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发展冷链物流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
贵州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

贵州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按照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决策部署,为进一步支持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以下简称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助推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为目标,拓宽企业辐射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的能力和范围,进一步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占有率,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增添新动能。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
运用市场推进生产要素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配置,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优化存量、倾斜增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坚持改革创新。
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经营组织形式,不断创新扶持政策措施,优先支持深度贫困县、极贫乡镇、深度贫困村,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率先实施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一二三产业融合,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
——坚持落地见效。
明确政策实施主体,健全政策执行评估机制,形成齐抓共促合力,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围绕我省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农民脱贫增收任务,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聚焦全省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实现产业集群、专业配套发展,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面提升龙头企业适应市场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有力支撑。
2、年度目标。
(1)2017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711家以上,资产总额630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570亿元以上;从省外引进龙头企业达600家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30万户468万人,其中贫困户30万户110万人。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机制助力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机制助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等三个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扶贫救灾救济【发文字号】黔府办发[2017]38号【发布部门】贵州省政府【发布日期】2017.08.25【实施日期】2017.08.2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机制助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等三个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17〕38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贵州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机制助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贵州省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助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贵州省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助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8月25日贵州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机制助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为贯彻落实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精神,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机制,提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从根本上有效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2017年,全面落实四重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对罹患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13种大病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实施集中救治;全面对罹患36种慢性疾病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实施健康管理;确保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100%参合;确保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达90%以上;确保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100%。
到2019年,通过不断完善医疗保障机制,有力保障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看得起病,从根本上有效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二、重点任务(一)全面落实四重医疗保障制度全面深化“赫章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扶助配套衔接的四重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发挥保障合力。
贵州省发展生态家禽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

贵州省发展生态家禽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为加快推进全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实现全产业推进、裂变式发展、泉涌式增长,助推脱贫攻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产业扶贫的重大决策部署,立足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强化政策扶持与科技支撑,优化产业布局,发挥特色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实施品牌引领,推进全产业链协调发展,构建完善生态家禽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网络化发展,实现产业兴、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
统筹资源优势、地理环境、产业基础、技术支撑等因素,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优化产业布局和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坚持突出重点,示范引领。
围绕主推品种、主推技术、重点产区、地方品牌,科学合理布局。
坚持典型示范引领,探索推广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模式和机制。
培育打造一批公共品牌、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示范引领带动全省生态家禽产业快速发展。
——坚持主体带动,利益联结。
培育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合作社示范引导作用,推动产业化经营发展,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实施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聚焦贫困村组、贫困农户,点面结合,实现贫困农户精准脱贫、长效脱贫。
——坚持政策扶持,科技支撑。
坚持全产业链推进,强化政策扶持,激发内生动力,完善政府引导、部门推动、市场主体、社会参与发展机制,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实施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围绕重大关键性技术问题,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1)通过3年时间,全省生态家禽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地方特色家禽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水平明显提高,逐步形成种禽繁育、生态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配套完善的生态家禽产业体系。
(2)全省生态家禽年出栏3亿羽,禽蛋年产量30万吨,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产品品质不断提高,生态家禽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黔府办函〔2018〕53号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正文:----------------------------------------------------------------------------------------------------------------------------------------------------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黔府办函〔2018〕53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供应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加快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促进产业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和政府治理方式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应链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为路径,以信息化、标准化、信用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支撑,创新发展供应链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高效整合各类资源和要素,提升产业集成和协同水平,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供应链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经济竞争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形成一批供应链发展新技术和新模式,加快形成覆盖我省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
供应链在促进降本增效、供需匹配和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明显增强,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
培育1—3家供应链领先企业,白酒、茶、特色食品、民族制药和生物制药、集成电路、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开发、航空航天装备、智能制造、新型功能材料等重点产业的供应链竞争力明显提升。
二、重点任务(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贵州:出台《方案》实现蔬菜生产冷链预冷全覆盖

贵州:出台《方案》实现蔬菜生产冷链预冷全覆盖作者:暂无来源:《中国食品》 2017年第19期近日,《贵州省发展蔬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出台,明确到2019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2000万亩(次),建成标准化、规模化基地300万亩,产量2600万吨,产值1000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0万户90万人脱贫。
《方案》明确重点优势蔬菜布局,夏秋蔬菜在海拔1000-2400米的区域,主要发展喜凉根茎叶花类蔬菜以及喜温茄瓜豆果菜类蔬菜,集中上市时段为7-10月,重点布局在40个县(市、区)。
冬春蔬菜在海拔700米以下的区域,主要发展茄果、瓜豆类蔬菜,集中上市时段为3-6月。
在25个重点县(市、区)发展辣椒、生姜、大蒜、山药、韭黄、芥菜等特色蔬菜。
《方案》明确,实施“321”精细化种植工程,在基地分类实现年亩产值3万元、2万元、1万元的目标,2019年“3万元种植模式”示范推广10万亩(次)。
提高蔬菜设施装备水平,在各市(州、新区)基地集中区域建10个大型集约化育苗基地,在50个夏秋、冬春蔬菜重点县建集中育苗基地50个。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以“双千工程”为抓手,扩大经营主体数量,完善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2019年培育蔬菜龙头企业7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00个。
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2019年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三品一标”产地认定率85%以上。
提高技术支撑水平,加大地方品种资源的挖掘,加快优质、抗逆、高产、符合市场需求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规模化商品基地良种覆盖率达98%。
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打造全省蔬菜公共品牌,培育“黔山牌”、“毕节珍好”等区域品牌,鼓励企业创建品牌。
加强市场体系和冷链物流建设,建设或改建一批气调库、冷藏冷冻保鲜库,实现乡镇大型生产基地冷链预冷全覆盖。
《方案》还明确强化资金支持,省、市、县三级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重点向极贫乡(镇)和深度贫困村倾斜,推进蔬菜产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建设。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法规类别】质量综合规定【发文字号】黔府发[2015]15号【发布部门】贵州省政府【发布日期】2015.05.02【实施日期】2015.05.0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黔府发〔2015〕15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贵州省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2015年5月2日贵州省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为认真落实中国质量(北京)大会精神,按照2015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制定实施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激发质量创新活力;坚持以质取胜、创新驱动,推动质量技术进步,提高行业质量整体素质,增强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坚持质量监管、社会共治,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质量发展,构建质量社会共治体系;坚持以人为本、质量惠民,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作为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质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全面提升产品、工程、服务、生态及环境等行业领域质量发展水平,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
二、发展目标到2017年,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质量社会共治格局基本形成,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质量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和产业集群,质量对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为迈向“质量时代”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础。
贵州省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十二五” 以来ꎬ 随着贵州省经济的高速增长ꎬ 以及全省脱贫攻坚工程的深入实施ꎬ 生鲜农产品的下 行流通量和本地产量快速增长ꎬ 冷链物流需求持续增 加ꎬ 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ꎬ 全省冷链物流得到较快发 展ꎮ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ꎮ 1������ 1 冷链物流需求大幅增长
贵州省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阳 550003)
摘 要: 农产品冷链物流要求对农产品从田间采摘、 存储、 装卸、 包装 ( 加工)、 运输、 配送、 终端销售等环节
均要实现低温冷藏或冷冻处理ꎮ 本文以贵州省为例ꎬ 描述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及存在问题ꎬ 基于服务质量要
17 2 2019ꎬ Vol������ 39ꎬ No������ 08 农业与技术 ※交流园地
������������������������������������������������������������������������������������������������������������������������������������������������������������������������������������������������������������������������������������������������������������������������������������������
贵州省立足山地农业的资源禀赋ꎬ 大力发展特色 农业ꎬ 逐步形成全国主要的 “ 菜篮子” 生产基地之 一ꎮ 辣椒、 马铃薯、 柑桔、 猕猴桃、 麻羊、 香猪、 乌 骨鸡、 野桂花蜜、 特色渔业、 茶叶等ꎬ 均是贵州省力 抓的特色农业亮点ꎮ 相关资料显示[2] ꎬ 截至 2018 年 上半年ꎬ 茶园面积达到近 46������ 67 万 hm2ꎬ 连续 3a 居全
贵州省发展蔬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

贵州省发展蔬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蔬菜产业优势,整合多方力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产业扶贫为根本之策,“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突出产品品质、上市时段、露地生产等优势,重点发展夏秋、冬春蔬菜和区域特色蔬菜,适度发展春夏和秋冬蔬菜,因地制宜发展保供蔬菜,加强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强化“321”高效种植模式示范推广,促进要素聚集,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分类指导原则。
强化政府在出台政策、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完善机制等方面的作用,加强规模化基地建设。
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分类指导,明确主攻方向,打造产业重点县和“321工程”示范区。
——坚持合理布局、精准脱贫原则。
尊重市场主体和农民意愿,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合理确定产业规模,优化产业布局。
积极引导和组织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分享产业红利,稳定增收渠道。
——坚持质量安全、绿色发展原则。
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协调生产、生态、生活,实现绿色发展。
推广生态化栽培,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建立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坚持品牌引领、市场运作原则。
突出产品特色,开展品牌建设,系统打造贵州蔬菜“特色生态”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依靠生产经营主体,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销衔接能力,规避市场风险,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9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2000万亩(次),建成标准化、规模化基地300万亩,产量2600万吨,产值1000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0万户90万人脱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发展冷链物流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
为着力解决我省冷链物流配送短板,快速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减少农产品流通损耗、扩大销售半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居民消费安全,结合我省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大扶贫战略行动部署,以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结合,畅通流通渠道,实现农产品全链联动,有效助推全省脱贫攻坚。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
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采用各种方式筹集资金,扩大融资渠道,积极参与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企业主体,基金引导。
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基金,重点支持国有龙头企业在省内开展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为企业参与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坚持统筹兼顾,全链联动。
注重生产、流通和销售,线上线下相结合,支持生产端、城乡仓储及终端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突破销售瓶颈。
(三)主要目标。
——2017年,全省冷库库容达75万吨、冷链运输车辆达700台,肉禽类冷链流通率提高到20%,果蔬类冷链流通率提高到8%,降低冷库运营成本10%,实现全省9个市(州)冷链物流中心全覆盖。
——2018年,全省冷库库容达120万吨,冷链运输车辆达1000台,肉禽类冷链流通率提高到25%,果蔬类冷链流通率提高到11%,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实现冷库全覆盖。
——2019年,全省冷库库容达160万吨,其中产地预冷达30万吨,冷链运输车辆达1400台,肉禽类冷链流通率提高到30%,果蔬类冷链流通率提高到15%,建成以贵阳和遵义为中心,市(州)所在地为枢纽,县(市、区、特区)为节点,乡镇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末梢的冷链物流网络,形成覆盖范围广、运营成本低、使用效率高、“冷藏、运输、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实现乡镇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冷链预冷全覆盖。
二、重点任务
(一)提高冷链物流覆盖面。
在省内果蔬主要产区,建设或改建一批具有分级包装、预冷仓储、初级加工等功能的气调库和冷藏保鲜库;在省内禽蛋、肉类主要产区,建设或改建一批具有集中屠宰、肉类排酸、预冷加工等功能的冷藏、冷冻保鲜库。
围绕省内主要城市农产品交易市场和集配中心,扩建现有温控设施,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带动较强、覆盖较广的农产品冷库。
(二)打通低温运输全链条。
鼓励大型冷链物流企业购置冷链运输车辆,大幅度提升省内冷链运输能力,强化推广产品冷链运输全程监控技术,形成生产端到销售端的无缝连接冷链物流体系。
推进生产基地、农贸市场与第三方大型物流企业整合库存资源,开展共同配送,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对农产品产量小、分布散的地区,支持冷链物流企业购置移动式冷库,延长果蔬保鲜期,实现全程低温运输。
(三)培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
支持贵州省物资集团、省供销集团等重点省属国有龙头企业,支持贵阳农投集团、遵义铁投集团等重点市属国有企业,在省内开展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鼓励国有企业通过增资扩股、信托担保等方式筹集资金,鼓励社会企业采用PPP、基金扶持等融资模式,扩大融资渠道。
发挥好企业市场主体作用,支持现有大型企业开展重大技术创新,配套制定冷链体系扶持政策。
(四)搭建冷链物流大数据信息平台。
运用大数据手段,将生产、加工、流通数据资源有效整合,建立集信息发布、全程温控、车辆跟踪、货物查询等功能为一体的冷链物流大数据平台。
支持传统农贸市
场开展信息化改造,形成立足全省、辐射全国的冷链物流信息网络。
(五)建立健全冷链物流标准体系。
以国家冷链物流相关标准为依据,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冷链物流标准的研究与制订,健全适合我省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
开展冷链质量安全监管溯源体系建设,实现食品溯源、质量安全、监控监管等与冷链建设融合发展。
(六)不断深化加工环节。
鼓励龙头企业建设集采购、分拣加工、冷链配送等服务于一体的标准化中央厨房(净菜加工集配中心),统一配送至机关院校、企业厂矿、餐饮酒店等大型团体客户。
以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销售终端”的销售模式,不断提升农产品流通水平。
(七)加快建设冷链配送终端。
围绕城市消费需求,开展生鲜农产品进社区行动,加快“电子商务+冷链配送+智能提货”的生鲜农产品零售直销模式发展,缩短中间流通环节。
采用“农户+流通企业+消费者”的模式,整合现有社区各类公共资源设施,统筹改造或新建一批生鲜自提柜、社区生鲜店、生鲜直销车等,实现城市大型社区冷链配送终端全覆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
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金、扶贫产业子基金,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其他社会资金投向冷链物流业,重点支持贵州省物
资集团、省供销集团等2至3家省属国有龙头企业,贵阳农投集团、遵义铁投集团等7家左右市属国有流通企业开展冷链物流业务,对产地型冷库建设和冷链运输车辆购置给予适当补贴。
(二)完善用地政策。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优先将新建冷库用地纳入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出让金按工业用地标准执行,支持农村合作社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产地型冷库。
盘活工矿、仓库等低效闲置资源,改扩建为冷链物流设施。
(三)降低冷链设施用电成本。
对冷链、冷库设施用电,采用工业电价进行征收;进一步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范围,开展“电量打捆”直接交易试点。
(四)加大冷链配送保险力度。
引导保险业与冷链物流行业开展合作,探索开办冷链货运险,使保费与单车货物价值挂钩,对农产品冷链运输过程提供保障。
(五)解决进城难的问题。
对省内冷链运输车辆,统一核发城区全天无限制通行证。
在城区冷链农产品配送点增设临时装卸车位。
(六)加强组织保障。
省商务厅牵头全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指导、管理和服务,研究解决冷链物流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
(七)做好项目督查。
将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省、市(州)、县(市、区、特区)重点督查范围,成立督查组开展定期督查,强化项目建设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有序推进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