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研究

合集下载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为了更好地衡量人类对地球的影响,生态足迹理论应运而生。

生态足迹理论旨在通过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来评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将对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

一、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概念生态足迹理论最早由加拿大学者马修·西蒙斯提出,并于1996年在《我们如何度过的地球日》一书中被首次正式提出。

生态足迹指的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需求和对生态系统的负担,是通过面积单位(一般为全球公顷)来表示的。

生态足迹理论认为,地球有限的资源和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远不能满足人类对资源的无限需求和对环境的无限负担,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生活方式改变来维持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生产者视角和消费者视角。

生产者视角是指通过测算某一特定地区的耕地、森林、渔场等生态资源的产出量,以此来计算该地区的生态足迹。

消费者视角则是指通过追踪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计算所需的生态资源面积和相关生态环境负担,以此来计算该产品的生态足迹。

两种视角的计算方法都能够较为准确地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但消费者视角更能揭示人类消费行为对地球资源的影响和环境负担,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研究中。

三、生态足迹的研究进展1. 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理论提出了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需求和对生态系统的负担,从而引起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经济行为对地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必须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来减少生态足迹,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成为了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中。

2. 生态足迹与环境保护生态足迹理论寓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此也成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

dnase1足迹实验原理

dnase1足迹实验原理

dnase1足迹实验原理
DNase I足迹实验是一种用于研究DNA与蛋白质结合位点的技术。

其原理基于DNase I酶对于未与蛋白质结合的DNA进行降解,而对于与蛋白质结合的DNA 则保护性地结合在蛋白质上,从而在蛋白质负责部分形成一个DNA断裂的保护区,形成足迹。

步骤如下:
1.准备需要研究的DNA和目标蛋白质。

可以是纯化的DNA或者整个细胞提取物中的DNA。

2.将DNA与目标蛋白质一起孵育,使其发生结合。

3.加入DNase I酶,使其降解未与蛋白质结合的DNA。

4.停止DNase I酶的活性,例如通过加入EDTA等螯合剂。

5.纯化DNA,并进行PCR或测序等分析。

6.分析结果可以显示出蛋白质结合的DNA区域,因为这些区域受到了蛋白质的保护,没有被DNase I降解。

这些保护区域形成足迹,从而可以确定蛋白质与DNA的结合位点。

生态足迹的理论分析及模型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生态足迹的理论分析及模型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生态足迹的理论分析及模型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大量资源被消耗,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气候变化的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生态足迹的概念,用以衡量人类
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生态足迹作为一个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因此,本研究将对生态足迹的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和优化,以提高生态足迹的
科学性和可信度。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为:通过对生态足迹的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和优化,提高生态足迹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
1. 生态足迹理论研究:通过对生态足迹的定义、计算方法等进行研究,深入分析生态足迹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支持。

2. 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对当前使用的生态足迹模型进行分析,探究其适用范围、适用条件等,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3. 生态足迹模型优化研究:通过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优化,提高其科学性和可信度,以更好地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数学模型分析等方法,以多方位、多角度的方式对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进行分析和优化研究,以提高生态足迹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五、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期将对生态足迹的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和优化,提高生态足迹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实践和推广价值。

生态足迹理论研究进展及实践综述:述评及反思

生态足迹理论研究进展及实践综述:述评及反思

生态足迹理论研究进展及实践综述内容摘要:本文对生态足迹的概念、理论背景、模型、计算方法及近期研究实践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该模型的特点,并指出其不足。

关键词: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研究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国际上提出了一些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的发展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和理论模型,如“驱动力-状态-响应”指标、“人文发展指标”、“国家财富指标体系”、“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生态足迹方法”、“可持续性的晴雨表”等(王书华等,2002)。

这些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及模型已经在评价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与验证。

其中,生态足迹方法主要衡量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和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发展所消耗的能源所提供的支持,是近20 年来定量测量可持续发展领域最重要的进展。

生态足迹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 W 于1992 年提出,之后他和Wackernagel M 对这一概念不断完善,又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

该方法因其理论基础科学完善、指标体系简洁统一、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而得到广泛流行和关注,成为以上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概念、模型和计算方法(一)概念Catton 在1986 年提出承载力和人力负荷概念:一个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其最大持续支持的资源负载。

其后主流经济学普遍认为贸易和技术可以扩大生态承载力,因此忽视了承载力的可持续性,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承载力不能支持持续快速增长的人口的情况已经进展大量出现。

Rees W 认为,主流(新古典)模型忽视了生态结构和功能,不能妥善解决以上问题,经济发展本身就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集,一个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和它具有一定距离其他城市的资源生产力及负面影响,基于这一理念,他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

他和Wackernagel M 对生态足迹概念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定义,认为生态足迹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给定人口的消费负荷”“⋯⋯用生产性土地面积来度量一个确定人口或经济规模的资源消费和废物吸收水平的账户工具”。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引言生态足迹理论是指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概念。

它是一种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影响的方法,也被称为“生态承载力评估”。

生态足迹理论认为,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地球的生态承载力已经超出了其极限。

了解和评估生态足迹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期对该领域的深入理解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生态足迹理论的起源生态足迹的概念最早由William Rees和Mathis Wackernagel于1996年在《人类生态学》杂志上提出。

他们以“生态足迹”这一概念来衡量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足迹理论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思考,也为后来的生态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 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是指人类个体、城市、国家、甚至全球对于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占据的土地面积。

它包括了人类对土地、水、空气、森林等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人类活动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如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和废水排放等。

生态足迹的计算可以反映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压力程度,也可以评估出地球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生态足迹的计算是一种复杂而综合的工作,它需要考虑到人类活动对不同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常用的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包括了“城市生态足迹”、“国家生态足迹”和“全球生态足迹”等不同层级的研究。

“城市生态足迹”是对一个城市的居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评估,而“国家生态足迹”和“全球生态足迹”则分别是从国家和全球层面对生态足迹进行评估。

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压力。

生态足迹理论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足迹的计算可以帮助人们评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甚至全球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也不断加大。

为了评估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情况,生态足迹理论被提出并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生态足迹是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的一种度量,通过对生产、消费和消耗活动的评估,可以得出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使用情况。

本文将对生态足迹理论进行介绍,并对其在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概念生态足迹是由瑞士生态经济学家斯特朗格提出的,用来度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足迹理论认为,人类活动所需的生物生产和消耗的生态资产都可以通过生物生产力单位来计算,这就形成了“生态足迹”的概念。

生态足迹反映了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利用情况,是一种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的度量。

生态足迹通过对人类活动的评估,能够清晰地展现出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涉足,有助于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为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足迹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成为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重要工具。

1. 生态足迹的构成生态足迹的构成包括人类的直接生态足迹和间接生态足迹。

直接生态足迹是指由人类直接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包括建筑、农业、工业以及个人消费等活动;间接生态足迹是指由人类间接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包括由生产、加工、运输和垃圾处理等环节所导致的生态系统影响。

生态足迹的测算方法包括生态足迹分析和生态足迹因子分析。

生态足迹分析是通过对特定地区或特定群体的生产与消费活动进行调查和统计,得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程度;生态足迹因子分析是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生态生产力和生态容量等指标进行评估,得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间接影响程度。

生态足迹的评估指标包括碳足迹、水足迹、土地足迹等。

碳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大气中的碳排放的影响;水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程度;土地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和利用程度。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引言生态足迹理论是指人类社会对地球生态系统资源的使用与消耗,以及该资源使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衡量模型,代表了对地球资源与环境负荷的评估与分析。

生态足迹理论最早由加拿大学者马思璐(Mathis Wackernagel)和威廉·丁兹尔(William Rees)在1996年提出,并于1997年在国际期刊《自然》上首次发表,并迅速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与研究。

生态足迹理论主张,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利用会导致生态系统耗损,影响地球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20多年里,生态足迹理论已经成为了环境科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合理利用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主要概念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是指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资源利用负荷的一种指标,用于衡量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量。

生态足迹的计算包括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食品的生产、交通运输、住宅建设、废弃物处理等。

而地球的生物产能则是指地球生态系统提供的可再生资源量,包括土地、森林、水资源等。

生态足迹由于把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资源的影响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在一起,因此成为了评估地球环境的重要指标。

生态足迹的评估不仅能够反映人类社会对地球资源的消耗情况,而且还能够说明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否足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

研究现状自生态足迹理论提出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学者们对生态足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

也有一些国际组织、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进行了生态足迹的评估和应用实践。

主要包括:全球生态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

这些机构通过对不同地区、国家、甚至全球的生态足迹进行评估和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耗竭状况,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引言生态足迹理论是指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压力的衡量标准,用于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足迹理论旨在衡量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全球消费者对地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通过对生态足迹的分析,人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压力和负担,并且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进展。

一、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是指一个特定区域或个体所需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来维持其生活方式的总和。

生态足迹以单位面积的生物生产力来衡量,通常以全球公顷(gha)作为单位。

该概念最早由瑞士学者雷夫·雷安德(Mathis Wackernagel)和威廉·雷斯(William Rees)于1992年提出,并在《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一书中详细阐述。

生态足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耕地足迹、森林足迹、渔业足迹、碳足迹和建筑用地足迹等。

耕地足迹是指人类用于耕种作物的土地面积;森林足迹是指人类用于提供木材和纤维的森林面积;渔业足迹是指人类消费的鱼类和其他水产产品所需的海洋面积;碳足迹是指人类通过能源消耗所带来的CO2排放所需的土地面积;建筑用地足迹是指人类建筑和基础设施所需的土地面积。

这些不同维度的生态足迹构成了生态系统承载力的一部分,也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数据收集、计算和分析三个步骤。

1. 数据收集生态足迹的计算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包括国家和地区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土地利用、森林砍伐、渔业捕捞等。

这些数据通常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国际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也包括调查数据和遥感数据等。

2. 计算生态足迹的计算采用了复杂的模型和标准化的计量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足型特征 1、足型整体特征 足型整体特征是指能够反映足整体解 剖结构特点的特征。主要包括足长、各 区域长宽以及各特征点之间的距离等。 这些特征的测量值及其比例关系反 映了足底面的整体机构形态,是进行分 析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赤足迹的大小及测量方法
赤脚足迹的全长:指赤 足足迹沿其足迹中心线方向 的最大长度。 测量时先通过赤足足迹 第二趾中心点和后跟后缘最 突出点作足迹的中心线,然 后分别作过脚趾最前缘和脚 跟最后缘突出点与足迹中心 线的垂直切线,测量其与足 迹中心线的两交点之间的距人的行走运动是人的整体位移运动, 是在大脑中枢神经统一调节支配下,以 骨骼为杠杆、关节为枢纽、骨骼肌为动 力的有规律的运动。由于人的运动肢体、 器官在细微结构、功能上存在个体差异, 而支配行走运动的大脑皮层动力定型同 样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人在运动中呈 现出不同的频率、姿势,即呈现出不同 的运动形态。而运动形态的差别同样会 在足迹中得到反映,形成行走运动形态 特征。
第二节 足迹检验的作用 一、证明和再现犯罪过程,为侦查工作提 供线索和方向; 1、分析案情 出入口、来去路线、活动过程、作案人 数、时间等。 2、提供侦查方向、缩小侦查范围
• 二、为诉讼提供证据。 • 1、人身同一认定; • 2、物的同一认定。
第三节 足迹检验的科学依据 (一)赤足结构形态的特定性和稳定性 (二)鞋底外表形态的特定性和稳定性
二、步幅类型 步幅的分类通常是按照先步长,再步 宽、步角的顺序,以步角、步宽、步长 共同构成的类型进行的。 •
第三节 步态特征 一、落足特征(踏痕—伴生痕迹有磕痕、 擦痕、推痕和跄痕) 二、垂直支撑特征(压痕—伴生痕迹有迫 痕、坐痕和拧痕) 三、起足特征(后蹬痕—伴生痕迹有积极 步态特征抬痕、消极步态特征挑痕和耠 痕、病态起足特征划痕和扫痕)
赤脚足迹的宽:是指沿足迹中心线 垂直方向赤足足迹的最大宽度,即跖宽 (脚掌部位形成的痕迹)。
赤脚足迹弓宽:指沿足迹中心线 垂直方向上足弓的最窄距离。
2、足型局部特征
足型的局部特征是指足型特征中能 够反映足局部特点的特征。其中包括趾 区结构特征、跖区结构特征、弓区结构 特征和跟区结构特征。 趾区结构特征 趾形状特征、趾大小特征、足趾间 的相互关系特征。
3. 确定骨架:骨架应采用木质、铁质等硬度较高、弹性差的物
质 4. 5. 调灌石膏液:石膏与水3:5(可适当调整)的比例均匀地将 石膏粉撒入水中,匀速搅拌 灌注石膏液:石膏液调好后,应立即灌注
6. 取模与冲洗:灌注半小时后,石膏即可凝固,取出。
石膏制模法应注意的问题
• 1,要保证痕迹质量,特征不被破坏; • 2,所用制模原料量要根据足迹体积计算, 一次成型; • 3,要有封签、标号,便于存档。
– 首先在水中加入5-10%氨水、酒精、食盐或汽车防冻液,然 后在水中加雪或冰直至不再融化为止,先在足迹中均匀撒上 一层石膏粉,再用2:1的比例调制石膏液进行灌注。
四、实物提取法 五、化学法 六、提取嗅源
其它几种足迹提取法
• 平面足迹:
– 1,粉末刷显; – 2,试剂显现。
• 立体足迹:
– 1,石腊灌注; – 2,硅橡胶灌注。
第四章 现场足迹证据的收取
第一节 搜寻犯罪嫌疑人足迹 一、现场足迹的保护(室内和室外) 二、寻找犯罪嫌疑人足迹的重点部位 现场进出口及来往途径、现场中心、守 侯藏身(尸、赃)处、现场踩踏物品等。 三、观察足迹的方法(利用光源或静电、 荧光等增加能见度)
四、确定犯罪嫌疑人足迹的方法 1、根据现场足迹的遗留位置确定; ( 2、根据现场足迹的新旧程度判断; 3、根据足迹特征确定; 4、根据足迹与现场其他物证的关系确定; 5、通过甄别排除确定。
第一章 足迹学概述
第一节 足迹的形成与分类 一、足迹的概念 足迹(footmark)是指人的赤足或穿着鞋、 袜等包裹物作为造痕体与地面等承痕体表面作 用所形成的痕迹。 • 足迹包括:赤足(印)、鞋、袜(印)及鞋 垫和其它包裹物(印)。
足迹的五大特点
1、现场的出现率非常高,提取率也非常高。 2、相对于其他痕迹更不易伪装。
第一节 人体行走运动的规律与形态 一、人体行走的动力 (主动力是肌力、重力和惯性力;被动 力是支撑作用力和摩擦力) 二、行走运动的规律性(重心和平衡)
三、行走运动的形态 人的行走是一个整体的协调运动,行走姿 势与行走足迹反映了人体行走运动的具体习惯 动作。 1、行走姿势(头、躯干、上肢和下肢) 2、行走不同阶段上的特点
第三节 样本足迹的收取 足迹样本分为捺印样本、实验样本 和自然样本。捺印样本是采用涂染踩捺 的方式,让被捺印人踩在一定规格的白 纸上形成样本足迹。实验样本是结合案 情按照一定的条件、动作、程序在安排 的客体上留下的足迹。自然样本是嫌疑 人无意留在客体上的足迹。 公开捺印的基本要求是:清晰、完整、 不变形,并结合现场足迹的遗留情况和 状态进行捺印。
第四节 现场足迹记录 一、记录的目的和意义 是足迹检验的依据、现场勘查的内容, 有利用足迹的分析和现场的重建。 二、记录的方式 常分为笔录、示意图和照相三种方式。 三、每种记录方式的内容要求
1、笔录内容:用文字形式记录现场足迹特 征和犯罪活动情况并反映追踪过程及所 见。 2、示意图记录包括:足迹形象特征示意图; 步幅特征示意图;步态特征示意图;追 踪平面示意图。 3、照片记录内容要求:反映现场足迹与周 围物体的关系;反映追踪的起、踪点以 及追踪过程中发现的其他物证;拍照成 趟足迹和足迹细目照片。
第四节 足迹检验技术的任务 一、研究现场足迹的发现、提取、保全的 方法和技术手段,为提高现场可疑足迹 的勘查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二、研究现场足迹检验方法和手段,以保 证足迹检验的科学学和可靠性。 三、研究现场足迹的形成原因、条件及规 律特点,为可疑足迹的分析、检验提供 依据。 四、为现场足迹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提供技 术手段和科学方法。
3、按照足迹的反映性不同分类 正常足迹 变形足迹
4、按足迹的搭配关系分单个足迹和成趟足迹
5、按作用力的效应分:动态足迹、静态足迹。
• • • • • •
四、足迹学研究的内容 1、关变化的研究于足迹的形成和 2、关于足迹特征的研究 3、关于足迹提取的研究 4、关于足迹运用的研究 5、关于足迹信息交流与管理的研究
• • • • •
本章思考题 1、寻找现场足迹的重点部位有哪些? 2、确定犯罪嫌疑人足迹的方法有哪些? 3、现场提取足迹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现场足迹记录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 项。 • 5、样本足迹收取的手段和方法及注意事 项有哪些?
第五章 足迹分析
第一节 分析案情
一、分析案件性质
二、依据足迹的种类特征和细节特征分析作案 人数(有显数和隐数之分) 三、依据足迹的分布及连续分析作案过程(包 括犯罪行为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逃离现场 阶段。确定犯罪人进出现场的地点、方式以及 现场足迹与案件的关系对推断作案过程非常重 要。) 四、依据足迹的遗留时间分析作案时间(根据 现场足迹遗留部位及性状和环境因素对足迹的 影响综合分析。)
行走运动形态特征在成趟足迹中反映为左右 足的搭配关系的步幅特征;在单个足迹中反映 为步态特征;在鞋印上反映为磨损特征。而足 迹的轮廓形象特征实际上是足型特征和行走动 力运动形态特征的综合反映。
第二节 成趟足迹的步幅特征 一、步幅特征 1、步长(成趟足迹中,左右足之间与步 行线的垂直距离。分为长步80cm、中步 70~80cm和短步70cm以下) 2、步宽(在成趟足迹中,一足迹的内缘最 突出点到对侧步行线的垂直距离) 3、步角(左右足迹各自的中心线与其同 侧的步行线相交所构成的角度。分为: 大外展20以上、中外展10~20之间和小外 展5~10之间)
本章思考题 1、与足的形态结构特点和运动形态特点有关的 主要解剖结构有哪些? 2、如何识别足型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 3、如何区分足乳突纹线和手 乳突纹线? 4、简述鞋的穿用、磨损特征的形成机制。 5、如何识别鞋的种类特征和细节特征? 6、穿袜足迹能反映哪些特征? 7、评价足迹特征在足迹检验中的运用价值。
• 本章思考题 • 1、简述足迹的特点及形成、分类。 • 2、如何理解和掌握足迹的信息? • 3、足迹检验能为侦查工作提供哪些线索 和方向? • 4、简述足迹检验技术的运用和发展。 • 5、如何理解足迹检验的科学依据?
第二章 足迹特征
第一节 赤足结构特征 一、足的解剖结构 1、足的骨骼
2、足的组织结构
第四节 影响行走运动形态特征的因素 一、行为人心理状态对足迹的影响 二、伪装因素对足迹的影响 三、负重对足迹的影响 四、地面条件对足迹的影响 五、鞋底材料和式样对足迹的影响
• • • • •
本章思考题 1、影响人体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2、步幅特征的基本类型及变化因素分析? 3、步态特征的识别及变化因素的分析? 4、如何理解行走姿势与行走足迹形态的关 系? • 5、通过实验综述影响行走运动形态特征的 因素。 • 6、简述行走运动形态特征在侦查实践中的 运用。
即使嫌疑人作案不戴手套,为避免留下指纹会对很多动作特别 注意,但嫌疑人只要作案就必然在现场行走,只要行走就会反映出 正常的行走特征,所以相比其他痕迹,足迹痕迹更难进行伪装。
3、足迹是犯罪活动过程的反映,足迹检验是进行现场分析 的最有效手段。 4、足迹能够反映犯罪嫌疑人的生理、心理活动特点。
能通过对足迹大小压力情况等的初步检验来判断穿鞋人年龄、 身高、体态、职业等特点,为侦查破案提供线索和方向。
5、与指纹、DNA一样,足迹检验除可以进行物的同一认定外, 还可进行人身认定。
二、足迹的形成因素 足迹的形成必须具备造痕体、承 痕体和作用力三因素。 1、造痕体 2、承痕体 3、作用力
三、足迹分类
1、按造痕客体种类分:赤足迹、穿鞋足迹、穿 袜足迹和其它包裹物足迹。
2、按承痕客体表面变化分:立体足迹和平面足迹
3、鞋型特征 A、鞋的长宽特征 B、鞋的各区域特征
4、鞋底花纹特征 主要分外波折型、边块型、圆环型、 交织型、线条型、物象型、火焰型、畦 埂型混合型和其他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