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

合集下载

【2019年整理】医疗机构消毒监督与检测

【2019年整理】医疗机构消毒监督与检测

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时,在抽样的同时会将连
同残余消毒剂一起被采集到样品中并可能被携带
到培养基或检验体系内,会对未被杀死的残存细
菌生长产生影响,使得存活细菌检不出,导致消
毒效果高于实际效果或灭菌效果出现假阴性。所
以,在对消毒剂杀菌效果进行监测时,必须首先
设法去除残余消毒剂,使残存细菌脱离其影响,
获得正常的复苏生长条件,以便有效的检验。
=
2.83 X
X=7.13g(每1000mL)
4/24/2019
20
去结晶水问题
硫代硫酸钠 (Na2S2O3·5H2O)
158 158 + 5×18
=
5 X
X=7.85g(每1000mL)
4/24/2019
21
含相应中和剂的洗脱液种类:
1、卵磷脂
1g
吐温—80
1g
无菌洗脱液 加至100ml
34
二、有效碘含量的测定 试剂: 1、0.5%淀粉溶液。 2、36%乙酸。 3、0.1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4/24/2019
35
操作:
向100ml碘量瓶中精确加入含碘消毒剂 5.0ml及36%乙酸1滴,用0.1mol/L硫代硫 酸钠标准溶液滴定(通常用25ml滴定管, 若预计有效碘含量大于5%时用50ml滴定 管),边滴边摇匀,待溶液呈淡黄色时 加入0.5%淀粉溶液10滴(溶液立即变蓝 色),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用去 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总量。重复测3次,取 均值进行以下计算。
Ⅲ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cm2,并未检 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Ⅳ类区域细菌:总数≤15cfu/cm2,并未检 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医院消毒效果监测

医院消毒效果监测

04
消毒效果监测结果分析和改进措施
监测结果分析
监测指标
对医院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时,应关注微生物数量、 菌落数等关键指标,确保 消毒效果达到预期标准。
监测频率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合理 安排消毒效果监测的频率, 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 整改。
监测方法
采用合适的监测方法,如 采样、培养、计数等,确 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臭氧消毒注意事项
臭氧对人体有害,使用时应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避免臭氧浓度过高 导致中毒事件发生。
03
消毒效果监测标准和流程
监测标准
1 2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根据国家卫生部发布的消毒技术规范,对医院消 毒效果进行监测,确保达到规定的消毒合格标准。
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根据医疗行业和地方的相关标准,结合医院实际 情况,制定具体的消毒效果监测标准。
THANKS
感谢观看
要点二
未来展望
为进一步提高医院消毒效果监测水平,建议医院加强制度 建设,完善消毒流程和操作规范;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 高消毒意识和操作技能;加强监管力度,定期开展消毒效 果监测和评估工作;同时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 消毒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经验的 积累,相信医院消毒效果监测工作将得到持续改进和提升 。
01
02
03
04
热力消毒
利用高温或高压对物品进行消 毒,如压力蒸汽灭菌法、干热
灭菌法等。
紫外线消毒
利用紫外线照射物品表面进行 消毒,适用于空气、表面和物
品的消毒。
过滤除菌
通过过滤介质去除空气或液体 中的微生物,如医用空气净化
器等。
机械清洗
利用机械力去除物品表面的污 垢和微生物,如超声波清洗等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工作总结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工作总结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 消毒效果监测工作总结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工作背景与目的 • 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 监测结果分析与评估 • 监测工作总结与建议 • 参考文献
01 工作背景与目的
工作背景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传 播的重要责任。
医疗机构作为传染病防控的前沿阵地,其消毒效果监测工作对于防止传染病传播具 有重要意义。
强化消毒质量控制
各医疗机构应该加强消毒质量控制,建立健全的 消毒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每一个环节的消毒工作 都符合规范要求。
定期开展消毒效果监测
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消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 们需要定期开展消毒效果监测工作,并对监测结 果进行汇总和分析。
下一步工作计划
制定更加科学的消毒 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 。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对医疗机构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和 评估。
工作目的
通过对医疗机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评估其消毒措施的有效性和卫生状况 ,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卫生问题,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持,为 制定传染病防控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
为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促 进其消毒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提高公众对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的信任 度和满意度。
02 监测工作开展情 况
监测计划制定
01
02
03
确定监测目的
明确监测工作的目标和重 点,为后续计划制定提供 指导。
确定监测指标
根据监测目的,选择相应 的消毒效果指标,如消毒 剂残留量、消毒器械合格 率等。
制定监测方案
包括监测对象、采样方法 、分析方法、数据整理等 ,确保监测工作科学、规 范。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1.目的:规范全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规程,保障消毒灭菌效果。

2.范围:全院科室/部门。

3.定义:无。

4.权责4.1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制定管理制度。

4.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护理部:负责监督制度落实。

4.3科室主任和护士长:负责制度的执行。

5.作业内容5.1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

监测方法参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执行。

5.2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定期进行染菌量测定和有效成分含量监测。

5.2.1染菌量监测:监测方法参照《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操作规程》。

5.2.2有效成分含量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

含氯消毒剂应每日监测;戊二醛用作物品消毒时,每周应不少于1次监测。

5.3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5.3.1压力蒸汽灭菌:物理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手术包尚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生物监测每天进行。

5.3.2低温灭菌:必须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每天进行生物监测1次。

5.4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先空载进行生物监测3次,均合格后才能使用。

灭菌器移位和大修后应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监测,监测方法参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要求执行。

5.5环境消毒5.5.1紫外线消毒:科室工作人员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效果监测。

紫外线消毒应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应≤1000 小时)、使用人签名。

灯管符合GB19258—2012要求,新灯管的辐射强度不低于90μw/cm²;使用中紫外线灯管辐射强度不低于70uw/cm²,科室工作人员应每半年监测照射强度。

5.5.2空气消毒机消毒:科室工作人员应进行日常监测、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效果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管理,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无菌物品等的监测。

第三条医院应当设立专门的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制度的各项工作。

第二章环境卫生学监测第四条环境卫生学监测内容包括:(一)空气监测:对洁净手术室、洁净技术房间、重症监护室等高风险区域进行日常监测,每季度进行抽查。

(二)物体表面监测:对医疗设备、器械、床栏、门把手等物体表面进行监测。

(三)医务人员手监测: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监测,评估其手卫生状况。

(四)消毒剂监测:对使用的消毒剂进行监测,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五)无菌物品监测:对无菌物品进行监测,确保其无菌状态。

第五条空气监测应采用自然菌落计数法或滤膜法,物体表面监测应采用涂抹法,医务人员手监测应采用涂抹法或湿片法,消毒剂监测应采用比色法或滴定法,无菌物品监测应采用无菌生长法。

第六条监测结果判定标准:(一)空气监测:细菌总数≤500 CFU/m³为合格。

(二)物体表面监测:细菌总数≤5 CFU/mL为合格。

(三)医务人员手监测:细菌总数≤10 CFU/mL为合格。

(四)消毒剂监测:细菌总数≤100 CFU/mL为合格。

(五)无菌物品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第三章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第七条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内容包括:(一)高压蒸汽灭菌器监测: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监测:进行B-D试验和生物监测。

(三)其他消毒设备监测: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监测。

第八条高压蒸汽灭菌器监测应每锅进行,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监测应每日进行,记录B-D试验结果和生物监测结果。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工作总结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工作总结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工作总结为进一步掌握各级医疗单位的消毒质量,加强消毒管理,减少医源性感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年我疾控中心继续开展了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工作并按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县级医疗机构进行两轮消毒监测。

乡镇及医疗机构,村级卫生室及托幼机构进行了一轮消毒监测。

现将我县各医疗及托幼机构单位消毒监测结果进行总分析如下:一、监测内容标准、标准检测内容:医疗机构1、使用中消毒剂及无菌器械保存液2、医疗用品3、物体表面4、空气5、工作人员手6、高压灭菌效果7、医疗用品8、紫外线辐照测定托幼机构内容:1、物体表面2、空气3、手4、玩具5、餐茶具6、紫外线灯执行标准按照国家卫生标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规定方法进行采样监测。

二、监测结果我县共有医疗机构264家,实监测264家。

其中县级医疗机构5家,乡镇及医疗机构19家,村级卫生室226家应监测医疗机构13所,实监测13所。

实监测样品总份数897份、合格20份、不合格 20份、总合格率为99%其中:1、使用中消毒剂及无菌器械保存液12份、合格12份、合格率 99%2、医疗用品125份、合格125份、合格率99%3、物体表面125份、合格125份、合格率99%4、空气125份、合格125份、合格率99%5、高压灭菌效果125份、合格125份、合格率99%6、玩具125份、合格125份、合格率99%7、餐茶具125份、合格125份、合格率99%8、工作人员及托幼机构学生手125份、合格125份、合格率99%三、监测覆盖率按照年初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对应监测机构分别进行了消毒采样监测其覆盖率达100%。

四、分析多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

督导力度不断加强各级医疗单位对医院内感染控制和消毒管理更加重视。

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

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

(四)使用中消毒剂有效浓度监测
2、戊二醛浓度测定(试纸法) 戊二醛浓度测定(试纸法)
(1)从小瓶中取出一条; 从小瓶中取出一条; 将指示色块完全浸没于戊二醛溶液, (2)将指示色块完全浸没于戊二醛溶液, 一秒内取出; 一秒内取出; 沾下瓶盖上的纸垫, (3)沾下瓶盖上的纸垫,去除多余的液 体; 横置于瓶盖上, (4)横置于瓶盖上,注意不要将色块面 朝下以免受到污染; 朝下以免受到污染; 等候5 分钟判读结果。 (5)等候5-8分钟判读结果。
(六)内镜的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方法: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 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 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 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 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 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小时 内检测。
(六)内镜的消毒效果监测
(一)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2、卫生学标准 I类区域:细菌总数 ≤10cfu/m3(或0.2cfu/平板), 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m cfu/平板 平板) 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类区域:细菌总数≤200cfu/m cfu/平板) Ⅱ类区域:细菌总数≤200cfu/m3(或4cfu/平板), 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类区域: 细菌总数≤ 500cfu/m cfu平板 平板) Ⅲ 类区域 : 细菌总数 ≤ 500cfu/m3( 或 l0cfu 平板 ) , 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结果判定 灭菌后的内镜应当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 做好监测记录。 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 <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后内镜 <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后内镜 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消毒灭菌是医疗机构等公共场所进行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其效果的监测对于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制定一套全面的监测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一、监测目标和内容监测目标主要包括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具体监测内容包括:1.消毒剂的配制与浓度:监测消毒剂的配制是否正确,浓度是否符合要求。

2.消毒设备和器械的清洁和消毒效果:监测消毒设备和器械的清洁程度和消毒效果,包括灭菌指标的达标情况。

3.消毒区域的清洁和消毒效果:监测消毒区域的清洁程度和消毒效果,包括空气质量和表面菌落总数的监测。

4.消毒操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监测由操作人员进行的消毒操作是否符合规范。

二、监测方法和频次监测方法和频次应根据监测内容的特点和重要性来确定。

1.消毒剂的配制与浓度:每批次消毒剂配制完成后,需进行定量分析,确保浓度的准确性。

2.消毒设备和器械的清洁和消毒效果:消毒设备每次使用前后都应进行监测,以保证消毒效果达标;器械在清洗和消毒完成后进行监测,确保清洁程度和消毒效果符合要求。

3.消毒区域的清洁和消毒效果:消毒区域每日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定期进行表面菌落总数监测。

4.消毒操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对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通过实际操作监测其操作规范性。

三、监测结果与处理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进行分析,对于未达到要求的情况应及时处理。

1.消毒剂的配制与浓度:如发现浓度不符合要求,应重新配制消毒剂。

2.消毒设备和器械的清洁和消毒效果:如发现清洁程度和消毒效果不符合要求,应重新清洗和消毒。

3.消毒区域的清洁和消毒效果:如发现空气质量和表面菌落总数不符合要求,应加强消毒措施,及时清洁和消毒。

4.消毒操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对于不能按规范操作的人员,应及时进行整改,并进行培训。

四、监测记录和报告所有监测结果应进行记录和归档,便于随时追溯和查询。

监测报告应定期进行,包括监测的内容、方法、结果及处理情况等,以保证消毒灭菌工作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
全面掌握雅安市市县两级医疗机构的消毒状况,提高消毒效果和质量,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方法2006-2008年对全市市县两级医疗机构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检测均按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

结果共检测消毒样品2540份,合格2340份,合格率为92.13%。

2006-2008年,市级医疗机构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3.61%、96.65%和97.41%,县级医疗机构分别为82.67%、87.96%和91.47%。

结论雅安市市县两级医疗机构消毒合格率均呈逐年提高趋势, 市级医疗机构消毒合格率高于县级医疗机构。

[关键词] 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
医院消毒与灭菌是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关键有效措施[1]。

为进一步了解雅安市市县两级医疗机构的消毒隔离工作状况,提高医院感染控制和消毒管理工作质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2006-2008年对雅安市市县两级医疗机构进行常规消毒效果监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2006-2008年对雅安市13家市级和26家县级医疗卫生保健计生机构(其中市直属医院4家、私立医院5家、保健院1家、计生服务站1家、血站1家、中学校医室1家,县级医院14家、保健院5家、计生服务站7家)进行常规消毒监测。

按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采样[2]。

室内空气在消毒处理后使用前用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自然沉降法暴露5min采样进行细菌总数培养。

医护人员手和物体表面用浸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涂抹采样。

使用中的消毒液和无菌器械保存液用无菌吸管吸取1ml加入9ml含相应中和剂的试管内混匀后送检。

结果判定按《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规定的标准执行[3]。

2 结果
2006-2008年共检测消毒样品2540份,检测合格2340份,合格率为92.13%(表1)。

检测样品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的手、使用中的消毒液和无菌器械保存液,各检测样品合格率呈逐年提高趋势,各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11,P<0.05)。

2006-2008年,市级和县级医疗机构消毒样品总合格率分别为95.94%和8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96 P<0.05),见表3。

3 讨论
2006-2008年雅安市市县两级医疗机构消毒检测样品合格率均呈逐年提高趋势。

这与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分不开。

近年来,雅安市市县两级逐年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人员配置,健全设施环境,加强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和规范消毒工作的管理。

每年分别由市、县疾控中心组织开展4次对各级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

在各项目监测中,使用中的消毒剂合格率较高。

空气样品合格率较低,分别为78.70%、81.31%和86.32%。

部分医院空气消毒仅使用紫外线灯辐射消毒,存在紫外线灯数量不足,安装不合理,消毒时间不足,损坏或过期未及时更换等问题,达不到消毒效果。

各医疗机构应制定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紫外线灯消毒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建立使用、更换、登记和监测制度。

建议各医疗机构配备专用的臭氧空气消毒机[4]。

在卫生清洁的状态下,采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电动气溶胶喷雾器对内环境空气进行彻底消毒,以确保内环境空气卫生质量[5]。

而市县级医疗机构消毒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市级医疗机构消毒合格率明显高于县级医疗机构,这与医院领导重视程度,消毒制度健全与否,措施的完善落实,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消毒与医院感染的责任感和法制观念强弱有关。

部分县级医疗机构重治轻防,重经济效益,忽视消毒工作的重要性[6],以致医护人员对消毒技术操作不规范、不到位,加之消毒制度不健全,缺乏应有的消毒设施,从而影响了消毒效果[7]。

建议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大对各级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定期进行消毒专业知识和技
能培训,使相关人员增强消毒灭菌观念,严格操作规程。

疾控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技术指导和督导,规范消毒技术操作程序,强化医护人员自身防护意识,使各项消毒监测制度化、科学化。

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消毒工作的管理,加强自身建设,大力开展消毒知识培训工作,加强技术指导,健全消毒措施,完善消毒设施,进一步完善自检监测系统。

真正做到消毒工作常性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消毒质量,控制和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