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手术2016年临床路径(附表单)
无晶状体眼和翼状胬肉手术临床路径

一、无晶状体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无晶状体眼(ICD10:H27.000) 行人工晶体二期植入术(ICD-9-CM-3:13.72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 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既往行晶状体摘除术,视力不提高; 2.体格检查:晶状体缺如。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 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诊断明确; 2.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 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 ICD10:H27.000 无晶状体眼疾病 编码;
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 完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记录单书写
住院第2天(术日)
□ 术前术者再次查看病 人
□ 在术前准备充分的情 况下完成手术治疗
□ 术者完成手术记录 □ 住院医完成术后病程 □ 上级医师查房 □ 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
情及术后注意事项
长期医嘱: □ 眼科术后护理常规 □ 二级护理 □ 饮食 □ 抗菌药物滴眼液 □ 局部应用非甾体消 炎药或糖皮质激素 □ 必要时口服止血药 □
二、临床路径执行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01);行翼状胬肉切除(ICD-9 11.39001)
或联合术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 2-3 天
时间
诊 疗 工 作
重 点 医 嘱
护理 工作
住院第1天
断转归)。 1.手术后反应较轻,病情稳定; 2.切口闭合好,前房形成; 3.眼压正常,裂隙灯检查无明显异常,人工晶体位
临床护理路径在翼状胬肉切除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翼状胬肉切除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翼状胬肉切除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本科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翼状胬肉手术患者120例。
使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医院常规方法护理,而观察组按临床护理路径护理。
对所有两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患者满意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平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也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翼状胬肉切除术患者实施护理,有利于节约患者费用,提高病床使用率,提升患者对医院对满意度,此方法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翼状胬肉患者;临床护理路径;效果【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249-022010年召开的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中提出了以夯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让病人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为目标的现今医院护理工作改革任务[1]。
而随着现今医疗模式对不断进步,现代护理已转变为包含护理、预防、保健等为一体对综合型医疗服务。
而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CNP)这一全新的护理模式营运而生。
为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翼状胬肉切除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笔者分析统计我科室120例翼状胬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l5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科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的翼状胬肉患者共120例。
符合诊断标准: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无明显全身疾病者。
使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
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50~85,平均67.5岁;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55~83,平均71.5岁。
所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翼状胬肉临床路径

(201年7版)一、结膜肿物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膜肿物(码)需行结膜肿物切除术(编码3(二)诊断依据。
1症.状:眼红、磨痛,伴流泪、异物感等;2结.膜肿物特征:患者睑结膜或球结膜组织透明或粉红色隆起,形态及颜色多样;3相.关眼部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前段照相;4鉴.别诊断:睑裂斑:位于睑裂部球结膜,角膜缘内外侧有黄白色无定形隆起斑,不侵入角膜。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非.手术治疗:定期复查2手.术治疗:结膜肿物切除术+常规送病理检查。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膜肿物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天。
1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心电图、线胸片(可选);(4)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前段照相。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眼眶检查,泪液分泌实验和泪膜破裂时间检查,心脏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201年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根据病情调整用量;(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
1麻.醉方式:局麻(病人不能配合手术时可进行全麻)手.术内固定物:无。
术.中用药:无4输.血:无(九)术后住院恢复2天。
1需.要复查的检查项目:视力、裂隙灯、眼前节照相。
2术.后用药:1)局部应用抗菌药物;2)局部非甾体消炎药物;3)抗菌药物:按照《201年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十)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结膜切口愈合好,缝线在位;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结膜切除后送病理回报如为恶性,需行二次手术,给予广泛彻底的清除。
发布的 个临床路径清单

病种名称
垂体腺瘤经鼻蝶窦入路切除 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起始端狭窄支架血管成形术
头皮肿瘤 椎管内肿瘤 脊髓脊膜膨出 慢性硬膜下血肿置管引流 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外周T细胞淋巴瘤 缺铁性贫血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 滤泡性淋巴瘤(初诊) 巨幼细胞性贫血 霍奇金淋巴瘤 多发性骨髓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治) 急性髓系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完全缓解 骨髓增殖性肿瘤 伯基特淋巴瘤临床路径 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成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地中海贫血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成人再生障碍性贫血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营养性贫血 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成人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 脑梗死恢复期康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 手外伤康复 肢体骨折术后康复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 颈椎病康复 系统性红斑狼疮(无内脏及器官受累) 强直性脊柱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伴肺间质纤维化 类风湿性关节炎
序号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临床路径表单(2011年版

□执行医嘱、生命体征监测
□执行医嘱、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患眼情况
□健康宣教:疾病相关知识
□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日期
住院第3天
(出院日)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上级医师查房
□观察角、结膜伤口、炎症反应、眼球运动等
□完成病程记录
□健康宣教:疾病相关知识
□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
□出院指导:生活、饮食、用药等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上级医师查房
□完成眼科特殊检查:AB超、角膜测厚
□完成术前小结、病历书写
□完成眼科特殊检查
□上级医师查房,术前评估
□签署有关知情同意书
□完成手术记录及术后病程
□上级医师术后查房,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
及术后注意事项
重
点
医
嘱
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医嘱:
□眼科三级护理常规
□饮食(普食/糖尿病饮食/其它)
□抗生素眼液
临时医嘱:
□决定出院时间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术后):
□眼科术后二级护理常规
□饮食(普食/糖尿病饮食/其它)
□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液
□非甾体类滴眼液(必要时)
临时医嘱:
□视力、眼压、外眼像(必要时)
□出院医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液及非甾体类眼液(必要时),定期门诊复查
翼状胬肉临床路径表单

合用对象:第一诊疗为翼状胬肉(ICD-10:H11.0)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
患者姓名:性别:年纪: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原则住院日:5-7天
□入院护理评定
□执行医嘱、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
病情变异
统计
□无□有,因素:
病情变异统计
□无□有,因素:
1.
2.
□无□有,因素: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眼科术后二级护理常规
□眼科术后二级护理常规
□饮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普食/糖尿病饮食/其它)
□饮食(普食/糖尿病饮食/其它)
□抗菌药品、糖皮质激素眼液
□抗菌药品、糖皮质激素眼液
□非甾体类滴眼液(必要时)
□非甾体类滴眼液(必要时)
□每日换药
临时医嘱:
临时医嘱:
□视力、眼压、外眼像(必要时)
□视力、眼压、外眼像(必要时)
□出院医嘱:抗菌药品眼液、糖皮质激素眼液及非甾体类眼液(必要时),定时门诊复查
重要护理工作
□执行医嘱、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患眼状况
□健康宣传教育:疾病有关知识
□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
□出院指导:生活、饮食、用药等
□执行医嘱、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患眼状况
□健康宣传教育:疾病有关知识
□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
□出院指导:生活、饮食、用药等
1.
2.
□无□有,因素: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日期
住院第3-5天
住院第5-7天
(出院日)
主要诊疗工作
□上级医师查房
双眼翼状胬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双眼翼状替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双眼翼状青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翼状骨肉(ICD-10:Hll.000)行翼状骨肉切除术+羊膜移植术(ICD-9-CM-3:11.3101+11.69011)o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单眼反复发红伴新生物生长;2.体格检查:鼻侧结膜充血、增生、肥厚,并呈翼状向角膜内生长。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诊断明确;2.进行性翼状胃肉向角膜内生长达3mm及以上,影响外观或视力;3.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数:6天。
五、入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lLOOO翼状酱肉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辅助检查项目1.必选项目(1)双眼裂隙灯检查、双眼底检查、双眼角膜厚度检查、双眼非接触式眼压检查、双眼普通视力检查;(2)血常规、尿常规;(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空腹血糖;(4)凝血功能;(5)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6)胸部X片、心电图。
3.可选项目(1)显然验光;(2)角膜荧光素染色。
七、选择用药1.必选项目(1)术前用药:加替沙星滴眼液或妥布霉素滴眼液、维生素C片、肾上腺素色棕片;(2)术中用药:林可霉素眼液、妥布霉素眼膏或金霉素眼膏、庆大霉素针、利多卡因针、0.1%肾上腺素针;(3)术后用药:加替沙星滴眼液或妥布霉素滴眼液、维生素C片、肾上腺素色棕片;(4)减轻局部组织水肿、抑制骨肉复发: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
2.可选项目(1)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头抱嗖林/头泡硫眯或克林霉素;(2)促进角膜修复:贝复舒眼液/易贝眼液;(3)止血:注射用卡络磺钠;(4)消肿:注射液七叶皂普钠。
临床路径在翼状胬肉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临床路径在翼状胬肉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运用临床路径护理翼状胬肉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60例翼状胬肉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医疗护理方法,观察组按临床路径实施护理。
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采用临床路径对翼状胬肉手术患者实施诊疗、护理,可减少无效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有利于优化护理程序,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临床路径翼状胬肉临床路径(CP,Clinical Pathway)是一种为病人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1]。
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医疗机构为顺应当时医院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它是美国在临床医疗服务中用来控制医疗费用和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成功手段[2],翼状胬肉表现为睑裂区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膜样增生及变性侵犯角膜,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引起散光,视力下降,眼部不适及美容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率高,文献报道高达20%~40%[3],临床路径的实施符合“尽量康复”和“尽可能少的医疗费用”[6]这一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院2011年5月~2012年9月,对30例翼状胬肉患者实行临床路径的管理,旨在减少患者的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提高医护质量,改善服务态度。
1.临床资料1.1研究对象随机选择拟行择期手术翼状胬肉患者60例,所有病例均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按临床路径实施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医疗护理方法,男28例30眼,女32例40眼,年龄40~75岁,均为初次发病,胬肉侵入角膜区内1.5~5mm,病程2~8年。
1.2研究方法1.2.1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设计制定临床路径表参照1997年美国外科医师协会制定的CP10项标准,征询专家意见后制定,临床路径表格内以严格的时间框架为横轴,已住院患者的医疗护理流程为纵轴,其内容包括:医疗措施;检查检验;评估;用药范围;手术方式;活动;饮食;宣教;检测;护理结果;治疗和护理;出院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翼状胬肉手术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翼状胬肉手术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 H11.001)
行翼状胬肉切除术(ICD-10 11.311)
(二)诊断依据。
1.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2. 症状:异物感、散光、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等。
3. 体征:睑裂区球结膜增生、肥厚,其下纤维血管侵入角膜,结膜充血。
4. 病变直观,影响美观。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翼状胬肉(ICD-10 H11.001)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2-3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感染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冲洗泪道。
(3)心电图。
(4)视力、眼压、验光、眼前节照相、泪液分泌试验(shirmer 试验)、角膜曲率。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角膜地形图、眼前节OCT。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诊断明确者,建议手术治疗。
(2)对于手术风险大者(高龄合并全身内科疾病等)需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充分告知风险,对症保守治疗。
(3)对于有明显手术禁忌症者,对症保守治疗。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术前推荐不含激素类的广谱抗生素眼药水及非甾体眼药水,常用量:局部广谱抗生素术前使用12次或以上,局部非甾体滴眼液每天4次。
(2)术后推荐广谱抗生素眼药水及眼药膏,常用量:滴眼
液每日3-4次,眼膏每晚一次。
(八)手术日为住院当天或第2天。
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联合局部注射浸润麻醉。
手术方式:胬肉切除手术,有复发风险者联合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移植术。
(九)术后恢复。
术后住院恢复≤2天。
1.术后局部广谱抗生素眼膏涂于术眼结膜囊内,包扎术眼回病房。
2. 术后用药:术后应用广谱抗菌眼药水及眼药膏预防感染;局部应用非甾体消炎药或糖皮质激素减轻术后的炎症反应;对于胬肉较大较深者可依据患者症状使用绷带镜;出血风险较高者当天应用止血药物口服。
3.如发现切口感染,伴全身症状者及时复查血常规,结膜下出血明显者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十)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手术部位无明显不适。
2.体温正常,无阳性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
3.切口愈合良好,结膜移植片在位(7天可在门诊拆线)。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对于进展期翼状胬肉患者,先予广谱抗生素预防和非甾体药物治疗,对于复发风险较低的高龄患者择期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对于胬肉较大者行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移植(ICD-9 11.32002)术等。
2.复发胬肉不进入临床路径。
3.手术后继发切口感染、角膜溃疡形成、暴露巩膜坏死等并发症,导致围手术期住院时间延长与费用增加。
4.住院后出现其他内、外科疾病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与费用增加。
二、临床路径执行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翼状胬肉(ICD-10:H11.001)
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ICD-9-CM-3:11.390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