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有关于仁的句子以及解释

论语中有关于仁的句子以及解释
1.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
孔子说:“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仁爱之心的时候,自然就和恶事绝缘了。
正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2.子曰:“知(zhì)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
聪明的人爱好活动,仁德的人爱好沉静。
聪明的人活得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
知通智,知者就是智慧的人,后面也是类似。
因为内心充满了仁爱,所以人也会变得耐心而沉静。
也正是因为对万事万物有了爱心,所以自己也会延绵长寿。
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
正是因为有了仁爱,所以无论我们前往哪里,都会遇见朋友,也总是会得到他人的爱敬。
所以从不用忧愁。
《论语》中关于诚信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诚信的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使民以时。
3、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
5、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已者。
过,则勿惮改。
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9、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0、言必信,行必果。
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1、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1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3、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1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5、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1.【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解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
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
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普遍照顾百姓又能确实济助众人,这样如何呢?可以称得上行仁吗?”孔子说:“这样何止于行仁,一定要说的话,已经算是成圣了!连尧舜都会觉得难以做到啊!所谓行仁,就是在自己想要安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安稳立足,在自己想要进展通达时,也帮助别人进展通达。
能够从自己的情况来设想如何与人相处,可以说是行仁的方法了。
”5.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 【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1.【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解读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

论语解读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道德观念,其中包括仁义礼智信等重要概念。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的解读,探讨这些道德观念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仁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表明,仁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指以义为准则,以利为次要考量,具有关心他人、回报社会的精神。
孔子还强调了仁的具体表现方式,如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等。
这些表现方式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互动关系,以及对他人需求的关心与尊重。
在现代社会,仁的道德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社会中出现冷漠、自私等问题时,通过弘扬仁的精神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
此外,仁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可以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使人更加和谐、宽容。
二、义义是指遵守社会公共利益,履行个人和社会所应承担的职责。
孔子在《论语·颜渊篇》中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如果能像追求个人欲望一样追求道德行为,就能实现真正的美德。
义的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尊重道德规范,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社会秩序才能得到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才能建立,共同进步的目标才能实现。
三、礼在《论语·子张篇》中,孔子提到了礼的概念:“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这句话揭示了礼的内涵,即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尊重和遵循。
礼是一种行为准则,是社会公共准则和个人道德修养之间的结合。
在现代社会,礼的观念对维护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相互尊重,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礼还是进行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它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和睦关系,增加互信和协作的机会,造福社会各个方面。
四、智智是指明辨是非、理解事物本质和追求真理的能力。
论语关于诚信的句子

论语关于诚信的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译文: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2、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
译文: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诚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言必信,行必果。
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论语》
译文: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
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5、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译文: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竭尽全力;服侍君主,忠于职守;与朋友交往,讲求信誉。
这样的人,
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有学问了。
实用文库汇编之《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实用文库汇编之《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论语中“仁”的名句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
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
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义”的名句1.[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中“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仁义礼智信”的名句篇一:_年一模前名著阅读汇编(教师版)>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1.【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解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2.【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3.【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4.【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普遍照顾百姓又能确实济助众人,这样如何呢?可以称得上行仁吗?〞孔子说:〝这样何止于行仁,一定要说的话,已经算是成圣了!连尧舜都会觉得难以做到啊!所谓行仁,就是在自己想要安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安稳立足,在自己想要进展通达时,也帮助别人进展通达.能够从自己的情况来设想如何与人相处,可以说是行仁的方法了.〞5.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6. 【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1.【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2.【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3.【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原文】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译文】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4.【原文】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5. 【原文】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6. 【原文】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译文】孔子说:〝真正的通达是:品质正直,懂礼义;善于观察别人讲话的脸色;常考虑如何谦恭待人.〞1.【原文】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译文】孔子说:〝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2.【原文】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译文】孔子说:〝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3.【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无论大事小事,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和谐执中的办法去做,有时也会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4.【原文】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译文】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解析】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5. 【原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译文】孔子说:〝处于上位却不宽容,向人行礼没有敬意,面对丧事毫不悲伤,我还有什么期待呢?〞6.【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7. 【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8.【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2.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原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3.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译文】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好动,有仁德的人沉静稳重;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5.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原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条,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您的自我表述啊!〞6.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ì)?〞【译文】孔子说:〝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是一件美事.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1.【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处理政事,讲究信用,节省财用,爱护臣下,根据农事的忙闲合理使用民力.〞2.【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文】孔子说:〝年轻弟-子,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人.做到这些后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3.【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译文】子夏说:〝对待妻子,能看重其品德而不看重其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经过学习,我必定说他学习过了.〞 4.【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从事学习,学业就不会巩固.要把忠诚和信实作为(待人处事的)主导思想.不跟与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犯了错误,要不怕改正.〞5.【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译文】有子说:〝诺言符合义的原则,才可以实践诺言.恭敬符合礼的原则,才可以免遭耻辱.依靠自己的亲族,也就可靠了.〞6.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做人哩!(就像)大车少了輗,小车少了軏,车子还怎么能走呢?〞7. 【原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译文】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古代文献,行为规范,对人忠心,诚实守信.8. 【原文】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译文】孔子说:〝说话一定兑现,做事一定果决.这是(不懂变通的)固执的小人呀!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9.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做可以称仁.孔子说:〝能将五种品德施行于天下,就可以称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勉,(给人)恩惠.恭敬就不会招来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信实就会得到别人任用,勤勉就会有成绩,(给人)恩惠就足以使唤人.〞_.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交往没有做到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经常复习吗?〞文学名著推荐与阅读复习梳理> 作者吴承恩,明朝小说家.【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等三大部分组成.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阅读感受】:①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③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像和大胆奇特的夸张.【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本领高强.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忠心耿耿.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爱搞恶作剧特殊本领:筋斗云七十二变火眼金睛武器:金箍棒猪八戒: 高老庄招亲.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女儿国遇难一方面好吃懒做.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不失忠勇和善良.战斗勇猛.能知错改错.淳朴憨厚唐僧: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女儿国遇难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坚定执着;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沙和尚: 流沙河皈依佛门.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二)历年历届考题汇编1.【_年北京中考】>是一部神话小说,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的大徒弟孙悟空曾自称〝齐天大圣〞,他能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他还能七十二变,是一个极富神话色彩的艺术形象.2.【_年朝阳二模】:读破万卷书,神交千古人:古典名著中塑造了众多经纶满腹.性格鲜明的人物.读>,我们走近了善于进谏的的邹忌.读>,我们结识了直率鲁莽的黑旋风李逵.足智多谋的②智多星吴用 .读>,我们感动于唐玄奘的③信念坚定(心地善良??).孙悟空的忠心耿耿.3.>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的①吴承恩.>以丰富想象描绘奇异的神魔世界的同时,也借唐僧师徒在西天取经途中斩妖除魔的故事,表现了②惩恶扬善(邪不胜正)的古老主题.其中〝三打白骨精〞.〝计盗紫金铃〞.〝③ 〝真假美猴王〞〞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篇二:>经典名句一.>中关于儒家思想的经典名句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3.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4.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9.朝闻道,夕死可矣. (>)_.孔子谓季氏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 (八佾(yì):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这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六佾,大夫四佾.)二.>中关于教育思想的经典名句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殆.〞(>)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篇>>)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为之‘文’也.〞(>)7.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而篇>>)8. 子曰:〝不愤不汽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愤:心求通而未得;悱:口欲言而未能.)(>9.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灵公篇>>) _.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中关于为人处事的经典名句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子曰:〝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_.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_. 子在齐闻>,三月不知肉味.(>)_.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也篇>>)(译文: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轻浮.文采和朴实想适当,这才是个君子.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多用来指人文雅有礼貌.)_. 知者乐水,仁这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也篇>>)_.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_.人无远虑,必有近忧.(>)_.道不同,不相为谋. (>)_.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_.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_.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_.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_.言必信,行必果.(>)_.在其位,不谋其政.(>)_.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_.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_.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26.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7.既来之,则安之. (>)2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四.富于情感生命鲜活的孔子1.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杇:wū,泥工抹墙的工具叫杇,把墙壁抹平也叫杇.何诛:责备什么呢?)2.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3.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译文:孔子道:〝没有人知道我呀!〞自贡道:〝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您呢?〞孔子道:〝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知道我的,知识天吧!〞)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言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6.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1〞 >(译文:孔子去和南子相见,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道:〝我假若不对的话,老天厌弃我!老天厌弃我!〞)据说汉人取名讲究〝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不知这种说法从何而来,不过现代人取名字确实很喜欢引经据典.这是好事.今人多有数典忘祖的倾向,外国语大学遍布全国,却不曾听说有一个国学学院(据说有还是有的,不过都相当低调).取名的时候,终于想到祖宗了,于是临时抱佛脚的不在少数.1.蓁蓁(音真).>:〝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茂盛貌.2.燕飞.>:〝燕燕于飞,差池其羽〞.3.淑慎.>:〝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淑慎,和善谨慎.如台湾有艺人名萧淑慎.4.惠然.>:〝终风且霾,惠然肯来〞.惠然,顺从貌.5.静姝.>:〝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_版三国里就加了个叫静姝的角色Orz.下文还有个〝静娈〞,都是娴静美丽的意思.6.炜彤.>:〝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红色.炜:光彩.7.洵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洵美就是很美的意思.>:〝洵美且仁〞.〝洵美且好〞.8.燕婉.>:〝燕婉之求〞.燕婉:安静和顺,也指如意郎君.字面漂亮,但这一篇>主旨是讽刺卫宣公的乱伦,上下文的意思不是很好,慎用.9.如云.>:〝鬒发如云,不屑髢也〞.如云:像云一样众多.>:〝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屈原>:〝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_.邦媛.>:〝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邦:国家.媛:美女.另有〝邦彦〞——>:〝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彦:杰出的人才.如北宋有词人名周邦彦._.灵雨.>:〝灵雨既零〞.灵雨:及时雨.需要指出的是,南方人分不清前后鼻音,该词极易被念成〝淋雨〞,再取个〝落汤鸡〞的外号就是顺利成章的事了_.朝雨.>:〝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指早晨的雨.唐时王维有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_.芃芃(音朋).>:〝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芃芃:草木茂盛貌.值得一提的是,该篇的作者许穆夫人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_.绿竹.>:〝瞻彼淇奥,绿竹青青〞._.琇莹.>:〝有匪君子,充耳琇莹〞.琇:宝石.莹:光亮透明._.巧倩.美盼.>:〝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上文连用六个比喻,赞美卫庄公夫人的美貌,文字很美._.佩玉.>〝巧笑之瑳,佩玉之傩〞.篇三:经典>名句五十条带翻译经典>名句五十条带翻译求学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7.朝闻道,夕死可矣.>【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举一反三)【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_.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_.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解】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立志篇_.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讲解】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_.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讲解】三军中可以夺取统帅,但是不可能强迫改变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 _.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讲解】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品德篇_.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讲解】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_.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_.巧言令色,鲜矣仁.>【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_.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_.德不孤,必有邻.(>)【讲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讲解】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_.君子不器>【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固定的用途,要在任何环境都能发挥君子的作用)_.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讲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却可用小事情考验他.2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杀身成仁)【讲解】有志之士和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会勇于牺牲来成全仁. 2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讲解】做不应该做的事从而做官发财,对我来说,好比是天空浮来浮去的过眼烟云.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讲解】聪明的人不会疑惑,实行仁德的人会忧愁,真正勇敢的人,不会畏惧.2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讲解】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爱活跃,有仁德的人爱沉静.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仁义礼智信名句

仁义礼智信名句有关仁义礼智信名句篇一:《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论语中“仁”的名句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
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
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义”的名句1.[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论语中“仁”的名句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
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
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义”的名句1.[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
”又说:“现在的完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4.[论语原文]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译】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
”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5.[论语原文]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6.[论语原文]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译文】孔子说:“真正的通达是:品质正直,懂礼义;善于观察别人讲话的脸色;常考虑如何谦恭待人.”论语中“礼”的名句1.[论语原文]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孔子说:“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2.[论语原文]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译文】孔子说:“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3.[论语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无论大事小事,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和谐执中的办法去做,有时也会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4.[论语原文]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译文】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评析】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
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
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
5.[论语原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译文】孔子说:“处于上位却不宽容,向人行礼没有敬意,面对丧事毫不悲伤,我还有什么期待呢?”6.[论语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7.[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8.[论语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闯祸,只是率直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
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论语中“智”的名句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
”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好动,有仁德的人沉静稳重;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5.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原】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条,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子贡说:“(这正是)老师您的自我表述啊!”6.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ì)?”【译】孔子说:“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是一件美事.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论语中“信”的名句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处理政事,讲究信用,节省财用,爱护臣下,根据农事的忙闲合理使用民力。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弟-子,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人。
做到这些后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对待妻子,能看重其品德而不看重其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
(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经过学习,我必定说他学习过了。
”4.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已者。
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从事学习,学业就不会巩固。
要把忠诚和信实作为(待人处事的)主导思想。
不跟与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
犯了错误,要不怕改正。
”5.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诺言符合义的原则,才可以实践诺言。
恭敬符合礼的原则,才可以免遭耻辱。
依靠自己的亲族,也就可靠了。
”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做人哩!(就像)大车少了輗,小车少了軏,车子还怎么能走呢?”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古代文献,行为规范,对人忠心,诚实守信。
8.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译文)孔子说:“说话一定兑现,做事一定果决。
这是(不懂变通的)固执的小人呀!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9.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做可以称仁。
孔子说:“能将五种品德施行于天下,就可以称仁了。
”子张说:“请问哪五种。
”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勉,(给人)恩惠。
恭敬就不会招来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信实就会得到别人任用,勤勉就会有成绩,(给人)恩惠就足以使唤人。
”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交往没有做到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经常复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