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 中国哲学经典导读

合集下载

辜鸿铭译《论语》《大学》《中庸》(英汉双语)

辜鸿铭译《论语》《大学》《中庸》(英汉双语)

目录分析
第1章英译《论 1
语》序
2
第2章学而第一
3
第3章为政第二
4
第4章八佾第三
5
第5章里仁第四
第6章公冶长第五 第7章雍也第六
第8章述而第七 第9章泰伯第八
第10章子罕第 1

第11章乡党第 2

3 第12章先进第
十一
4 第13章颜渊第
十二
5 第14章子路第
十三
第15章宪问第 1
十四
第16章卫灵公 2
读书笔记
辜鸿铭是近代中国难得的精通中西方文化的儒者。
已经上架的版本,中英对照,为什么没《孟子》?如果主要是意译的话,一定要对古汉语和义理有理解,朱 子那四书章句集注有翻译好的英文版吗?。
我们距离古文太远,距离英文太近用一边读英文一边读古文的方式配合,经典不再遥远太过幸运读到南怀瑾 老师的《原本大学微言》,太过幸运对中华经典文化感兴趣,太过幸运辜鸿铭老师有这么优秀的翻译,I'll try to bring out the moral power of my nature and abide in the highest excellence !。
第26章英译
2
《中庸》序
3
第27章致中和
4
第28章时中
5
第29章民鲜能
第30章知味 第31章行道
第32章大知 第33章守中
1
第34章得一善
第35章中庸难 2

3 第36章子路问

4
第37章不悔
5
第38章上下察
第39章忠恕 第40章居易
第41章行远必自迩 第42章哀公问政
第43章大孝 第44章无忧者

六年级上册经典诵读内容(《中庸》《大学》精选)

六年级上册经典诵读内容(《中庸》《大学》精选)

六年级上册经典诵读内容(《中庸》《大学》精选)第一篇:六年级上册经典诵读内容(《中庸》《大学》精选) 六年级上册经典诵读内容《大学》精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中庸》《大学》原文及译注

《中庸》《大学》原文及译注

1 【《中庸》原文及译注】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大学 中庸(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大学 中庸(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大学》三纲八目;《中庸》致中和;修身明德之根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大学之道国之本,为政应是百事教为先。
《大学》三纲八目;《中庸》致中和;温故而知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 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是故君 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第30章
06
第32章
05
第31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01
第37章
02
第38章
03
第39章
04
第40章
05
第41章
06
第42章附 录朱熹《中 庸章句序》
作者介绍
这是《大学·中庸(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第1章前言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附录朱熹《大 学章句序》பைடு நூலகம்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2章
第21章
第23章
第25章
第24章
第26章
01
第27章
02
第28章
03
第29章
04
精彩摘录
而所谓的“八目”,则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以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同时指出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是修身的主要方法。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所谓的“格物致知”,就是倡导实践,强调用实际行动去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实践是认 识的唯一源泉”的道理。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 患,则不得其正。

《大学 中庸》导读

《大学 中庸》导读

《大学中庸》古代的大学之道——《大学》导读刘桂标一、什么是大学?在现代,一讲起大学,有些人便会想起教育产业中的名牌,如英美的剑桥、牛津、哈佛、耶鲁等,或中国的北大、清华等;有些人则会想起宏伟的教学大楼,甚至形形色色的国际排名等等。

但这些真是大学最重要的东西吗?昔日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其就职演讲中说得好:【大学是什么】“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真正的大学,是培养德学兼备的大师,这个道理,我们中国人其实很早就已经了解。

宋代大儒朱子(朱熹)在解释先秦儒家典籍《大学》时,清楚地表明:【大学是什么】“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朱子《四书集注▪大学章句》)在我国古代,大学即太学,也就是现在所谓的高等教育,而其主要的教授内容,就是大人之学,这是相对小学来说的。

据朱子所说,古代的小学有如现在的中、小学,是基础教育,主要教授的内容是【古之小学】“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至于大学,教的则是【古之大学】“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小学教的东西,是较为经验性的,主要是一般的礼节、待人之道及较容易了解的学科和术科,一般儿童和青少年都容易掌握;而大学教的东西,则是较为理论性的,是读书、做人的道理,以及将道理推广到家、国、天下的层面,须稍为年长及心智成熟者才能掌握。

由此可知,古代的大学——大人之学,就是成就完善人格、道德君子的学问。

二、物、事、知本、知所先后古代的大人之学,用学术专门用语来说,主要是工夫论(:成德功夫)。

但这里工夫论中的“工夫”并非外国人称为“Chinese Kung Fu ”的“功夫”(武术),而是指道德实践的程序和方法(成德工夫)。

在道德反省方面,中国人甚至比西方人更全面。

西方人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大哲,主张“德即是知”哲人很早已有工夫论——有关道德实践的历程和方法的讨论。

此工夫虽不同彼功夫,但却有相似的地方。

譬如说,成德工夫有其循序渐进的实现历程,就像武术那样,一招一式,须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地学习。

《大学·中庸》读书报告PPT精选文档

《大学·中庸》读书报告PPT精选文档
慎独是一种情操; 慎独是一种修养; 慎独是一种自律; 慎独是一种坦荡。
10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 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 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
11
(一)慎独—教育·作弊
——王石 (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6
三、诚信
17
三、论诚信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 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 明则诚矣。
——《中庸》
18
明星逃税
刘晓庆逃税案
19
明星肇事逃逸
快乐男生·阿穆隆
20
7
(二)经典之中庸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 的法宝。 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 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 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8
二、慎独
9
二、论慎独
所谓“慎独”,是指人们 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 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 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7三诚信18三论诚信中庸19明星逃税刘晓庆逃税案20明星肇事逃逸快乐男生阿穆隆21食品安全问题突出2223中学推诚信商店收款找零无人管2425文章的诚信短信吾儿可好
大学·中庸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二零一零级三班 第五组
1
壹 郑亚娟
贰 郑红
成员
叁 郑梦玲 2
中学推诚信商店 收款找零无人管

《大学》《中庸》精义

《大学》《中庸》精义

《大学》《中庸》精义一、大学《大学》点出“格物”,直承孔子之“学”,大有功于圣门。

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先难而后获”、“先事后得”即是“格物”。

颜子“不迁怒,不贰过”,是“好学”,也是“格物”。

黄梨洲说“儒、释界限,只一理字”,不穷理不足以尽性,如孔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阳明先生提出“心即理”,反对心外求理,但又说“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由此可见儒家功夫之笃实,决不凌空蹈虚。

但古今对“格物”的注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明儒刘蕺山先生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

东汉郑玄注解“格物”:“格,来也;物,犹事也。

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人心为“感”,物为“应”,这样解释也有可取之处。

然知恶则能去恶,而不可能来恶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一句,显然与《大学》下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不符。

司马光则认为:“格,犹捍也,御也。

能捍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也矣,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

如果把“格物”解释为革除心中物欲,修持此心不为物牵,则显被动与消极,与儒家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不符。

“格物”其实即是成物,阳明先生说:“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既然“万物皆备于我”,故成物的同时也在成己,所谓“合外内之道也”,这样解释“格物”,可以与下文诚意、正心、修身等节目相贯通。

朱子说:“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

穷物之理,即是尽吾之性,故《大学》说“致知在格物”,而不承接前文说“欲…先…”。

朱子在《大学章句》中虽训“格”为“至”,但“格物”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至物(或即物)而穷其理。

“格,至也;物,犹事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

“至”即“极”,穷尽事物之理,对己来说即是尽性,《中庸》所谓“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

智慧树知到《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章节测试答案(0002)

智慧树知到《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章节测试答案(0002)

智慧树知到《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伏羲氏对周易的主要功绩是A:河图B:洛书C:先天八卦D:后天八卦正确答案:先天八卦2、周文王对周易的主要功绩,错误的是A:先天八卦B:后天八卦C:撰写卦爻辞D:发明六十四卦正确答案:先天八卦3、孔子对周易的主要功绩是A:撰写卦辞B:撰写爻辞C:撰写易传D:发明六十四卦正确答案:撰写易传4、《易传》中,哪一个传主要讲形象思维A:文言传B:象传C:系辞传D:说卦传正确答案:象传5、乾卦中,九五爻的位置是A:只有正B:只有中C:中而不正D:既中又正正确答案:既中又正6、易经中最好的卦是A:乾卦B:坤卦C:泰卦D:离卦正确答案:泰卦7、乾卦九四爻辞说,“或跃在渊,无咎”,其中,或代表了一种什么思想:A:边防巡逻B:有些人C:可有可无D:相时而动正确答案:相时而动8、坤卦六二爻辞说,“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与下面哪句话思想更加接近:A:女子无才便是德B:为学日益,为道日损C:知识便是美德D: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正确答案:为学日益,为道日损9、周朝崇尚的颜色是A:黑色B:红色C:白色D:蓝色正确答案:红色10、在八卦中,兑卦象征的女性是A:母亲B:长女C:中女D:少女正确答案:少女第二章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司马B:礼官C:祭司D:史官正确答案:史官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A:和静清寂B:恭宽敏惠C:清虚卑弱D:仁义礼智正确答案:清虚卑弱3、在《道德经》中,下列选项不属于“反”所具有的含义是A:相反相成B:反向思维C:祸福相依D:道法自然正确答案:道法自然4、下列不属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观点是A:水柔弱而不争强B:水善于处下而不争上C:水可以洗净自己的污浊D:水不与其他事物争地正确答案:水可以洗净自己的污浊5、“大国者下流”一文中,“下流”的含义是A:指地位微贱的人B:卑鄙龌龊之意C:处在水的下游D:比喻众恶所归的地方正确答案:处在水的下游6、下列不属于《道德经》中对于“道”的观点的是A:弱者,道之用B:道可道,非常道C:忠恕之道D:天之道,利而不害正确答案:忠恕之道7、游击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所体现出的道家智慧是A:为而不争B:上善若水C:哀兵必胜D:柔弱胜刚强正确答案:柔弱胜刚强8、下列选项中属于对《道德经》评价的是A:“帝王之上师臣民之极宝”B: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C: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D:“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确答案:“帝王之上师臣民之极宝”9、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A:怀疑论B:祭神如神在C:未知生,焉知死D:无神论正确答案:无神论10、下列有关老子所讲“无为”的含义错误的是A:有所不为B:不妄为C:不作为D:不多为正确答案:不作为第三章1、他“是诗人的哲学家,是哲学的诗人,是一个站在远方眺望故乡的人”,“他”指的是谁?A:闻一多B:鲁迅C:孔子D:庄子正确答案:D2、庄子曾担任过的最高官职是A:彭泽令B:太史C:漆园吏D:寺人正确答案:C3、根据课堂内容所讲,庄子的生平可以用哪三个字概括?A:穷、困、衰B:富、骄、博C:困、傲、博D:穷、傲、博正确答案:D4、“劳我以生、息我以死”体现了庄子的什么思想?A:齐生死B:齐万物C:齐是非D:逍遥游正确答案:A5、与“枯鱼之肆”含义相似的成语是A:涸辙之鲋B:相濡以沫C:枯木逢春D:缘木求鱼正确答案:A6、“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哪一篇文章?A:《逍遥游》B:《大宗师》C:《秋水篇》D:《齐物论》正确答案:C7、“庖丁解牛”出自于庄子的哪一篇文章?A:《逍遥游》B:《养生主》C:《齐物论》D:《秋水篇》正确答案:B8、庄子的整个核心思想是A:道法自然B:厚德载物C:自强不息D:亲和自然正确答案:A9、“庄周梦蝶”出自于A:《齐物论》B:《德充符》C:《人世间》D:《应帝王》正确答案:A10、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面死亡的哲学家是A:惠子B:孔子C:庄子D:老子正确答案:C第四章1、《论语》记载的是()的对话录?A:孔子言语B:孔门师徒言语行事C:孔门师徒言语D:孔子行事正确答案:B2、轴心时代的说法是由谁提出的?A:黑格尔B:雅斯贝尔斯C:温克尔曼D:赫尔德正确答案:B3、下面哪位是轴心时代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大哲学家?A:董仲舒B:朱熹C:孔子D:王阳明正确答案:C4、《论语》作为对话录,对话涉及到了A:孔子B:孔子及其弟子C:孔子及其再传弟子D:孔子与弟子、弟子与再传弟子正确答案:D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学》的作者是()
A戴圣B曾子C秦汉之间不知名的儒者 C秦汉之间不知名的儒者-
正确D二程
2、八条目的具体内容是()
A格物致知诚意修身近道齐家治国平天下B格物致知诚意修
身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 B格物致知诚意修身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
- 正确C格物致知慎独修身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 D 格物致知
慎独修身近道齐家治国平天下
3、八条目涉及到的领域包括()
A政治道德教育B认知政治道德 B认知政治道德- 正确C教
育认知政治 D 政治道德管理
4、诚意的涵义是指()
A端正心思B意向专一 B意向专一- 正确C独处时谨慎D反躬
修己
5、《士不遇赋》的作者是()
A屈原B陶渊明C董仲舒 C董仲舒- 正确D司马迁
6、《中庸》的作者是()
A孔伋 A孔伋- 正确B戴圣C曾子 D 朱子
7、中的涵义是()
A恰好 A恰好- 正确B中央C和谐D平庸
8、儒家主张中的方法的宇宙观基础是()
A宇宙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A宇宙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正确
B宇宙是无限的C宇宙是有限的D宇宙是物质的
9、做到中的方法主要有()
A忠恕守礼素位而行遇事要有准备 A忠恕守礼素位而行遇事要有准
备- 正确B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C慎独D反身而诚
10、中与和的关系是()
A 中乃和之本和为中之用 A 中乃和之本和为中之用- 正确B中为和
的内容和为中的形式C中为和之目的和为中之手段D中乃和的境界和
乃中的要素
11、诚的涵义是指()
A态度诚恳B真实无妄 B真实无妄- 正确C物质D道德
12、诚之是指()
A天之道B人的修养工夫 B人的修养工夫- 正确 C 慎独D反思13、人之所以不诚在于()
A言、思和行之间的不一致 A言、思和行之间的不一致- 正确B利益驱
使C人会犯错误 D 自欺
14、诚之工夫的基本原则有()
A 身心一体内外一致言行相顾 A 身心一体内外一致言行相顾- 正确
B中和C素位而行D慎言敏行
15、《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近道”思想的内涵是()
A 道是逐步接近的
B 虽不即是道,但可以入于道之谓
C 就近入道
D 就近学道 D 就近学道 - 不正确
16、“好学近乎知”中“学”的涵义是( )
A 学习知识
B 练习
C 觉悟与学习 C 觉悟与学习 - 正确
D 觉悟 17 、三达德是指( )
A 知仁勇 A 知仁勇 - 正确
B 仁义礼
C 真善美
D 忠孝弟
18、“知己而后知人,知人而后知命,知命而后知道,知道而后知行”,其中“知己”是指( )
A 对孤立个人的认识
B 在关系中的自我认识 B 在关系中的自我认识 - 正
确C 比较了解自己的人D 特别了解自己的人
19、慎独就是( )
A 择善而固执之
B 诚之
C 力行
D 人所不知己独知之时仍然能够做到诚之 D 人所不知己独知之时仍然能够做到诚之 - 正确
20、“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是说( )
A 中庸不可能实现
B 中庸不现实
C 中庸不切合实际
D 实现中庸的很难 D 实现中庸的很难 - 正确
隐藏答案揭示答案
您已经使用了2次中的 2次提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