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阐述《论语》中“仁”的思想

合集下载

如何理解论语中仁的核心思想

如何理解论语中仁的核心思想

如何理解论语中仁的核心思想“仁”是《论语》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

要理解“仁”,并非易事,它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

“仁”首先体现在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上。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

意思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种换位思考的理念,是“仁”的基础表现。

当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时,我们就在践行“仁”。

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不喜欢被别人欺骗,那么我们自己就不应去欺骗别人;我们不希望被别人嘲笑,也就不该去嘲笑他人。

这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石。

“仁”还体现在“爱人”。

孔子说:“仁者爱人。

”这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爱,而是具体落实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对父母的孝顺是“仁”,对兄弟姐妹的友爱是“仁”,对朋友的诚信也是“仁”。

这种爱,是真心实意地为他人着想,希望他人过得好。

比如,看到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我们不是冷漠地旁观,而是主动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和支持。

这种发自内心的关爱,能够温暖他人,也能够让我们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

“仁”也意味着要有宽容和包容的胸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当他人犯错时,我们不应一味地指责和惩罚,而应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里的“恕”,就是宽容和谅解。

宽容他人的过错,不仅能够化解矛盾,还能够展现出我们自身的修养和品德。

在个人修养方面,“仁”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自律。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这意味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

比如,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我们要坚守道德底线,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在公共场合,要遵守秩序,尊重他人的权利。

通过不断地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我们能够逐渐达到“仁”的境界。

“仁”还体现在对社会的责任感上。

孔子认为,一个有“仁”的人,应该关心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摘要】孔子思想的宗旨和核心是“仁”。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论语》较为系统地讲述了“仁”的内涵,使“仁”成为了一个具体的体系,为儒家道德伦理指明了基本路向。

【关键词】《论语》,仁《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该书是由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整理记录编纂而成,因此该书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学说。

在《论语》中,“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贯穿于整本书。

在整本书中,“仁”字共出现了一百多次,但孔子每次在谈到“仁”的时候也因人而异、因场合而异,也正是对这些不同场合和不同人关于“仁”的论述,使得“仁”的思想包含了众多方面,从而能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一)《论语·学而》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大致如下: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这里讲到的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情感基础。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也是人道的崇高理想,孔子认为这种本质和崇高理想源于人生而具有的最恒久朴素的感情——血缘亲情。

孔子认为实现人道之仁的心理情感基础是孝悌,孝顺爹娘,敬爱兄长。

从上述有子所讲述的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是很少犯乱的,而相反,假如一个人连自己的生身父母和同胞兄弟都不知道敬爱,怎么可能对其他人和社会有仁爱之心呢?这句话虽然出自有子之口,但却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也反映了孔子对“孝”、“弟”等伦理情谊的重视,如孔子要求其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伦语·学而》),另外孔子还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论语·泰伯》)同时,孔子在谈及孝的时候,说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论语中关于仁的理解

论语中关于仁的理解

论语中关于仁的理解
《论语》著名地论述了“仁”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以道德、思考和行动作为基础,以尊重自然秩序和社会价值及信念为核心,继承和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道德精神。

仁之于《论语》的理解主要有三个方面:
(1)仁义表现为仁者对他人具有感情、同情和仁慈,在行动上也体现出真诚、正义、公平、保护和宽容的态度。

(2)仁与礼仪有着紧密的联系。

礼仪是表达和体现仁义的一种方式,是按照一定的习俗和礼仪标准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式,以此传达和尊重他人,促进社会和谐。

(3)仁致于社会和谐。

仁者以道德、公义和正直为基础,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坚持公平正义,以和谐、统一、包容的态度构建适合所有民族发展共同体。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经典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的品德和行为的思想,其中“仁”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理念。

本文将对《论语》中关于“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进行探讨。

我们来探讨《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

在《论语》中,“仁”是儒家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包括了爱、慈、善等义愿。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体现了“仁”的内涵,即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理解别人的感受,对别人产生同情和善意。

孔子还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表达了“仁”的含义,即不仅要做到对人有爱心、同情心,还要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愿望、目标。

《论语》中对“仁”的内涵主要包括了爱、善意、同情和帮助他人等方面的品德。

我们来探讨《论语》中“仁”的实践。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很多关于如何实践“仁”的观点和方法。

他曾经说过:“不忍人之身,不仁”。

这是告诫人们不可以做出伤害别人的行为。

孔子还提出了“恭而无礼”、“正直而不刚”、“宽而无宽”等实践“仁”的方法。

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对于“仁”实践的要求,即要做到礼貌、正直、宽容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仁”的精神。

在《论语》中,“仁”是实践于日常生活中的,不仅要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做到爱心、同情心,还需要在行为举止中表现出礼貌、正直和宽容的品质,这些都是实践“仁”的具体表现。

我们来谈谈《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的意义。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其内涵包括了爱心、同情心、善意等高尚品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受推崇的价值观念之一。

通过学习和实践“仁”,可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让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加懂得怜悯和关爱他人,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通过学习和实践“仁”,可以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自己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意识,做一个有品德的人。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集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仁”作为儒家核心思想之一,被孔子视为人类最高的道德追求。

本文将从《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仁”的思想内涵在《论语》中,“仁”的核心意义是关爱他人,以仁心感化他人。

孔子强调仁者必能治天下,他认为“仁者,人也”,也就是说,仁者是具备人性的人。

“仁”也被视为儒家道德伦理的根本标准和精髓,具有广泛的内涵。

“仁”的思想内涵体现在对他人的关怀。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互相支持。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表达了孔子的仁心原则,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他还提到“与其羞人之心”,强调了要保持良好的道德底线,避免做出让人羞愧的事情。

“仁”在《论语》中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仁”的思想内涵体现在对学问的追求。

孔子崇尚学问,认为通过学问的修养可以使人达到仁德之境。

他提到:“温故而知新”,意味着要不断地温习旧知识并学习新知识,以拓宽自己的见识和智慧。

孔子也强调勤奋和刻苦的精神,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说明通过学习和修炼,人可以培养出仁德之心。

“仁”的思想内涵还体现在为政治治理和社会和谐方面。

孔子关心政治,他认为仁政是实现天下大同的关键。

他说:“政之为公,执政者,是以为公也。

”这句话强调了政治权力的公正性和为公众利益服务的问题,体现了他对于政治道德和公共管理的重视。

孔子还提到了和谐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他强调了家族、父子、朋友等关系的和谐,提倡以诚相待,以和为贵。

二、“仁”的思想实践在《论语》中,孔子本身是“仁”的实践者,他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他所倡导的“仁道”。

孔子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

他在修养方面要求自己先行。

当有人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时,孔子回答:“先为兴于朝”,表示要先修身养性,并以自己的行为和品德来影响他人。

谈《论语》中“仁”的思想观念

谈《论语》中“仁”的思想观念

谈《论语》中“仁”的思想观念[提要]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著作,其思想价值也为历代文人学士所研究分析,直至今日,对我们当代的社会意识与思想,也产生着极大地影响。

本文从《论语》中之“仁”的思想观念进行剖析与阐述,目的在于能够更好的研究孔子“仁”之思想,从而为当代现实生活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仁;孔子;礼乐;直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与弟子共同所著的《论语》,对我国文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论语》这部经典中,充分体现孔子思想方面的,便是“仁”。

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中所言,讲“仁”可达109次之多,由此可见,孔子在批判继承春秋时代以来的思潮中,是极为强调“仁”的重要性的。

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仁”呢?一、孔子“仁”思想观念的产生从社会时代背景的角度而言,孔子所处的是春秋时代,正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转变时期。

而对当时的大转变,或许身处其中的孔子,未曾意识到社会意识形态的逐步变化,但他充分认识到了当时社会的“天下无道”。

《论语·季氏》言:“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他以为,社会政治良好时,则礼乐征伐是由天子以定夺,而反之,则是由诸侯决定了。

为什么会由诸侯决定呢?孔子没有讲,或许“天下无道”之时,天子就没有权力以维护礼乐征伐之事了,而是由乱臣贼子掌握实权了吧,而事实也即为如此。

《论语·季氏》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

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这些掌握政权的大夫就是鲁国的孟孙、叔孙、季孙三家,由于这三家都是桓公之后,故称“三桓”,并且,《论语·八佾》记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

浅析《论语》中“仁”的思想的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论语》中“仁”的思想的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论语》中“仁”的思想的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价值摘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学说,集中的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是“仁”,而这种儒家的仁爱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最高标准,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仁者爱人”、“忠恕”等儒家仁学思想。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并且对于加强良好的道德修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持良好的家庭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仁”;仁爱精神;克己复礼;推己及人;和谐社会一、“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一)、“仁”的本质“仁”的思想是主张“仁者爱人”,这也就是它的内在本质。

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具有大智慧内心善良的人;爱人,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也就是关爱他人,这种关爱不单单指血缘关系上亲人之间的范畴,也包括其他任何人。

仁爱的实行也意味着人人皆是平等的,在所有仁爱者的眼中,没有富贵贫穷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亲爱,互相尊重从而形成的这种仁爱精神。

(二)、“仁”的表现“爱人”是“仁”的思想本质,从而在进一步展开“仁”的具体表现,一方面是注重约束人行为的“礼”,另一方面是作为人格操守和精神追求的“忠恕之道”,这些表现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完善了孔子“仁”的思想体系。

纵观《论语》一书,孔子的“仁爱”精神无处不在。

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孔子的意思是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就是仁,一旦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他仁德,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这句话很明显的回答了要注重自身道德自觉和规范的彰显和外化,要懂得处理人际关系的规矩和尺度,而这个规则和尺度就是“礼”,将它发展为个人行为(修身)的基本准则,也就能够实现内在的仁德,同时明确了当个人欲望与社会规范之间存在矛盾时,要学会克制约束自己,遵守社会的规章制度。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书籍之一。

对“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是《论语》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仁”的内涵和实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对于学习仁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指导价值。

本文将从《论语》中的多个片段中选取经典语录,分析其中所体现的“仁”的内涵及实践,探讨孔子对于“仁”的思想的深刻见解。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仁”的内涵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

在《论语》中,孔子告诫他的弟子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中,孔子强调了一个人要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要善于体察他人的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也可以理解为,要对他人怀有同情和体谅之心,不仅要求自己了解他人,更要求自己关爱他人。

这表明了孔子对于“仁”内涵的强调,即“仁”是一种善于了解和体恤他人的情感。

在《论语》中还有一些关于“仁”的内涵和实践的精彩言论。

“君子之泽,小人之泽也,识者之泽也,否泽也。

”,孔子在这句话中讲到了“泽”这个概念,即人对于他人的影响和帮助。

在这里,孔子强调了在通情达理中关心不同的人群,要善待有知识的人,要感化维护有公道心胸的人,然而更要重视那些自私自利的庸俗人。

这句话既阐述了“仁”与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也体现了孔子对于仁慈行为的重视。

孔子还在《论语》中强调了“仁”的实践,即言行合一。

“四氏无贵大人”,孔子在这句话中讲到了四氏举止谨慎而且对人和气,这是他对待人的态度,因为他们混乱战争丧亡了不少,这是对他们的批评,主要的目的是对国家本身的服务。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关于仁慈与孝道的思考,要求孩子们在言行中体现出自己的道德修养。

《论语》中对于“仁”的内涵与实践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强调了“仁”的内在含义和实践要求,对我们在道德修养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积极践行“仁”的内涵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通过个人的不断修养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践行孔子的仁爱理念,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论语》中所重点提及和阐述的概念。《论语》一书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再传弟子言行的对话录,据杨伯峻先生的考证,其中提到“仁”字有109次。而作为反映同时期社会状况,同为十三经之一的《左传》,其中提到“仁”不过33次。《论语》中指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而兼纳百家学说的《吕氏春秋》也在《不二》篇中总结说:“孔子贵仁”。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学说中对于“仁”的重视程度。然而“仁”究竟是什么,孔子却并没有给出一种确定的、规范的定义。本文仅就《论语》文本中出现的“仁”,以及与其相关的对话进行讨论、分析,探讨“仁”背后的含义、问题与导向。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见仁道的施行并不困难。然而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又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能有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则是孔子在慨叹世人不知道为仁的方法。两句话看似是相互矛盾的:既然“欲仁斯人至”,又何以无一“好仁、恶不仁者”呢?这种“矛盾”实际上反映的正是孔子在整部《论语》中频繁对诸弟子“与仁”的内在价值。为仁的方法,无外乎己心之好恶。仁道,源自人心,需要反求诸己。所谓道不远人,因此只要从内心中真正的生发出“仁”的情感,仁道是不难达到的。
孔子虽然极言仁之易求,然而又处处体现着仁之难达的态度。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孔子对于自身及诸弟子贤人的评价上: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论语·述而》
如果说孔子对于自身的评价还包含有自谦的意味,那么他对诸弟子及贤人的评价则表现的更为明显: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论语·公冶长》
曾子在《论语·泰伯》中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见曾子作为孔门的主要弟子,同时也是后世以心为主宰的思孟学派的开创者,他对于“仁”的问题的关心与重视程度是远远超过其他诸弟子的。曾子又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即是曾子对夫子所言“仁道”的理解。其中“忠恕”二字,也无非发乎本心。
曾子从人心和人的本性角度出发,将“仁”的施行落实到人的天性上去,具体为讲“孝悌”,因此有《孝经》流传于世;讲“心”,因此有《大学》为后世知晓。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他把基于家庭生活中亲子之爱的“孝悌”作为“仁”的具体实现,把“仁”的取向落实于人性心理的情感需求上去。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也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也意在说明通过“笃于亲”而达到“亲亲而仁民”,即通过人为“孝悌”的天性(也可说是人性心理需求)而影响更多的人把“仁”、施行仁道作为自己的目标。故《大学》开首所列“八条目”,即先要求人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达到“内圣”的状态;然后才有齐家、治国以至平天下的“外王”状态。其所强调的,也正是“仁”所具有的源于人内心好恶、天性的本源。
——《论语·公冶长》
从以上所列各章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仁”这种品质的重视远胜过其他方面的才能。从对于仲弓的评价中可以发现,孔子称“雍也简”,可见孔门所重,在德不在佞。然而孔子又说“不知其仁”,可见夫子在评价诸弟子时对于使用“仁”这个字是十分谨慎的,亦足以想见“仁”之难达。在后文中,孔子极言称赞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冉求“百乘之家,可使为宰”,公西华“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尹子文之“忠”,陈文子之“清”,对他们所具有的管理、行政、外交才能和忠诚、清高的品质都给予了肯定,然而又都无一例外地回答“不知其仁”。纵观论语全书,孔子所认为的完全达到“仁”的境界的也不过寥寥数人: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对于伯夷叔齐这样的古之贤人,孔子也说他们“求仁而得仁”,是因为他们真正从内心达到了孔子所说的“仁”的修养境界,并且用行动证明了“求仁”的决心,最终舍生而取义,也可以算作“仁”。然而他们只做到了独善其身,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却并没有像尧舜那样兼济天下、“博施济众”,因此在孔子眼中距离圣人还有距离。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
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所行已经超越了“仁”作为个体修养标准的境界。因为他们在孔子看来,不仅具有了内在修养,而且能够“博施于民”,已经达到了《大学》中所说“平天下”的最高境界,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内圣外王”的实践,而三代就是儒家的“理想国”。因此孔子慨然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就不难解释了。
及至后世,王阳明发展的“心学”成为广为流传的滥觞,更是将“心”的本体论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至于说“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就是在极力渲染突出人内心的好恶、天性所具有的主宰地位。这是因为他认识到了孔子之所以慨叹“未见好仁者”的深层原因:常人虽然都知道仁道,但是却经常以能力不足而推辞,实际上则是错误的认为仁道独立于人本身而存在,而真正的仁道源于己心之好恶。人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忠实于自己生而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那么他的内心就已经达到了“仁”的境地。因此,后世儒学虽然教出多门,异见杂说也层出不穷。然而在对于“仁”的本质的认识问题上,却都归结于人性心理的内在基础,可谓“道通为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