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大学语文—自考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自考04729大学语文 精讲课件复习资料

自考04729大学语文 精讲课件复习资料

散文诗歌小说重点重点难点一、文学常识121)2)3)4)5)二、课文分析123三、本文的论述线索四、本文中心论点↓五、主题思想六、本文的说理方法(艺术/写作特色)。

()七、论证方法: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八、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1.(1(2八、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2.(1(2。

八、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3.九、词语解释1.2.3.4.5.6.7.8.9.九、词语解释10.。

11.。

九、词语解释12.13.。

谢谢一、文学常识123337 外15 杂11二、课文分析三、中心论点及其意义四、论证方法:例证法;类比法;对比法五、艺术特色: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1.2.五、艺术特色: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3.五、艺术特色: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4.六、词语解释1.2.。

3.。

六、词语解释4.。

5.。

六、词语解释6.。

7.8.。

9.谢谢一、文学常识1-前208 2一、文学常识3·二、课文分析(1(2(3(4二、课文分析(5,三、结构和艺术特色1.2.(1三、结构和艺术特色2.(2(3三、结构和艺术特色3.4.5.四、词语解释(1(2殷盛:(3(4四、词语解释(5(6(7)(8谢谢一、文学常识1前168)人·艺577一、文学常识2二、课文分析二、课文分析三、结构和艺术特色1.《2.3.四、词语解释1.四、词语解释1.四、词语解释1.///(四、词语解释1.固:/。

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

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

1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第一课:《寡人之于国也》1.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孟子的文章向来十分长于说理。

这篇文章就充分体现了其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首先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以批评的态度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马上又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先使梁惠王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又给予其希望,让梁惠王明白他的错误其实是可以改正的,只要改正了就可以解决“民不加多”的困惑。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让梁惠王认识到,只要实行王道,那么就有称王天下的可能性。

2.比喻的使用。

这篇文章中孟子用了两个比喻来增加自己的观点的说服力。

(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2)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

孟子通过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的佐证自己的论点,使单纯的说理变得妙趣横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3.许多排比句的运用,也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大量的运用排比句式,或递进、或类比,使文章气势雄浑,使自己的论述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大学语文自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自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自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选项是《诗经》中的篇章?A.《将进酒》B.《关雎》C.《滕王阁序》D.《岳阳楼记》答案:B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哪首诗?A.《静夜思》B.《水调歌头》C.《念奴娇·赤壁怀古》D.《春望》答案:B3. 下列哪位诗人被誉为“诗圣”?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李清照答案:B4.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唐代哪位诗人的名句?A. 王之涣B. 孟浩然C. 王昌龄D. 李商隐答案:B5.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A. 罗贯中B. 施耐庵C. 吴承恩D. 曹雪芹答案:D6.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杜甫C. 王勃D. 苏轼答案:C7.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自哪位诗人的《静夜思》?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李清照答案:A8.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鲁迅的?A.《呐喊》B.《彷徨》C.《朝花夕拾》D.《子夜》答案:D9.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哪位诗人的《游山西村》?A. 李白B. 杜甫C. 陆游D. 王之涣答案:C10. 下列哪位作家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A. 茅盾B. 巴金C. 老舍D. 鲁迅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论语》是记录________言行的著作。

答案:孔子2.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首领是________。

答案:宋江3.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师傅是________。

答案:唐僧4. 《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分别建立了________、蜀汉、东吴。

答案:魏国5.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唐代诗人________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答案:王勃6.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这八个字的意思是________。

答案:永不丢失,永远记得7.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________的短篇小说集。

2023年自考大学语文重点归纳

2023年自考大学语文重点归纳

自考-大学语文-《自考通》归总《寡人之于国也》1.简述孟子这个人以及《孟子》旳作者?答: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倡导民贵君轻旳民本思想。

2.本人旳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文章体现了孟子旳王道思想,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旳不平等。

3.加点字解释——①领国之民不加少加:愈加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跑③直步百步耳直:只④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动词,王天下,以仁政统治天下⑥王无罪岁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岁:一年旳收成斯:这样⑦谨庠序之教认真办好学校旳教育⑧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约束、制止发:发放4.本文所体现旳孟子王道政治旳重要内容是什么?答:⑴反对霸政,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⑵使人民养生丧死无憾,再施以礼仪道德教育5.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旳?答:以“民不加多”、“民怎样加多”为线索。

6.简述本文旳内容构造?答:⑴提出“民不加多”旳疑问。

⑵分析“民不加多”旳原因——梁惠王旳治国措施跟邻国没有本质区别⑶论述使“民加多”旳初步措施、主线措施和应持旳对旳态度7.简述孟子实行王道旳措施有哪些?答:⑴初步措施——“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⑵主线措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申之以孝悌之义”8.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旳比方来阐明什么问题?答:阐明梁惠王旳治国措施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9.文章中所用旳比方“涂有饿莩”和用刀杀人却说“不是我杀,是刀杀”都阐明了什么?答:阐明了不顾百姓旳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旳谬论。

10.本文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材木不可胜用也”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可以无饥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排比。

11.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旳说理措施表目前什么地方?答:先是用“五十步笑百步”旳例子,批评梁惠王治理国家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这是“抑”;然后又提出实行王道旳详细措施,这是“扬”;先批评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旳做法,又指出只要不怪罪年成,就可以称王天下。

自考04729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自考04729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分享]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资料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言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应充分体现语言文学基础课的性质,注意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语言、写作等课程的区别,注意与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应用性文体写作课程相区别。

在整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性文化基础教育职能。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中语文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学应考者的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为学好各类高等教育专业和实施通才教育打下良好文化基础。

(一)学习、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现代人文精神。

(二)阅读、分析精选的古今中外作品名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

(三)借助精选名篇的潜移默化和示范效应,提高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写作能力。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如下: 一、语言文学知识部分来源: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需要出发,只对本教材中所出现的字词、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不作语法方面的分析。

(文言文) 1.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

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词组或短语。

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3.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二)文学知识 《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

作家作品基础知识考核,以每篇作品前的作者或专书简介为依据;文体基础知识考核,以教材中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为依据。

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资料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资料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自考的学生来说,语文的复习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希望对广大自考学生有所帮助。

一、教材复习自考大学语文的教材是自考学生复习的重点。

根据自考大纲,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主要包括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文学常识、阅读与写作能力等。

因此,学生应该重点关注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在复习教材时,可以采取分块复习的方式,将教材分为几个部分,每天复习一部分,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提高复习效率。

同时,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历年真题历年真题是自考复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通过做历年真题,可以了解考试的题型、题量和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考试要点,提高解题能力。

在做历年真题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先从最近的一年开始做起,逐渐向前推进。

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析每道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总结出解题技巧和规律,为后续的复习提供参考。

三、辅导书籍辅导书籍是自考大学语文复习的重要辅助资料。

选择合适的辅导书籍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复习语文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在选择辅导书籍时,可以参考一些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和辅导书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

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复习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辅导书籍。

四、网络资源网络资源是自考大学语文复习的重要补充资料。

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找到大量的语文学习资料和习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复习。

在利用网络资源时,要注意选择正规和可靠的网站,避免误入一些不良信息。

同时,可以参加一些语文学习的在线课程或者加入一些语文学习的社群,与其他学生交流学习经验,互相帮助。

五、刷题软件刷题软件是自考大学语文复习的便捷工具。

通过刷题软件,可以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在选择刷题软件时,可以选择一些知名的教育类软件,如题库宝典、知米背单词等。

大学语文试题自考及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自考及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自考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选项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的作者?A. 李白B. 曹雪芹C. 杜甫D. 罗贯中答案:B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以下哪部作品?A. 《诗经》B. 《楚辞》C. 《论语》D. 《道德经》答案:B3. 下列哪位诗人被誉为“诗仙”?A. 王维B. 杜甫C. 李白D. 白居易答案:C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哪位古代文学家的文学主张?A. 韩愈B. 柳宗元C. 苏轼D. 欧阳修答案:A5.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哪位诗人的诗句?A. 王之涣B. 孟浩然C. 王安石D. 李商隐答案:B6.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鲁迅的创作?A. 《阿Q正传》B. 《狂人日记》C. 《边城》D. 《呐喊》答案:C7.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出自《孟子》中的哪一篇?A. 《梁惠王下》B. 《公孙丑上》C. 《离娄下》D. 《滕文公下》答案:C8.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的哪首词中的名句?A. 《水调歌头》B. 《念奴娇·赤壁怀古》C.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D. 《蝶恋花·春景》答案:A9. 下列哪位作家不是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A. 老舍B. 巴金C. 沈从文D. 施耐庵答案:D10. “天净沙·秋思”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马致远B. 辛弃疾C. 李清照D. 王昌龄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分为“风”、“雅”、“____”三个部分。

答案:颂12.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____。

”出自王维的《杂诗三首》。

答案:寒梅著花未13.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史学家______,该书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的历史。

答案:司马迁14.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是宋代诗人______的《山园小梅》中的名句。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一、古代文学部分1、先秦文学《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其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孟子》: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和政治活动。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2、秦汉文学贾谊的《过秦论》:通过对秦亡教训的总结,以史为鉴,为汉文帝提供治国方略。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例。

3、魏晋南北朝文学曹操的诗歌:其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壮,如《观沧海》《龟虽寿》等。

陶渊明的田园诗:他的作品风格自然质朴,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倦,如《归园田居》《饮酒》等。

4、唐宋文学唐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如《将进酒》《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如“三吏”“三别”;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如《山居秋暝》等。

宋词:柳永的婉约词,如《雨霖铃》;苏轼的豪放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5、元明清文学元杂剧:关汉卿的《窦娥冤》,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明清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分别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二、现代文学部分1、现代诗歌郭沫若的《女神》: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对自我和个性解放的追求。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抒发了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2、现代散文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现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鲁迅的杂文:如《热风》《华盖集》等,以犀利的笔触批判社会现实。

3、现代小说茅盾的《子夜》:反映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工业的困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版大学语文—自考复习资料一.《寡人之于国也》第一部分,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行仁政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散文善于“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

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孟子》共七篇。

第二项,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是一篇论辩性议论文。

第三项,主旨。

本文中心论点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全文表现了孟子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批评统治者在灾荒年景归罪于年成不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战国时期社会不平,阶级对立的实质。

第四项,层次、段落。

全文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为第一自然段。

梁惠王提出在灾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为二、三、四段。

孟子以战为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办法,依然与邻国无本质区别,从而指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为第五、第六自然段。

孟子具体而详细地阐明了王道仁政的主张,指出要使民加多,就要有新举措,要不违农时,发展生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要使民老少的衣、食、住均能受益,同时在德教方面也受教育,这样则不王者,未之有也。

民便可以加多了。

第四部为第七自然段。

先揭示灾荒之年,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现状。

然后以杀人为喻,指出只要梁惠王不把过失归罪于年成,那么“斯天下之民至埃”的良好愿望就会实现。

全文到此归结到总的论点。

全文的结构特色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了论述。

第五项,学习要点。

第一点、本文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就是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富民,就要反对战争,使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正如课文中的第五段提出的要不违农史,要数罟不入夸池,要斧斤以时入山林,以达到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样的鱼粮丰收,万木繁茂的景象,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爱民,体现在第六段,就是要使民确实受益。

孟子具体提出,要给民以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要使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黎民不饥不寒,使民确实丰衣足食。

富民、爱民,以民为本,这样作为一国之王,才能受到万民的拥戴,才能做到国富民强,这是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第六项,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有三点:第一点、说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

文章开头写梁惠王自以为治国比邻国君主尽心,孟子利用梁惠王好战的心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梁惠王的小恩小惠,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逼使自矜其功的梁惠王意识到自己和邻国国君并无本质的不同。

至此,孟子已掌握了论辩的主动权,梁惠王的自满情绪基本已被扫除。

在论辩中已处于劣势,孟子趁胜追击,因势利导、循循善秀,提出了施行人道的具体措施。

勉励他施行仁政。

并为梁惠王描绘出一幅行王道的美好图景,这是应用扬的说理方法。

然后以杀人怪兵器为喻,批评梁惠王没有对人民施行仁政,这是运用抑的方法,最后梁惠王只要不把责任归罪于荒年,则天下之民至焉的愿望定能实现,这又是扬。

这是说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点。

第二个特点善用比喻生动形象,文中以战为喻的描写有声有色,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指出梁惠王的作法与邻国没什么区别,也抨击了他自诩有功的矜态,又用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的比喻,揭穿统治者惯于推卸责任的手法,议论尖刻、有力。

第三个特点,文中的排比句:排比句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和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和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是三个排句。

下面还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和第二个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和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个句子也是排比句。

第七项,疑难词句。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就是凶年,灾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是增加,更加的意思。

(3)弃甲曳兵而走。

兵,兵器。

走,跑,这里指逃跑。

(4)直不百步耳。

直,仅,只。

(5)数罟不入夸池。

数,细密的意思。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就是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者办丧死。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白,指须发花白。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读望,用作动词,即王天下,以仁政统治天下的意思。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怪罪。

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

斯,是这样。

焉,代词,指梁惠王。

第八项,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翻译:丢弃了盔甲,托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有的逃了五十步停下,那些跑了五十步的战士耻笑跑了一百步的战士行不行。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绵衣穿,有肉吃,老百姓不饥饿,不受冻,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翻译: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加以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曾想到打开仓廪加以拯救。

※※※※※※※※※※※※※※※※※※※※※※※※※※※※※※※※※※※※※※※※※※《秋水》第一项,作家作品。

本文节选自《庄子。

秋水》,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他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和“杂篇”是他的门人和后学者所作。

第二项,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

第三项,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有意的启示,这就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中心论点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自多。

第四项,层次和段落。

本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

即河伯所想所说。

先写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到海边看到海以后,认识到最为天下之美近在已是错误的。

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第二部分是第二个自然段。

即写‘海神’北海若的谈话。

阐述天下万物是无限的,而人的认识和作用是有限的,人不可自多,不可自满。

以上两大段还可以各分几个层次。

第一段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写何伯的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到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到海边后才认识到自己那种自多的观点是危险的。

第二段分为四层。

第一层从“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到“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阐述人们的见识受到各种限制,只有对超越自己见识限制的人,才可以与他谈论大道理。

第二段第二层从“天下之水”到“又奚以自多”,海若阐述海是比河大,但又比天地小,所以不能自多。

第二段第三层从“计四海在天地之间也”到“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通过一系列的类力,阐述世界万物和人类都有大小、多少之比,人是很渺小的。

第二段第四层从“五帝之所连”到最后,阐述人类社会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们所认识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为名,以此为博都是自多。

而这些也像河伯开始时一样,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现。

本文的结构特色:本文的结构特色是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法颇具特色。

先由河与海比,从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为量数。

这是由小到大,说明事物的相对性,河伯认识的局限性。

那么海就是最大的吗?接下来就论述,尽管海水无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绝对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间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间。

接下来从反面论述,由大到小,四海之于天地,中国之于海内,人之与万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对的,那社会呢?人类社会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对的。

这样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论证透彻,充分地表达地文章的主旨。

第五项,本文的写作特点。

一、寓论述于寓言之中。

本篇是议论文,但我们未见有抽象的说教,而是虚构了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海若象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则代表了庄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观点。

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说理,阐明观点。

二、景物描写的衬托作用。

本文开头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

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两岸不辩牛马,后写北海浩瀚,不见水端,文章以河水与海水景象的大小对比,来衬托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三、援譬设喻使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本文同样如此,比喻句有: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

因此盲木地自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四、运用排比句和反诘句,使气势磅薄,说理有力。

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和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和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还有,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还有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而大仓乎?还有一个句子,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仕士之所劳,尽此矣。

第二段第四层从“五帝之所连”到最后,阐述人类社会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们所认识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为名,以此为博都是自多。

而这些也像河伯开始时一样,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现。

本文的结构特色:本文的结构特色是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法颇具特色。

先由河与海比,从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为量数。

这是由小到大,说明事物的相对性,河伯认识的局限性。

那么海就是最大的吗?接下来就论述,尽管海水无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绝对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间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间。

接下来从反面论述,由大到小,四海之于天地,中国之于海内,人之与万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对的,那社会呢?人类社会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对的。

这样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论证透彻,充分地表达地文章的主旨。

第六项,本文的写作特点。

一、寓论述于寓言之中。

本篇是议论文,但我们未见有抽象的说教,而是虚构了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海若象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则代表了庄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观点。

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说理,阐明观点。

二、景物描写的衬托作用。

本文开头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