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美术绘画与书法
明代早期吴伟二十三幅绘画作品赏析

明代早期吴伟二十三幅绘画作品赏析明代(1368-1644年)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是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
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的发达,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
整个明朝一代书画艺术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但也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替衔接的。
明代前期,这一时期是以仿“两宋院体”为主。
花鸟画方面,继承了黄荃父子工笔重彩的画风;山水画方面,有的宗法郭熙,而大多数人物山水画,则完全效仿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虽师法古人,还展现出自己独有的面貌,形成了明代院体的特有风格。
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形象精确,法度严谨,色彩艳丽。
明画与宋画的区别主要是宋代院体画下笔凝重稳健,比较工整谨严,风格朴厚,而明代院体画,早期画风还比较严谨细密,多用水墨稍带写意,下笔轻快。
前期有院体画派林良,【秋林聚禽】,吕纪【残荷鹰鹭】吴伟【鱼乐图】戴进【风雨归舟】,这里介绍明朝早期吴伟绘画作品。
明代吴伟(1459-1508年),明代著名画家,字次翁,又字士英、鲁夫、号小仙。
江夏(今湖北武汉)人,画院待诏,孝宗时授锦衣卫百户及赐“画状元”的图章。
吴伟父亲早逝,年幼时被湖广布政使钱昕收养,来到江苏常熟。
吴伟从小就流露出绘画天赋,七岁时画了一幅画,并题字:“白头一老子,骑驴去饮水。
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
”令老师十分惊讶。
后来,吴伟的画名逐渐传开。
十七岁时,他闯荡南京,受到成国公朱仪赏识。
朱仪惊呼吴伟为小仙人,从此,吴伟便以“小仙”为号。
代表作品有:《溪山渔艇图》、《渔父图》、《东方朔偷桃图》、《歌舞图》、《琵琶美人图》、《江山渔乐图》、《长江万里图》、《武陵春图》、《松下高士图》、《词林雅集图》、《画刘海蟾》、《雪渔图》、《灞桥风雪图》、《醉樵图》、《临流读书图》、《湖山清夏图》、《樵夫图》、《北海真人像》《寒山积雪》、《柳岸闲步图》、《芝仙图》、《松溪渔炊图》《学渔图》等。
明清时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

明清时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明清时期是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达到了顶峰,艺术成就显著,更为深刻的是,明清时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整个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明代书法的特点明代的书法艺术,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整个时期分为南北两派。
以北方文人书法颇具特色,为实用主义的代表。
其艺术特点是大篆、隶、楷三体并重,接手古代书法之精华,但使其致用实用,语言平易近人。
明代文人书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文征明、唐寅、郑板桥和杨时等等。
1.1 文征明文征明是明代文人书法流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表现出一种雄浑、刚健的气势。
他的字体形制精细、构图严谨、笔势豪放、用笔别致,连笔流畅。
文征明的书法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被后人称之为“文氏体派”。
1.2 唐寅唐寅是明代书画大家,为文人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书法独具特色,笔画舒展激昂,洋溢着自由不羁的气息,既有古雅的气息,又有另类的创意。
这种独特的风格被后人称之为“唐人体派”。
1.3 郑板桥郑板桥是明代学者、书画家、篆刻家。
他的书法高雅秀丽,色彩和谐,舒展自然,表现出一种典雅的气质。
尤其是他的行书,他的笔触尤其清秀飘逸,被称之为“板桥小楷”。
二、清代书法的特点清代书法与明代书法相比,更显出一种内敛,而在艺术技巧上,更加细致入微。
清代艺术家对《兰亭序》、《颜勤礼碑》等名篇的传承和发扬,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清代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有陈瑞周、张石田和文徵明后人王铎等等。
2.1 陈瑞周陈瑞周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作品几乎涵盖了各种体式。
他的行书狂草瑰丽奔放,运笔华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陈瑞周的楷书以清秀脱俗出名,它的构成工整整齐,每一点、每一画都显得十分的自然,充满着生机。
2.2 张石田张石田是清代八大家之一,他的书法风格具有韵味和浪漫气息。
他的楷书曲直相宜、刚柔相济、自由自在,有一种随意舒适的感觉。
明代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明代的文化和科技成就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其文化和科技成就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和科技经历了许多重要变革和创新,其成就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对今天的世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对明代文化和科技成就的简要介绍。
一、文化成就1. 文学在明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变革,多种新的文体和形式得到了开发。
小说、戏曲、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得到了充分发展。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著名小说的创作都是在明代完成的,这些小说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著名的四大名剧《长生殿》、《西厢记》、《拜月亭》、《汉宫秋》等都是在明代创作的。
在诗歌方面,明代的杨慎、辛夷坞、纳兰性德等诗人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2. 绘画和书法明代的绘画和书法达到了高峰,许多艺术家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欣赏和研究。
明代的绘画风格多样,有工笔画、水墨画、花鸟画等。
明代的四大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收藏。
在书法方面,明代的著名书法家有赵孟頫、唐寅、李贽、徐渭、虞集等人,他们的作品精湛娴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代表。
3. 科学与哲学明代在科学和哲学领域的成就也非常丰富。
明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天文观测领域做出了卓越成就,他发明了天球仪并用它进行精密的天文观测,成功地测定了四百多颗恒星的位置和亮度,并且计算出了太阳年的长度。
哲学方面,朱熹的理学成为了明代最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科技成就1. 航海技术明代是中国航海史上的黄金时期,中国船只和航海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开辟了中国船只到达美洲大陆的航路,并在此期间传播了中国文明和技术。
郑和率领的宝船也成为了明代船造工艺的代表,这些宝船拥有极佳的航行性能,被誉为人类造船技术史上的杰作。
2. 火器明代火器制造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火铳成为了明代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简要论述明代美术发展的特点

简要论述明代美术发展的特点
明代美术发展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继承传统:明代美术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前代的绘画传统,对唐宋元明等时期的绘画作品进行借鉴和学习。
明代画家在技法上继承了笔墨的写意风格,对传统绘画中的构图、用笔、色彩等技巧进行发展和创新。
2.注重写实:明代美术注重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绘,追求形象的逼真和细腻。
明代画家强调对人物、山水等物象形态的真实再现,注重用画笔准确地表达出物象的形状、质感和细节。
3.追求意境:在注重写实的同时,明代美术也注重艺术的表达和意境的塑造。
明代画家通过变换构图结构、运用意象象征、艳丽夺目的色彩等手法,创造出富有情感和审美意蕴的艺术作品。
4.门类齐全:明代美术门类繁多,既有绘画,又有书法、篆刻、陶瓷等。
明代绘画包括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多个门类,每种门类都有不同的发展特色和代表作家。
5.重视民间艺术:明代美术注重对民间艺术的借鉴和吸收,将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技艺融于文人艺术中。
民间艺术的形象和题材给予了明代美术更多的生动性和亲民性。
总体来说,明代美术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写实和表达,门类齐全,丰富多样,而且与民间艺术相互借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景观。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明代艺术的风貌,也对后世的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文人书画与文化艺术

明朝的文人书画与文化艺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它不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在文化艺术方面独具特色。
明朝的文人书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文人书画注重内涵和意境,追求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
他们以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写实技法,表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
同时,他们也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入到作品之中,通过构图和色彩的运用,传达出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这种注重艺术表达的方式使得明朝的文人书画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涵。
除了山水画外,明朝的花鸟画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明代画家徐渭的花鸟画独具一格,融合了南北绘画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画作表现了对自然万物的敏锐观察和独到见解,传递了他对生命力与美的追求。
同时,他还善于通过笔墨和色彩的运用,展现出花鸟的生动和灵动之美。
徐渭的花鸟画透露出一种平和与宁静的气息,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与和谐。
在书法方面,明朝的文人书法强调自然、利落的笔画和流畅的结构。
明代的名家如徐祯卿、杨凝式等,都以其独特的笔法和个人风格在书法界独树一帜。
他们的作品以豪迈、雄浑而著称,给人一种力量和美感的体验。
这些书家的作品不仅形美,更重要的是寓意深远,饱含了对生命和价值的思考。
除了书法和绘画外,明朝的文化艺术也在其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明朝的戏曲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京剧的形成和推广。
明朝的文人也对音乐、舞蹈等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和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州音乐和宫廷舞蹈。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为后世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明朝的文人书画和文化艺术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他们注重创作的思想、审美和艺术观念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明朝文人书画创作的技法和艺术手法也为后世的艺术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在当今社会,明朝文人书画的精神依然在各个领域发扬光大,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指引。
中国美术史:8.明清-近代美术

明清时期的美术
明代绘画
一、宫廷花鸟画派 二、宫廷山水画派(浙派) 三、吴派(山水画派)
一、宫廷花鸟画派
画风: 艳丽典雅、笔法工整而富有生意。
主要宫廷画家:
边文进(福建沙县人) 吕纪(浙江宁波人) 林良(广东佛山人)
林良 花鸟画
吕纪 花鸟画Page 4
边文进 花鸟画作品
Page 5
二、宫廷山水画派——浙 派(院派) (157)
1.陈淳(今江苏苏州人) 2.徐渭(今浙江绍兴人) 3.周之冕(今江苏吴江人)
陈 淳 花鸟画作品
徐渭
花鸟画 作品
位于浙江绍兴的徐渭墓
周之冕 花鸟画作品
159
明末画家 董其昌
★ 上海人。明政府
官员(礼部尚书), 上海一带的大地主。 他具有很高的文化修 养,是明朝末年中国 书画界的领袖,最著 名的山水画家、书法 家,无论对当时,还 是对后代,他都有十
郑燮 《竹石图》
金农作品
黄慎的人物画
第四节 明清书法
第二节 明 清 书 法 家 (348)
一、明代书法家
祝允明(草书)、文征明、 唐寅、董其昌、王铎(草 书)
祝允明 草书
祝允明 书法作品
文征明 书法作品
唐伯虎 书法作品
王铎 书法
二、清代书法家 郑燮、金农、吴昌硕、 何绍基、康有为
峰 画作品
陈树人
(1883-1948)
原
名哲,后改名韶,字树
人,以字行,号葭外渔
子。籍隶广东番禺(今
广州)。年十七学画于
居古泉(廉),与高剑
父为同门。留学日本,
先后毕业于西京美术学
校绘画科、东京立教大
学文科。
陈树人作品
明代画家文征明与明代绘画特点

明代画家文征明与明代绘画特点1. 文征明的生平和艺术成就文征明(1470年-1559年),字子昂,号南石,是明代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
他出生于江苏无锡,早年曾在南京大书院学习儒学,后以才华出众而被聘为皇室画师。
文征明对于绘画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尤其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
他的作品注重形神兼备,将写实手法与意境表达相结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文征明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并且在创新中融入了自己的个人理念和感悟。
2. 明代绘画的背景和特点2.1 社会背景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这个时期社会稳定繁荣,士人地位提高,艺术活动也十分活跃。
2.2 绘画特点明代绘画延续了宋元时期的传统,但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 强调写实和表现力:明代绘画注重对自然景色的准确描绘,同时也追求表达感情和意境。
画家们通过观察、真实再现以及个人感悟,创造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的作品。
- 重视构图和形式美:明代绘画注重画面的整体结构,善于运用对比、层次和节奏等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和美感。
- 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明代绘画既有山水田园的宁静场景,也有宫廷宴会、神话传说等绚丽多彩的题材。
不同画家还各自追求风格上的差异,形成了多种不同流派。
3. 文征明在明代绘画中的地位与影响文征明以其卓越才华和个人艺术追求成为了当时绘画界备受关注的焦点。
他对于山水花鸟等题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展出了独特而精湛的绘画技巧。
文征明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他提倡以自然为师,注重细致观察和表现力,这种观念在后来的绘画界影响广泛。
他以真实写实的手法和审美理念,开拓了明代山水画的新境界,并对后世山水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对于技巧和形式方面的影响外,文征明更重要的是在艺术理念上给了后人许多启示。
他试图将书法与绘画相融合,通过笔墨之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与内心体验,注重创作中融入个人思想感悟和审美趣味。
4. 总结明代画家文征明以其独特而精湛的技艺在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朱元璋的绘画与书法艺术

朱元璋的绘画与书法艺术朱元璋是中国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他不仅以政治才能和军事策略享誉一时,还以绘画和书法艺术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才情。
他的绘画与书法作品精湛而独特,展现了他的艺术造诣和个人情怀。
本文将就朱元璋的绘画与书法艺术进行探讨,了解他在这两个领域的艺术表现。
朱元璋的绘画作品丰富多样,尤其擅长山水画。
他的山水画以雄浑壮丽、饱满而融合了个人情怀的风格为特点。
通过笔墨的运用,他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现得无比生动。
例如,他的《巫峡图》是一幅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山水画作。
这幅作品描绘了长江巫峡的雄浑壮丽景色,墨色如黛,山水线条朴实而有力,展现出朱元璋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独特感悟。
他的画作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而是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使得他的作品独具魅力,并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此外,朱元璋的书法艺术也十分出色。
他的书法作品流畅而富有节奏感,展现了他对于笔墨的独到理解。
他熟练掌握了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不同字体,并能够灵活运用于书写中。
他的楷书作品端庄而稳重,用笔舒展,字形工整。
他的行书作品则更添几分活泼与灵动,用笔丰满,线条流畅。
而他的草书则更具独特韵味,每一笔墨都充满了个人情感与自由奔放的气息。
例如,他的《帝王行书千字文》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篇书法作品以行书体书写了唐代文学家郑虔《千字文》,书法规整,笔画遒劲有力,充分展现了朱元璋的书法造诣和个人风采。
朱元璋的绘画与书法艺术展示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他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将自己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感悟通过艺术作品呈现给观者。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还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皇帝的才干与深思熟虑。
总之,朱元璋的绘画与书法艺术作品曾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的艺术才情和对艺术的追求,更融入了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他的绘画与书法艺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学习与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这位伟大皇帝的卓越才华和非凡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美术绘画与书法中国的传统绘画在宋元曾经出现过繁兴,不过宋代的绘画是以画院为主体,元代则文人画盛极一时。
明太祖建国后,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在这种政策影响之下,明初画坛只能向宫廷院体画的方向发展。
但是这时候的画家们,都是元末画派的传人,他们在画法上继承了元代画家的风格,还没有形成固定的院体画派,画风上较为多样,而且其中多有由元入明的画家,如王冕、王蒙、倪瓒等,他们当中虽然也有入仕为官者,但是却并未成为宫廷画师,当时以宫廷画师名义在朝的主要有赵原、周位、王仲玉、陈远、朱芾与盛著等人。
在明初的严刑峻法之下,思想上所受到的限制使明初的画师们无所适从,他们只能墨守陈规,而不敢有丝毫的创意。
这与中国绘画传统的精神恰恰是相背离的,因此明初的绘画,在几位由元入明的画师之后,便只能走上思想局限的院体画派的道路。
永乐以后,君主专制与政治稳定相辅而成,逐渐形成了“台阁体”文化现象,出现了“台阁体”的文风和书法风格,与之相应的画坛风格便是“院体”画风的进一步发展。
永乐时的宫廷画师范启东曾说:“长陵于书独重云间沈度,于画最爱永嘉郭文通。
以度书丰腴温润,郭山水布置茂密故也。
有言夏珪、马远者,辄斥之曰:‘是残山剩水,宋僻安物也,何敢焉!’”①启东,一字起东,名暹,号苇斋,人称苇斋先生。
昆山人。
永乐中被召入画院,善画花竹翎毛,兼工书法。
②郭文通,成祖赐名纯。
画法师承元代画家盛懋,所谓“布置茂密”的风格,并因此而受到好大喜功的成祖的欣赏。
成祖的这种好恶对于当时画坛风格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郭纯的山水,虽然在形式上是对元人绘画的继承,但是在绘画的精神上却同洪武中的宫廷画师们一样的拘守成法,而并无丝毫的创新,所以他只能代表洪、永宫廷绘画风格的尾声。
与郭纯同时的还有王绂(1362—1416)。
王绂,字孟端,号友石生,一号九龙山人。
无锡人。
洪武中以博士弟子征入京师,因胡惟庸案所牵谪戍山西朔州(今大同),建文中隐居无锡九龙山(惠山),永乐中以荐授文渊阁中书舍人。
他在绘画风格上师从王蒙,除山水画外,还擅长竹石,史称其“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③。
他与稍晚些时候的夏珪(1388—1470),又都以墨竹闻名。
①叶盛:《水东日记》卷三《长陵所赏书画家》。
②《图绘宝鉴》卷六。
③《明史》卷二八六《王绂传》。
夏珪,字仲昭。
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历官太常寺卿。
时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说④。
他与王绂虽然都以画知名,但都不是专职的宫廷画师。
两人都列名于《文苑传》,画风带有浓郁的文人画气息,所以被后人视作吴门画派的先驱。
从这些情形来看,当时的官廷绘画尚未形成固定的风格,尚处于发展变化的过渡阶段。
待到洪熙、宣德以后,来自闽、浙等地的画师给宫廷绘画带来了新的风格,明代的宫廷绘画一改元代的画风,重现宋代画院的传统,从而真正形成了明代的院体画派。
从洪熙、宣德到成化、弘治的八十余年间,是明代院体宫廷绘画最为兴盛的时代,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画家。
其中著名的有边景昭、赵廉、蒋子成、谢环、商喜、李在、周文靖、顾应文、倪端、孙隆、林良、王谔等人。
明代的院体画,到成化、弘治的时候,可谓是到达了顶峰。
宪宗和孝宗父子也都是长于绘事的,但是明代的院体画到这时候也开始走向衰落。
正德以后,吴门画派兴起,逐渐成为时代画风的主流。
“浙派”的代表人物是戴进。
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道人。
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故称之为“浙派”。
戴进的画,吸收了宋元各家的画法,在技巧上有极深的造诣。
明人评价他的画时说:“其山水源出郭熙、李唐、马远、夏圭,而妙处多自发之,俗所谓行家兼利者也。
神像人物杂画无不佳。
..死后人始推为绝艺。
”①今人评价他的绘画时也说:“正是由于戴进不囿于‘专攻一家而出于一家者’,故能高出宫廷画家一筹,自创新格。
”②在戴进的作品中,除去继承宋、元笔意之外,多有所创新。
如《风雨归舟图》中用纵向的刷笔来表现风雨的气势,《钟馗夜游图》则采用粗笔钉头鼠尾的描法,都超出了南宋院派的画法。
戴进卒于天顺六年(1462),其后虽有子戴泉及门人夏芷、方钺等承其衣钵,但戴泉资质有限,夏芷、方钺皆早逝,于浙派的绘画均无所发扬。
直到成、弘间“江夏派”吴伟再起,才得以重振戴进的画风。
吴伟(1459—1508),字次翁、士英,号小仙、鲁夫,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人。
所以成名后人称之为“江夏派”。
吴伟是浙派的继起,也是浙派的尾声。
近人评论说:“吴伟继戴进为浙派盟主,与北海杜堇、姑苏沈周、江西郭诩齐名。
用笔则雄健豪放,用墨则挥洒淋漓。
其纵横自如,痛快排傲之趣,固有墨飞笔舞之妙,然以过事驰骋,难免剑拔弩张之弊,只图快意,毫无蕴藉含蓄之致。
士气日少,作家气愈多,浸假而为霸悍俗浊之态。
习之者更肆为狂怪以骇世惊俗,已为画道之蠹。
至钟钦礼、郑颠仙、张路、张复阳、蒋嵩辈,私心妄用,焦笔枯墨,点染粗豪,板重颓放,狂态可掬。
异派之讥评蜂起,而浙派自身亦渐以不振矣。
”①其后在画坛上活跃的是“吴门四家”。
④徐沁:《明画录》卷七。
①徐沁:《明画录》卷二。
②单国强:《时起波澜的明代画法》,《中国古代美术史》第12 册。
“吴门四家”指的是明中叶以后定居于苏州的四位蜚声画坛的吴派名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一号白石翁。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其父沈恒吉、伯父沈贞吉均以画名,故承家传而学画。
善诗文而生平不仕,纵情于江南山水之间,长于山水画,写生花鸟亦俱佳。
沈周的山水画作品,早期学元明之际的王蒙,用笔细缜,被人称之为“细沈”,后期改变风格,用笔粗放,人称之为“粗沈”。
沈周之后,继之而为吴门代表的是文徵明和唐寅。
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徵仲,别号衡山。
文徵明在绘画上继承发展了沈周的风格,并师法王维、赵孟頫。
他的作品虽有浓重的文人色彩,却不仅于用墨,且重于用色,不止于粗放而且能工致精细,文采儒雅,颇增书卷之气。
所以他的作品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们的欢迎,名声与门人都有超越其师沈石田之势。
与文徵明同时代的唐寅,也是“吴门四家”之一。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鲁国唐生、逃禅仙吏、梅花庵主人等。
吴县(今属江苏)人。
少年有才,弘治十一年(1498)乡试第一名,次年会试,因科场泄题案被牵,谪浙江为吏,耻而不赴,遂以卖画为生。
工诗擅画,于山水、人物、花鸟等无不通,尤长于人物。
唐寅在绘画风格上兼有文人画与院体画的特点,学者们一般认为这是与他文人的气质和以卖画为生的现实所致。
这也更增添了他的作品的自身特点,使之成为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品。
他并且因此而名声甚著。
唐寅由于仕途的挫折,而将怀才不遇的情感以狂放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所以应该说,他虽然接受院体派职业画家的影响,但是更多的还是他的文人本色。
不过唐寅所处的时代,明代社会开始发生变化,以王守仁为代表的新儒家兴起后,开始强调个性的追求。
这对于唐寅等人在绘画上的突破不无作用。
唐寅曾受召于宁王宸濠府中,后因察知宁王有异志而佯狂归,筑室苏州桃花坞,与友人诗文作画其中,终于没有成为皇室的画师。
“吴门四家”的最后一位画家是仇英。
仇英(约1506—1555),字实父,号十洲。
太仓(今属江苏)人。
他与文徵明和唐寅等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并非文人出身。
他年轻时曾为木工,喜绘画,后移居苏州并以院体派画师周臣为师,又与文徵明等人交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画风。
在“吴门四家”中,仇英是一位典型的画技派的画家,他曾经长期客居于当时著名收藏家项元汴家中,临摹“天籁阁”的藏画,用力甚勤。
所以仇英的画既有文人画的气蕴,又有院派画的传统,以笔墨细腻见长。
①俞剑华:《中国绘画史》第十三章《明朝的绘画》,第76、77 页。
吴门派的绘画追求文学与绘画的统一,强调画本身的意境,提倡神似。
对于其后中国绘画的发展影响颇大。
从吴门画派以后,晚明的绘画走上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道路,一种是以徐渭、陈洪绶为代表的创新派的画家,一派是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书斋文人画派的画家,这截然相反的两种风格,构成了晚明画坛的主要特点。
徐渭(152—1599),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山人、田水月等。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长于诗文、戏曲,工书画。
才华甚著而屡试不中。
嘉靖中受知于总督胡宗宪,入其幕下。
胡宗宪入狱后,畏祸佯狂避于富阳。
隆庆中又因杀妻被逮,晚年游于宣化(今属河北)、辽东及南北两京,贫困终生。
这种坎坷的经历造成了徐渭愤世嫉俗的性格特点,这在他的戏曲作品和绘画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的绘画一反吴派文人画那种恬雅闲适的平稳,处处表现出一种情感的发泄与个性的追求。
这与当时社会上泰州学派传人那种反传统的思想特征是十分相合的。
他们都代表了当时明朝知识界强烈的思想变革要求。
徐渭的绘画因此而带有极强的随意性,不受任何局限,不求模仿。
他在吸收宋、元诸家和当时一些画家技法风格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的特点,开创了中国画大写意的手法。
对于后世中国写意画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又有“青藤画派”之称。
晚明绘画史上另一位卓具成就的大师是陈洪绶。
陈洪绶(1598—1652),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字章侯,号老莲。
浙江诸暨人。
青年时受业于当时的名儒刘宗周、黄道周门下。
崇祯时为监生,明亡后忠于明朝,不肯降清,入玉门寺为僧,改号悔迟、悔僧、九品莲台主者。
他的许多晚年作品创作于清初,所以也是清初画坛上的一杰。
陈洪绶是中国人物画的大师,在人物画法上具有独特的创新,并且着力于木刻人物画,对于以后版画的发展具有极重大的作用。
晚明时代是一个求变与保守交织的时代,虽然强烈的社会变革要求造就出了一批卓具改革精神的画家,但是作为当时文化主流的则依然是因循保守的士大夫绘画,其代表人物是“松江画派”的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元宰,号思白,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
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长寿和高官对于他在书画方面声望固然有所作用,然而更为直接的原因还当是他在文人画方面的成就。
从绘画的技巧来看,董其昌确实堪称当时之典范。
但是由于他过于追求笔墨功夫,片面强调形式,逐渐陷入了缺乏自然真趣的书斋化之中,将其后的文人画引入了误区。
董其昌在当时画坛上影响极大,他与李流芳、杨文骢、程嘉燧、张学曾、卞文瑜、邵弥、王时敏、王鉴被后人称作“画中九友”,基本上垄断了明末的画坛。
董其昌强调绘画构图的所谓“三段法”,即远山、中川、近坡树的三层次入景。
这本来是出于透视学对于景物的观察结果,但是过于的强调则导致了程式化的弊病,使山水画离开了真实的山水,变得千篇一律起来。
事实上文人画的最大弊病本在于弃形求雅,它虽然可以打破画院的院派气,但却失去了造型艺术的基础。
因此明代成功的画家,都必须对于两者兼收并蓄,董其昌过于强调文人画的本身也就必然不利于其后绘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