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表

合集下载

深中通道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深中通道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经从地质适应性、风险等级、工程规模、通航要求、施工组织及工期、环境影响 和经济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估,A4 全隧方案在设计、施工及运营阶段沉管方 案存在 9 项 IV 级风险,盾构方案存在 11 项 IV 级风险(特别是断裂构造发育的花岗 岩地层,盾构方案风险极大),总体风险高,造价昂贵。目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推 荐 A3 东隧西桥方案。
2
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图 1 深中跨江通道跨江桥隧工程示意图
1.2.2 主要技术参数
(1)公路等级:八车道高速公路。 (2)计算行车速度:海中桥梁 100km/h,海底隧道 100km/h,深圳侧接线连接桥 100km/h,中山侧接线连接桥 100km/h。 (3)桥梁荷载等级:公路—Ⅰ级。 (4)其他技术指标: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确定本项目其 他技术指标。
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1 建设项目概况
1.1 建设项目地点及相关背景
2008 年 12 月,国务院发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将珠三角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广东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 动力。其中提出推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全面提升珠三角整体竞争力。为此需 要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成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完善 区内铁路、高速公路和区域快速干线网络,提升拓展港口功能,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和 集疏运系统规划建设,推进运输服务一体化,增强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联系。重点 建设包括环珠江三角洲地区高速公路、中山至深圳跨珠江口通道、港珠澳大桥、深港 东部通道、广深港高速铁路、沿海铁路等重大项目。
1.2.3 工程建设方案

01-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文本)

01-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文本)

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文本省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十一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条区划目的 (1)第二条区划依据 (1)第三条区划目标 (2)第四条区划原则 (4)第五条区划围 (4)第六条区划成果 (4)第二章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形势 (5)第七条地理概况和区位条件 (5)第八条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5)第九条开发利用现状 (6)第十条面临的形势 (6)第三章海洋开发与保护战略布局 (7)第十一条总体布局 (7)第十二条大埕湾—柘林湾及周边海域 (8)第十三条岛及周边海域 (8)第十四条港及周边海域 (9)第十五条海门湾—神泉港及周边海域 (9)第十六条碣石湾—红海湾及周边海域 (10)第十七条大亚湾及周边海域 (10)第十八条狮子洋—伶仃洋及周边海域 (10)第十九条万山群岛及周边海域 (11)第二十条磨刀门—黄茅海及周边海域 (11)第二十一条广海湾—川山群岛及周边海域 (12)第二十二条海陵湾及周边海域 (12)第二十三条博贺湾—水东湾及周边海域 (12)第二十四条湾及周边海域 (13)第二十五条琼州海峡—英罗港及周边海域 (13)第四章海洋基本功能分区及管理要求 (14)第二十六条概述 (14)第二十七条农渔业区 (14)第二十八条港口航运区 (15)第二十九条工业与城镇用海区 (16)第三十条矿产与能源区 (17)第三十一条旅游休闲娱乐区 (18)第三十二条海洋保护区 (18)第三十三条特殊利用区 (19)第三十四条保留区 (20)第五章实施措施 (21)第三十五条海域使用管理 (21)第三十六条海洋环境保护 (22)第三十七条区划编制 (23)第三十八条监督检查 (23)第三十九条宣传教育 (23)第四十条技术支持 (24)第六章附则 (24)第四十一条区划效力 (24)第四十二条区划附件 (24)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区划目的海洋功能区划是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是海域资源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以及编制各类涉海规划的法定依据。

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文本

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文本

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文本的通知粤府〔2008〕57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文本的通知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业经国务院批准,现将区划文本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海洋渔业局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二○○八年八月五日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区划目的。

海洋功能区划是海域使用管理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管理的法律依据。

广东省是海洋大省,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展迅速。

为了适应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协调和规范各种海洋开发活动,加强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加快海洋经济强省的建设步伐,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按照《省级海洋功能区划成果要求(试行)》,遵循《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根据全省海域的区位条件、环境与资源状况等自然属性,结合全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将全省海域划分成不同类型且具有特定主导功能的海洋功能区。

第二条区划主要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三)《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02年8月29日国务院批准)。

(四)《关于加快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审批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国海管字〔2002〕84号)。

(五)《省级海洋功能区划成果要求(试行)》(国海管字〔2002〕84号附件1)。

(六)《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部〈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审批办法的批复〉》(国函〔2003〕38号)。

(七)《关于加快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修订、报批工作的通知》(国海管发〔2004〕132号)。

第三条区划目标。

区划期限至2010年。

建立起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海洋开发利用秩序,实现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海洋的需求。

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
据数据分析显示,2003-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21.08%。海洋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比 重不断缩小,第二产业比重有较大提升。2003-2004年,海洋第三产业占比超过40%,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平分秋 色,2005年,海洋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发展加速,第一产业占比下降为16.75%;2006-2010年,海洋第一产业占 比维持在5%-6%,第二、三产业占比则维持在47%以上。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为亿元,同比增长12.8%。
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海岸线总长1.8万公里,位居世界第四。按照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的有关规定,中国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同时,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油气资源沉积盆 地约70万平方公里,海洋渔场280万平方公里,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242万公顷,等 等。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中国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有着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
发展状况
历史
中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2006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亿元,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高。海洋 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上升很快,2006年海洋产业增加值为8286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4%,海洋产业对国 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随着陆地资源逐步紧缺,人类活动进一步向海洋延伸,海洋经济地位加速提升。2006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 国生产总值的比重为近年来的最高点10%;之后便在9.6%左右徘徊,海洋经济地位得到巩固。预计后期随着海洋 开发力度的加大,其地位将会进一步提升。
概况简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海洋经济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活动范围多方向扩展,经济 总量迅速增加,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国民经济增长及一直处于领跑地位的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增长,海洋产业发展 速度快于行业整体产业的发展。这样的趋势和特点是带有普遍性的,同期,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步入了世界经济发 展的快车道:在众多沿海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18.11.23•【文号】发改地区〔2018〕1712号•【施行日期】2018.11.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海洋资源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发改地区〔2018〕1712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重大决策部署,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要求,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海洋局关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地区〔2016〕2702号),经认真研究,支持山东威海等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落实目标任务示范区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创新引领、集约节约,以创新体制与先行先试促改革,以产业集聚与转型升级促发展,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生态,实现改革和发展高效联动,努力将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功能平台。

二、强化示范引领示范区建设要坚持陆海统筹,立足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点,明确发展方向,发挥引领作用。

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要坚决防范各类风险,合理确定建设目标和任务,把握建设时序和节奏,切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路径与策略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路径与策略

-129-一、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不足粤港澳大湾区是引领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区域之一,也是我国海洋经济开放合作的重要先行区,海洋资源丰富,海域面积达20176平方公里,大陆岸线长1479.9千米,海岛1121个。

“十三五”以来,全省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基本建成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

1.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地位持续巩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广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1724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6%,连续26年居全国首位;沿海经济带创造了约占全省82.3%的经济总量,产生了占全省90.7%的进出口总额,海洋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是引领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区域之一,“十三五”以来,海洋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但依然存在发展速度与质量不平衡、创新驱动不充分、新兴产业规模仍然较小、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迫切需要共同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共同建设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共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在制度政策衔接,与硬件、要素、环保、文化协同方面下功夫,由此推动大湾区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全省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1.7:40.7:57.6调整为2020年的2.8:26.0:71.2,海洋现代服务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持续增强,呈现出第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均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产业优势突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海洋产业体系。

①“湾+带”联动发展优势明显,大湾区加强在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装备制造、邮轮旅游等领域产业合作,引领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逐渐成为全省海洋经济新增长极,临海能源、临海制造业、滨海旅游业等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财政思路与对策_以广东为例_杨黎静

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财政思路与对策_以广东为例_杨黎静

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财政思路与对策———以广东为例课题组(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广东510300)内容提要:随着《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的获批,国务院将广东省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为广东省的海洋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广东提出建设“海洋强省”的目标,并将海洋经济建设列为一项重大战略。

通过对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现有的财政政策进行分析,并结合本省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财政政策支持的现状和不足,提出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支持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建议,全面支持壮大海洋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而实现广东建设海洋强省的目标。

关键词:广东海洋经济强省战略财政政策中图分类号:F81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544(2013)11-0063-06〔收稿日期〕2013-05-03〔作者简介〕课题组负责人:杨黎静,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与环境研究院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海洋经济与规划;课题组成员:王平,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与环境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海洋资源评价与管理;谢素美,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与环境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评估;曹艳,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与环境研究院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海洋经济、区域经济研究;赵明利,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与环境研究院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海岸带综合管理。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各省对海洋经济的不断重视,政策支持力度也不断地加大,海洋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广东省委、省政府多年来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和海洋工作,努力推动海洋经济成为广东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这是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之后,广东省又一个上升到国家级战略的区域性规划。

国务院将广东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标志着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必将为广东实现新一轮大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建设已成为广东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广东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蓝色引擎”就此启动。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比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比

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3]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发展理念第五章发展主线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六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第七章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八章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第九章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第十章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第三篇构建发展新体制第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十二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第十三章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第十四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十五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十六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十七章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第十八章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第十九章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第二十章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第二十一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五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第二十二章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二十三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二十四章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第六篇拓展网络经济空间第二十五章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第二十六章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第二十七章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第二十八章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第七篇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第二十九章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三十章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第三十一章强化水安全保障第八篇推进新型城镇化第三十二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三十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三十四章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第三十五章健全住房供应体系第三十六章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第九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第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三十八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第四十章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第四十一章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第十篇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第四十三章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四十四章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第四十五章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第四十六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四十七章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第四十八章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第十一篇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第四十九章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第五十章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第五十一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第五十二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第五十三章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第十二篇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第五十四章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第五十五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表
投资单位:万元
序号项目名称建设
阶段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起止
年限
总投资
“十一五”计
划投资
合计44项54383241 35465519 一、海洋渔业(11项)
1 国家级重点渔港续建建设21个国家级渔港,其中国家级中心渔港10
个,国家一级渔港11个。

2002-2010 57000 54000
2 省区域性渔港及渔船避风塘续建建设24个省区域性渔港、8个省区域性渔船避
风塘。

2003-2010 31000 25000
3 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能力建设新开工广东省渔业安全生产通信指挥系统、执法装备及
基地建设等。

2006-2010 51000 51000
4 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续建新建或扩建一批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

2004-2010 25000 20000
5 人工鱼礁续建建设12个人工鱼礁区,共100座人工鱼礁。

2002-2011 80000 39100
6 广东省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续建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任务,重点建设科研试验、教
学培训、成果展示、种苗繁育、养殖示范等区域。

2004-2010 11400 8800
7 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和水生动物
防疫体系建设
续建
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水产品质量监督
检验、赤潮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体系建设、水生
动物防疫检疫综合实验室建设和改造。

2004-2010 35000 30000
8 远洋渔业建设和合作项目续建新建33艘玻璃钢冷海水金枪鱼延绳钓渔船,新
建6艘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在南太和东南
亚国家发展渔业合作项目,建立远洋基地若干
个。

2004-2010 100500 80500
序号项目名称建设
阶段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起止
年限
总投资
“十一五”计
划投资
9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种质资
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创新平台
新开工
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海洋生物种质利用技术创
新中心。

2006-2010 12000 12000
10 广东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续建全面更新近海基础数据,进一步查清海洋资源的
现状,建立广东近海海洋资源环境信息数据库,
建立海洋资源环境信息查询系统及综合管理决
策支持系统。

2004-2009 8800 8800
11 广东省重大科技兴海(兴渔)项目续建开展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海洋工程、海洋矿
产与能源开发等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

2004-2010 10000 6000
二、海洋电力业(12项)
12 潮州三百门电厂1—2号机续建2×60万千瓦。

2004-2006 595300 265300
13 珠海电厂3—4号机续建2×60万千瓦。

2004-2006 538117 266817
14 岭澳核电二期续建2×100万千瓦。

2005-2010 2660000 2160000
15 湛江奥里油电厂续建2×60万千瓦。

2004-2006 400000 200000
16 汕头海门电厂新开工2×90万千瓦。

2006-2010 982000 982000
17 惠东平海电厂一期工程新开工2×90万千瓦。

2007-2010 1022090 1022090
18 汕尾电厂1—2号续建2×60万千瓦。

2004-2007 619900 283019
序号项目名称建设
阶段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起止
年限
总投资
“十一五”计
划投资
19 阳西电厂新开工2×60万千瓦。

2007-2010 645500 645500
20 珠海LNG项目配套电厂新开工315万千瓦。

2009-2012 1100000 600000
21 台山核电一期(腰古厂址)新开工2×100万千瓦。

2007-2013 2370000 1630000
22 阳江核电站一期新开工2×100万千瓦。

2007-2013 2360000 1800000
23 珠海LNG接收站一期新开工接收能力370万吨/年,管道约290公里及城市
燃气管网。

2008-2011 950000 850000
三、临海石化工业(6项)
24 汕潮揭石化基地续建建设乙烯项目、丁二烯、苯乙烯、乙二醇等石化
下游加工项目及重油催化裂解制烯烃项目。

2003-2012 2800000 1500000
25 大亚湾石化基地续建炼油能力1200万吨/年、PX100万吨,丙烯酸20
万吨,建设乙烯下游系列产品加工项目及精细化
工等。

2003-2010 4700000 3000000
26 茂湛石化基地续建乙烯生产能力扩大到80万吨/年、茂名年原油加
工能力扩大到1800万吨、湛江年炼油能力扩大
到800万吨,并建设适硫性装置改造工程、乙烯
下游产品加工系列产品项目等。

2004-2012 2115400 1300000
27 广州石化基地新开工建设年原油加工能力扩大到1000万吨、乙烯加
工能力达到80万吨/年、烧碱、甲醛及钛白粉项
目等。

2004-2010 2800000 2000000
28 崖门口石化基地新开工建设年产PTA90万吨、芳烃、天然气化工及石化
下游加工项目。

2006-2012 1300000 800000
序号项目名称建设
阶段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起止
年限
总投资
“十一五”计
划投资
29 大型炼油化工项目新开工炼油能力1200万吨/年,乙烯80万吨/年等一系
列装置,并配套建设原油储备设施。

2008-2012 5000000 3500000
四、临海钢铁工业(1项)
30 钢铁基地新开工湛江炼钢1000万吨/年,广州南沙高档板材340
万吨/年。

2007-2012 9090000 6500000
五、海洋船舶制造业(1项)
31 造船基地续建中船总广州南沙单船生产能力30万吨-40万吨;
年造船能力达200万吨-300万吨;建设30万吨
以上浮修船坞3座、20万吨级和15万吨级浮修
船坞和海洋平台各1座。

2004-2008 600000 550000
六、海洋交通运输业(12项)
32 深圳蛇口集装箱码头三期、大铲湾
集装箱码头一期、盐田三期集装箱
码头扩建工程
续建
8万吨级集装箱泊位3个、7万吨—10万吨级集
装箱泊位10个、3万吨级泊位1个。

2004-2010 2191840 1861840
33 东莞虎门港沙田港区西大坦5号、
6号泊位
续建3万吨级多用途泊位两个。

2005-2007 91670 90435
34 广州南沙港区二期工程南沙港区
三期工程、南沙港区散货专用码
头、新沙港区二期工程
续建
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6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
6个、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4个、8吨-15吨级散
货泊位6个。

2005-20101355906 1188400
35 珠海高栏集装箱码头一期(九洲港
货运搬迁工程)、南迳湾油码头
续建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两个、8万吨油码头两个。

2005-2007 230000 203600
序号项目名称建设
阶段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起止
年限
总投资
“十一五”计
划投资
36 广州港出海航道二、三期工程续建5万吨级航道里程115公里,10万吨级航道里程
77公里。

2005-2008 521400 467400
37 广州南沙基础设施续建包括凫州大桥、新蕉门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

2003-2007 781700 350000
38 汕头广澳港区5万吨级石化码头新开工5万吨级液体化工品码头泊位1个。

2006-2007 15718 15718
39 湛江东海岛铁矿石码头、宝满港区
集装箱码头(一期)、原油码头扩

新开工
25万吨级泊位两个、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两个、
30万吨级原油泊位1个。

2006-2010 243000 243000
40 深圳铜鼓航道工程新开工10万吨级航道里程20.2公里。

2006-2007 159000 159000
41 珠江河口整治工程新开工疏浚整治珠江出海口门的东四口门,实施西海水
道开卡。

2006- 150000 127400
42 湛江30万吨级航道工程新开工30万吨级航道里程54.78公里。

2007-2009 58000 58000
43 港珠澳大桥新开工高速公路标准,全长约40公里。

2007-2015 5500000 500000
七、滨海旅游业(1项)
44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续建建筑面积1.655万平方米。

2004-2006 15000 108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