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导读

合集下载

《大学》导读

《大学》导读

《大学》导读一、《大学》综述1.1.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在宋代以前不是一部独立的经典,学者对其价值也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北宋二程夫子推崇《大学》,认为《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也”,阐明了古人为学与修身次第,“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

到了南宋,朱子又作《大学章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与“五经”并列。

朱子认为《大学》正文分经、传两部分,“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首章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有学生问朱子:“欲专看一书,以何为先?”朱子说:“先读大学,可见古人为学首末次第”。

朱子又说,“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模,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

朱子说:“大学是为学纲目。

先通大学,立定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

通得大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致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

《大学》是如此重要的一部经典,为什么汉唐之间的学者研读《礼记》却没有发现《大学》的独特价值?因为“孔孟而后,汉儒只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汉唐学者沉溺于“记诵词章之习”,以至于“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宋代理学(道学)兴起,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朱子说:“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

1.2 宗圣曾子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晚年所收弟子,少孔子四十六岁。

曾子著《大学》与《孝经》,上承孔子之道,下开儒家思孟学派,被后世推尊为“宗圣”。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程子曰:“孔子言‘参也鲁’,然颜子没后,终得圣人之道者,曾子也。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经典,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这本书记录的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阐述了一系列的道德品格和
行为准则,如诚信、仁爱、勤奋、学习等。

这些价值观影响深远,成为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经典著作。

它被认为是中国
古代政治哲学和教育理论的精髓。

本书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性。

同时,书中还阐述了中国
传统教育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

《易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部关于卜筮、哲学和人生观的经典著作。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传承,而且
包容了中国传统的科学、宗教和文化的精华。

文中的八卦、六爻和六十四
卦都被广泛应用于农事、治国和人生管理等领域,被誉为中国文化最重要
和最深刻的表达之一。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品,是中国小说史
上的顶峰之一、它以清代中晚期江南贵族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庞大家族中
的人物形象和传统文化的生活场景。

这本小说以其优美的文学风格和深刻
的人生哲学,打动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价值,反映
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艺术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这些经典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
刻影响了华夏子孙的思想和行为。

心路 从曾子的《大学》看人生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心路 从曾子的《大学》看人生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心路从曾子的《大学》看人生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导读:读书笔记心路从曾子的《大学》看人生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心路——从曾子的《大学》看人生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1、永远做个赤子之心的人,即使老了也做个老顽童。

2、《大学》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有目的的实践、全身心地投入、持之以恒的坚持、认认真真的干一件事。

4、我们看到众生上的一切毛病,实际上是自己潜意识里东西的外化,所以《坛经》里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5、在这个世间看到的一切,没有一件事与我们无关,一切呈现都是内在认知的投影,每一个当下都是提升的机缘,每个烦恼都是得智慧的机会。

6、我们要走路的话,一定要知道方向,我们要上山,要知道山顶在哪;当我们知道方向了以后,就知道每一件事在告诉我们什么。

7、大爱的代表是太阳,我们看太阳的特点是什么?它无分别,它不会因为一个人是好人多给他点,一个坏人少给他一点,这叫大爱。

8、我们的亲情关系,就是选择了两个人或是一个家庭,共同学会爱和被爱,爱和被爱是什么?它不是情绪,不是欲望,是感恩、接受、原谅、包容。

9、《周易》里称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该止的时候就止,该行的时候就行。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止。

10、我们对爱也是这样,很多人在求爱,希望别人爱自己;第二个境界的人会吸引爱,他会让自己更有魅力,吸引别人的爱;第三个境界的人到了本自具足的境界,我就是爱,我在哪,爱就在哪。

11、定性里初步的功夫有两个:一个是看住自己的脾气,不乱发脾气;第二是看住自己的习气,不要随着习气的惯性走。

性子一动,情绪一来,要立刻觉察,立刻对治。

12、什么叫做诚意呢?诚,专注的意思。

诚意,是把意诚住。

就是你要专注,要聚集你的能量,因为只有“制心一处”,才能“无事不办”。

13、你的境界在哪儿,你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不断提升境界才是本质。

14、我们遇到所有事情时,第一件事是问自己——内求。

《大学》导读讲义

《大学》导读讲义

《大学》导读一、《四书》简介二、《大学》简介三、《大学》三纲领四、《大学》八条目五、《大学》的影响及评价电影《孔子》描写他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

歌曲《国家》词:王平久曲:金培达演唱:成龙刘媛媛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一、《四书》简介《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总称。

《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1、《四书》成书的历史过程唐代的韩愈和李翱特别重视<孟子>、<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并依据这些经典对仁政王道及其性情理论作出阐发,使得儒家内圣外王之学逐渐由偏于外王向偏于内圣转型,在经典选择和理论建构上都为宋明理学作了开创性的贡献.北宋二程:程颢和程颐 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二程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朱熹编定《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称为“集注”。

智慧树知到《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2020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2020章节测试答案

1、伏羲氏对周易的主要功绩是A、河图B、洛书C、先天八卦D、后天八卦答案:D2、周文王对周易的主要功绩,错误的是A、先天八卦B、后天八卦C、撰写卦爻辞D、发明六十四卦答案:A3、孔子对周易的主要功绩是A、撰写卦辞B、撰写爻辞C、撰写易传D、发明六十四卦答案:D4、《易传》中,哪一个传主要讲形象思维A、文言传B、象传D、说卦传答案:B5、乾卦中,九五爻的位置是A、只有正B、只有中C、中而不正D、既中又正答案:C6、易经中最好的卦是A、乾卦B、坤卦C、泰卦D、离卦答案:D7、乾卦九四爻辞说,“或跃在渊,无咎”,其中,或代表了一种什么思想:A、边防巡逻B、有些人C、可有可无D、相时而动答案:C8、坤卦六二爻辞说,“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与下面哪句话思想更加接近:A、女子无才便是德B、为学日益,为道日损C、知识便是美德D、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答案:B9、周朝崇尚的颜色是A、黑色B、红色C、白色D、蓝色答案:B10、在八卦中,兑卦象征的女性是A、母亲B、长女C、中女D、少女答案:C第二章测试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司马B、礼官C、祭司D、史官答案:C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A、和静清寂B、恭宽敏惠C、清虚卑弱D、仁义礼智答案:D3、在《道德经》中,下列选项不属于“反”所具有的含义是A、相反相成B、反向思维C、祸福相依D、道法自然答案:C4、下列不属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观点是A、水柔弱而不争强B、水善于处下而不争上C、水可以洗净自己的污浊D、水不与其他事物争地答案:D5、“大国者下流”一文中,“下流”的含义是A、指地位微贱的人B、卑鄙龌龊之意C、处在水的下游D、比喻众恶所归的地方答案:D6、下列不属于《道德经》中对于“道”的观点的是A、弱者,道之用B、道可道,非常道C、忠恕之道D、天之道,利而不害答案:D7、游击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所体现出的道家智慧是A、为而不争B、上善若水C、哀兵必胜D、柔弱胜刚强答案:C8、下列选项中属于对《道德经》评价的是A、“帝王之上师臣民之极宝”B、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C、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D、“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答案:A9、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A、怀疑论B、祭神如神在C、未知生,焉知死D、无神论答案:C10、下列有关老子所讲“无为”的含义错误的是A、有所不为B、不妄为C、不作为D、不多为答案:D第三章测试1、他“是诗人的哲学家,是哲学的诗人,是一个站在远方眺望故乡的人”,“他”指的是谁?A、闻一多B、鲁迅C、孔子D、庄子答案:C2、庄子曾担任过的最高官职是A、彭泽令B、太史C、漆园吏D、寺人答案:D3、根据课堂内容所讲,庄子的生平可以用哪三个字概括?A、穷、困、衰B、富、骄、博C、困、傲、博D、穷、傲、博答案:C4、“劳我以生、息我以死”体现了庄子的什么思想?A、齐生死B、齐万物C、齐是非D、逍遥游答案:A5、与“枯鱼之肆”含义相似的成语是A、涸辙之鲋B、相濡以沫C、枯木逢春D、缘木求鱼答案:A6、“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哪一篇文章?A、《逍遥游》B、《大宗师》C、《秋水篇》D、《齐物论》答案:D7、“庖丁解牛”出自于庄子的哪一篇文章?A、《逍遥游》B、《养生主》C、《齐物论》D、《秋水篇》答案:B8、庄子的整个核心思想是A、道法自然B、厚德载物C、自强不息D、亲和自然答案:A9、“庄周梦蝶”出自于A、《齐物论》B、《德充符》C、《人世间》D、《应帝王》10、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面死亡的哲学家是A、惠子B、孔子C、庄子D、老子答案:D第四章测试1、《论语》记载的是()的对话录?A、孔子言语B、孔门师徒言语行事C、孔门师徒言语D、孔子行事答案:B2、轴心时代的说法是由谁提出的?A、黑格尔B、雅斯贝尔斯C、温克尔曼D、赫尔德答案:B3、下面哪位是轴心时代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大哲学家?A、董仲舒C、孔子D、王阳明答案:D4、《论语》作为对话录,对话涉及到了A、孔子B、孔子及其弟子C、孔子及其再传弟子D、孔子与弟子、弟子与再传弟子答案:C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大学(古本)》简体注音版

《大学(古本)》简体注音版

大学(古本)dà大xué学zhī之dào道,zài在mínɡ明mínɡ明dé德,zài在qīn 亲mín民,zài在zhǐ止yú于zhì至shàn善。

zhī知zhǐ止ér而hòu后yǒu 有dìnɡ定,dìnɡ定ér而hòu后nénɡ能jìnɡ静,jìnɡ静ér而hòu后nénɡ能ān安,ān安ér而hòu后nénɡ能lǜ虑,lǜ虑ér而hòu后nénɡ能dé得。

wù物yǒu有běn本mò末,shì事yǒu有zhōnɡ终shǐ始,zhī知suǒ所xiān先hòu后,zé则jìn近dào道yǐ矣。

ɡǔ古zhī之yù欲mínɡ明mínɡ明dé德yú于tiān天xià下zhě者,xiān 先zhì治qí其ɡuó国;yù欲zhì治qí其ɡuó国zhě者,xiān先qí齐qí其j iā家;yù欲qí齐qí其j iā家z hě者,x iān先x iū修qí其s hēn身;yù欲xiū修qí其shēn身zhě者,xiān先zhènɡ正qí其xīn心;yù欲zhènɡ正qí其xīn心zhě者,xiān先chénɡ诚qí其yì意;yù欲chénɡ诚qí其yì意zhě者,xiān先zhì致qí其zhī知;zhì致zhī知zài在ɡé格wù物。

中国教育名著导读

中国教育名著导读

中国教育名著导读
1.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和智慧。

2. 《大学》: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和智慧,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

3. 《中庸》: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的道德和智慧,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4.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人性本善、天命之说,提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和智慧,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5. 《论语集解》:是对《论语》的注释和解释,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参考书。

6.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强调“人之初,性本善”,提出“诚、敬、孝、悌、忠、恕”等道德和智慧。

7. 《千字文》: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强调“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提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和智慧。

8.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强调“治国安邦”,提出“仁政”、“法治”等治国理念,对中国古代教育有重要影响。

9.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通史著作之一,强调“治乱得失”,提出“仁政”、“法治”等治国理念,对中国古代教育有重要影响。

10.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参考书。

《大学》注音版.(打印)

《大学》注音版.(打印)

大学【拼音版】2013/5/29大学【导读】《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这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

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

所谓“在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

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重,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dà大x ué学z hī之dào道,zài在mínɡ明mínɡ明dé德,zài在qīn亲mín民,zài 在z hǐ止yú于z hì至s hàn善。

z hī知z hǐ止ér而hòu后yǒu有dìnɡ定,dìnɡ定ér而hòu后nénɡ能jìnɡ静,jìnɡ静ér而hòu后nénɡ能ān安,ān安ér而hòu后nénɡ能lǜ虑,lǜ虑ér 而hòu后nénɡ能dé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大学》解读当代儒学大家熊十力(1885-1968)在《读经示要》卷一讲《大学》中说:“吾少时不解《大学》明德,阅康成(郑玄)注,只训释文句而已,觉其空泛无着落。

阅朱注,以虚灵不昧言,始知反诸自心。

及读阳明咏良知诗,则有大诧异,怀疑万端,苦思累年不得解。

偶阅《列子》忽尔触悟天地万物本吾一体,须向天地万物同体处即万化大源处认识本心。

现前虚灵不昧者只是本心之发用,而未即是本心。

虚灵者动相也。

动则可以违本也。

唯动恒寂,乃是本心通体呈现。

阳明诗指出无声无臭之独体是乾坤万有基,此乃于虚灵而识寂然无扰之真,方是证见本心。

”5此与朱子虚灵不同。

熊氏此说可以作为解读《大学》的一个入口。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以上文字是被朱子称为“经”的内容,该内容主要包括“三纲领”和“八条目”。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这是全书的总纲维,即整个儒家修养的根本宗旨。

所谓“明明德”,明,彰显;明德,光明的德性。

“明明德”即指彰显光明的德性。

“亲民”,二程释“亲”为“新”,这样,“亲民”就是“新民”,与后文“苟日新,日日新”相衔接。

但事实上,“亲民”,可以看成是孟子“亲亲而仁民”的缩写。

这样看的话,所谓“亲民”即在生活实践中做到像“爱亲”一样去“爱民”。

这样理解也并不违背儒家伦理的基本思想。

“知止”即知止于至善之义。

所谓“至善”,是指绝对的善,纯粹的善。

后文有“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定即是心灵在认识到“至善”的意义之后就有定力;静,指心灵能不受外来刺激的干扰而安静;能不受刺激的干扰,当然就自安于其所处的任何环境和条件;安而后能虑,能够安定,才能进行正确的思考;虑而后能得,只有满足上述条件去思考,才可能有所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朱子认为是讲三纲领的关系的。

所谓“明德是本,新民是末。

知止为始,能得为终。

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 6其实,可以将其意思扩展到八条目乃至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说法。

格物:格,形声。

从木,各声。

本义:树木的长枝条。

郑玄释“格”为来,朱子解为“至”,王阳明训为“正”,越来越具有主观性。

格物就是要能通过对事物的隐显,阴阳全方位的观察推究,而观察其基本规律与道理。

在八条目之中“格物”和“致知”又是其中的基础。

八条目则是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式上看前者都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有些人可能会慨叹这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只要我们理解了“近道”的思想,以及道德成长的历程,也就理解了为何《大学》会有如此的概括。

“近道”即接近道,近于道。

虽不即是道,但于道为近。

要求一切人都自觉地在道上是不现实的。

然而,不论人们自觉与否,他们都不离道。

所有努力即是能够使不自觉变成自觉。

就自觉的方面言,只能是近道。

《大学》讲八条目,每条目各自独立为工夫,而彼此之间又是以前者为后者的必要条件的。

格物作为致知的前提,是说不格物1不可能得到知识。

真知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然而,格物本身存在着麻烦。

一个是天下万物何其多,如何格法?二是王阳明十几岁时和钱姓朋友一起去格竹,结果先后都弄病了,乃至后来改变了对朱学的看法。

对于前者,孔子曾说过“举一反三”的话,朱子也说格物并不需要格尽每个事物,而是根据需要触类旁通。

对第二个问题,王阳明则将格字训为“正”。

显然,王氏是将《大学》“扭曲”了。

致知的麻烦在哪里?我们知道,知通智,如何通过格物而获得智慧,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里既有世界宇宙无限性问题,还有西方哲学不断有人置疑的问题: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主观如何能够上升到客观?孔子只有“温故而知新”的话。

朱子的解释是:“致,推极也。

知,犹识也。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 7他在解释物格、知至时又说:“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

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

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

”朱子仅略触及到知的无限性问题,认识知至就是“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却没有涉及吾心怎么可以知物,怎么能容得下物或物之理的问题。

这样知至仍不免是吾2心之知至,最多只能是知识获得的前提条件的认识。

这个问题当然涉3及到科学的本质问题,是认识论问题,朱子是不可能回答的。

王阳明则将致知直接讲成至良知,这虽凸显了儒家伦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却回避了知识的问题。

接下来是诚意。

诚,实也,真也。

诚是真实存在。

诚意之诚是真实的意思,诚意之意是很复杂的,意的问题涉及实践。

“意即意向,寓乎人的每一个活动而为之先导。

”8这样看,诚意即强调作为行为先导的意向之实在、真切。

这么说,承诺有并不真切的意向。

意向,具体地说有意识、意欲、意念、意志等,所谓不真之意,即它作为行为导向可能被证明为虚假。

虚假的行为导向或会使行为达不到预期目标,或会令人后悔,或者是自欺欺人。

这里要说到,历史上儒者对八条目的地位认识不同,宋明儒者重格物致知,近代学者则重视诚意。

伍庸伯说:“其实呢,所谓正也,修也,齐也,治也,平也,初非于诚意之外更各有其功夫,功夫仍旧在诚意。

”9熊十力亦云:“盖正心工夫,只在诚意……。

而诚意之功,还须识得心体,才有把柄在手。

” 10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多说几句。

诚意既然是强调作为行为先导的意向之实在、真切。

那么,并不真切的意向起于何处?我们知道,作为意识,它是对象的主观印象,虽来源于对象,但也受人的主体影响而各有不同;就意欲而论,则是人指向对象的感性欲求,是附着于形下之物的行为动机;而作为意念和意志,则往往是高于意欲的行为的动机、意向等等。

三者彼此影响。

如意识可能影响意欲、意念和意志,同时,意念和意志也作用于意识和意欲。

相对而言,意识是追求正确把握对象的本质;意欲、意念和意志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行为的真正意向,最高级的意念就是信念。

三者的彼此渗透往往使真实的意向即意识、意欲、意念和意志等可能被遮蔽而隐匿。

换言之,人们通常认识和作为动机的可能都是假象。

在认识上人会修正错误、情感上有后悔。

所谓“伪”即自我分裂或“自欺”。

因为,人们既可因肤浅或错误导致意不诚,也可因感性欲求不得理性控制而意不诚,还可能因二者交互影响而致意不诚。

这里是深藏着人类种种黑暗和罪恶的渊薮。

能纠正错误和避免罪恶的就是诚。

诚意不仅是意念的真切笃实,还包括意识的真实可靠。

《大学》中所谓“自欺”一说更是深入到人的下意识层。

由此引出“毋自欺”和“慎独”的工夫。

用孔子的话说,人虽可在某方面“知及之”,但因个人真实意向不明或以假当真,或仁不能守之,或动之不以礼,显现出来的则是虚情假意,也是意不诚。

6.《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3页。

7.《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4页。

8. 《梁漱溟全集》第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第109页。

9. 参见《梁漱溟全集》第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第44页。

10.《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661页。

可见,诚意更多地强调的是意向的真实可靠和实实在在,并不特别突出道德性。

诚意之后是正心,即端正心思。

正才具有道德性。

《说文》:“正,是也。

从止一,以止。

”段氏《注》:“守一以止也。

”《新书·道术篇》:“方直不曲谓之正”。

《易·乾卦》;“刚健中正”《礼记·经解》云:“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

”可见,正涉及是非善恶的标准。

然而,为何历史上的儒者,要么重格物致知,要么重诚意,却少有人重视正心呢?一方面,正,在《尔雅·释言》中均是用来释“尹”、“皇”、“匡”等官名的;二是他们不同程度地夸大了八条目相互渗透的事实突出了个人思想的某些特点。

三是正心本身牵涉谁正此心的问题。

我们知道,八条目每个条目都是一个无止境的修养过程,那么它们必然都分别渗透到其它条目之中,存在着彼此交错的复杂关系。

如知中不能没有所知之“物”,意中不能没有所识“知”,心中不能没有所诚之真实的“意”,身体不能离开其主宰知“心”,如此等等。

这样,修养是一个过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八条目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其实,孔子曾经说:“政者,正也。

”《礼记·缁衣》也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

然而,在道德修养和政治体制上,二者所服从的原则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换言之,将个人放大为外在的客观世界,以身心关系来说明政治体制的关系不能完全有效。

正因为如此,正心不能不遇到更大的麻烦。

但是,如果将前件是后件的必要前提这一原则贯彻到底,我们就明了正心是要以格、致、诚为前提的,而考虑到其彼此的渗透,则它同样会兼顾身、家、国、天下,而后才有所谓“正”。

如果说格、致、诚、正是内圣,那么,修、齐、治平则是外王。

然而,怎样在人际之间化解矛盾和分歧,达到所谓的齐、治、平呢?这就是在个人修养基础上的“絜矩之道”。

《大学》云:“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絜矩之道。

”人的各种具体处境,被归纳为上下、前后、左右等。

在《大学》看来,人的这些具体处境,是能且需要相互在情感上相互转换的。

“絜矩之道”似成为转换认识和情感之弊的具体方法。

在现实中,又往往存在着偶然性,这样一来,历史就是在个人努力和许多偶然性共同构成的活动过程。

历史虽然是或然的,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超越于道之外,不在天之外。

由此我们知道,天道是许多的可能,但对于自觉的人而言,就是实现人自己最好的可能。

(传的部分略)二、《中庸》及其历史影响《中庸》乃传统儒家“四书”之一。

原和《大学》一样属于《礼记》中的一篇文章。

《礼记》是西汉时戴圣编成的儒家著作,其中许多文章应出于先秦时代。

《中庸》一般认为出自孔子孙子思(伋)之手。

但,《中庸》很可能不是子思独自完成的。

其中有“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的话,显然很可疑,既不像孔子之言,也不符合事实,像是为政治活动制造舆论的。

其中还有“今天下车同轨、行同伦”的话,也被清学者认为不太可能是秦统一之前的人的说法。

此外,后半部分是专门论“诚”这个范畴的一篇论文。

《中庸》混入后人的言论是很可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