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 浮力 第三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

合集下载

【大单元教学】10.3教学设计: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八下第十章《浮力》大单元整体设计人教版

【大单元教学】10.3教学设计: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八下第十章《浮力》大单元整体设计人教版

【大单元整体教学】物理学科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3)F浮<G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总结: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1)当F浮>G时:物体上浮, 最后物体漂浮: F浮 = G(部分浸没)。

(2)当F浮 = G时:物体悬浮;可停在液体内部任意位置。

(3)当 F浮<G时:物体下沉;最终沉在水底。

提问:如果把土豆切得更小一些,它是否可能在水中上浮?(不能)提问:能不能利用它们的密度关系来判断呢?总结:可以根据密度判断物体的状态:(1)当F浮>G时,即:ρ液>ρ物物体上浮(2)当F浮= G 时,即:ρ液 = ρ物物体悬浮(3)当F浮< G 时,即:ρ液<ρ物物体下沉悬浮和漂浮的比较:(1)相同点:都是静止的平衡状态,受力特点相同:F浮=G物。

(2)不同点:①悬浮是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V排=V物;对于实心物体:ρ物=ρ液。

②漂浮是部分浸没,V排<V物。

对于实心物体:ρ物<ρ液。

学生活动: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公式的变形F浮=ρ液gV排和浮沉条件来分析。

漂浮:F浮=Gρ液gV排=ρ物gV物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因为V排<V物)下沉:F浮<Gρ液gV排<ρ物gV物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因为V排=V物)悬浮:F浮=Gρ液gV排=ρ物gV物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因为V排=V物)上浮:F浮>Gρ液gV排>ρ物gV物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因为V排=V物))方法:潜水艇体积不变,,在观察之后,学生实验:把橡皮泥捏成团放在水面,观察橡皮泥的运动状态。

再把橡皮泥捏成碗形或船形放在水面,观察橡皮泥的运动状态。

讨论:一艘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变不变?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为什么?学生自制潜水艇模型学生实验:把潜水艇模型放入水中,向外吸气时,由于内部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就会从侧壁上的小孔进入塑料瓶,使模型的重力增加,大于它受到的浮力,于是模型下潜;反之,向管内吹气,会把部分水排出模型,使模型的重力减少,小于它受到的浮力,于是模型上浮。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难点: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并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

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浮力、重力和二力合成等知识联系密切。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各种浮沉现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学习了力的平衡及力与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的相关知识,并基本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为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打下了基础。

五、教学策略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首先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从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

六、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浮沉子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泰坦尼克号轮船。

思考:1、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的钢铁巨轮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学生:受到浮力的作用)2、撞上冰山后,“泰坦尼克”号为什么会沉没?(学生:有水进入了船舱,船的重力变大)演示实验:展示自制的浮沉子,当不挤压瓶子时,浮沉子漂浮在水面上;当稍用力挤压瓶子时,浮沉子悬浮在水中;当用力挤压时,浮沉子下沉到瓶子底部(挤压过程中,浮沉子中的水位上升,重力变大);接着释放压力后,浮沉子重力减小向上运动,上浮至水面,最后漂浮。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课题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单位姓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原理。

3.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物体的浮沉现象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力的应用。

难点: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力的应用。

教学资源教师:多媒体课件、三个乒乓球、盐水、圆柱形容器、潜水艇原理演示仪学生:烧杯、水、盐、鸡蛋、泡沫塑料、蜡、铝箔、酒精灯、塑料袋。

有趣的魔术“一个乒乓球的浮与沉”对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受力分析学生动手实验,对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引起思考物体的浮沉条件:F浮与G的关系得出物体的浮沉的实质:ρ液与ρ物的关系实验探究鸡蛋、铝箔如何在水中浮起来水中如何浮起来引入新课---生熟饺子的浮沉情况【教学过程】主 要 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提出问题】那一幅图是煮熟的饺子? 煮熟的饺子是浮在水面上的,刚下过的饺子是沉在水底的。

生活中有很多关于浮和沉的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物理)学生看图片,回答问题二、合作探究,建构知1.【演示实验】(1)将一个乒乓球用手拿着浸没在水中,放手学生观察借助学生说明方法的理由引出浮力应用学习 浮力的应用 根据上面铝箔浮起来的实验,让学生知道轮船原理交流讨论 根据什么方法使鸡蛋、铝箔浮起来让学生说明理由通过潜水艇浮沉的模拟实验,学生知道潜水艇原理通过让塑料袋浮起来的实验,学生知道气球和飞艇原理浮力应用的拓展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查指导 展示学生实验操作过程及结果小结 布置作业识(一)物体浮沉条件1.探究用F浮和G物的关系判断物体的浮沉(2)【猜一猜】乒乓会怎样运动?浸没后:静止不动-----悬浮拿出来,用毛巾擦一擦,再次浸没在水中释放。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第十章第3讲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第十章第3讲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人教版)

初二下学期物理第十章第3讲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分析出物体在上浮、下沉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运动状态。

(2)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判断得出生活中的物体的浮沉。

(3)通过条件浮沉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密度计的原理(4)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和动手实验过程,增强了自身对科学、物理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受力分析,比较物体受力大小,研究力之间的关系,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2)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推到物体的沉浮和密度的关系教学难点:利用浮沉条件分析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密度计的沉浮原理三、易错知识点四、教学过程吗?课堂练习:1-6 二、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1、轮船早在殷商之前,我国古代人民对浮力就有深入的观察,到殷商时已由制独木船发展到用木板组成大的船体,这是我国最早的木船后来来我们的轮船都是钢铁做成的【提出问题】轮船是钢铁做成的的,密度是7.9×103kg/m3,而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为什么轮船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按照密度来判断轮船应该沉底,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根据公式mVρ=,可以减小质量,可以增大体积,对于一定规格设计的轮船,质量不能减小,只能增大体积,所以将轮船做成空心的,来增大V排来改变浮力的大小。

原理:利用了物体漂浮在水面的工作原理。

是通过空心法使平均密度减小,同时排开更多的水来增大浮力来实现漂浮【提问】轮船总是漂浮在水面上,请问轮船从河里行驶到大海里,轮船收到的浮力是如何变化的?(海水的密度比河水的密度大呀)【提问】可是轮船的是漂浮的呀?浮力是始终等于重力?变化的是排开水的体积,也就是轮船的吃线发生了变化。

思考,倾听。

空心法学生说浮力变大浮力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会带动孩子自己思考画图2、潜水艇【提问】潜水艇是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潜水艇在水中上浮下潜,(不考虑水的密度变化)浮力会不会发生变化?怎样才能下沉呢?F浮<G,改变浮力还是重力,F浮不变,只能改变重力,使其增大。

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何店中心学校叶全洪(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知道液体中的浮沉是由该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及其重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的;2、能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密度及二力平衡等知识讨论浮沉条件。

3、知道潜艇和热气球的基本工作原理(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提髙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二、教学重点: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力应用三、教学难点:通过调节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得到或增大可利用浮力,初步建立应用科学技术的意识。

四、教学设备:烧杯热气球模型潜水艇模型橡皮泥盐鸡蛋等五、教学方法:、自学释疑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六、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FLASH播放中日甲午战争片段。

播放完毕后, 介绍甲午海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海洋观念落后。

最终导致了有海无防, 有防不固。

所以我们必须牢记甲午海战血的教训,树立现代海洋意识, 加强对国防的战略筹划,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力量,捍卫我国的海洋权益。

紧接着FLASH播放我国航母“舰”相关视频。

总结提问,“舰”的成功试航反映我国对海洋国防的越来越重视,谁能控制海洋, 谁就能控制世界。

请问:我国航母舰满载67,500吨,如此庞然大物为何能安全的漂浮在海面上?(二)新课教学:一、物体的浮沉条件【提问】在液体中的物体有哪几种状态呢?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作答:漂浮、悬浮、下沉【提问】为什么它们在水中的状态不同?【演示】小瓶的浮沉【提问】请分析小瓶受到那几个里的作用,受力的方向以及大小关系?根据学生回答分类比较。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_教学设计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_教学设计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宜昌市第26中学皮琼芳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其应用。

从这节课教材的地位来看,它是学生运用浮力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浮力知识在这节课中得以升华与拓展。

本节课是建立在上一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乒乓球在清水和盐水中的浮沉现象;通过简单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加深对物体浮沉现象的认识,知道物体在不同状态下对应的浮力与重力大小关系,从而得出物体浮沉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出改变物体浮沉两种的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和讲授可以帮助学生弄清楚轮船、潜水艇、气球与飞艇的工作原理。

二、学情分析由于这节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等相关知识。

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常见的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了大致了解,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难免会有一些潜在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识,比如:物体的浮沉状态究竟有哪些物体浮沉条件是怎样的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下沉,而轻的物体就一定会上浮等等。

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一直困扰着学生。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活动,如:让他们多动手实验,多观察现象,留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真正帮助学生纠正认知上的错误,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决定的;(2)知道F浮<G,F浮>G,F浮=G这三个表达式的含义。

能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二力平衡等知识来讨论浮沉条件。

(3)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和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以及浮力的其他应用。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 浮力 第3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 浮力 第3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3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会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

2、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能够控制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3、能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画力的示意图分析得到物体上浮、下沉的条件。

2、通过公式的推导得到物体的上浮、下沉、漂浮以及悬浮与被浸在的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3、通过得出的物体的浮沉条件讲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物体浮沉条件的研究扩宽自己的知识面。

2、通过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浮沉研究提升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物体浮沉的条件。

2、会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实行受力分析,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并探究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教学过程1、知识回顾:教师展示教学课件,提出疑问:为什么泰坦尼克号能够漂浮在海面上?然后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读出)浮力的相关知识。

一.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产生浮力。

二.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三.浮力的计算方法:①称重法: 拉物浮F -G F =②排液法: 排液浮gV F ρ=2、推动新课:教师先让学生明确物体浸入液体中有两种类型,浸没和部分浸入。

我们所看到的泰坦尼克号在海面上漂浮的画面就是一个典型的物体在液体中的部分浸入。

师问:物体单独浸没在液体中时,物体是怎样的受力状态呢?生答:物体在液体中受到向上的浮力以及向下重力的作用。

师问: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那么物体受到的合力又是什么怎样的呢?生答:根据合力的性质,同一直线上不同方向的力的合力的方向为力大的那个力的方向,那么要先比较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来确定浮力的大小以及方向。

教师归纳:所以重的物体不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不一定上浮,要看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合力如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第1课时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现象,能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判断物体的浮沉状况.2.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能运用它解释浮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体会物体漂浮、上浮、下沉、悬浮的原因.2.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能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浮力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上浮、下沉、漂浮、悬浮的分析与判断.【教学难点】物体处在上浮、漂浮、悬浮、下沉的不同状态下,浮力、重力、密度的比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鸡蛋、食盐、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不同浓度的盐水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演示实验,请大家注意观察:(1)把鸡蛋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到鸡蛋下沉;(2)向水中撒入少许食盐,并轻轻搅拌,发现鸡蛋慢慢上升,停止加盐,鸡蛋悬浮在水中;(3)再继续加入食盐,发现鸡蛋继续上升,最后露出水面,漂浮在水面.师上述三种情况下,鸡蛋有几种状态?生:先下沉,接着开始上浮至悬浮(水中静止),后来又上浮至漂浮.师回答正确.那鸡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四种状态(下沉、上浮、悬浮和漂浮)呢?这就是物体的浮沉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进行新课】知识点1 漂浮、上浮和下沉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学生观察现象并回答: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师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前)各受到什么力?生:浮力、重力.师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为什么?生:相等.因为V排相等,排开水的重力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师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前面我们学习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当物体受到的力为非平衡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要发生改变.由此可见,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生:重力、浮力的大小关系.师回答正确,很棒!我们来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1)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浮>G蜡,所以蜡块上浮.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浮减小到与重力G物相等时,即F浮=G蜡,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即:F浮>G物,物体上浮,最终漂浮,漂浮状态时,F浮=G蜡.(2)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G铁,铁块下沉.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F浮、G铁和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即:F浮<G物,物体下沉,最终沉底.板书: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浮与G物的关系.(1)当F浮>G物时,物体上浮,最终漂浮.(2)当物体处于漂浮状态时,F浮=G物.(3)当F浮<G物时,物体下沉,最终沉底.师我们比较一下蜡烛、水、铁块的密度大小关系.生:蜡烛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师刚才,我们向水中加入食盐,发现鸡蛋上浮.向水中加入食盐,水的密度变大,鸡蛋受到的浮力增大,大于鸡蛋的重力,所以鸡蛋就上浮.由此可见,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上浮;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下沉.板书:从密度的角度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1)当ρ液>ρ物时,物体上浮;(2)当ρ液<ρ物时,物体下沉.师下面请大家一起观察“盐水选种”的实验,并说说如何判断哪种稻谷米粒最饱满,为什么?教师演示实验:将一把稻谷撒入盐水烧杯中,一部分稻谷米粒沉入水底,一部分稻谷米粒漂浮在水面上.学生思考并回答:沉入底部的稻谷米粒最饱满,因为密度最大的稻谷沉入水底下,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而浮在水面上的稻谷干瘪不合格,密度较小.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将两个小球放入水中,A球漂浮在水面上(部分露在水面以上),B球下沉至容器底(对容器底有压力).已知A、B两球体积相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球所受浮力大于B球所受浮力B.A球密度大于B球密度C.A球的重力大于B球的重力D.A球所受浮力小于B球所受浮力解析:A球漂浮在水面上,B球沉入水底,显然,A球排开水的体积小于B 球排开水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A球所受浮力小于B球所受浮力;又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A球所受浮力等于重力,而B球下沉,说明B球的重力大于它所受的浮力,故A球的重力小于B球的重力,从密度的角度,可知A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B球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故A球密度小于B球密度.答案:D知识点2 悬浮教师演示实验:将配制好的三杯不同浓度的盐水放在讲台上,各放入一个鸡蛋,其中一个鸡蛋漂浮、一个鸡蛋悬浮、一个鸡蛋下沉.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观察、思考:(1)所受浮力与重力的比较;(2)物体的密度与盐水的密度大小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1)漂浮的鸡蛋,浮力等于重力,鸡蛋的密度小于盐水的密度;(2)悬浮的鸡蛋,浮力等于重力,鸡蛋的密度等于盐水的密度;教师提示: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即:F浮=G物,最终悬浮.悬浮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自身的体积.(3)下沉的鸡蛋,浮力小于重力,鸡蛋的密度大于盐水的密度.教师强调:漂浮、悬浮是平衡状态,上浮、下沉是非平衡状态,沉底是平衡状态,但受到重力、容器底的支持力和浮力.例题2 (用多媒体展示)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个实心小球,放入水中后,甲球漂浮,乙球悬浮,丙球下沉,位置如图所示,则( )A.F甲<F乙<F丙B.ρ甲>ρ乙>ρ丙C.V甲<V乙<V丙D.G甲=G乙=G丙解析:三个小球质量相等,则有G甲=G乙=G丙;甲球漂浮,有F甲=G甲,ρ甲<ρ水;乙球悬浮,有F乙=G乙,ρ乙=ρ水;丙球下沉,有F丙<G丙,ρ丙>ρ水.综上可得,F甲=F乙>F丙,ρ甲<ρ乙<ρ丙.由于m甲=m乙=m丙,由ρ=m/V,可得V甲>V乙>V丙.答案:D【教师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即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是上浮、悬浮还是下沉,取决于物体所受的浮力与自身重力的关系.在现实生活、生产中,浮力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好,谢谢大家!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通过加食盐改变水的密度实现鸡蛋由下沉变成上浮、悬浮,到漂浮在水面上这个演示实验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通过观察把体积相同的蜡块、铁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一个上浮,一个下沉.设问引导学生,将受力分析、运动和力的关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理解了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浮沉各种状态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及达到高级的思维水平准备认识基础。

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
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加深认识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在实验中学会研究,初步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学生分组实验(2人一组):400ml烧杯,200 ml烧杯,50 ml烧杯,盐,水,酒精,鸡蛋,量筒,铅笔,铅丝
2、密度计,潜水艇模型,自制热气球(教师演示用)
3、制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 flash object插件插入flash.exe。

【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吗?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打开POWERPOINTRT,学生浏览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新授
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学生实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发现过程)
结论:控制物体浮沉的途径:
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少浮力使物体下沉
改变液体密度
改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
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研究物体的悬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逐渐加入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改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察鸡蛋悬浮时的状态。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研究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
在盐水中加入,可使鸡蛋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足:F浮 G物
在盐水中加入,可使鸡蛋下沉。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足:F浮 G物
分析讨论得出物体漂浮时的条件:
分析鸡蛋漂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漂浮悬浮沉底
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出问题:产生漂浮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别吗?
启发思考:两种情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
二、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人类利用浮力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最初可能从抓住漂浮的树木免于灭顶之灾得到启示,而抱住或骑在一段树干上顺水漂流。

这是人类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于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体浮沉的例子吗?
(由学生举例,教师利用演示文稿插入一个FLASH:大屏幕上展示万吨巨轮在大海上航行;潜水艇在水中潜行;飞艇在空中遨游等动画,色彩鲜艳,声象并茂,同时刺激了学生
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对浮沉条件的应用产生极大的兴趣。

在此时提出问题:它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工作的?)
应用一:密度计
探究密度计的原理的它的刻度特点
密度计(利用铅笔和一小段铁丝),要求:使自制密度计能竖直地漂浮在液体中
自制的密度计放入清水中,盐水中、酒精中,观察自制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深度,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密度计是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它是利用漂浮条件工作的。

应用二、潜水艇
介绍潜水艇: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察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用舰艇。

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2、演示:潜水艇小实验,简介装置,进行演示,使模型上浮和下沉。

多媒体演示,重点观察潜水艇的水舱及水舱中水的多少对潜水艇浮沉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结论: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应用三:气球和气艇:
阅读课文思考。

问:其体内充的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问: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能不能无限制升空?
问:若要它下降,可采取什么方法?
应用四:打捞沉船
在沉船下部用结实的钢带将其托住,在钢带的两端固定浮筒,现在浮筒中注满水,使筒沉到船附近与钢带结合,然后排出筒中水,水的浮力就把筒和船一起推向水面。

布置作业
(1)课外小实验:浮沉子的制作
(2)课外小调查:就我国在长江中打捞中山舰的故事写出一个综合报告,并就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和“泰坦尼克号”沉船打捞问题写出建议,要求从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台的科学频道和时事频收集信息,从科学书刊、科学杂志了解浮力的知识,沉船打捞技术,过去的打捞案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