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教案范本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2)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和原则;(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农业区位选择方案。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3)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珍惜粮食资源的思想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意义2. 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3)技术因素3. 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和原则(1)综合分析法(2)比较优势法(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4. 农业区位选择的案例分析(1)我国主要农业产区的区位选择分析(2)国际农业区位选择的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2)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和原则;(3)农业区位选择的案例分析。
2. 教学难点:(1)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和原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如何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考,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1)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意义;(2)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3)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和原则。
3. 案例分析:(1)我国主要农业产区的区位选择分析;(2)国际农业区位选择的案例分析。
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农业区位选择方案。
5. 实践操作: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学生提出的农业区位选择方案进行模拟操作。
6.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整理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方法和原则;2. 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选取一个农业区位选择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3. 收集国内外农业区位选择的案例,下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精选3篇)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精选3篇)《农业的区位选择》篇1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这些水果都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但是在大家很津津有味的品尝时候,有没有想过,它们为什么会种植在不同的地方?另外,我们也学习过一篇语文课文《晏子使楚》——晏子其中有言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以上所说的种种,都和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农业区位的选择有关。
学习完今天的知识,我们或许就有更深的了解了。
好,在上课前,大家都有读过了课文,那么现在想请位同学告诉我一下,什么是农业?好,请坐下,那么,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下面大家请看这两幅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学生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则是一个牧场,从事牧羊业。
那现在我又有疑问了,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是不是和这两个地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关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这两个地方的不同选择?要知道以上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学习农业区位的概念。
下面请同学们找到课本里有关农业区位的两个含义并且一起读出来: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大家看起来是不是很抽象,那下面我们再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来解说一下这两个含义:一是水稻这一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们再次以湄南河平原的例子来说,这个是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首先,我们知道泰国是位于中南半岛上,而这个地方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我们看一下这个图片,图片上的红色曲线代表了气温的分布,而绿色的柱形图则代表了降水量。
农业区位区位选择教案

农业区位选择教案第一章:农业区位选择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1. 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
2. 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3. 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气候、土壤、水源、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农业区位选择的了解和经验。
2. 讲解:教师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农业区位选择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第二章:气候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气候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 掌握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
教学内容:1.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温度、降水、光照等。
2.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热带、温带、寒带农业。
教学活动: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案例。
第三章:土壤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土壤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 掌握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
教学内容:1. 土壤对农业的影响:肥力、质地、水分保持能力等。
2. 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水稻土、黑土、红土等。
教学活动:1. 讲解:教师讲解土壤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土壤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案例。
第四章:水源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水源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 掌握不同水源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
教学内容:1. 水源对农业的影响:水量、水质、灌溉设施等。
2. 不同水源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教学活动: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水源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策略。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水源条件下的农业区位选择案例。
第五章: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3.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和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难点:1. 农业区位选择的原理及实际应用。
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
2. 利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法,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及其实践意义。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图和资料,包括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气候条件等。
2. 准备案例素材,包括成功和失败的农业区位选择实例。
3. 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景观图,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2. 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解释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阐述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引导学生了解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4. 利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法,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资料,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及区位选择。
5. 案例分析:介绍成功和失败的农业区位选择实例,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地图和资料,分析本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及其实践意义。
7.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疑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意义2. 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3.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践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意义及主要因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践案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践案例。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意义及主要因素。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践案例。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践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农业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
五、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农业区位进行案例分析,下节课分享。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解程度及实践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差异,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2. 联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农业区位选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发展规划、农业政策制定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相关疑问。
2. 讨论环节:组织学生就农业区位选择的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分享彼此观点。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关于农业区位选择的基础知识及案例分析。
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农业区位选择的资料,拓展视野。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农业生产基地,直观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在实际中的应用。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讲解、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及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作业中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分析及见解。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后的总结报告,考察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学科领域:高中地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3.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和资料的能力,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区位因素的变化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具体的农业区位选择问题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差异这么大,引出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具体地区的农业生产区位选择,如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北方的小麦种植等。
5.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目中的农业区位选择问题。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度。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自己家乡的农业生产区位选择,并在下节课分享。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农业区位选择的知识。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实际分析能力的掌握。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练习题、案例分析报告和小组讨论。
3. 评价标准:能准确回答问题,分析问题思路清晰,报告内容完整,小组讨论积极参与。
七、教学资源1. 图片资源: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图片。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范文学科领域:高中地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3. 能够分析不同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教学难点:1. 分析不同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 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2. 农业区位选择的地图和图片。
3. 案例资料。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教材内容。
2. 准备笔记本和笔。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农业区位选择的实际案例,引起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兴趣。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解释其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3.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4. 案例分析(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给定的案例资料,分析不同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5. 课堂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6. 地图阅读和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地图和图片,加深对不同区位因素的理解。
7. 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根据给定的区位因素,选择适合的农业发展区域。
8. 分享和讨论(10分钟)每组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活动结果,其他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和讨论。
9. 课堂小结(5分钟)四、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农业领域,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准备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目的:1. 评估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的掌握情况。
3. 考察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评价方法: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概念的理解和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
农业区位区位选择教案

农业区位选择教案教案一: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与重要性【教学目标】1. 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3. 能够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教学内容】1. 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和背景。
2. 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解释农业区位选择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如土壤质量、水源条件、气候条件等。
4. 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引入农业区位选择的实际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与讨论: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因素。
3.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根据给定的区位选择因素,分析并选择适合农业生产的区位。
4. 分享与总结:各小组分享自己的选择结果,总结农业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性。
教案二: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教学目标】1. 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
2. 学会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
3. 能够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优缺点。
【教学内容】1. 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如土壤质量、水源条件、气候条件等。
2. 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如地形分析、气候分析、市场分析等。
3. 农业区位选择的优缺点:分析各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优缺点。
【教学活动】1. 复习与导入:复习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和重要性,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与讨论: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3.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运用所学的方法和原则,分析并选择适合农业生产的区位。
4. 分享与总结:各小组分享自己的选择结果,总结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和原则的优缺点。
教案三: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教学目标】1. 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 学会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
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
图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节教材内容的基础,教学过程中需反复运用,培养学生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
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意图为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P44案例1的运用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
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理解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
3.根据相关资料,运用农业区位理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通过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2.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3.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教学难点】:1.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分析,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对城市学生来说,农业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的事物,本节课教材中所展现的图片和材料,如湄南河的水稻种植业、澳大利亚牧场,对多数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为了使这节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可以从乡土地理入手,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设计本节课。
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主要采用活动讨论法,辅以对比法等。
【教学方法】:读图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式学习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图片展示]:华北平原的小麦种植业、江汉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内蒙古草原的畜牧业、大兴安岭的林业、海南的渔业、云南的花卉业。
[师]:什么是农业生产[答]: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就是农业[多媒体展示]:杜牧的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师]:荔枝是热带水果,生长于南方地区,要让远在长安的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必须快马加鞭,快速送达。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为什么不把荔枝移到华清宫呢为什么杨贵妃不能吃到北方生产的荔枝[答]:因为荔枝是热带地区的水果,北方的气候条件不适宜荔枝的生长。
[师总结]:(前人不是没有做过,当年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到长安,没有栽活,汉武帝竟迁怒于养护人,对他们处以极刑)在人类的所有生产活动中,农业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最密切,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大,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因此,农业地域的形成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板书)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1、图片形象而直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概念。
2、通过语文课中学过的诗句和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教学承转过渡读图指导板书[师]:请同学们读P42教材图“泰国渭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图“澳大利亚牧场”,先在世界地图上找到这两个国家,讨论分析这两张图表现的农业景观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差异[答]: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的农业景观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由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各自的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
【学情预设】学生的描述可能是多方面的,会有许多观点,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师] :(总结)位置的不同实际上指的是区位的不同。
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即在什么地方例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湄南河平原,澳大利亚的牧羊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即受什么影响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图。
(板书)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分布在湄南河平原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在什么地方(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相互关系:3、找出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建立空间概念,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培养读图用图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看图、比较分析,从而让学生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活动设计与小组协作1板书延伸探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受什么影响[学生活动1]:如果给你一块土地,你要选择种植什么作物需要考虑什么因素[活动设计]:将班级分为4个小组,可选择以下四个区域或自主选择某一地区:海南岛东部沿海平原、东北平原、江南丘陵、华北平原[资料提供]:不同作物的习性如下:花生:对热量要求较高,亚热带、暖温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油菜喜凉作物,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范围广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小麦耐旱耐寒耐盐碱,适应性强茶叶喜温好湿,喜酸好阴,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地区水稻性喜暖湿,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苹果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玉米性喜暖湿,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柑橘气候湿润的亚热带大豆适宜于夏季高温的温带地区棉花光照充足、灌溉水源、土壤肥沃黄麻喜高温,水分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结果展示]:学生分别展示其结论,并叙述理由。
[活动小结]:通过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板书) 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气候类型,特点,是否适宜地形:地形类型,是否平坦开阔土壤:土壤类型,是否肥沃水源:河湖、冰雪融水、地下水,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是否广阔交通:是否便利政策:是否优惠、扶持劳动力:是否充足、廉价机械:机械化程度高低科技:是否发达,经验是否丰富[延伸探究]:展示武夷山的茶园、山东丘陵的花生、华北平原的冬小麦、东北平原的春小麦。
问题设计:1.为什么同是平原地区,华北平原是冬小麦,而东北平原是春小麦2.新疆的哈密瓜为什么又香又甜3.为什么内蒙古东部是牧业而同纬度的松嫩平原是种植业为主[师]:(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各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如下:1.自然因素4、通过活动设计与小组协作,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并培养团队精神与综合分析能力5、给出相关资料,让学生有充分的地理材料来完成活动6、多元评价让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高7、通过延伸探究,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承转、过渡 (3)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 )A.加大科技投入 B.扩大种植面积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参考答案:(1)C (2)D (3)A[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了不同国家发展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的差异,意在考查考生结合不同区域的特征分析该地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巴西位于低纬度地区,境内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区,其中不少地区的土地资源目前开发利用程度还较低,今后可以开垦种植大豆,因此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大,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
第(2)题,本题考查了影响农生产的区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巴西是个经济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劳动力的价格较低,从而导致在国际市场上大豆的价格低于美国。
第(3)题,本题考查了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少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是依靠经验,科技含量较低,因此我国大豆的质量较低,故今后我国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来提高大豆质量。
[课堂练习1]1.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
读图,回答(1)~(3)题。
(1)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2)甲地是世界上着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土壤(3)甲地是世界上着名的优质棉产区,其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和热量丰富 B.劳动力丰富C.水源充足 D.科技水平高参考答案:(1)B (2)C (3)A解析:第(1)题,农业地带的形成主要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地带的变化规律与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在此题中是一致的,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的原因符合自然带从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热量。
第(2)题,甲地区是位于埃及的尼罗河下游的平原地区,是世界着名的棉花产区。
气候为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水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第(3)题,甲地光照、热量丰富,是产优质棉的主要原因。
(过渡) [师]:以上我们分析了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这些条件是一成不变的吗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生阅读讨论,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师提示]:案例l的第一自然段,按两个线索展开:一是地中海气候区农业产品种类以及消费地的变化;二是农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其中包含人11、及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12、通过对区活动与探究3板书规律总结典型例对自然条件改造的因素。
第二自然段体现了区域比较的思想方法,给出了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主要的农业区位差异,提出了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活动与探究3] :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历史中,分析如下问题。
(1)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答]1:随着欧洲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