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道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doc
儒道佛三教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儒道佛三教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儒道佛"三教合一"思潮,自明朝中叶起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就产生了,到清朝康熙朝甚至成为国策.那么"三教合一"并非是一种主观的想法,其中有一个基本的根据是,儒道佛三家有共同点.人们对这个共同点是这样阐述的:佛教一般被认为是在中国才从原始佛教发展到了顶峰,而中国佛教的顶峰是以禅宗为代表的,在明朝时禅宗理论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禅宗的佛学理论核心就是关于"心"的理论.禅宗认为成佛实际就在人的心中一念之间,而不是别的什么.换句话说佛教的“顿悟”就是心的顿悟。
所以禅宗认为"心"在实现佛教最高目标涅磐的过程中是最关键的.中国儒家理论的高峰是理学,理学出现在宋明时期,在明朝以后直到清朝,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理学的核心是关于"心"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正确与否完全决定于"心",如果"心"无杂念,人就无恶行.但人心又是最难掌握的,王阳明最终把理学的认识提炼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中国道教一向认为人的"心"是实现成仙,实现长生不老的关键.道教有一个基本的观点是这样说的:"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按照道教阴阳五行理论,人五脏之中的心脏属火且属阳,而人的肾脏属水且属阴,并且心脏属火在上而肾脏属水在下.由此道教断定人之所以寿命不长,就是因为在水面上的火燃烧不久,这个火随时就有熄灭的可能,也就是心随时有停止跳动的可能。
那么道教给出的办法就是颠倒阴阳,关键是通过内外丹的修炼改变心的属性。
使心属水而肾属火,这样人就可以成仙。
当然道教的心比较具有物质的概念,而佛教的心纯粹是思辩的产物.儒家的心学是介于两者之间.总之,而且看法都一样.归纳以上,所以儒道佛三家可以交集在一起,就是因为三家在对于"心"的认识上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三家都认为"心"很重要,所以儒道佛三家的共同点就是关于"心"的观点.儒道佛三家的不同点就太多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三家在本质上的一个区别.实际上,儒道佛都是属于精神上的东西.特别是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三家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儒家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入世"的思想,"学而优则仕",学了儒家要去用的,要进入"红尘世界"去安邦治国,经世济民.佛教和道教本质上是"出世"思想,是讲究个人清净无为,出离红尘而修身养性.当然佛教和道教在修行的目标上有区别,佛教讲究涅磐而道教讲究成仙.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进则经世济民,退则独善其身",而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思想,是专门讲"进"的,但儒家思想的不足就是没有完全解决人在"退"时的精神问题.借用现代宗教学名词就是没有解决人在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而佛教和道教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我认为在关于人生问题上,三家的本质区别在于,儒家是"入世"思想,而佛教和道教是"出世"思想.。
佛教道教目标有何相异之处,一个是大罗神仙,一个是超脱之人

佛教道教目标有何相异之处,一个是大罗神仙,一个是超脱之人道教和佛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宗教之二。
我们现在看佛道,有很多相通相似之处,这不奇怪,因为这是经过了一千多年融合的结果,两者在中国已经彼此渗透,相互同化了。
但是,在最初,佛教和道教的修行是有着明显区别的,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说说两者的区别。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以道教墨家儒家思想为根基,符合中国人的特质。
道教修行的目的并不是超脱这个世界这个宇宙,而是要想办法与宇宙融合。
道教对于人的身体很重视,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小宇宙,通过特殊的功法修行,可以实现与天同寿,与日月同辉。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道教就是想尽一切办法的在这场长跑中永不疲倦的宗教。
佛教是古印度诞生的宗教,它里面不可避免的含有大量的婆罗门教的教义,比如轮回思想,比如禅定理论等等。
佛教和道教追求人体修炼不同,佛教对于人的肉体不仅不愿意修炼,反而认为人的肉体是“臭皮囊”,丝毫不值得眷恋,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徒曾嘲讽道教是“守尸鬼”。
与道教追求永生和成仙相比,佛教对于现实世界就消极的多了。
佛教认为这世界的一切都是苦的,其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脱离这个苦海,达到最终解脱,而其最终解脱和这个世界几乎没有关系。
当然,大乘佛教中有很多积极入世的思想,但从根本上说,释迦牟尼佛阐述的佛教就是一个“讲苦,讲离苦”的宗教,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说,佛教的修行目的是为了离开这个世界,获得个人的终极“解脱”,其现实意义与道教相去万里。
佛教传入中国后和道教融合,在隋唐以后的佛道作品中,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清彼此。
要知道在最早的汉译佛经中,可是将佛陀翻译成“大仙”的,可见最初中国人也搞不清楚佛教和本土道教的区别,可能觉得都是修道求仙的宗教吧。
后来两者关系泾渭分明,矛盾也就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灭佛运动,背后都有道教徒的身影。
宋代以后,儒释道三家融合,随着朱熹程颐王阳明等人的出现,儒释道三家在中国成为一个理论体系下的三个“门派”,再也无法分割。
佛道互补——南北朝佛教和道教的比较研究

佛道互补——南北朝佛教和道教的比较研究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的文化、宗教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佛教和道教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本文将从历史、教义、修行、教化等方面来比较佛教和道教,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历史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波斯、印度等地带来的影响,开始传播到中国。
佛教讲究“涅槃”、“法身”、“业报”,在讲解人生道路和塑造人类道德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而道教则源自于中国的方术和神仙教,强调“道”、“德”、“术”,讲究解决人类生死问题。
在北魏时期,佛教和道教两者之间也曾有摩擦;但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这两种教派传播的区域、宗教信仰的侧重点、教义的相似性等因素的影响,佛教和道教之间开始呈现出一种互补的关系。
二、教义佛教和道教在教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佛教注重“涅槃”,认为苦难的根源在于人类贪念的过重,应该通过八正道和四谛法使得人们摆脱贪念,从而获得悟性和内心的平静。
道教则注重“道德”,认为苦难来自于人类的矛盾和无知,应该通过炼化自身让人们达到身心的协调。
佛教强调“缘起”,指出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性;而道教强调“天人合一”,更注重自然与个人之间的关联。
三、修行佛教和道教在修行上也存在差异性。
佛教强调四谛法和禅修,旨在使人们通过修行而获得认知和洞悉。
道教则更注重炼化和调理身体和精神,旨在让人们达到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佛教修行强调禁欲和署虑,而道教则注重轻松随意地调理身心,强调修行的“自然”性。
四、教化在教化方面,佛教和道教的方法也存在差异。
佛教通过讲解十善、五戒、三乘等概念来教化信众,强调“因果报应”;而道教则更注重灵异巫术和符咒等方式来教化人。
佛教强调“普救众生”,认为教育、施舍、念佛六度应用可以避免恶果;但道教并不注重教义,更注重传送给后人的是一种符咒性的信仰和自然的生命力。
综合来讲,佛教和道教在南北朝时期呈现出一种互补的关系。
它们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相互借鉴对方的精华,以求更好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教多元的社会,佛教与道教是其中两大重要思想体系。
在中国古代,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渗入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分析它们的共同点以及各自的特点。
一、佛教思想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体系。
佛教强调人生苦难的本质,追求解脱与涅槃。
在中国古代,佛教的中心思想主要包括四大真理(苦、集、灭、道)和八正道等。
1. 四大真理苦指生命的痛苦和无常,认为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集则阐述了苦的原因,即欲望的不断追求;灭则表达了可以通过断除欲望来消除苦;道指的是八正道,即正确的信仰、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
2. 八正道八正道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包括正确的信仰、意念、言语、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
这些修行方式旨在追求个人的内心和谐、精神的解脱与涅槃。
佛教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它给予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强调了人的内心修行和正念的重要性。
佛教的宽容、和平和慈悲的理念也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道教思想道教起源于中国,与佛教一样,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
道教主张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与自然、道的无为而治。
在中国古代,道教的核心思想包括道、德、无为等。
1. 道道是道教的核心概念,意为宇宙的基本原则。
道无形无象,无情无欲,是超越一切的存在。
道教倡导人们追求与道的合一,通过修行与悟道来实现和谐与解脱。
2. 德德是道教的重要观念,强调了善行、仁爱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道教认为通过培养道德品质,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3. 无为而治道教主张无为而治,意味着不干预和不主动操作事物,而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中有广泛的应用。
道教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心修炼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它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与道的合一,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超然。
比较两种信仰:佛教与道教

比较两种信仰:佛教与道教佛教和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种信仰。
自古以来,这两种信仰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影响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对佛教和道教进行比较。
佛教和道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近两千年。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佛教的核心信仰是“三宝”:佛、法、僧。
佛教认为,只有追随佛、听取佛教教诲和跟随僧人学习才能够实现生死轮回的彻底超脱,从而得到解脱。
道教起源于中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信仰之一。
道教的核心教义是“道”,强调人们应该通过修炼和实践来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家的祖师是老子,而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
道教强调要遵循天道、自然规律,争取长生不老的目标。
佛教和道教的共同点佛教和道教虽然在具体的信仰上略有不同,但是它们在某些方面也具有相同之处。
比如,在态度与修行上,佛教和道教都强调人们要有清净心境,寻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同时,两个传统信仰都强调要通过修行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人生的价值。
此外,佛教和道教都反对崇拜金钱、权力与名誉。
佛教和道教都主张以至善至美的道德标准为人处事,提倡富有同情心和宽容心,将正义与仁慈放在第一位。
佛教和道教的差异但是,佛教和道教之间也存在差异。
佛教强调要借助于毗尼契经和阿罗汉经的阅读来实现证悟。
与此相反,道教则反对过于依赖文字,强调必须通过反思和内省来理解超越文字的真理。
佛教与道教的世界观也存在不同。
佛教认为世界是无常的,而道教则认为宇宙是永久不变的,追求长生不老与道永存。
在这方面,佛教和道教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另外,佛教和道教的修行方法也有所不同。
佛教重视禅修,强调了解自己的心灵、清理思想和消除负面情绪。
与此相反,道教重视外部技巧和方法,研究药方和内丹。
结论佛教和道教的比较证明了中国文化中不同信仰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它们在宗教、传统和思想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两种信仰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道教与佛教

安徽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 县境内,有“佛国仙城”美 誉,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 一。九华山千米以上的高峰 有20多座,以天台、天柱、 十王、莲花、独秀、芙蓉等 九峰最为雄伟。由于历代僧 道的开发,九华山不仅风光 秀丽,还保存了灿烂的宗教 文化,僧众云集,寺庙林产, 香火日盛。九华山佛寺建筑 类型大体有宫殿、民居、组 合式三种。其民居式佛寺, 建筑工艺上吸收了皖南民居 的特点,在中国佛寺建筑中 独树一帜。
菩提伽耶
布达拉宫
道教建筑
•道教的宫观庵庙等建筑是供奉、祭祀神灵的殿堂,又是道教徒长期 修炼、生活和进行斋醮祈禳等仪式的场所。它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 综合反映,又是宗教哲学思想和信仰的体现。其建筑的门类很多, 有宫、观、殿、堂、府、庙、楼、馆、舍、轩、斋、廊、阁、阙、 门、坛、台、亭、塔、榭、坊、桥等,这些建筑按其性质和用途, 可分为供奉祭祀的殿堂、斋醮祈禳的坛台、修炼诵经的静室、生活 居住的房舍和供人游览憩息的园林建筑五大部分。
山西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境内,方圆 约300千米。因山上五座山峰如五根擎天 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项平坦如 台,故名五台山。五峰分别为东台、南台、 西台、北台和中台,海拔都在2500米以上, 其中北台最高,海拔3058米,是华北最高 五台山 峰。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为文 殊菩萨的道场,它以建寺历史悠久、规模 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中五 座台顶所包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 称台外。五台山众多的佛寺都聚集在台内, 这里寺庙林立,殿宇鳞次栉比,胜景圣迹 荟萃一处,其中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 和菩萨顶被称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台外的 寺庙比较分散,其中以南山寺、佛光寺最 著名。五台山雄伟壮丽,气候凉爽宜人, 是避暑的好地方。
四川青城山
佛教与其它宗教的不同之处

佛教和其他的宗教的七个大不同之处佛教与其他宗教的第一个不相同点:佛教否认上帝造世界及最初的开始。
所有一切的宗教,除佛教外,其他任何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相信有一个万能的上帝,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上帝;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上帝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可以做。
可是佛教却不承认有这么一个创造世界万能全能的上帝,因为佛教在基本理论上,根本不承认有一个创造世界的最初开始。
佛教的理论:“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为其本身的假定罢了。
让我举一个例子来帮助说明。
譬如讲今天这个演讲吧,大家都说,是八点钟开始,九点钟终了。
所以我们说这个演讲绝不是一个最初的开始。
因为显而易见地,在演讲开始之前,还有其他许多“因果相续”关系的存在。
八点钟以前,各位或在家中,或在其他地方,纷纷到这里来。
这些都是在演讲会以前所发生的事。
对这些事而论,八点钟的演讲是终了而不是开始。
演讲会之后,各位又纷纷散去,坐车的坐车,走步的走步,这些都是在演讲会以后所发生的事。
对这些事而论,九点钟的散会是开始而不是终了。
因此“开始”这个概念,只有在对某一特指事物而言时,方有其意义,否则就没有意义。
最初的开始,或绝对的开始,是根本无意义的。
一般宗教的“宇宙原始”论,即是犯了这个错误。
将漫漫无究无尽的宇宙“因果大相续流”硬生生地凭着自己的有限性的意思将它截断,硬说有个开始。
因为有这么一个最初开始的假想,所以接着就弄出一个创造世界的万能上帝来。
问题是:上帝如果是万能而又慈悲,他老人家为什么不把他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这些苦痛的众生,当皮球一样,一脚踢上极乐天堂,岂不痛快!可是事实上,他没有这样做。
实则上帝也是思想上的假定。
上帝这个概念,是由于古代人民震慑于宇宙间许多不能解释的现象,如雷电、地震、海啸、瘟疫等而来。
人类创造出来这个“神的”观念,不仅对宇宙现象的奇妙,有了解释,同时也满足了人类实际的需要,使他们得到了“安全感”。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1、发源地不同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教派,是华夏文明中诞生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和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术,逐渐演变成殷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佛教起源于公园前五世纪,也就是我们国家的春秋战国时期。
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在公元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经过长期传播发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2、对待生和死的态度不同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槃”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只有实现涅槃,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道教对人生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处,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
道教集中修炼内功,依靠炼丹术等辅助手段以达到成仙的目的
3、对来生今世的态度不同
佛说来世,道重今生。
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生活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住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道教更讲究今生今世,认为今生人活得应该不留遗憾,更认为来世之时早已不是自己
4、道教说金木水火土,佛说地风水火
道教源于华夏,华夏自古以来就把世界分为五种五行,金、水、木、火、土。
佛教说的地、风、水、火是印度思想,也为物质构成
5、信仰不同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依据。
佛教讲悟,讲修行,只有做到戒定慧,才能有机会开悟,要靠修行者自己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与道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佛教是较早传入我国的外来宗教,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两教对我国历朝历代的文化及思想都有非常大影响。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佛教与道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佛教与道教的相同点:
都是劝善的:劝人积德行善,达到人们所追求的一种修为。
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在古代,每个王朝都会推出自己的护家神灵,为自己的江山巩固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君权与神权的高度统一达到政治的目的。
都是老百姓的心灵寄托:在黑暗的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老百姓通过这种信仰,对未来抱着希望,而达官贵人更希望神灵保佑他们飞黄腾达。
佛教与道教的不同点:
佛教无缘大慈,通体大悲。
既出世,也入世。
入世,为了挽救,众生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即为轻今生重来世。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讲究对今生现实生活的追求。
佛教通过教化度人求的来世美好的人生,道教通过今生的修为达到追求的目标。
佛教是外传的宗教,受到本土道教的影响慢慢本土化,这些从宗教礼仪和建筑形式等都可以体现出来。
佛教的神像一般很高大,与人形成强烈的反差来体现神的法力,显示人的渺小,道教中的神像像真人大小,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非常有亲和力。
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历史中的贡献上来说,道教的贡献更大:道教文化涉及天文、地理、建筑、医药、文学推广、政治军事管理等领域,而佛教在这方面没有突出贡献,而且耗费朝廷银两难以计算。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
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
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
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在我国,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之耕于中华深厚的文化之中,三大思想流派趋于融合。