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析句悟文本

合集下载

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

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

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第一篇: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品词析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思想、文笔的妙处的有效途径。

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体会,在品析中感悟,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为了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教学中我把语文教材阅读文中贬义褒用、具有深刻含义、生动形象、体现主题等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品析、体会。

下面以《山中访友》教学中的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为例来谈一谈。

师:“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这句中“弓着腰”的“弓”是什么意思?生:是“使弯曲”的意思。

师:“弯着腰”的“弯”是什么意思?生:也是“使弯曲”的意思。

师:既然意思一样,我们把文中的“弓着腰”换成“弯着腰”来读一读?生1: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弯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师:谁再读原文中的这句?生2: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师:有区别吗?生:一样吧?不一样吧?…… 师:自己比较着读。

生:自己换着比较读。

师:体会到了吗?生:感觉有点不一样,可说不来。

师:我们举个事例,并演示来体会。

比如:“哥哥和妹妹刚从家出来,妹妹就不想走了,让哥哥背。

哥哥拗不过妹妹,但极不情愿,他会怎么做?”又比如:“哥哥看到妹妹累了,主动要背妹妹又会怎么做?”可以自己出座位,演示一下。

体会哪个用“弯”,哪个用“弓”,更合适?生:自己体会。

师:谁能说说并演示一下。

生:边演示边说:情愿的情况下,会“弓下腰”,让妹妹上背上;不情愿的情况下,会快速“弯下腰”,可能没好气地说:上吧!”师:所以说:“弓”是自觉自愿的;而“弯”是不情愿的。

大爱尽在不言中,品词析句赏父爱

大爱尽在不言中,品词析句赏父爱

大爱尽在不言中品词析句赏父爱——解读《拐弯儿处的回头》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课文展示:2 拐弯儿处的回头一天,弟弟在郊(jiāo)游玩耍时,被尖利的石块划破了脚,到医院包扎一番之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

在家附近的巷(xiàng)口,弟弟碰见了爸爸。

他哭丧着脸,跷起扎了绷(bēng)带的脚给爸爸看,满以为会得到一点儿同情与怜爱。

不料爸爸只是简单说了几句,便自己走了。

弟弟很伤心,很委(wěi)屈(qū),也很生气。

他觉得爸爸一点儿也不关心他。

就在他大发牢骚(sāo)的时候,有个同学笑着劝道:“别生气,大部分爸爸都这样,其(qí)实他很爱你,只是不愿表现出来罢(bà)了。

不信你看,等会儿你爸走到前面拐弯儿的地方,一定会回头看你的。

”弟弟半信半疑,其他同学也很想看看是不是这样。

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站在那儿注视着爸爸远去的背影。

爸爸依然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会让他回头……可是,当爸爸走到拐弯儿处的刹(chà)那间,却不经意似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儿处。

虽然这一切只发生在一瞬(shùn)间,但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弟弟的眼睛里还闪着泪光。

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儿处的回头。

《拐弯儿处的回头》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首篇课文。

本单元课文的编排是围绕着“亲情”展开的,引领学生一步步地体会、感受、畅说、抒写文章所蕴含的深深的父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文的语言极其朴实,却蕴含着中国父亲那种含蓄而深沉的爱,读过之后让人感动不已。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浸润在字里行间的深深父爱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朴实的语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品味。

品味之一:道是无情却有情中国父母对子女的爱是非常独特的,有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细腻而浓厚的挚爱,也有父亲含蓄深沉,甚至近于“冷淡”的深爱。

品词析句 体悟情感

品词析句 体悟情感

品词析句体悟情感体悟是人们通过思考、感悟,对某种道理、某种事物或某种情感有一种深入的理解和领悟。

它是通过对某种体验的总结和思考,从而形成的一种对于真理、道德、人生等等方面的体验和感悟。

体悟情感是指通过思考、感悟,对于情感方面的体验和感悟。

情感是人们在体验和感受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主观体验和情绪反应。

它是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和体验的一种主观反映,是人的一种情绪反应。

情感是人们在生活中所体验到的各种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的总称。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如喜悦、忧愁、愤怒、惊讶等等。

每一种情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通过对这些情感体验的思考和反思,我们可以从中体悟出一些深刻的道理和感悟。

对于喜悦的体悟。

喜悦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当我们遇到一些让我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时,我们就会体验到喜悦。

当我们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时,我们会感到喜悦。

通过对喜悦的体悟,我们可以意识到努力和付出是值得的,它们可以为我们带来积极的回报。

喜悦也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刻,让我们更加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对于忧愁的体悟。

忧愁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当我们遇到一些让我们感到难过和痛苦的事情时,我们就会感到忧愁。

当我们失去了重要的亲人和朋友时,我们会感到忧愁。

通过对忧愁的体悟,我们可以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让我们更加珍惜此刻的幸福和快乐。

忧愁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痛苦和困境,让我们更加懂得关爱他人,为他人提供帮助。

对于惊讶的体悟。

惊讶是一种中性的情感,当我们遇到一些让我们感到意外或出乎意料的事情时,我们就会感到惊讶。

当我们看到一只猫突然跳出来时,我们会感到惊讶。

通过对惊讶的体悟,我们可以意识到世界是充满奇妙和未知的,让我们更加好奇和求知欲十足。

惊讶也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路和灵感。

通过对不同情感的体悟,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体验。

品词析句 感悟人物形象2

品词析句 感悟人物形象2

品词析句感悟人物形象2品词析句感悟人物形象2品词析句感悟人物形象――协调《林冲棒打洪教头》同步写作孙海云《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根据我国知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有关内容翻拍而变成,主要写下林冲遭到吴琳走进“小旋风”柴进庄上,被洪教头所逼迫与之比武,几招之内便将洪教头败给厉害下,最后并使之叹息而回去的故事。

全文紧紧围绕“比武”这一中心,以外貌、动作、语言等描绘去刻画林冲、洪教头的性格特征。

1.人物外貌形象细腻。

如:“林冲转身一看,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

”这是对洪教头外貌描写,虽然只有寥寥两句,但由于抓住特点,就使洪教头挺胸凸肚,旁落无人的样子活现眼前,而“歪戴头巾”则更显得他的肆无忌惮、大大咧咧的状貌,让人感受到此人倨傲不恭、无所顾忌的性格特点。

2.人物语言富于个性。

如:洪教头刚一见面就粗鲁无礼地叫嚷:“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而林冲直面他的恫吓连说道“不敢,不敢”。

洪教头和林冲的语言构成了独特的对照,一个就是自豪高傲、步步进迫,一个就是谦逊豁达、一再屈服。

注重了对洪教头语言的刻画,写下林冲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充份表明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3.人物动作生动传神。

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动词来描写人物的动作,刻画出了洪教头急于取胜的心理,展现了林冲战胜洪教头的精彩场面,突出了林冲深1藏不露的高超武艺,把故事情节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例如:洪教头冲出来喊:“去!去!去!”挥舞棒劈头踢去,林冲往后一脱。

洪教头一厉害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站稳脚跟,就又提出诉讼了厉害。

林冲看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摔起至厉害一洗,那厉害直扫过他的小脚骨上。

这里,洪教头盛气凌人,急不可待,林冲只是“一斜”“一脱”“一洗”便随心所欲获得胜利。

林冲只是一洗,而不是像是洪教头那样气势汹汹,穷凶极恶,必须将人置于死地似的穷追猛打,点到为止。

品词析句“嚼”出真滋味

品词析句“嚼”出真滋味

©I美的寻觅品词析句“嚼乃出真滋味◎强亚兵叶圣陶先生说:“字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

”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只有弄准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获得对文本内容真切的感悟与体会,就离不开对句子的细心揣摩品味与体会。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品词析句的方法引领学生感悟文本,以使学生在阅读中真正读出文本的味道,嚼出真滋味。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教学。

一、聚焦一词,盘活全文在语文教材中,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时,从这些关键词句入手,引领学生品析,仔细揣摩隐藏在这些词语背后的深意。

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词语本身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在教学时,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呢?“偷枣”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为什么值得我暗暗钦佩呢?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钦佩”一词入手,引领学生从句子中感悟刺猬偷食之“偷”与小偷偷盗之“偷”有着显然的区别,在这儿贬为褒用,这种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是为了表现刺猬寻食时的机警与机智,这样的刺猬谁看到都会喜爱。

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偷”字就被作者赋予了特别的情感,学生也会在阅读中为刺猬的机警感到忍俊不禁,此时,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样教学,简单明了,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们印象深刻。

在语文教材中,鉴于一些关键词语与文本内容的密切联系,教师以此作为教学新的突破口,可以极大提升教学效率。

在《带刺的朋友》一课中,教师就是抓住关键词语“钦佩”,让学生从刺猬偷食之机警中感受到了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这样引领学生们品析句子,既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又抓住了品析句子的有效突破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二、链接生活,真切体验语文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结合生活来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可以让学生真正入情入境,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真正嚼出文本语言的味道,获得真切的阅读感受,提升阅读品质。

品词,透视文本的金钥匙

品词,透视文本的金钥匙

品词,透视文本的金钥匙内容摘要:品词,就是捕捉文本中在表情达意或组织材料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一些词语,进行深入挖掘,从而达到深度理解文本的目的。

它是语文教师常用也是必用的教学手段。

词语是一个大世界,词中有景,词中有情,词中有人,词中有理,词中有序。

能映照人心、反映文章主旨的词,表现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情节推进的词语和一些修饰限制性词语,我们要引导学生品析。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表面看来可笑的、不合理的甚至自相矛盾的词语一定隐含着丰富的内涵,这样的词语一定不能放过。

品词的技巧:去掉之后比效果、换个词语比一比、换个位置试一试、展开想象悟一悟等。

关键词:语文教学品词意义方法怎样深入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一个永恒话题。

随着教改的深入,各种奇思妙想如百花齐放。

在不断地学习实践中,我越来越情形的感受到:品词,是一把解读文本的永不生锈的金钥匙。

品词,就是捕捉文本中在表情达意或组织材料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一些词语,进行深入挖掘,从而达到深度理解文本的目的。

它是语文教师常用也是必用的教学手段。

首先,谈谈词语的可品之处。

词语是一个大世界,词中有景,词中有情,词中有人,词中有理,词中有序。

词中有景。

相当一部分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即使些人、叙事、抒情的文章,往往也离不开景物的烘托。

而品析词语是准确领会景物特征的有效方法。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两句的诗情画意怎样使学生领悟呢,除了多读,还要注意咂摸浥和青、新的含义。

浥中蕴含着一个清新如洗的世界:地面是微微润湿的,天空是湛蓝湛蓝的,空气是清清爽爽的。

再把它与青、新联系起来:嫩绿的柳叶经细雨滋润,绿的更纯、更雅、更剔透,使得整个客栈笼罩在绿莹莹之中。

品透了这几个词,这幅诗中之画也就显现纸上了。

词中有人。

在金钱面前,人会露出本来面目。

同样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胡屠户和何大学问对金钱的不同态度昭示了他们不同品质。

在范进中举之后送给胡屠户六两银子,“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攥、缩、揣三个词,给胡屠户来了个大大的特写,其爱财本性暴露无遗。

教学感悟-品词析句悟写法

教学感悟-品词析句悟写法

品词析句悟写法拜读了吴忠豪教授的《如何指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颇多!正如吴教授所言,“教学每篇课文,几乎都会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确如此。

而课堂上,我们往往止步于“通过品词品句,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追求的是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对照课标要求(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审视语文课堂,品词品句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上。

因而,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应该是“通过品词品句的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作者是怎样运用词语写好句子,追求的是对课文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体悟”。

吴教授的一番话醍醐灌顶,以《抗日英雄杨靖宇》为例,谈谈我指导学生品词品句的教学尝试。

1、紧扣中心,勾画句段上课伊始,从课题入手,紧扣“抗日英雄”关键字眼,质疑而入:从哪些描写中看到他是一位英雄?自主勾画,尝试写下发现。

2、品词品句,比较鉴赏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杨靖宇是英雄?在交流环节,孩子们分享了勾画的句子。

有描写人物语言、动作与神态的。

没有止步于找到句子说发现,而是让孩子们通过比一比的方式,体会细节刻画表现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如:杨靖宇挥动着两支匣子枪,左右开弓,边向敌人射击,边命令同志们向林子里撤。

通过减一减的方式,体会“挥动”“左右开弓”在表现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对比读一读,加深体验。

交流人物语言过程中,将杨靖宇的话放在一起比较。

如:杨靖宇把大家招呼到一起,果断地说:“情况非常危急,大家必须分开走!”“我们不能无谓地死。

多活一个,革命就多一份力量。

”杨靖宇深情地说。

抓住关键词“果断”与“深情”,探究提示语在不同位置的作用,从而学习描写人物语言的诀窍。

3、总结方法,能力提升语言的魅力在于通过不同的侧重点展现所要表达的内容。

在体会了细节在人物描写上的作用之后,相机出示练习进行实践。

回顾总结方法,提炼写作诀窍,并鼓励孩子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我正尝试着让“品词析句”由领悟其精神层面,向学习写作的实用层面转变,践行新课标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这一重心中去。

品词析句 体悟情感

品词析句 体悟情感

品词析句体悟情感一、喜悦1.大雪纷飞,城市一片银装素裹,我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欢喜。

2.看着孩子们欢快地奔跑、嬉笑玩耍的场面,我不禁感到一阵喜悦涌上心头。

3.当我听到好友获得了心仪的工作机会时,我内心不由得涌起了一股喜悦之情。

4.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亲人们无尽的关爱和祝福,不禁让我沉浸在无尽的喜悦之中。

5.看到自己辛苦努力的成果最终得到表彰,我内心涌动着一种莫名的喜悦和成就感。

二、愤怒1.面对不公平对待,我内心充满了愤怒与不满。

2.听到那个让我深陷困境的人嘲笑我时,我感到愤怒在我的心头燃起。

3.在得知那个侮辱我的人虚荣心被击碎后,我心中的恶意和愤怒沸腾了起来。

4.对于社会上的不公正行为,我内心长久以来都充满着愤怒和愤懑。

5.在受到背叛之后,我感到愤怒的火焰在我的心中燃烧,难以平息。

三、悲伤1.看着电视中灾区的惨状,我扼腕叹息,内心充满了悲伤和无力感。

2.听到亲友去世的消息,一股悲伤的情绪涌上心头,让我无法自已。

3.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我独自一人感到孤独和悲伤,泪水不自觉地流淌出来。

4.看到孩子们流离失所的照片,我不禁感到悲伤和心疼,无法言喻。

5.面对分别的瞬间,我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悲伤和舍不得,泪水湿润了双眼。

四、欢喜1.当我看到父母跟随我出国留学的决定,我感到内心欢喜和感激。

2.在毕业典礼上,我欢喜地享受着转学生活的成功与喜悦。

3.在那个难忘的日子里,我喜悦地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内心充满了欢喜和激动。

4.看着孩子们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取得成绩的笑容,我欢喜地为他们感到骄傲和满足。

5.当我完成了一篇长时间的创作后,我内心充满了欢喜和满足,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

五、恐惧1.面对黑暗与未知,我不禁感到莫名的恐惧和不安。

2.当我试图突破自己的能力极限时,恐惧和紧张感弥漫在我的心头。

3.在那个可怕的梦境中,我被恐惧的噩梦缠绕着,无法自拔。

4.当我听到陌生人靠近的脚步声时,我感到一种心理上的恐惧和疑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词析句让语文更出彩
作者姓名:马晶
工作单位:乌市第十八小学
通讯地址:乌市炉院街338号乌市第十八小学
邮编:830006
邮箱:16193870@
品词析句让语文更出彩
乌市第十八小学马晶
何为语文?可以说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或是是语言文学,还可以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篇,是由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语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积淀,主要是在大量的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其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学生自主阅读,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阅读教学基本上又是以文本为例子来实施的,所以,文本细读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

何为文本?何为文本细读?文本就是指包含丰富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文本的总和。

文本细读就是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

在阅读中教师对文本中对言语的细读。

它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

指向言语性的细读,
品味语言、细读文本就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在品词析句中走进作者,在推敲把玩中感悟作者。

一、透过历史悟文本
文本所反映的是作者的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

好文章常常是写作者在特殊条件下有感而发的产物,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

对于文章当时的历史环境的了解是对文本细读的一个前提。

作为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文章,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握理解方向。

因此,在一些特殊课文的教学中,做好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别是古诗教学中更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对深入的理解古诗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帮助。

如《示儿》
这一课,应该先从历史角度来理解,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

被压迫的广大人民十分痛恨,为此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陆游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只有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入情入镜的理解古诗。

现代文也不能忽视对作者当时的历史背景,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就可以从鲁迅先生所处的历史入手,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这样更有利于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二、透过作者悟文本
作者是作品的创作人,作品就是作家的心声。

与文本作者对话,了解创作动机和写作背景。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手写我心。

”任何文本言语都不单是词句意义的载体,其中必然充溢着作者在特定语境中某种独特的生命活动所产生的意味。

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任何学生,翻开书本都会想到的问题。

因为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精神世界的载体。

有的文章表达一种情感;有的阐释一种理念;有的是一种内心的直白;有的是人生的感悟,一己之心得……从作者的角度去解读,有利于我们对文本的主旨的把握。

所以,我们必须在教学之前,也要像学生那样“在文章中走一个来回。

”只有当教师深入文本,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会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融合,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因此细读文本时,我们首先要尽可能详尽地了解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创作背景,甚至应了解作家同时代作家或与之相关的同一流派作家的生活情况和创作风格。

如果把阅读一个文本比作享受一次大餐的话,那么阅读前收集有关信息就好比是喝餐前果酒。

有些作家作品因为年代的久远、地域的差异、社会状况的变化等原因,会给学生阅读文本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在课前引导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所处的年代、写作的背景、作品的风格等,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揭示内涵、体会深意。

想一想作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下创作
这篇作品的?比如在教学安徒生童话《丑小鸭》前,让学生搜集安徒生的信息,了解其生平,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丑小鸭的故事不仅仅是个童话故事,更是作者生平的写照,也是作者不屈奋斗的人格的写照。

又如新教材中新增了鲁迅的很多篇目,他的作品思想性、时代性非常强,所以学生在读之前了解一些有关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是相当有必要的。

比如学《孔乙几》之前必须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之前必须了解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

更加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

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再去解读文本我们就清楚的了解了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就能为走进课堂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好基础。

三、品词析句悟文本
《阅读教学细则》中提到:词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篇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
夏丏尊认为理解词语句子的概念化意思,从中品味、欣赏到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领悟、学会“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

这就是品词析句。

品词析句的过程是文本细读得以实现的手段和方法。

文本细读认为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瑞恰兹反复强调,文本中,是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确定了特定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甚至一本书也存在着语境问题。

品词析句的过程就是实现“三维目标”的过程。

品词析句本身就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累计过程,学会了一个词的写法,领悟了词的内涵,情感,本身就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过程。

而“词句”本身就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去理解文中内容和思想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知识,掌握能力的过程。

1、抓住关键词细读文本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折射出人的灵气和智慧。

其实文章也有眼睛,如果你能找到课文的眼睛,教学效果能事半功倍。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通过对“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理解,更能理解母亲的艰辛。

《穷人》一文,通过对“忐忑不安”的理解就能体会到桑娜善良、美好的心灵。

2、通过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细读文本
含义深刻词句是文章的精华。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对于把握文章的中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语文教学,指导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既是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含义深刻的句子常包蕴文章的中心。

如《一夜的工作》这课中有这样一句话:“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从这句话中体会为什么“简单”的前面要加上“极其”?不是“十分”,不是“非常”,不是“很”?总理屋里本该有什么?通过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咀嚼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只有让符号的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化成一个个生动的,充满灵气的,活生生的表象,这才能达到真正细读文本。

窦桂梅老师说:“一个教师能走多远,她的学生就能走多远。

”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

”只有我们潜心阅读,会发现在语文的课堂里处处都能出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