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动物模型选择与建立

合集下载

5-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建立

5-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建立

5大鼠高血压模型的建立1.1 任务和目的掌握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掌握大鼠高血压模型的基本原理;掌握大鼠腹部无菌操作;两肾一夹”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的手术建模;大鼠动脉血压的无创式测量与插管式测量技术的掌握与比较。

动脉血压是循环生理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动脉血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各器官的血液供应和心脏的负担。

高血压(hypertension)为常见、多发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它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之分,是冠心病及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以高血压为原发病的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因之首。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的高血压患者已超过一亿,据统计,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平均发病率为18.8%。

高血压是由多基因遗传和多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具体发病原因仍不明。

因此,对动脉血压影响因素的研究成为心血管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1.2 原理—高血压及其危害血压水平的分类、定义和危害*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为更好地研究人类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动物实验是其研究的重要手段。

不同类型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建立将为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抗高血压的新药研发提供有效的方法。

遗传性高血压动物模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及其亚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及其亚系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接近人类原发性高血压的动物模型)。

此外还有转基因高血压大鼠和小鼠(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和肾素基因)。

环境性高血压动物模型正常大鼠暴露于5℃的环境中3周即可形成高血压并且伴有心肌肥厚。

此外还有高温、电击、噪音、悬吊等刺激,形成高血压动物模型。

药物性高血压动物模型通常给与大鼠辣椒素、高盐(4%NaC1)、醋酸脱氧皮质酮、L-NAME、腺嘌呤等形成大鼠高血压模型。

手术性高血压动物模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动物模型肾性高血压实验模型是研究高血压病及降压药物常用的实验手段,其制作方法中以狭窄肾动脉形成肾血管性高血压为最常用,且常以大鼠为实验动物。

医学科研设计方案

医学科研设计方案

医学科研设计方案医学科研设计方案1. 研究背景与目的背景: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心脑血管疾病的导致原因复杂,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新治疗方法。

2. 研究方法与步骤(1)动物模型建立:选取合适的实验动物(如小鼠),在其身上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药物筛选:收集一系列有潜力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并进行体外细胞实验,筛选出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药物。

(3)药物治疗实验:将筛选出来的药物应用于建立好的动物模型中,观察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并通过心脑血管相关指标进行评价。

(4)机制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技术手段,研究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探索其具体的分子途径。

(5)数据分析与结论:收集实验数据,通过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3. 预期结果及意义(1)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计能筛选出一种具有显著疗效的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该药物可以有效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和病理指标。

(2)意义:本研究的成功将为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依据,对于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研究计划与时间节点(1)动物模型建立:2个月(2)药物筛选:1个月(3)药物治疗实验:3个月(4)机制研究:4个月(5)数据分析与结论:1个月5. 资源需求与风险评估(1)资源需求:实验所需动物、药物和实验仪器等。

(2)风险评估:动物实验中可能出现动物死亡、药物副作用等风险。

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伦理规范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6. 研究预期成果(1)发表研究论文:将研究结果整理成论文,并提交相关的医学期刊进行发表。

(2)专利申请:针对筛选出的治疗药物,申请相关的药物专利,保护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

(3)推广应用:将研究成果推广到临床实践中,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同浓度单纯高盐饲料喂养建立大鼠高血压模型的比较

不同浓度单纯高盐饲料喂养建立大鼠高血压模型的比较

不同浓度单纯高盐饲料喂养建立大鼠高血压模型的比较摘要:目的给大鼠喂养不同浓度的高盐饲料,并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以观察不同的盐浓度及喂养时间对大鼠高血压形成的影响。

方法 3周龄雄性SD大鼠共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A组喂养含0.2%氯化钠的正常饲料,B组喂养氯化钠浓度为4%的高盐饲料,C组喂养氯化钠浓度为6%的高盐饲料,D组喂养氯化钠浓度为8%的高盐饲料;喂养至17周龄,在3周龄时测量体重和大鼠尾动脉收缩压,以后每隔一周测量一次,直至17周龄。

结果喂养至17周龄时,D组(8%)大鼠高血压成模率高于其余两组,与同组15周龄是无明显差别(P>0.05)。

结论成年SD大鼠喂养8%高盐饲料12—13周至大鼠形成高血压较为合理。

关键词: 高血压高盐模型饮食性高血压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的最主要危险的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

据调查,我国成年人高血压发病率为18.8%,高血压病的高发病率及其引起的相关并发症给家庭和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1]。

盐性高血压是指给普通或盐敏感大鼠饲以高盐饮食造成高血压动物模型,单纯高盐饲料喂养可使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大鼠形成高血压,该高血压模型较盐敏感性高血压模型更接近人类的高盐摄人与高血压病的实际情况【2】,但对单纯饮食型造模时的盐浓度和喂养时间暂无定论。

我们利用17周的时间,进行了不同浓度的大鼠单纯饲料型高血压模型造模,来探讨在该模型中合适的盐浓度及喂养时间。

1 材料与方法1.1动物及分组情况:SD雄性大鼠80只,长沙市天勤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湘)2014-0011),年龄均为3周龄。

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A组为正常饲料组(0.2%氯化钠);B组为低盐饲料组(4%氯化钠);C组为中等盐量饲料组(6%氯化钠);D组为高盐饲料组(8%氯化钠);均饲养至17周龄。

心脑血管疾病的模型与风险评估

心脑血管疾病的模型与风险评估

心脑血管疾病的模型与风险评估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世界上最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管理这些疾病,研究人员和医生们开发了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模型和风险评估工具。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模型和评估方法,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模型1. 多因素疾病模型:多因素疾病模型是用于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

它考虑了一系列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通过收集个体的相关信息,如年龄、性别、家族史等,结合各个危险因素的影响程度,可以计算出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

2. 动态生物学模型:动态生物学模型是一种基于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可以模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

它将人体内的各种生理过程和环境因素融入模型中,并通过模拟预测疾病的进展。

这种模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疾病过程,优化治疗方案,并预测患者的预后。

3. 生物标志物模型:生物标志物模型是基于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来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一种方法。

通过测量血液中的特定标志物,如血脂、血糖、炎性因子等,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这种模型可以提供对患者风险的快速评估,并帮助医生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1. SCORE风险评估:SCORE风险评估是一种使用危险因子(年龄、性别、吸烟、血压和血脂)的简单评分表,用于评估心脑血管疾病的10年发病风险。

根据不同的评分,将患者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以便医生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2. Framingham风险评估:Framingham风险评估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评估方法,基于美国Framingham心血管研究,旨在预测心脏病的发生风险。

用于评估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

通过计算这些因素的得分,可以估计出个体十年内发生心脏病的概率。

3. 高灵敏C反应蛋白(hs-CRP):高灵敏C反应蛋白是血液中的一种生物标志物,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

低剪切力致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低剪切力致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低剪切力致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血脂代谢异常、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血流动力学异常等。

然而,目前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防治尚未完全明确,因此研究其发生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学意义。

低剪切力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血管内壁受到低剪切力作用下的内皮细胞可引发血管炎症反应,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针对低剪切力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低剪切力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模型,并通过对比高剪切力和低剪切力下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差异,分析低剪切力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

1.建立低剪切力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模型:选取小鼠或大鼠为实验动物,将其随机分为两组(高剪切力组和低剪切力组),在高和低剪切力条件下分别饲养两周或四周,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生物学行为的差异,建立低剪切力致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2.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生物学行为: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将从高剪切力组和低剪切力组血管中分离的内皮细胞培养,并进行细胞形态、增殖和迁移等方面的分析。

3.检测血管炎症反应指标:采用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炎症反应指标,如IL-6、IL-1β、TNF-α等,观察低剪切力下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水平的变化。

三、研究预期结果1.成功建立低剪切力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模型,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生物学行为的差异,较全面地认识低剪切力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机制。

2.检测血管炎症反应指标,确定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水平的变化,为其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实验依据。

3.本研究有望为低剪切力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实验依据,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生命科学中的疾病模型构建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

生命科学中的疾病模型构建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

生命科学中的疾病模型构建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疾病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治疗疾病,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发展出了疾病模型的构建方法。

其中,动物模型在生命科学中广泛应用,成为研究人类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

本文将探讨生命科学中的疾病模型构建和动物模型在研究人类疾病方面的应用。

一、疾病模型的构建1. 细胞模型的构建生命科学中的疾病模型可以通过构建细胞模型来实现。

细胞模型是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特定细胞类型进行体外培养,以模拟人类疾病的病理过程。

例如,研究癌症时,科学家们可以从患者体内提取恶性肿瘤细胞,将其培养在实验室中的培养皿中,观察其生长行为、细胞分裂情况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

2. 生物模型的构建生命科学中的疾病模型还可以通过构建生物模型来实现。

生物模型是利用生物体内的动物或植物,通过基因工程、药物处理等手段来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例如,研究心脏疾病时,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使小鼠携带心血管相关基因突变,从而模拟人类心脏疾病的发生过程。

二、动物模型在研究人类疾病方面的应用1. 肺癌研究中的动物模型应用动物模型在肺癌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常常使用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使其携带人类肺癌相关基因突变。

这样一来,科学家们可以观察小鼠体内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寻找治疗肺癌的有效方法。

2.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的动物模型应用动物模型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常常利用转基因技术,将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基因导入小鼠体内,从而模拟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观察小鼠的行为、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等,科学家们可以深入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3. 糖尿病研究中的动物模型应用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动物模型在糖尿病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常常利用小鼠、大鼠等动物模型,通过特定饮食、基因调控等手段诱导动物患上糖尿病。

实验猴动物模型在内分泌及心脑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实验猴动物模型在内分泌及心脑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 S v r D B u o , o ma , 1Sa h l o c s ue s 7 i et M, o l nML S l nG e a. t yo c u ru e t tt t p c a rs t t o v n o cnU i d Sa s ]MMWR Mob Mot ei a a c my i— nt t e [ . sn t e t J r rl a Wk R p2 0 ,1 6 : 7 l e , 25 ( ) 6 . y 0 2 5 [】 T n v r CWe e L A p l u P , 1 a cmy i r i a t 8 e o e F , i l M, p e a m Ce a V n o c s t g b t . ne sn s p yo o c s u e s slt f m p t n i P n s l naJ. t h lc c u ru oa o a ai t n e n yV i[ a a i er e a ] A t co g ns h m t r 0 44 () 7 —8 . ni rb e t C e oh , 0 , 1: 52 0 mi A e2 8 2

[] 赖晓全, 5 王洪源 . 重症监护病房MR A感染及相关因素 的研究 S
【. J 内科急 危重症 杂 志, 0,1 ) 7 —8. ] 2 51( : 81 1 0 41 [】 赵 旺胜 . 甲氧 西林 金 黄 色葡 萄球 菌的 研 究进 展 [】 6 耐 J 临床 检 验 .
杂 志, 9,7 ) 8 1 91( : . 4 5 9
【】 厉 夏 女 . S 药性 的挑 战与 防治 策 略 【 . 峡 药学 ,0 61 4 MR A耐 J海 ] 2 0 ,8
() 7 —7 . 4 : 32 5 2

常用实验动物模型

常用实验动物模型

【模型评价】
EMP实验利用啮齿类动物对新异环境的探究特性和对高悬敞开 臂的恐惧心理,形成矛盾的心理应激,较好地模拟了焦虑样症状。 该模型操作简单,能够简单直观地反映动物的焦虑状态,是一种 较为成熟经典的焦虑动物模型。
2.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实验动物】
雄性SD大鼠,200g左右。
【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大鼠每日腹腔注射D-半乳糖400mg/kg,连续8周;小鼠每日 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溶液120mg/kg,连续注射6~8周 (各报道略有不同)。
【模型评价】
使用Morris水迷宫,染色及生化指标等,可测试出该模型小鼠 的学习和记忆缺陷、胆碱能系统变化,以及脑组织神经元的丢失 和线粒体膨胀呈空泡样变性的现象,这与老年动物的生理表现一 致。该模型造价低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高、模拟损伤较为全 面。
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同时从右侧颈总动脉放血,可选择在放血 后30min、60min、90min及120min解除左侧颈总动脉结扎, 同时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停止放血。可将放出的血液经股静脉输回 体内,以继续观察。
【模型评价】
本手术全部在直观下进行,一边从右侧颈动脉放血,一边将放 出的血液从股静脉输入,既能直接观察,又能方便地控制分流量 和速度,较为实用。
【操作方法】
测试前把动物放于盛水玻璃缸中游泳15min,要确保动物不能 逃脱。15min后将动物取出置于加热的环境(32℃)中干燥 15min,再放回各自的笼子。24h后再次将动物分别放入水缸中, 强迫游泳6min。当动物停止挣扎漂浮在水中,只做必要的轻微 动作保持头在水面上的时候,被认为是不动。记录后4min的不 动时间。在抑郁症的药理学和行为学的干预存在下不动时间将会 明显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动物模型选择与建立学号:11311032 姓名:钱江平 班级:11中药(1)班摘要:目的:探讨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动物模型及其建立。

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类型,进而再通过查阅论文等,理出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模型的建立方法。

结论:通过对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动物模型的研究,可以看出不同动物在面对不同心脑血管疾病是,他们各有优缺点。

我们在选择动物时,应具体考虑。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 动物模型 动物模型建立我国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日益突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日趋升高,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刻不容缓"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进展。

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大约为260万,约占总死亡比例的45%。

实验动物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撑条件,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研究[2],通过建立实验动物模型,能为临床应用提供很多理论指导。

一、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症动物模型(一)概述腹腔注射蛋黄乳液造成小鼠高血脂模型是一种适合于药物大面积初筛的高血脂动物模型。

通过在动物饲料中加入过量的胆固醇和脂肪,饲养一定时间后,它的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处会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并出现高血脂症。

高胆固醇和高脂饮食,加入少量胆酸盐,可增加胆固醇的吸收,如再加入甲状腺抑制药--甲基硫氧嘧啶或丙基硫氧嘧啶可进一步加速病变的形成。

(二)方法:1.小型猪:猪在许多生物学指标上与人类非常相似,被认为是研究人类疾病最合适的实验动物模型,既经济实用,又克服了同种器官的短缺。

如在比较医学中,科学家根据猪自身生理病理发生的过程研究人类衰老的机理,根据猪与人共同感染的疾病研究人的疾病在猪中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为人类疾病的诊断、防治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小型猪建高血脂模型,一般选用选用Gottigen系小型猪较为理想,用1%~2%高脂食物饲喂6个月即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及分布都与人类近似。

2. 兔:选用2kg左右体重,每天胆固醇0.3g,4个月后形成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剂量增至0.5g,3个月出现斑块;增至1.0g,可缩为2个月。

在饲料中加人15%蛋黄粉、0.5%胆固醇和5%猪油,3周后,将胆固醇减去再喂3周,可使斑块发生率达100%,血清胆固醇可升高至2000mg。

评价:兔是最早用于制造高脂血症模型的动物!具有成模速度快,重复性好,成本低等优点。

但是兔是草食性动物!长期喂以动物脂肪!不但动物拒食!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而且食物成分难以控制!动物不能耐受!容易出现腹泻&皮肤病等不良反应!容易出现兔死亡现象。

兔虽然容易形成高血脂症和AS,但兔是食草动物,对脂类比较敏感,其脂质代谢过程与人类有所区别,所以渐渐被淘汰。

[5]3.大鼠:造模常用高脂饲料的改进 建立大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 采用的高脂饲料通常是在基础饲料基础上根据不同配方再掺入甲状腺抑制药物、胆固醇、猪油等物质。

但这些高脂饲料脂肪含量高、不易储存、易氧化变质, 且动物易出现“厌食”情况, 故不易掌握每只大鼠每天高脂饲料的精确用量。

有作者在正常饮食的基础上给 Wistar 大鼠灌胃脂肪乳, 配方为 1%胆固醇、20%猪油、1%甲基硫氧嘧啶, 10 d 可形成高脂血症动物模型, 其造模效果比较理想。

直接灌胃脂肪乳一定时期停止灌胃后, 为了改善模型存在血清总胆固醇波动性下降等不稳定情况, 有研究者采取延长建立模型周期、改变一味直接增加大鼠外源性血脂负荷的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6]缺点是,大鼠是啮齿类动物,其对胆固醇有先天耐受力,不易自发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7]评价:饲养方便、抵抗力强、食性与人相近。

所形成的病理改变与人早期者相似,不易形成似人体的后期病变,较易形成血栓。

总结:要建立合理且实用的高脂血症动物模型, 在模型动物的选择上, 首先要考虑造模动物脂质代谢、对膳食脂质调节、生理功能反应等应尽可能与人类相似,能较准确的反映人类高脂血症的各种变化, 从而为人类高脂血症的预防、治疗提供思路。

其次动物应较容易饲养、取材方便、指标检测简便易行, 此外还应充分考虑实验目的、实验条件、实验经费等客观条件。

[6]二、高血压动物模型(一)概述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率在成年人中高达20%。

[9]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多因疾病。

常见有以下几种类型。

(二)1、神经源性高血压动物模型1973年Jannetta在手术观察基础上提出脑干左侧两个颅神经根入脑区(Rootentry zone,REZ)被血管压迫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原因,即/神经源性高血压0假说.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从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了Jannetta的假说.最初采用脉动球囊法,即有大小两个橄榄球囊,中间细管相连,内充液体,大囊置于主动脉内,小囊置于延髓左侧来建立高血压动物模型. [10]本动物模型为高血压的病因研究提供了接近生理状态的动物模型。

但是需要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2、应激性高血压动物模型可以采用刺激脉冲随机变动的足底电也可用用低频、低压交流电电击足底,连续刺激4周,但每周刺激参数不同。

[12]亦可用固定悬吊法,即将清醒状态的大鼠四肢固定于离地90 cm高的木架上,模拟情绪紧张状态,每天固定悬吊9 h,连续2 d,击结合噪音的复合刺激对大鼠进行应激刺激[13] 3、肾性高血压动物模型目前各种肾性高血压动物模型多建立在小动物上,且常以大鼠为实验动物。

方法:两肾一夹法用丝线或银夹狭窄左侧肾动脉,狭窄程度在50%一80%之间,此方法复制率高,术后2周血压开始升高,至4—5周可形成稳定高血压,并长期维持下去。

[14] 肾源性高血压在高血压的发病中占有比例相当高,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引发高血压中的发病机制已得到举世公认。

实验性肾动脉狭窄,能非常相似地复制出高血压模型,为临床高血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心肌梗死(一)概述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 2020 年冠心病将成为人类的第一大杀手。

快速、准确地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并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15]但心肌梗死的研究及治疗由于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一直受到很大限制。

因此就迫切地需要研制出一种与人类心肌梗死非常相似的动物模型。

[16]制作结扎冠状动脉在体大鼠心梗模型,制作初期发现用复合麻醉及经口气管插管法制作的模型可以提高初学者模型制作的成功率. [17]一个理想的!与临床心肌梗死病理生理过程相似的动物模型将为心肌梗死机制探究以及有效药物的研发提供更为可靠地支持. [18](二)方法常见的模型建立方法有三种。

1、结扎冠状动脉法结扎冠状动脉制作的在体大鼠心肌梗死( 简称心梗) 模型,在血流动力学和心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与临床上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梗时有某些相似之处。

[19]但由于模型制作过程中需麻醉、人工呼吸、开胸手术及心肌梗死自身的病理特点,存在造模成功率低、大鼠存活时间过短等问题,给试验研究工作造成很多困扰。

[20]结扎冠状动脉法 结扎冠状动脉法是通过对麻醉犬!小型猪!兔!大鼠等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局限性心肌梗死模型,有利于定位!定性!定量,有利于形态!功能!化学等指标观测动态研究,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心肌梗死模型研究方法。

[21]2、介入法Terp等应用小型猪,选择含Sephadex G25光滑微球(直径20~80Lm)的生理盐水溶液,浓度为215 g#L-1,利用介入技术,经皮穿刺导管经主动脉根部进入LAD和LCX,注入该溶液2 m,l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超声心动图及心肌病理组织学指标,2-3 wk后可见模型动物左心室射血分数减少,左心室容积缩小,出现心肌梗死灶。

[22]具体方法:应用带球囊导管经颈内动脉插入犬主动脉根部冠脉起始部水平,扩张球囊完全封闭主动脉,然后经导管迅速注入混有不同直径微球的混悬液,可以使微球随心脏搏动进入冠状动脉四、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心力衰竭是泛指心脏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不能维持足够心排血量,以致组织灌注量减少了以循环障碍为主的综合征的是多种严重心脏疾病的最终转归! [23]目前研究者多选用个体适中、价格相对便宜的大鼠和兔。

[24]心血管系统较为发达的神经体液调节较为完善的操作及观察较容易。

是较理想的试验材料。

但价格较贵!目前研究者多选用个体适中"价格相对便宜的大鼠和兔! 而大鼠中又常选用 Sprauge2Daw ley大鼠,及wistar大鼠[25]五、心率失常(一)心律失常的动物模型建造方法1.乌头碱通过舌下为大鼠快速静脉注射乌头碱29ug/kg,5s内注射完,后观察心律失常情况,并记录室早的潜伏期及持续时间.乌头碱致心律失常的机理为乌头碱能激活心肌细胞的快Na+通道,开放,加速心肌细胞内流,促使细胞膜去极化,加速起搏点的自律性; 还能够提高心房传导组织和房室束 - 浦肯野系统等快反应细胞的自律性,从而形成一源性或多源性异位节律,缩短心肌不应期,导致心律失常。

[26]2. 氯化钙大鼠舌下静脉注射140mg/kg 氯化钙可诱发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直至死亡。

氯化钙诱发心律失常的作用机理较为复杂,主要与钙离子对心脏心肌细胞的直接作用有关。

[27]3.氯仿将小鼠仰卧固定于鼠板上,接体表多导联电生理仪,显示,导联心电图,置于有3—4ml氯仿棉球的500ml倒置烧杯内(换只老鼠加氯仿1ml) ,直至呼吸停止,立即打开胸腔,观察小鼠心脏活动节律及室颤情况,记录发生室颤动物氯仿的致室颤机理可能与植物神经及其释放介质或肾上腺髓质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增加有关而氯仿本身对心肌的直接作用则是不规则地延长心室不应期,导致复极不均一性增加,上述两者的相互作用导致室颤发生[28]4.强心苷类药物中毒量的强心苷类药物会引起各类心律失常,可抑制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酶,从而减少K+向细胞内的主动转运,导致细胞内缺K+,使心肌的最大舒张电位降低,舒张期自动除极速度加快,自律性升高,发生心律失常。

[29]参考文献:[2]梁力均,石晶,张纯等.实验动物在综合医院科研工作中的使用情况[J].实验动物科学,2009,26(6):48[5]倪鸿昌,李俊. 高血脂症实验性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 安徽医药,2004,06:401-403.[6] 李大伟, 张 玲, 夏作理。

建立高脂血症模型的动物选择与常用造模方法分析及改进中国临床康复2006第 10 (48) :145[7]郭金英,李华,谢人明.金黄地鼠高血脂模型的建立[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7,1(15):5-7[9]吴金珊,李佳.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23(4) :231[10] 史衍杰,陈建光.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7(6) :501[11] 郑庆玲,白玉山.应激性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建立[J].福建医学院学报,1994,28(4):424 -425.[12]董艳芬,梁燕玲,李坚.中枢细胞外Ca2+对应激性高血压降压作用的实验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13(2):71-73.[13]严米娅,余上斌,金咸.肺心营养合剂预防大鼠应激性高血压的研究[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8,27(4):313—315[14]张艳荣,张连峰,杨志伟.高血压动物模型[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16(3):205[15] 林荣.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进展[J].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7 ,16(3): 161[16] 范江霖,孙慧君.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研究的最新进展[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5 13(1): 113[17]李贻奎,宁可永,梁嵘,等 复合麻醉及经口气管插管法在大鼠冠状动脉结扎心肌缺血模型中的应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21(5):635[18]李峰杰,李贻奎. 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13,01:5-10.[19] 李贻奎,赵乐,何萍等.提高结扎冠状动脉在体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制作速度和质量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20]徐铭.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制作的影响因素[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2,(2):48[21] 李峰杰,李贻奎.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中国药理学通报[J]. 2013,29(1)5-10[22]于震,刘建勋.慢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制备方法[J].中国药理学报 2005 273—6[23] 张郑乐.简述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 医疗临床 2009,(7): 364[24]张郑乐.简述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2009,(7):364[25]郭豫涛"谭毅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J】0042844,(2001),022*******[26]朱明军,孙彦琴,王永霞,等, 桂甘龙牡汤抗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5):315-317[27]尹克春,刘淑娟,陈力,等.当归颗粒对抗氯化钙引起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J]. 广东医学 2008,29(11):1785-1786[28]朱明军,孙彦琴,王永霞,等, 桂甘龙牡汤抗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5):315-317[29]王和平,韩艳艳,王建明,等3.苦参总碱贴片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8,25(5):80-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