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刍议_学生发展理论的视角_黄运平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角度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改与建设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角度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改与建设2005年03月31日09:51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编者按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教育部、总政治部举办的首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日前结业。
来自各地各个领域的学员们在为期一个月的学习过程中感触颇多,本报摘取几位学员的体会刊发,以飨读者。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角度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改与建设南开大学武东生“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思想。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学校的智育、体育、美育,当然也离不开德育。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因为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对其他素质的发展具有导向和决定性作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将自己铸造成才的精神支柱。
高等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类必修课程,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是完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
从服务和服从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有助于我们牢固地树立起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自觉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有机地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整体,切实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自娱自乐”、游离于学校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布局之外的问题。
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理解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认识,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主渠道”的涵义。
青年身处高校特殊的文化环境之中,又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容易产生各种困惑,他们需要引导和帮助。
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建立起一个思想和行为的理论基础、大体的纲领、一个人生观的信念体系,从而能够学会在复杂和急速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处理种种艰难的价值问题。
关于大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理论探讨

龙源期刊网 关于大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理论探讨作者:董立平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9年第06期摘要:大学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已成为当前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由于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教师教学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了“水课”的产生。
“金课”是指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能较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课,具有多类型、多形式、多层次的基本特征。
建设“金课”、淘汰“水课”,要注重加强制度建设,破除“五唯”,切实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要加强组织建设,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加强教学评价的研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系统的教学评价与考核机制;要注重研究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从注重教师之教转到关注学生之学。
关键词:大学课程建设;“金课”;“水课”;“五唯”问题;课程与教学评价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9)06-0015-08收稿日期:2019-07-2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教育学)基金一般项目“‘双一流’背景下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學差别化发展研究”(BIA170239)。
作者简介:董立平(1969-),男,山东济南人,教育学博士,厦门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厦门,361024。
2018年8月,《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
这是教育部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金课”这个概念。
2018年11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广州举行的第11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作了题为“建设中国‘金课’”的主题报告。
随后,“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成为了全国高等教育教学理论界与实践工作者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研究

中 图 分类 号
1 高职 院校 公 共 基 础 课 教 学 面 临的
困 惑
20 0 0年 1月 , 教 育 部 关 于 加 强 高 职 高 专 教 《 育人 才培 养工 作 的意 见 》 中规 定 了高 职 高 专教 育 人才 培养模 式 的基 本 特 征 是 : 以培 养 高 等技 术 应 用性 专 门人 才 为根 本 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以适 应 社会 需 要 为 目 标, 以培养 技术 应用 能力 为主线 设计 学生 的 知识 、 能力 、 素质结 构 和培养 方案 ; 毕业 生应 具有 基 础理 论知 识适 度 、 术 应 用能 力 强 、 识 面宽 、 技 知 素质 高 等特 点 ; 应用 ” 主 旨和 特 征 构建 课 程 和 教 学 以“ 为
职公 共 基 础课 教 学 面 临 的 困 惑 , 应 高 职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目标 , 职 院 校 公 共 基 础 课 必 须 从 教 学 理 念 、 学 内 容 、 学 方 式 适 高 教 教
方 法诸 方 面进 行 改 革 。 关键 词 高 职 ; 共 基 础 课 ; 学 改革 公 教 G6 2 0 4 .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 7 —8 0 ( 0 1 0 —0 7 —0 6 1 10 2 1 )3 0 9 5
2 公 共 基 础课 在 高职人 才培 养 工作
中的作 用
当今 世界 是个 人 才 竞 争 的 世界 , 才 的竞 争 人
不仅 在专业 知 识 与技 能 方 面 , 在 于人 才 的基 本 更
素质 。这 些基 本 素质 主要 包 括 远 大 的理 想 、 尚 高
些工 科 院校把 语 文课 完 全 砍 光 , 学 课 也 砍得 面 数
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作者:干国胜田运科来源:《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05期摘要: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有作不可替代作用,然而在现实中常常被边缘化。
为了确保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到位,将国家的政策和法规落到实处,需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学院要建立相关制度,并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二是按照《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三是要对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效果作出科学评价,特别要重视社会评价,以此来改进工作,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高职公共基础课;制度保障;教学改革;评价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5)05⁃0035⁃0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我国职业教育作出了全面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
作为《意见》基本原则之首“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提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
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时,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加强文化基础教育。
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1]在新的一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必将引起应有关注和重视,因此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按照《意见》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和路径进行建设和改革成为十分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首先应根据《意见》要求,细化政策措施,形成制度,科学地进行机制设计,通过建章立制保障公共基础课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其次结合实际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第三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实现公共基础课的建设和教学改革良性循环。
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大学生的健康成才

平 评 价 的 满 意 率 仅 为 3 . 15
6. 25 和 6 。
, 般 和 不 满 意 的 高 达 一
生 做 关 于《 职 院 校 学 分 制 条 件 下 公 共 基 础 课 程 体 高
系 的 构 建 与 实 践 研 究 》 卷 调 查 , 查 统 计 的 结 果 突 问 调
基 础课程 重新 构 建 。
一
( ) 求 整 合 优 化 现 有 课 程 的 呼 声 高 。 在 学 生 二 要
问 卷 中希 望 本 院 的 公 共 基 础 课 程 能 整 合 优 化 现 有 课 程 占 6. 15 15 . , 少 课 程 及 课 时 占 1 . , 加 课 时 减 55 增 、 .1 , .6 和 8 3 5 3 , 开 门 数 的 占 2 . ; 这 一 组 数 据 在 对 教 增 15 而
目前 , 职 院 校 的 公 共 基 础 课 程 一 般 分 为 两 大 高
类 : 类 为 素质基 础选 修课 程 , 括 思 想 道 德 素质 课 一 包
程 、 心 健 康 索 质 课 程 、 文 素 质 课 程 、 学 索 质 课 身 人 科
程 和 职 业 基 本 素 质 课 程 i 一 类 为 职 业 通 用 能 力 课 另
院 、 宁职业 技术 学 院 、 西 机 电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南 广 柳
和
( ) 任 课 教 师 总 体 水 平 评 价 一 般 。数 据 统 计 五 对
结 果 对 目前 学 校 公 共 基 础 课 程 的 任 课 教 师 的 教 学 水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等 广 西 多 所 高 职 院 校 2 0 多 名 师 00
黄 启 红
( 宁职业技术学 院 南
《学校教育学》第三章 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

第一节课程和课程理论施良方:①课程即教学科目②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③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④课程是学习经验⑤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⑥课程是社会改造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氛围的影响。
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除了学校的课程表所表示的正式课程之外,还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对学生整个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的非制度层面;不仅包含有书本的知识内容,还应该对学生各种课内外的活动做出明确的安排,不断地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结合。
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中。
2、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①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②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③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⑤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3、我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课程理论概述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课程》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从而为课程理论奠定了基础。
此后,查特斯1923年出版的《课程编制》一书,特别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由此确立起了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课程理论是研究课程设计、课程编制、课程改革的理论。
课程设计理论:包括研究课程系统的结构、地位、相互联系、自我更新等问题;课程编制理论:包括研究课程编制的各种模式,如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课程改革理论:包括研究革新的要点,交流革新的意见,用教育学的观点分析其合理性和确切性,衡量对个人实践的影响,检验适应地方及学校情况的程度等。
浅议大学公共基础课的“创新教学”

求“ 创新教学” 的表面形式 , 而忽视知识扎扎实实的“ 传承”使学生的创新精神 、 , 能力、 素质 的培养成了无本
之木 , “ 创新教学 ” 形同悬于空中的楼阁。顾此失彼 , 将导致一种倾 向又掩盖 了另一种倾 向。
八磨 , 却事倍功半 , 并不理想。此类情况 , 所见不鲜 。按照这样的思维和如此的做法 , 在公共基础课教师看
来, 大学专业课 由于接近实际、 紧靠学科前沿 , 且当今科技发展迅猛 , 内容不断翻新 , 教学花样容易变换 , 实 施“ 创新教学 ” 然就容易的多 了, 自 而公共基础课则 囿于学科成熟 、 内容经典 , 标新立异 ” 要“ 搞点新鲜花样 , 自是谈何容易了!于是 , 这些教师难免大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的感触 。尤其在大力推行和实施“ 创新教
师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 。创新教育, 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 向的教育 , 是涉及
诸多层次、 诸多因素、 诸多方面并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共 同参与的社会教育系统工程 。 作为教师个人 , 所关心 、 关注的 , 大多也只在于其所担负的具体学科 、 课程 的教学 , 所参与的也 只是学校创新教育活动的一 环, 亦即其中的“ 创新教学” 就大学公共基础课而言 , 。 课堂教学至今仍然是主要教学形式 。 教师开展 “ 创新 教学”主要聚焦于“ , 三尺讲台” 在课堂教学中, 。 不少教师虽绞尽脑汁、 费尽苦心 , 依然感到难 以冲破传统教
文章编 号 :0 7 12 (0 80 - 13 0 10 - 2 920 )4 0 0 - 2
浅议大学公共基础课的“ 创新教学 "
武汉纺织大学教务处

1.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战略思考与实践(尚钢)2.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专业群——武汉纺织大学专业建设进展(黄运平姜明华李德骏张昌)3.专业嵌入产业链的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与实践(黄运平姜明华郑天才陶学文)4.基于学生发展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黄运平陶学文李德骏张昌)5.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李德骏胡琳琳)6.湖北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的调查分析(张昌黄少年)7.具有行业背景的地方高校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卢玮肖乃涛)8.构建“五评”工作体系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唐强李德骏姜明华张昌)9.基于大学生学习投入度调查的本科教育学情状态分析——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陶学文张昌)10.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程鸣郑天才张昌)11.提高摄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策略(潘强)12.普通本科院校健美操俱乐部化教学模式实践与探讨(邬春蓉)13.党支部管理发展中的“立德树人”(彭慧)14.高等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刍议(刘红玲)15.《中国服装史》教学策略的研究(李斌李强)16.高分子(纤维)材料与工程专业集成教学研究与探索(刘洪涛左丹英顾绍金王小俊甘厚磊王罗新)17.音乐对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影响(徐斐)18.I_or_me---英美概况课程改革(施海霞)19.“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陈佳)20.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陈晶晶)21.高教改革背景下开展大学数学通识教育的思考与探索(陈园)22.创新教育下的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管薇)23.大学体育课太极拳双语教学的探索实践(章红)24.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评估标准的探索(刘婧陈韵如)25.大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之反思教学(周冬梅)26.微学习在纺织高校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吴金红黎继子)27.行业性高校国际教育资源优化与引进问题研究(黎继子计臣)28.纺织院校非纺织类专业纺织特色教育的调查与研究——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李强李建强李斌武继松)29.非织造专业的多级实习中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研究(陈悟韦炜王训该李建强武继松张尚勇张如全)30.服装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课程CBI主题教学模式的探索(陈韵如马惠芝)31.工科工程力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模式的研究(王东黄承义袁子厚)32.大学物理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渗透研究(郭健勇赵光欣陈飞明冯存芳)33.轻化工程专业课程群整合式教学初探(崔莉朱平姜会钰)34.阳光体育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优化(汪青)35.《非织造布》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刘菁)36.略论服装艺术设计教学中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张丹)37.文献检索课对培养大学生科研素养的作用分析(康存辉)38.会话活动在口语强训课堂中的应用(刘珊)39.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究(苏勇)40.基于交互与跨学科的语境式教学(张贤根)41.基于语块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策略研究(刘明芳)42.技术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分析(魏雄)43.讲授《外贸英语函电》的几点体会(刘嵩杨波)44.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牛珺瑛)45.地方行业院校金融学专业复合应用型公司金融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张家胜)46.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韩谷静张国琴田裕康赵光欣)47.结果导向型实战型期货投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世宗王济平)48.论教育的本质及其生成(杨家友)49.论适应学分制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万立)50.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汪书路朱丽霞)51.能力本位的绘画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严珺计臣)52.嵌入纺织产业链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胥朝阳)53.驱动假设理论浅释——简述文秋芳教授论新世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庄小华)54.三大教育理论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祝建军)55.探讨有声资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徐涓)56.项目教学法在学习PLC定时器及计数器课程中的应用(乔桥)57.行业类院校嵌入“产业链”发展问题研究(叶茂升董继华)58.教学心得及对当前媒介环境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闫霞)59.以培养计算思维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魏媛媛)60.装饰绘画课程中特殊技法的探索与实践(常芳)61.资产评估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程阳春)62.语法翻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正确定位(李燕芬)63.基于自主研发的图形系统MathGS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罗娟方文波王丽刘红玲李丽陈晶晶罗进)64.“以学生为中心”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卢记军黄平张昌)65.《模糊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及思考(欧贵兵)66.《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柯宗俊)67.诵读教学的模因理据——传统教学法的理性回归(柯细香)68.CPA审计学教学方法创新探讨(周萍)69.财税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现模式研究(段丁强李正旺)δ的教学探讨(杨亚莉)70.《信号与线性系统》中冲激信号()t71.从“输出驱动”角度诠释BP英文辩论对培养语言输出技能的作用(吴志杰)72.从考研试题中的极限问题看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董敏)73.从文字与语言要素的角度看对外汉语教学(汤勤)74.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意义协商的策略研究(刘丹)75.高等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张平)76.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方法研究(钟蔚)77.高校国际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教育协调发展研究(李志坚)78.高校健美操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徐春枝)79.高校摄影专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刘虹弦)80.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俱乐部建设———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张卫东)81.工程师培养的若干问题思考——以卓越工程师为例(李建强熊铮陈晓林)82.关于大学生英语周记的研究(刘子英)83.从大学英语课文看有关弱势群体的圣经价值观(刘子英)84.关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高燕)85.国贸专业“三位一体”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袁永友)86.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经济思维培养探索(吴荣)87.轻化工程专业化学类综合性实验课程体系的创建与实践(赵瑾朝吕少仿朱平)88.基于CDIO模式的《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何儒汉陈佳马宁孔维广苏勇)89.基于ESP理论的高职英语教学多维研究(周丹)90.基于错误分析EFL教学体系建构(欧阳美)91.基于工程观点的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教学过程优化的研究(顾绍金刘洪涛左丹英王罗新)92.基于合作学习的项目小组化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赵晖杨莉张大捷邹先玉)93.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轻化工程(染整方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姜会钰李伟权衡)94.基于情绪智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陈宇兰)95.基于学科竞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吴英倪武帆周灏)96.计算机课程机房教学的特点与教学设计(孔维广)97.论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融入(张丽)98.服装设计课程的调研过程解析——以丝绸服装设计调查问卷为例(张元美)99.实践取向的《非织造布》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邹汉涛张如全张明黄菁菁)100.基于CBI的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柯群胜钱茂华)101.结合产学研,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张大捷)102.开放型工程力学实验室的创新建设(唐令波)103.浅析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李秋艳)104.利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探讨(杨莉赵晖陈海英)105.具备“准精算师”基本素质金融数学人才培养实践及探讨(刘桂东何小亚刘杰欧贵兵)106.对工科院校数学系开展具“准精算师”素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刘杰刘桂东何小亚欧贵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唯物史观教育--兼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教学的新视角(刘艳万文) 107.论外语案例教学与多媒体环境(刘辉)108.浅析国外大学课程考核方式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英语课程改革的启示----- 以中英曼大纺织工程合作项目为例(邵嘉)109.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培养非织造专业人才中的应用(韦炜张如全李建强武继松张雷 )110.论以人性为基础的德育(张飞)111.浅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人格教育(陆振帮)112.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刘雅婷)113.日本国立大学纺织教育的改革对我国高校发展的启示(张如全吴英王成国)114.跨媒体、跨学科的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荣建华刘艳张晓静) 115.软件工程服务外包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马宁同小军夏定纯魏雄) 116.生产线平衡分析与改善的案例教学---童车装配生产线(余联庆金璐璐李琳王成然杜利珍)117.数字逻辑课程教学方法探讨(陈旭辉杨红云朱萍)118.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姜铁汉)119.广告创意课程中整合学习环境建设的探索性研究(望海军)120.我校《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吴静王罗新周应山陶咏真)121.对中外合作办学中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思考——以武汉纺织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澳项目为例(黎杨)122.新型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以制鞋工艺学课程为例(陈婷)123.行业背景高校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理念及实现模式的思考―――以武汉纺织大学经济类通用性专业为例(董继华)124.英语教学导入形成性评价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吴定祥)125.性别教育在文学课程中的实践探索(李凤兰)126.优化教学计划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熊铮)127.有效教学理论对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周文静)128.构建金融IT外包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赵君)129.针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形体训练课(郭海燕)130.针织纬编学课程教学研究与试题结构创新实践(潘鄂菁)131.国内期刊“研究性教学(或研究型教学)”主题研究综合分析(周辉)132.自由与严谨并存——浅析法国高等艺术教育理念(陈静胡晓东)133.有关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再思考(张晓静)134.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方法的探析——以襄阳地区为例(万文刘艳)135.《汉语教程》中的离合词教学策略探究(杨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学教学 2012年第10期13黄运平,武汉纺织大学教授。
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刍议——学生发展理论的视角黄运平摘 要: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应当在学生发展理论指导下,强化学生本位的课程理念,构建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采取有效的课程实施方略,如采取统一要求、分层次分类别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组织模式,教学过程要立足于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效参与学习的机会。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程;学生发展理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其根本意义在于培养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人。
高等教育虽然一般按专业组织教学,但人的全面发展依然是其根本任务。
正如刘献君教授在《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中所言:“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做人,就是要使人的精神获得整体全面的发展。
做事,要学会谋生技能。
”[1]学生发展理论是基于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的理论。
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目标实现的主要载体,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公共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学会做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只有以生为本才能服务学生的发展。
因此,从学生发展理论的视角,阐释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以下简称公共基础课程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一、国外学生发展理论介绍深受心理学和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影响,学生发展理论于20世纪中叶在美国诞生了,其重点旨在研究高等院校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2]。
学生发展理论是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石,20世纪60 年代后期和70年代,美国一些专门的机构重新界定了学生事务管理的作用及使命。
与此同时,美国大学人事协会推出的《明日高等教育计划》强调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要以学生发展为指导,高等教育应该将“努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作为其首要目标。
布朗(Brown )在他的一篇颇具影响的专著《明日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发展问题——回归学术》中指出:“促进学生发展不应该只是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的任务,高校其他部门也应该担负同样的职责。
”[3]基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原则,学生发展理论在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学生发展理论涉及社会心理、认知结构、个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等方面,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可以将学生发展理论划分为四大类:社会心理和人格发展理论、认知结构理论、人与环境互动论以及整合型理论[4]。
1.社会心理和人格发展理论这一类理论主要描述学生发展的任务与进程,深入剖析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是如何认识自我的,包括他们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价值观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埃瑞克森(Erikson )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他的人格理论为社会心理学理论提供了研究基础。
奇克林(Chickering )的人格发展理论是这一类理论里最有影响的,其理论考虑了学生发展的七个“向量”,它们分别是:(1)发展能力;(2)管理情绪;(3)从独立性的养成到与他人的相互依存;(4)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5)自我人格的实现;(6)成长目标的确立;(7)表里如一品格的培养。
学生发展的“七向量”反映的是大学生发展的不同领域和层次,它们由简单到复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呈螺旋形阶梯式递进[5]。
2.认知结构理论这类理论旨在阐明人们是如何思考的,而不是他们思考什么,强调了环境在智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揭示了个体发展认知的各种途径。
认知结构理论有三个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家,他们分别是柯尔伯格(Kohlberg)、吉里干(Gilligan)和帕瑞(Perry)。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为认知结构理论奠定了基础,他的理论起源于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他提出了学生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因为柯尔伯格的研究不包括女性,吉里干于20世纪80年代对道德发展理论进行了修订,并形成了新的流派。
她攻击柯尔伯格的理论只关注正义和权利,但没有考虑女性是“以关爱为道德的最高准则”。
吉里干的道德发展模型包括三个水平和两个过渡期。
帕瑞(Perry)的智力和道德发展理论关注人们的经验如何形成他们的认知结构。
他将学生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二元思维模式阶段、多样性思维模式阶段、相对思维模式阶段、责任意识阶段。
3.人与环境互动论人与环境互动论描述环境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该理论倡导高等学校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应该主动地寻求机会积极参与到有效学习过程之中。
阿斯汀(Astin)的“学生参与”(student involvement)理论属于这一类理论家族的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学生参与”理论指出,学生参与有意义活动的时间越多、付出的努力越多,他(她)在学习上的收获就越大;高等学校要为所有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的机会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4.整合型理论学生发展理论在诞生初期特别关注学生发展的内容和方式。
近年来,学生发展理论的最新趋势是以整合型的理论出现,跨越原有的领域分割,从社会心理、价值观等方面将学生作为整合统一的个体来对待和研究。
其中尤以科根(Kegan)的意识进化理论(Theory of the Evolution of Consciousness)和巴克斯特-马格达(Baxter-Magolda)的自我主导理论(Theory of Self-Authorship)为代表。
科根提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模型(Model of Self-Evolution),他认为人的意识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婴儿期的无意识阶段、儿童的幻想意识阶段、逻辑思维意识阶段、社会化意识阶段、自我主导意识阶段和自我改造意识阶段。
巴克斯特-马格达的自我主导理论概括了学生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她认为,处于自我主导发展阶段的学生不会盲从他人,遇到问题时能够独自解决;高等教育有义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被塑造者到作为领导者来塑造社会的转变。
源于美国的学生发展理论主要以欧美学生为研究对象,是在西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背景下建构起来的。
由于中西文化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西方许多高等教育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不一定适用,但是,学生发展理论作为人的发展在高等教育语境下的延伸具有普遍意义,如它强调高等教育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鼓励高等院校的全体工作人员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等。
二、公共基础课程观的价值转向课程经常被人们看作高等教育的“黑箱子”。
高校课程不仅记载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变迁史,而且折射出了人们所持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人们所持高等教育价值观通常受主流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影响,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哲学,就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也就会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课程理念。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认为,20世纪有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和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引导着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此相应,也就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课程观,即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课程观和社会本位的实用主义高等教育课程观。
两种高等教育课程观之间的论争不断并交替居于主导地位,引领着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6]。
我国高等教育曾深受苏联专业教育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人才培养和就业要求整齐划一,高等教育较多关注社会需要、岗位需求,较少关注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需要,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素养”的错误观念。
高校由于定位与发展水平的限制,无不把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就业率等放在首位,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与适应社会的有机结合,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表现为“量到质不到”(计划学时有保证但效果不佳)、“形到实不到”(教学计划有列入但实质未执行)等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现象。
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和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合法存在性不断遭到质疑,学生发展理论给高等教育价值观的重构带来了曙光,它认为人是高等教育的对象,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应该强化“学生本位”的课程理念,一切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以学生为本就要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7]。
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哲学的指导,在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始终将“以学生为本”放在首位。
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判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根本问题。
课程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课程价值反映了课程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体现的是课程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是对个体与社会需要的满足,一旦某种价值被确认,它就形成了课程价值的取向[8]。
无14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课程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理论或实践总是受某种价值观念支配的。
我国本科公共基础课程的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三种,即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发展本位的价值取向[9]。
知识本位者倡导应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
大学只是追求学问本身,不能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
社会本位者则认为知识只是实现个人和社会目的的手段,教育是促进个人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工具。
高校要以实用知识为主线来组织建构课程体系。
学生发展本位者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需求,高校课程的价值主要在于为大学生提供有利于其个性发展和成长的经验,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自由思想的形成比实用的目的更重要。
学生发展理论认为高等学校的一切因素都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公共基础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还存在着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重视外语等实用课程、忽视人文素质类课程的现象。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重视国家要求与知识体系完整、忽视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显然,以学科知识逻辑组建的课程体系无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但是,完全的社会或学生本位的课程组织形式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成人成才,而成才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民族国家中是不相同的。
现阶段,我国对人才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爱国情怀,能够服务社会的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0]。
因此,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应该建立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哲学基础上,其价值追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基点,整合多元价值。
亦即,我们在选择公共基础课程内容时,不仅要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要满足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永恒的追求。
三、公共基础课程结构的合理重组课程结构是课程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认为,事物的结构决定事物的功能,合理的结构有利于事物的正向发展,失衡的结构则可能阻碍事物的良性发展。
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作为一个系统也是如此,公共基础课程结构的合理重组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成为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