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城市水环境问题探析

合集下载

清朝的环境与自然灾害江南水患与北方旱灾

清朝的环境与自然灾害江南水患与北方旱灾

清朝的环境与自然灾害江南水患与北方旱灾清朝的环境与自然灾害——江南水患与北方旱灾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跨越了近三个世纪,从1644年至1912年。

在这个时期,清朝经历了许多自然灾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江南水患和北方旱灾。

这些灾害与当时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给清朝的统治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江南水患江南地区地势低洼,水网密布,而又是中国的主要农业区之一。

加之长江、黄河多次改道,不断涌入江南地区,使得水患问题愈发严重。

江南水患在整个清朝统治时期一直存在,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1. 形成原因江南水患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江南地区地势低洼,水流缓慢,容易积水。

其次,长江的改道导致了水势的增加。

最后,江南地区的气候湿润,降雨量大,导致江河水位上涨。

2. 灾害影响江南水患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民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每逢洪水泛滥,百姓的房屋和农田会被冲毁,农作物收成无望。

同时,洪水还会导致疾病传播,人们生活在洪水中的环境也极其恶劣。

3. 抗灾措施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抗灾措施来应对江南水患。

他们修筑了大量的护堤,加强了堤防的巡查和维护,同时也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灾害预警系统。

此外,清朝还推行了抗洪救灾的政策,使得受灾人民能够得到一定的帮助和救济。

二、北方旱灾与江南水患相反,北方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气候干旱,很容易受到旱灾的影响。

清朝时期,北方旱灾频繁发生,给当地的农业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1. 形成原因北方旱灾的形成主要与气候和地理条件有关。

北方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夏季,干旱的状况更为严重。

此外,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也对旱灾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灾害影响北方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

由于缺水,农田变得干旱,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导致收成大幅度减少甚至绝收。

旱灾还会导致畜牧业和渔业的崩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困难。

3. 抗灾措施面对北方旱灾的威胁,清朝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抗灾措施。

清代天水地区城镇地理研究

清代天水地区城镇地理研究

摘要清代是我国封建王朝的末尾,天水地区城镇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到达了顶峰,城市繁荣,交通便利,贸易兴盛。

本文所指清代天水地区指的是清代秦州辖区、秦安县、清水县、礼县、两当县、徽县及县以下的基层理民体系,包括堡寨、镇、铺等。

城市的选址继承自历史时期,州城位于河谷地带,呈东西分布,是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典型的河谷型城市,这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城市形态方面,区内城市属方形和不规则形。

其中州城是方形,也是典型的分城结构,修筑了自西向东陈列的五城,分别为伏羲城、西关城、中城、大城、东关城。

大城面积最大,州治也位于此,伏羲城正如其名,太昊庙(伏羲庙)在此城中。

中城南北狭长。

行政区在大城,在城中占据了有利位置城市职能中州城的城市职能最为丰富,县的职能较单一。

本区的城市发展虽一直较缓慢,但也形成自身的城市发展体系,该区的城市体系为州-县,县下有较多的基层部门。

县城中秦安县最为典型,面积也较大,从北至南依次为北郭城、大城、南郭城。

行政区都分布于大城,其中有南北向街道贯通于三城,商业区和住宅区零散分布于其中。

清水县面积较小,在城市功能区等方面都较简单,但主要功能区齐全。

关键词:天水地区;清代;城镇地理AbstractThe Qing Dynasty was the end of China's feudal dynasty.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owns in Tianshui reached its peak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ity was prosperous, the transportation was convenient, and trade was prosperous. The Tianshui area in the Qing dynasty referred to in this article refers to the grassroots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Qing Dynasty in Qinzhou, Qin'an County, Qingshui County, Li County, Liangdang County, Hui County and below, including the fortified villages, towns, and shops. The location of the city is inherited from the historical period. The state city is located in the river valley and is distributed in the east and west. It is a typical valley city in modern urban geography. This is the result of the joint action of natural geography and human geography.In terms of urban form, the cities in the area are square and irregular. Among them, the state city is a square, and it is also a typical sub-city structure. Five cities dispclayed from west to east are built, namely Fuxicheng, Xiguan, Zhongcheng, Dacheng, and Dongguan. The largest city has the largest area, and the state governor is also located here. As its name suggests, Fuxicheng has Taihao Temple (Fuxi Temple) in this city. The city is long and narrow. The administrative area is located in a big city, occupying a favorable position in the city. The city function is the most abundant in the state city,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county is relatively single.Although the urban development of this district has been slow, it has also formed its own urban development system. The urban system of this district is state-county, and there are more grassroots departments under the county. Among the county towns, Qin'an County is the most typical and has a large area. From north to south, it is Beiguo, Dacheng, and Nanguocheng. Th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are all distributed in Ayutthaya, with north-south streets running through the three cities, and commercial districts and residential districts are scattered among them. Qingshui County has a small area and is relatively simple in terms of urban functional areas, but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s are complete.Key words:Tianshui area; Qing Dynasty; urban geography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一)选题缘由 (1)(二)研究意义 (1)二、相关研究回顾 (2)(一)历史城镇地理研究 (2)(二)清代城镇地理研究 (7)(三)天水地区相关研究 (9)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0)四、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1)第一章天水地区城镇形成的历史地理条件 (12)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 (12)第二节人文地理条件 (14)第三节天水建置沿革 (18)第二章清代天水地区城镇职能、体系和其他主要部门 (19)第一节清代天水地区城镇的职能 (19)第二节清代天水地区州县城市体系 (24)第三节清代天水地区市镇体系及其他主要部门 (25)第三章清代天水地区城镇的空间结构及形成机理 (37)第一节城市形态的概念及特征 (37)第二节清代天水地区州级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形成机理 (40)第四章清代秦安、清水的市镇规模、城市空间及形成机理 (49)第一节秦安、清水县城市镇规模和空间分布特点 (49)第二节秦安县城市空间特征和机理分析 (51)第三节清水县城市空间特征和机理分析 (55)结语 (57)参考文献 (59)致谢 (64)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65)清代天水地区城镇地理研究绪论天水位于陇东南,一直有“陇上江南”之称,是古秦人兴起之地,置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汉唐时曾是作为军事重镇存在。

清代佛山的水事纠纷研究

清代佛山的水事纠纷研究

第18卷总第74期V ol.18Sum N o.742009年第2期N o. 2.2009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 OURNAL OF GUANGDONG R ADIO &T V UNIVER S I T Y清代佛山的水事纠纷研究衷海燕(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摘要】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腹地,明清时期,发达的水运系统,使佛山迅速崛起为全国四大镇之一。

水环境对佛山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围绕着水资源及其利用,如堤围的修建、涌道的清浚、水环境等问题而不断发生水事纠纷。

清代佛山的水事纠纷的发生、审判及其结果表明,虽然清代佛山地方权势已是公共事务的主导力量,但是不能由此推测佛山地方社会实现了“自治化”。

在处理各类有关水事活动的矛盾纠纷,尤其是发生于区际之间的纠纷中,官府仍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关键词】清代;佛山;水事纠纷【中图分类号】X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764(2009)02-0031-06一、引言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的西北部,位于西江、北江干流通往广州的要冲上,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水道纵横,河涌交错。

水乡泽国的生态环境,发达的水运体系,决定了佛山社会经济的发展①。

唐宋以前,北江支流芦苞涌、西南涌是广州与中原地区联系的主要通道。

宋代以来,芦苞涌、西南涌、石门水先后淤涸,佛山涌取而代之,西北江通过佛山涌的出口水量相对增多。

凡从北江南下船只,必先到佛山,再到广州。

佛山涌成为通往广州的主要航道,带动了佛山经济和城市的兴盛。

关于明清时期佛山的经济发展情况,前辈学者已有不少论述,本文不再赘述②。

河道的分布直接关系到佛山商业区的分布与发展。

佛山最先发展的地区是南部的栅下一带,但至明代以后,流经栅下的河道日益狭窄淤浅,大塘涌甚至成为陆地,商业活动受到影响,于是商铺从作坊中陆续分离出来,渐向北部发展。

在元、明时期还是“海傍”旷地的汾江沿岸一带和沙洲,都盖起了房屋店铺,商业区完全移至北部。

清代以来湖泊水系变化对淮阳水城建设的影响——兼论淮阳水城的保护与利用

清代以来湖泊水系变化对淮阳水城建设的影响——兼论淮阳水城的保护与利用

清代以来湖泊水系变化对淮阳水城建设的影响——兼论淮阳水城的保护与利用刘亚辉【摘要】清代以来,淮阳地区龙湖水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淮阳水城的建设.淮阳水城位于龙湖之中,发展空间受到湖泊面积的限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淮阳水城从“水包城”型发展到“城包水”型.平原地区水城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面积渐渐缩小,直至消失;二是得到开发和保护,水域面积得到稳定保护.近年来,对于淮阳水城景观的开发与保护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试从湖泊形成的历史进程及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来寻求一个好的发展方向,以期能更好地进行水城建设.同时,对于研究平原湖泊的消长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也有着重要意义.【期刊名称】《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17)003【总页数】7页(P14-20)【关键词】清代以来;湖泊水系;淮阳水城;开发与保护【作者】刘亚辉【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71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43淮阳城,位于豫东平原南部,因位于龙湖之内,故称其为平原水城。

关于淮阳水城城市形态的研究主要有黄玉上等的《淮阳古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坑塘水系为例》[1]一文,该文通过对坑塘水系对城市形态影响的研究为城市排水泄涝系统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此外,王鹏飞等的《淮阳古城选址及水系布局与风水理论关系研究》[2]一文,通过对风水理论的讨论来分析淮阳城的选址意义及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俞孔坚、张蕾的《黄泛平原区适应性“水城”景观及其保护和建设途径》[3]一文认为黄泛平原区“水城”风貌是城市在历史过程中与黄河洪泛、城市内涝等自然灾害长期适应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景观,是古人的生存艺术。

对于淮阳龙湖与淮阳水城城市形态的研究尚不多见。

笔者试图通过对清代以来淮阳地区保存的三部县志为基础的研究,并利用其中所保留的地图与文字大致复原出当时淮阳水城的面貌,以资参考。

明清福州内河水环境变迁及其治理

明清福州内河水环境变迁及其治理

•生态与环境•明清福州内河水环境变迁及其治理吴家洲内容提要:明清时期,福州内河在自然因素和居民侵河架屋筑墙、随意倾倒粪草及在沟中填土种菜等人为因素的作用下,水患、淤塞、水污染趋于加重,局部地区水环境持续恶化。

福州内河治理,明时即由较高级别的官员主持,至清官级又有提升趋势,清末治河权力才开始逐渐下放;治河资金来源从明时的以政府支出为主转变为清中后期的以民间捐资为主。

与其他城市相比,均具有一定差异。

治理效果更多取决于治河是否符合周边居民(包括村民、商人、绅耆等)的利益诉求。

实际上,各方之间往往无法协调一致,这也注定了水环境变迁的复杂性和水环境恶化的必然性。

关键词:明清水环境福州三元沟福州“城中到处小河沟”,“城中河道,周折萦回于民居前后”,①“城中水道凡四,自南与自西、自东而入者,皆通潮水,依时盈需,以为退进”,②城、水、民居融为一体,内河与海潮相互吞吐激荡。

独特的水文格局造就了独特的水乡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吟咏诗歌、民间传说、特色民俗。

但随着明清时期内河水环境的变迁,福州也留下了大量的古迹,供后人瞻缅。

以往涉及明清时期城市内河水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有①(清)郭白阳撰,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竹间续话》卷2,海风出版社,2001,第24页。

②(明)邵经邦撰《弘艺录》卷24《贺吴北卷先生膺奖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第77册,齐鲁书社,1997,第477页。

城市史研究(第42辑)罗晓翔、梁志平、牟振宇、冯贤亮等对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等城市的研究,①各位学者侧重点不同,但都认为这些城市在晚清时期水环境恶化已经较为严重。

余新忠通过对史料的仔细解读,提出了对清代城市水环境的几点认识,可作为研究清代城市水环境状况的重要参考。

②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各种史料,将水利史、环境史及社会经济史相结合,力图呈现明清时期福州内河水环境变迁的真实图景,并探索水环境变迁背后的治理模式问题,以期更加准确地找寻明清福州内河水环境变迁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异同。

清朝的地理环境与城市文化

清朝的地理环境与城市文化

清朝的地理环境与城市文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称道的朝代,它的疆域广阔,文化多元化。

清朝的地理环境和城市文化,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影响,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和城市文化两个方面探讨清朝的文化过程。

一、地理环境清朝的疆域跨越东亚大陆,南北纵横,东西交错。

北部和西部是草原和戈壁,南部和东部是山峦和平原。

此外, 拥有大面积水域,如黄海、东海、渤海、辽东湾、松花江等。

这样多样的地理环境,不仅影响了清朝各个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经济来源、信仰思想,还形成了多元化、独特的民俗文化。

清朝北部的草原,以马背游牧为生,形成了独特的草原文化,如欢乐的牧民歌曲、奔腾的马群、五彩斑斓的草原植物和各种民间手工艺品等。

草原上的部族文化,融合着强烈的族群荣誉感、互相之间的忌讳和友好感情,形成了特别的处世哲学。

南部与东部的地区以山峦和平原为主,形成了以渔、农为主的文化,如南方人热情好客、重亲友关系的传统文化,东北平原玉米、小麦、大豆等多样化的种植业发展,形成了特色品种的饮食文化。

另一方面,清朝海域广阔,海洋文化和海上贸易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清朝,沿海城市的繁荣和海洋文化的发展,对当时的海外贸易和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广州、南京、宁波、福州、厦门等城市都是在清朝时期,因为海洋交通而成为全球商业、文化中心。

二、城市文化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清朝时期城市文化也日益繁荣。

城市文化包括建筑、风俗和文化活动等多种方面。

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的建筑,从宫殿到民居,都采用中国传统的"余于"这种特别路线布局。

以紫禁城为例,它规划的就非常精细,按照五行风水来布局,如太和殿正中吊一颗大球就是为了顺应风水,不仅既有文化内涵,而且形状独特。

另外,清那些城隍庙、哪些名胜古迹,也是都采用传统中式建筑形式,显现出华夏文化的气息。

城市风俗是城市文化的体现。

清朝时期,城市风俗多以玩乐娱乐为主,如对于册子宴或是论花会、赛鸟会等活动,也常常吸引着众人的眼球,它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文化和娱乐活动,从中可以看出清代城市文化的丰富性。

明清时期广东山区的陂塘水利与生态环境

明清时期广东山区的陂塘水利与生态环境

明清时期广东山区的陂塘水利与生态环境吴建新【摘要】It 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Conservation projec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ies.Water facilities improv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value of the land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But the growing soil erosion from mountains blocked the ponds and dams and raised the level of river bed.Waste ponds,river beds,and ditches were reclaimed into farmland.The previous dams of the rivers blocked shipping.The dams also slowed down the runoff flow,and caused mud stagnant.The increasing river bed and river overflow affected the shipping in the water resources.Controlling measures were proposed for silting ponds and increasing river beds.%叙述了明清山区陂塘水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陂塘水利改善了山区的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的价值。

而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道和陂塘淤塞,废弃的河道、陂圳、山塘又被占垦为田。

水环境变迁与黄淮平原城市经济的兴衰

水环境变迁与黄淮平原城市经济的兴衰

水环境变迁与黄淮平原城市经济的兴衰水运交通和农耕环境是黄淮平原水环境优劣最直接的体现,明清时期,受频繁黄河水患的冲击,该地区水运能力和农耕环境均受到很大影响,表现为农业经济发展迟缓,城市经济由兴渐衰,开封城即是如此。

黄河的频决,不但使其自身航运价值不佳,还冲击了开封城赖以通商的贾鲁、惠济二河,造成水运环境的恶化,同时又淹没城池,破坏农田,削弱了开封城经济发展的内源力。

尽管官民多有治理工程之兴举,开封城亦曾达到一定的繁荣局面,却并未能扭转最终衰落的命运。

标签:明清;开封城;水环境;经济兴衰水环境是一个具有伸缩性的概念。

依朱士光所言,它包含了河流、湖泊、沼泽、湿地等自然水体及运河、陂塘、沟渠等人工水体①。

刘翠溶则将之扩大至国家各项水利事业及其对周遭环境的影响②。

汪雅梅将其进一步宽泛化,地理位置、气候概况、植被等地理环境及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状况、管理行为、法律法规、人口因素等人文环境均被纳入其中③。

在这些内涵中,天然河流、人工运河及其决溢带来的环境与交通影响、国家的治理行为与治理成效,对城市经济发展至为重要。

就城市经济而言,良好的水运交通利于城市的对外贸易往来,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稳定的耕作环境利于城市腹地的农业丰收,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內源力。

因此,河道的频繁决徙,既带来了水运能力的低下,也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经济发展的两个助推力均受到严重弱化。

而在这一问题上,开封城最富有典型性、代表性。

遗憾的是,前期研究成果多为宏观考察,如李润田④、陈代光⑤、黄以柱⑥等人分别以黄河、运河及环境变迁为视角,展开通史性的研究,失之简略和深入。

故笔者不揣浅陋,试以黄河水患剧烈的明清两朝为研究时段,探讨水环境变迁与城市经济兴衰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开封城之航道明代之前,开封城曾有着非常发达的水运网络,华北平原的河道基本上是在开封城附近作扇形南北分流入海。

⑦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河道或为黄河泥沙所淤平,或因决溢而改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城市水环境问题探析:兼论相关史料的解读与运用作者:余新忠字号内容摘要:清代城市水环境污染的记载,主要集中于浚河文献、近代报刊和外人记录等资料中。

一类反映中国城市水质的污染问题,清代业已存在,至晚清已颇为严重。

不仅大的江河水质浑浊,城市水环境亦难如人意,特别是19世纪以降,污染日渐严重,就是一些中小城镇,水质污染问题也开始浮现。

另一类则反映清代城市水环境就是到了晚清,仍相当不错,特别是跟现代相比,似乎说不上污染。

这就要求不能仅就记载的字面含义来理解史料,而要将那些记载置于具体的时空和语境中来认识,唯有如此,才可能比较全面并尽可能“真实”地呈现清代城市水环境的状貌。

关键词:清代;城市;水环境;史料解读;语境作者简介:内容提要:清代城市水环境污染的记载,主要集中于浚河文献、近代报刊和外人记录等资料中。

一类反映中国城市水质的污染问题,清代业已存在,至晚清已颇为严重。

不仅大的江河水质浑浊,城市水环境亦难如人意,特别是19世纪以降,污染日渐严重,就是一些中小城镇,水质污染问题也开始浮现。

另一类则反映清代城市水环境就是到了晚清,仍相当不错,特别是跟现代相比,似乎说不上污染。

这就要求不能仅就记载的字面含义来理解史料,而要将那些记载置于具体的时空和语境中来认识,唯有如此,才可能比较全面并尽可能“真实”地呈现清代城市水环境的状貌。

关键词:清代城市水环境史料解读语境作者简介:余新忠,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

水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历史上,都毋庸赘言。

以往对水的研究中,往往集中于水利和交通等问题,较少直接探究水资源本身。

即使偶有论及水资源和水环境,其关注点也大多聚焦于水量,而非水质。

①近年来,随着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日渐兴起,研究者的兴趣已经日渐从航运、灌溉、水害防治等延展到与水利相关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环境等问题,比如水对地域社会性格的型塑,水利组织、水利纠纷与地方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控制,水利与社会生活和习俗,从水资源看环境变动与社会变迁等等。

②这无疑更加深入和全面地揭示了水与人类社会极其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但仍是将水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而非正面考察的对象,对中国历史上的水环境特别是水质问题依然缺乏考察。

相对于一般的水利建设,日常生活中的用水卫生和利用方式的改变,可能更能展现现代性的形成,故而在西方,有关用水特别是城市用水问题,早已有了《水的征服》等一系列专门而精深的论著。

③在中国史研究中,也出现了若干从环境卫生史、城市史角度出发对城市用水问题的探讨。

不过这些研究的着眼点基本在城市传统与现代用水系统(主要是自来水)方面,关注的重点是城市水源、用水方式、用水组织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对城市的水质仍缺乏全面而专门的论述。

④本文拟从清代城市水环境切入,以河渠水质为主要关注对象,对此作一探究。

以往的论著,不仅无法让我们对历史上的城市河渠水质状况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而且相互之间还存在不少抵牾之处。

其中比较多的出现在现代编纂的地方志和专业志中,它们较少追溯到古代,或偶尔会列举一两条古代有关水污染的记载,然后直接跳到现代或当代,认为水环境的真正污染是民国或1950年代以后。

现有不多的环境卫生史的研究中,也有一些关涉到水质问题,这些研究往往表明,城市水质污染的问题由来已久,到清代似乎已经颇为严重。

如,梁庚尧认为,至迟南宋年间,临安等城市中河湖之水就已存在较为严重的污染。

⑤笔者则曾指出,清代尤其是嘉道以降的江南,这样的问题更见严重。

⑥而梁志平根据《申报》等文献的记载,认为至1870年代,上海县城内外的河道水质已经不堪饮用,只不过这种情况仅限于上海地区,周边的苏松等地的水环境污染仍是民国以降之事。

⑦牟振宇则依据档案等文献,认为开埠初期,上海周边水环境已相当恶劣。

⑧此外,冯贤亮还依据外国人来华游记,呈现了清代主要是晚清太湖流域水环境的不良,指出不仅在苏杭等城市,就是乡镇的河道也往往“饮汲苦污”。

⑨按照今日常规的理解,在工业化之前,水环境应该相对较好。

而以上研究似乎都表明城市河流的水质污染由来已久,甚至在清代还相当严重。

那么是否那些认为真正的污染出现于20世纪中后期以后的说法全都是因为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如果我们相信真正污染乃20世纪中后期以后之事,那么又该如何来理解历史文献中诸多相关记载?又该如何看待现有研究呈现的水质污染问题?若我们完全相信这些记载和相关研究,认为水污染早就存在,那么清代城市水域的水质究竟污染到了何种程度?当时城市的水质总体状况究竟如何?相关研究虽已从各自的角度、从某一方面呈现了部分历史的“真实”,但要回答以上问题,显然还需要我们在充分了解史料性质、语境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掌握资料来作出综合的分析判断。

在传统时期,由于缺乏专门人员和组织机构负责环境卫生问题,有关的城市水环境的记载不仅少,而且十分零散。

不过水乃日常生活不可或缺之物,身边的水环境也需时时面对,故人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留下有关城市水环境的信息。

19世纪以来,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和日渐深入,外来者的视角和西方的环境卫生观念作为一种参照物的登场,让更多有关中国水环境的记录进入报刊、游记等历史文献之中。

大致说来,历史文献中有关城市水环境的史料大体可分为传统史料中的记载、近代的报刊,及外国人的游记、生活记录和回忆录三类。

能反映当时城市水环境的资料肯定不止这些,本文虽然主要通过以上三类资料的排比、综合和解读分析,来呈现清代中后期的水环境状貌,但若有可能,也会尽量采用其他类别的资料。

一、史料呈现的两种图景目前,很多史学研究论著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将某一主题的记载从浩瀚的史籍中汇集起来,并从具体的语境中抽离,以史料字面含义来呈现历史。

如果按照这样的做法,将以上那几类不同性质的史料汇集起来,并仅依据其字面含义解读,将是怎样的清代城市水环境图景呢?首先,流经城市的大江大河往往十分浑浊。

黄河的浑浊人所共知,历史上“黄河清”早已成了特异的自然现象,黄河水的含沙量至迟在明代已经相当可观。

⑩宋以后,长江的水浊记录也时常可以见到,范成大在游记中多次谈到江水的浑浊,“汉水自北岸出,清碧可鉴,合大江浊流,始不相入,行里许,则为江水所胜,浑而一色”。

(11)到清代,不仅长江,就是汉江等支流,也已成为浊河。

魏源曾指出:“谓秦蜀老林棚民垦山,泥沙随雨尽下,故汉之石水斗泥,几同浊河。

”(12)这种景象在外国人的游记中也多有反映。

20世纪初,一位美国人的长江游记中写道:“这条滔滔巨河从光绪皇帝的帝国心脏带来大量黄土,使黄海50英里的范围都因此而染上黄色。

”(13)稍后,日本人中野孤山在1906年途经宜昌的游记中写道:“江水浑浊不堪,尤其是江岸附近,常有粪水流入。

当地人毫无顾忌地在这些污水横流的地方取水。

”(14)而民国初年,德富苏峰的游记则对这两大河流的颜色作了比较,称:“黄河水和长江水都是一样浑浊的,但长江水像黄酱汤,而黄河水就像番茄汁一样。

”(15) 不仅是长江、黄河,其他一些比较大的河流,无论东西南北,河水也颇为浑浊。

比如长江流域,无论是中上游的锦江、赣江,还是下游的黄浦江,都是如此。

关于锦江,20世纪初期访蜀的山川早水在其游记中写道:锦江原为洗锦之水,故以锦命名。

这条江现在还在,虽然江水浑浊,但古时可能是很清澈的。

如果自古以来就是浑浊的,岂能洗锦。

(16)中野孤山亦称:“蜀都八十万人口,每天饮用的都是浑浊的锦江水。

”(17)德富苏峰谈到赣江,“江西省的大动脉,船运业很发达。

赣水也是浊流滚滚,只不过没有长江水那么混。

”(18)19世纪中期来到上海的几位日本人在游记中均提到黄浦江“江水混浊”。

(19)又如黄河流域的灞河,乾隆二十七年(1762)典试四川的积善在日记中写道:“灞水分流为四支,浊浪如黄河。

”(20)再如海河流域的白河,斯当东在日记中称“河水混浊几乎无法饮用”。

(21)一个多世纪后,一位法国人写道:“我们现在在大河上继续前进,黄泥翻滚的河水恶臭熏天,河面上漂着各式各样的垃圾、肚皮胀水的骨架、人和牲畜的尸骸。

”(22)至少到晚清时,那些大江大河已颇为浑浊,而城市居民又以河水作为饮用水,这一点似乎让来华的外国人印象颇深。

正因如此,当时的中国人也找到了澄清水源的办法——明矾。

这一点在斯当东的日记中就已谈到,(23)另一部首刊于1911年描写中国人的英文著作也记载:城市中没有公共用水,在那些位于河边的城市中,未经处理的河水便是居民的公共用水。

每天专门负责挑水的人把河水分送到家家户户,从桶内泼出的水整日把通往河边的石阶打得湿漉漉的。

当挑来的河水过于浑浊不能饮用时,人们一般用装有明矾块并带有小孔的竹筒在水中搅拌几下,使水慢慢澄清。

(24)当然,在北京等北方城市,居民更多使用的是井水。

(25)这类使用河水的描述,从侧面说明了当时途经城市的河流水质的浑浊。

其次,城内河道秽水横流,气味不佳。

除了大江大河外,一般都还会有城内其他中小河流,南方的城市更是河网密布。

在上面所说的几类文献中,时可看到一些水质污浊的记录。

康熙年间,浙江巡抚曾大举疏浚淤塞多年的城市河道,当时的文献就对城内河道的污秽有所描述,“久之,故道尽失,塞为街衢,占为庐舍,断沟腐水,曾不容刀,浊垢烦蒸,无所宣泄……(昔)浊滓弗渫,疾病侵寻,今洁而甘”。

(26)又如雍正年间担任成都知府的项诚,亦在浚河文献中载有类似的信息,“成都金水河一道,向日原通舟楫,日久渐至淤塞……旧河既塞,城中地泉咸苦,每至春夏,沉郁秽浊之气,不能畅达,易染疾病”。

(27)细读这类文献,可以发现,和前面举出的宋代文献一样,其描述的侧重点在疏浚河道有利于宣泄城市的污秽,河道淤塞则污秽郁积,导致疾病,对城市河道水质秽恶的描述比较间接。

再如嘉庆初年,江苏巡抚费淳在苏州的浚河记中称:“顾其地当都会……烟火稠密,秽滞陈因,支流易壅。

”(28)乾隆晚期,宁波的浚河文献也有类似的记录:今其上流经河通塞不等,以致喉道日久淤废,水自西南两水门入者,仍由西南两水门而出,不特城内停蓄污垢,居民汲引,多生疫疠。

(29)此外,一些比较直接描述城市河道水质秽浊的记载,如查慎行在诗歌中写道:“京师饮汲井,城淢但流恶。

”(30)比较典型的是乾隆二年“苏州府永禁虎丘开设染坊污染河道碑”中反映出的信息,这块碑现在已经有些漫漶不清,不过主旨仍可辨识,碑中谈到,从染坊流出的污水造成禾苗受损,花园胜景遭到破坏,饮水更成问题。

由于这种污水有害肠胃,市民深受其害。

许多傍山的茶棚也因水质而使茶无法饮啜。

更有甚者,名山景观也随之黯然失色,昔日清流变成了“青红黑紫”、散发恶臭的污水沟。

(31)乾隆末年出版的《扬州画舫录》中也载有直接描述扬州城河污浊的内容:城河即市河,南出龙头关,有坝蓄水,与官河隔,谓之针桥……龙头关河道,半为两岸匽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