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廷惨案 观后感

合集下载

《卡廷惨案影评》

《卡廷惨案影评》

《卡廷惨案》影评卡廷森林,一个我过去一直不知晓的地理位置,更不知晓曾经发生在那里的一场人间惨剧,直到安杰依瓦依达将那里发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常常是这样,人间的惨祸无数,但是真正为世人知晓的只有极少数,常常要靠瓦依达这样的导演去揭示。

片子一直到最后并没有给我“震撼”之感,更多的是压抑,整部电影大部分时间都是压抑的,投降的波兰士兵们前途未卜,那种气氛令人压抑;妻子不知丈夫死活,那种急迫令人压抑;还有平凡人的生活,在两种势力间挣扎,令人压抑。

将压抑推向高潮的还是本片的最后的那幕屠杀,瓦依达的镜头那样的冷酷,不像很多类似电影,总要将屠杀场景渲染的无比悲情,让多少人同时倒地,嚎哭,给人视觉冲击。

而本片中,我没有目睹这样的场景,而是一种平静、肃杀中的肉体毁灭,高级军官被带到地下室,简单的验明正身后被从脑后用枪击毙,之后尸体被运到屋外的卡车上,地上的血迹被简单冲刷,紧接着是下一个。

那时还没有日后的奥斯维新集中营的毒气室,但是这样流水作业般的过程已经让人不寒而栗,让我想起了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的诸多叙述,这样的屠杀不再是一次人性暴虐的突然发作,而是显的早有安排的工业流程,已经有人在残酷的思考如何让屠杀变得“高效”,绝对现代性的产物。

而相对低级的军官和士兵们则更为悲惨,他们甚至被拖出后,就眼睁睁的看见了坑中的战友尸体,他是下一个,下一个亡魂,下一个给接下来的士兵带来死前恐惧的符号。

这个工程同样的是残酷的一丝不苟的“高效”,脑后枪击确保致命,最后的填埋跟将受害人幸存的可能降为0。

这是令人恐惧的镜头,瓦依达的镜头仿佛那一刻与一个历史时间脱离,只是在记录,只看到受害人死前的恐惧,之后是“砰!”的枪声,下一个,再下一个,接下来继续下一个,让观众的心随着恐惧的波兰士兵颤抖,直到他们一个个倒下,我的心陷入一种压抑的冰洞,看着真相被推土机掩埋,当然,是暂时的。

本片更令人感到压抑的是,真相不只被掩埋,真相被扭曲,被利用。

卡廷惨案纪录片观后感

卡廷惨案纪录片观后感

卡廷惨案纪录片观后感《卡廷惨案》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展示了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大规模屠杀的真实历史。

这部纪录片以其深入的调查和详实的证据呈现了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人类悲剧,引起了观众们的强烈共鸣。

观看完纪录片后,我深感震撼和沉重,内心充满了悲痛和愤怒。

首先,在这部纪录片中,电影制作团队通过犹太幸存者的讲述、历史档案的揭示以及目击者的证言等多种方式,再现了纳粹集中营的惨状。

通过真实而残酷的画面,观众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规模屠杀的细节和恐怖程度。

残忍的杀戮、饥饿的痛苦以及死者无辜的命运,都让人心痛不已。

纪录片中的一组组黑白照片将我们带回到那个令人恐惧的年代,让观众们亲身感受到了那段黑暗历史的残酷和威力。

其次,纪录片中还展示了纳粹统治下的肆意欺凌和压迫。

犹太人被剥夺了基本的人权与尊严,他们被迫穿戴印有大黄星的衣服,限制了他们的行动自由。

更为可怕的是,纳粹还设立了集中营,将犹太人和其他“不符合纳粹种族主义信仰”的人群关押其中。

这些集中营充斥着饥饿、病菌和虐待,无数无辜的人们在冷酷的统治下度过了他们的最后时刻。

纪录片中讲述的一个个个体命运体现了纳粹的虐待和种族灭绝政策的残酷性。

此外,纪录片还通过讲述幸存者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意志。

这些幸存者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摧残,但他们通过坚强的意志力和逆境中的互助合作,顽强地活了下来。

他们的故事让人不禁思考: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什么样的信念和意志力能够支撑一个人活下来?观看这部纪录片,我被幸存者们的勇气和坚强所深深打动,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人类的坚韧和尊严。

最后,这部纪录片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它承载着人们对那段悲惨历史的警醒和反思。

我们必须记住和铭记这段历史,以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纪录片中的每一个场景都表达着一个宏大的警示:我们应该对种族和宗教歧视保持警惕,我们应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和侵犯人权的行为。

观看完《卡廷惨案》这部纪录片后,我思考了很多。

波兰总统专机失事事件感想

波兰总统专机失事事件感想

波兰总统专机失事事件感想历史总是充满了偶然。

1940年,“卡廷惨案”22000多名波兰俘虏被苏军杀害,70年后的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卡钦斯基及多名军政要员,因参加“卡廷惨案”纪念活动在同一地点坠机身亡,波兰军政精英几乎全军覆灭。

冥冥之中“卡廷”似乎成了波兰人的不祥之地。

原本去悼念“卡廷惨案”死难者的人,现在却在卡廷附近成为被悼念者……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卡钦斯基赴俄罗斯参加卡廷惨案70周年纪念活动,在斯摩棱斯克“北方”军用机场附近飞机失事身亡。

波兰图-154机上96人全部遇难,包括88名波兰政府代表和8名机组人员。

为此,波兰将进行为期一周的哀悼活动。

随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下令成立由俄总理普京负责的调查飞机失事政府委员会,并派俄紧急情况部长绍伊古紧急赶往斯摩棱斯克。

飞机上的两个“黑匣子”已被发现。

事发后,波兰政府发言人宣布,因总统卡钦斯基在坠机事件中遇难,波兰将于6月底提前举行总统选举。

众议长科莫罗夫斯基将暂时履行国家元首的职务。

这次坠机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总理温家宝及外长杨洁篪于2010年4月10日分别向波兰致电,表示深切哀悼,并向波兰人民致以诚挚的慰问。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总理普京誓言将彻底调查波兰总统专机坠毁原因。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此事深感震惊。

欧盟表示,关键时刻,波兰和欧盟会团结在一起。

就目前情况看,此次事件并未影响波兰和俄罗斯的关系,反而使两国关系有了新的进展。

俄方宣布4月12日为俄全国哀悼日,并表示愿意正视卡廷惨案,向波兰示好。

波兰方面,也并未谴责俄罗斯,而是对俄罗斯的援助深表感激。

俄罗斯国家间航空委员会19日公布波兰总统卡钦斯基飞机失事的初步调查结果,排除了恐怖行为、爆炸、大火和技术故障原因。

那究竟是什么酿成这场悲剧呢?首先看看国际上公布的一些信息:(1)TU-154原装机型没有ILS设备(仪表降落系统);(2)飞机在坠毁前,没有宣布紧急情况;(3)飞机撞到树梢,坠地起火;(4)坠毁点距跑道1.5km;(5)该机场是一个单跑道的小型军用机场;(6)当时该机场是大雾天气。

历史与电影:卡廷那一幕

历史与电影:卡廷那一幕
还约定次 日电影院见 面 ,只是这少年
再 也 无 缘 赴 约 了 … …
讲 ,苏 军大规模 逮捕波兰军官 家属 并 集 中处 决的行动堪称釜底抽薪之 举 , 看 来苏 维埃也是知道害怕 的 ,所以才
多是希特勒派来 的 ( 国军 中还 编制有
大量的德械师 ),而 苏联 却在跟 H本
另一位代表人物则是投笔从戎的 飞机工程 师的妹妹 ,这位坚毅刚强 的 女子 曾经参 加过 华沙大起义 ,是地下 抵抗组 织的 中坚分子 ,在长期 的对德 斗争中养成了坚贞不屈的性格 ,所 以 当她得 知哥哥惨遭屠戮的真相后 ,她 立 即卖掉了 自己一头金黄色的长发 , 凑钱 让石匠秘密打制了哥哥的墓碑 , 上 面堂 而 皇 之 的 刻着 “ 9 0 于卡 14 死
更摸 不 着 头 脑 的 则是 波 兰 军 官
了 ,他 们 中 的 很 大 一 部 分 在 抵 挡 不 住
史事件的影片 ,全片并没有绝对 意义
上 的 中 心 人 物 ,通 片看 下 来 倒 是 颇似 某 些 后现 代 导 演 “ 事 不 叙 人 ” 的手 叙
模 ”而在 塔科夫斯基作 品中经常使用
颗 “ 拨凉拨 凉”的心缴枪投 降 ,做 了
红军的俘虏。
就很像现 代西方美术 中的立体 派 :将 不同状态及 不同视点所观察到 的对 象
集 中的表现于 单一的作品 中 ,从而 造 成了一个总体 经验 的效果——如果 要 拿一幅美术作 品来表达 《 卡廷惨 案 》 的观后感 ,毕 加索那幅 《 格尔 尼卡 》 显然 是最合适 的 ( 尽管画作控诉 的是 纳粹 ,电影声 讨的是 苏军 ,但两 者的 精神实质无异 )。
术学院 的政审表 上弄虚作假— —他在
父亲死 因一栏里 写的是 “ 在卡 廷被 红

尼罗河上的惨案观后感

尼罗河上的惨案观后感

尼罗河上的惨案观后感第一篇:尼罗河上的惨案观后感《尼罗河上的惨案》观后感离看完这部电影都差不多一星期了,但仍然对电影中跌宕起伏的情节记忆犹新,同样也深深地为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唏嘘不已,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这起发生在尼罗河上的惨案值得我们慢慢从中思索、反省。

从影片一开始就描述了西蒙背叛贾克移情于琳妮,这就为整个故事埋下了伏笔。

很大程度上暗示了即将发生的惨案最可能的原因——情杀。

紧接着就出现了在埃及进行蜜月旅行的西蒙琳妮夫妇常常被贾克的神出鬼没搅得罢兴而归。

为了躲避贾克的胡搅蛮缠,西蒙和琳妮设计将贾克骗到火车站,他们自己则搭乘轮船进行尼罗河之旅。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早已被甩掉的贾克,突然出现在轮船上。

如果不是有人将西蒙夫妇的行踪告诉贾克,贾克也不可能次次成功破坏他们的旅行。

而每次都在场的只有琳妮、西蒙、贾克三人,琳妮与贾克是情敌,每次贾克的搅局都令她非常恼火和扫兴,她不可能是那个泄露行踪的人。

唯一的可能性就指向了西蒙。

然而故事又将船上每个人与琳妮的过节一一展现出来,使得船上每个人都有杀她的动机。

就像琳妮干死后,侦探波洛把每个人都当做怀疑对象,然后想出每个人的具体做法,虽然看起来有些荒唐可笑,却反映出了波洛推理案情的周全严谨,当然也给紧张的凶杀案平添了一些幽默诙谐的气氛。

故事从此就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虽然每个人都有嫌疑,但嫌疑最大的无疑是贾克,然而贾克偏偏有不在场的证明。

表面看来贾克与琳妮的被杀没有任何关系,就像被刻意安排过一样,这一点显得极不寻常。

而西蒙被枪击中腿部后,却喊着找人照顾精神失常的贾克,与之前对贾克恶劣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虽然不能说明什么,也许是西蒙自己的负罪感使然,但也为贾克制造了不在场的机会。

这一点不得不说他们两人计划得很完美。

但在完美的计划也会有纰漏,西蒙在枪杀琳妮的过程中被她的女仆发现,结果由于女仆贪财,想要挟凶手要一笔钱,结果被杀。

却又引出贾克在杀害女仆时被奥特伯恩太太发现,结果在奥特伯恩太太向波洛告密时,陡然生变,奥特伯恩太太被人开枪打死。

卡廷惨案——波兰人民抹不去的伤痛

卡廷惨案——波兰人民抹不去的伤痛

卡廷惨案——波兰人民抹不去的伤痛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

苏联愿意与西方国家联盟,承认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

双方签约:恢复外交关系。

同年8月,斯大林宣布对苏联境内的波兰俘虏实行大赦,允许他们建立一支独立的军队抗击纳粹德国。

波兰将军安德斯被任命为苏联境内波兰军总司令。

他从监狱出来,用一切方法收编集中营幸免一死的军人。

但是他很快获悉这些人从1940年起已杳无音讯,更谈不上到招兵站报到。

波兰几次向苏联当局提出疑问,如石沉大海。

在波兰总理兼波兰军队总司令西科尔斯基将军追问下,斯大林回答说:“您的军官都逃跑了,在满洲里那边什么地方。

”1943年的春天,一大队乌压压的人马在俄罗斯边境的卡廷森林内悄然而行,这是刚刚占领卡延的德国军队。

随着气候逐渐变的温暖,冰封的冻土总算是有点松动。

指挥官戈培尔根据地势决定在此修挖战壕,然而他却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然挖出一个惨绝人寰的秘密。

随着士兵挖的泥土越来越多,惊世骇俗的一幕呈现在众人面前:脚下是一个有着4000多具波兰军官的尸体的大坑,每一个人都是双手反剪,脑后中枪而死。

在柏林电台的广播信号中,一个声音这样缓缓说道:“一个深沟……28米长,16米宽,2万波兰官兵的尸体……”波兰天际微信公众号: safaripoland,客服微信: sinkywu不算清楚的信号在同盟国的夜空中传递着,当然也传到了波兰总理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的耳中。

瓦迪斯瓦夫立刻要求斯大林给出解释,但后者坚持说这是德国人的离间计,波兰人早就被释放,杀害他们的是德国人。

瓦迪斯瓦夫无法接受这个疑点诸多的解释,于是他要求红十字会联合几个西方国家一起到卡廷调查。

他受到的压力是肯定的,因为苏联不久之后就攻击他与纳粹德国有联系,然后迅速解除了和波兰流亡政府的联盟关系,转而培植亲苏联的波兰旺达内阁。

铁幕在此时就已经渐渐张开,在斯大林的坚持下,同盟国也纷纷肯定了旺达内阁的地位。

离奇的是,在两个月后,瓦迪斯瓦夫乘飞机从中东前往波兰调查卡廷事件,飞机在起飞不到16秒后不明原因坠落大海,瓦迪斯瓦夫、他的女儿和他的内阁总管一同遇难。

普京跪向卡廷屠杀受害者致哀的启示

普京跪向卡廷屠杀受害者致哀的启示

普京跪向卡廷屠杀受害者致哀的启示作者:姜万里《参考消息》报道:4月7日,俄罗斯总理普京向卡廷森林屠杀惨案受害者致哀,跪献花圈。

当日,在位于俄罗斯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公墓祭奠,向70年前(1940年)被斯大林下令杀害的2.2万名波兰军官致哀,跪献花圈(见照片)。

普京说,是斯大林制造了卡廷惨案,“俄罗斯人对屠杀感到遗憾,正如他们对受害于斯大林极权主义统治的同胞感到遗憾一样。

”卡廷惨案的大致经过是;1939年9月德国侵略波兰时,波兰军队正在西线浴血抗敌,突然苏军从东线攻入波兰国土,与德军成夹攻之势。

波兰军队本来就已不支,现在顿时溃不成军。

最后波军选择退向苏联一侧,他们宁愿向苏军投降,也不愿向纳粹投降。

苏联内务部奉斯大林指示对被俘波军进行“政治鉴别”工作,士兵们被释放,剩下二万二千名军官都是波兰民族精英,他们入伍前都是专业知识分子(这是波兰军队很特别之处),二万二千名军官等于二万二千名工程师、教师、技术员、农艺师、医生、会计师、作家……斯大林认为,假如将这些人都释放了,将来肯定又会为波兰资产阶级政权服务(波兰流亡政府已经在伦敦成立了)。

波兰资产阶级政府依靠他们,又会组建起一支军队来,这将给苏联和未来由苏联卵翼下的波兰傀儡政权带来大的麻烦。

更深层原因,则是报复他在1920年被波兰军队打败的仇恨。

在1920年苏波战争中,斯大林亲自指挥的一场战役意外惨败,数千苏联红军被俘,并遭受悲惨命运。

研究考虑后,斯大林命令内务部在卡廷森林等地将他们秘密处死(每人后脑打一枪),再挖个大坑埋掉。

这是非常野蛮、惨无人道的屠杀。

斯大林自己也知道这是见不得阳光的卑鄙行为,事后嫁祸于人,诬称是德国纳粹所为。

直到1990年4月,当时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第一次向来访的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承认是斯大林所为。

第二次大战后,世界各国反思和总结近现代、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认识到人类社会要向前发展,要保障人类大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的尊严和平等权利,首先必须承认和尊重人权。

慕尼黑惨案观后感(精选多篇)

慕尼黑惨案观后感(精选多篇)

慕尼黑惨案观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慕尼黑惨案观后感慕尼黑惨案观后感潍坊项目监理部秦祥慕尼黑惨案是于1972年9月5日(第二十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期间)发生在西德慕尼黑的一次恐怖事件。

巴勒斯坦武装组织黑色九月组织,袭击了当时参加奥运会的以色列代表团,导致该代表团11人悉数身亡。

在影片中,八名黑色九月武装恐怖分子在9月5日清晨4时10分,闯入慕尼黑奥运村以色列选手驻地,当场击毙了以色列摔跤教练莫什·温伯格、运动员约瑟夫·罗曼,另有9名代表团成员被当作人质关押。

奥运会由此被迫停赛。

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和内政部长拒绝了以色列方面派遣一个特别行动小组的请求。

对于此行动的解释是,德国有关当局认为能独立解决此次人质事件。

此后,黑色九月发表声明,要求在12点之前释放被以色列关押的234名巴勒斯坦政治犯。

11点,以色列政府正式拒绝了释放政治犯的要求,但同意考虑将人质转移到埃及开罗再进行谈判的建议。

12点,国际奥委会委员与恐怖分子谈判:在释放人质条件下,保证恐怖分子安全离境,并支付他们巨额资金但遭到拒绝,但是谈判成功延后了恐怖分子提出的最后答复期限,改为当晚十时许,用两架直升机将恐怖分子和人质运往德国一处空军基地,然后转机离境。

警方原拟乘换机之机,营救人质。

当时在机场布置了五名狙击手,三位布置在信号塔上,一位躲藏在地面一辆维护车辆后,最后1位躲在地面的水管障碍物背后,因为德国方面根据艾哈迈德·图尼的报告,认为只有四到五名恐怖分子。

但其实恐怖分子一共有八人,而且由于交通堵塞,令装甲车迟到半小时。

大约晚上10:30,恐怖分子到达机场,在机场中停靠了一架波音727客机,警方打开探照灯照亮现场(事后被认为光线仍不足帮助狙击手辨认目标),恐怖分子头领艾萨前往检查飞机,而人质则继续留在直升飞机内。

警方原计划在机组人员中混入警察协助消灭1-2名恐怖分子,但没有接受任何反恐训练的机组人员们最后拒绝帮助执行而在行动开始前全部撤离了客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廷惨案》观后感
古者有云:“兵者,凶器也”。

当一个小国被迫夹在两个大的敌对国国中间时,她又将如何自处,任其愚弄,玩弄于股掌之上。

当两万多人被俄国人报复性杀戮时,有多少妻子、父母、儿女还在期盼他们的丈夫、儿子、父亲的归来,又有多少人为这希望苦苦守候,而最终等来的却是噩耗。

这是我们也只能哀叹:“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我们回顾历史时,往往出现一种两难境地,是根据今天我们的通行观点来解释并评价历史呢,还是设身处地地贴近当时实际,尽可能宽容大量地处之呢?同样道理,任何一个历史学家似乎都必须在这个问题上作出选择,历史学家,或不妨称之为历史记录者,到底应否渗入个人观点?过分批判古人诸多不是,往往陷入一种致命的自负,即以今世标准衡量古代,厚今薄古;过分纵容古人,则又带来一种价值的相对化,因此我们不得不对今世的普世价值是否真的“普世”产生怀疑。

《卡廷惨案》这是一部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片子,四个家庭的命运自然地交错,却没有太多费劲心思的设计和铺陈,而更加像一幅黑白的素描。

例如将军夫人一家,在德军占领波兰以后,纳粹分子要挟波兰的将军夫人公开发表声明说是苏联人杀害了自己的丈夫,并号召波兰人民起来反抗。

一开始,将军夫人并没有答应,但是在看过视频,了解真相后,将军夫人还是照做了。

后来,德军战败,苏联人卷土重来,将军夫人仍旧坚持自己丈夫是被苏联人所杀,告诉别人苏联人在说谎。

而且,在遇见将军安于现状的旧部下杰西的时候,她告诉他“苏联人要靠谎言掩盖真相,而你不用!”然而这只是那个悲惨时代的一个缩影而已,而又有多少人在这悲痛的情绪下生活着呢!
整个片子没有太多关于德国纳粹分子的暴行画面,更多的是在记叙苏联人对波兰人所做的肮脏的一切。

影片的主要人物也充满了悲剧色彩--真相被扭曲,亲人被杀害,国家承受着重大灾难而自己却还悲哀的活在这个充满谎言的世界里,永远都不能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那个时候的波兰人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巨大的痛苦让他们感觉不到生的快乐,所以才会有军官杰西的自杀,塔奇奥的反抗这样的事情出现。

到了影片最后的15分钟,导演不加任何掩饰地将苏军屠杀波兰战俘的画面一一再现。

我们目睹的是一种平静、肃杀中的肉体毁灭,高级军官被带到地下室,简单的验明正身后被从脑后用枪击毙,之后尸体被运到屋外的卡车上,地上的血迹被简单冲刷,紧接着是下一个。

那时还没有日后的奥斯维新集中营的毒气室,但是这样流水作业般的过程已经让人不寒而栗,让我想起了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的诸多叙述,这样的屠杀不再是一次人性暴虐的突然发作,而是显的早有安排的工业流程,已经有人在残酷的思考如何让屠杀变得“高效”,绝对现代性的产物。

而相对低级的军官和士兵们则更为悲惨,他们甚至被拖出后,就眼睁睁的看见了坑中的战友尸体,他是下一个,下一个亡魂,下一个给接下来的士兵带来死前恐惧的符号。

这个工程同样的是残酷的一丝不苟的“高效”,脑后枪击确保致命,最后的填埋跟将受害人幸存的可能降为0。

这是令人恐惧的镜头,瓦依达的镜头仿佛那一刻与一个历史时间脱离,只是在记录,只看到受害人死前的恐惧,之后是“砰!”的枪声,下一个,再下一个,接下来继续下一个,让观众的心随着恐惧的波兰士兵颤抖,直到他们一个个倒下,我的心陷入一种压抑的冰洞,看着真相被推土机掩埋,当然,是暂时的导演似乎想告诉我们,面对这些临死前恐惧
的面庞,血淋淋的枪伤,随意堆积的万人坑,任何矫情的情节编排都是画蛇添足。

然而真相的代价又是如此得高昂。

由于苏军杀人技巧的极端隐蔽,2万多波兰的精英们一直到临死前的那一刻,都不知道什么样的命运等待他们。

有些讽刺的是,卡廷森林的惨剧最先被纳粹德国发现,真相的揭示并没有带来死者的昭雪,而是被利用,被纳粹的宣传机器当作争取波兰人的工具。

这是残酷的现实,我们常常认为真相的揭示总是好的,但是这里我们看到了真相正如它本身的特性一样,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本身并不带情感,而是要被不同的人去“加工”。

纳粹如获至宝般的将其作为反苏的弹药,可怜地下的冤魂,再次成为炮灰。

而二战后,苏联人更加令人发指的将真相彻底扭曲,将卡廷惨案宣传做纳粹所为,也是为了宣传,为了赢得波兰人的支持。

可怜当时的波兰人,他们在列强的狰狞中挣扎,他们不得不依靠一方,但是选择时却不得不被强大的宣传机器所影响,纳粹和苏联就这样用波兰人的尸体去赢得波兰人的支持,波兰民族的悲剧性也在这里得以展现。

2万多亡灵只是承担了真相的一部分代价,为了掩盖这一骇人听闻的惨案,苏联必须杀死、囚禁更多的人,才能起到“道路以目”的效果。

于是,人们看到,卡廷成为波兰40多年的政治禁忌,连在墓碑上写个死亡日期、入学时填写履历,都可能遭受残忍的“文字狱”。

当一个民族面对弥天大谎却只能痛苦地忍受几十年,这又是怎样的悲凉与无奈?终于,那个曾经认为“活着比什么都重要”的上校,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煎熬,在酒吧里发泄到歇斯底里,然后在众人的一片死寂之中开枪自杀。

真相还意味着抉择。

遇难的飞机工程师姐姐和妹妹,表现出相反的政治抉择。

前者认为“有生之年看不到波兰自由的那一天,浪费生命不值得,应把真相留在心底”,后者则义无反顾地用真相对抗当局,最终被押入前途未卜的黑牢。

总体看,这是瓦依达近来的一部佳作,取材上是民族伤痛,但是展现上却又无比犀利而冷静,让片子在冷静到冷酷的氛围中表现导演的激情,使得其足以在无数类似影片中脱颖而出。

当然,片子也不是完美无比,比如片子大部分时间都是表现受害人家属探询真相的努力,但是最后突然转向回忆的真相场景有些突兀之感。

得承认,这部电影的受人瞩目多少也与其题材敏感有关,但是确实表现手法很见导演功力。

而作为以波兰人角度看一段惨痛历史,片中也更多针对悲剧本身,并没有过多笔墨去渲染纳粹和苏联的残暴,它直指一个长期在夹缝中生存的民族的悲剧。

片子没有过多表现苏军屠杀波兰士官的原因,或许是因为要“斩草除根”,两万多人的队伍不好处置,释放又担心他们将来可能与德军合作,所以被残忍的杀害;或许是出于仇恨,波兰军队随着白军与红军血战的仇恨,相信此时仍然萦绕在苏联人心头。

导演没有过多在这方面着力,而是真正在反思,以发生在卡廷森林的悲剧表现更高层次的对民族的思考,这很不容易,往往此类作品都是打出“反思历史”大旗,实际上不行反思之实,而作为八十多岁的导演,安杰依瓦依达的犀利和冷静令人尊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