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论书法之要旨

合集下载

论傅山书法美学思想

论傅山书法美学思想

论傅山书法美学思想内容摘要:傅山的书法美学思想颠覆了明末清初的传统书法美学思想和审美方式,为中国书法美学史打开了一条新的审美通道。

他的书法美学思想中的“四宁四毋”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思想文化背景,傅山书法美学思想对书法审美关系做出了独特的说明和阐释,具有鲜明的审美立场。

傅山提出的“丑”、“天”、“支离”等审美范畴,呈现出傅山书法美学思想的根本特征。

傅山书法美学思想对清代以及当代的书法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傅山时代背景丑媚对立天以书论政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阳曲人,又号啬庐。

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论学与南方学人颇有异同,批评理学,鄙视宋儒,提倡博雅之风,致力于诸子、文字、声韵、诗文、史部、书画、医药等领域研究,格局开阔,蹊町自辟,在晚明及清初名望甚著。

本文拟从书法美学这一角度切入,力求对傅山的书法美学思想中“丑”、“天”、“支离”等审美范畴的解读,进而对其书法美学思想的形成与时代背景,以及傅山书法美学思想对中国书法的贡献做一尝试性探讨。

一、时代背景与傅山书法美学思想的形成葛承雍先生说:“在清初的文化领域里出现了三种书法家:既有在死神面前铮铮骨气的独立人格,也有在屠刀底下委曲求全的依附人格,还有在朝廷笼络之下堕落为奴的自毁人格。

”【1】而傅山则属于前者。

傅山如果不经历明亡清兴的历史事实,他也许是一个非常纯粹的文人,也不会产生“挽既倒之狂澜”的美学思想。

傅山作为明朝遗民,家国之恨,沧桑之变,与现实社会的抵牾,以及心理上的压抑,使他的思想与创作产生了变化。

他的文艺观、书画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是形成他反叛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在傅山的一生中,经历了明朝的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以及清代初期的顺治、康熙两朝,贯穿了17世纪的近80个春秋的岁月。

傅山生活的明末清初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之中,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都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情况异常复杂。

傅山论书

傅山论书

摘要:在对明清时期"尚丑"的表现主义书艺思潮研究现状作辨正的基础上,阐释傅山对书-道关系的理解,并以此对他提出的"丑"的审美理念以及对碑学的倡导进行了贯通和剖析,从而从时代精神的高度整体地动态地把握傅山的书法审美理念。

关键词:傅山,书法,书-道关系,原儒精神,狂狷精神,骨气,丑,碑学一、对"尚丑"的表现主义书艺思潮研究现状的辨正傅山"宁丑毋媚"的书法理论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观点,但是内中许多原委还没有得到深入的理清,大多只停留在一个孤立的艺术个性表现的解释基础上,不能从儒家精神传统、士人传统以及审美理念变迁史的角度宏观地把握,因此不能充分地理清他书法理论的内在动因和生机所在,本文将试着作一整体的动态的把握。

首先对明清时期"尚丑"的表现主义书艺思潮研究现状作一辨正。

姜澄清先生在《中国书法思想史》中以干禄气息来概括明代书法堕入俗障的颓势以及清康乾时期馆阁体对书艺的窒息,并以此为批判的对象梳理出与之对抗的明清"尚丑"表现主义书艺思潮:中晚明时徐渭的书法"在破规矩中去确立‘丑'的美感","可视为清代‘奇丑'书法的先驱,从明清之交的傅山到清代中晚期的刘熙载,在理论上肯定了‘丑'的美学原则,而金农、郑燮的‘怪',在艺术上是与徐渭一脉相承的。

"○1而清代碑学的勃兴正与此尚丑精神密切相关。

他认为宋以来,抒情写意,表现个性的艺术追求日渐强烈,但宋代"主要体现为一般士大夫的闲情逸志",到明代徐渭那里则是"侧重表现内心的郁积、痛苦,是社会苦闷、人生不幸的宣泄",是"以‘丑'去与儒家所主张的‘中和穆穆'的‘雅'相抗衡。

"○2这一结论显然有涉武断,是无法从前面针对的批判对象推出的。

傅山书法的“天机自然”与“四宁四毋”

傅山书法的“天机自然”与“四宁四毋”

傅山书法的“天机自然”与“四宁四毋”蔡显良内容提要傅山书法的核心审美观是追求天机浩气。

一直以来讨论甚多的“四宁四毋”并非傅山的书法美学思想,而是他的政治思想在书法领域的一个浓缩,是某些场合的特定说辞而已,尤其是其中的“丑”和“支离”,更是他所要舍弃的一面。

除了傅山自己都认为属于“无机无气”的应酬作品之外,他的绝大部分创作均遵循其崇尚古法与天机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傅山书法天机自然四宁四毋说起傅山就想到“四宁四毋”,谈到“四宁四毋”就想起傅山,在现当代书坛“四宁四毋”俨然已经成为傅山独一无二的标签,更被一些人用来作为自己“丑书”的挡箭牌。

数年前笔者曾撰文,认为傅山所谓的“四宁四毋”只是他的政治思想在书法领域的一个浓缩,并非他的主导性审美观念,可以说只是他的书法观念的一个特殊方面。

实质上,傅山书法美学的核心是崇尚古法、追求天机浩气①。

然纷扰之中,一石下去竟死水无澜。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觉得之前的研究还有深入的必要。

一、“四宁四毋”并非傅山的书法审美观顾炎武曾说:“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

”②无论顾炎武此语的背后是否隐含着弦外之音,但是同时代人的眼光显然更切实际、更加准确。

笔者曾据此认为,唯有天机自然才能大巧若拙,故傅山书法思想的核心是追求天趣与自然之境。

傅山“四宁四毋”的核心是“拙”,“真率”应为“拙”题中之义,“丑”和“支离”也应包含于“拙”中,是“拙”的极端化表达。

因此,“四宁四毋”其实是傅山崇尚天机的审美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是因为掺和了太多的政治动因,所以变得有些极端化而已。

现在想来,这一结论一不小心犯了妄自揣测的主观性错误,124并未联系实际语境分析具体问题。

其实,“四宁四毋”并非傅山的书法审美观。

在“四宁四毋”产生的《训子帖》中,请注意这样两个相互对举的语境:一是“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二是“偶得赵子昂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写此诗仍用赵态”,“然又须知,赵却是用心于王右军者”。

傅山书论的价值阐释

傅山书论的价值阐释

傅山书论的价值阐释内容题要:傅山的书法最能表现他的人格,他的桀骜不驯,他的忠贞刚烈,他的博大胸怀以及卓识高见都完全融化到了书法艺术中,而其书法艺术之所以达到极高成就,源于他书法理论的精深透彻。

他的书法理论的建构堂庑广阔,立意宏远,根植于他的哲学观。

书法在他眼里,是人之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和书者一体的,不是附属物,是活性而生动有生命的,而且更应是完善人格的手段,于是健康、向上、有益是他的艺术取向。

他的许多艺术观有超越前人处,特别是针对于学赵孟頫、董其昌一路末流成弊的现象,他有许多振聋发聩的论述,具有划时代意义。

主题词:傅山书法理论技法艺术道傅山的书法最能表现他的人格,他的桀骜不驯,他的忠贞刚烈,他的博大胸怀以及卓识高见都完全融化到了书法艺术中,而其书法艺术之所以达到极高成就,源于他书法理论的精深透彻。

他的书法理论的建构堂庑广阔,立意宏远,根植于他的哲学观。

书法在他眼里,是人之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和书者一体的,不是附属物,是活性而生动有生命的,而且更应是完善人格的手段,于是健康、向上、有益是他的艺术取向。

他的许多艺术观有超越前人处,特别是针对于学赵孟頫、董其昌一路末流成弊的现象,他有许多振聋发聩的论述,具有划时代意义。

现摘其要者略述如下。

一、傅山关于作字和作人关系的论述他有一首诗是说作字与作人关系的,其曰:“作字如作人,人奇字自古。

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

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

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

谁为用九者,心与腕是取。

永真溯羲文,不易柳公语。

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

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1】这首诗是写给儿孙言作书之道的,是他一生学书的经验之谈,在诗后有一段他的自解,说:“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

偶得赵子昂《香山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

此无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觚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

主张“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的傅山,其草书狂而不癫

主张“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的傅山,其草书狂而不癫

主张“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的傅山,其草书狂而不癫
傅山,字青主、侨山、公它等,名号甚多,入清后又名真山,号朱衣道人、观化翁,山西阳曲(今山西太原市郊)人。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傅山历来有“学海”的称誉,他工书善画,博极群籍,在经史子集、文学诗词、书法绘画、钟鼎文字、医学医术诸领域都有精深研究。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傅山的草书圈眼多,繁而不乱,于郁勃浑脱之中,又有逸岩之态”。

处于董赵书风笼罩书坛之际的傅山,也曾学过赵孟頫,但后来对赵字贬斥得很利害。

“予不极喜赵子昂,薄其人而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与时高下亦由气运,不独文章然也。

”这一段书法评论史上“书如其人”的典型论断,自然这与他生逢易代之特殊时期有关。

他还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

”这种论述针对当时“奴书”盛行的清初书坛无疑是一副清醒剂。

他力倡正拙、贬巧媚,以自然天倪为尚,他一做人和正本为书学正宗的艺术主张,堪为后人效法,同时也正因为他的“学问志节”为人所重,世人对他的书法也就倍加珍视了。

傅山草书《乾坤惟此事五言诗》轴欣赏

释文:
乾坤惟此事,不论古于今。

一盏酡双白,三春草寸心。

中山兔笔
在,大醉浑沦寻。

俭食中丞旧,家声汉代荫。

杯深云月恋,綵舞雀翎浸。

世界兹难坏,和同涉入吟。

庆寿诗为旭翁老年丈劝觞。

侨黄老人、旧年家弟傅山。

局部放大图欣赏
▼。

傅山论书法之要旨

傅山论书法之要旨

傅山论书法之要旨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傅山生平博通经史诸子之学,取得卓然杰出的成就早已有定论。

在艺术方面,他又是书画家,论书法提出四“宁”四“毋”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此论发聋振聩,彰显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

近三十年来书法理论界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哲学思想、个人品性等方面综合分析四“宁” 四“毋”,大多认为傅山书论归于“大巧若拙” ,“贵得天倪” 还有学者深入探讨其审美观,渊源出于自然主义和极端人格主义。

近年为纪念傅山诞辰四百周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大型图录《傅山书法全集》,序言和专论也论及四“宁”四“毋”。

以上诸家之说都颇有见地。

然犹有未尽之处。

关于四“宁”四“毋”说,清全祖望《鲒琦亭集》“阳曲傅先生事略”云:“(傅山)尝自论其书日,弱冠学晋唐人楷法,皆不能肖。

及得松雪(赵孟?\)、香光(董其昌)墨迹,爱其圆转流丽,稍临之则遂乱真矣。

已而乃愧之,日,是如学正人君子者,每觉其觚棱难近;降与匪人游,不觉其日亲者。

松雪曷尝不学右军(王羲之)?而结果浅俗,至类驹王之无骨,心术坯而手随之也。

于是复学颜太师(真卿)。

因语人学书之法: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君子以为先生非止言书也。

”傅山对赵孟身为宋宗室而事元极为不满,也就鄙夷其“巧” 、“媚”的书风,提出个人的书法审美观点,当然包含有更深更广泛的社会内涵。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笔者曾见陈迩冬先生《十步廊读书录》之“傅山论书法” (载《光明日报》),读后有一则笔记写道,陈先生揭示傅山四“宁”四“毋”之外还有一条“宁横毋顺”。

原出康熙时期太原段绰辑刻的傅山书帖,名“太原段帖”。

全祖望是雍正、乾隆间史学家,记述傅山事略敬其艺术更景仰人格、精神。

对于“宁横毋顺” ,或为全祖望不知,或知而顾忌,未予记录。

因为“非止言书”的“宁横毋顺”主张,明明在直批清王朝的逆鳞。

去年秋冬笔者两度北上山西,访霜红龛,谒崛崛山之傅山读书处,观晋祠傅山纪念馆、山西博物院藏傅山墨迹,可惜未搜寻到《太原段帖》。

书论傅山: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书论傅山: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书论傅山: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

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

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

谁为用九者,心与孥是取。

永兴逆羲文,不易柳公语。

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

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傅山《作字示儿孙》腕拙临池不曾柔,锋枝秃硬独相求。

公权骨力生来足,张绪风流老渐收。

隶饿严家却萧散,树枯冬月突颠由。

插花舞女当嫌丑,乞米颜公青许留。

——傅山《索居无笔,偶折柳枝作书辄成奇字率意二首》其一作小楷,须用大力,柱笔著纸,如以千金(斤)铁杖柱地。

若谓小字无须重力,可以飘忽点缀而就,便于此技说梦。

——傅山《家训》写字之妙,亦不过一正。

然正不是板,不是死,是古法。

且说人手作字,定是左下右高,背面看之皆然,对面不觉。

若要左右最平,除非写时令左高又下。

如勒横画,信手画去则“一”,加心要平,则不“一”矣。

难说此便是正邪?——傅山《家训》吾极知书法佳境,第始欲知此而不得如此者,心手纸笔,主客互有乖左之故也。

期于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

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

神至而笔至,天也;笔不至而神至,天也。

至与不至,莫非天也。

吾复何言!盖难言之。

——傅山《家训》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

正极奇生,归于大巧若拙已矣。

不信时,但于落笔时先萌一意,我要使此字为如何一势,及成字后与意之结构全乖,亦可以知此中天倪造作不得矣。

手熟为能,迩言道破。

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能大家。

——傅山《家训》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

钟、王之不可测处,全得自阿堵。

老夫实实看破地。

工夫不能纯至耳,故不能得心应手。

若其偶合,亦有不减古人之分厘处。

及其篆隶得意,真足吁骇,觉古籀、真、行、草、隶,本无差别。

——傅山《杂记》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是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

凡偏旁左右宽窄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

——傅山《杂记》字原有真好真赖,真好者人定不知好,真赖者人定不知赖。

傅山精致秀美一路的书法

傅山精致秀美一路的书法

傅山精致秀美一路的书法
傅山是一位既有艺术实践又有独特书法美学理论贡献的书法大师。

他发展了老子学说,在书法理论上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这一著名的书法艺术创作原则。

傅山的楷书宗法魏晋,尤以颜体笔意为主。

他的书法真、草、篆、隶、行诸体,无一不能,无所不精。

他的楷书大字对联,行笔、起笔、收笔,锋势俱备。

在宽博庄严的体势中,错落开合,虚实互补,大而可观。

傅山的草书也颇具特色,如《乾坤惟此事诗轴》和《临王献之江州帖轴》,既有古人的笔意,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综上,傅山的书法既有精致秀美的特点,也有大气磅礴的一面。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书法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山论书法之要旨
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傅山生平博通经史诸子之学,取得卓然杰出的成就早已有定论。

在艺术方面,他又是书画家,论书法提出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此论发聋振聩,彰显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

近三十年来书法理论界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哲学思想、个人品性等方面综合分析四“宁”四“毋”,大多认为傅山书论归于“大巧若拙”,“贵得天倪”。

还有学者深入探讨其审美观,渊源出于自然主义和极端人格主义。

近年为纪念傅山诞辰四百周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大型图录《傅山书法全集》,序言和专论也论及四“宁”四“毋”。

以上诸家之说都颇有见地。

然犹有未尽之处。

关于四“宁”四“毋”说,清全祖望《鲒琦亭集》“阳曲傅先生事略”云:“(傅山)尝自论其书日,弱冠学晋唐人楷法,皆不能肖。

及得松雪(赵孟?\)、香光(董其昌)墨迹,爱其圆转流丽,稍临之则遂乱真矣。

已而乃愧之,日,是如学正人君子者,每觉其觚棱难近;降与匪人游,不觉其日亲者。

松雪曷尝不学右军(王羲之)?而结果浅俗,至类驹王之无骨,心术坯而手随之也。

于是复学颜太师(真卿)。

因语人学书之
法: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君子以为先生非止言书也。

”傅山对赵孟?\身为宋宗室而事元极为不满,也就鄙夷其“巧”、“媚”的书风,提出个人的书法审美观点,当然包含有更深更广泛的社会内涵。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笔者曾见陈迩冬先生《十步廊读书录》之“傅山论书法”(载《光明日报》),读后有一则笔记写道,陈先生揭示傅山四“宁”四“毋”之外还有一条“宁横毋顺”。

原出康熙时期太原段绰辑刻的傅山书帖,名“太原段帖”。

全祖望是雍正、乾隆间史学家,记述傅山事略敬其艺术更景仰人格、精神。

对于“宁横毋顺”,或为全祖望不知,或知而顾忌,未予记录。

因为“非止言书”的“宁横毋顺”主张,明明在直批清王朝的逆鳞。

去年秋冬笔者两度北上山西,访霜红龛,谒崛崛山之傅山读书处,观晋祠傅山纪念馆、山西博物院藏傅山墨迹,可惜未搜寻到《太原段帖》。

《傅山书法全集》也只有《段帖》残稿册页,未见有“宁横毋顺”条。

回忆前辈美文钩沉,认识四“宁”四“毋”之真谛,加深了对傅山书艺的理解。

“书为心画”。

傅山以爱憎、悲愤倾注笔端,书法作品都涂抹有浓郁的社会色彩,浸透真挚的个人情怀。

他以崇高的民族气节与精神,撑“宁横毋顺”为纲,纲举目张:“宁拙毋巧”谓其艺术气质,“宁丑毋媚”谓其艺术形态,“宁支离毋轻滑”谓其艺术格调,“宁直率毋安排”谓其艺术性灵。

刚直不阿、桀骜不驯的傅山极端地外化于翰墨,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一泻千里的气势。

傅山最擅长行草书,不论立轴、长卷,首先扑入眼帘的是笔画连绵,数字牵丝不断,线条缠绕,萦纡盘曲。

跌宕顿挫,如万岁枯藤;起伏飞动,似矫龙出海;奔腾翻卷,若九曲黄河。

如《草书双寿诗轴》(图1,上海博物馆藏),首行起笔连书五字,第三行只分三笔,整幅一气呵成。

《行书七绝诗轴》(图2,晋祠博物馆藏)牵丝或短或长,有粗有细,时弯时直,如“正”与“逢”之间牵丝短而细,“故”与“人”之间粗且长,“不”与“笑”牵丝的形态直,“笑”与“家”牵丝则弯。

如点线交织的乐曲中不断变化的旋律。

(二)古拙奇倔的骨力。

傅山书法摧枯拉朽的气势是由骨力支撑的。

凛然正气和反叛精神,表现在他的字骨力刚劲。

《行书王维辋川诗轴》(图3,晋祠博物馆藏)纵334厘米,横83厘米,纸本,擘窠巨轴,字大径尺。

打破常规以古籀参入楷体,如“北??”两字末笔的横折钩,前者静如磬石,后者动如龙尾。

“逶迤”之“走之”偏旁峭如绝壁,“南川”似苍藤,“灭”之隶意,“青”之篆法,通篇统一于骨力朴茂,积健为雄之中。

其二,结体欹斜倾侧,字与字,行与行,疏密、聚散,宁“支离”、“直率”则乱头粗服,而又有王字之根底
而流丽散朗。

如《草书天龙山径中作诗轴》(图4,山西博物院藏),“雨余”、“归鸟”、“山紫”、“暮光”等,貌拙骨硬,圆劲浑融。

谋篇布局又上下参差,左右揖让。

第二行“云根吐”左倚,第三行“萝月”右倾,两行相依。

(三)丰润壮美的笔墨。

傅山书法横空排夏的骨力是由其扎实功底内充的,由其率性自然的个性外延的。

移情于用笔则提按转折,恣肆粗犷;笔画肥腴,元气淋漓;浓枯润燥,相间互见。

如《行书陆机饮酒乐诗轴》(图5,上海朵云轩藏),“葡萄”、“芳醇”、“琉璃”等字,颜字的笔画结合米字的笔意,厚重、充实亦姿美;“夜饮舞迟”、“春风秋月”等字,潇洒、放逸又显大度。

《草书七言诗句轴》(图6,南京博物院藏)“荒城”、“远雁”起笔下接的墨浓气酣,“背流水”、‘‘人寒云”夹有枯笔飞白,形成鲜明对比。

尤有意味的是不经意的湿墨涸散后,交错的笔画间留出的小空白,透气闪光。

《行书杜甫诗句轴》(图7,上海朵云轩藏)以退笔藏锋落墨,用笔沉着古硬。

“听”、“橹”、“背”、“开”等字墨气淋漓,涨墨涸散产生韵味,却留有透光,别有洞天,如古碑石刻满幅金石气。

(四)四体皆擅,风格统一,傅山隶书得夏承碑之意味,篆书则有古籀风貌。

如《隶书唐诗四条屏》(图8,四川博物馆藏),《篆书文天祥正气歌诗轴》(图9,上海博物馆藏),篆
隶布自皆不受横平竖直的陈规束缚,信笔写来,颇得天趣。

又有草篆笔意飞动,别创一格,与明末赵宦光相颉颃。

书坛对傅山小楷评价颇高,以为有魏晋风度,如《小楷何?传杂记手卷》(图10,山西省博物院藏)古愚有趣,拙中见奇,超出寻常蹊径之外。

明清之际具有民族气节不肯出仕清朝的文人中,有许多是兼擅行草的书家。

如黄道周、归庄、陈恭尹、王弘撰等,书风或劲峭遒壮,或清新纯雅,却并不狂野恣肆。

因此,一个书家艺术风格是由多种因素修炼而成的,与个人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没有必然联系。

傅山余事作书家,却以本性情怀融于翰墨,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

但也有些作品因情绪极化而过度草率,论者有所谓“缠绕草绳”的微词。

又由于坊间多赝品,鱼目混珍,障人眼目,都须识者明鉴。

太原市西北50里的崛(山围)山山巅多福寺旁,有小屋为傅山读书处。

笔者伫立小屋前,看松柏遍野,红叶吐艳,吟先生“风雨诗何壮,冈峦气不奴”诗句,遂萌发此小文之意。

抚松仰止人如在,风动寒涛韵满山。

(责编:唐陌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