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有效教学及教学管理的理念与思考_赵菊珊
应用型本科电类专业“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方 法和项 目 动教 学的教 学模 式 进行 研究和 实践 ,教 学效果 良好 。 驱
关键词 : 应用型人 才;电 子技术课 程 ; 学方法 ; 教 项目驱动
作者简介 : 方洁 ( 8一 ,女,河南南阳 ,郑州轻工业学院电 信 工程学院,讲师,南京航空 天大学自 1 1) 9 人 气 航 动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6 0 的大学生 毕业 。据不完全 统计,1 -% 的失业者 是大学 中对 以下 几种 方 法 进 行 了实 践 。 3万 68 及以上学历 的劳动者,大学 以下学历的失业率仅为 67 .%,究竟 是什么原 因造成 了这种现象?这要从大学 毕业 生 自身去 寻找答
1 实例演示 ,激 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
一
的技术培 训就能达 到的。 因此,培养大学生 的动手 能力,不是 少学理论 知识 、多做实验 的代名词,也不是单靠增加几个实验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20 0 9年我 国高校毕业生 的就 业率仅为 8%,2 1 7 0 0年又有 学时就 能实现的。笔者 根据 “ 电子技术”课程 的特点,在教学
了一个课程 系列,“ 电子技术”( 包括模 拟、数 字 电子技术两部 服从应用的安排,以能力为主要的考核对象 。 分)作为专业 基础课,既有 自身的理论系统 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 是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石 。由于专业基 础课 的理论体系 比较复杂 , 二.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对于工程专业来说 ,一种看法认为应用型人才是在 技术应
“ 电子技术 ”课程 主要讲 述专业的工程 问题描述 方法,具
案——他们普遍擅 长考试 ,但是 对学习缺 乏热情,同时也缺乏 有高度的抽象性 。由于缺少对专业相关的物理 概念的实 际经验, 解决 问题 的思路和方法 。而用人单位 所欢迎 的人 才,要 具有学 学生会 出现入 门难 的问题 。古语云 : 好之 者不如乐之 者” “ ,这 习和适应 变化的能力,拥有创造 性、责任感 和团队精 神,同时 充分说明,能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对于学好一 门课程的重要性。 富有 面对 挑战的勇气 。根据 对应用型本 科人才 的认识 ,应用型 因此在每一个 课程单元 的讲授过程 中,都 可以引入与之相关 的
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共6篇)

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共6篇)第1篇: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在参加本系组织的“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活动后,自己感觉收获很大,深刻认识到学校正处于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对学校的发展也充满了信心。
我就结合自己的岗位本职工作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一是充分认识到学校正处于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
随着生源的下降,未来的高校招生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高校的招生形势不容乐观,现在已经出现个别地方高校生源质量急剧下降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高校只有不断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竞争力,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
学校要想持续科学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内涵建设,尽快解决影响学校发展的各种问题,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现在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也要根据学校内涵建设的需要,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努力提高学生工作能力,为学校的内涵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是深刻理解了学校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
参加活动后,我认识到,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做好学校的顶层设计,而学校的办学定位就是顶层设计的一个关键内容。
办学定位问题关系到学校能否科学发展的问题,办学定位准确与否,关系到学校办学的成与败、得与失、进与退。
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地方区域经济情况,确定了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这是很恰当的。
在认真查阅资料后,我进一步了解到,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培养的是基础理论较扎实、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这次活动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学校办学定位的认识,也对如何培养学生有了新的思考,明白了要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深刻理解了教育的本质目标。
学校的真正宗旨不只在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思想,而是教会学生懂事、教授人情事理与公民知识、教会学生学会关心别人。
改革教学方法,促进自主学习,培养创新人才-赵菊珊

武汉大学教务部 赵菊珊
2008年11月
主要内容
一、从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认识教学方法改革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和立足点 三、积极推进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
从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 高度认识教学方法改革
一、从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 认识教学方法改革
教
师
单纯的 知识传授者
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 教会学生学习 和运用知识 着力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学方法 教给学生知识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和立足点
3、在结构上实现从讲授为主到多种方法相结合、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转变
以讲授为主已落后于时代
把讲授法同练习法、讨论法等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性
三、积极推进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相适应的 教学方法改革
1、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召开全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 确立了“三创”教育理念(合校之初) 创造教育 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
推 动
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积极推进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相适应的 教学方法改革
1、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人才培养 模式
改 革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 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 理论与实践
具有武汉 大学特色
教学模式
倡导研究型、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模式 自主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三、积极推进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相适应的 教学方法改革
1、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三、积极推进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相适应的 教学方法改革
1、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年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评奖活动
巧妙引思维 交学习主权—浅议EEPO有效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的调控

巧妙 引思维
交学 习主权
浅议 E E P O有效教育模 式下课 堂教 学的调控
广 西忻城县 实验 小学( 5 4 6 2 9 9 ) 蓝丹 梅
E E P O是一 种 新的 教 育模 式 ,由云南 师 范大 学继 续 教 育 学 院党委 书记 、 副院长 孟 照彬 教 授创 立 , 其最 根 本的 理念 是“ 效率 优先 , 过 程优 化 ” 。那 么 , 如何 在课 堂教 学 优化 过程 中实 现教 学效率 的 提升 呢 ?我在 积极 尝试 E E P O有效 教育 索、 合作交 流 中解决 了 问题 , 深刻 感受 到 了分数 基 本性 质 的 内涵 , 顺利 地 达成 了教学 目标 。
生 大笑起 来 , 并 传来 了 “ 这是 1 / 4 , 不是 1 / 2 ” 的 议 论 声 。 为 了
么” 的情 境 中思 维才开 始启 动 , 在“ 怎 么办 ” 的情境 中思维 才
开始 深化 。 所以 , 在 课堂教 学 中 , 我 常常 创设 问题情 境 , 引发
学生 的认 知冲 突 , 激发 学生 的求 知欲 。
不 使这 个学 生更尴 尬 , 我极 力保 护他 的 自尊 心 , 并 引导学 生 进 行再 思考 : “ 他知 道折 出 了一个 1 / 4 , 说明 他听 懂 了今天 的 新 知识 。那 么 , 怎样 在 1 / 4的基 础上 修改 一下 得到 这张 纸 的 1 / 2呢? ” 学生 看着 黑板 上表 示 1 / 2和 1 4 的纸 片 纷纷 思 索 , / 并 得 出了答 案 。突 然 , 又有 一个 学生 说道 : “ 老师 , 我也得 到
的三 年时 间中积 累 了一 些经验 ,下面 就 以问题 情 境的 创设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案研究项目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中外大学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的相关问题研究曾德军漆玲玲;马杰;赵菊珊;柯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查先进严亚兰;寇继虹;安璐;张晋朝武汉大学“水文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陈华吴云芳;熊立华;张翔;高仕春武汉大学大学体育教案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实证)研究陈慧孔军、王永志、秦子来、关倩武汉大学广告学专业实验教案项目创新与实验教案平台建设研究程明张金海;姚曦;周茂君;李小曼武汉大学古代文学“经典研读”系列课程的教案改革与研究程芸曹建国;谭新红;鲁小俊;钟书林武汉大学科学研究元素融入药理学教案实践丁虹李艳琴;项瑾;童静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拟态实践实习平台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洪杰文刘丽群;周茂君;刘建明;叶晓华武汉大学《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花向红邹进贵;向东;张涛;汪志明武汉大学临床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黄从新林青;唐艳红;陈静;邹莉萍武汉大学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黄先蓉王晓光;姚永春;郝婷;刘章蓉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案改革焦利民胡石元;张金亭;刘洋;唐旭武汉大学《高电压综合实验与实践》课程建设蓝磊陶劲松;田翠华;袁佳歆;关伟民武汉大学骨科临床教案资源库的建设雷军蔡林;王欣;王建平;罗涛武汉大学包装印刷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体系的构建黎厚斌马桃林;王玉龙;钱俊;柯贤文武汉大学基于模式的遥感实践教案改革研究李刚潘励;黄玉春;李振涛;孙朝辉武汉大学师生同创青春版——传统人文学科教改理念及实践李建中高文强;李松;刘春阳;李立- 1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基于数字图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生态建筑教案体系研究李鹍冯霞;谢波;相凤明武汉大学网络导学与个人化学习平台的建设研究李莉刘浩文;沈志东;范昊;桂浩武汉大学《病原生物学》教案方法改革刘东灜朱帆;明珍平;刘斌波;汤纪路武汉大学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律课程双语教案的实证研究以国家双语教案示范课程《国际知识产权法》的教案实践为例聂建强梁雯雯;冯洁菡;王予民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立体实践教案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牛晓光王丽娜;杜瑞颖;彭国军;余琍武汉大学《金融经济学》课程教案方案与教案内容优化研究潘敏胡昌生;罗琦;熊和平;马理武汉大学电力系统综合实验课程建设彭晓涛贺文涛;王耘;张艳杰;江波武汉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案在《诊断学》课程教案和考试中的应用唐其柱沈涤非;卞洲艳;邓伟;周恒武汉大学“角色扮演”教案法在结构化学讨论课程中的应用王宝山侯华;胡慧;崔克新武汉大学工程地质野外实习立体化研究型教案模式研究王涛杨连生;李宏明;李杨;周炜波武汉大学基于网络和移动互联环境的《地磁学》课程教案系统的建设王正涛任翔;金涛勇;刘洋武汉大学能源动力工程与装备实验室的教案体系建设巫世晶石端伟;廖冬梅;李正刚;宋凤莲武汉大学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的平台建设和保障制度:以武汉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为例吴传清文建东;孙智君;肖利平武汉大学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传感器技术》课程体系建设吴琼水马志敏;胡耀垓;王宝龙;张铮武汉大学中外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对策研究周叶中夏义堃;张莉;丁念;王鹏武汉大学语言文字类选修课程的设置与改革萧红肖圣中;张延成;王统尚- 2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综合实验课程体系设计杨军龚庆武;吕艳萍;刘栋;丁涛武汉大学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案对接研究——以民商法课程为视角杨巍温世扬;李承亮;彭小坤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方法探讨叶燕青;陈小奇;雷红;范静怡武汉大学大学英语教育的人文性研究游长松汪火焰;桂敏武汉大学英语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语音教案改革与实践张妍岩邓鹂鸣;卢晓仙;刘庆荣武汉大学构建医学院系青年教师分层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赵怡芳姚玲亚;杨学文;何佳;孟柳燕武汉大学关于建立服务教育教案平台——“大学生体育信息研究中心”的研究郑策孔军;王晓娟;朱卫雄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工程设计能力强化教案曹丹华吴裕斌;武树斌;王英;李经平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陈小丽闫俊懂;李军均;夏增民;黄讷敏华中科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程邦雄骆琳;黄仁瑄;肖万萍华中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互动教案研究杜志章黄长义;张德鹏;陈梅;尹倩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综合技能测试方法研究与方案设计冯占春乐虹;张兰;张治国;李小莲华中科技大学物联网识别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教案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研究甘早斌曹计昌;鲁宏伟;李开;赵贻竹华中科技大学中美新闻评论比较课程的建设与研究顾建明赵振宇;周婷婷;黄勤;张武德华中科技大学中德医学实验班药理学国际化课程建设与实践模式探讨郭莲军徐旭林;吕青;晏汉娇华中科技大学大学英语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郭燕刘泽华;徐锦芬;张焱;汤小川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系列课程的研究与实践黄晓涛康玲;王芬;秦磊华;吴驰华中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跨学科知识建构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黄亚平任绍斌;彭翀;郭亮;赵守琼- 3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数学基础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黄永忠韩志斌;雷冬霞;刘艳红;尹慧华中科技大学伦理学系列课程案例教案研究与实践雷瑞鹏韩东屏;程新宇;王珏;邵华华中科技大学“篮球运动教案与训练”课程教案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李承维井玲;沈趺进;万来红;王永俊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课程与教案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李和孙军;王芳;尹丙姣;周新文华中科技大学斯特林引擎创新制作与实践李华飞李智勇;宋皎皎;唐东;张剑华中科技大学大学英语高级阶段口译课程建设研究李菁岳军;张易凡;刘琼;杨清华中科技大学结构力学教案团队建设与探索李黎龙晓鸿;江宜城;樊剑;戴萍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与设想刘劲松徐明生;任学梅;吴丰顺;谌玲华中科技大学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刘晓军陈良洲;赵斌;卢文龙;杨曙年华中科技大学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罗杰左冬红;杨明;王红;姚晓东华中科技大学医学整合课程教案模式效果评价与优化研究吕家高谭飞;陈琢;舒涛;刘文励华中科技大学将转化医学引入八年制普通外科教案中的方法研究欧阳晨曦王剑;郑启昌;李毅清;杨超华中科技大学以软件工程技术见长的复合型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邱德红肖来元;方少红;薛志东;武剑洁华中科技大学虚拟样机技术在电机学教案中的应用研究孙剑波叶才勇;熊永前;杨凯;于克训华中科技大学科研与教案互动的开放式实验教案模式探究唐朝晖吴元喜;周爱文;刘静宇;刘木根华中科技大学以案例为基础的《环境卫生学》参与式教案的研究与实践王爱国杨克敌;吴志刚;陈军;夏涛华中科技大学全面提升岗位胜任能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王朝晖彭雯;李云桥;戚本玲;黄芸华中科技大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生药学实验教案新体系构建王小刚高磊;陈家春;方进波;周群- 4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设王新云樊自田;廖敦明;罗云华;金俊松华中科技大学专题和案例研讨教案法在专业课程双语及全英语教案中的应用研究卫迎春许小平;刘海云;李昭华;孙焱林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熊蕊叶贤基;吴波;杨晓非;余龙江华中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国家理科基地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杨广笑谢青;陈明洁;蒋涛;何光源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中法班国际合作“”培养模式研究杨克成姜嘉乐;陈敏;夏珉;李微华中科技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传热学”课程教案方法研究与实践杨昆王嘉冰;许国良;王晓墨;方海生华中科技大学《内科学》教案平台的优化研究张惠兰史雯静;徐永健;汪道文;赵建平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参与式教案”的税务专业课程教案方法改革与创新张睿张克中;陈卫华;郑红霞;罗光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为目标郑友德焦洪涛;李薇薇;范长军;伍春艳华中科技大学基于指导探索式学习的“国际企业管理学”教案方法改革与实践钟熙维卫平;韩民春;陈亚萍;杜萍华中科技大学行动学习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基于能力本位理论周二华龙立荣;柯琼;青国霞;郑凤华中师范大学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探究龚少英刘思耘;李晔;熊俊梅华中师范大学我国高校与国际接轨、开放型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以中美比较为基础江满情刘伟;邢来顺;孙泽学;许小青华中师范大学高校混合式学习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蒋玲杨九民;黄磊;杨琳;李文昊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研究雷江华孙玉梅;朱楠;彭兴蓬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研究李志明董俊敏;张舜;张军;郭邦俊华中师范大学基于试点学院建设目标的物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刘守印吴少平;唐一文;黄致新;黄光明- 5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师范大学思政专业基础课和非思政专业公共政治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龙静云李宏伟;张风华;梅萍;杨丽珍华中师范大学基于胜任力的研究生分层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马红宇唐汉瑛;王忠军;刘亚;谢员华中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宁国勤左明章;杨九民;陈迪;黄勃华中师范大学数学师范生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彭双阶何穗;朱长江;徐章韬;刘敏思华中师范大学创新型预科汉语教案模式的实证性研究及新教材编写万莹李汛;肖任飞;李孝娴;周毕吉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大学生水域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检验王斌夏文;罗小兵;鲁长芬;罗时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管理及教改研究王长生曹东平;王敬华;于新;王一民华中师范大学高校文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翻转课堂”在文艺学课程中的运用徐敏胡亚敏;韩军;魏天无;万娜华中师范大学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师教育创新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张文华万坚;王后雄;王继新;郭能华中师范大学基于移动学习的研究生微课程教案模式研究郑世珏陈怡;杨青;赵尔敦;倪敏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背景下研究型教案模式的拓展与深化曹阳朱长江;郑伦楚;胡中波;程凯武汉理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融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陈莉刘忆湘;胡启林;张伟;郭敏刚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协同创新和科教融合的自动化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陈伟苏义鑫;陈跃鹏;刘芙蓉;黄亮武汉理工大学人因工程课程“递进式立体化”双语教案的探索与实践丁国平王晓光;郑钧宜;张峰;龚文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试点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董丽杰卢少平;李瑶;周红;张乐媛武汉理工大学多层次多模态大学英语教案质量评估体系研究杜玲莉王达金;彭桂芝;杨继唐;于艳玲- 6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数学建模课程群建设何朗楚扬杰;刘扬;陈建业;方玺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协同创新和科教融合的轮机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贺玉海杨建国;钱作勤;陈劲松;余永华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科企业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胡华夏洪荭;王怡;白玉;闵剑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学分制和大类培养的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华林秦训鹏;杨波;张国方;颜伏伍武汉理工大学协同创新背景下多学科融合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黄解军崔巍;尹章才;张晓盼;詹云军武汉理工大学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国内外比较研究和改革探索江长斌王虎;戴福祥;张浩;王斌武汉理工大学基于教材网站建设深化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热工设备”课程创新型教改研究姜洪舟朱明;文进;李娟娟;吴正刚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康灿华王爱民;苏葵;戴福祥;苏芳武汉理工大学基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研究雷五明李静蓉;邵献平;何放勋;张利荣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核心课程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李英攀方俊;蔡黔芬;柴光文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学分制和大类培养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管理机制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刘岚刘泉;吕锋;刘可文;张家明武汉理工大学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刘平峰聂规划;陈冬林;傅魁;戚欣武汉理工大学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重构研究与实践刘树林周军;余谦;滕玉梅;唐艳艳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平台的船舶工程专业虚拟实习系统开发茅云生向祖权;袁萍;周永清;郭荣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轮机工程”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钱作勤向阳;高岚;张本;毛小兵武汉理工大学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综合改革和实践研究石友蓉兰飞;洪荭;方明;沈俊- 7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理工大学面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案体系的重构研究与实践苏杨刘泉;陈永泰;吴巍;曾刚武汉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标准与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田燕王晓;陈铭;郭建;彭恺武汉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王卫华刘勇波;张凌云;张淼;高晓声武汉理工大学机自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案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吴超群王三武;张和平;徐汉斌武汉理工大学生命哲学视野下普通高校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构建熊娜邱芬;王林;阳艺武;张君梅武汉理工大学高校教案质量保障体系的优化路径与改革方略研究徐爱萍赵路;郭焕银;柴光文;丁小丽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自主学习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徐华中夏定元;郭永琪;周新民;刘荣英武汉理工大学高校思政课教案对网络舆情的引入与引导研究阎高程张光华;沈革武;潘晔;李莉武汉理工大学日语专业十年教案改革研究与实践杨俭瑞刘珍;万宏阳;谢伟平;朴英姬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科方法类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研究喻平王仁祥;石丹;刘华;郭沛然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虚拟现实和知识可视化的情景式教案模式研究及实践袁小玲吴业福;陈先桥;陈定方;程艳芬武汉理工大学学分制改革及大类培养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实践袁艳斌张晓盼;崔巍;詹云军;尹章才武汉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背景下教、学、管三者协同共进的对策研究张丽琴李明;汪炜;何平;龚晓川武汉理工大学面向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案体系及教案方法改革研究——以物流工程专业为例张庆英辜勇;张莹;王正国;陈焰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工程实践中心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赵章焰吴青;于蒙;钱尚溢;苗红武汉理工大学信息技术与经济数学合理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朱华平韩华;黄明芳;宗志雄;吕小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工程(地质环境调查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柴波文章;谢杨;曾斌;李远耀- 8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究与实践陈丹陈云亮;樊俊青;邓泽;陈小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贾洪彪吴立;马淑芝;王耀峰;潘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管理专业教案实习改革研究柯小玲王开明;付晓灵;孙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自适应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李波蔡建平;殷蔚明;赵娟;张伟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模块化理论的环境设计实践教案体系研究与实践廖启鹏曾征;池漪;彭静;程璜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信息技术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刘刚张冬梅;吴冲龙;戴光明;张夏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身体素质提升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案内容配比研究刘良辉熊和平;黄江华;皮崴;郭珊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面向能力培养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刘修国张唯;周琪;肖启芝;高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石学》实验教案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案的优化马昌前佘振兵;张宁;陈能松;李益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高校户外运动实践教案基地群创新体系研究牛小洪王莉;董范;常虹;刘华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潘雄胡友健;吴北平;陈刚;黄海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精品教材建设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庞岚龚伍军;殷坤龙;余桂红;黎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软件研发类本科生创新实践团队培养模式研究尚建嘎武彦斌;周顺平;张剑波;郑贵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挥地学类高端人才在地学专业本科教育教案作用的机制研究王华周刚;龙涛;殷坤龙;赵宗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勘查地球化学》实践研究型教案模式探索谢淑云李方林;凌文黎;向武;闭向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与开发类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实践姚光庆张晓军;谢丛姣;夏庆霖;周锋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能型广播电视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喻继军张梅珍;王大员;孟霞- 9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教案改革方法研究—以美国大学,英国大学本科教案培养模式为参照章丽平唐善玉;马钊;康晓军;武进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学实验课程教案方法研究陈新胡弘弘;江登琴;陈军;杨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管理策略研究:以某大学为例范丽萍袁文娜;廖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政产学研“四位互动”的商务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黄漫宇郭守亭;张伟年;彭虎锋;张传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立体化的研究型实验教案模式研究——以财经类专业为例金荣学金荣学;王金秀;潘常刚;周春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化背景下拔尖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李璐张龙平;康洪艳;陈波;彭小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探究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适应与二语习得梁小华李响林;蒋昌盛;彭兆霞;李锦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多元视角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刘昊周晓东;马蕲;贾海如;鄢正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三位一体式”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基于行动研究理论刘萍陈立华;阮全友;曹竞;关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案例教案研究宋伟良曹亮;陈勇兵;田毕飞;徐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高校优质教案资源共享机制构建与运行研究——以会计学本科为例王昌锐龚翔;胡曲应;胡伟;杨海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论文信息化指导平台建设王华吴德军;郑玲;吴龙庭;陈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治安学课程仿真实验体系建设研究——以软件为基础平台王均平方玉珍;章昌志;疏义红;焦俊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项目融入课堂的双主体互动教案法研究杨帆王征;詹雷;贺欣;彭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跨学科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实证周红云陈芳;熊卫;冯瑞香;鲁萌华中农业大学农林高校校史校情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陈贵华黄运丽;梁伟军;吴春梅;王娟华中农业大学昆虫学科前沿性理论融入实践教案的探索与研究陈利珍雷朝亮;王满囷;华红霞;王小平- 10 - / 29。
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我参加了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深感这是一次深化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契机。
本次讨论涉及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让我对本科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一、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必然趋势。
在本次讨论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经之路。
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本科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本次讨论中,我们必须确立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把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
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学科建设是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次讨论中,加强学科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我们要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科水平,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以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本次讨论中,我还意识到,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五、深化实践与应用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重要的,但将其转化为实践应用更是关键。
通过本次讨论,我意识到要将所学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反思与总结通过本次大讨论,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本次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理解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将把这些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关于开放教育《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关于开放教育《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第一篇:关于开放教育《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关于开放教育《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管理学基础》是开放教育会计学本科和工商管理专科统设必修课和相关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
就目前我国开放教育《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教师对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认识还存在较多的不足,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较为单一,无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就新时期开放教育《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开放教育《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开放教育开启的是混合学习的模式,其将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相结合,将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相结合,对于宣传终身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开放教育会计学本科和工商管理专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主要的教学内容为基础的管理学知识,教师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应该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性质的分析《管理学基础》是经济管理学的基础内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要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的一般方法和规律等。
无论是什么规模的企业或者单位,要想?@得更好地发展均需以优秀的管理水平和基础为前提,而要想提高企业和单位的管理水平就必须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管理素质,能够对企业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管理,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行综合管理。
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新时期开放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教育关注的重点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两点:一是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的综合发展;二是要创新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将非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运用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管理学基础》是开放教育会计学本科专业和工商管理专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新时期要加强《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必须要求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推动学生的职业发展,落实人才培养计划。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教学竞赛_赵菊珊

中国大学教学 2008年第1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教学竞赛赵菊珊 马建离摘 要: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要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重点培养和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本文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现状,探讨了作为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对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作用,以及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竞赛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急剧增加,大批青年教师充实到高校教师队伍。
青年教师不仅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希望,也是高校教学、科研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和骨干力量,因此,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是高校管理者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由于教学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和任务,要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重点培养和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并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教学水平提高摆在青年教师培训培养工作的突出位置,探寻培养和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措施,这是高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普遍共识,也是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亟待解决的矛盾。
一、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现状分析从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现状来看,其关注的重点大概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岗前培训。
通过岗前培训提高青年教师职业素质,强化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责任,掌握教学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第二,注重学科专业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升。
学科专业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础,科研能力关系到青年教师的发展。
只有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科研能力才能保证教师的素质,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第三,注重学历层次的提高。
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根本,也是很多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四,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和师德教育。
青年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严谨求实、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与时俱进,这是成为一名合格教育工作者所必备的政治素质和师德风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学教学 2010年第1期23大学有效教学及教学管理的理念与思考赵菊珊摘 要:大学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中国大学有效教学的概念缺失,导致大学教师和大学教学管理产生目标认识上的偏移。
大学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需要倡导有效教学,并建立促进有效教学的大学教学管理。
关键词:大学;有效教学;教学管理一、大学有效教学的内涵与特征有效教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是指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通常也被称为优秀教学、好的教学、成功教学或杰出教学。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既关注教师的“教”,因为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也关注学生的“学”,因为学生是主体,而且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以学生发展为主旨;既关注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关键,也关注课外教师的备课和对学生的指导,这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
概而言之,有效教学的理念核心和实质是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学生的进步、学生的发展,要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地学。
研究讨论大学有效教学必须立足于对有效教学理念本质的认识与把握。
就大学教学而言,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
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应成为大学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判断标准,与此相适应的大学有效教学应是探究式的、研究性教学。
大学教学应怎样做才是探究式的、研究性的教学呢?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呢?对此,美国卡耐基教育促进会于1995年发布的《重构大学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行动计划》(即博耶报告),较系统的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及改革方法,即建立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
在博耶报告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其它研究,笔者概括认为提高大学教学有效性应在以下方面付出努力:一是把大学生从文化知识的接受者变为文化知识的探究者,通过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运用鼓励学生将学习与自身经历、科学发现的成果和经验建立联系;二是为学生提供建构学习体验的机会,指导他们努力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三是努力创造一种“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通过教学展示,发展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并为学生提供相关训练,同时为学生提供明辨自己观点和反应的机会,并尊重他们的观点;四是尽可能鼓励创新性、合作性和跨学科性的教学和学习;五是创新性地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六是强调学生为获取成绩所提交的作业必须是自己的真实劳动,反映其学习的真实情况,防止抄袭造假行为;七是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学习任务学生既可完成,也有一定的挑战性,既与课程和专业学习目标相关联,又能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八是安排时间为学生提供个别咨询与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九是熟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其他资源,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学习,并帮助学生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学习;十是通过教师的研究、学术、社会服务等职业实践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学科能力,并将上述知识和能力融入教学之中。
二、中国大学“有效教学”的概念缺失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能否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好的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应该是大学教师和大学教学管理者应格外关注的问题。
然而,在我国有关大学教学研究的文献中,不仅直接研究讨论大学有效教学的文章少之又少,在大学教学管理的众多规章制度和文件中也难见有效教学的字样。
我国大学有效教学概念的缺失,导致教师和教学赵菊珊,武汉大学教务部副部长。
管理产生目标认识上的偏移。
比如,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许多高校结合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启动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一个普遍的原则是进一步精选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压缩学分和课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
然而,在工作过程中,各校都感到教师争课头、争学分、争课时的压力,教师过分强调自己所讲课程的重要性、独特性等,都不愿意压缩课时、学分,不愿意与其他课程进行整合和沟通,较少有主动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对传统的课程进行改造,为学生设计更为理想的学习体验,或较少考虑如何通过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有限的学分和课时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加之教师科研任务重和大的社会环境影响,让教师自觉把更多精力投入教学似乎更难做到。
美国学者肯·贝恩(Ken Bain)在《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指出,“一个教师应该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严肃的智力行为,一种学术成就,一种创造。
”“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尽力创造一种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
”“从卓越教师的教法中,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不同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只有当学习发生的时候教学才发生。
”[3]对教师的启示是:教学不是讲授了内容就完成了,也不是教师按管理规范尽了努力,教学质量就产生了。
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教学是否对学生学习、思想、行为、态度、感觉方式等产生了积极的、实质性的和持久的影响,即对教学的有效性的考虑。
没有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人才培养方案的新理念很难被教师付诸教学实践,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也很难实现。
如此,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得再好又有何意义呢?至于有效教学的概念缺失导致教学管理目标偏移的表现更加明显:一是以偏概全,过于强调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性,忽略教学改革的系统规划和引导;二是责任主体单一,过于强调教师的责任,忽略学生和学校教学管理的协同作用;三是目标指向不明,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和教学效果,忽略学生的“学”和学习效果;四是评价标准不清,过于强调表征化的东西,如教师教学的行为规范等,忽略对有效教学内涵,如课程设计、教学结构等的审核;五是教学管理重心失衡,重教学规范管理和约束性规定,轻教师的教学指导和培训,重教学过程管理,轻对教学效果、效益、效率的关注,重宏观控制,如培养方案的制订,轻微观要求,如课程和课程单元的设计要求、教学结构的要求等。
与我国大学不提或少提“有效教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外大学普遍把倡导有效教学作为学校最优先的发展战略,并形成连贯的政策和措施。
如澳大利亚大学校长联合会早在1993年就制订并颁布了《有效大学教学指南》。
指南给出了有效教学可以达到的目标,并要求各大学和教师贯彻执行;指南特别强调大学、教学单位和教师的责任,为促进学生学习创造条件和环境。
大学有效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大学注册学习期间达到可能达到的最高的学习水准,并帮助学生为终生学习做准备。
指南也成为澳大利亚各大学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框架性文件。
澳大利亚的近邻、新西兰的各高校也同样把促进有效教学作为教学管理的首要目标。
如奥克兰大学2004年制定了《奥克兰大学的有效教学》,该文件认为有效教学应是基于研究的、具有坚实学科造诣、精通教学方法、满足学生需求、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职业活动。
有效教学通过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使之达到其最高水平。
大学有责任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效果良好的职业发展目标。
有效教学是教师、学生和学校教学管理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些文件的共同之处是明确界定了大学教师和学校教学管理在促进大学有效教学中的任务和职责。
就教师而言,教学好的教师既是学者,也是职业教育工作者。
作为学者,他们熟悉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或跨学科知识,了解并积极参与学科研究和学术活动,为学科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能够将他们自己或他人创造的知识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融入教学之中;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他们崇尚学术价值,坚持发挥学术引领,坚持终身学习,坚持自我反思和评估,敢于对自己的职业活动承担责任,同时对教学领域有关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其评价方法有较深的理解,并能将教学方法的研究融入课程和教学计划的设计与讲授之中。
教学好的教师关心和尊重学生,不断激发和鼓励他们所教的每一位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与学的关系,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自我激发、自主导向的学习者。
就学校教学管理而言,为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和研究的融合,大学为从事课程教学和专业教育的教学提供一系列的正式与非正式的职业发展机会,如教学技能和能力的培训,教学方法的研讨等;同时,大学设立大学优秀教学奖,奖励教学优秀的教师,设立教学改进基金,鼓励教师创新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方法。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定期评估教师的教学和课程质量,学校通过教学质量委员会发布年度教学质量报告。
三、促进有效教学的大学教学管理在本文第一部分,笔者讨论了大学有效教学的内涵和努力的方面,但促进有效教学的大学教学管理应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实施呢?国内研究较少涉及,本文选取国外一所大学的实践做些介绍,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24为指导和推动有效教学的实施和管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专门制订了《有效教学指导手册》。
指导手册包含了好的教学应具备和达到的一系列标准,学校的管理人员、学院的院长、系主任、课程和教学单位协调人(负责人)、教师个人都可对照手册给出的标准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不仅如此,基于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学习,手册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活动规范要求。
如在学生申请注册时能够及时方便地了解课程的详细情况,录取要求,相关学院、系的介绍,对各类学生需求支持服务的信息等,以帮助学生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做出选择,获取取得学术成功的机会最大化。
学生进入后,为使学生的学习优化有效,手册从课程和课程单元的设计、教师的教学结构、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规定。
如课程和课程单元的设计方面,要让学生清晰了解:每门课程和课程单元的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要求,每个单元的分量、时间分配、考评方式,课程和课程单元与学校确定的毕业生基本素质要求的相关性,如是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知识、思维能力、个人能力和个人素质、实践能力、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
在教学结构方面,教师要考虑以下因素: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内容的界定、学习引导、动力激励、方法的适应性、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学生多样化背景的包容性、知识的建构与应用、形成性的评价方式、资源的利用、学习总结、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养成。
在教学过程方面,教师要表现出以下特性:上课守时、语言表达清晰流畅、讲授内容与课程和课程单元的总体目标相关联、对所讲知识熟练有兴趣、鼓励学生参与互动、节奏合适、学生有机会提问、熟练运用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补充材料、引导后续学习、在尊重学生多样化的基础上接纳学生对课堂的贡献、不歧视、尊重学生的隐私和自信。
值得关注的是,手册同样重视教育设施、服务支持、职业咨询和帮助等非教师因素在促进和优化学生学习的作用。
如为从事教学与学习活动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充分的、健康安全的教育设施,如场所、技术、图书及其他设施等;学生在个人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得到咨询服务和帮助也有助于他们取得成功;学生早期获得职业指导、制订职业规划,不仅有助于他们毕业后成功就业,也有助于他们选课、做好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