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评价---慈禧

合集下载

中国切片1900中描写慈禧的句子

中国切片1900中描写慈禧的句子

中国切片1900中描写慈禧的句子列表划分如下:1. 描述慈禧的外貌特征(200字左右)慈禧,清朝晚期的权势之主,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女性。

她身材矮小,面容黝黑,眉目犀利,显得异常精明。

她的头发被梳成髻,上面插着珠宝璎珞,闪烁着金光,彰显贵族的地位。

她的着装华丽而庄重,常常身穿袍服,佩戴龙凤纹饰的玉石首饰,显得高贵而威严。

2. 描述慈禧的权力和统治手段(400字左右)慈禧继咸丰帝驾崩后,掌握了朝政大权。

她采取了许多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她利用自己聪明机智的头脑,不断收集情报,以便随时了解朝廷内外的动态。

她经常举行宴会和宝座会议,以展示自己的权威和威严。

她还精心安排了盛大的庆典和慈善活动,以便讨好百姓的支持。

然而,慈禧统治的最大特点是她的封禁政策。

她封禁了一些现代化的改革措施,限制了知识分子的言论自由,以维护自己的权力。

3. 描写慈禧的性格特点(200字左右)慈禧是一个极度自信的女性,她有着坚定独立的性格。

她不容忍异见和批评,有时会使用残酷的手段来打压反对派。

她聪明而机智,精明而果断,善于利用政治手腕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她对自己任职的权力极度珍视,经常通过政治斗争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然而,慈禧也有着柔情的一面。

她关心百姓的疾苦,经常参与慈善事业,以展示自己的宽厚之心。

4. 描写慈禧的与历史事件的关联(400字左右)慈禧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

她在位期间,中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首先是甲午战争,这场战争暴露出中国国力的薄弱,也打开了中国近代化改革的序幕。

慈禧对甲午战争的失败感到震惊和愤怒,她展开了一系列反动举措,限制了改革派的影响力。

其次是戊戌变法,慈禧在这次改革运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她通过煽动保守派的反对,迫使改革派在政治舞台上失去了影响力。

最后是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慈禧被迫退位。

她在革命的压力下,最终选择了放弃权力,结束了她统治的时代。

5. 对慈禧的评价和影响(200字左右)慈禧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慈禧人物简介

慈禧人物简介

慈禧人物简介
慈禧,字文绮,是清朝晚期著名的皇后和摄政太后。

她于1835年出生在北京,原是一个普通的宫中女仆,后来被选入宫中成为咸丰皇帝的妃子。

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作为其皇后和母后,开始对国家事务产生重要影响。

慈禧是一个聪明伶俐、精明强干的女性,她在位期间对清朝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慈禧执政期间,清朝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改革和变革,尤其是在外交和经济领域上取得了一定成就。

她还积极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保护了许多文化艺术遗产。

然而,慈禧也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

她残忍地对待政敌,经常施行清洗和迫害。

她还因为专横跋扈和贪污腐化而备受诟病。

慈禧的统治也是清朝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1898年甲午战争后,慈禧曾一度退位,但不久后又回到皇权的核心位置。

然而,1908年她在慈禧太后垂危时,坚持“不传位”而去世,结束了自己的统治生涯。

慈禧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但她的政治手腕和历史影响却是不可否认的。

慈禧是一个在历史里留下深刻印记的女性,她的一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

在她
的统治下,清朝发生了许多改革和变革,同时也引起了许多社会不满和矛盾。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慈禧的一生中看到许多历史的启示和反思。

总的来说,慈禧是一个既优秀又存在争议的统治者,她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
要地位,无论是她的政治手腕还是对时代的影响,都不容忽视。

对于我们后人来说,理解慈禧的一生,不仅可以了解清朝末期的历史事实,更可以从中汲取教训,避免重演历史的错误。

外国人眼中及慈禧太后

外国人眼中及慈禧太后

外国人眼中的慈禧太后摘要:慈禧,这个晚晴一代的政治核心人物,生活于紫禁城的高墙大院之内,让外界人感觉有些神秘,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以臭名昭著的晚清封建地主阶级总头子、大卖国贼的丑恶形象出现于书报、广播和荧屏的。

近年来,史学界对慈禧的评价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将其放入历史的长河中去审视,从而逐渐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然而在晚清时期,因为局势的变动,倒有不少外国人更有幸近距离接触慈禧,了解生活里的慈禧,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慈禧太后。

关键词:晚清、外国人、慈禧太后一、慈禧太后简介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姓叶赫那拉,出生于,也有说法生在山东。

满洲镶蓝旗也有说法是汉族人,后抬旗入镶黄旗。

其先祖属叶赫部(今四平附近,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

父惠征,曾任XX徽宁池广太道道员,母富察氏。

玉牒(皇族家谱)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

乳名兰儿,在那拉家族中,慈禧被称为杏儿,故称叶赫那拉,(一说太后为汉人,是惠征出钱买的女儿来顶替自家的女儿)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

同治帝立,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为慈禧太后。

在清文宗驾崩于避暑山庄后,治丧期间因与慈安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东西暖阁,故也被称为西太后。

(一说是慈安太后住在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慈禧太后住西东宫的储秀宫,故称西太后。

)叶赫那拉氏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懿贵人,后册封懿嫔。

1856年3月,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诏晋封懿妃。

未几又晋封懿贵妃。

由于咸丰帝体弱多病,内忧外患又让他心力憔悴,他逐渐变得懒惰,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使慈禧有机会接触政治。

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遗诏立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

并任命怡亲王载垣、X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政。

年号“祺祥”,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

对慈禧的评价

对慈禧的评价

对慈禧的评价
慈禧,一个紧握中国晚清政权长达47年之久的女人,她执政期间中国的政局和国家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

她的个性矛盾,她可以宽厚到在一次北京政变中,只处死3人,处罚16人,他又可以残忍到对太平天国迚行镇压,使秦淮尸首如麻;她乐于革新,于是不顾顽固派反对,硬是应允洋务派搞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她又顽固守旧,对待要改革组制的维新派,她处死戊戌六君子,标志戊戌变法的失败;她也曾主战,在咸丰逃亡热河时还力劝皇帝留京组织抵抗,但她在后来的1885年的对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的决策上,即使有很大胜算,总是一味求和,那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让中华儿女蒙羞。

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她和她的决策:首先,在一个王朝衰败的末期,为了稳固王权、维护祖宗之法、延续清朝的命数,她的做法也许没有收到效果,但也是有情可原的,封建思想毕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另外,抛开她的决策者的身份,它仅仅是一个女人,纵使她百般好学,“夏日单衣方校书卷”,也难有男子的进见卓识。

再者,维新变法对制度的改革速度过快,即
使任它实行,也不一定可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有可能使时局动荡。

最后,她在初期的执政阶段,比较廉明,很会平衡对立的实力,使两方互相牵制。

而在执政后期,逐渐沉迷于个人享乐,大修圆明园。

这也符合人的心理,年龄渐增,不似年轻时那样对清朝充满憧憬幵怕失去权力。

总之,我认为慈禧是个多面的人,她的所作所为是有他的个性和清朝晚期的衰微决定的,我们后人应公允的看待她的功过。

慈禧太后——她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先驱

慈禧太后——她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先驱

慈禧太后——她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先驱今年是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召开25周年。

妇女是人类文明的开创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在各行各业书写着不平凡的成就。

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紧要的时刻,成千上万的中国女性,以勇气和辛劳诠释了医者仁心,用担当和奉献换来了山河无恙。

如今,中国女性已然是社会的“半边天”,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家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女性,尤其是城市女性,绝大部分都可以接受和男性同等的教育。

然而回望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大部分中国女性没能获得良好的教育。

像班昭、上官婉儿、李清照这样的大才女们,不过只是中国漫长封建史中凤毛麟角的人物。

直到近代,中国女学才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关注。

而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程中,有一个人的名字是绕不开的。

她就是曾经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之所以支持发展近代女子教育,和她本人的经历息息相关。

慈禧太后闺名杏贞。

曾祖父吉郎阿嘉庆朝官至户部员外郎。

曾祖母为皇族爱新觉罗氏。

杏贞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生于北京西四辟才胡同,满洲镶蓝旗人。

和其他女子一样,自幼养于深闺。

她出生的时候,其父叶赫那拉惠征为吏部笔帖式,正八品官员。

道光二十六年,惠征升任吏部文选司主事,正六品。

道光二十九年,惠征升任山西归绥道,正四品。

当时杏贞十五岁,惠征带着家眷来到归绥道驻地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

咸丰元年,刚刚即位的咸丰帝下诏选秀,十六岁的杏贞幸运地被皇帝选中。

咸丰二年,杏贞入宫,赐号兰贵人。

惠征调任安徽徽宁池太广道道员,驻地更加富庶。

和兰贵人同时入宫的还有丽贵人他他拉氏、婉贵人索绰络氏。

在新入宫的三位贵人中,丽贵人最漂亮,婉贵人出身最为高贵,而兰贵人最有才华。

中国古代妇女教育主要来自家庭。

像西汉班婕妤、东汉班昭和三国蔡文姬,都是受益于家学。

中国古代妇女并不能像男性那样在学校接受系统而全面的教育。

所以祝英台才需要假扮男装,混入学堂。

直到清光绪十年,中国才出现了第一所女子学校。

由一名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在宁波创办。

慈禧人物研究报告

慈禧人物研究报告

慈禧人物研究报告1. 引言慈禧(1835-1908),是清朝末代皇帝光绪的皇后和辅政大臣。

她在清朝政权的最后几十年里,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然而,慈禧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一直备受争议。

她在历史上被刻画为一个强势、残忍和腐败的统治者,而她的一系列政治和文化决策也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慈禧进行全面的人物研究,分析她的背景、政治作为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慈禧的背景慈禧的原名叫瑾妃,她是鲁襄公主萨尔浒的侄女。

1851年,慈禧从鲁襄公主府入宫成为咸丰帝的嫔妃。

在咸丰帝去世后,她成为了嫡福晋,随后被封为皇后。

此后,她掌握了朝政大权,成为光绪帝政权的真正统治者。

3. 慈禧的政治作为慈禧在政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她经常干预政务,对朝廷官员进行任免,并将自己的亲信安排到重要的职位上。

她还推行了一系列保守主义的政策,限制了改革的力度,并试图保持清朝的封建统治体系。

这些政策导致了清朝政权的衰落,并加剧了清朝与外国列强的矛盾。

慈禧的统治也以奢靡、腐败和残忍而闻名。

她对政治敌人采取了残酷的手段,草率地处决或驱逐那些不符合其意愿的人。

她还大规模贪污国家财富,滥用皇宫的资源,使清朝陷入了财政困境。

4. 慈禧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慈禧的统治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她的统治导致了清朝政权的崩溃。

她的保守政策使得中国无法跟上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步伐,使得清朝逐渐落后,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其次,慈禧的统治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她限制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使得中国无法适应现代化的要求。

她还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忽视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导致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最后,慈禧的统治对中国的对外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她试图保持清朝的封建统治,但在与外国列强的斗争中却损失惨重。

她的失败导致了中国的领土割让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尊严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慈禧太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慈禧太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慈禧太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她不仅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展现出了自己的强势,也在后世被多次评价。

在我看来,慈禧太后是一个极具野心的女性,在封建社会中获得了统治权,以自己的方式掌握着当时中国的政治命脉。

从历史上来看,慈禧太后在清朝晚期凭借着自己的手腕和胆略,成功地摆脱了宫廷的竞争对手,成为了实际的统治者。

作为一个女性,她在男权社会中取得了如此之大的成功,这在当时堪称是一种奇迹。

然而,她的手段也非常毒辣,常常打压异己,对待贪官污吏也不手软。

她的作为虽然有一些正面的效果,但也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然而,在今天的视角下,我们可能会发现慈禧太后并不是那么可怕。

她在当时要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同时也有许多政治对手在暗地里活动,想要取代她的地位。

当时整个国家处在危机之中,她必须要担负起稳定局势、保障国家利益的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她也许不得不用一些强硬手段来确保自己的地位并推动事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慈禧太后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性,她的作为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当然,我们也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不能只看到她的缺点而忽略了她的优点。

如何评价慈禧太后,真的那么坏吗?

如何评价慈禧太后,真的那么坏吗?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残暴、贪婪、无情的暴君,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也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有远见、有智慧、有爱国心的伟大女性,她的领导让中国在危难时期保持了独立和稳定。

那么,如何评价慈禧太后?她真的那么坏吗?
让我们看看慈禧太后的。

慈禧太后在位期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和挫折。

她的统治被认为是腐败、专制和愚昧的代表。

她经常干预政治,任用她自己信任的官员,而不是能力和品德更好的人才。

她还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废黜了两位皇帝,让中国的政治稳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慈禧太后还经常追求奢华和享乐,消耗国家财富,让中国的经济陷入了困境。

对于慈禧太后的正面评价也是存在的。

她在位期间,成功地抵御了外来侵略,保持了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她还积极推进了一些改革,例如推广科技、建立邮政系统、开放商业港口等,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慈禧太后还对教育和文化事业非常重视,她支持建立了许多学校和博物馆,保护了许多文化遗产。

那么,如何评价慈禧太后呢?我们认为,慈禧太后既有正面的一面,也有负面的一面。

她的统治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也不能否认她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用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她的历史地位,不要一味地将她定性为“坏人”或“好人”,而应该全面地认识她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慈禧太后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她的评价也是多样的。

我们应该用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她的历史地位,不断探索其背后的历史真相,以更加全面的视角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评价——慈禧
10园林2班仇威 32
对于慈禧,人们对她的印象大部分都是不好的。

独裁统治了清王朝47年,当然最让人们愤恨的是她对列强的懦弱与无能,致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中国人屈辱了几十年。

老师在上课时放的视频也大都描述了慈禧面对列强强权的无奈与面对国人反抗的狠辣,难道这就是慈禧么?
慈禧太后,清咸丰帝奕之妃,同治、光绪两朝实际最高统治者。

那拉氏,祖居叶赫,故称叶赫那拉。

满洲镶蓝旗人。

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

咸丰十二年,被选入宫,封兰贵人。

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

次年,封懿贵妃。

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钮钴禄氏,且因得咸丰帝宠幸,干预朝廷政事。

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

她随咸丰帝逃往避暑山庄。

次年8月,咸丰帝病死,六岁的载淳继位,她和钮钴禄氏被尊为皇太后,徽号慈禧、慈安,俗称分别为西太后、东太后。

由于对权力的渴望及维护,在她发动政变成功后,她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

同治十三年,同治帝病死,无子。

她立其四岁侄载为帝,年号光绪,继续与东太后“垂帘听政”。

光绪七年,东太后突然死去。

中法战争期间,她免去奕一切职务,从而独揽朝政。

1886年,慈禧太后以办海军为名修葺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

次年,改“垂帘听政”为“训政”。

毕竟是个女人,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以妇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

此外慈禧个人于早年当政之初尚知节俭与励精图治,但后来即日渐奢靡。

举凡重修圆明园、清漪园与筹办万徇寿诞等均耗费大量银两。

上述之事虽非均由慈禧之意而兴,但对于皇帝及臣工等对其进行讨好之作为,慈禧并不加以劝止却反而多有纵容。

甚至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

无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敝。

慈禧绝不是许多人想象中的那么愚蠢,一个通过政变登上政治顶峰的女人,哪会是蠢人?很多事情并不是她愚蠢,而是作为清政府的主事人,她的立场不能和中华民族的立场完全一致。

中国在面临近代化列强的侵袭时候,慈禧稳定大清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应该说是做出一定贡献的。

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

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然而作为一个女人,慈禧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她的幸运在于她获得了那个时代女人难以得到的地位。

慈禧并非出身于世代簪缨、钟鸣鼎食的显贵之家,她不过是当时一个中级旗籍官员的女儿。

若不是在她十七岁的时候凭着选秀的偶然机遇,进入紫禁城,从而为她搭建了扭转乾坤的政治平台,她的命运与千千万万普通女孩子又能有多大差别?慈禧靠着一步步的钻营,从贵人到嫔,又靠着幸
运地生下了咸丰帝惟一的皇子,从而“母以子贵”,被晋封为妃、贵妃,直到皇太后,并藉此“垂帘听政”四十七年。

慈禧又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在于作为妻子和母亲,她青年丧夫,中年丧子。

虽然她拥有至上的权力,使无数王公大臣匍匐在脚下顶礼膜拜,却无法得到一个普通女人所能得到的男欢女爱,也无法获取一个正常的母亲所拥有的儿女绕膝、含饴弄孙的幸福。

我们很难想象她是如何在被高高宫墙所围筑的禁宫中,孤独地度过那漫长的日日夜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