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合集下载

传染病的种类传播和预防

传染病的种类传播和预防

传染病的种类传播和预防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这类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的种类、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

一、传染病的种类传染病的种类众多,可以根据病原体的不同进行分类。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和真菌性等。

1. 病毒性传染病:如流感、感冒、水痘、流行性腮腺炎、艾滋病等。

这类传染病的主要病原体是病毒,通过空气飞沫或接触患者的体液传播。

2. 细菌性传染病:如肺炎、结核病、破伤风、霍乱、沙门氏菌病等。

这类传染病的主要病原体是细菌,通过空气飞沫、接触患者体液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3. 寄生虫性传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猪肉绦虫病等。

这类传染病的主要病原体是寄生虫,通过蚊虫叮咬、接触受污染的环境或食物传播。

4. 真菌性传染病:如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病等。

这类传染病的主要病原体是真菌,通过空气传播或接触受感染的物品传播。

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食物和水源等途径传播。

1. 直接接触传播:包括与患者紧密接触、触摸患者体液、接吻等。

例如,艾滋病可以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流感可以通过打喷嚏、咳嗽传播。

2. 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呼吸、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病原体。

例如,麻疹、水痘等都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3. 食物和水源传播:食物和水源中存在被病原体污染的可能,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可以导致传染病的发生。

例如,霍乱主要通过饮用被污染的水源传播。

4. 蚊虫叮咬传播:某些传染病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蚊虫充当了病原体的媒介。

例如,疟疾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对于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染病预防措施:1. 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用手直接触碰口鼻、使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咳嗽和打喷嚏,有条件时使用口罩等。

疾病防护健康类科普小知识

疾病防护健康类科普小知识

疾病防护健康类科普小知识
1.洗手是预防疾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要用肥皂或者洗手液彻底洗手。

2.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避免直接喷向他人或物品上。

3.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清洁空调、暖气器等设备,预防空气传播疾病。

4.饮用开水消毒,食品要彻底加热煮熟,避免食物中毒。

5.打疫苗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及时接种各种疫苗,保护自己和他人。

6.避免接触动物粪便、尿液、口水等,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7.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增强身体免疫力。

8.不随意使用抗生素,避免药物滥用导致耐药性增加,同时注意药品的存储和使用方法。

9.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身体问题,进行预防和治疗,保持身体健康。

10.在疫情期间,要正确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避免聚集,共同参与社区防疫工作。

- 1 -。

第四章 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四章 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四章
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学习目标
• 了解遗传病的相关知识 • 了解传染病相关的基本概念 • 掌握传染病的特征、发生和流行的基本环节,能针对不同的
传染病采取防预措施 • 掌握幼儿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 • 熟悉学前儿童常见病的病因、症状及预防
第一节
基础知识

一 有关免疫的基础知识

二 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一、 有关免疫的基础知识 3.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
4.预防接种证 国家对幼儿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二、 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一)传染病的特性
1.有病原体 各种传染病都有其 特异的病原体,病原体 是使人感染疾病的微生 物(细菌、病毒、真菌) 和寄生虫。
2.有传染性 病原体可以通过一
定途径从病人、其他动 物或带有病原体的物体 上,进入人体内传播疾 病。
不强,多见于6个月~1岁半小儿。 (2)症状 ①起病突然,高烧 ②高烧3~4天全身出疹,1~2天皮疹退尽。
一、 婴幼儿常见传染病
4.水痘 (1)病因及传播途径: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
在于鼻咽分泌物、水痘浆液中,传染性强,人群易感。 (2)症状 ①病初1~2天有低烧,皮疹先见于头皮、面部,呈向心性
二、 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2.传染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方式,又入侵他人体内。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二、 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2.传染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方式,又入侵他人体内。
(6)直接接触 (7)医源性传播 (8)母婴传播
二、 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3.易感者 易感者是指体内缺乏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或免疫力 较弱,病原体侵入后可能会发病的人。

第五讲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第一节

第五讲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第一节
影响。
防治
(1) 避免重复感染。小儿穿满档裤睡觉,并 于肛周涂上药膏,以粘住虫卵并止痒。早晨用肥 皂和温水洗净,换下的内裤洗净并煮沸消毒,连 续10天即可见效。 (2)培养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 勤剪指甲,不吮吸手指等。
(3)勤换衣服,勤晒被褥。
(4)驱虫药有驱蛔灵、肠虫清等,药量遵医嘱。 与患儿生活在一起的蛲虫病患者应同时进行治疗, 以杜绝相互感染。
症状

甲型肝炎:约经一个月的潜伏期发病。 (1)黄疸型肝炎。 病初类似感冒,相继出现食欲 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尤其不喜欢吃 油腻的食物。精神不好、乏力。在发病1周左右, 巩膜(白眼珠)、皮肤出现黄疸,尿色加深。肝功 能不正常。出现黄疸后2—6周,黄疸消退,食欲、 精神好转。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6个月后接种麻疹减毒活疫 苗;接触病人的易感儿进 行人工被动免疫;病儿应 隔离至出疹后5天;病儿房 间开窗通风3小时。
风疹
患者、 携带 飞沫 者和 接触 先天 性患 者
冬春
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 与病人接触应戴口罩;易 感儿注射风疹减毒活疫苗; 孕妇应避免与风疹病人接 触 患儿隔离至全部皮疹结痂 为止,衣物、用具暴晒或 煮沸消毒;易感儿口服板 蓝根冲剂,避免接触患者, 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 接 触者检疫21天;病儿房间 开窗通风3小时 隔离患儿或可疑病儿;接 触者检疫3周,可服板蓝根 冲剂预防;注射腮腺炎减 毒活疫苗
护理 卧床休息,室内空气新 鲜、温湿度适当;保持 口、眼、鼻及皮肤的清 洁;吃营养好易消化的 流质半流质食物;发热 时多饮水;疹子内陷要 警惕并发症 发热时卧床,环境安静 舒适,空气新鲜;多饮 水,吃清淡易消化高热 量的食物;保持口眼皮 肤卫生;外用炉甘石洗 剂。
预防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在人类历史上,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一直是困扰人类健康与生存的重要问题。

这两类疾病常常以不同的方式侵袭人体,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同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又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本文将就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特点、传播途径、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些健康威胁。

一、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痢疾、霍乱、流感、麻疹等。

传染病的特点是易传染、传播速度快、病情加重等。

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包括个人防护、环境卫生、消毒消毒等。

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注重个人卫生、及时就医、避免密切接触等措施是关键。

二、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由寄生虫侵入人体引起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寄生虫包括疟原虫、钩端螺旋体、蛔虫等。

寄生虫病具有传播途径复杂、病情危害大等特点。

寄生虫主要通过叮咬、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预防寄生虫病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环境卫生、饮食卫生、防止昆虫叮咬等。

在防治寄生虫病方面,定期体检、合理饮食、避免暴露于叮咬源等是关键。

通过对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的传播,保障人类健康。

我们应该注重个人卫生、加强环境卫生、科学饮食、加强公共卫生等措施,共同抵御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威胁。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人类健康可以得到更好地保护。

传染病寄生虫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寄生虫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寄生虫的预防措施一、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传染病寄生虫病的认识,是预防工作的首要任务。

通过健康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相关知识,明白预防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参与到防治工作中来。

具体措施包括:1.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画、折页、讲座等多种形式,普及传染病寄生虫病防治知识。

2. 把传染病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和自我防护意识。

3. 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开展针对性强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治意识。

二、严格卫生管理传染病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因此,加强卫生管理,切断传播途径至关重要。

1. 加强粪便、水源、环境等方面的管理,防止寄生虫卵的传播和滋生。

2. 严格食品卫生监管,杜绝寄生虫病原体通过食物传播。

3. 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工作,防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交叉感染。

4. 加强对宠物、家畜等动物的管理,防止动物源性寄生虫病的传播。

三、个人防护1. 注意手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在接触可能含有寄生虫卵的物品后。

2. 避免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尤其是淡水鱼类、贝类等水产品。

3. 做好个人防护,穿着长袖衣物,避免暴露皮肤,以防寄生虫叮咬。

4.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疾病及时就医。

四、监测与控制建立健全的传染病寄生虫病监测与控制体系,对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寄生虫病病例。

2. 对传染病寄生虫病高发地区进行重点监控,实施针对性防控措施。

3. 定期对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检查,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4. 对传染病寄生虫病患者实行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防止病情恶化。

预防传染病寄生虫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严格卫生管理、个人防护以及监测与控制等措施,我们有望降低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病率,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在我国,传染病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始终受到高度重视。

第六章 常见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预防知识

第六章 常见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预防知识

课程辅导:第六章常见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预防知识传染病与寄生虫病是多种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一组疾病,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影响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学习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基本知识,是要了解它、认识它、识别它,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命生活质量。

这一章中我们给大家介绍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和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病毒性肝炎、结核、性病与艾滋病、疟疾、狂犬病、寄生虫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对机体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本章学习要求:熟悉所介绍的各种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基本概念和对人体的危害掌握所介绍的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的传染途径、预防措施首先我们先来了解几个基本概念1.什么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传染病是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或称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能传播开来,甚至造成大规模流行的疾病。

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寄生虫病,也包括在传染病的范畴内。

2.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类形态多种多样,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人类就生活于微生物的世界之中,大约超过400种不同的微生物可以感染人,引起相应的疾病,这些微生物我们称为致病性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例如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虫卵等是肉眼不能看到的,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生物。

3.病原体如何引起疾病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原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与人体的防御能力,与病原体的致病力、侵入的数量,以及病原体是否侵入人体的适当部位,亦即适当的侵入门户有关。

4.传染病的流行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决定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一)传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具体来说,就是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排菌者)或称带菌(虫)者或受感染的动物。

(二)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

如抗体检测、抗原检测等)进行确诊。
影像学诊断
03
利用X线、CT、MRI等影像学技术辅助诊断。
寄生虫病诊断方法
病原学诊断
通过显微镜观察寄生虫虫体或虫卵进行确诊。
免疫学诊断
检测患者体内寄生虫特异性抗体或抗原,辅助诊 断。
分子生物学诊断
应用PCR、基因测序等技术检测寄生虫DNA或 RNA,提高诊断准确性。
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 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 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
传染病预防措施
01
02
03
控制传染源
对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 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和 教育,对动物传染源进行 处理等。
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采 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强个 人卫生防护、消毒、杀虫 、灭鼠等。
03
常见传染性疾病及防治
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流行性感冒
麻疹
由流感病毒引起,通过飞沫传播,表 现为高热、头痛、乏力等。预防措施 包括接种疫苗、保持室内通风、避免 去人群密集场所等。
由麻疹病毒引起,通过飞沫传播,表 现为发热、咳嗽、皮疹等。预防措施 包括接种疫苗、保持室内通风、避免 接触患者等。
肺结核
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通过飞沫传播 ,表现为咳嗽、咳痰、低热等。治疗 需使用抗结核药物,同时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和营养支持。
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治疗原则
根据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严重程度 及患者个体差异制定治疗方案,包括抗 感染治疗、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等。
VS
药物选择
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选择 具有针对性、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的药物 进行治疗。如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病 毒感染可选用抗病毒药物,寄生虫感染可 选用驱虫药等。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手-足-口病
截至2008年5月2日,安徽阜阳肠道病 毒EV71感染(手足口病)病例3736 例,死亡22例;
2、肝炎患者用的碗筷要同家人的分开,否则容 易使家人染上肝炎。饭馆的餐具要严格消毒, 否则容易使顾客染上肝炎、流感、细菌性痢疾 等传染病。
这两种疾病在流行过程中经过了哪些环节? 是怎样从一个人传染给另一个人的?
参考答案:
流感:流感流行经过了流感患者、空气飞沫、
和抵抗力差的人三个环节。
肝炎:肝炎流行经过了肝炎患者、餐具等途径
“种四苗 防六病”
下列疾病哪些是传染病?哪些是非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冠心病、龋齿、癌症 灰指甲、肺结核、近视眼、艾滋病。
传染病:流行性感冒、灰指甲、肺结核、艾滋病 非传染病:冠心病、龋齿、近视眼、癌症
二、有关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传染病的致病因素是有生命的病原体,它在人体内所引起 的疾病与其他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有本质的区别。
(二)其他病毒性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
病因及传染途径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症状 高烧、寒战、头痛等 胃肠道症状、 肺炎症状、精神症状、中耳炎等
护理 高烧卧床休息,多喝水 选用合适药物 采用物理降温 护理者戴口罩、洗手
2.流行性腮腺炎★
病因及传染途径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病毒引起的 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腮腺肿大 期间,唾液中有病毒,可经飞 沫传染。
(一)传染病的特性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免疫性 4 .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传染病的特性
1.有病原体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类疾病。 病原体:在人体外环境中,有一些能侵袭人体的微生物。 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等。 各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如麻疹的病原体是麻 疹病毒,结核病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
2、为什么老人和小孩更易患流感?
答:老人和小孩体质差,抵抗传染病的能力 弱,所以更易患流感。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6)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2)
传传传染染染病病的病的的预预预防防措防措措施施施(传((3染)51)病)的预防措施(4)
三、灾后防疫
1、下列疾病属于传染病的是( B) A 近视 B 肝炎 C 贫血 D 龋齿
高热3—4天后体温骤然下降。在体温下降时出现皮 疹,1—2日皮疹完全退净。
护理
高热期间多喝水,适当服退热药降温,以免因高热而
惊厥。
4.水痘
病因及传染途径: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水痘的传染性很强,以6 个月—3岁的小儿发病率最高。多发生于冬春季。
症状:
病初1—2天有低热,以后出皮疹。皮疹先见于头皮、面部, 渐延及躯干、四肢。
和容易感染的健康人群。
(二)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者

感 (携带流 咳嗽 飞沫悬
患 感病毒)

打喷嚏
浮于空 气中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散播
健康人 易感人群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被病原体感染的人或动物。
病人是重要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某人患传染病后,症状已经消失,但
(3)不让病人家属外出,也不让外人探望;(D )
(4)给附近的居民进行预防注射;(C )
请你指出这些措施各属哪一项?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A和C
讨论:
1、为什么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
答: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帕捂住口鼻, 可以避免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散布于空气中, 保护周围的人不受传染而患流感。
4.预防接种证
我国于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 防治法实施办法》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国家 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适龄儿童应当按照 国家有关规定,接受预防接种。适龄儿童的家长 或者监护人应当及时向医疗保健机构申请办理预 防接种证。幼托机构、学校在办理入托、入学手 续时,应当查检预防接种证,未按规定接种的儿 童应当及时补种。”
资料分析
1、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 染性的急性传染病。流感患者的鼻涕、唾液和痰液中有 大量的流感病毒。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 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飞沫悬浮于 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就 有可能患流感。接触过流感患者或者使用被流感患者用 过的食具、被服等的人,都可能传上流感,与青壮年相 比,老人、小孩更容易患流感。
新闻图片
以及最近困扰 我们的H7N9禽流 感!
人类历史上还有不少重要的传染病
如结核病(在1949年以前的中国,占各种死因 的首位)、疟疾(甲古文中有记载)、伤寒 (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 流行性脑膜炎(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流行)、 白喉(1583~1618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流 行)、细菌性痢疾(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 已认识此病)、炭疽(抗生素出现之前死亡率 在20%~30%)、麻疹(婴幼儿常见的病毒性 急性传染病)、斑疹伤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期间被称为“战争瘟疫”)等。
仍然排出病原体 受 水源传播 土壤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 医源传播 母婴传播
3.易感者
指体内缺乏对某种传染疾病的免疫力,或者免疫力较 弱,病原体侵入后可能发病的人。
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者多,则容易发生该传染病 的流行。
3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因及传染途径
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通过蚊虫传播,流 行于夏秋季。
症状
起病急: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 2-3天后,体温可达40℃以上,抽风昏迷 留下后遗症
预防
接种疫苗 搞好环境卫生
4 传染性肝炎
集体儿童机构的保教人员、炊事员等要定 期进行体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应 不再直接接触儿童。
被动免疫制剂注射后,人体可立 即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但持续时间仅 3—4周。
另外,免疫血清(如狂犬病抗病 毒血清)多来自动物的血清,对人体 是异种蛋白,用前须先作皮试。
3.预防接种的程序
(1)基础免疫: (2)加强免疫:
(1)基础免疫: 一般6个月以上的乳儿从母体获得的抗体
已逐渐消失,容易感染疾病。为了达到保护的 目的,选择几种对小儿威胁较大的传染病疫苗, 在短期内接种到小儿体内,使他们获得对这些 传染病的免疫力,并为今后的免疫打下基础, 这种初次接种叫基础免疫。
(三)传染病的预防★
1.“三早”: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隔离病人 消毒排泄物 彻底治疗 3.保护易感儿——预防接种
控制传染源
预防传染病的 一般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经诊断某人得了某种传染病,医生立即采取了如下措
施:
(1)给病人吃药打针进行治疗;( A )
(2)对病人的用具进行消毒;(B )
(二)免疫作用的种类
主要有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特异性免疫两种。
(1)非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
(二)免疫作用的种类
(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 吞噬细胞和体液的防御作用 血脑屏障作用
(2)特异性免疫
自动免疫:持续时间久,可能为终身 被动免疫:持续时间段,为一时性
(三)计划免疫
1.预防接种 (1)预防接种用生物制品种类
①自动免疫制剂有菌苗、疫苗和类毒素等。
疫苗:能使人体产生免疫力的一切病原微生物制品, 统称疫苗。
但详细分类,疫苗是指由病毒制成的生物制品;菌 苗是由细菌制成的生物制品;由细菌外毒素经过减毒而 制成的生物制品叫类毒素。
②被动免疫制剂有丙种球蛋白和免疫血清。
症状
起病急,可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1-2天后腮腺肿大,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楚,有轻度
压痛。张口或咀嚼时感到腮腺部位胀痛,尤以吃硬的或酸的食 物时疼痛加剧 4-5天腮肿消退
护理
注意口腔清洁,用盐水漱口 腮腺肿痛,可用湿毛巾做冷敷 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避免吃酸 应用中药治疗
2、水灾过后要防止瘟疫爆发,注 意饮食卫生显得格外重要,这是 为了( B ) A 控制传染源 B 切断传播途径 C 保护易感人群 D 获得免疫
3、进行预防接种属于预防传染病 措施中的( C) A 控制传染源 B 控制传播媒介 C 保护易感人群 D 切断传播途径
4、下列途径不会造成爱滋病传
播的是( D)
最初皮疹是红色小点,一天左右变为水疱,3—4天后水疱干 缩,结成痂皮。干痂脱落后,皮肤不留疤痕。
在得病的一周之内,由于新的皮疹陆续出现,而陈旧的皮疹已 经结痂,在病人皮肤上可同时见到红色小点、水疱、结痂三种 类型的皮疹。出皮疹期间皮肤瘙痒。
护理
发烧时候要卧床休息 可用炉甘石洗剂止痒 避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 勤洗内衣和床单 隔离到全部皮疹结痂
A 不正当的性行为 B 注射毒品
C 母婴传播
D 握手
第二节 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一、婴幼儿常见传染病 (一)病毒性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1.麻疹★
病因及传染途径
病毒引起,飞沫传染
症状
病初:发烧、咳嗽、流鼻涕 发烧后2-3天,口腔黏膜改变 发烧后3-4天,出现皮疹 皮疹持续3-4天,疹子出齐后开始消退,体温渐恢复正常。
第四章 预防传染病 和寄生虫病
传染病的流行
1918年全球爆发流感,死亡人数达 2000万,其中美国死亡50万,比因 战争死亡的人数还要多。
• 1348年,欧洲出现了鼠疫大爆发, 短短 5年间,欧洲人口减少了近1/2。
SA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