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与共识胃癌肝转移诊断与综合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

合集下载

《胃癌早诊早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胃癌早诊早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02
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也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民健康

胃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 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 惯、吸烟、遗传等。
03
胃癌早期症状隐匿,易与胃炎、 胃溃疡等良性疾病相混淆,导致
诊断延误。
04
早诊早治重要性
01
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高 达90%以上,而进展期 胃癌的5年生存率则大幅 下降。
《胃癌早诊早治中国专家共识( 2023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3-11
目录
• 共识背景与意义 • 胃癌筛查策略与方法 • 早期诊断与评估标准 • 早期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 患者管理与随访监测建议 • 共识推广实施与未来展望
01
共识背景与意义
胃癌流行现状及危害
01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 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03
预后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预后评估主要依据患者术后病 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因 素进行。
影响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 别、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治 疗方式等。
对于不同预后的患者,应采取 针对性的随访和治疗措施,以 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04
早期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早期治疗原则及适应证把握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者。
手术范围
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和浸润深度 等因素,确定手术范围,以实现
根治性切除。
淋巴结清扫
对于存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患者 ,需进行淋巴结清扫,以降低复
发和转移的风险。
非手术治疗方法探讨
药物治疗
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药物治疗可 缩小肿瘤、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放射治疗
主要用于辅助手术治疗,可缩小肿瘤、缓解症状 、提高手术切除率。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一些数据15%~25%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肝转移,而另有15%~25%的患者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未经治疗肝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为6.9个月,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5%,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或可以达到无疾病证据(no evidence of disease,NED)状态]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5.0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7%有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初始肝转移灶无法根治性切除的患者经治疗后可以转化为可切除或达到NED状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定义按照国际共识:同时性肝转移是指结直肠癌确诊前或确诊时发现的肝转移;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结直肠肝转移MDT根据患者的体力状况、年龄、器官功能、合并症等进行评估,针对不同的治疗目标,给予患者最合理的检查和最恰当的综合治疗方案(1a 类证据,A级推荐)。

(1)患者全身状况较差,不适合进行高强度治疗时,建议单药(或联合靶向药物)、减量的两药方案或最佳支持治疗,以提高生命质量并尽量延长生存时间。

如全身情况好转,可以再进行高强度治疗。

(2)适合高强度治疗的患者,依据肝转移的具体情况和是否伴有其他转移等,制订不同的治疗目标,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①肝转移灶初始即可以R0切除,且手术难度不大、肿瘤生物学行为良好的患者,其治疗目的是获得治愈。

应该围绕手术治疗进行相应的新辅助和(或)辅助治疗,以降低手术后复发的风险。

肝转移灶是否可以R0切除的判断应由肝外科、肿瘤外科、影像科专家联合进行。

肝转移灶可以R0切除,但手术切除难度较大时也应积极联合其他肿瘤局部毁损手段,如RFA和(或)立体定向放疗等,以达到NED状态。

②肝转移初始无法切除,但经过一定的治疗有望转为NED状态,且全身情况能够接受包括转移灶切除手术在内的局部治疗手段和高强度治疗的患者。

《2023版CSCO胃癌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2023版CSCO胃癌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加强胃癌诊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诊疗水平。来自临床试验和转化研究不足03
鼓励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和转化研究,为胃癌诊疗提供
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案。
未来胃癌诊疗发展趋势和挑战
精准医疗和个体化治疗
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发展,未来胃癌诊疗将更加注重精准医疗和个体化 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表型等特征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肠梗阻
手术后肠粘连、炎症等可导致肠梗阻,表现 为腹痛、呕吐、腹胀等症状。
肺部感染
长期卧床、排痰不畅等易导致肺部感染,影 响术后恢复。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应对措施
化疗药物不良反应
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 肾功能损害等,需密切监测血常 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
化疗方案。
靶向药物不良反应
如皮疹、腹泻、高血压等,多数 症状较轻,对症处理即可缓解。
《2023版CSCO胃癌 诊疗指南》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3-11
• 指南更新背景与意义 • 诊断与分期 • 治疗方案选择与调整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随访监测与康复指导 • 总结与展望
目录
Part
01
指南更新背景与意义
胃癌诊疗现状及挑战
胃癌发病率与死亡率
全球范围内,胃癌仍然是发病率和死 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适应证
早期、中期和部分局部晚期胃癌患者 ,以及部分复发或转移性胃癌患者, 在符合手术指征且无手术禁忌证的情 况下,均可考虑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策略及进展
药物治疗策略
根据患者病情和病理类型,选择合适的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药物。
进展
近年来,新型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不断取得突破,为胃癌患者提 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2024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的现状与临床问题

2024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的现状与临床问题

2024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的现状与临床问题摘要晚期胃癌异质性强、预后差,既往治疗策略以系统姑息治疗为主。

转化治疗旨在对初始不可切除肿瘤经综合治疗后,降低肿瘤分期并完整切除肿瘤, 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近期多项大型临床研究已证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晚期胃癌的客观缓解率并延长生存时间。

同时,随着多学科协作治疗的广泛开展和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转化治疗在改善部分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然而,由于晚期胃癌在局部分期、肿瘤转移部位和分子分型等方面极为复杂,其转化治疗仍存在诸多争议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深度剖析国内外胃癌转化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探讨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的现状与临床问题。

关键词胃肿瘤;晚期;转化治疗;免疫治疗;多学科协作治疗胃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临床实践中10%~35%的患者确诊时已发展为不可切除晚期胃癌,5年生存率仅10% [1 ]o肿瘤转化治疗是针对初始不可切除晚期肿瘤,经术前治疗后转化为可手术切除状态的治疗策略。

胃癌转化治疗的核心是通过综合应用术前放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手段, 缩小初始不可切除肿瘤的体积,使原发灶和转移灶均可达到RO切除,最终目标为改善患者生存。

对于晚期胃癌,以往以药物治疗为主,手术只适用于存在出血、梗阻、穿孔等并发症情况。

前瞻性REGATTA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局限性转移晚期胃癌,与单纯姑息性化疗比较,姑息手术联合化疗不能改善患者预后[2 ]o近年来,随着术前精准诊断和治疗、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 MDT)协作的广泛开展,以及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部分晚期胃癌可通过转化治疗获得RO手术切除,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少部分患者通过转化治疗可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 , pCR )的治疗效果。

因此,晚期胃癌通过转化治疗行手术切除的临床效果再次受到关注。

笔者对国内外胃癌转化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探讨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的现状与临床问题。

2024侵犯邻近脏器的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4侵犯邻近脏器的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4侵犯邻近脏器的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有超过7成的胃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入进展期。

对于侵犯邻近脏器的局部进展期胃癌而言,不仅诊断、手术困难,而且预后差,严重威胁着中国民众的健康。

为进一步规范侵犯邻近脏器的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疗,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聚焦国内外目前对于进展期胃癌侵犯邻近脏器的诊疗进展,以目前已有较高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研究结果为线索,探讨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估模式等多个方面,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进行质量等级评价、证据综合,并采用德尔菲问卷调查法,对进展期胃癌侵犯邻近脏器的临床诊疗过程中所共同关注的诊断方法、围手术期治疗、手术治疗及疗效评估等具体问题和热点,通过多学科专家会议讨论、问卷调查等形式,经过4次对10多个不同地区、24家医院共计37名专家意见的调查汇总、归纳、梳理和总结,依托上海市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形成了《侵犯邻近脏器的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以期为侵犯邻近脏器的进展期胃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探索提供帮助,并为一线医务人员临床实践等提供证据借鉴和规范依据,进而为后续的相关行业指南制定奠定基础。

[关键词]局部进展期胃癌;侵犯邻近脏器;专家共识;诊断;治疗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5位和第4位[1]。

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2]显示,中国每年新增的胃癌病例约占全球总例数的50%。

且与日本、韩国等邻国截然不同的是,中国有高达70.8%的胃癌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局部进展期,严重影响中国胃癌患者的预后[3]。

但目前对于局部进展期胃癌,特别是侵犯邻近脏器的局部进展期胃癌的具体诊断方法、围手术期及手术方案的选择,尚未达成一致。

因此,进一步规范侵犯邻近脏器的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疗方法,对于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胃癌肝转移治疗方案

胃癌肝转移治疗方案

一、引言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胃癌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丰富。

当胃癌发生肝转移时,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

本文将针对胃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案进行探讨。

二、胃癌肝转移的诊断1.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超声等,可以明确肝转移灶的位置、大小和数目。

2.血清学检查: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肿瘤标志物,有助于诊断和监测治疗效果。

3.病理学检查: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肝脏转移灶,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转移灶的性质。

三、胃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案1.综合治疗(1)手术治疗:对于肝转移灶数目较少、单个转移灶直径小于5cm、患者全身状况良好、无远处转移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手术切除。

手术方式包括肝叶切除、半肝切除等。

(2)放疗:放疗是治疗胃癌肝转移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缓解症状、减轻肿瘤负荷。

放疗方式包括外照射、近距离放疗等。

(3)化疗:化疗是治疗胃癌肝转移的主要手段,通过全身或局部给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化疗药物包括顺铂、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多西他赛等。

(4)靶向治疗:针对胃癌肝转移患者,可以选择靶向治疗药物,如奥沙利铂、雷替曲塞等。

(5)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免疫治疗药物包括PD-1抑制剂、CTLA-4抑制剂等。

2.姑息治疗对于晚期胃癌肝转移患者,当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姑息治疗。

姑息治疗旨在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作用,可以辅助治疗胃癌肝转移。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有助于患者调整心态,减轻心理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3)营养支持: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

四、治疗注意事项1.个体化治疗:针对每位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综合治疗:胃癌肝转移治疗需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以提高治疗效果。

胃癌腹膜转移防治中国专家共识【最新版】

胃癌腹膜转移防治中国专家共识【最新版】

胃癌腹膜转移防治中国专家共识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恶性疾病,全球胃癌每年新增95万例,死亡72万例,其中70%来自亚洲,而中国患者就占了将近一半[1,2]。

腹膜转移复发是晚期胃癌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所谓腹膜转移,是指胃癌原发灶癌细胞经血行、淋巴或腹膜直接种植生长所致的癌症转移形式[3,4]。

将近20%的胃癌患者在术前或术中诊断有腹膜转移,超过50%的T3 、T4 期患者在根治性切除术后发生腹膜转移,腹膜转移程度越高,生存期越短[5]。

目前,我国胃癌腹膜转移诊疗现状严峻,发病率高、早期诊断困难、患者预后差。

为了规范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和治疗,加强对高危患者的筛查,及早发现腹膜转移,制定合理有效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从而延长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生存时间并改善生活质量。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胃癌领域权威专家制定《胃癌腹膜转移防治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为共识)。

本共识适用于具有腹膜转移风险因素或确诊腹膜转移的胃癌患者。

注 1.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组建共识制定专家组。

首先由工作小组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和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制订共识意见的草案,随后由专家组采用国际通用的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进行讨论和修订,直至达成共识[6,7]。

注 2.证据等级:Ⅰ级:进一步研究几乎不可能改变对临床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为高级别证据;Ⅱ级:进一步研究有可能对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有重要影响,且有可能改变评估结果,为中级别证据;Ⅲ级: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对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有重要影响,且极有可能改变评估结果,为低级别证据;Ⅳ级:任何疗效评估结果都不确定,为极低级别证据。

注3.推荐级别:Grade A:基于可得证据,非常确定获益大于风险和负担,则做出强推荐;Grade B:基于可得的证据,认为获益、风险和负担相当平衡,或获益、风险的程度存在明显的不确定,则做出弱推荐。

《胃癌腹膜转移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胃癌腹膜转移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适应证
手术适应证包括患者一般状况良好,能够耐受手术;原发灶 可切除或已得到控制;腹膜转移灶局限,有可能完全切除; 无远处转移或远处转移已得到控制。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及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是胃癌腹膜转移的重要治疗手段,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化疗药物可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 状况选择单药或联合用药。
病理学检查在胃癌腹膜转移的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 胃癌的分期、分型及转移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同时,病理学检 查还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05 胃癌腹膜转移治疗策略
手术治疗策略及适应证
手术治疗策略
对于胃癌腹膜转移患者,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原发灶切除、腹 膜转移灶切除和腹腔热灌注化疗等。手术目的是尽可能切除 肿瘤,减轻肿瘤负荷,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家庭支持
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患者的心理康复过程,提供情 感支持和心理安慰,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 来的心理困扰。
07 总结与展望
共识内容总结
强调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标准和评估方法
包括影像学检查、腹腔镜探查和病理学诊断等多个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全面的诊断依据 。
推荐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
整合外科、内科、放疗科、介入科等多个学科资源,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 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诊断方法
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 等)以及腹水细胞学检查等手段,可以对胃癌腹膜转 移进行诊断。同时,腹腔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腹膜病 变并取活检,是确诊的重要手段之一。
03 影像学检查在胃癌腹膜转 移中应用
影像学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 简便易行,可用于初步筛查胃癌腹膜转移,评估腹水及腹膜增厚情况。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可清晰显示腹膜增厚、结节及腹水等转移征象,评估转移范围和程度。 磁共振成像(MRI)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有助于发现腹膜小结节及评估腹膜受累情况。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 可全面评估全身转移情况,但价格昂贵,一般不作为首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南与共识|胃癌肝转移诊断与综合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
肝脏是胃癌血行转移最常见的靶器官[1]。

胃癌肝转移的总体发生率约9.9%~18.7%[2-3],其中同时性胃癌肝转移的比例约73.3%,异时性胃癌肝转移的比例约26.7%[4]。

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脏转移的中位间隔时间约1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约11个月,5年存活率<20%[5]。

经原发灶、转移灶根治性切除的胃癌肝转移病人5年存活率可提高至23.8%[6]。

胃癌异质性强、病情进展快,胃癌肝转移预后差,临床诊疗具有挑战性。

现代治疗技术和诊疗理念的进展,为胃癌肝转移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并逐渐形成以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ple 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为核心的治疗模式,但具体方案尚存诸多争议。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胃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讨论,制定本专家共识。

本文推荐度评定:高,≥90%;中,75%~<90%;低,50%~<75%。

1 胃癌肝转移病理学特征与诊断
胃癌肝转移灶病理学类型常与胃原发癌灶相同,以腺癌为主,其他少见类型还包括腺鳞癌、髓样癌、肝样腺癌、鳞状细胞癌以及未分化癌。

Lauren分型进一步将腺癌分为弥漫型、肠型和混合型[7]。

影响胃癌肝转移预后的因素除胃
癌原发灶特征外,肝转移灶的数量和大小也同样重要[8]。

根据肝转移灶出现时间的不同,可将胃癌肝转移分成两类:同时性胃癌肝转移(包括胃癌手术后6个月内出现肝转移灶)和异时性胃癌肝转移(胃癌手术后6个月以上出现肝转移灶)[9]。

1.1 影像学检查腹部增强MRI和超声造影是明确肝脏转移瘤的必要手段,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在发现肝脏微小转移灶方面具有很高的敏感度[10-14]。

MRI可明确转移灶大小、数目、位置及周围毗邻关系,而术中肝脏超声或超声造影[15]检查,还可发现术前影像学检查没有发现的转移灶。

PET/CT能够显示病人的全身状况,提示肝外转移灶,在术前分期、术后复发与转移的评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6]。

此外,肝转移灶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代谢值的改变不仅可在化疗早期阶段(2周)区分有应答病例,还可作为判断病人预后的指标[17]。

推荐意见:胃癌肝转移病人,如有条件,建议行PET/CT检查,以明确全身是否有扩散转移,使临床分期更加精准。

推荐度:高
1.2 诊断性腹腔镜探查对于胃癌肝转移病人,诊断性腹腔镜探查联合腹腔灌洗液细胞学检查有助于排除影像学或肉眼不可见的肝转移灶或腹膜播散种植转移[18-19]。

推荐意见:拟行手术治疗的病人应常规行诊断性腹腔镜探查。

推荐度:高
1.3 病理学检查对于疑似肝转移的胃癌病人,胃原发灶除常规诊断所需的病理形态学检查外,还应增做免疫组化、分子检测等必要项目,如HER2[20]、PD1/ PD-L1[21]和MSI/MMR[22]等。

肝转移灶的经皮穿刺活检为诊断转移的金标准,但鉴于穿刺为有创检查,肝穿刺仅应用于病情需要的病人(如胃原发灶存在特殊类型癌、影像学无法确认的转移瘤等)。

1.4 血清学检查胃癌肝转移病人术前血清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CA19-9、CA72-4、CA125、甲胎蛋白(AFP)升高提示复发率高和预后不良[8, 23-29]。

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降低与肝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也提示有较高的复发可能[30]。

部分复发的病人血清肿瘤标记物指标升高先于影像学诊断2~3个月[31]。

2 胃癌肝转移临床分型
在严格筛选病人群体前提下[9, 32-35],切除原发灶和转移灶可将胃癌肝转移病人5年总体存活率提高至20%以上[6, 8, 36-38]。

而现有的胃癌肝转移分型系统,如同时性/异时性分类、日本《胃癌治疗指南》H分型系统,对治疗指导价值有限。

因此,综合现有研究[3, 4, 6, 8, 10, 32-33, 36-66]和专家推荐意见,以原发灶及转移灶的可切除性为基础,本共识提出一种新的胃癌肝转移临床分型体系:C-GCLM分型(Chinese Type for Gastric Cancer Liver Metastasis),以利于临床制定诊疗决策(图1,表1)。

3 MDT在胃癌肝转移中的价值
MDT模式需贯穿胃癌肝转移病人的诊疗全程[14, 70]。

由MDT专家团队讨论病人的诊断、临床分型、治疗方案选择、疗效评估及随访流程,制定个体化方案[71]。

(1)对于原发灶和转移灶均可R0切除者,可选择同期切除原发灶和转移灶,根据MDT评估结果决定围手术期系统治疗方案。

(2)对于原发灶或转移灶其一不可切除者,可行术前系统治疗并定期评估,如转化为原发灶、转移灶均可R0切除者行手术治疗,其一不可切除则再次进入MDT治疗评估流程。

(3)对于原发灶和转移灶均无法切除者,建议行全身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治疗期间定期MDT评估。

(4)对于病人一般状况差,不适合积极治疗者,采取最佳支持治疗。

(5)对于合并出血、穿孔、梗阻等情况的病人,根据病人全身情况,可行局部姑息性手术治疗。

(6)对于联合肝外转移等情况复杂的病人,根据MDT讨论结果制定具体计划。

4 胃癌肝转移初次诊疗流程图
胃癌肝转移初次诊疗流程图见图2。

5 不同临床分型胃癌肝转移综合治疗
胃癌肝转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主要包括:系统治疗(全身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手术切除、局部物理治疗和放射治疗等疗法。

5.1 Ⅰ型(可切除型)根据MDT的综合评估,胃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均可手术切除,可选择直接手术切除或行术前系统治疗。

术前系统治疗建议联合化疗,HER2阳性者联合靶向治疗[72],具体方案选择参照相关指南。

胃原发灶手术切除标准:胃癌根治术+D2淋巴结清扫。

肝转移灶手术切除标准:R0切除。

肝转移灶切除范围:(1)局部肝切除术。

(2)肝区、段切除术。

(3)半肝切除术。

(4)联合肝区、段切除术。

手术技术方法:开腹、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

射频消融(RFA)是继手术切除之后对肝脏转移灶又一有效毁损方法,可辅助手术治疗[41, 53],也可单独使用[42, 73-74]。

术后推荐完成4~8周期系统治疗,2~3个月进行一次评估。

推荐意见:C-GCLM Ⅰ型病人行术前系统治疗。

推荐度:高
5.2 Ⅱ型(潜在可切除型)术前系统治疗也应争取应用联合化疗方案配合靶向治疗,以争取手术机会。

另外,肝脏局部化疗方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5, 42, 75-77]和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78-80]]在提高肝脏局部药物浓度的同时不增加全身毒副反应,可用于术前系统治疗,也可用于术后防止肝内复发。

三维适形放射(3D-CRT)治疗可联合化疗应用于胃癌肝转移病人的术前辅
助治疗[18]。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和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可处理一些位置特殊(如肝门区、包绕大血管)的转移灶,尤其适用于最大直径<5 cm的寡转移灶。

对于一般情况不适宜或拒绝手术的异时性肝转移和(或)肝内复发者,RFA可多次反复使用[81-83]。

微波消融[84]、经皮冷冻消融术[85]、质子射线治疗[86]、钇90玻璃微球[87]等局部物理疗法也逐步应用到胃癌肝转移的治疗中,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局部物理疗法适用于最大直径<3 cm的转移灶,建议单次最多消融5枚。

推荐意见:C-GCLM Ⅱ型胃癌肝转移病人只有在具备“R0”切除可能时才推荐手术治疗。

推荐度:高
5.3 Ⅲ型(不可切除型)对于一般情况较好能够耐受化疗的病人,包含靶向药物在内的系统治疗仍是首选方案。

免疫治疗亦有重要作用[88],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抗体[89-90]、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热休克蛋白gp96等具体疗法。

另外,联合TACE或HAIC还可作为一线、二线化疗方案失败病人的补充治疗。

部分Ⅲ型病人可从放射治疗中获益。

当出现穿孔、梗阻、出血等并发症时,可行姑息手术以缓解症状。

对于肿瘤所致的狭窄、持续性出血,能够安全地施行胃切除时行姑息性胃切除;但存在困难或危险时应行胃空肠吻合等短路手术。

推荐意见:C-GCLMⅢ型病人出现并发症时应即时行手术治疗,除此之外,不建议行减瘤手术,鼓励病人在MDT指导下参加免疫治疗临床试验。

推荐度:高
6 胃癌肝转移随访
随访检查项目及间隔时间见表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