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2017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课件(84张PPT)

合集下载

统编版(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12PPT课件.唐诗五首 PPT课件

统编版(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12PPT课件.唐诗五首 PPT课件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 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 岛、 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 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

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

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崔颢的《黄鹤楼》究竟写得好在哪里?
《 首联——近景、虚景(神往)
黄 鹤
颔联——远景、虚景(遗憾)
变情 化景
楼 颈联——日景、实景(欣赏) 丰 交
》 尾联——晚景、实景(思乡) 富 融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 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 的画描绘一下。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 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 愁什么呢?
末两句诗人在日暮时分,不禁想起了遥遥不 知何处的故乡,顿生出离愁别绪。情景交融—— 景随情动,情由景生。
崔颢的《黄鹤楼》究竟写得好在哪里? 2.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首联写黄鹤楼本身,是近景。 颔联写仙人驾鹤而去的悠悠白云间 ,是远景。
颈联写晴空朗日下的黄鹤楼周边的自然美景, 是日景。
尾联写夕阳西下之时渺茫的烟波牵连出的思 乡之情,是晚景。
品味语言
3.最后一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借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述说自己在 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伯夷、叔齐 那样的隐士,抒发了孤寂、惆怅之情。
主旨归纳
诗歌描写了山野秋天傍晚的景色,在 萧瑟、恬静的景色中透露出诗人孤独 抑郁、彷徨苦闷的心情。
崔颢(704~754),汴 州(开封)人。开元十一 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 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 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 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 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 《崔颢集》。

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2课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共19张PPT)

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2课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共19张PPT)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写诗人王维以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 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颔联叙事兼写景,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 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颈联用“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 虽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尾联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 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三、精讲点拨
1、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
2、赏析颈联两句,说说“直”和“圆”两个字为什么 用得好。
精讲点拨
1、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 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 “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 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 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 个字轻轻带过。
原文:
注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单车:
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 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属国: 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
征蓬: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原文:
注释: 烟: 烽火,报警时点的烟火。
D、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蓬”“归 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1、《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之 情的诗句是: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
2、《使至塞上》中描绘苍茫、辽阔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 ——————,———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 。 3、《使至塞上》诗中的颈联,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 融合在一起,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 。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课件

写作背景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黄鹤楼, 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 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 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 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崔颢的题咏使黄鹤 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宋代人 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诗歌朗读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 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 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 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 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 飘然离去。崔颢题诗,使李白搁 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 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 建的。李白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 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 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 下了《登金陵凤凰台》,还有《送 孟浩然之广陵》.
12 唐诗五首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2018/9/7
野 望
王 绩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 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 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 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 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嗜酒, 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 经》 、《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 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 实为先声。
美丽的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 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他 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 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 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 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 氏为了纪念这位帮他致富的仙翁,便 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yī) 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 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 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2017秋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课件 (共101张PPT)

2017秋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课件 (共101张PPT)

2. 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 诗的精妙所在。
【答案】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 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 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 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 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
3. 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答案】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 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 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 “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 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 的安详宁静。
尾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 线。
内容: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揣摩诗中感情:
想到被排挤出朝庭之外 ——苦闷抑郁 看到边关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 ——感慨赞美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红楼梦》 第四十八回,对于 “大漠 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香菱说: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 ‘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你 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 为什么?
注释: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
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
译文:
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 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 在山冈。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
精读品味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有何作用?首联 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这两句 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 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 依的愁绪涌上心 头,且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

优质课件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2 唐诗五首 (共20张PPT)

优质课件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2  唐诗五首 (共20张PPT)

名句理解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赏析: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最核心部分, 也是全诗最为抢眼的句子,诗中对句工稳, 笔调轻快,语言酣畅淋漓,具有无比感人的 艺术力量。同时此诗也是描写春光景色,特 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使得全诗洋
溢着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理解默写:
1.李白《渡荆门送别》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 地时的壮阔景象的语句是: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2.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表达 对故乡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
五、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文本背诵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腔隐情。千古自有知己。”
理解默写:
1.诗人对眼前景观进行粗线条的描绘,使人 感觉到山野间光与色的强烈辉映的句长歌怀采薇 ”完全道出 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
二、黄鹤楼 崔 颢
文本背诵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使至塞上
王 维
文本背诵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名句理解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赏析: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应, 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轻烟 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 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谢谢!
名句理解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赏析:这两句诗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 楚地的壮阔景色。“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 置的变换、推移直接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 间感和流动感。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课堂PPT)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课堂PPT)
点题。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江水上烟雾 笼罩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图片欣赏
思想感情
诗人登临古迹黄 鹤楼,通过泛览眼前 景物,即景而生情, 寂寞之感,加之神话 传说的触动,抒发了 吊古怀乡之情。
结构梳理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黄 承→感慨仙人已去 鹤 楼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形成的美丽景象。
诗意: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 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 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 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景物描写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比喻
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 霞之美,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 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 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2023/11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 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
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2023/11/29
14
主题探究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 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 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3.《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月下飞天镜,云
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
格的?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
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
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
神韵毕备。
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 云兴起,变幻如海市蜃楼。着 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 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 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 之情。
课文解读

优秀课件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2017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课件(84张PPT)

优秀课件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2017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课件(84张PPT)

黄 鹤 楼
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 白居易、孟浩然、王维、杜牧、贾岛、陆游、 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 赋。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 “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 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 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 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 律第一。
理解&赏析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 啸高歌,真想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山冈!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 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 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 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 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 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 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 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 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 “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李白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黄鹤楼送 孟浩然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千古绝唱,感情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 丽,神姿昂然,风流天下,传之久远。
诗词中的黄鹤楼
此外,李白还有“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黄鹤楼中吹玉 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仙人有待乘黄鹤,海 客无心随白鸥”等诗句,都反映了诗人对黄鹤楼 的眷恋之情。不过,他专写黄鹤楼的诗确实没有。 这大约正是由于崔颢的诗写的太好的缘故吧。据 说李白受崔颢这首诗的影响,写了一首《登金陵 凤凰台》,以同《黄鹤楼》一较胜负。 这两首诗在唐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朝描写景物的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诗里,的确可 三山半落晴天外,二水中分白鸳洲。 以互相媲美, 也都堪称佳作。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唐诗五首》课件 (共73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唐诗五首》课件 (共73张PPT)

整体·感知
写作背景 : 唐代诗人崔颢游历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 有感而作.
写景 : 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
抒情: 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于 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 的感慨,并因日暮 而生思乡之情.
新课·讲解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 黄鹤楼。”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 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 怅。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 悠。”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 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 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 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 茫茫.
课堂·导入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 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 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 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 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 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 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 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 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
整体·感知
美 丽 的 传 说
知识·链接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 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这首诗运用 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 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 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知识·链接
诗词中的黄鹤楼
据说,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 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 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 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 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 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 是因此而建的。
知识·链接
黄 鹤 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望
王继
• • •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理解&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 不知该归依何方,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 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 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 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白 云 黄 鹤 图
黄 鹤 楼 的 命 名 由 来
黄鹤楼的历史沿革
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吴主孙权下令 “城江夏山”,也就是下令在武昌江边倚着蛇山建一座城 池。当时,孙权的主要对手曹操与东吴隔江而制。因此, 长江天险的防守对东吴来说非常重要。为了随时掌握江上 的情况,在修建武昌城的时候,还在沿江一处叫做黄鹄矶 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望楼。这座望楼,就是黄鹤楼的雏形。
《黄鹤楼》图片欣赏
《黄鹤楼》图片欣赏
上倚河汉
下临江流
《黄鹤楼》图片欣赏
《黄鹤楼》图片欣赏
《黄鹤楼》图片欣赏
黄鹤楼的内部装置
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 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 “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 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 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 瑾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 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 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 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 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 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 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 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诗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黄鹤楼
▲孟浩然的《鹦鹅洲送王九之江左》,就是一首写
站在黄鹤楼上遥望鹦鹅洲景色的诗。
▲杜牧写黄鹤楼一诗的最后两句是:“黄鹤楼前春
水阔,一杯还忆故人无?”这是诗人为送友人去 夏口(今武昌)而作的。他提醒友人到了夏口登 临黄鹤楼,面对满江春水畅饮时,别忘了他这位 旧友。
▲唐开元九年(721年),状元王维在他的《送康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 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打猎 到的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理解&赏析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 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 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 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 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 到好处。
国将领岳飞登楼抒怀,抚剑请缨, 抗击强盗,重整山河,壮怀激烈。
诗词中的黄鹤楼
★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 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酎滔滔,心潮逐 浪高。”1927年春,风云紧急,中国革 命处在危急关头。毛泽东亲临此地,倚 危把酒,怀古思今,心潮难平,写下此 诗。面对乱石崩云、惊涛扑岸的局面, 他以无比坚定的信念,高瞻远瞩的目光, 宽广恢宏的气度,纵览时局,预见革命 高潮的必将重新来临。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 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 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 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 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 “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李白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黄鹤楼送 孟浩然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千古绝唱,感情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 丽,神姿昂然,风流天下,传之久远。
课外知识拓展
• 典故 的含义 : • 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 史实者的官名。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 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 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 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又为人们 所公认的故事或词语。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文字产生前,它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早于文 字就在民间口头流传了。
腾 王 阁
位于江西南昌,因王勃的《腾 王阁序》而著名。
蓬 莱 阁
蓬莱阁景区位于胶东半岛最北端,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这里素有“人间仙境”之称,传说蓬莱、方丈、瀛州是海中 的三座仙山为神仙居住之所,亦是秦始皇东寻求药、汉武帝 御驾访仙之地。广为流传的“八仙过海”神话传说,便源于 此。
黄鹤楼
唐--崔颢 (七言律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 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 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 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 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 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 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 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 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 法。 (袁行霈)
写作背景: 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 有感而作. 写景: 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 抒情: 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 於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 的感慨,并因 日暮而生思乡之情.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 楼在此地。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 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 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 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
八年级 上册
野望
诗歌的孤寂——
王绩
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 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 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 归,专心以医药济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 通之弟。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 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 园,以琴酒诗歌自娱。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 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 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 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 家之南董”。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 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 之一。
黄 鹤 楼
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 白居易、孟浩然、王维、杜牧、贾岛、陆游、 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 赋。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 “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 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 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 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 律第一。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
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 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 文苑传》 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 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 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 《唐书· 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 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 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 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 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 多的主要原因。
随着历史的演变,黄鹤楼逐渐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 而成为人们饮酒消遣,欣赏风景的好去处。在一千七百多 年的漫长历史中,黄鹤楼可以说是饱经沧桑,受尽磨难。 它先后十余次毁于战乱,或意外失火。先后十余次被毁, 又十余次被重建。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毁是在公元1884年, 最后一次重建是在1981年动工,1984年建成的。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崔颢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 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 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檐 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 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 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 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 大名楼。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畅抒情怀, 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且有多如 珠玑的神话传说散落民间。现今的“黄鹤楼”景 区,时逢盛世,规制超前,是由主楼、白云阁、 岳飞广场、千禧吉祥钟、古乐宫、诗碑廊、南楼 等大小50余处景点组成的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为一 体的风景名胜区,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 一。
理解&赏析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 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 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 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 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 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昔日仙人乘 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 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 悠。”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 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 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 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