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以前著作与论文名录
学术文献

学术文献推荐表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2000年版。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3年版。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孔颖达:《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之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赵岐:《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之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
黎靖德:《朱子语类》,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
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
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钱钟书:《管锥篇》,中华书局,1979年版。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上海古籍书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高峰:《大道希夷—近现代的先秦道家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张隆溪:《道与逻各斯》,冯川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李孺义:《“无”的意义—朴心玄览中的道体论形而上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001年版。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冯友兰:《新原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通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研究论著完整目录

研究论著完整目录A. 著作1.中国近现代科技奖励制度(曲安京主编).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2.《二十四史》全译—《唐书历志》. 曲安京,纪志刚,袁敏.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3.《周髀算经》新议.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9月4.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数学卷(曲安京主编).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7月5.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探析(曲安京、纪志刚、王荣彬).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10月B. 西文论文1.Why Mathematics in Ancient China? 数理解析研究所講究錄—数学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2004,5月2.Perche la matematica nella Cina antica? in Michele Emmer ed.: Matematicae Cultura 2003, Milan: Springer-Verlag, 2003, 205-2173.The Third Approach to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China, Proceedings of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 2002, vol. III,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2, 947-958实用文档4.Revisiting An Eighth Century Chinese Table of Tangents, History of OrientalAstronomy,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2, 215-2255.Why Interpolation?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East Asian Science,Technology and Medicine,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2002, 336-3446.Mathematical Methods in Calendar Making. Storia della Scienza, vol.II,Science in China (Italy), Rome: Enciclopedia Italiana, 2001,153~1557.Responses to Prof. Yabuuti's Work: Studies on Mathematical Astronomy inAncient China,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18 (2001): 20-238.On Complementary Consecutive Labelings of Octahedron. ArsCombinatoria (Canada), 51(1): 287-294, 19999.Interpolations in Medieval Chinese Mathematical Astronomy. In Y. K. Kimand F. Bray ed.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Korea), Seoul: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99, 264-277,10.Proof of the Pythagorean Theorem in Zhou Bi Suan Jing, 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文集(王渝生主编)(Proceeding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郑州:大象出版社(Zhengzhou: The Elephant Press),pp. 179-192, 199911.Numerical Methods in Medieval Chinese Mathematical Astronomy.西北大实用文档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8(2): 99-104, 199812.On Hypotenuse Diagrams in Ancient China. Centaurus(Denmark),39(3):193-210,199713.Bian Gang: A Mathematician of the 9th Century. Historia Scientiarum(Japan), 6(1): 17-30,1996C. 日文论文14.中国の数学史研究:回顧と展望. 数理解析研究所講究錄(1317)—数学史の研究(日本,城地茂译),京都: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91-107,2003,5月15.祖冲之は、如何に圓周率π=355/113を得たか?数理解析研究所講究錄(1257)—数学史の研究(日本,城地茂译),京都: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163-172,2002,4月16.中国古代におけるる日月食の開始終了時刻の算法と外域の暦法との関係. 数学史研究(日本,大橋由紀夫译), No.164: 1-25,2000,3月17.一行の正接関数表. 数学史研究(大橋由紀夫译), No.153: 18~29, 1997,6月18.《紀元暦》の中の逆関数.数学史研究(日本,大橋由紀夫译), No.150: 13~21,1996,9月D. 部分中文论文实用文档19.东汉到刘宋时期历法五行星会合周期数源. 天文学报,33(1):109-112, 199220.东汉到刘宋时期历法上元积年计算. 天文学报, 32(4):436-439, 199121.《授时历》的白赤道坐标变换法. 自然科学史研究, 22(4): 336-350, 2003,10月22.中国古代日食食差算法的原理.自然科学史研究, 21(2):97-114, 2002,4月23.“消息定数”探析(曲安京,王辉,袁敏).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4): 302-311, 2001,10月24.中国古代的九服轨影算法(曲安京,袁敏,王辉). 自然科学史研究,20(1): 13-21,2001,1月25.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研究的新进展. 自然科学史研究, 18(3): 277-281, 1999,7月26.宋代太乙历法钩沉. 自然科学史研究,18(1): 69-77, 1999,1月27.《大衍历》晷影差分表的重构. 自然科学史研究,16(3): 233-244, 1997,7月28.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三次内插法. 自然科学史研究,15(2): 131-143, 199629.王睿至道乾兴乙未四历历元通考. 自然科学史研究, 13(3): 222-235, 199430.李淳风等人盖天说日高公式修正案研究. 自然科学史研究,12(1): 42-51, 199331.唐宋历法演纪上元积年实例及算法分析. 自然科学史研究, 10(4): 315-326, 199132.祖冲之的圆周率π=355/113是如何得出的?. 自然辩证法通讯,24(3):72-77,2002,6月33.中国古代历法与印度及阿拉伯的关系---以日月食起讫算法为例. 自然辩证法通讯,实用文档22(3): 58-68, 2000,6月34.《周髀算经》的盖天说: 别无选择的宇宙结构. 自然辩证法研究,13(8): 37~40,199735.黄道与盖天说的七衡图. 自然辩证法通讯, 16(6): 55-60, 199436.正切函数表在唐代子午线测量中的应用.汉学研究(台湾),16(1): 91-109, 1998,6月37.中国古代历法中的计时制度. 汉学研究,12(2): 157-172, 1994,12月38.太乙数术中的第一部历法.清华学报(台湾),28(2):203-220, 199839.再论刘徽关于阳马与羡除公式的证明. 清华学报(台湾),27(2): 201-215, 199740.商高、赵爽与刘徽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数学传播(台湾),20(3): 20~27, 199641.唐宋历法中的交食周期与连分数算法. 数学传播(台湾),19(4): 73~79, 199542.《天文大成管窥辑要》中的黄赤道差与白道交周算法. 中国科技史料,16(3): 84~91, 199543.中国数学史家李继闵的生平与成就. 中国科技史料,18(1): 71~79, 199744.再论隋代前后的太阳视运动理论. 大自然探索, 13(3): 104-111, 199445.中国数学史研究的两次运动. 科学,56(2):27-30,200446.刘徽割圆术的数学原理. 刘徽研究(吴文俊主编),170-192. 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 199347.试论东汉四分历乾象历景初历上元与五星会合周. 中国天文学史文集, 6: 59-80, 实用文档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48.唐代太乙数术中的历法探微. 周秦汉唐研究, 1: 381-400,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49.宋代易学中的非十进制记数法与贾宪三角形.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I, 西安:三秦出版社,102-113,2002,10月50.中国古代对于岁差现象的认识.周秦汉唐文化研究II,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22~14151.中国古代的置闰法:一个概率问题.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6): 193-195,2000,12月52.《大衍历》定朔算法及程序说明(尚晓清、曲安京).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9(3): 193-195, 1999 ,6月53.中国古代没灭术算法的意义(曲安京、李彩萍、韩其恒).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5): 369-373, 199854.中国古代的二次求根公式与反函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1): 1-5,199755.边冈逐次分段抛物插值算法.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6(1): 1-6, 199656.中国古代历法中之朔望月常数的选择.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4):323-329, 199457.汉历连分数算法质疑. 数学史研究文集(李迪主编), 6: 13-21. 呼和浩特:内蒙古实用文档大学出版社, 199858.论中国古代历法中之闰周的数学性质, 数学史研究文集(李迪主编), 5: 14-25.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359.日高图复原, 数学史研究文集(李迪主编), 3: 45-48.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260.秦九韶程行相及题意辨析, 数学史研究文集(李迪主编), 2: 71-73.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161.大明历上元积年计算. 数学史研究文集(李迪主编),2: 51-57.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162.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上元积年计算. 数学史研究文集(李迪主编), 1: 24-36.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063.唐宋时期的“调日法”探微.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13(专辑):29~34,1997实用文档。
中国文字学学术研讨会历届论文目录 (2010.5)

中國文字學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全國學術全國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研討會歷屆歷屆發表論文發表論文發表論文目錄目錄目錄((第一屆第一屆~~第二十二十一一屆)李平平 整理一、歷屆發表論文篇目歷屆發表論文篇目第一屆第一屆中國文字學中國文字學中國文字學全國全國全國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師範大學,,19891989..12.1712.17--1818)) 孔仲溫:《說文》品型文字形構析論李國英:《說文》亦聲字綜論汪學文:中共文字改革及其對中華傳統文化之影響張仲陶:字形與字碼許學仁:古文字中的簡繁之道陳光政:論正體字與簡體字的分合曾榮汾:處理中文資料的電腦應用及實例介紹黃克東:文字檢索中對角碼的符號分析黃沛榮:簡體字之探討——由教育部標準字說起蔡信發:指事析論賴明德:從文字形構以探討古代的器物應裕康:論中共簡體字謝清俊:論電腦用的中文字形定義簡宗梧:漢字簡化之商榷第二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二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師範大學,,1991991.31.31.3.23.23.23--2424)) 左松超:《史籀篇》的作者與時代及其與秦篆的關係皮述民:新加坡施行簡體字的回顧、得失與前瞻 吳匡、蔡哲茂:釋「」汪中文: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三)讀記汪壽明:從《說文解字注》看段玉裁的俗字觀周虎林:金文繁體字探究林政華:文字學對於易學研究之助益舉隅邱德修:《左》《國》所見「不穀」考阿辻哲次:段懋堂「說文解字讀」について孫劍秋:漢代古今字研究在經今古文學發展史上的意義與價值 陳新雄:章太炎先生轉注假借說一文之體會曾榮汾:談部首序字典編輯觀念的改進潘重規:敦煌卷子俗寫文字之整理與發展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輔仁大學,,19921992..2.212.21--2222)) 王初慶:試由《說文繫傳‧祛妄》蠡測李陽冰之說文刊本左松超:馬王堆帛書中的異體字與通假字朱岐祥:釋奴江村治樹:春秋時代青銅器銘文的書式及其用語吳璵:說文幽眇闕誤探微李添富:《古今韻會舉要》俗字研究汪中文:〈利簋〉銘文釋彙周行之:教外國人學漢字——一項舊議重提的嘗試周聰俊:說醴 季旭昇:從國銅器談經「彼其之子」的新解 宗靜航:語詞斷代法──以器為例林清源:從「造字」看春秋戰國文字異形現象 松丸道雄:關於西周重量單位的和竺家寧:形聲系統的科學性與拉丁化問題邱德修:說「輦」及其相關問題金周生:《集韻》「鳥」「隹」部異體字補金榮華:說「壇」南基琬:說文籀文至小篆之變所見中國文字演變規律洪固:字典部首檢字法的改進研究孫劍秋:段玉裁《詩經小學》研究翁世華:「辭」字形義的發展與推闡──兼論其與「詞」字的相關問題 常宗豪:楊魯交誼及其第四屆第四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中央大學中央大學,,19931993.3.19.3.19.3.19--2020)) 方俊吉:在兩岸追求「中國統一」過程中,中國文字學會的當務之急 王忠林:談兩岸文字的統合與整理王敏東:外國地名有關德國諸名稱之表記史——以中日對照為中心 朱歧祥:周原甲骨文考釋補正江舉謙:漢文字同字異形研究吳登神:兩岸文字之統合關係文化之傳承杜松柏:由形象思維探論中國文字之成文與構字汪中文:微史家族銅器群瑣記周聰俊:說鬱季旭昇:說互林平和:敦煌《隸古定尚書》寫卷中原自《說文解字》古文之隸字研究 竺家寧:音位理論在漢字上的應用邱德修:說克唐健垣:卜辭中有關樂舞文字考釋徐德江:漢字的科學性易學性與兩岸文字的發展陳光政:從小篆看簡化字陳新雄:倉頡檢字法與文字構造的關聯黃沛榮:從語文教學的立場看論簡化字與正體字蔡信發:段注會意形聲之商兌 蔡哲茂:說鄭阿財:越南漢文小說中的俗字鍾克昌:王弼本老子文字諟正第五屆中國文字學第五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全國全國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政治大學,,19941994..5.75.7))王敏東:音譯地名之漢字發展流變及其對日文影響——以表利音者為例 王甦:《文字析義》初探朱歧祥:文字起源重探吳璵:《說文》價值之再體認李民:《宰椃角》銘文研究──釋「」字沈寶春:論戴侗《六書故》的金文應用汪中文:媵器銘文所見周代女子名號例周行之:「假借」之起源與發展周聰俊:說「鬯」季旭昇:釋秦風小戎「蒙戎有苑」竺家寧:形聲字聲符表音功能研究邱德修:《說文》紳字考──兼論《論語》「拖紳」與「書諸紳」的問題 姚秋清:漢字編碼在字典上應用之研究許錟輝:許慎造字假借說證例陳光政:哈佛燕京圖書館文字學藏書六類觀喬衍琯:高鴻縉先生的文字學蔡信發:狀聲、方國之後起形聲字,由假借造字而來蔡哲茂:釋殷卜辭的「速」字第六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第六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中興大學中興大學,,19951995.4.4.4.29.29.29--3030)) 孔仲溫:楚陵君三器銘文試釋王敏東:地名「亞美利加」起源考朱歧祥:殷商甲骨文兆辭的檢討宋建華:《說文》五百四十部首系聯用語初探周聰俊:殷商古文字中之告禮季旭昇:說皇竺家寧:形聲結構之比較研究邱德修:漢字形體重疊考 姚秋清:漢字、數字國音音截法在電腦中文輸入上應用之簡介 袁國華:包山楚簡遣策所見「房第七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七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東吳大學,,19961996.4.4.4.20.20.20--2121)) 孔仲溫:望山卜筮祭禱簡文字初釋王甦:從古文字看古文化王敏東:中文裡的外來語——從日文中借用之外來語朱守亮:由文字窺測古時之搶婚習俗朱歧祥:論夏文字與夏文化宋建華:《說文》用語「相似」、「同」、「同意」考辨周聰俊:殷周燎祭考季旭昇:楚王熊璋劍考姚秋清:漢字‧國音數字截止檢字法之研究姚榮松:從方言字的系統比較看漢字的多源體系洪燕梅:試論河南官莊3號墓及其器銘張意霞:《說文繫傳》六書理論析述許學仁:《古文四聲韻》古文合證例釋(一)許錟輝:段玉裁「引伸假借說」平議陳郁夫:「先秦字頻庫」系統說明陳新雄:許慎之假借說與戴震之詮釋彭宗平:楚王熊璋劍科學鑑定黃沛榮:漢字部件研究黃競新:甲骨文「翌」「來」分用釋例劉雅芬:由字義辨識看形聲字的構造與形成蔡信發:《說文》中一字正反之商兌蔡哲茂:甲骨文考釋四則第八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第八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師範大學,,19971997.3.3.3.22.22.22--2323)) 孔仲溫:再釋望山卜筮祭禱簡文字兼論及其相關問題王初慶:淺談文字結構與六書王書輝:校勘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芻議朱守亮:高本漢《詩經注釋》解〈周南‧兔罝〉「干」字之再商榷 朱歧祥:周原甲骨文考釋二則李存智:從「飆車」「掠狂」等詞彙管窺漢語與漢字的關係季旭昇:從古文字談指事邱德修:甲骨文「今」字考柯明傑:《說文解字》「同體字」初探陳美蘭:《詩經‧秦風》車馬器探略黃沛榮:《龍龕手鏡》版本考述 黃競新:天犬、天狗、天狼;大星‧新星‧新大星──重辨一片第九屆中國第九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師範大學,,19981998.3.3.3.21.21.21--2222)) 朱歧祥:卜辭中「乎」字非疑問語詞考何樹環:說「營」呂瑞生:論異體字與通假字的辨析季旭昇:說一姚秋清:字首形符在成語編碼上應用之研究——成語‧天碼檢索法簡介 柯明傑:《說文通訓定聲》之假借說淺析張意霞:《詩經‧小雅‧無羊》「三百維群」義證許錟輝:《說文》會意字補述例釋陳明道:生生之德——試以藏緬苗瑤等親屬語言追尋帝字原始音義 陳茂仁:淺探帛書〈宜忌篇〉章題之內涵曾榮汾:正異體字筆畫比較研究法的析介程克雅:孫詒讓「古言」「古字」典籍訓釋方法探究黃沛榮:《正字通》之版本及其作者問題蔡信發:「象形兼聲」分類之商兌 蔡哲茂:說殷卜辭中的「」字鄭憲仁:周厲王第十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第十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逢甲大學逢甲大學,,19991999.4.4.4.24.24.24--2525)) 孔仲溫:郭店緇衣簡字詞補釋王仲翊:試論包山、望山「卜筮祭禱簡」之異同及其相關問題 朱歧祥:從甲骨文論文字繁簡問題何樹環:〈史頌簋〉辨偽宋建華:論小篆字樣之建構原則——以《段注》本為例李淑萍:《康熙字典》解義釋例 周何:形聲字形符義近者得組合歸類說 周聰俊:簠編鐘銘〉考釋柯明傑: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釋形用語之商兌袁國華:郭店楚簡「」(邵)、「其」、「卡」(卞)考釋許錟輝:形聲字形符表義釋例許麗芳:書寫之另一種可能——試論網路言談中之文字運用與相關意義 劉文清:讀《墨子》札記五則蔡信發:轉注先於假借之商兌蔡哲茂:關於戰國文字「全」字的探討魏慈德:說甲文的河字第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第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師範學院,,20002000..1010.21.21.21--2222)) 朱歧祥:論子組卜辭一些同版異文現象何樹環:肈、肁、肇三字構形研究李旼姈:甲骨文例研究舉例沈建華:《甲骨文全集補編》校勘記(二)汪中文:金文中的女子名號條例周何:談未來中國文字學研究之範圍及方法季旭昇:古璽雜識二題林文華:戰國文字考釋兩則林宏明:古璽中的「弦」氏及其相關問題柯明傑:《說文通訓定聲》言「同」用語淺析胡雲鳳:秦文例流變考袁國華:《郭店楚墓竹簡‧五行》「」字考釋張惠貞:王鳴盛與文字學張意霞:徐鍇「三耦論」研究許文獻:戰國疊加 聲符構形研究許錟輝:形聲字聲符表義釋例陳新雄:異體字典編撰緣起傅榮珂:秦簡勞役刑探論游國慶:〈我方鼎〉蓋器真偽考辨蔡信發:段注《說文》古今字之商兌蔡哲茂:甲骨綴合對殷卜辭研究的重要性魏慈德:讀甲骨文筆記三則蘇建洲:新出柞伯簋研究第十第十二二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銘傳大學銘傳大學,,20012001..3.143.14--1515))王仲翊:《楚簡老子柬釋》「通假字」之含意商榷──以其「通假字匯解」的部份為例王初慶:談治說文學與治古文字學之關係王甦:魯實先先生解字釋例宋建華:《說文》小篆字庫的設計與應用李國英:說屮與ㄓ李淑萍:《康熙字典》古文例淺析周聰俊:文獻與考古資料所見匡器考辨柯明傑:《說文通訓定聲》「或曰」淺析洪燕梅:秦金文與《說文解字》小篆書體之比較 高婉瑜:斾比堂布幣考許錟輝:魯實先先生《假借遡原》述例黃靜吟:徐舒金文析論蔡信發:《宋元以來俗字譜》之商兌 蔡哲茂:釋魏慈德:試對賓組卜辭中和雀有關的卜辭排譜第十三屆全國暨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花蓮師範學院,20022002.4.24.4.24.4.24--2525)) 丁亮:論漢儒六書說之性質乃俊廷:西周金文「其」字中的「丌」形偏旁研究王讚源:中國古代有奴隸社會嗎?——從文獻和甲金文看古代奴隸現象 朱小健:從《說文解字集斠》看《惠氏讀說文記》之性質何樹環:釋「五丰臣」呂瑞生:論異體字例及其運用巫俊勳:《字彙‧辨似》探析李淑萍:《康熙字典》古文溯源舉隅李綉玲:《說文段注》假借字例依聲託事之探究杜忠誥:《說文》篆文訛形釋例三則──「妬」、「半」、「乘」汪中文:《金文總集與殷周金文集成銘文器號對照表》補正周聰俊:兕觥辨 季旭昇:由上博詩論「小宛」談楚簡中幾個特殊的從之字林宏明:古文字釋叢林聖傑:仲臣盤銘文考釋邱德修:《金文編‧附錄》「」字考──兼論「東」與「重」的關係 姚志豪:從行款位置談商金文族徽的性質施順生:甲骨文異字同形之探討柯明傑:《說文解字義證》引「本書」釋義淺析胡雲鳳:甲金文雙重否定句比較研究徐筱婷:秦駰玉版研究馬偉成:王筠《說文解字句讀》「聲兼意」之探析高婉瑜:試論布幣的單位張意霞:《康熙字典》同體字組研究——造形篇許文獻:先秦楚文字聲符替換結構初探──分類之一:非屬同一諧聲系統之共時性同字異構例陳麗紅:說朋倗曾榮汾:異體字考釋法析述游國慶:銅器銘文中的「同銘異範」及其類別與價值之探究──以故宮所藏西周金文為例程克雅:字根與語根——以《周禮》「六祈」為中心的祭禮語彙釋例馮勝君:談《老子》中的「孩」字袁國華:郭店楚墓竹簡從「匕」諸字以及與此相關的詞語考釋楊郁彥:殷墟卜辭斷代中的「子」「巳」二字之探討劉釗:金文字詞考釋劉國勝:包山二七八號簡釋文及其歸屬問題蔡信發:形聲字同形異字之商兌蔡哲茂:甲骨文釋讀析誤賴昭吟:論楚國金文的特殊句型──以「以事紀年」及「某為之」為例 魏慈德:十三月對甲骨文排譜的重要性羅運環:論失傳已久的垂露篆第十四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第十四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中山大學,,20032003.3.29.3.29.3.29--3030)) 何樹環:釋《莊子‧應帝王》中的「」呂瑞生:部首的文化意義初探 李淑萍:論「形似」在漢字發展史上的意義與作用 周聰俊:再論簠」部件第十五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第十五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輔仁大學,,2002004.4.4.4.4.4.171717--1818))王初慶:《說文》引《詩》重出、互見探頤臼田真佐子:論胡重《說文字原韻表》和陳奐《說文部目分韻》何樹環:《說文解字》省體字初探──省體字的初步整理與研究吳憶蘭:《繫傳.類聚》探析呂瑞生:論異體字觀念在校勘文獻上的重要性--以王念孫《讀書雜志》為例 巫俊勳:從細明體與標楷體之筆畫差異論標準國字之規範與書寫李天虹:新蔡楚簡補釋四則季旭昇:從新蔡葛陵簡說「熊」字及其相關問題林宏明:殷墟甲骨文字綴合新例(三)南基琬:從甲骨文金文所見古代文化現象談中國文字的發生時期柯明傑:《說文》段注「以許證許」淺析馬偉成:《說文解字》部首亦聲字初探高婉瑜:雲夢龍崗秦簡小議許錟輝:《說文》訛誤釋例陳雅雯:談巫、舞、雩的同源文化義涵黃沛榮:對外漢字教學的策略與重點楊郁彥:卜辭斷代中作翌字諸形之析辨楊徵祥:楊桓《六書統》形聲「四體」析論劉雅芬:《慧琳音義》異體字「俗字例」研究蔡信發:段注《說文》會意有輕重之商兌蔡哲茂:《甲骨文合集》辨偽舉例魏清元:許慎轉注論魏慈德:說古文字中的「改」字形聲專題學術研討會形聲專題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輔仁大學,,20042004..1212..1818))王初慶:形聲探微李宗焜:龍宇純先生六書形聲說許錟輝:從四體六法說看形聲陳新雄:從形聲立場看六書體用與造字之本說第十六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第十六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師範大學,,20052005..4.29.29--3030))何樹環:〈四十二年逨鼎〉「書」、「冊」釋義──附「冊命銘文」命名小議 吳憶蘭:《六書略》之會意說探析呂佩珊:秦駰玉版與秦詛楚文文字研究呂瑞生:《集韻》俗字考異及其意義宋鎮豪:甲骨文中的夢與占夢巫俊勳:《說文解字》解說用字之字形歧異探析──以段注本為範圍季旭昇:從甲骨文說「勞」字林宏明:殷墟甲骨文字綴合新例(四) 林慶勳:日本製漢字六書分析舉隅 邱德修:《郭店簡‧成之聞之》「貴而」一語阿辻哲次:日本的三種漢字規格張意霞:王念孫《廣雅疏證》古今異字考索許文獻:《說文》古文之來源與性質再探──對王國維「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之幾項修正意見許淑華:漢字簡化對漢語教學的衝擊 許錟輝:《說文》「从某聲‧象形」及其相關諸字之探討 陳光政:許慎轉注說發微陳美蘭:談戰國齊璽「之」的「」字陳雅雯:《說文》干支字之思想蠡探曾榮汾:略論漢字藉形定義的特色鄒濬智:「楚系簡帛文字構形資料庫」的建置及其與「漢字構形資料庫」的整合 蔡忠霖:對唐宋俗字的幾點考察——兼從各載體間用字差異看俗字的書寫現象 蔡信發:一九四九年以來臺灣地區大學院校國(中)文研究所《說文》論文研究 蔡哲茂:殷卜辭「肩凡有疾」解蔡崇名:二十一世紀世界文字之主流——漢字的未來發展蔡崇名:史獸鼎銘文考釋與書法藝術鄭憲仁:西周銅器銘文「金甬」探究魏慈德:論同見於花東卜辭與王卜辭中的人物蘇建洲:楚文字零釋假借專題學術研討會假借專題學術研討會((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師範大學,,2005.12.172005.12.17))王初慶:假借商榷許學仁:由古文字談六書之假借陳新雄:許慎假借說索解蔡信發:魯實先先生造字假借說蘇建洲:論古文字材料對「本字」概念之補充乃俊廷:論花園莊東地甲骨中界劃的施用情形 何樹環:金文「」字別解呂佩珊:殷商卜辭「祭祀動詞+巫」及相關句型考呂瑞生:《集韻》處理大徐本《說文解字》徐鉉所注俗字探析巫俊勳:明代大型字書編纂特色探析李鍌:從學術觀點看正體字與簡化字季旭昇:說李姚志豪:談祭祀卜辭的「又、彳、歲、伐」柯明傑:王筠《說文句讀》之「省形存聲說」胡雲鳳:論釋讀甲骨文的方法──以甲骨語法為例馬偉成:唐代俗字研究──以《五經文字》為考察對象高佑仁:《曹沫之陣》簡「沒身就世」釋讀許文獻:《說文》段注所云釋形「未知」例試探許錟輝:《說文》「匕」部諸字形義及其相關問題之探究陳秀玉:宋薛季宣《書古文訓》中所見《說文》古文研究──以〈堯典〉為例 陳新雄:正與俗──中華民族的抉擇曾榮汾:《玉篇》編輯觀念研究黃沛榮:電子本《說文解字》之建置與運用鄒濬智:Unicode 漢字標準字──異體字表的設定及其字形資料庫的建置 蔡忠霖:敦煌俗字中的形體混同現象試析蔡信發:段注《說文.邑部》之商兌鄭憲仁:《殷周金文集成引得》與《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隸定相異處探討──以樂器為例魏慈德:殷非王卜辭中所見商王記載羅仕宏:西周芮國器探論正俗與繁簡正俗與繁簡──────漢字演化的承傳及其規律學術研討會漢字演化的承傳及其規律學術研討會漢字演化的承傳及其規律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輔仁大學,,2006.6.102006.6.10)) 王初慶:漢字演化的規律許學仁:小篆之後的正字運動許錟輝:從《說文解字》看漢字的傳承與演化曾榮汾:漢語俗字的演化王初慶:四本文字學史專著略評朱小健:從《說文解字讀》看後人對段玉裁的評價何樹環:師兌二器排序問題檢討呂瑞生:論明郭一經《字學三正》所收「時俗杜撰字」巫俊勳:吳元滿《六書正義》之篆楷對應差異初探李旼姈:釋甲骨文「」、「」──兼論楚文字「」李國英:論形聲造字法和形聲結構李淑萍:從漢字觀察我國遠古居宅之形態季旭昇:從《曹沫之陳》一個特殊的「將」字談到甲骨金文相關之字林宏明:殷墟甲骨研究札記金俊秀:說「害」柯明傑:朱駿聲校改《說文》字義之探析洪燕梅:「周家臺30號秦墓簡牘」文字研究馬偉成:《說文》「从三某」會意字之探析張宇衛:甲骨文「澫」、「砅」二字考──兼論上博楚簡〈交交鳴鳥〉「澫」字 許錟輝:《說文》同形字探究陳佩君:由花東甲骨中的同卜事件看同版、異版卜辭的關係陳佩琪:《說文》段注「轉語」、「語轉」探析陳姞淨:《佩觿》編輯及辨似觀念探述曾榮汾:由異體字推測造字心理研究──以新構會意字為例葉玉英:林義光《六書通義》研究趙彤:方豆考蔡忠霖:《正名要錄》之文字屬性歸類研究蔡信發:段玉裁獨有之俗字觀蔡哲茂:花東卜辭「白屯」釋義傅熊:學習漢字:對心理語言學與教學方法的一些觀念鄭憲仁:關於〈尊〉銘文考釋的探討禤健聰:戰國楚簡所見楚系用字習慣考察魏慈德:從出土漢簡來看《說文》所引漢律羅凡晸、鄒濬智:電腦軟體輔助編輯文字編──從《上博楚簡文字編》的編輯及其資料庫的建構談起蘇建洲:以古文字的角度討論上博楚竹書文本來源──以《周易》、《曹沫之陣》、《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為例第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第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嘉南藥理科技大學,,2008.5.242008.5.24--2525))【專題演講專題演講】】田博元:科大通識文字教育的省思【論文發表論文發表】】何樹環:《金文人名彙編》及修訂本正訛──西周之部(一~兩劃) 吳憶蘭:《說文繫傳》徐鍇所注俗字研究呂瑞生:異體字中之「神話傳說」與「宗教現象」管窺巫俊勳:吳元滿《六書正義》改易《說文》篆文舉隅沈琇靖、吳荻吉:中英語素與詞彙在語文課程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Morphemes And Lexicon in Language ArtsCurricula)季旭昇:說歺及其相關之字林宏明:試說「谷」字及其相關問題林聖峰:《說文》「」字考辨孫嘉鴻:從出土文獻談古代行氣養生思想翁敏修:《說文長編》相關著述考錄袁國華:「電腦漢字字形、異體字及詞彙整合知識庫」的建置及其應用 馬偉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言「會意」之字例探說高佑仁:《荊門左冢楚墓》漆棋局文字補釋 張宇衛:釋甲骨文及其相關字形張靜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微字解陳秀玉:傳鈔古文中與戰國文字關係初探——以隸定古文為例陳怡如:《正字通》與《字彙》歸部觀念差異之例釋陳姞淨:字樣學中辨似觀念初探陳惠玲:《秦駰禱病玉版》疾病考曾榮汾:異體字之六書觀初探詹鄞鑫:東漢實物文字中的異文趙林:文獻與商周甲金文所見的古姓──論兩周古姓的的商代來源蔡忠霖:唐代字樣書文字屬性歸類初探蔡信發:段玉裁俗字之體式與類例蔡哲茂:讀契札五則魏慈德:從楚簡的通假用字習慣來看《上博‧周易》抄本的特殊性蘇建洲:楚簡「刖」及相關諸字考釋第二十屆中國文字學第二十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國際國際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中山大學,,2009.5.12009.5.1--2)【專題演講專題演講】】林慶勳:談對外華語的漢字教學【座談座談】】許學仁、曾榮汾:對外華語的正字教學【論文發表論文發表】】方麗娜、連育仁:電腦輔助漢字教學的現況與展望──以對外華語文教學為討論範圍王世豪:李從周《字通》編輯觀念析論何樹環:〈柞伯鼎〉銘文剩義呂佩珊:戰國文字「土旁與立旁形近互作」說檢討呂瑞生:論由簡入繁認識標準字體宋建華、余風:《說文》小篆字庫與《說文》全文檢索系統之建置與運用 巫俊勳:《六書正義》增補《說文》部首初探周碧香:從學習遷移談漢字教學的改進策略季旭昇:說「烈」及其相關之字姜允玉:試探侯馬盟書文字形式上的時代標記洪燕梅:徐鍇《說文繫傳》之俗字觀翁敏修:唐鈔《文選集注》引《說文》考袁國華、林正偉、詹今慧、趙苑夙:《Unicode 電腦漢字異體字字典》編纂過程所遭遇的困難和解決方案高佑仁:郭店〈成之聞之〉簡補釋四則張連航:從戰國古文字材料評述許慎〈說文敘〉中幾個關於先秦文字的論斷 許文獻:從古文字呈聲系之諧聲現象試論戰國郢字之釋讀許錟輝:《說文》形聲字形符繁緟釋例連蔚勤:兩漢前期刻石篆形探析陳姞淨:《分毫字樣》探述陳偉武:古文字中形聲結構辨析的若干問題曾榮汾:字樣學的語言觀探析趙林:論出土與傳世先秦文本中的生、姓、甥趙鵬:殷墟甲骨文與現代漢字教學趙苑夙:《上博六.孔子見季子》簡17 試讀劉釗:「癟」字源流考劉志基:楚簡帛文字內部差異初步研究蔡忠霖:俗字構字部件形體變異研究──以唐代字樣書為中心蔡信發:隷字歸於今字之探析蔡哲茂:《中國青銅器鑒賞》辨偽舉例魏慈德:上博楚簡一字通讀為多字例探析羅衛東:琱生三器“ ”字補釋蘇建洲:《上博楚竹書七》考釋三題。
第六讲.古今图书及近现代报刊报考资料的查找

• 地方志起源早,宋代以来方志体制 逐渐完备。 • 全国性——总志(一统志), 省级— —通志, 府县级——州志、县志,村镇 志、 山志、水志等。 • 编制体例:区域图、建置沿革、疆 域、户口、田赋、学校、名胜古迹、 选举、职官、人物、方技、物产、 风俗、方言、灾祥、艺文。
第六讲.古今图书及其报刊论文资料的查 第六讲 古今图书及其报刊论文资料的查 找—方志目录 方志目录
• 方志目录 • 定义: 是一种记述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 风土、物产、人文等情况的 综合著作。 内容具有广泛性。章学诚“地近则易核、 时近则迹真”,又因它蕴藏着及其丰富 的 文化资源,被称谓“一方之全史”, 在现代被誉为地方的百科全书。
19
第六讲.古今图书及其报刊论文资料的查 第六讲 古今图书及其报刊论文资料的查 找—方志目录 方志目录
第六讲.古今图书及其报刊论文资料的查找—古籍目录
• 书目(书籍目录): “目”指一部书的篇 名,“录”相当于一部书的叙录、简介,即 内容提要。 1.查找古代中文书籍 查找古代中文书籍 • 史志目录 史志目录:历代正史中的艺文志和经籍志。 史官修史时,以当时官修目录为主要依 据,参考私撰目录编成的书目,或记一代藏 书、或记一代人著述。通过这种形式,把一 个朝代的文化学术思想或著作状况作为历史 进程中的一方面,记录下来与正史一同流传 至今。
2
第六讲.古今图书及其报刊论文资料的查找—古 籍目录
• 利用注意事项:把书名和作者人名按中 国庋撷法编排,要利用书前的笔画检字, 可以了解一部古籍曾在那几部书目中著 录过,及某人写过哪些著作,在哪些书 目中有著录。 • 和《食货志十五种综合引得》合订。 《食货志十五种综合引得》 例证:黄离草 郭正域 明4/1 8b 禁7a 违21b; 注: 是缩略语:《禁书总目》、《违 碍书目》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史研究学术建制的发展历程

!-./0123$%!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史研究学术建制的发展历程储著武(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摘 要:“文革”结束后至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前,是国史研究学术建制的探索完成时期。
这个时期,国史研究学术建制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文革”结束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前,胡乔木提出“赶快着手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科院成立现代史研究室;第二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至1982年底,编写《当代中国》丛书启动,中国社科院拟成立现代史研究所的建议未被采纳;第三阶段,自1983年至1990年底,以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为标志,国史研究学术建制取得实质性进展。
学界在探索完成国史研究学术建制的十余年时间里,始终贯穿着明确的学术自觉意识。
这是完成国史研究学术建制的重要思想保证。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国史研究;学术建制;《当代中国》丛书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21)01-0162-07 “文革”结束后至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简称“国史研究”)学术建制的探索完成时期。
这个时期学界重新提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任务,并试图建立专门机构来推动国史研究。
①1990年,以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为标志国史研究学术建制取得实质性进展。
那么“文革”结束后至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前,学界是怎样认识国史研究,并为国史研究学术建制做过哪些努力?尽管这些问题在国史研究学术史论著中常被提及,但对其演进过程则语焉不详。
②笔者认为,学界对于“文革”结束后至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前国史研究学术建制的问题实有重新讨论之必要。
一、1976—1978年:“赶快着手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文革”结束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生态发生根本性变化。
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界深入开展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使遭受极大破坏的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得以拨乱反正;另一方面,大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成立或恢复,保证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顺利展开。
主要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主要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一、日文版图书1.津田真澄:《日本式经营的基础》,东洋经济新报社,1976。
2.都留重人:《现代日本经济》,朝日新闻社,1977。
3.安腾良雄:《近代日本经济要览》,东京大学出版会,1979。
4.高桥龟吉:《日本经济跃进的根本原因》,日本经济新闻社,1981。
5.正田键一郎:《概说日本经济史》,有裴阁,1981。
6.斋藤键:《日本经济》,金融财政事情研究会,1986。
7,日本经济新闻社:《新日本经济》,日本经济新闻社,1988。
8.宫崎勇:《今后的日本经济》,PHP研究所,1988。
9.高桥毅夫:《90年代日本经济》,中央经济社,1989。
10.金森久雄、香西泰:《日本经济读本》,东洋经济新报社,1990。
11.三轮芳郎:《日本的企业和产业组织》,东京大学出版会,1990。
12.津田直则:《现代日本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幌洋书房,1991。
13.宫崎义一:《复合萧条》,中央公论社,1992。
14.中村隆英:《日本经济的成长和结构》,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
15.直松忠博:《日本的选择》,同文馆,1993。
16.山口三十四:《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日本农业》,有裴阁,1994。
17.长岛修:《现代日本经济入门》,法律文化社,1996。
18.野口悠纪雄:《1940年体制》,东洋经济新报社,1996。
19.野村综合研究所:《1998年日本的优先课题》,野村综合研究所情报资源部,1997。
20.冈崎哲二、奥野正宽:《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源流》,日本经济新闻社,1997。
21.宫本光晴:《日本式体制的深层》,东洋经济新报社,1997。
22.末川清:《如何看待战后50年?》,人文书院,1998。
23.日本经济新闻社:《日本经济入门》,日本经济新闻社,1998。
24.直松忠博:《信仰和经营》,大修馆书店,1998。
25.吉富胜:《日本经济的真相》,东洋经济新报社,1999。
26.浅子和美、篠原三代平:《论长期萧条之谜》,有裴阁,1999。
唐代译场的儒臣参译-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年第2期唐代译场的儒臣参译张弓本文依唐代各译场的序次录其参译朝臣,并介绍5僧传6和位序未载的有关儒臣的家世、起家及参译前后的任官经历。
作者认为,唐代许多熟谙传统文化的儒臣,到国家译场中参与译事,这不仅对汉文经藏的形成,而且对古代中印两大文化体系的沟通,对借鉴外域以丰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古时期的佛经翻译,至唐代臻于成熟。
其标志主要是在由梵译华的异质文化转换上,如玄奘和义净那样,已进入/唐梵俱赡0(唐太宗语)、/两全通达0(道宣语)的境界,即唐代的佛经汉译,在忠于原义与汉语规范两个方面,已经基本克服前代译经/华梵格0的缺点,大致做到了/两全其美0。
对此,学术界已有共识。
但是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唐朝皇帝曾经诏令许多熟谙传统文化的儒臣,到国家译场中参与高僧们的译事。
这些参译大臣,不仅对汉文经藏的形成,而且对古代中印两大文化体系的沟通,对借鉴外域以丰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同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意在揭示有关朝臣参译的基本史实,并试做初步分析。
关于唐代朝臣受诏参译,正史只5旧唐书#孟简传6一条记载:简明于内典,(元和)六年38114,诏与给事中刘伯刍、工部侍郎归登、右补阙萧等,同就醴泉佛寺翻译5大乘本生心地观经6,简最擅其理。
元和间的长安醴泉寺,是宾高僧般若的译场。
此时,唐代的佛经译事已经进入尾声。
据5续高僧传6和5宋高僧传6,唐代朝臣参与译事的事迹远不止此。
此外如:贞观初天竺高僧波颇的大兴善寺译场,贞观至龙朔间玄奘的弘福寺、玉华宫、太慈恩寺、玉华寺译场,圣历长安间于阗高僧实叉难陀的东都大内大遍空寺译场,久视景龙间义净的西明寺、荐福寺、洛州大福先寺译场,神龙间天竺高僧菩提流志的大内福先殿译场,永泰间不空的大兴善寺译场等,都有朝臣奉诏入内参与译事。
关于朝臣参译的具体情况,5僧传6记载较简。
所幸敦煌保留下来的唐代写经及传世古经藏,记载着一些唐代译场译经运作时,主译高僧、参译沙门、参译朝臣名录及其位序,也为揭示儒臣参与译事,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中国文献学部分书籍目录,值得收藏~

中国文献学部分书籍目录,值得收藏~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推荐文献学部分书目!目录学『目录学』仓石武四郎著1973,1979·东京『中国目录学』清水茂著1991·东京『古典目录学浅说』来新夏著1981·北京『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著1938,1981·台北『目录学』姚名达著1933,1971·台北『中国目录学讲义』昌彼得编著1973·台北『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王重民著1984·北京『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著1991·成都『中国目录学』昌彼得·潘美月著1986·台北『中国古代目录学简编』罗孟祯著1983·重庆『校雠通义通解』清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1987·上海『校雠新义』杜定友著1930,1991·上海『校雠目录学篡要』蒋伯潜著1990·北京『郑樵的校雠目录学』郑奋鹏著1983·台北『王伯厚及其玉海艺文部研究』陈仕华著1993·台北『古书通例』余嘉锡著1985·上海『中国目录学家传略』申畅著1987·郑州『目录学论文选』李丌健·赖茂生编1985·北京『中国目录学年表』姚名达著1940,1971·台北『中国目录学思想史』余庆蓉·王晋卿著1998·长沙『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高路明著1997·南京近代公库著录『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同馆善本部编1959·北京『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同馆编1987·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同馆编1999·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增订本1-4同馆编1967·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善本书目』同所编1967·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普通本线装书目』同所编1970·台北『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解题』同馆编1984·长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古籍善本书目』同所图书馆编1993·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同馆编1983·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同馆古籍整理研究所编1991·北京『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善本书录』饶宗颐编著1970·香港『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图书微☆目录索引』同馆编1984·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善本旧籍总目』上下同院编1983·台北『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录』王重民辑录·袁同礼重校1972·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典藏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同馆编1969·台北『大仓文化财团汉籍善本目录』同财团编1964·东京『台湾公藏普通本线装书目书名索引』国立中央图书馆编1982·台北『台湾公藏善本书目人名索引』国立中央图书馆编1972·台北『台湾公藏宋元本书目』昌彼得编1955·台北『国立北平图书馆书目目录类』萧璋编1934,1972·台北『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第一卷目录门同馆普通古籍组编1990·北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86·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91·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94·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96·上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部』同书编辑委员会编1989·上海『东方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1945·京都『大东急记念文库贵重书解题』第一卷总说·汉籍长泽规矩也编1956·东京『补订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古书分类目录』长泽规矩也编1975·东京『庆应义塾图书馆藏和汉书善本解题』同馆编1958·东京『阳明文库藏书解题国书善本·贵重汉籍』东京『蓬左文库典籍丛录-骏河御让本』杉浦丰治著1975·名古屋『关西大学所藏内藤文库汉籍古刊古钞目录』同大学图书馆编1986·大阪『日光山「天海藏」主要古书解题』长泽规矩也编1966·日光『大仓文化财团汉籍善本目录』同财团编1964·东京『汉籍丛书所在目录』东洋学文献センタ连络协议会编1965·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合册订正缩印版同所编1981·东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同所编1963·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目录』缩刷版同所编1981·京都目录·题跋·读书记『汉书艺文志讲疏』顾实讲疏1987·上海『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陈国庆编1983·北京『汉书艺文志』铃木由次郎译注1968·东京『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与兵书略通考』徐文助著1976·台北『礼记目录後案』任铭善著1982·济南『隋书经籍志详考』兴膳宏·川合康三著1995·东京『郡斋读书志校证』孙猛校证1990·上海『直斋书录解题』徐小銮·顾美华点校1987·上海『文献通考经籍考』上下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标校1985·上海『宋代书目考』乔衍☆著1987·台北『宋史艺文志广编』上下1975·台北『宋史艺文志』元脱脱等修『宋史艺文志补』清黄虞稷·倪灿撰清卢文☆订正『四库阙书目』宋绍兴中官撰清徐松辑『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宋绍兴中改定清叶德辉考证『中兴馆阁书目』宋陈☆撰赵士☆辑『中兴馆阁续书目』宋张攀等撰赵士☆辑『宋国史艺文志』宋官修赵士☆辑『辽金元艺文志』上下清黄虞稷等撰1958,1976·台北『四库全书总目』上下用乾隆六十年杭州刊本影印1965,1981·北京『四库提要弁证』1-4余嘉锡撰1980·北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胡玉缟著1964,1981·台北『四库提要订误』李裕民著1990·北京『四库提要补正』崔富章著1990·杭州『四库著录元人别集提要补正』刘兆著1978·台北『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上下章☆等编1982·北京『清史稿艺文志拾遗』郭霭春编1999·北京『读书敏求记』清钱曾撰丁瑜点校1984·北京『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1959,1979·上海『藏园订补☆亭知见传本书目』1-4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1993·北京『中国善本书提要』王重民著1983·上海『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王重民著1991·北京『贩书偶记』孙殿起编1959,1982·上海『贩书偶记续编』孙殿起编1980·上海『传是楼书目』徐乾学撰民国四年王存善排印本·四册『宝礼堂宋本书录』潘宗周撰用民国二十八年排印本影印台北『天一阁见存书目』清薛福成撰用光绪十五年薛氏刊本影印1970·台北付「天一阁藏书考」陈登原撰用民国二十一年金陵大学排印本影印『五十丌卷楼群书跋文』1-2清莫伯骥撰用民国三十年排印本影印(国学集要二编本)『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清莫友芝撰用莫氏影山草堂六种本影印(国学集要本)『士礼居藏书题跋记』潘祖荫辑周少川点校1989·北京『百宋一廛书录』清黄丕烈撰用适园丛书本影印『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识集录』瞿良士辑1985·上海『藏园群书题记』傅增湘撰1989·上海『藏园群书经眼录』1-5傅增湘撰1983·北京『书目答问补正』范希曾编瞿凤起校点1983·上海『越缦堂读书记』上中下清李慈铭著1959,1975·台北『郑堂读书记』上下周中孚撰用嘉业堂刊本影印1965·台北『古书经眼录』雷梦水著1984·济南『爱日精庐藏书志』一·二清张金吾撰用道光丙戌爱日精庐刊本影印1982·台北『嘉业堂钞校本目录·天一阁藏书经见录』周子美编1986·上海『嘉业堂藏书志』缪荃孙等编吴格整理点校1997·上海『自庄严堪善本书目』附☆翁藏书题识冀淑英辑题识周叔☆撰1985·天津『天放楼书录』封思毅编1981·台北『☆庵群书题识』昌彼得编著1972·台北『一氓题跋』李一氓著吴泰昌辑1981·香港『西谛书话』郑振铎著1983·北京『桑园读书记』☆之诚著1955·北京『叶景葵杂著』顾廷龙编1986·上海『明季史料题跋』朱希祖著1961·北京『江浙访书记』谢国祯著1985·北京『贩书经眼录』严宝善编1994·杭州『古籍版本题记索引』罗伟国·胡平编1991·上海『增订中国访书志』阿部隆一著1983·东京『书目长编』邵瑞彭等编民国十七年京师排印本『清代目录提要』来新夏主编1997·济南『明代书目题跋丛刊』上下1994·北京『文渊阁书目』『国史经籍志』『南☆志经籍考』『内阁藏书目录』『明太学经籍志』『内板经书纪略』『行人司重刻书目』『秘阁书目』『晁氏宝文堂书目』『世善堂藏书目录』『汲古阁校刻书目』『澹生堂藏书目』『古今书刻』『近古堂书目』『濮阳蒲汀李先生家藏目录』『百川书志』『江阴李氏得月楼书目摘录』『脉望馆书目』『玄赏斋书目』『会稽钮氏世学楼珍藏图书目』『赵定宇书目』『徐氏家藏书目』『道藏目录详注』『曲品』『医藏书目』『隐湖题跋』『南濠居士文跋』『重编红雨楼题跋』『黄顾遗书』王大隆辑1962(民国刊本重刊)·上海荛圃藏书题识续录荛圃杂著荛圃藏书题识再续录思适斋集补遗思适斋书跋『标点善本题跋集录』上下国立中央图书馆特藏组编1992·台北『古籍目录』国家出版局版本图书馆编1980·北京『1911-1984影印善本书目录』北京图书馆善本室编1992·北京『1911-1984影印善本书序跋集录』北京图书馆善本组编1995·北京文献学书目『书林清话附书林余话』叶德辉著1957,1987·北京『文献学论著辑要』张舜徽编1985·西安『中国古代书籍史』李致忠著1985·北京『中国图书史』陈力1996·台北『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概要』来新夏著1987·天津『中国图书史略』昌彼得著1976·台北『文献学讲义』王欣夫述1986·上海『中国文献学』张舜徽著1982·郑州『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来新夏等著1990·上海『古典文献学』罗孟祯编著1989·重庆『中国古文献学史』上下孙钦善著1994·北京『中国文学文献学』张君炎著1986·南昌『中国文献学概要』郑鹤声·郑鹤春著1930,1967·台北『古籍整理论文集』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1984·兰州『版本目录学论丛』1/2昌彼得著1977·台北『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商务印书馆编1983·北京『张元济书札』商务印书馆编1981·北京『简明中国古籍辞典』吴枫主编1987·长春『中国文学目录学』谢灼华编著1986·北京『访书见闻录』路工著1985·上海『印刷发明前的中国书和文字记录』钱存训著郑如斯增订1988·北京『肩朴集』李致忠著1998·北京『文字の文化史』藤枝晃著1971·东京『图书の历史と中国』刘国钧著松见弘道译1980·东京『图书馆と汉籍』松见弘道著1981·东京『书学序说』山岸德平著1977·东京『汉籍整理法』长泽规矩也著1974·东京『近藤正斋全集』第三卷1906·东京『中国典籍之最』徐状华著1987·兰州『图书馆古籍编目』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1985·北京书目丛编(不全)1967·台北『书目丛编叙录』乔衍☆辑『东湖丛记』清蒋光煦撰用光绪九年刊云自在龛丛书本影印『古文旧书考』岛田翰撰用明治三十七年民友社排印本影印『千顷堂书目』清黄虞稷撰用民国五年适园丛书本影印『经籍访古志』森立之等撰覆昭和十年用稿本影刊本影印『艺风藏书记』缪☆孙撰用光绪二十七年缪氏原刊本影印『艺风藏书续记』缪☆孙撰用民国二年缪氏原刊本影印『滂喜斋藏书记』清潘祖荫撰用民国十三年陈氏慎初堂排印本影印『拾经楼书录』叶启勋撰用民国二十六年叶氏拾经楼排印本影印『日本访书志』杨守敬撰用光绪二十七年杨氏邻苏园刊本影印『文禄堂访书记』王文进撰用民国三十一年文禄堂书籍铺排印本影印『善本书室藏书志』丁丙撰用光绪二十七年丁氏刊本影印『曝书杂记』清钱泰吉撰用同治七年杜文澜重刊本影印『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清瞿☆撰用光绪二十四年瞿氏重刊本影印『五十丌卷楼藏书目录初编』清莫伯骥撰用民国二十年莫氏排印本影印『荛圃藏书题识·补遗·刻书题识·补遗』清黄丕烈撰用民国八年刊本影印『荛圃藏书题识续录·杂著』清黄丕烈撰用民国二十二年刊本影印『藏园群书题记初集·续集』傅增湘撰用民国二十七年三十二年排印本影印『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清莫友芝撰用同治十一年刊本影印『读书敏求记校证』清钱曾撰管庭芬章☆校证用民国十五年刊本影印书目续编(不全)1968·台北『书目续编叙录』乔衍☆辑『内阁藏书目录』明张☆等撰用民国五年适园丛书本影印『适园藏书志』张钧衡撰用民国初年张氏家塾刊本影印『仪顾堂题跋』清陆心源撰用光绪十六年序刊本影印『仪顾堂续跋』清陆心源撰用光绪十九年序刊本影印『百宋一廛赋注』清顾广圻撰黄丕烈注用嘉庆十年刊黄氏士礼居丛书本影印『徵刻唐宋秘本书目』清黄虞稷·周在浚撰用昭代丛书本影印『澹生堂藏书约』明☆承☆撰用知不足斋丛书本影印『流通古书约』清曹溶撰用知不足斋丛书本影印『藏书纪要』清孙从添撰用昭代丛书本影印『皕宋楼藏书志·续志』清陆心源撰用光绪八年陆氏十丌卷楼刊本影印『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後编』清乾隆·嘉庆勒撰用光绪十年王氏刊本影印『史略』宋高似孙撰用古逸丛书本影印『子略』宋高似孙撰用四明丛书本影印『授经图』明朱睦☆撰用惜隐轩丛书本影印书目三编(不全)1969·台北『书目三编叙录』乔衍☆撰『文选楼藏书记』清阮元撰李慈铭校订用越缦堂抄本影印1969·台北『双鉴楼善本书目』傅增湘撰用民国十八年序刊本影印『双鉴楼藏书续记』傅增湘撰用民国十九年序刊本影印『孙氏祠堂书目内编』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孙氏祠堂书目外编』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平津馆鉴藏书籍记』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平津馆鉴藏书籍记续编』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平津馆鉴藏书籍记补遗』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廉石居藏书记内外编』清孙星衍撰用光绪中李氏木犀轩丛书本影印『开有益斋读书志』清朱绪曾撰用光绪六年翁氏☆古阁刊本影印『群碧楼善本书目』☆邦述撰用民国十九年序刊本影印『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邦述撰用民国十九年序刊本影印『菦圃善本书目』张乃熊撰用抄本影印书目四编(不全)1970·台北『书目四编叙录』乔衍☆撰『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现存书目』同馆编用民国二十二至二十五年排印本影印『盋山书影』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编用民国十八年同馆石印本影印『江南图书馆善本书目』同馆编用同馆排印本影印『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瞿启甲辑用民国十一年常熟瞿氏石印本影印书目五编(不全)1972·台北『书目五编叙录』张寿平著『思适斋集外书跋辑存』清顾广圻撰用民国二十四年百拥楼刊本影印『方志商』甘鹏云撰用民国戊寅崇雅堂刊本影印『留真谱初编』杨守敬编用光绪二十七年杨氏刊本影印『留真谱二编』杨守敬编用民国六年杨氏观海堂刊本影印『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清莫友芝撰用民国二十二年序排印本影印『续校雠通义』清刘咸☆撰用民国十七年刘氏自刻本影印『观古堂书目丛刻』叶德辉辑用民国八年叶氏观古堂刻本影印『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二卷宋绍兴改定叶德辉考证『古今书刻』二卷明周弘祖撰『南雍志经籍考』二卷明梅鹫撰『百川书志』二十卷明高儒撰『丌卷堂书目』四卷明朱睦☆撰『绛云楼书目补遗』一卷清钱谦益撰『静惕堂宋元人集书目』一卷清曹溶撰『徵刻唐宋人秘本书目』一卷清纪映锺等撰叶德辉考证『孝慈堂书目』四卷清王闻远撰『佳趣堂书目』一卷清陆漻撰『竹崦庵传钞书目』一卷清赵魏撰『结一庐书目』四卷付宋元本书目清朱学勤撰『别刻结一庐书目』一卷清朱学勤撰『求古居宋本书目』一卷清黄丕烈撰『潜采堂宋元书目』一卷清朱彝尊撰编辑后记来源: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教育与科学管理论文集
ISBN7—80068—830—5
荨麻疹论治
张凯
中华综合药医卫生研究
ISBN—7—80089
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卫生职业技术教育
张金来
呼盟职业技术研究会
临床上有诊断价值的几种分离现象
迟玉香张金来
中华医药理论与实践
ISBN7—5304—2079—3/R·438
生物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伏守山陶玉霞
中华中等医学教育究与实践黄河出版社
95·V01·2第3卷
导人讲座课初探
陶玉霞
中等医学教育理论与实践
ISBN7—5380—0208—1
联合免疫电泳测定在基层医院发展
郭灵华
临床医学
肺泡癌误诊粟粒性肺结核11例
郭灵华
中国临床医学
实用医药拉丁文及处方学
胡焕菊丁明奇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ISBN-7-5388-2755-2/R·401
周萍
全国中专英语教学研究会论文辑
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
修巍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ISBN7—5316—2941—0
营养与美容
陶玉霞
家庭医学
ISSN-1001—02-03
利福平引起高热2 5例临床分析
郭灵华
中国临床医药
以板图助教学的新尝试
陶玉霞伏守山
中华中等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黄河出版
95·V01·2第3卷
浅谈复现法在解剖教学中的运用
刁国庆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7—80074—993—2/G·289
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习题
陶玉霞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7—5380—0355—X/R·58
优化解剖课堂教学
陈连星
临床解剖学杂志
9771001165005
真假尖锐湿疣的鉴别诊断
郭灵华
中华医学新治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N7—5067—1726—3
邹玉萍
3000
第一作者
《呼伦贝尔盟职业教育》
1999
《议目标教学法》
陶玉霞
3000
第一作者
《内蒙古中等医学教育》
ISBN7—5380—0442—4
1999
《培养高质量护士是二十一世纪需要》
陶玉霞
3000
第一作者
《全盟中专卫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交流》
1999
《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姚丽梅
1400
第一作者
《大学科教论坛》
ISBN7—5380—0965—5/C.237
2002.2
《中专生要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修巍
1400
第一作者
《卫生职业教育》
CN62—1167/R
2002.3
《在化学课上如何指导学生听课》
谢玉胜
1500
第一作者
《卫生职业教育》
CN62—1167/R
2002.6
《双边活动中的教与学技巧探索》
《跨世纪教育论丛》
ISBN7—5047—1663—4
2000.7
《在中等卫校应开设家庭护理专业》
付岩
2000
第一作者
《中国医学教育研究进程》
2000.12
《关于提高教学水平的12点看法》
毕春红
2400
第一作者
《中华综合医药卫生研究》
ISBN7-5304-2428-9/R.539
2001.1
《浅谈青春期学生生理心理》
ISSN—1005-3484
心、肺、脑急症
胡焕菊
ISBN7-5023-1304-4/R·432
浅谈提高学生学习生化的点滴体会
付岩
广西医学教育
GX-100 7 4
教学的情感性和科学科学性
迟玉香、张金来
科学
ISSNI10005—3484
医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评价和培养
张金来、迟玉香
科学
ISSNI1005-3484
张宪海
肺部疾病杂志1992.3期
教学中应用系统方法的理论思考
陶玉霞
全国中专解剖学教学科研论文(摘要)集
肺结核并给节性脑膜炎1例
张宪海
肺部疾病杂志1992·3期
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迟玉香张金来
首届中等医学教育论文集
广西出版社
直观教学方法在解剖教学中的地位
伏守山
华北三省市解剖学论文汇编
国情教育中的思想导向问题
2000
第一作者
《内蒙古中等医学教育》
ISBN7-5380-0442-4
1999
《尊重学生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关键》
姚丽梅
3000
第一作者
《内蒙古中等医学教育》
ISBN7-5380-0442-4
发表时间
著作或论文
作者
字数
作者排序
发表刊物
刊号
2000.2
《在教育改革中不容忽视的一点》
付岩
1430
第一作者
盖英
2050
第一作者
《内蒙古中等医学教育》第三卷
1999.9
《儿科学函授教学点滴体会》
盖英
第一作者
99年全盟中专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交流论文,
获“优秀论文“奖
1999.12
《讲好“两课”必须坚持的原则》
闫春田
320
第一作者
呼伦贝尔盟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1999.12
《浅谈基础护理学毕业考试方法的改革》
ISBN7—5380—0355—X/R·58
优化教学语言提高教学质量
白宝刚
中国跨越世纪理论与实践研究动态文献
ISBN7—114—02426—6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实用型人才
张凯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医学英语汉译技巧浅析
张力平
中等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ISBN7—80558—789—2
在中专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李殿辉
警官教育出版社
ISBN7-81027-206-9/D·145
优化考试结构提高人才素质
陶玉霞
华北三省一市解剖学会论文汇编
两种解剖辅导答题法分析
——传统题答疑法和动手动脑法
陶玉霞
华北三省一市解剖学会论文汇编
加强实现教学巩固理论知识
张玉珠
生理通讯
SUPPL EMENT V增刊号5-2
药理学应试指南
胡焕菊、丁明奇
《中华实用医学理论与实践》
ISBN7-80135-469-9
2002.10
人民体育出版社
SBN-5009-1339-7/G·1234
孕妇切忌涂口红
陶玉霞
家庭医学
ISSNI—1001—0203
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习题
陶玉霞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7—5380—0327—4/R·51
克山病心肌坏死发病机理探讨
郭灵华
中华医学新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7—80089—495—5
粟合酶链反应技术在检测结核病患者标卡中的应用
郭灵华
中华中等医学教育与实践黄河出版社
ISBN—7—80558—950—X
对中等卫校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刁桂杰
中华中等医学教育与应用
论教师的口头语言修养
高萍
第四届全国中等卫校微寄教研会暨学校交流大会《论文摘要集》
浅谈优化教学方法
白宝刚
第四次全国中等卫校微寄教研会第二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集》
实施目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陶玉霞
呼盟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
营养与寿斑
陶玉霞
中国老年杂志
1999年至今著作与论文名录
发表时间
著作或论文
作者
字数
作者排序
发表刊物
刊号
1999.7
《一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
高柏
1500
第二作者
《呼盟第一届护理学术会议论文集》
1999.8
《浅谈中等卫生学校中医教学》
2001.5
《小改间接祈使句的间接引语》
齐小红
1300
第一作者
《中华中等医学教育与实践》第9卷
ISBN7—80152—056—9/G.025
2001.11
《优化临床课教学模式,实施素质教育》
迟玉香
3000
第一作者
《卫生职业教育》
CN62—1167/R
2001.12
《浅谈对学校档案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齐秀梅
陶玉霞
3000
第一作者
《医学信息网》
ChinaMTP
2002.6
《遗尿证治疗一得》
张凯
1600
第一作者
《中国民间疗法》
ISSN1007-5798
CN11-3555/R
发表时间
著作或论文
作者
字数
作者排序
发表刊物
刊号
2002.7
《浅谈在预防医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
徐雅茹
2000
第一作者
《卫生职业教育》
CN62—1167/R
ISBN7—5380—0327—4/R·51
支气管肺癌80例分析
张宪海
肺部疾病杂志
医学临床实习指导
张宪海
肺部疾病杂志
医学临床实习指导
张宪海
天津科技出版社(1995.第3卷)
ISBN-7-5308-1907-0
谈谈克服学生思想障碍的情感化效应
姚丽梅
内蒙古教育
心纳素与妊高征
刁桂杰
黑龙江医学
产褥感染合并中毒性脑病
医用拉丁语的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
胡焕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