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菌根真菌对紫花苜蓿与黑麦草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影响_杨婷
一种紫花苜蓿协同复合菌剂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紫花苜蓿协同复合菌剂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e7cafcd60912a21615792993.png)
专利名称:一种紫花苜蓿协同复合菌剂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周世永
申请号:CN201510661029.9
申请日:20151014
公开号:CN105251763A
公开日:
2016012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紫花苜蓿协同复合菌剂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方法。
通过对紫花苜蓿种子预处理,将植物发芽周期缩短2-3天,增强了植物对PAHs土壤的耐受性,提高了植物对土壤的修复能力。
且在紫花苜蓿-木霉菌-根瘤菌联合修复体系中,利用木霉菌与根瘤菌之间产生协同作用促进紫花苜蓿对污染土壤中PAHs的降解。
同时也改变了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微生物群体水平的生理轮廓,恢复土壤微生物生态功能多样性和稳定性,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申请人:周世永
地址: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杨家沟73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也 是一 种 优 良的改 土 培肥植 物 [ 1 ] 。随着 草畜 供 需 矛盾 的 日益 加剧 , 人 们 为 了 追 求 经 济 利 益 盲 目提 高 草 原 载 畜量, 使 得 草原 急剧 退 化 L 2 ] 。苜 蓿 作 为 主 要 的栽 培 牧
和 GV 对 苜蓿株 高 、 地上 生 物量 、 地 下 生物量 、 总生物量 、 光合 作 用具 有显 著 的促 进 作 用 , 与 对照相 比 Gv 提 高 了苜蓿株 高 1 4 . 3 5 ; GM 对 苜蓿地 上 、 地 下和 总生物 量分 别增 加 了 4 5 . 4 %, 4 0 . 2 %和 4 3 . 1 ; GM、 GV 可显 著 增 大气孔 导度 、 减 小胞 间 C O 。 浓度 , 较C K 显著提 高植 株 叶 片 净光合 速 率 1 5 9 . 6 %、 1 6 3 . 4 。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 4 1 5 6 1 0 0 6 ) 项 目“ 三 江 源 区
主要栽培牧草 根 际促生 菌 ( P G P R) 多 样 性 及 促
生机理研究 ” 资 助
共 生现象 , 是 高 等植 物根 系与 土 壤 中一类 特 定 真 菌 形 成 的互 惠共 生体 , 以丛 枝 菌 根 在 自然 界 的分 布 最 为 广
苜蓿 ( Me d i c a g o s a t i v a ) 是一种 优质、 高 产、 适 应
性强 、 蛋 白质 高 的多 年生 豆科 牧 草 , 它 的饲 用价 值 高 , 营养 丰 富 , 在饲 喂奶 牛 和 肉牛 方面效 果 显著 , 同时 苜蓿
《丛枝菌根真菌与蚯蚓对土壤微塑料污染的联合减毒效应》

《丛枝菌根真菌与蚯蚓对土壤微塑料污染的联合减毒效应》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微塑料因其微小的尺寸和持久性,对土壤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潜在威胁。
尤其对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微生物活性及生态平衡造成负面影响。
丛枝菌根真菌(AMF)和蚯蚓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持土壤健康和促进物质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丛枝菌根真菌与蚯蚓对土壤微塑料污染的联合减毒效应,以揭示它们在土壤修复中的潜在作用。
二、丛枝菌根真菌与蚯蚓的生态作用丛枝菌根真菌是一种与植物根系共生的重要微生物,它不仅能够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效率,还能够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
而蚯蚓作为土壤中的主要生物之一,它们通过摄食、消化和排泄等过程,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和营养元素的循环。
三、微塑料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微塑料因其难以降解的特性,在土壤中积累会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它不仅会阻碍植物根系的生长,还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降低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
因此,减少微塑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污染已经成为当前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
四、丛枝菌根真菌与蚯蚓对微塑料污染的减毒效应实验研究表明,丛枝菌根真菌与蚯蚓在减轻土壤微塑料污染方面具有显著的联合减毒效应。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植物对微塑料的抗性: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可以提高植物对微塑料的耐受性,减少微塑料对植物生长的阻碍。
2. 促进微生物活性:丛枝菌根真菌能够分泌一系列酶和生长因子,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有助于分解微塑料。
3. 改善土壤结构:蚯蚓通过其摄食和排泄过程,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和保水性,有利于微塑料的排出和降解。
4. 促进营养元素循环:蚯蚓的活动能够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和营养元素的循环,为植物提供更多的营养元素,从而减轻微塑料对植物的毒害。
五、结论丛枝菌根真菌与蚯蚓在减轻土壤微塑料污染方面具有显著的联合减毒效应。
黑麦草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_高彦征

黑麦草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
高彦征 *+)+ 凌婉婷 *+ 朱利中 )+ 沈其荣 *
,*-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江苏 南京 )*.($’/ )-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 浙江 杭州 !*(()$0
#"$%& 干重计 & 表 , 供试土样中菲和芘的起始浓度 %!" ( S6T.4 , UI1M16. 28I24IM06M18I( 8V P34I6IM304I4 6I/ PW04I4 1I M34 M046M4/ (81.(
注 ’X 为未污染土 ! YB 为未检出 "
,-! 土壤和植物样品中菲和芘分析"+$
,= 5N 并超声萃取 != 51I$ 萃取液收集后过无水硫酸 钠柱 ! 转移到 *= 5N 圆底烧瓶中 !)= # 恒温下浓缩至 干 ! 用正己烷定容到 # 5N$ 取 , 5N 过 # L 硅胶柱 ! 用 ,$, 的二氯甲烷和正己烷溶液洗脱 Z 洗脱液收集后浓 缩至干 ! 用甲醇定容到 # 5N! 过 =-## !5 孔径滤膜 后 !’%N7 分析 " 取 # L 土样于 #* 5N 玻璃离心管中 ! 加入 # L 无 水硫酸钠 ! 混匀 $ 加入 ,= 5N 二氯甲烷 ! 盖紧后 ! 超声
,-# 试验方法
供试潮土采自旱地表层 %=>#= 25&! 有机质含量 为 ,-)*O!P’ 为 *-=* " 土样采集后 !风干 # 过 ! 55 筛 ! 均匀加入菲和芘的丙酮溶液 ! 待丙酮挥发后 ! 用未污 染土不断稀释 Q 多次搅拌 # 混匀 ! 制得菲和芘含量不同 %见表 , & 的污染土样 " 分别称取 *== L 于盆钵中 !*=< 田间持水量下平衡 ) / 后待用 " 黑麦草 %!"#$%& &%’!
丛枝菌根真菌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作用

[ 10]
。研究表明 , 在
高锌水平下 , 红三叶草接种 AM 真菌后, 其菌根际 土壤溶液 pH 值比对照升高 , 可溶性锌的浓度有所 降低, 因此 , 菌根对植物锌毒害的保护作用可能与 [ 30] 根际 pH 的变化而引起的锌有效性降低有关 。 3 丛枝菌根真菌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 AM 真菌对植物吸收重金属的效应有很多报道, 但结果很不一致。一种说法认为 AM 真菌促进某些植 物的根对 Cu 、 Zn 、 Cd 的吸收 , 但抑制向地上 部转 运
[ 26] 2+ 2+ 22+ 2+
。例 如, 在 不同
A s污染水平 下, 接种 AM 真菌可以降 低烟草根际 p H, 从而影响烟草的 A s吸收 , 烟草地上部分 A s含 量在所有处理中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从而确保 了烟草对于人体的安全性
[ 15 ]
。
2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吸收重金属的影响 总的说来, 在重金属胁迫条件下, 真菌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保护宿主植物免受重金属毒害 , 提高植 物对重金属的耐性。一般而言, 在重金属污染条件 下 , 真菌侵染降低了植物体内 ( 尤其是地上部 ) 金 属浓度 , 从而有利于植物生长
[ 3]
。
[ 4]
在 Nature 上报道 石楠菌根 降低植
物对过量重金属 Cu 和 Zn的吸收 , 之后的研究涉及 重金属污染下 的菌根 生理、生 态、应 用等多 个方 面。近年来 , 重金属元素对环境的污染正在随着污 灌、废弃物、城市垃圾数量的增加 而加剧
丛枝菌根真菌对紫花苜蓿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丛枝菌根真菌对紫花苜蓿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瞿宋林;吴一凡;刘忠宽;王国良;陈妍静;戎郁萍
【期刊名称】《草地学报》
【年(卷),期】2022(30)10
【摘要】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真菌是土壤微生物中重要的一类能与植物根系形成菌根共生关系的真菌,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功能。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一种优质豆科牧草,它具有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强和适应范围广的特点,被誉为“牧草之王”。
本文综述了AM真菌在促进紫花苜蓿生长发育、提升紫花苜蓿抗逆抗病能力和改良土壤等方面的进展,并探讨了现存问题与发展前景,以期为之后AM真菌在紫花苜蓿栽培管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总页数】6页(P2529-2534)
【作者】瞿宋林;吴一凡;刘忠宽;王国良;陈妍静;戎郁萍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休闲农业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3.223.3
【相关文献】
1.混合盐碱胁迫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2.丛枝菌根真菌对NaCl胁迫下紫花苜蓿的生理指标及光合参数的影响
3.解磷细菌和丛枝菌根真
菌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4.丛枝菌根真菌对碱胁迫下紫花苜蓿耐碱性的影响5.丛枝菌根真菌对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丛枝菌根_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中的热点

生态环境 2006, 15(5): 1086-1090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2001AA640501);河南科技大学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项目(09001106);河南科技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06ZY035) 作者简介:王发园(1975-),男,博士,主要从事环境微生物和生物修复等领域的研究。
E-mail: wfy1975@ 收稿日期:2006-04-25丛枝菌根-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中的热点王发园1,林先贵21.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生物与生化研究室,江苏 南京 210008摘要:随着菌根研究和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利用丛枝菌根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系统综述了当前的几个研究热点:(1)菌根植物吸收和转运重金属的分子机制;(2)AM 真菌对超富集植物重金属吸收的影响及其机制;(3)AM 真菌对转基因植物重金属吸收的影响及其机制;(4)AM 真菌与其他土壤生物在植物修复中的复合作用;(5)丛枝菌根与化学螯合剂在植物修复中的复合作用;(6)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丛枝菌根-植物修复;(7) 放射性污染土壤的枝菌根-植物修复;(8)丛枝菌根-植物修复的田间试验研究。
在未来的丛枝菌根-植物修复研究中,要筛选优良的宿主植物和与之高效共生的AM 真菌,加强相关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并构建高效基因工程菌。
关键词:丛枝菌根;植物提取;植物稳定;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图分类号:Xl72;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6)05-1086-05植物修复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环境友好的低成本的土壤修复技术,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来说,主要包括依赖于超富集植物和高生物量作物的植物提取技术,利用植物的吸收和沉淀作用来固定重金属的植物稳定技术,以及针对于可挥发性元素(如Hg 、Se 等)的植物挥发技术。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实验研究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实验研究摘要:石油开采一方面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石油污染土壤现象日益严重,给区域人们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石油污染土壤问题迫在眉睫。
丛植菌根真菌,能帮助植物更好的吸收矿质元素,在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抗病性,改善植物根际微环境、缓解重金属危害植物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文就此在分析丛枝菌根修复技术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实验,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植物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实验近年来石油土壤污染在石油大力开采的形势下越来越严重,给区域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解决石油污染土壤问题,恢复生态环境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丛枝菌根作为土壤真菌和植物根系的共生体,在减轻污染物对植物的伤害、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抗逆性、降解污染物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不同植物对石油环境适应程度不同,所以要根据石油污染土壤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植物。
该文选取玉米为接种植物,两种不同的丛枝菌根真菌接种,模拟典型的石油污染土壤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筛选出不同石油污染土壤程度下的优质菌根真菌,以便更好的修复石油污染土壤。
1 丛枝菌根真菌修复技术发展现状丛枝菌根是土壤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系的共生体,可以有效改善植物根际微环境,增强土壤生物活性,降解土壤石油污染物,从而修复石油污染土壤。
目前关于丛枝菌根真菌—植物修复技术主要集中在重金属污染、矿山复耕等方面,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如Sylvia等人将丛枝菌根真菌接种到滨海燕麦草上,提高了该植物的成活率。
基于此国内外学者开始将目光移到丛枝菌根真菌—植物在石油污染土壤上,如耿春女等人在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作用时发现: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能很好的在石油污染土壤中生存,且在石油污染物浓度为10000mg/kg时其修复率可达到82.86%,然后进一步将丛枝菌根真菌与G.geospora,G.mosseae接种,能极大的提高柴油的降解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丛枝菌根真菌对紫花苜蓿与黑麦草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影响杨 婷1,2,林先贵1①,胡君利1,张 晶1,吕家珑2,王俊华1,李烜桢1,3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08;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摘要: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接种土著与外源丛枝菌根(A M )真菌对紫花苜蓿与黑麦草修复多环芳烃(P A H s )污染土壤的影响。
结果表明,接种外源A M 真菌———苏格兰球囊霉(G l o m u s c a l e d o n i u m )36号能够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和黑麦草的A M 真菌侵染率并促进植物生长,而接种土著菌剂或土著菌剂与36号菌剂双接种对A M 真菌侵染和植物生长无促进作用,甚至降低了黑麦草苗期的A M 真菌侵染率。
种植紫花苜蓿和黑麦草促进了土壤中P A H s 的降解,这2种植物接种36号菌剂的处理60天时土壤P A H s 降解率分别达42.3%和41.1%,说明36号菌剂可以显著提高植物修复效率,而接种土著菌剂对修复作用无显著影响,土著菌剂与36号菌剂双接种对紫花苜蓿的修复效果也无显著影响,但60天时显著提高黑麦草的修复效率。
土壤中P A H s 降解率与植物根系的A M 真菌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A M 真菌侵染可以提高紫花苜蓿与黑麦草对P A H s 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多环芳烃;植物修复;紫花苜蓿;黑麦草中图分类号:X 172;X 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831(2009)04-0072-05E f f e c t s o f A r b u s c u l a r My c o r r h i z a lF u n g i o nP h y t o r e m e d i a t i o no f P A H s -C o n t a m i n a t e d S o i l b y Me d i c a g o s a t i v a a n dL o l i u m m u h i f l o r u m.Y A N GT i n g 1,2,L I NX i a n -g u i 1,H UJ u n -l i 1,Z H A N GJ i n g 1,L J i a -l o n g 2,W A N GJ u n -h u a 1,L I X u a n -z h e n 1,3(1.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S o i l a n d S u s t a i n a b l e A g r i c u l t u r e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i l S c i e n c e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J o i n t O p e nL a b o r a t o r y o f S o i l a n d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i l S c i e n c e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o f S c i e n c e s a n dH o n g k o n g B a p t i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210008,C h i n a ;2.C o l l e g e o f R e s o u r c e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N o r t h w e s t A &FU n i v e r s i t y ,Y a n g l i n g 712100,C h i n a ;3.G r a d u a t e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 100049,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g r e e n h o u s e p o t -e x p e r i m e n t w a s c a r r i e do u t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e f f e c t s o f i n d i g e n o u s a n de x o g e n o u s a r b u s c u l a r 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i (A M F )o n p h y t o r e m e d i a t i o n o f P A H s -c o n t a m i n a t e d s o i l b y M e d i c a g o s a t i v a a n d L o l i u mm u h i f l o r u m .I n o c u -l a t i o no f e x o g e n o u s G l o m u s c a l e d o n i u m 36e n h a n c e d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A M Fi n f e c t i o n r a t e o f M .s a t i v a a n d L .m u h i f l o r u m(P<0.05),a n d p l a n t b i o m a s s a s w e l l ,w h i l e i n o c u l a t i o no f i n d i g e n o u s A M Fa l o n eo r t o g e t h e r w i t hG .c a l e d o n i u m 36d i dn o t s h o wa n y p o s i t i v e e f f e c t o nt h e A M Fi n f e c t i o n a n dp l a n t b i o m a s s ,a n d e v e n d e c r e a s e d A M Fi n f e c t i o n r a t e o f L .m u h i f l o r u m a t i t s s e e d l i n g s t a g e .P l a n t i n gM .s a t i v aa n dL .m u h i f l o r u m s t i m u l a t e dP A H sd e g r a d a t i o n(P<0.05),w h i c hr e a c h e d 42.3%a n d 41.1%,r e s p e c t i v e l y o nD 60a f t e r i n o c u l a t i o nw i t hG .c a l e d o n i u m 36,s u g g e s t i n g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e f f e c t o f t h e s t r a i n .H o w e v e r ,i n o c u l a t i o no f i n d i g e n o u s A M F d i d n o t h a v e s u c h e f f e c t .I n o c u l a t i o n w i t hi n d i g e n o u s A M Fa n dG .c a l e d o -n i u m t o g e t h e r d i d n o t s h o wm u c h e f f e c t o n M .s a t i v a i n t h e s o i l ,b u t d i d o n L .m u h i f l o r u md e g r a d i n g P A H s o n D 60.As i g -n i f i c a n t p o s i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w a s o b s e r v e d b e t w e e n d e g r a d a t i o n r a t e o f P A H s i n t h e s o i l a n d A M Fi n f e c t i o n r a t e i n t h e p l a n t r o o t s (P<0.05),s u g g e s t i n g t h a t A M Fi n f e c t i o nc a ni n c r e a s e t h e p h y t o r e m e d i a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 o f P A H s -c o n t a m i n a t e ds o i l .K e yw o r d s :a r b u s c u l a r m y c o r r h i z a l f u n g i ;p o l y c y c l i c a r o m a t i c h y d r o c a r b o n s (P A H s );p h y t o r e m e d i a t i o n ;M e d i c a g os a -t i v a ;L o l i u mm u h i f l o r u m 多环芳烃(p o l y c y c l i ca r o m a t i ch y d r o c a r b o n s ,P A H s )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1],具有低水溶性和憎水性,会强烈地分配到非水相中并吸附于固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2007A A 0611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01091)收稿日期:2009-04-02①通讯联系人E -m a i l :x g l i n @i s s a s .a c .c n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9,25(4):72-76J o u r n a l o f E c o l o g y a n dR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体颗粒物上,土壤因而成为其主要的环境归宿之一[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