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学语文重点归纳

合集下载

自考04729《大学语文》重点笔记

自考04729《大学语文》重点笔记

自考《大学语文》课程重点笔记第一课:《寡人之于国也》1、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孟子的文章向来十分长于说理。

这篇文章就充分体现了其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首先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以批评的态度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马上又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先使梁惠王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又给予其希望,让梁惠王明白他的错误其实是可以改正的,只要改正了就可以解决“民不加多”的困惑。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让梁惠王认识到,只要实行王道,那么就有称王天下的可能性。

2、比喻的使用。

这篇文章中孟子用了两个比喻来增加自己的观点的说服力。

(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2)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

孟子通过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的佐证自己的论点,使单纯的说理变得妙趣横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3、许多排比句的运用,也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大量的运用排比句式,或递进、或类比,使文章气势雄浑,使自己的论述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一、课程概述《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加深对文化和思想的理解。

本讲义旨在为自学考试的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内容,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基本语言表达技巧:包括写作、阅读、听说等能力的提升;2. 理解与分析文本:通过阅读与分析文本,提高对语言细节、文化内涵的把握能力;3. 加深对文化与思想的理解:通过阅读名著、文学作品等,增进对文化和思想的认识。

三、重点知识点讲解1. 文字阅读与理解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讲解如何进行文字阅读与理解。

包括字词理解、句子理解、段落理解、篇章理解等。

这些能力的提升对于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至关重要。

2. 修辞与写作技巧修辞与写作技巧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

通过学习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可以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艺术性。

在此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常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并提供相应的例句和练习。

3. 名著阅读与文化修养《大学语文》课程还包括对名著的阅读与理解。

通过读名著,可以加深对文化和思想的理解,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度阅读的能力。

我们将重点介绍几部经典名著,包括《红楼梦》、《西游记》等,并提供相应的阅读指导和思考题。

四、学习方法与策略在自学考试过程中,学习方法与策略至关重要。

本部分将介绍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高效地掌握《大学语文》课程。

例如,如何利用时间,如何进行重点内容的归纳总结,如何做好复习备考等。

五、总结与展望在本讲义的最后,我们将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展望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方向。

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自学考试,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六、结束语本讲义旨在帮助学生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课程,通过提供全面、系统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自考《大学语文》重点难点100点

自考《大学语文》重点难点100点

《大学语文》一、《寡人之于国也》★★★1.孟轲,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人。

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2.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其散文善用“欲擒故纵”的论辩方法,以比喻说理,运用排偶句。

4.《孟子》共7篇,认为是孟子与学生共同编著【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注释】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凶:发生灾难。

加:更。

曳:拖着。

兵:兵器。

走:跑,这里指逃跑。

直:仅,只。

是:此,这。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数(cù):细密。

罟(gǔ):网。

胜: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衣:yì穿彘(zhì):猪谨:谨慎从事庠(xíang)序:乡学名称申:重复悌:友爱兄弟颁:通“斑”然:这样不王者:不以仁政统治天下检:约束涂:通“途”莩(pǐao):饿死的人罪:归罪于岁:一年的农事收成斯:这样中心论点:“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思想主题:本文具体阐述了孟子的王道理想和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体现出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自考大专语文知识点总结(一)

自考大专语文知识点总结(一)

自考大专语文知识点总结(一)自考大专语文知识点总结前言自考大专语文考试是考生获得大专学历的重要考试之一,掌握语文知识点对于顺利通过考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自考大专语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正文1.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基本功:字词、句读、文本的理解与解译等。

•文言文常见句式:比喻、疑问、反问、排比、对偶、夸张等。

•文言文修辞手法:夸张、对偶、比喻、排比等。

•文言文中的虚词:的、地、得、之等。

•文言文阅读技巧:理解、解译文言文的关键信息。

2. 现代文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技巧:理解、解译现代文的关键信息。

•现代文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现代文的文体特点:描述性、叙事性、议论性等。

•现代文写作技巧: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语言简练等。

3. 修辞手法•比喻:通过比较揭示事物特点。

•拟人:赋予非人事物以人性化的特点。

•对偶:通过对比呈现事物特点。

•夸张:夸大事物的程度或特点。

•排比:用同样结构的短语或句子并列起来。

•问答法:通过问答的方式陈述观点或思路。

4. 作文写作技巧•议论文写作:明确立意、论点明确、论证充分。

•描写性作文:注意细节描写、感官描述、氛围烘托。

•叙事性作文:时间顺序、事件连贯、人物形象。

•应用文写作:格式规范、内容全面、语言简明。

结尾以上是针对自考大专语文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务必多加练习,掌握好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于实际考试中。

祝愿大家顺利通过自考大专语文考试,实现自己的学历目标!。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知识点总结汇总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知识点总结汇总

自考《大学语文》考前知识点总结汇总学习语文,是一个阅读、思考、写作相结合的过程,读读、思思、写写多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自考《大学语文》考前知识点汇总,希望对你们有帮助!自考《大学语文》考前知识点汇总1《秋夜》本课主要考核点:作者胡适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议论中抒情的特点;文章通过引用典型材料来说理抒情的方法,文中所引用的三封信的作用;文章大量引用徐志摩的诗句来抒情的特点,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这些诗句的寓意,指出其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这是一篇追悼性写人散文。

文章抒写了作者对徐志摩因失事而遇难的无限悲痛之情,主要称赞了徐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及其为这一理想而挣扎、奋斗的精神。

在学习时,应注意掌握好本文的以下重点内容,达到综合应用的能力。

1、段落层次划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至5自然段,抒写志摩不幸遇难给人们带来的悲痛和人们对他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包括第6至14自然段,称赞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观,并为他所遭受的不公正的责难进行辩解。

第三部分,包括第15至19自然段,赞扬志摩在逆境中坚持崇高理想,继续热情歌唱的顽强精神。

第四部分,包括第20至23自然段,呼应文章开篇抒发的悲悼、敬爱之情,以志摩精神永存收束全文——“他投的影子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他放的光亮也会永远存在。

2、写作特色(1)在议论中抒情写人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文章除了第一、四两个部分的追悼性文字是直接抒情以外,全文的主体部分都是通过议论来抒情、写人。

一方面,在立论中抒发对志摩的敬佩之情;另一方面,又在驳论中抒发对志摩不幸遭际的理解之情。

文章在议论中抒情,寓情于理,情理交融,达到了理真且情浓的艺术境界。

(2)运用典型材料来说理抒情。

本文的典型论据,主要就是三封信。

一封是志摩写给妻子的信,直接证明了他离婚和再婚正是为了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

第二封信是梁启超写给志摩的信,通过梁表现出来的随俗沉浮的人生态度,从反面证明志摩为“美与爱与自由”苦苦奋斗的人生观。

自考04729大学语文 章节考点汇总

自考04729大学语文 章节考点汇总

本章考点归纳:古文5篇￿￿现代文4篇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
考点4、词语解释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804,26￿)
凶:
【正确答案:灾凶,此指饥荒】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1.
2.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1.
2.
考点4、词语解释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710,26￿)
【正确答案:满】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
1.
2.
考点4、词语解释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
内:
【正确答案:通“纳”,接纳】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1.
2.
考点4、词语解释(重点,参考精讲课件)如:
例题
【正确答案:C】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710.01)【正确答案:D】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及修辞手法1.
2.
3.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710.02)【正确答案:A】
本篇考点归纳
考点1、文学常识
考点2、主旨思想
考点3、论证方法:例证法
考点4、词语解释
例题(1804,36)
例题(1804,36)【正确答案:】。

2023年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要点

2023年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要点

一、单元内容概要本单元规定考生背诵20首诗词,并掌握基本抒情措施(写景抒情、叙事抒情、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和体现手法(比方、象征、夸张、用典)。

学习诗词单元,应当认知如下几种基本抒情措施:1、直接抒情,即不假外物、不加掩饰、直陈自己旳喜怒哀乐。

经典旳例子如《诗经》中旳“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和《琴歌》中旳“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等等。

教材中旳经典如: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和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前者以自己不请世事艰难抒发报国无门旳悲愤,后者以往事不堪回首坦陈亡国旳痛楚。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或描绘人物举动来体现情感,披露心迹,它分如下几类:(1)写景抒情,最为常见,往往要用如下几种方式:一是融情于景。

如柳永《望海潮》着力铺写景物,“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却分明流动着作者旳惊喜。

陶渊明《归国田居》中“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几句,不仅是对质朴宁静田园风光旳写照,也包盛了诗人脱离官场污浊、重归自然生活旳悠然自得之情。

二是借景寄托。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抓住秋雨特性以借景抒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客合青青柳色新”既是实景实绘,又因折柳送别旳老式风习象征着一次新旳离别在即,满含依依不舍之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篇以春草关合人情,借凄凄春草抒凄凄别值。

三是缘情写景。

如辛弃疾《水龙吟》写山“献愁供恨”,显然是作者将自己深沉旳家国之思和复国无望之情移入了客观事物;刘禹锡《乌衣巷》写曾是热闹繁华如今却荒芜冷落旳乌衣巷,就凝注着诗人沧海桑田旳感慨。

四是因情造景。

如杜牧《江南春》即将风和日丽之景、烟雨迷蒙之景、江南大地千里范围之景统摄到一幅画面之中进行高度艺术概括,暗示人们:信佛无益于治国安民。

(2)叙事抒情。

如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杨抬诸葛亮毕生旳丰功伟绩,体现作者旳崇拜心倩。

(3)描绘人物举动抒情。

2023年自考大学语文重点归纳

2023年自考大学语文重点归纳

自考-大学语文-《自考通》归总《寡人之于国也》1.简述孟子这个人以及《孟子》旳作者?答: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倡导民贵君轻旳民本思想。

2.本人旳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文章体现了孟子旳王道思想,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旳不平等。

3.加点字解释——①领国之民不加少加:愈加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跑③直步百步耳直:只④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动词,王天下,以仁政统治天下⑥王无罪岁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岁:一年旳收成斯:这样⑦谨庠序之教认真办好学校旳教育⑧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约束、制止发:发放4.本文所体现旳孟子王道政治旳重要内容是什么?答:⑴反对霸政,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⑵使人民养生丧死无憾,再施以礼仪道德教育5.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旳?答:以“民不加多”、“民怎样加多”为线索。

6.简述本文旳内容构造?答:⑴提出“民不加多”旳疑问。

⑵分析“民不加多”旳原因——梁惠王旳治国措施跟邻国没有本质区别⑶论述使“民加多”旳初步措施、主线措施和应持旳对旳态度7.简述孟子实行王道旳措施有哪些?答:⑴初步措施——“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⑵主线措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申之以孝悌之义”8.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旳比方来阐明什么问题?答:阐明梁惠王旳治国措施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9.文章中所用旳比方“涂有饿莩”和用刀杀人却说“不是我杀,是刀杀”都阐明了什么?答:阐明了不顾百姓旳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旳谬论。

10.本文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材木不可胜用也”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可以无饥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排比。

11.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旳说理措施表目前什么地方?答:先是用“五十步笑百步”旳例子,批评梁惠王治理国家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这是“抑”;然后又提出实行王道旳详细措施,这是“扬”;先批评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旳做法,又指出只要不怪罪年成,就可以称王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大学语文-《自考通》归总《寡人之于国也》1.简述孟子这个人以及《孟子》的作者?答: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本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文章体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的不平等。

3.加点字解释——①领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加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跑③直步百步耳直:只④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动词,王天下,以仁政统治天下⑥王无罪岁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岁:一年的收成斯:这样⑦谨庠序之教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⑧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约束、制止发:发放4.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⑴反对霸政,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⑵使人民养生丧死无憾,再施以礼仪道德教育5.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答:以“民不加多”、“民如何加多”为线索。

6.简述本文的内容结构?答:⑴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的治国方法跟邻国没有本质区别⑶阐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应持的正确态度7.简述孟子实行王道的措施有哪些?答:⑴初步措施——“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⑵根本措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申之以孝悌之义”8.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答: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9.文章中所用的比喻“涂有饿莩”和用刀杀人却说“不是我杀,是刀杀”都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不顾百姓的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

10.本文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材木不可胜用也”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可以无饥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排比。

11.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答:先是用“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批评梁惠王治理国家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这是“抑”;然后又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这是“扬”;先批评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又指出只要不怪罪年成,就可以称王天下。

在说理上,先易后难,步步推进。

12.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答:演绎法——“养生丧死无憾(大前提)”,“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没有实行王道。

《秋水》1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答: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14.加点字解释以及句子翻译——①秋水时至时:按季节②东面而望东:动词,向东;东面:面朝东③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小看,以••为少,动词;轻:轻视,以••为轻,动词④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已:停止;虚:虚空⑤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以:因为;多:自负;自多:自夸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听到各种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时说的我呀。

⑦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难以穷尽的气势,我如果不是亲自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笑。

⑧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不是像你刚才那样自夸水势的浩大吗?⑨拘于虚也虚:居住的地方⑩望洋向若而叹望洋:仰视的样子15.本文的寓言特色时什么?答:本文虚构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

海若是庄子思想观念的化身,河伯是庄子要批评的思想观点。

16.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答:开头的景物描写,以河水与海水大小的对比,陪衬河伯与海若的不同思想境界,形象的突出了主题,为后文的发展作了铺垫。

17.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红色字体看熟)答:⑴主要是类比——“礨空之在大海”、“稊米之在大仓”⑵归纳法——“四海之在天地”、“中国之在海内”、“人卒九州”⑶演绎法——大前提是无限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小前提是孔孟是人;所以说孔孟之道既少又轻18.下列句子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①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比喻、排比②吾在天地之间,尤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反诘、比喻③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比喻、反诘④计中国之在海内,不死稊米之在大仓乎?比喻、反诘⑤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比喻、反诘⑥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排比⑦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反诘《五代史伶官传序》19.本文文体是什么?答:是一篇史论。

20.谈谈本文的中心论点?答: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阐述了国家的盛衰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

21.加点字解释以及句子翻译?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给其:语气副词,表命令②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全部、所有的③智勇多困于所溺溺:沉溺的人或事情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当他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匣子放入梁朝君臣的首级,送进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喜讯向他报告时,他的气概盛大,可说是够豪壮的。

⑤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四处响应,庄宗仓皇从东门逃出,没等见到叛贼,士卒就逃散,君臣面面相视,不知逃到哪里,以致于剪断头发,对天盟誓,泪流满面,沾湿衣襟,是何等衰败的景象。

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旺,安逸享乐可以把自身毁掉。

⑦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患常是由细小的事情逐渐积累起来的,而充满智慧和勇敢的人大多被所沉迷的事物陷于困境。

⑧满招损,谦得益自满就要招致损害,谦虚就会有所补益2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答:主要是对比论证。

庄宗消灭仇敌时,意气风发,极写其强盛;在大功告成,天下平定后,又极写其衰败,在盛衰、成败、兴亡的对比中,阐述了本文的主旨。

2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答:⑴事实论据——庄宗兴国及败亡的历史事实。

⑵理论论据——《尚书》的话,以及警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4.分析本文第三段(《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岂独伶人也哉)这段话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答:演绎法,用名人名言论据,用来证明庄宗亡国的教训以及事实论据。

25.本文的写作风格是什么?答:欲抑先扬。

《论毅力》26.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答:“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即只有具备坚韧毅力去战胜逆境,才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27.加点字解释以及句子翻译?①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迭乘:交替呈现②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猝:突然③又以为我蹇于遭逢蹇:引申为艰难④常相参伍参伍:交相错杂⑤成败之数数:规律28.简述本文写作目的是什么?答:本文写作于“百日维新”失败之后,作者勉励处于逆境之中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逆境,克服困难,继续从事改良运动。

29.本文是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请作具体分析?答:⑴第一段—“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⑵第二段—顺境与逆境相对比⑶第三段—遇挫折不退却,与旁观者对比⑷第四段—堆山者(功亏一篑)与填土者(持之以恒)对比⑸全文围绕成与败、顺与逆、强与弱、彼与我——进行正反对比30.“更譬诸操舟••故彼岸不可达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以及说明了什么?答:⑴比喻⑵说明了有毅力可把逆境变顺境31.孔子的“堆山”与“填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以及说明了什么?答:比喻。

比喻有无毅力的两种结果。

32.孟子的“掘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以及说明了什么?答:比喻。

比喻没有毅力,半途而废,什么事情都不会成功。

33.指出文中运用层递手法的地方?答:⑴第二段—“志力薄弱之士”、“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

四次递进。

⑵第三段—操舟作比喻。

“一日而返”、“二三日而返”、“五六日而返”、三次递进。

34.文章的论述主要围绕什么?答:人生处于顺逆两境,顺逆两境可以相互转化,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三方面展开论述。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35.本文所阐述的办北京大学的理念是什么?答: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36.如何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答:强调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非为做官致富。

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

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误己误国。

37.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答: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在正面阐述了办学的“三事”,又从“三事”的反面“来大学是为了升官发财,同乎流俗”等方面一一加以对比,有破有立,立中带破,使正面的论点更加突出,针对性更强。

38.本文说理有何特点?答:⑴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⑵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

⑶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

39.文章第二段(一旦抱定宗旨••)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对比论证,批驳了读大学要做官发财的思想,阐述了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观点。

《容忍与自由》40.如何掌握“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答:首先这是一个不正确的态度,使人丧失了容忍的雅量。

而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克服的途径是建立在“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理性观念之上。

41.不能“容忍”的心里根源是什么?答:是“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

“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和行为”。

4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归纳法中的例证法。

43.如何理解“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答:从自身经验谈起,坦诚进行反思和批判,不着重从理论的层面进行剖析,而是从具体实例出发,将理论的阐述融汇于平易的白话之中,易于为读者接受。

它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的境界。

44.本文的中心思想以及现实意义是什么?答:⑴容忍为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⑵提出容忍的理念、态度、度量,有一个核心就是—和而不同。

当今社会趋向于多极并存,多元化文化共存的局面。

更需要我们具备“容忍”和“和而不同”的雅量和气度。

45.历史上不容异己的例子有哪些?答:⑴思想自由⑵宗教自由⑶政治自由46.王制的四诛是哪四诛及其实质是什么?答:⑴摧残宗教信仰的自由⑵阻碍了科学进步⑶言论的自由⑷假借鬼神的名义,经常用蓍草占卜的迷信举动来蛊惑民众⑸中国专制体制下禁止新思想、新学术、新信仰、新艺术的经典的根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