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纵卷叶螟

合集下载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农药品种也在不断的变化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
年代以前,主要有六六六、敌百虫、对硫磷、 年代以前,主要有六六六、敌百虫、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杀虫
80 年代至90 年代中期,杀虫双和甲胺磷等被广泛使用;90 年代 年代至 年代中期 杀虫双和甲胺磷等被广泛使用 杀虫双和甲胺磷等被广泛使用;
田园公司产品,集中体现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形象, 田园公司产品,集中体现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形象,
品牌优势。 品牌优势。
高 产 示 范 田
前在稻纵卷叶螟治理中主要采用以下措施: 前在稻纵卷叶螟治理中主要采用以下措施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寄生蜂,菌等。 生物防治:寄生蜂,菌等。
物理防治: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物理防治: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化学防治
学防治:长期以来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化学防 学防治:长期以来,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化学防
G、2龄以后幼虫才卷苞。 、 龄以后幼虫才卷苞 龄以后幼虫才卷苞。
生长发育的适宜温、温度为21-28℃ 以上。 生长发育的适宜温、温度为21 ℃,RH90%以上。 以上
暖、高湿、连续阴雨的气候条件利于发生。 高湿、连续阴雨的气候条件利于发生。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水稻的品种、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水稻的品种、生育期和施肥水平
广泛分布于全国稻区, 广泛分布于全国稻区,尤以南方稻区发生密度 大,为害严重。 为害严重。
主要为害水稻,其次是小麦、粟和甘蔗, 主要为害水稻,其次是小麦、粟和甘蔗,也寄 生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 生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
头状小点,随虫龄增大, 头状小点,随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
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 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 幼虫藏身其

水稻螟虫及稻纵卷叶螟

水稻螟虫及稻纵卷叶螟

对越冬代的预测需要剥查稻桩,参考历史资料,进行全面、周密的分析研究,作出发生期、发生量和为害趋势预报。
01
02
五.预测预报
六.防治方法
水稻螟虫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安排合理的栽培制度,利用各种农事操作造成不利于水稻螟虫生存的环境来减少虫源。协调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保护利用天敌,将水稻螟虫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
发生和环境的关系
(三)天敌
种类 我国水稻螟虫天敌有313种(何俊华等,1991)。它们从卵到成虫有许多寄生性、捕食性和病原性天敌。其中有姬蜂、茧蜂、小蜂、细蜂、寄蝇,以及蜘蛛、蛙、鸟、蝙蝠和线虫等天敌。在众多的天敌中寄生蜂和寄生菌占有重要的地位。
(4)天敌(以寄生蜂为主) a. 卵期寄生蜂 拟澳洲赤眼蜂 Trichogramma confusum (左雌, 右雄) 稻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 japonicum 发生和环境的关系
灌水杀虫
夏收灭茬
避免一代幼虫转移
减少对成虫的引诱力
除草灭虫 第一代大螟的卵多数分布在早稻秧田和早插本田的田边杂草上,幼龄幼虫先在杂草上取食,一般在5月下旬才从杂草上转移到早稻上为害
01
人工除虫 早稻二代二化螟1-2龄幼虫往往几十条以至上百条集中为害, 形成“中心凋萎虫伤株”,幼虫3龄以后才分散转株。可以在螟卵盛孵后3-6天,人工拔除中心凋萎虫伤株。
02
农业防治
转Bt基因水稻
利用抗虫品种
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
二化螟
该螟虫为害特点是早稻重、晚稻轻,后期天敌作用明显,螟虫发生得到控制。在早稻上,一代二化螟为害分蘖期稻苗,此时苗小,为害部位低,比二代在穗期时易治。而且一代治得彻底。可以减轻二代防治白穗的压力。防治策略为“狠治一代,挑治二代,巧治三代”。狠治一代的重点是二熟制早稻,包括绿肥田早稻,挑治二代重点是三熟制早稻和单季中稻,特别是前作为小麦的迟三熟早稻,由于面积小,使螟虫集中为害造成白穗,应于重视。巧治三代指第三代二化螟在连晚杂交稻上为害,由于营养好,转株少,存活率高,往往成为翌年有效虫源,在防治上可以结合其它害虫兼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是稻谷的一种常见害虫,它以稻叶为食,会严重危害稻田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我们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并在日常管理中加以注意和应对。

一、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气候、植物品种、害虫种群调节、农业管理措施和人工干预等因素密切相关。

1.气候影响气温是稻纵卷叶螟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主要在气温25~30℃、相对湿度70%~80%时繁殖最为旺盛。

夏季气温偏高、雨量充足的时候,稻纵卷叶螟很容易大量繁殖,对稻田造成危害。

2.害虫种群调节天敌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会对稻纵卷叶螟种群产生较大的压力,使得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得到控制。

3.农业管理措施土壤松化、增施有机肥料、间种套作以及覆盖地膜等,都可以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1. 合理施肥及时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可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和土壤肥力的提高,提高水稻抗病虫害的能力。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3. 种植套作采用套作的种植方式,能有效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避免病虫害种群的迅速扩张。

4. 使用生物防治剂使用生物防治剂对稻田进行治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5. 择机喷药在稻田中及时喷洒农药,可以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减少对水稻的危害。

6. 加强管理加强水稻田的日常管理工作,保持水稻田内清洁卫生,减少害虫滋生的环境。

7. 利用天敌合理引入天敌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使天敌和害虫之间的生态平衡得到恢复。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保障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三、结语稻纵卷叶螟是水稻栽培中的一大害虫,它会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农户们在日常管理中需要特别关注稻田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障稻田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在未来的水稻种植中,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方法,提高防治的效果,减少对水稻的危害。

如何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

如何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

如何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水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是水稻上常见的重要害虫之一,它以水稻叶片为食,危害发病严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如何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

1. 病虫害特征水稻稻纵卷叶螟幼虫在水稻叶表面上结网卷成“V”字型,一般在水稻生长期的6月份到10月份发生比较多。

幼虫主要以水稻叶片捕食为生,损害叶片导致水稻叶片卷曲。

成虫体色棕灰色,复眼大,触角呈线形,翅膀呈三角形。

2. 防治措施2.1 防治方法•基本农田防治法:做好水稻生育期间基本农田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度适中。

•人工防治法:进行人工捕杀,定期喷洒农药。

在测得虫情指数较高时要及时对水稻进行防治。

•植物防治法:引入有影响的天敌,如天蚕蛾等捕食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卵、幼虫或成虫。

2.2 农药防治农药防治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但也存在弊端,如使用不当或滥用会对环境与人体造成威胁。

建议在选用以及使用农药防治本害虫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安全、效果明显、具有可控性的农药。

注意不可使用动物用药、人体用药以及无标注农药。

•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说明,使用农药前必须查看药品标签,了解药品的使用方法、剂量和使用频率。

•防止溅药或误吞,使用中要穿好防护服,做好防护措施。

使用后及时清脱农药残留物。

2.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防治方法,其主要优点是不污染环境,对农作物生长没有不良影响。

•大肚蜚大肚蜚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明显。

在粳稻品种中,一般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峰值为6-7月份。

而大肚蜚也是在这两个月份达到数量的顶峰。

因此,在6-7月份可以采取加强大肚蜚的管理,减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危害。

•科布蛾科布蛾幅布广泛,慢性天敌制,威胁水稻产业。

科布蛾含蛋期为15-29 d,在农田浩渺的稻区内显然不能采取传统的害虫调控方法,因此适当加强科布蛾天敌的配合利用则成为一种有效的综合防治的措施。

•蜻蛉大蜻蜓亦可以成为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天敌之一。

水稻稻纵卷叶螟预警标准

水稻稻纵卷叶螟预警标准

水稻稻纵卷叶螟预警标准一、虫情监测1.1 监测时间:每年5月至9月,每周监测2-3次。

1.2 监测地点:选择有代表性的水稻田,包括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长势的稻田。

1.3 监测方法: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取样100株,调查每株水稻上的虫口数。

二、虫害识别2.1 症状识别:稻纵卷叶螟是一种以幼虫吐丝纵卷单叶叶鞘和叶片,形成虫苞,取食叶肉的害虫。

受害叶片出现白色条斑,严重时全田白叶,甚至颗粒无收。

2.2 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每年发生代数因地域而异,一般以7-8月为害最重。

幼虫有迁移习性,可从虫苞中爬出转移为害。

三、病情分析3.1 病情调查:定期对监测点进行病情调查,记录各监测点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密度和病情指数。

3.2 数据分析: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稻纵卷叶螟的繁殖速度、迁移规律和为害程度,为预警发布提供依据。

四、预警发布4.1 预警级别:根据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密度和为害程度,将预警级别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分别代表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

4.2 预警发布渠道: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农业部门通知、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

4.3 预警内容:包括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地点、为害程度、防治建议等信息。

五、防治建议5.1 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合理施肥,增强水稻的抗性。

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减少越冬虫源。

5.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如纵卷叶螟绒茧蜂等控制虫害。

同时,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杆菌等替代化学农药。

5.3 化学防治:在必要情况下,使用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等。

注意轮换使用农药品种,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同时,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规定进行操作,确保人畜安全。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主要以稻叶为食,造成叶片卷曲、黄化,严重影响稻穗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生长,导致产量减少。

为了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生规律,并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

一、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1. 孳生环境:稻纵卷叶螟主要孳生在稻田中,特别是在温暖潮湿、阳光充足、气候条件适宜的生长季节,其孳生环境对它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2. 生命周期:稻纵卷叶螟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它们在幼虫期主要以稻叶和嫩茎为食,对稻株造成危害。

3. 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幼虫主要发生在稻田中,其由卵孵化为幼虫,经过数天至数周的生长发育,然后结蛹羽化成成虫,成虫主要以田间小昆虫、植物汁液等为食。

在发生规律上,稻纵卷叶螟一般在稻田中夏季发生较多,秋季和春季发生较少。

二、绿色防控技术针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可以采用以下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或捕食性昆虫进行生物防治,例如可以引入蚜茧蜂、蚜虫天敌等昆虫,利用它们的捕食和寄生作用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2. 植物防治:种植一些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强拒绝性或排斥性的植物,如大蒜、草木樨等,来减少该害虫的发生。

3. 生物农药:利用一些对人畜无害的生物农药,如芹菜碱、珊瑚此碱等,进行喷洒防治。

4. 化学防治:采用对环境友好、对非目标生物无害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苏力微、氟氯氰菊酯等。

5. 生态防治: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环境,增加有益微生物、控制害虫天敌、减少农药使用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治。

通过上述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减少农药残留,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民身体健康。

三、加强科学管理除了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外,还需要加强稻田的科学管理,以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具体措施包括:1. 灌溉管理:合理安排稻田的灌溉,保证稻田中的水分充足,避免积水滞留,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孳生。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 水稻生长状况越好,稻叶越嫩绿,越有利于成虫的 产卵,有利于幼虫的结苞和取食。水稻品种的叶片 越宽,受害越重。
➢ 水稻不同生育期,稻纵卷叶螟为害各异,一般在水 稻分蘖期、孕穗期成虫产卵量大,幼虫为害较严重。
➢ 由于成虫有吸蜜补充营养的习性,位于蜜源植物附 近的稻田,卵量大而为害严重。
耕作制度
➢ 北方水稻面积扩大; ➢ 矮干阔叶、密植高肥; ➢ 复种指数提高。 为害虫迁飞提供适宜的寄主条件。
➢ 越冬区: 1月份平均气温4-16℃等温线之间 (南岭以南)。
发生区划
➢ 从海南至黑龙江,一年发生1-11代; ➢ 湖北(长江流域),一年发生4-5代;主害
代为2、3代,每代常出现两个以上的蛾峰, 幼虫为害盛期在7、8月份。
迁飞途径
5次北迁,3次南迁。
为害时间和对象
代别
1
2
3
4
5
成虫高峰期 5/中-6/10 7/10以前 8/10以后 9/10以后 9/20以后
施。
药剂种类
➢ 25%杀虫双水剂200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雾; ➢ 40%丙溴磷乳油(速灭抗、库龙、黑旋风),80-100 ml; ➢ 50%杀螟松乳油75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雾; ➢ 40%乐斯本乳油50~100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雾; ➢ 20%康宽(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g,兑水50-60千克喷雾。
在蛾高峰后10天,分类型田调查1次虫口密 度,每块田查20点,每点顺行查5穴稻丛, 共100丛,检查幼虫数,折算出百丛虫数。
预报方法
3龄 幼虫
=
产卵 前期
+
发蛾高 峰日
+
1龄幼 虫历期
+
2龄幼 虫历期

《水稻稻纵卷叶螟》课件

《水稻稻纵卷叶螟》课件

防治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
防治不及时,错过最佳 防治时期。
对策一
加强虫情监测,及时发 现并采取防治措施。
问题二
防治方法单一,效果不 佳。
对策二
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如 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 化学防治相结合,提高
防治效果。
提高防治效果的建议
1 2
建议一
加强科研力度,研发新型高效的防治技术和药剂 。
建议二
值。
预警发布
03
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及时向农户发布预警
信息,指导农户采取防治措施。
05
稻纵卷叶螟与其他水稻害虫的 关系
与稻飞虱的关系
稻飞虱是稻纵卷叶螟的竞争者,两者 在水稻田中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
稻飞虱对稻纵卷叶螟的种群数量有一 定的抑制作用,因为稻飞虱会吸取水 稻的汁液,导致水稻生长不良,间接 影响稻纵卷叶螟的繁殖。
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等,需要综合运用各种 手段来有效控制其危害。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成功防治案例
案例一
某地区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通过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有效控制了稻纵卷叶螟 的种群数量,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品质。
案例二
某地区采用灯光诱杀技术,利用稻纵卷叶螟的趋光性,在稻田周边设置黑光灯或 频振式杀虫灯,有效诱杀了大量成虫,降低了虫口密度,减轻了危害程度。
数学模型预测
建立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环境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预测未 来的发生情况。
专家系统
集合农业专家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和经验,构建稻纵卷叶螟预测的专 家系统。
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架构
01
建立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预警发布等环节的预警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东半部稻 纵卷叶螟迁飞 途径(1977) 途径( ) Ⅰ终年危害 区;Ⅱ 岭南 代区; 6~8代区;Ⅲ 江岭5 代区, 江岭5~6代区, 岭北亚区, 岭北亚区,江 南亚区; 南亚区;Ⅳ 江淮4 代区; 江淮4~5代区; 北方2 Ⅴ北方2~3代 区。M1~M2各 次北迁( 次北迁(月/旬)
每年8月底至11月有三次 每年8月底至11月有三次明显的回迁过程: 三次明显的回迁 回迁过程: 第一次回迁:8月下旬至9 第一次回迁: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由北方区和江 淮区北部中稻地区向江岭区和岭南区迁入,有些 地区仅过境停留。 第二次回迁: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第二次回迁: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第三次回迁:10月中下旬; 第三次回迁:10月中下旬; 自9月下旬起,长江以南迁出,随副热带高压南 退,藉助高空的东到东北风,南移至大陆以外, 也有过境降落在南方的现象。
稻纵卷叶螟各世代死亡因素的 ki值
虫期 作用因子 第二代 失踪 k1 卵 寄生 k2 不孵化 k3 1~2龄 1~2龄 幼虫 3~5龄 3~5龄 幼虫 蛹 失踪 k4 寄生 k5 失踪 k6 寄生 k7 失踪 k8 寄生 k9 总K值 0.1914 0.0021 0.0311 0.2449 0.0324 0.1336 0.0062 0.2507 0.0542 0.9466 各世代 ki值 第三代 0.2277 0.0177 0.0240 0.5409 0.0177 0.4011 0.0114 0.4800 0.0248 1.7093 (1977~1982) 第五代 0.2734 0.0867 0.0219 0.3583 0.0537 0.3825 0.0443 0.5251 0.0669 1.8128 第六代 0.2374 0.0357 0.0210 0.8864 0.0113 0.5386 0.0180 0.7278 0.0179 2.4941 相关回归 系数 bi 0.0663 0.0343 0.0065 0.3450 -0.0156 0.3331 -0.0038 0.2602 -0.0260 ∑Bi ≈ 1 K与ki的 相关系 数 ri 0.8502 0.6946 0.4769 0.9337 -0.6418 0.9770 -0.1846 0.9860 -0.7835 –
第四代 0.3602 0.0921 0.0473 0.9096 0.0030 0.8995 0. 0.7989 0. 3.1111

稻纵卷叶螟海捕数量及性质
E122º30’左右
上海稻纵卷叶螟海陆空捕协作组 1980
峰次 波及 1 2 3 4 5
时间 6/16 6/30~7/1 7/7~8 7/13~17 8/14~15 8/18
性质 波及 北迁 北迁 北迁 零星北迁 少量回迁 少量回迁
分布范围 N32º56’~38º N32º56’~38º04’ N36º11’~37º N36º11’~37º58’ N31º05’~31º N31º05’~31º48’ N30º05’~38º N30º05’~38º06’ N31º45’~38º N31º45’~38º14’ N37º06’~34º N37º06’~34º17’ N31º27’~32º N31º27’~32º02’
各世代种群增长指数 Ⅰ
种群增长指数( 应用Morris和Watt模型计算: 种群增长指数(Ⅰ)应用Morris和Watt模型计算: Ⅰ= SE×SL1×SL2×…×SP×SA×P♀×F ×PF (1)
式中SE …SA分别代表卵至成虫各龄级的生存率; P♀为雌 成虫占成虫总数的比例; F为雌成虫最高产卵量, PF为 达到最高产卵量的比率。 种群增长指数也应用 Ⅰ = N(t+1) / Nt (2) 公式计算。式中 Nt(各世代的初始卵数); N(t+1)为 Nt(各世代的初始卵数); N(t+1)为 生命表最后的成虫数乘于雌性比和每雌的平均产卵量,得 下代卵量。
古德祥 周昌清 汤鉴球,1989
各世代生存率 (1977~1982) 第四代 0.4363 0.8089 0.8958 0.1232 0.9937 0.1262 1 0.1595 1 0.5407 0.0206 第五代 0.5329 0.8191 0.9507 0.4382 0.8837 0.4145 0.9031 0.2984 0.8573 0.5507 0.3795 第六代 0.5788 0.9212 0.9527 0.1299 0.9743 0.2893 0.9594 0.1876 0.9595 0.5851 0.1699
稻纵卷叶螟经海面迁飞 稻纵卷叶螟经海面迁飞的调查: 海面迁飞的调查:
1973年日本人板仓博利用气象船在海面上捕获稻纵卷叶螟(距日本 1973年日本人板仓博利用气象船在海面上捕获稻纵卷叶螟(距日本 本土潮岬以南450公里,距我国舟山群岛1200公里)7 本土潮岬以南450公里,距我国舟山群岛1200公里)7头。 上海稻纵卷叶螟海捕组于1979年 上海稻纵卷叶螟海捕组于1979年9月20日13时30分,在N35º45‘、 20日13时30分,在N35º45‘、 E122º30’(山东安东卫180公里)的海面上,观察到双翅平贴氽歇水 E122º30’(山东安东卫180公里)的海面上,观察到双翅平贴氽歇水 面的大量稻纵卷叶螟,目测10~15头 面的大量稻纵卷叶螟,目测10~15头/M2,也观察到卷叶螟因船开过惊 动而从海面飞起。该组于1979年 动而从海面飞起。该组于1979年8月22日至11月5日,1980年5月10 22日至11月 日,1980年 日至11月20日乘上海”长锦轮“,从上海出吴淞口,经长江口、黄海、 日至11月20日乘上海”长锦轮“,从上海出吴淞口,经长江口、黄海、 渤海海域到大连港,连续来回86个航次。白天以网捕为主,夜间灯诱 渤海海域到大连港,连续来回86个航次。白天以网捕为主,夜间灯诱 与网捕相结合,在海上捕捉172天,航程48160海里。捕获240种昆虫, 与网捕相结合,在海上捕捉172天,航程48160海里。捕获240种昆虫, 20005个标本,其中螟蛾科昆虫25种,共1043只,稻纵卷叶螟占海捕 20005个标本,其中螟蛾科昆虫25种,共1043只,稻纵卷叶螟占海捕 螟蛾的77.09%。 螟蛾的77.09%。 福建省农科院1978年10~11月在东海N26 福建省农科院1978年10~11月在东海N26º12‘~28º24’捕获4头稻纵 24’捕获4 卷叶螟;1979年6~11月捕获39头;1980年6~8月捕获11头。 卷叶螟;1979年6~11月捕获39头;1980年6~8月捕获11头。 广西农科院与北海市农业局于1980年3~8月从北海至广州,在南海 广西农科院与北海市农业局于1980年3~8月从北海至广州,在南海 海陆空面捕获稻纵卷叶螟14头。 海陆空面捕获稻纵卷叶螟14头。 上海市星火农场植物保护站于1979年8~11月在黄海、渤海 上海市星火农场植物保护站于1979年8~11月在黄海、渤海 N31º05‘ ~39º、E122º30’左右捕获稻纵卷叶螟365头,1980年5~11 30’左右捕获稻纵卷叶螟365头,1980年 月又捕获439头。 月又捕获439头。
数量 3 12 146 15 32 5
表 稻纵卷叶螟各世代发生期(广东)
第1 代 2 3 4 5 6 7 3月上旬~ 4月下旬 4月中旬~ 5月下旬 5月下旬~ 6月中旬 6月中旬~ 7月下旬 8月上旬~ 9月上旬 9月上旬~10月中旬 月上旬~10月中旬 10月下旬~ 10月下旬~ 在游草和早播秧苗 早稻秧苗、早稻分蘖期 圆秆至抽穗期,主害代 为害迟熟品种和晚稻秧苗 晚稻分蘖期 晚稻主要为害代 在水稻上不能完成
水稻害虫
稻纵卷叶螟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Guené
稻纵卷叶螟长距离迁飞的证据
1977~1980年稻纵卷叶螟迁飞研究协作组,安排设立29 1977~1980年稻纵卷叶螟迁飞研究协作组,安排设立29 个染色标放点,共组织了300余个单位参加回收。4 个染色标放点,共组织了300余个单位参加回收。4年来共 标放39.5万头,异地回收标本500余头,经过协作组鉴定, 标放39.5万头,异地回收标本500余头,经过协作组鉴定, 确认的标放有色蛾 6头。这是稻纵卷叶螟长距离迁飞的有 力证据。情况如下: (1)浙江象山县病虫测报站在预测灯下回收到1头雄蛾 )浙江象山县病虫测报站在预测灯下回收到1 (1977,7,19),翅上有明显的紫色标记,确认为广西 1977, 19),翅上有明显的紫色标记,确认为广西 桂林地区灵川县1977年 桂林地区灵川县1977年7月15日标放的,从标放至回收, 15日标放的,从标放至回收, 相距时间为5天,直线距离为1100公里。 相距时间为5天,直线距离为1100公里。 (2)江苏省金坛县病虫测报站的灯下,收到两头翅足有红 色标记的稻纵卷叶螟,雌雄各一(1977, 色标记的稻纵卷叶螟,雌雄各一(1977,8,3),确认 为湖南郴州地区标放的。相距900公里,时间11天。 为湖南郴州地区标放的。相距900公里,时间11天。
两个公式计算稻纵卷叶螟种群增长指数的比较 公式 (1) (2 1.0405 第四代 0.0206 0.0203 第五代 0.3795 0.3791 第六代 0.1699 0.1693
两个公式计算的结果差异很小,这两种方法均可应用。 在综合防治稻区不施用农药的稻田中,6年的田间试验 调查,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增长指数以第二代最高,种群 增长9.5倍;第四代最低(0.02);第三代能维持原种 群(1.04);第4代和第6代的I值小于1,表明其种群数 量是下降的。
(3)江苏省赣榆县病虫测报站在金属卤化物灯下,收到有 红色标记的雌蛾1头(1977, 红色标记的雌蛾1头(1977,8,3),确认是湖南郴州标 放的稻纵卷叶螟,相距1100公里,时间11天。 放的稻纵卷叶螟,相距1100公里,时间11天。 (4)1979年6月10日,广西农科院回收到1头紫色标记的雌 1979年 10日,广西农科院回收到1 蛾,经薄层分析鉴定,确认为广西合浦标放的稻纵卷叶螟, 相隔时间3天,距离160公里。 相隔时间3天,距离160公里。 (5)1980年8月1日,江苏邳县植保站在测灯下收到绿色标 1980年 记的雌蛾 1头,经薄层分析鉴定,确认为湖南常德地区标 放的稻纵卷叶螟。相隔时间6天,距离800公里。 放的稻纵卷叶螟。相隔时间6天,距离800公里。 上述结果充分证明了稻纵卷叶螟具有远距离迁飞特性, 验证了我国东部稻纵卷叶螟自南向北的部分迁飞区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