑之妻白氏祠堂,华贵典雅,建筑风格独特,融中原和南乡文化于一体。
此外,石潭镇古街保存完好了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和经营场所,是一座以砖、木、青石为材料的古色古香的明清民居建筑代表。
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传统文化的厚重韵味,感受到现代化城市中的小城镇民居文化。
总之,黄山石潭景区是一个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相融合的度假胜地,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极高的旅游价值。
对于喜欢自然景观、古建筑、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游客来说,这里一定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旅游圣地。
乐为家乡美好乡村建设做贡献

乐为家乡美好乡村建设做贡献:我的家乡石潭村------皖南歙县的一个僻远古村落,这七、八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原生态风光、阳春三月的油菜花海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摄影旅游人纷至沓来,是近年来继罗平,婺源之后,又一兴起的集摄影、旅游为一体的观光胜地,它的名气在摄影圈已是如雷贯耳。
每年3---4月全国各地摄影发烧友和大量游客云集我乡。
山寨云雾缭绕,油菜花遍地开放。
大肆铺展在山坡上,田野里,河之洲;白色花,红色花点缀其中,到处是花的海洋,到处是色彩的世界。
与婺源不同的是这里山寨层次错落,是立体的春的画卷。
那一畦畦、一垄垄,幻化成一片金色的海洋,铺漫到每一个角落,花枝招展、轻风摇曳、蝶飞蜂舞,令人心旷神怡。
做为当地文化人,我抓住这些摄影基地的素材,采写了一系列宣传、推广家乡美景的稿件,如《从偏僻村落到摄影家的摇篮》一文在<<黄山日报>>2009年7月2日三版发表后反响很大。
我的《石潭村的古巷弄人家》、《家乡两座老祠堂》、《强化项目推进、促进美好乡村建设》等文章图片在报纸网络电视媒体的持续不断地宣传,使得摄影基地的名气越来越响,当地群众从事旅游服务获得的收益逐渐增加。
至今我发表的涉及石潭家乡的稿件百篇之多。
有一年春,贵报一鼓作气刊发了2 0 多篇(幅)记者、摄影师们的关于石潭摄影基地的美丽画卷和火暴场面的文章,我把它们全部打印出来,登载在我所开的新浪、百度、搜狐、人民网、新华网等门户网站的摄影基地宣传博客里。
加上我自费相机拍摄的大量石潭四季风光图片介绍,一时间,我博客点击量大增,一时间成为网络名人。
县、市、省都分别前来单独采访过我;县市领导和家乡那些从事旅游产业收益了的村民、尤其是农家乐户主、车辆运输户主都亲切地把我称作家乡的"宣传大使"。
镇县两级政府领导十分重视石潭摄影基地的建设投入。
当地抓住美好乡村建设的契机,规划村庄建设,体现当地特点,推进村庄整治工作。
一是从镇政府所在地霞坑至石潭村4公里沿途设计制作的自然风光摄影作品,漂亮、大气,先声夺人。
皖南行——新安江、石潭(完结篇)

皖南行——新安江、石潭(完结篇)
从呈坎出来去了丰乐水库,水库正在大兴土木,没法进入,水库周边有漂亮的私人会馆,可是人家不让进连照片都不让拍。
沿着水库盘山,到处可见依山而建白色小楼。
水库转完,时间还很富裕,加之在太平湖没有停留,时间富裕了一天半,不想这么早离开皖南,头天晚上上网猛查,最后决定去新安江,所以从丰乐水库下来,就去了新安江十里画廊,到了深度才知道,只有船才可以游那个十里画廊,呵呵,看来只好去著名的石潭村了。
很是后悔没在太平湖多待一天(当时想着要在九里岭附近住一晚上,结果九里岭也没去了),当时杀回去的心都有了。
中午就到了石潭,当时的天气暴晒,来到山上,躲在汽车里等太阳落山。
一群群的摄影人到来,要等第二天的云海,也不知这云海能不能如期而来,俺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摄影人,决定离开。
离开石潭,依依不舍告别皖南,回到杭州时已是晚上八点。
原以为第二天会在西湖转一天,但也只待了一早上,就被西湖的人山人海吓怕,回到宾馆就真的懒得再去西湖,想想又开着车往外跑,原想跑建德,因与朋友约好一起晚饭,跑到桐庐时,发现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就又一路跑了回来。
终于把1500公里的租车里程跑得差不多(呵呵,俺不能亏了,但忘了这近200公里的油钱是俺的)。
第二天一早苏堤、白堤走一圈,机场还车,完成杭州、皖南之行。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皖南之行到今天全部发完了,谢谢随鱼欢游朋友提供的路书,具体路程见他的品名皖南中的详细地图。
谢谢各位朋友的来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歙县石潭村特色旅游调研报告
歙县石潭村特色旅游调研报告
石潭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上个世纪九十代以后引起摄影界的关注,藏在深山人不知的“穷山恶水”逐渐演化成“金凤凰”。
一、石潭村概况及旅游业的发展
石潭村是很有潜质的自然风光旅游摄影景区,位于安徽省歙县霞坑镇,离徽州古城34公里,距杭徽线4公里,交通便利。
境内有着独特的山区地貌,变化莫测的云海,连绵起伏的山峦,星罗棋布的村庄,古朴典雅的徽派建筑,自然和谐的人文环境。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批摄影家无意间闯入这片神奇的土地,石潭美景随他们手中的相机走出了大山。
之后,每年都有摄影爱好者来石潭拍景,甘当义务“宣传员”,为石潭旅游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如今驴友来了,旅行社带团来了,石潭摄影旅游火了。
近年来,油菜花盛开的高峰期,日旅客达数千人甚至超过万人。
石潭旅游业的异军突起,引起了当地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关注。
景点交通得到改善,摄影台等景点配套设施开始落实,古祠堂修缮、徽文化挖掘等旅游拓展和提升工作摆上了日程,石潭成为市百佳摄影点。
蓬勃发展的旅游给石潭村带来了商机,旅游服务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目前,石潭村从事餐饮住宿服务的家庭有30余户,从事客运服务的家庭有10余户,年户均收入可达5万元,最多的旅游服务经营户年收入可达15万元。
此外,还有当向导或帮游客背行李的。
摄影旅游旺季,霞坑镇所在地霞坑村也是人山人海,商家赚得盆满钵满,一个个喜笑颜开。
2011年4月,石潭叙伦堂、春晖堂抢修工程竣工。
石潭在人文历史景观的开发上取得实质性进展,石潭人对未来旅游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二、石潭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石潭旅游业异军突起,既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又是石潭人抓住机遇的结果。
摄影从专业走向大众是其重要原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是摄影从专业走向大众化,驴友越来越多,乡村“农家乐”旅游也如雨后春笋迅速
发展。
吴朱康是石潭村开展接待游客服务的“元老”,他最初一年只接待几十人次,主要是从事摄影的,现在每年要接待游客数千人。
其次,现代媒体的力量不可小视。
一是因为摄影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二是石潭村本身也有一些如吴秋虎那样善于利用网络进行宣传的文化人。
再次,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投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维护旅游交通顺畅,出警量每天需要十余人。
政府频频开展的旅游推介活动,也是石潭摄影旅游火红的原因之一。
如: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安徽卫视、山东卫视及黄山和歙县电视台等几十家权威主流媒体都对石潭进行了专题报道宣传。
当然,如此火爆的旅游势头,与现代交通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现代交通网络的发展,苏浙沪主要城市至歙县仅需要3至4小时,歙县也以其丰富的徽文化旅游资源成为苏浙沪的后花园。
归根结底,石潭旅游业之所以能异军突起是石潭人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机,适应市场,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结果。
三、石潭旅游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笔者在看到石潭旅游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为了石潭旅游业能够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对其存在的问题必须正视。
一是景区摄影旅游的季节性太强。
3月初到4月中旬油菜花开放时节是游客高度集中期,其它时间段游客却很少。
这是石潭旅游发展的最大制约。
二是景区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较低。
从事旅游服务的农民大多是利用传统的住房开展经营活动,规模小、档次低,条件差,只能满足游客吃、住、游等方面的基本需要。
三是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甚至连厕所、垃圾池这些常规的配套设施也没有合理布局。
尽管路道实现了硬化,设置了防护栏,由于弯急路陡,路面狭窄,双车难交会,交通安全隐患大。
四是受益面还比较小,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多。
因旅游业发展得到实惠的农民还不到10%,大部分群众没有受益。
五是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脏、乱、差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个别摄影者为了追求所谓的“独一无二”,有意破坏标志性景物,如花钱受意当地
村民砍伐古树。
收费不规范、甚至宰客现象也有发生。
四、石潭旅游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是石潭旅游业发展近期必须务实的重点。
但是,石潭旅游景区是开放型不收费的景区,政府为了发展石潭的旅游业,不仅不能得到收益还要投入人力、财力。
石潭的旅游业如果眼光只局限在石潭本身,或许问题永远无法求解。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意见,供参考。
一、树立大旅游思维,明确石潭旅游的定位。
为了突破石潭摄影旅游季节性强的瓶颈,近年,当地干部开始引导农户种植向日葵,希望以此吸引游客。
在肯定他们敢于探索的同时,必须注意“油菜花思维”的局限性,石潭的优势不是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是石潭特殊的山势地貌。
因此,必须把石潭景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园”,通过合理种植木草的人工植被措施,以及种植业用地的合理安排来提高视觉美感;必须加强与昌溪古村落旅游产业的联合,推出游客喜欢的旅游活动;必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都市时尚,走摄影旅游、休闲旅游、健身及体能训练基地为主的特色旅游产业发展道路。
二、当地政府要加大对石潭旅游业的支持力度。
对外协调,景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方面,如果离开了政府的支持,单靠石潭村自身力量是不可能的。
提升石潭旅游的对外形象,提升石潭旅游的品位需要政府的坚强支持这一点无须多言。
三、要高度重视发展规划的可行性,做到短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相衔接,局部规划和整体规划相协调。
遵循保护性开发原则,实现可持续、不衰竭,永久利用目的。
如:改善路况,增加交通标识可以加强交通安全;在制止乱建乱搭建筑物的同时盘活存量房基地,可以满足群众建房需求避免社会矛盾;完善昌溪至石潭以及山中旅游线路的徒步路道,可以满足日益增多的“驴友”需要。
这些近期既有可能也有条件,但没有一个长期规划的指导,盲目行动必然导致环境的破坏。
四、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培育旅游服务公司。
通过招商引资,以商引商,农民工还乡创业等方式,吸引投资资金。
现在到石潭旅游的游客中,有相当一部分游客是通过旅行社组团方式来的,但本地却没有门票收入。
如果有当地旅游服务机构从事以石潭为目的地的旅游项目,那么,即便没有门票收入也会为
地方提供税收。
如果能形成以昌溪和石潭为核心的高档旅游区,那自然是各方皆赢的最佳结局。
五、创新发展,形成利益共享机制。
近期目标,可以实行景区服务准入制度,将进入景区的客运车辆集中管理,通过适度收取管理费作为旅游发展资金。
长期目标,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集体收入的增加,根据农民土地和种植面积进行利益分配,将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