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例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原因分析与护理措施

合集下载

胆囊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浅析

胆囊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浅析

胆囊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浅析胆囊切除术是临床上胆囊疾病(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样病变及胆囊癌等)的首选治疗手段[1],其中胆囊结石其发病率高(美国约10%,我国0.9%~10.1%)且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1]。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开展,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 [2,3]患者愈来愈多,引起普外科学界的重视。

PCS是指胆囊切除术后原有的症状没有消失,或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症状发生的一组症候群,其发病率约10% ,30%,多于胆囊切除术后数周或数月内发生[4],女性多于男性,症状可由精神刺激、酒精、进油腻性食物等因素所诱发。

PCS又有广义及狭义之分,广义上的PCS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包括胆系和胆系以外器质性病变以及无器质性原因的PCS;狭义上, PCS仅指目前检查手段不能发现胆系内外有器质性病变而临床症状又持续存在的非器质性PCS[2]。

对于器质性PCS,由于影像学检查的进步和内镜技术的发展,治疗并不困难[5,6]。

而功能性的PCS临床很难查明原因,有人认为与胆道功能失调[7]、肠粘连、胆囊床瘢痕形成或精神因素有关[8];其中腹泻的发病率较高,部分患者发展成顽固性腹泻,迁延不愈,转为慢性,治疗较为棘手[9]。

国内有报道观察了胆囊切除术后的138例患者发现105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约占所观察病例数的76%[10]。

国外最新一篇报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PCS难治性腹泻的发生率是17%[11]。

Fort等研究发现胆囊切除后,由于结肠段的排空加速从而缩短了消化道的转运时间,这一现象于术后早期即可出现,并可持续至少4年。

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综合征可能是上述肠道运动显著变化的结果,而与胆汁酸的吸收不良可能关系不大[12]。

胆囊切除后胆囊功能突然中断,导致胆汁持续不断地流入十二指肠,胆囊与胃幽门的迷走-迷走放射弧破坏所致的幽门功能失调,空腹时胆汁在十二指内瘀积,返流进入胃破坏胃粘膜屏障碍。

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肛 门停 止 排便 排气 , 部 X 线立 位 片 显 示 典 型 的肠 腹 梗 阻征 象 , 行剖 腹探 查术 见小 肠 脐部 切 口嵌 顿疝 , 无 肠 管坏 死 , 回纳修 补术 。 行 1 4 结果 . 本 组 3 例 胃肠功能 大多在术 后 7 Od 5 ~1
1 1 一 般 资 料 本 组 3 . 6例 , 2 男 4例 , 1 女 2例 ; 年
El e l d ry Nu sn rig
Ke r s L p r s o i y wo d a a o c p c
Ch lc s e t my o e y t co
中图 分 类 号 : 4 3 6 R 7.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26 7 ( 0 0 1—2 10 1 0 —9 5 2 1 )41 7-2
早期 炎性 肠梗 阻 6例 , 能性 肠道 障碍 2 功 8例 。 1 3 方 法 术后 加 强对各 种 并存 慢性 疾病 的治疗 , .
旦 发现 胃肠 功能 紊 乱 征 象 , 理 工 作 中应 针 对 其 心 护
理 特征 , 予恰 当 的心理 护理 干 预 , 成 患者 积极 配 给 促 合 医护人 员 实施 早 期 功 能 锻 炼 等 康 复 治疗 , 进 患 促 者 早 日康 复 。 2 2 指 导 患者术 后 少进 食产 气 食物 , 证足 够 的蛋 . 保
KJ 0 9 5 ) 2 O O 8
白质 , 食油 腻食 物 。术 后第 1天进 流食 , 2天 给 少 第
予半 流食 , 量 多餐 , 日进 餐 5 少 每 ~6次 , 多选 用高 蛋
作者简介 : 菊玲 ( 9 5 ) 女 , 士 , 师 , 管 护 师 , 徐 17 一 , 硕 讲 主 从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措施有哪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腹腔镜手术,用于治疗胆囊结石、胆囊炎等胆囊疾病。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术后患者康复时间相对较短。

术后护理对于术后患者的康复同样非常重要。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措施。

一、术后患者的卧床护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数小时甚至数天,以减轻腹部的不适感。

这个时候,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床铺整理得干净整洁,保持通风良好,避免受凉。

要帮助患者翻身、改变体位,预防压疮的发生。

还需注意观察患者的手术部位是否有渗血渗液、红肿等异常症状,及时处理和报告。

二、术后患者的饮食护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

术后最初24小时,患者不能饮食,需要进行禁食。

之后患者可以逐渐恢复饮食,但需要遵守医生或护士的指导,选择易消化、不油腻的食物,并尽量少食多餐,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饮食中还需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促进伤口愈合。

三、术后患者的洗浴护理在术后休息的数天内,患者需要注意卫生清洁。

患者不能进行全身淋浴或浸泡泡澡,但可以进行局部清洁,利用湿毛巾或湿纸巾擦洗身体,保持清洁卫生。

并且需要定时更换内裤及床单,预防感染的发生。

四、术后患者的伤口护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手术切口需要定期更换敷料,并且保持干燥清洁。

术后伤口出现疼痛、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时,需要及时处理并进行护理医嘱。

患者需要定期进行伤口的消毒处理,预防伤口感染的发生。

需要定期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及时向医护人员进行汇报。

五、术后患者的情绪护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但对于一些患者来说,术后依然可能出现心理压力和焦虑。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关心患者的情绪,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积极面对康复和恢复的挑战。

六、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康复锻炼。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和医嘱,制定合理的康复锻炼计划,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

手术后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的原因分析

手术后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的原因分析

手术后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的原因分析在外科手术之后,胃肠功能障碍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这一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进程,还可能导致一系列不适症状,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医疗成本。

了解手术后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的原因,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一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手术创伤本身是导致胃肠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

手术过程中,无论是切口的大小、组织的切割与牵拉,还是器官的暴露和操作,都会对腹腔内的组织和器官造成直接的损伤。

这种创伤会引发局部的炎症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这些炎症介质会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血液循环以及肌肉的收缩功能,从而导致胃肠蠕动减缓、消化液分泌减少,最终引起胃肠功能障碍。

麻醉药物的使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麻醉药物会对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包括胃肠道的自主神经系统。

这可能会干扰胃肠道的正常节律性收缩和蠕动,使得食物在胃肠道内的推进速度变慢。

此外,某些麻醉药物还可能影响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导致胃肠道黏膜缺血缺氧,进一步影响其功能。

手术前后的禁食和禁水也会对胃肠功能产生影响。

在手术前长时间的禁食禁水会导致胃肠道处于空虚状态,胃肠道的黏膜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分泌功能下降。

而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内,患者仍需要禁食禁水,这使得胃肠道得不到食物和液体的刺激,蠕动功能难以恢复正常。

术后的疼痛也是导致胃肠功能障碍的一个因素。

剧烈的疼痛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从而抑制胃肠道的神经冲动传导,减少胃肠道的蠕动。

同时,患者为了避免疼痛,往往会减少活动,长期卧床,这也不利于胃肠道的蠕动和排空。

电解质紊乱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手术过程中的失血、失液以及术后的补液不当,可能会导致体内钾、钠、钙等电解质的失衡。

例如,低钾血症会影响胃肠道平滑肌的兴奋性和收缩力,导致胃肠蠕动减弱;低钠血症则会影响胃肠道的神经传导和液体分泌,进而影响胃肠功能。

腹部手术后,腹腔内的粘连也可能引发胃肠功能障碍。

手术造成的创伤和炎症反应会导致腹腔内的组织粘连,限制了胃肠道的正常活动,影响其蠕动和排空功能。

胆囊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浅析

胆囊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浅析

胆囊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浅析作者:毕建钢余小舫李晓军鲍世韵刘嘉林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18期胆囊切除术是临床上胆囊疾病(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样病变及胆囊癌等)的首选治疗手段[1],其中胆囊结石其发病率高(美国约10%,我国0.9%~10.1%)且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1]。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开展,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 [2,3]患者愈来愈多,引起普外科学界的重视。

PCS是指胆囊切除术后原有的症状没有消失,或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症状发生的一组症候群,其发病率约10% ~30%,多于胆囊切除术后数周或数月内发生[4],女性多于男性,症状可由精神刺激、酒精、进油腻性食物等因素所诱发。

PCS又有广义及狭义之分,广义上的PCS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包括胆系和胆系以外器质性病变以及无器质性原因的PCS;狭义上, PCS仅指目前检查手段不能发现胆系内外有器质性病变而临床症状又持续存在的非器质性PCS[2]。

对于器质性PCS,由于影像学检查的进步和内镜技术的发展,治疗并不困难[5,6]。

而功能性的PCS临床很难查明原因,有人认为与胆道功能失调[7]、肠粘连、胆囊床瘢痕形成或精神因素有关[8];其中腹泻的发病率较高,部分患者发展成顽固性腹泻,迁延不愈,转为慢性,治疗较为棘手[9]。

国内有报道观察了胆囊切除术后的138例患者发现105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约占所观察病例数的76%[10]。

国外最新一篇报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PCS难治性腹泻的发生率是17%[11]。

Fort等研究发现胆囊切除后,由于结肠段的排空加速从而缩短了消化道的转运时间,这一现象于术后早期即可出现,并可持续至少4年。

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综合征可能是上述肠道运动显著变化的结果,而与胆汁酸的吸收不良可能关系不大[12]。

胆囊切除后胆囊功能突然中断,导致胆汁持续不断地流入十二指肠,胆囊与胃幽门的迷走-迷走放射弧破坏所致的幽门功能失调,空腹时胆汁在十二指内瘀积,返流进入胃破坏胃粘膜屏障碍。

胆囊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及消化功能紊乱腹胀腹泻用药指导

胆囊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及消化功能紊乱腹胀腹泻用药指导

胆囊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针对性用药胆囊良性疾病是外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其主要包括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PLG)、胆囊炎、胆囊腺肌症等,可并发胆总管结石、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结石性肠梗阻、Mirrizi 综合征、胆肠内瘘等。

目前胆囊切除术为胆囊良性疾病的常见外科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①Oddi 括约肌功能障碍(SOD)相关性胆源性腹痛,②术后消化功能紊乱相关性腹胀、腹泻等。

那么,针对并发症如何用药呢?Oddi 括约肌功能障碍(SOD)SOD是一种累及 Oddi 括约肌的良性、非结石性病变,胆源性腹痛主要因胆管 SOD 造成。

SOD 确诊后轻型者可药物治疗。

1、钙通道拮抗剂匹维溴铵是作用于消化道局部的高选择性钙通道拮抗剂,可消除肠平滑肌的高反应性,并增加肠道蠕动能力,同时对胆道口括约肌有松弛作用。

其能通过阻滞 Oddi 括约肌钙离子通道,有效抑制Oddi 括约肌痉挛,促进胆囊排空,作用强度呈剂量依赖性,且能显著降低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压力。

匹维溴铵无抗胆碱活性,不引起十二指肠反流,不影响下食管括约肌的压力。

其对心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亲和力很低,不会引起血压变化,无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可引起胃肠道紊乱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便秘、吞咽困难,皮肤反应如皮疹、瘙痒、荨麻疹、红斑,及口干,超敏反应。

2、胃肠动力调节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伊托必利,5-HT4 受体激动剂如西沙必利、莫沙必利、西尼必利,阿片受体激动剂如曲美布汀。

可加速胃排空或增强肠道运动,降低内脏高敏感,还能减少胆汁、胃酸反流,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状,也可发挥止吐等作用。

曲美布汀是一种调节胃肠运动的阿片类调节剂,可减轻腹痛症状。

可致口渴、腹鸣、腹泻、便秘、口内麻木感、心动过速、眩晕、困倦、头痛等。

3、硝酸酯类药物血管扩张剂,如单硝酸异山梨酯,可通过抑制括约肌收缩,降低 SO 压力,解除 SO 痉挛。

可引起搏动性头痛、面部潮红、升高眼内压与颅内压、低血压、心率加快、皮疹、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长期大剂量)等。

胆囊切除术后康复护理科普之-胃肠护理篇

胆囊切除术后康复护理科普之-胃肠护理篇

胆囊切除术后康复护理科普之-胃肠护理篇胆囊切除术是胆道外科最常见的手术,其术适用于急、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癌等疾病。

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就是所谓的微创手术,具有切口小、瘢痕小、术后恢复快、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的特点,由于麻醉、术中暴露、牵拉等,术后患者胃肠功能一般都会出现暂时性麻痹状态,导致肠蠕动的减弱或者消失引起腹胀、胃胀等症状。

重度腹胀的患者会导致膈肌上升引起运动受到限制,出现呼吸困难,下腔静脉回流受阻等临床表现,故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直接影响患者总体恢复的好坏。

一、肝胆相照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医学知识:胆囊和胃属于消化系统,肝脏和胆囊属于肝胆系统。

帮助人体消化的胆汁不是胆囊分泌的,而是由肝脏合成和分泌的。

胆囊的功能主要是储存和浓缩胆汁。

肝脏每天分泌800-1000ml的胆汁,胆汁大部分经胆管排入肠道内,只有一小部分流入胆囊进行储存和浓缩。

胆汁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成分有卵磷脂、胆盐、胆固醇、胆色素(不含消化酶)等,参与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是胆盐。

在人体进食的时候,胆囊发生收缩,将储藏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帮助食物消化吸收。

可见,胆囊就像一个蓄水池,集中排入一定量的胆汁入肠道,对消化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在胆囊切除后,由于没有浓缩的胆汁,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会造成影响,从而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因此,促进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十分重要。

二、胃肠道的功能1.消化功能:消化功能是胃肠道的主要功能,对人体吃进去的食物进行消化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食物在各种胃肠消化酶的作用下,逐步被分解成让机体更容易的吸收营养物质,以此来提供机体日常所需要的能量。

2.免疫功能:大多数人都以为免疫功能是由免疫细胞维持的,然而并不是,肠道是身体上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黏膜上皮组织分泌大量粘液附着在肠腔内壁,肠上皮细胞分泌多种抗菌肽,几乎所有的病菌都是在肠道里被消除免疫掉的。

同时作为最大的消化器官和排毒器官,供给人体所需的养分都是来自于肠道的吸收。

腹部术后肠胃紊乱护理措施

腹部术后肠胃紊乱护理措施

一、概述腹部手术后,患者常常会出现肠胃功能紊乱的情况,如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因此,加强腹部术后肠胃紊乱的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腹部术后肠胃紊乱的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1. 术前护理(1)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手术及术后肠胃功能紊乱的原因,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调整饮食:术前1-2天,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减少肠道负担。

(3)术前肠道准备:术前1天给予患者清洁肠道,如口服泻药、灌肠等,以减少术后肠胃功能紊乱的发生。

2. 术后护理(1)严密观察病情: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如出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2)饮食护理:术后初期,给予患者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避免进食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3)促进肠胃蠕动: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

可给予患者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

(4)心理护理:术后患者易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药物护理:根据医生嘱托,给予患者抗恶心、止吐、促进肠胃蠕动等药物,缓解肠胃功能紊乱症状。

3. 并发症护理(1)便秘:给予患者高纤维饮食,增加水分摄入,适当活动,必要时使用开塞露、缓泻剂等。

(2)腹泻:给予患者易消化的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必要时使用止泻药物。

(3)肠梗阻:密切观察患者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如出现肠梗阻表现,应及时报告医生。

4. 家庭护理指导(1)饮食指导: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活动指导:鼓励患者适当活动,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

(3)药物指导: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如抗恶心、止吐、促进肠胃蠕动等药物。

(4)心理指导: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8 例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原因分析与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5-09-30T15:49:59.15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7月第14期供稿作者:唐敏
[导读]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省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我院对68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进行观察,总结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唐敏(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省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 214000)
【摘要】目的:分析引起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道紊乱的常见原因,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收集68例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相关资料,按照入院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认知、饮食、心理、运动等多个方面的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患者胃肠道不适症状的发生情况、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肛门排便时间。

结果:观察组腹胀腹痛82.4%,便秘20.6%,腹泻2.9%,恶心47.1%,呕吐32.4%;对照组腹胀腹痛97.1%,便秘35.3%,腹泻8.8%,恶心85.3%,呕吐94.1%。

观察组的腹痛腹痛,便秘,腹泻,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肛门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有显著缩短(P<0.05)。

结论:手术刺激、胃肠道功能减退是引起老年患者术后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的重要因素,恰当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生率,缩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关键词】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胃肠道功能紊乱;护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
7165(2015)14-079-01
腹腔镜手术虽然很大程度减少了操作对胃肠道的刺激,但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刺激因素仍然持续存在,故而术后患者胃肠道不适问题亟须解决[1]。

我院对68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进行观察,总结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连续收集2014年1月~2015年5月期间于我院住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68例临床资料,男37例,女31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68.7±10.3)岁。

术前诊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30例,胆囊息肉19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14例,萎缩性胆囊炎5例。

按照入院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入院后行健康宣教,术后禁食、补液、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抗感染等,酌情给予胃肠功能动力药或肠功能调节剂等,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措施:(1)认知干预。

术前详细讲解术后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的原因,并告知患者如何配合护理能够避免或减轻这些问题,以免患者过分恐惧。

(2)饮食干预。

术前规范食谱,以易消化、富含蛋白且不易产气的食物为主。

术前8h禁水、禁食,为手术做好预备。

术后6h逐渐进食,以流食为主。

待24h后给予低脂肪、低糖分、高热量、高蛋白、半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

每日鼓励患者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

(3)心理干预。

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其内心想法与心理状态。

与患者积极沟通,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

(4)运动干预。

术后麻醉清醒后辅助患者进行适量的活动,定时变换体位。

术后6~12h后鼓励患者下床,在家属或护士的帮助下逐渐活动,活动量需以患者耐受为准。

1.3 胃肠功能检查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肛门排便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表示。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胃肠功能紊乱分析观察组腹胀腹痛82.4%,便秘20.6%,腹泻5.9%,恶心47.1%,呕吐32.4%;对照组腹胀腹痛97.1%,便秘35.3%,腹泻5.9%,恶心85.3%,呕吐94.1%。

观察组的腹痛腹痛,便秘,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紊乱分析例(%)分
3 讨论腹腔镜手术胆囊切除术是临床上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手术在腹腔镜直视下完成,最大程度减少腹腔暴露时间,并避免手术器械与胃肠道的反复接触,减轻了对胃肠道的损伤和干扰,有利于胃肠功能的保护。

本资料中,全部患者腹胀腹痛61例发生率89.7%,便秘27.9%,腹泻5.9%,恶心66.2%;呕吐63.2%。

主要原因为麻醉期间患者胃肠道处于麻痹状态,而老年患者的机体状态不佳、代谢差,再加之胃肠道各项功能已经减退,因此麻醉后胃肠道功能或恢复延迟或长时间处于肠麻痹[2]。

术后护理对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

有学者认为,手术后早期运动、进食能够对胃肠道产生一定的刺激,增加胃肠蠕动和分泌,促进消化道的血液循环,并有效促进胃肠道内容物的排出。

早期适量的运动可改善植物神经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张力。

术后的运动锻炼与心理健康可相互调护,缓解患者精神压力,保持欢愉的情绪,促进全身各系统功能的恢复[3]。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术后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
短(P<0.05)。

由此可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良好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腹痛腹胀、腹泻、呕吐、恶心等的发生率,促进老年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1] 徐菊玲.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4):1271~1273.[2] 刘海英.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1,(09).[3] 周碧英,李红.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疼痛及胃肠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5,21(6):1012~1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